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3313U -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3313U
CN209183313U CN201822257117.4U CN201822257117U CN209183313U CN 209183313 U CN209183313 U CN 209183313U CN 201822257117 U CN201822257117 U CN 201822257117U CN 209183313 U CN209183313 U CN 209183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case
cable
protecting device
flange
coaxi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571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建军
刘培涛
肖飞
马红智
姚康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571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3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3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3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移相器具有腔室和与腔室间隔开的线槽,PCB板设于腔室内,至少部分同轴电缆容纳在线槽内,且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焊接至PCB板,外导体焊接至线槽的内壁,其特征在于,电缆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在同轴电缆上,且一端靠近外导体与线槽的内壁的焊接点,这样在电缆与移相器焊接时,能够对电缆的护套起到很好的保护,从而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电缆的护套发生损坏,进而可以有效改善天线的交调。

Description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站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基站天线中,电缆线是十分重要的部件,其对天线的性能指标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基站天线中的电缆线进行保护,以使其保持完好无损。
但是,在使用推拉介质移相器的情况下,电缆线与移相器焊接后,电缆线会沿着设置在移相器金属腔体上的线槽一段距离后,才与移相器金属腔体脱离。由于电缆线与移相器焊接时,焊接温度会很高,根据热传递原理,距离焊接位置较近的电缆线的温度也会很高,此时电缆线的护套很容易受到破坏,导致电缆线的外导体直接与移相器金属腔体接触,从而给天线的交调带来极大的隐患,给天线的设计及制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电缆线与移相器焊接时,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电缆线的护套发生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移相器具有腔室和与腔室间隔开的线槽,PCB板设于腔室内,至少部分同轴电缆容纳在线槽内,且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焊接至PCB板,外导体焊接至线槽的内壁,电缆保护装置包括:
保护套,保护套套设在同轴电缆上,且一端靠近外导体与线槽的内壁的焊接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形成为中空的套管,且保护套的端部设有装配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配缺口形成为从保护套的端部向中部内凹的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一个装配缺口,且当装配缺口为多个时,多个装配缺口沿保护套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壁厚为0.15m~0.18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材料为塑料PE。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形成为半封闭的套管,且包括:
套本体,套本体沿同轴电缆的轴向延伸,在同轴电缆的周向上具有间隔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翻边,第一翻边连接在套本体的第一端,且第一翻边远离套本体的中心向外延伸;
第二翻边,第二翻边连接在套本体的第二端,且第二翻边远离套本体的中心向外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翻边与套本体圆滑连接,第二翻边与套本体圆滑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套本体容纳在线槽内,且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卡接于线槽的边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壁厚为0.2m~0.25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材料为硅胶、塑料PC、塑料PET和塑料FEP中的任一种。
上述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在同轴电缆上,且一端靠近外导体与线槽的内壁的焊接点,这样在电缆与移相器焊接时,能够对电缆的护套起到很好的保护,从而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电缆的护套发生损坏,进而可以有效改善天线的交调。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移相器的金属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PCB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移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保护装置设置在同轴电缆上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缆保护装置设置在移相器上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描述本申请提出的电缆保护装置之前,先对本申请涉及到的移相器进行说明。参考图1-图4所示,移相器1具有腔室115和与腔室115间隔开的线槽12,PCB板13设于腔室115内,至少部分同轴电缆14容纳在线槽12内,且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焊接至PCB板13,外导体143焊接至线槽12的内壁。
具体地,如图1所示,移相器1包括金属腔体11,金属腔体11包括底壁(未示出)、沿着底壁纵长方向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侧壁112和113,以及跨接在该对侧壁112和113上的顶壁114,底壁、侧壁112、侧壁113和顶壁114形成至少一个腔室115,例如,图1中形成有两个腔室115,且两个腔室115相互独立。金属腔体11上还设有线槽12,线槽12位于金属腔体11的至少一个侧壁的外侧,线槽12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图1中线槽12的个数为四个,即在每个侧壁的外侧分别设置两个线槽12,每个线槽12与相应的腔室115相对应,且线槽12与腔室115间隔开。线槽12内还开设有贯通侧壁并供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穿越的安装孔121,顶壁114和底壁上对应安装孔121的位置处还设有焊接孔116。另外,金属腔体11上还留有开口槽面117。
如图2所示,PCB板13包括纤维板131,纤维板131上设有铜片焊接点1311,PCB板13设于腔室115内。如图3所示,同轴电缆14包括内导体141、绝缘体142、外导体143和护套144,绝缘体142设置在内导体141与外导体143之间,以对内导体141和外导体143进行绝缘,护套144环绕外导体143设置,以对外导体143进行保护。如图4所示,同轴电缆14的一部分容纳在线槽12内,并且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通过安装孔121进入腔体115,与PCB板13的铜片焊接点1311进行焊接,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直接焊接至线槽12的内壁。
其中,在将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焊接至PCB板13的铜片焊接点1311上,以及将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焊接至线槽12的内壁时,由于焊接温度很高,根据热传递原理,距离焊接位置较近的同轴电缆14的温度会很高,此时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很容易受热而发生损坏,导致原本不该与线槽12相接触的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4与线槽12发生了接触,这给天线的交调带来极大的隐患,给天线的设计及制造造成很多麻烦。
在同轴电缆14的生产实践中证明,如果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使用FEP材料,那么同轴电缆14在与移相器1焊接时,护套144耐高温不会受到破坏,但是FEP材料成本较高,会大幅度增加天线的成本,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多数公司的天线产品的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材料采用成本非常低的PE材料,但使用这种材料的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在进行同轴电缆14与移相器1的焊接时,与移相器1的金属腔体11上的线槽12接触的那一段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就会受到破坏,出现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受损,导致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直接与移相器1的金属腔体11接触,这给天线的交调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给天线的设计及制造造成更多的麻烦。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参考图5和图6所示,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套21,保护套21套设在同轴电缆14上,且一端靠近外导体143与线槽12的内壁的焊接点。也就是说,在距离焊接位置较近的位置处,即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容易受热而发生损坏的地方,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的外围设置一保护套21,通过该保护套21为护套144进行保护,这样不管是在将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焊接至PCB板13的铜片焊接点1311上,还是将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焊接至线槽12的内壁,都能够对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进行很好的保护,从而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护套发生损坏,进而使得天线的交调得以改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保护套21形成为中空的套管,且保护套21的端部设有装配缺口211,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带缺口的圆管结构。并且,该保护套21的材料为热缩性较好的材料,即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发生收缩的材料,优选地,保护套21的材料为普通塑料PE材料,其原因有三:1)塑料PE是一种市面上很常见的材料,成本低廉;2)保护套21的壁厚较薄,常温时,壁厚介于0.15m~0.18m之间,塑料PE容易成型,满足使用要求;3)高温受热时,容易收缩,满足应用要求。
常温时,先把套管的内壁212套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外围,套管的内壁212与同轴电缆线14的护套144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受热时,套管的内壁212紧紧地包裹着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受热完成后,套管的外壁213随之跟着收缩,此时整个保护套21就相当于一层薄薄的外衣穿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上。由于保护套21受热完成后,壁厚较常温时有所增厚,但依然很薄,所以套管的外壁213可以很方便的纳入线槽12内,同时保护套21把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与线槽12很好的隔离开,因而起到保护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不受损坏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护套发生损坏。
具体地,一般情况下,PCB板13的纤维板131卡在金属腔体11的腔室115内,并保持铜片焊接点1311对准金属腔体11上的焊接孔116,保证烙铁头穿过金属腔体11的焊接孔116,可以抵到铜片焊接点1311,如图6所示。在常温时,先把保护套21套在同轴电缆14上,保持保护套21的一端面与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的一端面平齐,如图5所示,此时套管的内壁212套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上,套管的内壁212与同轴电缆线14的护套144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当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与PCB板13的铜片焊接点1311,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与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进行焊接时,同轴电缆14的温度会升高,保护套21受热,套管的内壁212将紧紧地包裹着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保护套21受热完成后,套管的外壁213随之跟着收缩,此时整个保护套21就相当于一层薄薄的外衣穿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上。由于保护套21受热完成后,壁厚较常温时有所增厚,但依然很薄,所以套管的外壁213可以很方便的套在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上,同时保护套21把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与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很好的隔离开,因此起着保护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不受破损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护套发生损坏。
另外,设置装配缺口211是为了常温时,便于将保护套21套在同轴电缆14上,起着便于装配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装配缺口211形成为从保护套21的端部向中部内凹的形状,例如,为内凹的三角形、内凹的半圆形等,通过该装配缺口211将保护套21的端部进行分离,以形成凸起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套21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一个装配缺口211,且当装配缺口211为多个时,多个装配缺口211沿保护套21的周向间隔设置,优选地,保护套21的两端均设有两个装配缺口211,这样在每一端就形成了两个凸起部分,当需要将保护套21套在同轴电缆14上时,通过拉拽凸起部分,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保护套21拉至同轴电缆14需要保护的位置处,尤其适用于套管的内壁212与同轴电缆线14的护套144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结构巧妙、材料常见,容易成型,成本低,不仅可以在进行电缆线与移相器焊接时很好地保护电缆线的护套不受损坏,改善天线的交调,而且不会大幅度增加天线的材料成本,有利于保持天线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结构设计合理,装配过程方便快捷,十分适合产线的生产使用。而且,由于保护套壁厚较薄,所以不需要额外采用热风枪进行加热,利用加热的金属腔体余温即可实现保护套热缩作用,节省了操作工时。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保护套21形成为半封闭的套管,且包括:套本体215、第一翻边216和第二翻边217,套本体215沿同轴电缆14的轴向延伸,在同轴电缆14的周向上具有间隔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未示出)。第一翻边216连接在套本体215的第一端,且第一翻边216远离套本体215的中心向外延伸。第二翻边217连接在套本体215的第二端,且第二翻边217远离套本体215的中心向外延伸,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带翻边的半封闭套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翻边216与套本体215圆滑连接,第二翻边217与套本体215圆滑连接。
并且,该保护套21的材料为耐热性较好的材料,即在一定的温度下不会发生变形的材料,优选地,保护套21的材料为硅胶、塑料PC、塑料PET以及塑料FEP等材料,其原因有:1)硅胶、塑料PC、塑料PET、塑料FEP是市面上很常见的材料,容易获取;2)保护套21的壁厚较薄,常温时,壁厚介于0.2m~0.25m之间,硅胶、塑料PC、塑料PET、塑料FEP容易完成薄壁厚的成型,满足使用要求;3)耐高温,在高温130摄氏度时,保持不变形。
常温时,先把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套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外围,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与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之间具有十分微小的间隙,凭借着摩擦力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可以很牢固地附着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上,这样即使同轴电缆144大幅度摆动,保护套21依然可以紧紧附着在同轴电缆144上。由于保护套21的壁厚很薄,套本体215的外壁2152可以很方便的套在线槽12上,保护套21可以将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与线槽12很好的隔离开,在高温状态下,起着保护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不受破损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护套发生损坏。
具体地,一般情况下,PCB板13的纤维板131卡在金属腔体11的腔室115内,并保持铜片焊接点1311对准金属腔体11上的焊接孔116,保证烙铁头穿过金属腔体11的焊接孔116,可以抵到铜片焊接点1311,如图6所示。在常温时,先把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套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外围,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与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之间具有十分微小的间隙,凭借着摩擦力套本体215的内壁2151可以很牢固地附着在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上,这样即使同轴电缆144大幅度摆动,保护套21依然可以紧紧附着在同轴电缆144上。由于保护套21的壁厚很薄,套本体215的外壁2152可以很方便的套在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上,同时可以将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与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很好的隔离开。当同轴电缆14的内导体141与PCB板13的铜片焊接点1311,同轴电缆14的外导体143与金属腔体11的线槽12进行焊接时,同轴电缆14处于高温状态下,由于保护套21耐高温,起着保护同轴电缆14的护套144不受破损的作用,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因焊接温度过高导致护套发生损坏。
另外,在套本体215上设置第一翻边216和第二翻边217是为了在使用保护套21时,第一翻边216和第二翻边217可以抵住线槽12的外沿,起着限位的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套本体215容纳在线槽12内,且第一翻边216和第二翻边217卡接于线槽12的边沿,且第一翻边216和第二翻边217朝向移相器1的金属腔体11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结构巧妙、材料常见,容易成型,成本低,不仅可以在进行电缆线与移相器焊接时很好地保护电缆线的护套不受损坏,改善天线的交调,而且不会大幅度增加天线的材料成本,有利于保持天线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结构设计合理,装配过程方便快捷,十分适合产线的生产使用。
综上,上述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设计上,具有结构巧妙、装配方式简易,操作便捷等优点;功能上,可以在进行电缆线与移相器的焊接时很好的保护电缆线的护套不受损坏,改善天线的交调;成本上,由于整个保护套的价格很低,所以不会大幅度的增加天线的材料成本,综合使用成本较使用FEP材料的电缆线护套低很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由于电缆线受损引起的交调隐患,而且使天线设计、制造灵活很多,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所述移相器具有腔室和与所述腔室间隔开的线槽,PCB板设于所述腔室内,至少部分同轴电缆容纳在所述线槽内,且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焊接至所述PCB板,外导体焊接至所述线槽的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保护装置包括:
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在所述同轴电缆上,且一端靠近所述外导体与所述线槽的内壁的焊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形成为中空的套管,且所述保护套的端部设有装配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缺口形成为从所述保护套的端部向中部内凹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两端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装配缺口,且当所述装配缺口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装配缺口沿所述保护套的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壁厚为0.15m~0.18m。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塑料PE。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形成为半封闭的套管,且包括:
套本体,所述套本体沿所述同轴电缆的轴向延伸,在所述同轴电缆的周向上具有间隔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连接在所述套本体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翻边远离所述套本体的中心向外延伸;
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连接在所述套本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翻边远离所述套本体的中心向外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套本体圆滑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套本体圆滑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本体容纳在所述线槽内,且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卡接于所述线槽的边沿。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壁厚为0.2m~0.25m。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硅胶、塑料PC、塑料PET和塑料FEP中的任一种。
CN201822257117.4U 2018-12-29 2018-12-29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Active CN209183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7117.4U CN209183313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7117.4U CN209183313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3313U true CN209183313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78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57117.4U Active CN209183313U (zh) 2018-12-29 2018-12-29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3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0252B2 (en) Thermal fuse resistor
CA2724561A1 (en) Heating cable
CA2481194A1 (en) Terminal structure of superconducting cable and superconducting cable line therewith
CN102098816B (zh) 带连接线路的电热器
JPH01501269A (ja)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及び方法
CN209183313U (zh) 用于移相器的电缆保护装置
CN102884681A (zh) 基于引入外壳的薄膜导体的触点接触和连接配置单元
CN209249190U (zh) 一种散热电力电缆
CN201262984Y (zh) 连接器用热缩焊接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热缩管、连接器
CN104241910B (zh) 一种碳纤维电缆用接线端子
CN2884454Y (zh) 变压器高压线圈静电环
CN107272126A (zh) 一种光电可分别维护的背放式oplc接头盒
US7038134B2 (en)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 system
CN207148376U (zh) 一种光电可分别维护的背放式oplc接头盒
JP2017073312A (ja) 端子付電線及び熱収縮チューブ
US20080129789A1 (en) Flexible electrothermal tap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7215130U (zh) 一种带屏蔽功能的模缩套
WO2018168409A1 (ja) 熱収縮キャップおよび熱収縮キャップ付電線
CN206806279U (zh) 一种温度保险丝
CN218569351U (zh) 线材和电器
CN220209571U (zh) 一种集束射频电缆组件
CN214336389U (zh) 带端头升降机电缆
CN218569419U (zh) 一种柔性导体线材
US20130087384A1 (en) Cable grounding system
CN218887564U (zh) 一种电力电缆模注熔接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0

Address after: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Patentee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