CN209183628U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83628U CN209183628U CN201821651128.4U CN201821651128U CN209183628U CN 209183628 U CN209183628 U CN 209183628U CN 201821651128 U CN201821651128 U CN 201821651128U CN 209183628 U CN209183628 U CN 2091836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layer
- conductive layer
- protrusion
- activ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集流体包括绝缘层以及设置于绝缘层表面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具有主体部及与主体部相连的突部,主体部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突部未涂覆活性物质层。极片还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设置于突部的远离绝缘层的表面。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极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的极片通常包括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一些极片1选择一种多层结构的集流体11,参照图1和图2,所述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到绝缘层111表面上的导电层112,而活性物质层12涂覆在导电层112的表面。导电层112包括涂覆有活性物质层12的主体部1121以及突出到活性物质层12外部的突部1122,所述突部1122用于与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电连接,并通过电极端子实现充放电。参照图1,在将活性物质层12涂覆到导电层112后,需要对极片1进行辊压,以将活性物质层12压薄,从而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在辊压时,辊轮R直接在活性物质层12上施加作用力,而由于导电层112的突部1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2,因此辊轮R不对突部1122施加作用力;参照图2,由于绝缘层111的弹性模量小于导电层112的弹性模量,因此在受到辊轮R的作用力时,绝缘层111的变形量大于导电层112的变形量,从而导致主体部1121和突部1122交界处的绝缘层111发生鼓起变形;当绝缘层111发生鼓起变形时,也会使得突部1122发生鼓起变形,此时突部1122容易发生弯折并形成裂纹,从而降低突部1122的过流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其能提高安全性能,保证极片的过流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集流体包括绝缘层以及设置于绝缘层表面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具有主体部及与主体部相连的突部,主体部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突部未涂覆活性物质层。极片还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设置于突部的远离绝缘层的表面。
第二导电层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的刚度。第二导电层为非金属材料,且第二导电层的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导电层。
第一部分与活性物质层相连。
第二导电层包括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连且设置于主体部和活性物质层之间。
沿宽度方向,第一部分延伸到突部的两侧边缘;沿高度方向,第一部分的尺寸为0.1mm~4mm;沿厚度方向,第二导电层的尺寸为0.1μm~10μm。
极片还包括第一保护层,设置于第一部分的远离突部的一侧,且第一保护层的硬度大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硬度。
第一保护层连接于活性物质层。
沿远离活性物质层的方向,第一部分超出第一保护层。
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所述的极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当异物刺穿极片时,由于第一导电层厚度较小,因此第一导电层在被异物刺穿的部位产生的毛刺较小,很难刺破隔膜,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即使突部在辊压的过程中产生裂纹,裂纹处的电流也能够经由第二导电层向外传输,从而实现导电网络的修复,保证极片整体的过流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极片在辊压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极片在辊压后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的一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图6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图7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极片 1A正极极片
11集流体 1B负极极片
111绝缘层 2壳体
112第一导电层 3顶盖板
1121主体部 4电极端子
1122突部 5隔膜
12活性物质层 6转接片
13第二导电层 P电引导部
131第一部分 R辊轮
132第二部分 W熔接区
14第一保护层 X宽度方向
15导电结构 Y厚度方向
16第二保护层 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参照图4,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1A、负极极片1B及隔膜5,隔膜5设置于正极极片1A和负极极片1B之间,且正极极片1A、隔膜5和负极极片1B顺序堆叠并卷绕成扁平状。
二次电池可为软包电池,正极极片1A、隔膜5和负极极片1B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直接封装在包装袋内,所述包装袋可为铝塑膜。
当然,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也可为硬壳电池。具体地,参照图3,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2、顶盖板3、电极端子4及转接片6。壳体2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它形状。壳体2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壳体2在一端形成开口,而电极组件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2的收容腔。壳体2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也可由塑胶等绝缘材料制成。
顶盖板3设置于壳体2并覆盖壳体2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2内。电极端子4设置于顶盖板3,电极端子4的上端突出到顶盖板3上侧,下端可穿过顶盖板3并延伸到壳体2内。转接片6设置于壳体2内并固定于电极端子4。电极端子4和转接片6均为两个,正极极片1A经由一个转接片6与一个电极端子4电连接,负极极片1B经由另一个转接片6与另一个电极端子4电连接。
在二次电池中,正极极片1A和负极极片1B中的至少一个采用后述的极片1。
图5为极片1在卷绕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为极片1在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为图6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图8为图7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极片1包括集流体11和活性物质层12。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于绝缘层111表面的第一导电层112,第一导电层112具有主体部1121及与主体部1121相连的突部1122,主体部1121涂覆有活性物质层12,突部1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2。其中,活性物质层12可直接涂覆于主体部1121的表面,当然,可替代地,主体部1121和活性物质层12之间也可设置其它物质。
绝缘层111的材质可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PP(聚丙烯)膜,第一导电层112的材质可为金属材料,优选为铝。
第一导电层112布满绝缘层111的两个表面。绝缘层111的厚度可为1μm~20μm,第一导电层112的厚度可为0.1μm~10μm。由于第一导电层112较薄,所以在裁切的过程中,第一导电层112产生的毛刺较小,很难刺破十几微米的隔膜5,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
绝缘层111的与突部1122对应的部分以及突部1122共同形成电引导部P,极片1具有多个电引导部P;参照图5,当极片1卷绕为电极组件时,所述多个电引导部P层叠设置。
当异物刺穿极片1时,由于第一导电层112厚度较小,因此第一导电层112在被异物刺穿的部位产生的毛刺较小,很难刺破隔膜5,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
参照图7和图8,极片1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3,第二导电层13包括第一部分131,第一部分131设置于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
在将活性物质层12涂覆到导电层112后,需要对极片1进行辊压,以将活性物质层12压薄,从而提高能量密度。但是,在辊压时,辊轮R直接在活性物质层12上施加作用力,而由于导电层112的突部1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2,因此辊轮R不对突部1122施加作用力。参照图1和图2,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绝缘层111的弹性模量小于导电层112的弹性模量,因此在受到辊轮R的作用力时,绝缘层111的变形量大于导电层112的变形量,从而导致主体部1121和突部1122交界处的绝缘层111发生鼓起变形;当绝缘层111发生鼓起变形时,也会使得突部1122发生鼓起变形,此时突部1122容易发生弯折并形成裂纹,从而降低突部1122的过流能力。而在本申请的极片1中,即使突部1122在辊压的过程中产生裂纹,裂纹处的电流也能够经由第二导电层13向外传输,从而实现导电网络的修复,保证极片1整体的过流能力。
第二导电层13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112的刚度,也就是说,在受力时,第二导电层13更容易变形,因此,当第一导电层112变形时,第二导电层13也会随着第一导电层112变形;即使第一导电层112因变形过大而断裂,第二导电层13也不易出现断裂,从而保证电流的传输。
第二导电层13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为了减小异物刺穿极片1时产生的毛刺,第二导电层13优选为不易产生毛刺的非金属材料。例如,在极片1的生产过程中,可将导电碳、粘结剂及溶剂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覆到第一导电层112的表面,浆料固化后形成第二导电层13。
当突部1122上产生裂纹时,第二导电层13可以嵌入到突部1122的裂纹中。第二导电层13中的导电碳可以修复突部1122上的裂纹,改善过流能力。另外,第二导电层13嵌入到突部1122后,可以增大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再者,由于第二导电层13嵌入到突部1122的裂纹中,因此,第二导电层13可以避免电解液经由裂纹浸入到第一导电层112和绝缘层111之间,防止第一导电层112和绝缘层111分离。
参照图8,第一部分131优选与活性物质层12相连,即第一部分131优选与活性物质层12接触,这样可以将第一部分131固定到活性物质层12,提高第一部分131在极片1上的结合力,避免第一部分131连同突部1122一起脱落。另外,辊轮R对活性物质层12上施加作用力时,突部1122的根部(也就是突部1122与主体部1121的交界处)应力集中最严重,在该处最容易产生裂纹,所以,当第一部分131与活性物质层12相连时,第一部分131能够覆盖裂纹,从而改善极片1的过流能力。
当产生的裂纹沿宽度方向X延伸时,会严重影响突部1122的过流能力。参照图7,沿宽度方向X,第一部分131延伸到突部1122的两侧边缘,这样可以使第一部分131的覆盖范围最大化,即使产生的裂纹沿宽度方向X延伸,第一部分131也能够覆盖到突部1122的裂纹,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裂纹的危害,改善极片1的过流能力。
沿高度方向Z,第一部分131的尺寸L1为0.1mm~4mm。如果第一部分131的尺寸L1小于0.1mm,则第一部分131与突部1122的结合力较小,容易脱落;同时,无法完全覆盖突部1122的裂纹,影响极片1的过流能力。如果第一部分131的尺寸L1大于4mm,会占用过多的空间。沿厚度方向Y,第二导电层13的尺寸为0.1μm~10μm。
极片1还包括导电结构15,导电结构15焊接于突部1122的未被第一部分131覆盖的区域并形成熔接区W,熔接区W与第一部分131之间留有间隙。参照图5,极片1可具有多个导电结构15,当极片1卷绕成型后,所述多个导电结构15的位置相对,并且每两个相邻的电引导部P之间具有导电结构15,所述多个导电结构15焊接在一起,以将绝缘层111两侧的第一导电层112上电流汇集在一起。参照图3,导电结构15固定到转接片6,极片1中的电流可经由转接片6和电极端子4对外输出。
参照图8,熔接区W与第一部分131之间的间隙沿高度方向Z的尺寸L2为0.05mm~1.5mm。第一部分131的涂布工艺及导电结构15的焊接工艺均存在不可避免的尺寸公差,如果不在熔接区W与第一部分131之间保留间隙,那么焊接时熔接区W可能会形成在第一部分131上。而第一部分131为非金属材料,所以会导致焊接不良,降低突部1122与导电结构15的连接强度。另外,第一部分131还可能会损伤焊接设备。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第二导电层13包括第二部分132,第二部分132与第一部分131相连且设置于主体部1121和活性物质层12之间。活性物质层12上产生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二部分132向外传输,因此,第二导电层13还可以提高极片1收集电流的能力。当主体部1121在辊压的过程中产生裂纹时,第二部分132也可以嵌入到主体部1121的裂纹中。第二部分132中的导电碳可以修复主体部1121上的裂纹,改善过流能力。
另外,第二导电层13是由浆料固化而成,当异物刺穿第二部分132时,第二导电层13不易产生毛刺;另外,由于第二导电层13的厚度较小(0.1μm~10μm),所以即使产生毛刺,也无法穿过第一导电层112和隔膜5,从而避免短路,提高安全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0,极片1还包括第一保护层14,设置于第一部分131的远离突部1122的一侧;换句话说,第一部分131的至少部分区域涂覆有第一保护层14。第一保护层14包括粘结剂和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和羟基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和绝缘材料混合在一起制备出浆料,所述浆料涂布在突部1122的表面,并在固化后形成第一保护层14。
其中,第一保护层14的硬度大于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的硬度。第一保护层14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在辊压极片1的过程中为突部1122和第一部分131提供支撑力,限制突部1122和第一部分131的变形,减小突部1122产生裂纹的概率,改善极片1的过流能力。
在二次电池工作过程中,由于震动等因素可能会导致第一部分131脱落;优选地,第一保护层14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2,这样可以将第一保护层14固定到活性物质层12,增大第一保护层14在极片1上的结合力,提高抗震能力,避免第一保护层14连同第一部分131一起脱落。同时,突部1122最容易在靠近活性物质层12的根部(也就是突部1122与主体部1121的交界处)产生裂纹,所以,当第一保护层14与活性物质层12相连时,可以避免突部1122开裂,从而改善极片1的过流能力。
为了减小极片1在高度方向Z上占用的空间,通常需要对电引导部P和导电结构15进行弯折。而由于第一保护层14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如果第一保护层14还涂布到熔接区W与第一部分131之间的间隙,将会导致电引导部P难以弯折。因此,为了避免将第一保护层14涂布到所述间隙,优选地,沿远离活性物质层12的方向,第一部分131超出第一保护层14,这样可以避免因工艺误差而将第一保护层14涂布到所述间隙。当然,如果能够保证精度,参照图11,第一部分131也可以与第一保护层14齐平。
沿厚度方向Y,第一保护层14的远离突部1122的表面低于活性物质层12的远离主体部1121的表面,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保护层14增大极片1的整体厚度,保证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在辊压活性物质层12时,可以防止辊轮R对第一保护层14施加作用力,避免辊轮R对第一保护层14造成损坏。
参照图11,极片1还包括第二保护层16,置于熔接区W的远离突部1122的表面。熔接区W的远离突部1122的表面凹凸不平,可能会刺破隔膜5,引发短路风险。而通过设置第二保护层16,可以将熔接区W的所述表面与隔膜5隔开,避免隔膜5被刺破,提高安全性能。第二保护层16可由绝缘胶固化而成。第二保护层16具有弹性,因此,即使将第二保护层16涂布到熔接区W与第一部分131之间的间隙,也不会影响电引导部P的弯折。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的极片(1),包括集流体(11)和活性物质层(12);
集流体(11)包括绝缘层(111)以及设置于绝缘层(111)表面的第一导电层(112),第一导电层(112)具有主体部(1121)及与主体部(1121)相连的突部(1122),主体部(1121)涂覆有活性物质层(12),突部(1122)未涂覆活性物质层(12);
极片(1)还包括第二导电层(13)和导电结构(15),第二导电层(13)包括第一部分(131),第一部分(131)设置于突部(1122)的远离绝缘层(111)的表面;导电结构(15)焊接于突部(1122)的未被第一部分(131)覆盖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层(13)的刚度小于第一导电层(112)的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层(13)为非金属材料,且第二导电层(13)的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导电层(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一部分(131)与活性物质层(12)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电层(13)包括第二部分(132),第二部分(132)与第一部分(131)相连且设置于主体部(1121)和活性物质层(1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
沿宽度方向(X),第一部分(131)延伸到突部(1122)的两侧边缘;
沿高度方向(Z),第一部分(131)的尺寸为0.1mm~4mm;
沿厚度方向(Y),第二导电层(13)的尺寸为0.1μm~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极片(1)还包括第一保护层(14),设置于第一部分(131)的远离突部(1122)的一侧,且第一保护层(14)的硬度大于第一导电层(112)和第二导电层(13)的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护层(14)连接于活性物质层(1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1),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活性物质层(12)的方向,第一部分(131)超出第一保护层(14)。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1)。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1128.4U CN209183628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EP19153877.6A EP3637504B1 (en) | 2018-10-11 | 2019-01-28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EP22191686.9A EP4120402A1 (en) | 2018-10-11 | 2019-01-28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US16/267,042 US11024870B2 (en) | 2018-10-11 | 2019-02-04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US17/233,337 US11658329B2 (en) | 2018-10-11 | 2021-04-16 |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de plate thereof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51128.4U CN209183628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83628U true CN209183628U (zh) | 2019-07-30 |
Family
ID=65236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51128.4U Active CN209183628U (zh) | 2018-10-11 | 2018-10-11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024870B2 (zh) |
EP (2) | EP3637504B1 (zh) |
CN (1) | CN209183628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6699A (zh) * | 2019-08-14 | 2020-06-2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CN115425372A (zh) * | 2022-11-04 | 2022-12-02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CN116093341A (zh) * | 2023-04-07 | 2023-05-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EP4040551A4 (en) * | 2019-09-26 | 2024-06-19 | Guangdong Mic-power New Energy Co., Ltd. | ELECTRODE PAD FOR A BATTERY ROLL CORE AND CYLINDER OR BUTTON BATTERY |
WO2024148470A1 (zh) * | 2023-01-09 | 2024-07-1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9183628U (zh) * | 2018-10-11 | 2019-07-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CN111509233A (zh) * | 2020-05-29 | 2020-08-07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流体及其应用 |
WO2024201563A1 (ja) * | 2023-03-24 | 2024-10-03 | TeraWatt Technology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2次電池 |
CN118016808A (zh) * | 2023-11-13 | 2024-05-10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电芯以及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34986B2 (en) * | 2007-07-11 | 2014-05-27 | Nissan Motor Co., Ltd. | Laminate type battery |
JP5701688B2 (ja) * | 2011-01-31 | 2015-04-1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積層式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99162A (ja) * | 2011-03-23 | 2012-10-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ラミネート外装体二次電池 |
JP2013012405A (ja) * | 2011-06-29 | 2013-01-17 | Sharp Corp | 非水系二次電池 |
JP2013016321A (ja) * | 2011-07-01 | 2013-01-24 | Sharp Corp | 集電体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
CN106981665A (zh) * | 2017-04-14 | 2017-07-25 | 深圳鑫智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集流体、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207542313U (zh) | 2017-11-22 | 2018-06-2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
CN108598491B (zh) * | 2018-06-22 | 2020-10-0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CN208507818U (zh) | 2018-06-29 | 2019-02-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CN209183628U (zh) * | 2018-10-11 | 2019-07-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
2018
- 2018-10-11 CN CN201821651128.4U patent/CN209183628U/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28 EP EP19153877.6A patent/EP3637504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1-28 EP EP22191686.9A patent/EP4120402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02-04 US US16/267,042 patent/US11024870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16 US US17/233,337 patent/US11658329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6699A (zh) * | 2019-08-14 | 2020-06-2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 |
EP4040551A4 (en) * | 2019-09-26 | 2024-06-19 | Guangdong Mic-power New Energy Co., Ltd. | ELECTRODE PAD FOR A BATTERY ROLL CORE AND CYLINDER OR BUTTON BATTERY |
CN115425372A (zh) * | 2022-11-04 | 2022-12-02 |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WO2024148470A1 (zh) * | 2023-01-09 | 2024-07-1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CN116093341A (zh) * | 2023-04-07 | 2023-05-0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658329B2 (en) | 2023-05-23 |
US11024870B2 (en) | 2021-06-01 |
EP3637504B1 (en) | 2022-10-12 |
EP3637504A1 (en) | 2020-04-15 |
US20200119388A1 (en) | 2020-04-16 |
EP4120402A1 (en) | 2023-01-18 |
US20210234188A1 (en) | 2021-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183628U (zh)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
CN208507818U (zh)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
CN108598491A (zh) |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 |
KR101783703B1 (ko) | 보강 탭 결합 구조 및 전극 리드 굽힘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플렉서블 전지 | |
CN208955108U (zh) |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 |
CN208819970U (zh) | 二次电池 | |
CN208955106U (zh) |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 |
KR101285745B1 (ko) |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CN111987340B (zh) |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 |
KR102251329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209401732U (zh) | 电极组件和二次电池 | |
CN110660956B (zh) |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 |
CN208955123U (zh) |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 |
CN106025119A (zh) | 方形二次电池 | |
CN100588007C (zh) | 密闭型电池 | |
CN103069615A (zh) | 叠层型电池 | |
CN107665968A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组电池 | |
US7488556B2 (en) | Battery module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KR101095343B1 (ko) | 개선된 구조의 젤리-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
KR101890844B1 (ko) | 최외곽 전극의 구조 및 집전체의 재질에 의해 사용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갖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 |
CN209104259U (zh) | 二次电池 | |
KR20180120406A (ko) | 이종 금속들로 이루어진 캔을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전지셀 | |
CN105702906B (zh) | 电化学储能装置 | |
CN209401736U (zh) |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 |
CN208820001U (zh) | 二次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