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0122U -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0122U
CN209180122U CN201822077431.4U CN201822077431U CN209180122U CN 209180122 U CN209180122 U CN 209180122U CN 201822077431 U CN201822077431 U CN 201822077431U CN 209180122 U CN209180122 U CN 209180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iral case
wind
outlet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774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彤
刘奇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774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80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0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0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所述风机包括:蜗壳组件、风轮以及格栅,所述蜗壳组件内具有风道;所述风轮设于所述蜗壳组件内,且所述风轮适于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流通,所述格栅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所述格栅的栅条适于引导所述风道的气流朝预定方向送出,所述格栅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一体成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可以通过格栅对风机的风道出口送出的气流进行引导,以朝向预定的方向进行导风,满足不同的导风要求,另外,格栅与蜗壳组件一体成型,可以有效地简化生产,并提高格栅的结构强度,简化格栅的装配。

Description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设计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机、具有该风机的新风模块以及具有该新风模块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气处理的技术领域,需要利用风机作为动力源驱动气流,将气流输送往预定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风机进行定向送风,相关技术的空调器等设备中,通常会采用在空调器的出风口处设置导风结构,但是这种导风结构是作为最终的出风进行导向,无法实现对风机的送风进行导向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机,可以进行定向出风。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风机的新风模块。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新风模块的空调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包括:蜗壳组件、风轮以及格栅,所述蜗壳组件内具有风道;所述风轮设于所述蜗壳组件内,且所述风轮适于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流通,所述格栅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所述格栅的栅条适于引导所述风道的气流朝预定方向送出,所述格栅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一体成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可以通过格栅对风机的风道出口送出的气流进行引导,以朝向预定的方向进行导风,满足不同的导风要求,另外,格栅与蜗壳组件一体成型,可以有效地简化生产,并提高格栅的结构强度,简化格栅的装配。
另外,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风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组件包括:前壳,所述前壳包括出口前壳体;后壳,所述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沿前后方向连接且内部形成所述风道,所述后壳包括出口后壳体,所述出口前壳体与所述出口后壳体连接形成所述风道的出风段,其中,所述格栅包括相互分离的前子格栅和后子格栅,所述前子格栅设于所述出口前壳体的内侧,所述后子格栅设于所述出口后壳体的内侧,所述前子格栅与所述前壳一体成型,所述后子格栅与所述后壳一体成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前壳体和蜗壳后壳体,所述蜗壳前壳体与所述蜗壳后壳体连接形成所述蜗壳,所述蜗壳前壳体与所述出口前壳体一体成型,所述蜗壳后壳体与所述出口后壳体一体成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口后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前延伸并伸出所述出口后壳体前边沿的卡勾,所述出口前壳体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卡凸,所述卡勾与所述卡凸卡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条沿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延伸,且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栅条在所述出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且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在0°到90°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条沿垂直于所述风轮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格栅包括沿平行于所述风轮的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栅条,多个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格栅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条。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蜗壳,所述蜗壳的蜗壳出口的通风面积不大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通风面积,所述蜗壳出口的通风面积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通风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2到1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出口边沿设有向所述风道的出风段外延伸的翻边。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根据前述的风机和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风道的进风段、所述风道的进风段上游、所述风道的出风段、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下游以及所述风道的进风段和出风段之间中的至少一处。
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新风模块。所述空调模块内具有换热蜗壳组件和换热器;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空调模块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所述新风模块为根据前述的新风模块。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空调模块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栅条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出风方向上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倾斜、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倾斜、朝背离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的方向倾斜、朝背离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的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所述空调出口倾斜或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所述空调出口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在一个方向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在另一方向上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前视图。
图6是图5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俯视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左视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与减震垫配合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右视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风机的仰视图。
图12和图13是本申请的风机在两个不同方位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风机100,蜗壳组件1,风道101,进风罩入口102,风道的出风段103,翻边104,安装部105,安装孔106,缺口107,板部108,加强件109,连接筋1010,定位筋1011,蜗壳11,蜗壳11,蜗壳出口1103,风轮12,轮毂1201,风轮端板1202,弧形段1203,平直段1204,风叶1205,滤网腔13,第一连接部1301,栅条14,支撑筋条1401,进风罩15,前壳1A,前预定位部1001A,连接柱1003A,滤网腔前壳体1005A,蜗壳前壳体1101A,前盖板11A,出口前壳体103A,第一筋条1111,第二筋条1112,罩体定位柱1118,后壳1B,后预定位部1001B,卡勾,耳部1003B,滤网腔后壳体1005B,蜗壳后壳体1101B,后盖板11B,出口后壳体103B,加强结构111B,加强筋112B,凹陷113B,环形凸块114B,支撑柱115B,走线槽116,限位块117,挡片1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包括:前壳1A、后壳1B和定位件(图中未示出),
其中,前壳1A与后壳1B以及定位件等的组合可以形成蜗壳组件1,前壳1A上设有前预定位部1001A,前预定位部1001A与前壳1A相连,后壳1B上设有后预定位部1001B,后预定位部1001B与后壳1B相连,后壳1B设于前壳1A后侧,前壳1A设于后壳1B的前侧,当然,前壳1A的后边沿与后壳1B的前边沿可以部分重叠,并不影响后壳1B设于前壳1A的后侧。前壳1A和后壳1B沿前后方向连接,也就是说,前壳1A盖在后壳1B的前侧,前壳1A和后壳1B之间形成风道101。换言之,前壳1A和后壳1B连接后内部形成有风道101,风道101具有进风段1102和出风段103,流体适于从风道的进风段1102进入到风道101内,进入到风道101内的流体将会沿风道101流通,然后从风道的出风段103送出。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相连,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的连接将对前壳1A和后壳1B预定位。定位件分别与前壳1A和后壳1B相连,定位件固定连接前壳1A和后壳1B,也就是说,通过定位件将前壳1A和后壳1B固定连接在一起。总而言之,通过预定位结构(包括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实现前壳1A与后壳1B的预定位,而通过定位件可以将前壳1A与后壳1B固定连接在一起。其中,前壳1A与后壳1B的固定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螺钉连接、定位销连接、卡扣连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焊接、铆接等)。
具体而言,将风机100分割为前壳1A和后壳1B,在装配过程中,将前壳1A和后壳1B前后拼合在一起,此时,前壳1A与后壳1B可以通过预定位结构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预定位,可以保证前壳1A和后壳1B稳定配合,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前壳1A和后壳1B不匹配造成漏风等问题,通过定位件可以将前壳1A和后壳1B固定连接在一起。另外,在通过预定位结构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预定位,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定位件连接前壳1A和后壳1B,在利用定位件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定位时,不需要持续地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定位,工艺简单,而且良品率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通过预定位结构和定位件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风机100的装配效率,并提高风机100的密封性能。
而且,由于预定位的预定作用,在定位件连接前壳1A和后壳1B的过程中,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夹具等始终维持前壳1A和后壳1B的配对,工艺更加简单,而且,避免了由于外部夹具的不稳定导致前壳1A和后壳1B错位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前壳1A与后壳1B配合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装配完成之后,预定位结构以及定位件依然可以对前壳1A和后壳1B提供定位,因此,预定位结构、定位件都可以增强前壳1A与后壳1B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前壳1A与后壳1B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结合图3、图7、图8以及图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可以采用卡扣的方式连接,具体而言,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卡扣连接。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中的一个可以包括卡勾而另一个包括卡凸,通过卡勾与卡凸的配合实现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的卡扣连接。其中,前预定位部1001A可以包括卡勾,而后预定位部1001B可以包括卡凸,前预定位部1001A上的卡勾可以与后预定位部1001B上的卡凸扣合;也可以是前预定位部1001A包括卡凸,而后预定位部1001B包括卡勾,前预定位部1001A上的卡凸可以与后预定位部1001B上的卡勾扣合;还可以前预定位部1001A上设有卡勾和卡凸,而后预定位部1001B上设置了与前预定位部1001A上的卡勾适配的卡凸、以及与前预定位部1001A中的卡凸适配的卡勾。
当然,本申请中的预定位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的预定位方式,例如,通过插销、磁性吸合等方式。本申请主要以通过卡扣配合实现预定位的方式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简化说明,本申请主要是前预定位部1001A包括卡凸、而后预定位部1001B包括卡勾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具体而言,结合图3至图11,前预定位部1001A包括设于前壳1A的外周面上的卡凸,后预定位部1001B包括向前延伸的卡勾,对应的卡勾与卡凸卡合。卡勾和卡凸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也可以一个卡勾与多个卡凸扣合;也可以一个卡凸与多个卡勾配合;还可以是卡勾与卡凸一一对应地配合。
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可以实现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预定位,而且,通过卡扣结构实现预定位的方式简单,可以有效地提高预定位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地简化前预定位部1001A和后预定位部1001B的连接,如图3,在通过卡扣实现预定位的方式中,卡凸包括楔形导向面(图中未示出),卡凸上的楔形导向面可以进一步地便于卡勾与卡凸的扣合。具体而言,卡凸中的楔形导向面面向后壳1B,且楔形斜面在沿远离前壳1A的中轴线的方向(即卡凸的凸出方向)上朝远离后壳1B的方向(向前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卡凸的后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前述的楔形导向面,楔形导向面在朝远离前壳1A的中轴线方向上向后倾斜。
在后壳1B从后向前装配到前壳1A上时,卡勾与卡凸配合,卡勾首先会接触到楔形导向面,在楔形导向面的导向作用下,卡勾被顶起发生弹性变形,在卡勾装配到位后,在弹性变形力的作用下卡勾复位,卡勾将会与卡凸卡合,预定位结构的装配方式更加容易,提高预定位结构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卡凸凸出前壳1A外周面的高度在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从而可以方便卡勾与卡凸的卡合安装,同样地可以保证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预定位。
可选地,卡凸的凸出高度在2毫米到8毫米的范围内。当然,本申请中卡凸的凸出高度也可以小于1毫米或大于10毫米,例如,本申请中的卡凸的凸出高度可以为0.1毫米、5毫米、15毫米、25毫米等等。
可选地,卡勾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前壳1A的外周面贴合。也就是说,在卡勾与卡凸的预定位配合完成之后,卡勾的内侧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前壳1A的外周面贴合,此时,可以将卡勾与卡凸有效地卡合在一起,提高卡勾和卡凸配合的稳定性。另外,结合前述卡凸的凸出高度,可以保证卡勾和卡凸的有效配合,从而实现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预定位。
其中,卡勾的内侧面可以部分贴合前壳1A的外周面,也可以是卡勾的内侧面上与前壳1A相对的整个表面都与前壳1A贴合。例如,将卡勾设置成在宽度方向(环绕前壳1A的方向)为直线延伸的形状或者为弧线延伸的形状,如果卡勾的内表面的形状与前壳1A的外周面不适配,都可以采用卡勾的部分内侧面贴合前壳1A外周面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将卡勾设置成与前壳1A的外周面适配的形式,此时,卡勾的内侧面可以与前壳1A的外周面完全贴合。
具体而言,卡勾为与前壳1A的外周面形状适配的弧形,卡勾的内侧面为适于与前壳1A的外周面贴合的弧形面。通过将卡勾的内侧面与前壳1A的外周面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卡勾与卡凸配合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前壳1A与后壳1B拼合的密封性。
其中,前壳1A与后壳1B通过预定位结构完成预定位时,卡勾上与前壳1A正对的表面即为卡勾的内侧面,或者说,卡勾上朝向后壳1B中心轴的表面为卡勾的内侧面。另外,卡勾的内侧面与前壳1A的外周面贴合是一种较优的配合方式,但是,由于精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卡勾的内周面与前壳1A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也应当小于卡凸凸出前壳1A外周面的高度,此间隙与卡凸凸出前壳1A外周面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应当不大于0.9,可选地,该比值可以为0、0.3、0.8等。
可选地,参考图3至图11,卡勾包括:第一连接条(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连接条(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条与后壳1B相连并向前延伸。第二连接条与第一连接条的前端相连,且第二连接条沿后壳1B的周向延伸,第二连接条的前侧具有缝隙,也可以是第二连接条与后壳1B之间具有间隙。可以通过第二连接条勾住卡勾,从而完成卡勾与卡凸的配合,实现前壳1A和后壳1B之间的预定位,有效地提高前壳1A和后壳1B之间预定位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条包括沿环绕后壳1B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多个第一连接条的前端均与第二连接条相连,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条之间形成与与卡凸适配的孔。
其中,第一连接条可以包括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会形成一个孔,在预定位结构组装完成后,卡凸可以嵌入与该孔内,从而实现卡勾与卡凸的卡合。
可选地,卡勾还包括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条的后端相连并连接后壳1B外周面的第三连接条(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三连接条的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多个第一连接条与后壳1B之间连接的结构强度,有效地提高卡勾与后壳1B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后壳1B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另外,本申请中的第一连接条、第二连接条以及第三连接条均可以为后壳1B上的一部分,例如,如果在后壳1B的周壁上设有通孔来形成卡勾,则通孔的四周可以理解为前述的第一连接条、第二连接条以及第三连接条。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卡勾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形式,例如卡勾设置成包括连接条和端部凸起的形式等。
可选地,前预定位部1001A包括沿环绕前壳1A的中心轴的方向均匀或不均匀的间隔排布的多个卡凸,且后预定位部1001B包括与多个卡凸一一对应的多个卡勾。通过多个卡勾与多个卡凸的配合,可以实现对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预定位,而且,还可以保证前壳1A与后壳1B之间一定的密封性。
其中,如果将多个卡凸均与前壳1A的中心轴之间连接形成连线,相邻的两个卡凸的的连线之间形成圆心角,多个卡凸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卡凸之间形成的圆心角均相同,即多个卡凸在环绕前壳1A的方向上均匀排布;多个卡凸中存在相邻的两个卡凸对应的圆心角与其他的圆心角角度不同,则多个卡凸在环绕前壳1A的方向上不均匀排布。
另外,多个卡凸在环绕前壳1A的中心轴的方向的排布并非集中于前壳1A的一侧,而是在前壳1A的周向上均有设置。例如,前壳1A的中心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则可以在前壳1A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均设置了至少一个卡凸,或者在前壳1A的左上侧、右下侧、左下侧、右上侧中的任一处均设置了至少一个卡凸。换言之,多个卡凸并非集中设置与前壳1A的周向上的一侧,而是在前壳1A的周向上分隔开排布。
另外,本申请中还通过了定位件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定位,即,在预定位完成之后(或者预定位完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定位件对前壳1A和后壳1B进行定位。当然,采用定位件定位前壳1A和后壳1B也可以在预定位之前完成。
可选地,前壳1A和后壳1B上还可以设置连接柱1003A和耳部1003B。其中,前壳1A可以包括连接柱1003A,而后壳1B可以包括耳部1003B,前壳1A中的连接柱1003A可以与后壳1B中的卡凸通过定位件连接;也可以是,前壳1A包括耳部1003B,而后壳1B可以包括连接柱1003A,前壳1A中的卡凸与后壳1B中的连接柱1003A通过定位件连接;也可以是,前壳1A包括耳部1003B和连接柱1003A,而后壳1B可以包括与前壳1A中的耳部1003B对应的连接柱1003A、以及与前壳1A中的连接柱1003A对应的耳部1003B,前壳1A中的卡凸与后壳1B中的连接柱1003A通过定位件连接,前壳1A中的连接柱1003A可以与后壳1B中的卡凸通过定位件连接。
当然,本申请中的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连接定位前壳1A和后壳1B。而且为了简化说明,本申请主要是前壳1A包括连接柱1003A、后壳1B包括耳部1003B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3,前壳1A还包括连接柱1003A,连接柱1003A与前壳1A的外周面相连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后壳1B还包括耳部1003B,耳部1003B与后壳1B的外周面相连并朝远离后壳1B的中心轴的方向延伸,连接柱1003A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配合孔(图中未示出),耳部1003B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配合孔(图中未示出),第一配合孔和第二配合孔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并由定位件连接。例如,定位件为螺钉,螺钉穿过第二配合孔穿入到第一配合孔内,而且,螺钉与连接柱1003A螺纹配合。另外,在定位件为螺钉时,也可以是螺钉穿过第一配合孔并穿入到第二配合孔内,而且螺钉与耳部1003B螺纹配合。
可选地,如图3,连接柱1003A与前预定位部1001A在环绕前壳1A的中心轴的方向上交错排布,连接柱1003A与后预定位部1001B在环绕后壳1B的中心轴的方向上交错排布。经过预定位,可以实现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预定位,而连接柱1003A与耳部1003B的配合又可以实现前壳1A和后壳1B的有效连接,而且,在预定位完成之后,定位件的定位可以提高预定位结构的稳定性。另外,由于预定位结构与定位件为交错布置的方式,可以保证定位过程中的有序,定位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壳1A上,连接柱1003A与前预定位部1001A并非是一一交错的,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连接柱1003A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前预定位部1001A;相邻的两个前预定位部1001A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预定位部。对应的后壳1B上的后预定位部1001B与前壳1A上的前预定位部1001A对应,而后壳1B上的耳部1003B与前壳1A上的连接柱1003A对应。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前壳1A包括蜗壳前壳体1101A,后壳1B包括蜗壳后壳体1101B,蜗壳前壳体1101A和蜗壳后壳体1101B拼合形成为蜗壳11,前预定位部1001A和连接柱1003A均连接于蜗壳前壳体1101A上,后预定位部1001B和耳部1003B均连接于蜗壳后壳体1101B上。蜗壳11作为蜗壳组件1的主要部分,需要更高的密封性能,因此,本申请中通过在蜗壳11上设置预定位和定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蜗壳11的密封性能,而且方便前壳1A与后壳1B的装配。
另外,蜗壳1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蜗壳11的周壁的一部分朝远离蜗壳11的内部空间的方向延伸形成蜗壳11的蜗壳出口1103,在蜗壳出口1103的外侧邻近蜗壳出口1103的位置均可以设置定位件来对蜗壳11进行定位,有效地提高蜗壳11的密封性能。
实施例2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单独实施或者与本申请中的其他实施例结合实施,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如图2,所述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该蜗壳组件1可以采用前述的前壳1A和后壳1B连接而成,并采用前述的预定位结构和定位件进行定位。同样地,该蜗壳组件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成型方式。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00还可以包括安装部105,安装部105与蜗壳组件1相连,安装部105上设有安装孔106,安装部105用于蜗壳组件1的安装,也就是说,蜗壳组件1可以通过安装部105安装到其他零部件上(例如空调器的底座、隔板等)。其中,安装孔106的轴线与蜗壳组件1错开,也就是说,在安装孔106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上不会经过蜗壳组件1;或者说安装孔106的轴线与蜗壳组件无交点。这样在安装过程中,用于定位安装部105的结构不会受到蜗壳组件1的干涉导致无法安装或者安装困难。尤其是,在采用螺钉(或螺栓等)定位安装部105时,螺钉、用于打螺钉的设备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具有合适的空间来进行装配。
另外,还可以设置成,安装孔106的轴线与蜗壳组件1的交点和安装孔106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毫米。同样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安装,其中,交点与安装孔106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小于10毫米,有利地,交点与安装孔106之间的间距可以不小于40毫米。可选地,交点与安装孔106之间的间距为5毫米、16毫米、50毫米、100毫米;或者安装孔106的轴线与蜗壳组件1无交点。
另外,本申请中的蜗壳组件1上可以设置多个安装部105,可选地,任意两个安装部上的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在0°到90°的范围内。由于蜗壳组件1上的安装孔在0°到90°的范围内设置,均处于同样的方向上,在风机的安装过程中,可以从蜗壳组件的同一侧打螺钉。
其中,任意两个安装部上的安装孔的轴线之间的最大夹角可以为0°、30°、45°、60°、80°等。
进一步地,多个安装部105中的安装孔106的轴线可以朝向相同的方向,换言之,多个安装部105的安装孔106的轴线大体平行。也就是说,多个安装部105的安装孔106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到30°的范围内。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从蜗壳组件1的同一侧安装定位结构来固定蜗壳组件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06的周沿设有缺口107,且缺口107沿远离安装孔106的方向以及平行于安装孔106的方向均贯穿安装部105,缺口107的宽度尺寸小于安装孔106的宽度尺寸。在需要在安装孔106内安装减震块等结构时,可以通过缺口107将减震块等结构安装到安装孔106内,整个安装过程简单方便。
可选地,缺口107沿安装部105的延伸方向贯穿安装部105的自由端的端面。其中,安装部105与蜗壳组件1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而安装部10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可选地,如图1至图13,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蜗壳1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蜗壳11具有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气流从蜗壳入口进入蜗壳并从蜗壳出口送出。蜗壳出口1103位于蜗壳11的周壁的上部左侧,安装部105连接于蜗壳11的外周面上,且安装部105的至少一部分朝远离蜗壳11轴线的方向延伸,安装孔106沿垂直于安装部105以及蜗壳11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可以有效地保证蜗壳11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整个蜗壳组件1的稳定性,将蜗壳组件1稳定地安装和定位,而且,蜗壳11内的风轮12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固定,从而提高风机100的稳定性,并降低噪音,同时避免震动导致风轮12晃动。
当然,蜗壳组件1也可以包括其他部分(例如滤网腔13等),而安装部105也可以安装于蜗壳组件1上的其他部分上。
可选地,蜗壳11的下部的左侧设有安装部105,且安装部105相对于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向左向下倾斜,且安装部在远离蜗壳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为90°到180°。安装部105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小于90°。可选地,安装部105的倾斜角度可以为75°、95°、150°、180°等。在安装蜗壳组件1的过程中,可以从蜗壳11的左下侧打入定位结构来定位安装部105,安装方式简单方便。
可选地,安装部105包括板部108和连接于板部108下侧面上的结构加强件109。加强筋112B可以有效地提高安装部105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风机100的稳定性,减小或避免晃动。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11的上部右侧设有安装部105,安装部105包括:连接筋1010和定位筋1011,连接筋1010与蜗壳11的外周面相连并向上延伸。定位筋1011与连接筋1010的上端相连并向右倾斜延伸,且定位筋1011相对于连接筋1010的倾斜角度在0°到90°的范围内,其中,安装孔106设于定位筋1011上。在安装过程中,可以从左上侧打入定位结构来定位安装部105,安装方式简单方便。
定位筋1011相对于连接筋1010的倾斜角度可以为0°、25°、30°、35°、60°、78°等。
其中,连接筋1010可以与蜗壳出口1103平行。
可选地,连接筋1010上、定位筋1011上以及连接筋1010和定位筋1011的连接位置中的至少一处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安装部105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蜗壳11上连接有两个安装部105,一个安装部105位于蜗壳11的上部右侧,且另一个安装部105设于蜗壳11的下部左侧,两个安装部105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另外,两个安装部上的安装孔均相对于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
另外,两个安装部上的安装孔均相对于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延伸。
可选地,位于蜗壳上部右侧的安装部上的安装孔相对于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位于所述蜗壳下部左侧的安装部上的安装孔相对于所述蜗壳出口的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就是说,蜗壳下部的安装部上的安装部相对于蜗壳上部的安装部上的安装孔,在左到右的方向上向下倾斜,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方便位于蜗壳上部的安装部与对应结构的连接,进一步地简化风机的装配工艺。
结合前述的实施例,位于蜗壳11上部右侧的安装部105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安装部105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形式;位于蜗壳11下部左侧的安装部105也可以具有前述的安装部105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形式。因此,在安装风机100的过程中,两个安装部105均可以从蜗壳11的左侧打入定位结构进行定位,从而使得风机100的安装更加容易。
可选地,如图1至图13,蜗壳组件1还可以包括滤网腔13,滤网腔13设于蜗壳出口1103处,且滤网腔13与蜗壳出口1103连通。滤网腔13内可以容置滤网,使得蜗壳出口1103送出的气流可以经过滤网进行过滤。另外本申请中滤网腔13作为蜗壳组件1的一部分,安装孔106的设置位置和倾斜角度也应当对滤网腔13提供让位。
在将其他实施例中的风机100安装到空调器中时,可以通过多个安装部105来安装风机100以提高风机100安装的稳定性,而且,安装孔106内可以安装“工”字形状的减震垫,然后通过螺钉等结构定位安装部105,螺钉穿过减震垫,并通过减震垫将螺钉与安装部105隔开,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风机100的减震效果。
其中,减震垫可以包括管状部、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分别连接管状部两端的周沿,管状部嵌套于安装孔106内,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分别设于安装部105上的两个相对表面,通过减震垫将安装部105与螺钉与安装部105间隔开,同时通过减震垫将安装部105与风机100的支撑结构间隔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00可以作为空调器的新风模块的一部分,空调器可以包括空调模块和新风模块,可以在风机100上设置两个安装部105,两个安装部105分别连接空调器的底座以及空调模块,也就是说一个安装部105与底座相连、一个安装部105与空调模块相连。当然,风机100上还可以设置三个及以上的多个安装部105、也可以设置一个安装部105。
实施例3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单独实施、包含其他实施例中的风机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风轮12,风轮12设于蜗壳组件1内,且风轮12适于驱动风道101内的气流流通,即从风道的进风段流向出风段。通过风轮12的驱动,可以实现气流的流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00还包括格栅,格栅设于蜗壳组件内,具体地,格栅可以设在风道的出风段103处,格栅的栅条14适于引导风道的出风段103的气流朝预定方向送出。通过格栅的引导,可以将气流朝预定的方向输送,便于朝向预定的方向输送气流。可选地,格栅与风道的出风段为一体成型。
可选地,格栅包括栅条14,栅条14可以沿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延伸,使得气流可以平滑地被引导至预定的位置,从而避免由于气流的突然转向产生紊流现象的噪音,另外,栅条14相对于出风方向倾斜设置,可以将气流引导到预设的方向。
当然,本申请中的栅条14也可以设置成垂直于出风方向的形式,此时,气流在经过栅条14后,将会向栅条14的四周散风,减少正面送风,提高送风的范围,以及产生了微风感或无风感的效果。
本申请中主要以栅条14沿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延伸为主进行描述,但是这并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可选地,栅条14沿风道的出风方向延伸,且栅条相对于出风方向的倾斜,栅条在出风方向上相对于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且栅条14相对于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在0°到90°的范围内。当然,栅条14与出风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可以是逐渐变化的例如,栅条14与出风方向之间的夹角逐渐从0°变化到50°等,其中,栅条14与出风方向的夹角可以为0°、30°、60°等,栅条14与出风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大于80°,例如,栅条14与出风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度为90°。
如图3和图6,一些实施例中,栅条14沿垂直于风轮12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且栅条14包括沿平行于风轮12的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多个栅条14相对于出风方向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在图6中,风轮12的轴线是沿前后方向延伸,栅条14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多个栅条14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栅条14具有更好的导风效果,进一步地促使气流朝向预定的方向导流,实现定向导风,进一步地提升对气流的引导效果。
另外,风道的出风段103的侧壁也可以设置成与栅条14相同的倾斜形式,也就是说,蜗壳组件1的出口的侧壁设置成与栅条14同向倾斜。当然,蜗壳组件1的出口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状,例如将蜗壳组件1的出口设置成渐缩、渐扩、先缩后扩、先扩后缩(均指沿出风方向)等形式
如图6,一些实施例中,栅条14与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条1401。通过支撑筋条1401可以提高栅条14的结构强度,避免栅条14损坏或变形。从而提高导风结构的稳定性。
结合图1至图13,一些实施例中,蜗壳组件1还包括蜗壳11,蜗壳11具有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1103,其中,风道的出风段103与蜗壳出口1103连通。可选地,风道的出风段103与蜗壳11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蜗壳出口1103的通风面积不大于风道的出风段103的通风面积,蜗壳出口1103的通风面积与风道的出风段103的通风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2到1的范围内。可以提高气流的流通效果,提高出气量。
其中,蜗壳出口1103的通风面积与风道的出风段103的通风面积之间的比值也可以小于0.2或大于1。可选地,该比值可以为0.1、0.3、0.5、1.5、2等。
结合图1至图13,可选地,蜗壳组件1包括:前壳1A,后壳1B,前壳1A包括出口前壳体103A。后壳1B设于前壳1A后侧,后壳1B与前壳1A沿前后方向连接且内部形成风道101,后壳1B包括出口后壳体103B,出口前壳体103A与出口后壳体103B连接形成风道的出风段103。
可选地,如图3,格栅包括相互分离的前子格栅和后子格栅,所述前子格栅设于出口前壳体103A的内侧,后子格栅设于出口后壳体103B的内侧,前子格栅与出口前壳体一体成型,后子格栅与出口后壳体一体成型。
另外,出口前壳体103A上的栅条14相对于出口前壳体103A的后边沿凹陷113B,出口后壳体103B上的栅条14相对于出口后壳体103B的前边沿凹陷113B。可以进一步地简化蜗壳组件1的结构,便于蜗壳组件1的模块化装配。
也就是说,本申请中将风道的出风段103设置成与蜗壳11一体的形式,这种连接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蜗壳组件1的装配效率,便于蜗壳组件1的装配。另外,由于配合面的减小,可以提高蜗壳组件1的密封性。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出口后壳体103B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前延伸并伸出出口后壳体103B前边沿的卡勾,出口前壳体103A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卡凸,卡勾与卡凸卡合。通过卡勾和卡凸的配合,可以提高风道的出风段103处的密封性。另外,通过卡扣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装配效率和稳定性。
另外,本申请的蜗壳组件还包括蜗壳,蜗壳包括蜗壳前壳体和蜗壳后壳体,蜗壳前壳体与蜗壳后壳体连接形成蜗壳,蜗壳前壳体与出口前壳体一体成型,蜗壳后壳体与出口后壳体一体成型。
可选地,如图1和图2,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开口边沿设有向风道的出风段103外延伸的翻边104。可以方便蜗壳组件1与其他结构的装配,有效地提高蜗壳组件1的安装效率。
本申请中的蜗壳组件1可以应用到新风模块中,其中,在应用了本申请前述的蜗壳组件1的空调器中,包括空调模块和新风模块。
可选地,栅条14在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上朝向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倾斜。可以将新风出口的气流应道至空调模块的入口,从而对新风进行处理,以适应对空气调节的要求。
另外,栅条14在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上也可以朝向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倾斜。新风模块和空调模块的出风混合后出风。
栅条14在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上也可以朝背离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的方向倾斜。可以避免新风与空调风混合。
栅条14在风道的出风段103的出风方向上也可以朝背离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的方向倾斜、朝向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空调出口倾斜或朝向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空调出口倾斜。
栅条14的不同设置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送风需求。
当然,本申请中的栅条14也可以设置成可活动的形式。
实施例4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使用、包含前述的风机100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中还包括电机,具体而言,本申请的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风轮12、电机,其中,蜗壳组件内具有风道,风轮设于蜗壳组件内,风轮适于驱动风道内的气流流通,电机安装于蜗壳组件1内侧,且电机的电机轴与风轮12相连。电机与风轮12相连,可以通过电机驱动风轮12转动,从而驱动气流流通。
其中,本申请中的电机安装于蜗壳组件1内侧,可以实现风机100的有效集成,提高风机100的集成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小风机100的体积,方便具有该风机100的空调器的模块化生产和装配。
另外,本申请中的电机与风轮12可以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电机可以为为外转子电机,也就是说,电机的转子位于定子的外侧,转子可以为环绕定子的结构,电机的外转子与风轮12为一体结构,电机的内定子与蜗壳组件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地简化电机与风轮12之间的装配结构,而且便于风轮12与电机的集成和装配。
结合图1至图13,一些实施例中,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蜗壳1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电机安装于蜗壳11的后盖板11B上并位于蜗壳11的后盖板11B内侧。通过蜗壳11来驱动气流流通,可以有效地提高气流驱动的效果。另外,电机安装于蜗壳11的后盖板11B内侧,使得电机的装配方便,提高电机的装配效率和稳定性。
如图6,可选地,风轮12包括轮毂1201、风轮端板1202和多个风叶1205,轮毂1201沿风轮12的轴线方向设置且后侧敞开,风轮端板1202与轮毂1201相连并沿风轮12的径向向远离轮毂1201的方向延伸,多个风叶1205均与风轮端板1202相连并向前延伸,且多个风叶1205沿环绕轮毂1201的方向排布,电机与轮毂1201相连。风轮12的结构简单,送风效果好。另外,本申请中的风轮12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例如,直接将风叶1205连接于轮毂1201上等。
如图6,可选地,风轮端板1202包括在远离轮毂1201的方向上逐渐向后倾斜的弧形段1203以及与弧形段1203相连并继续朝远离轮毂1201的方向延伸的平直段1204,风叶1205设于平直段1204。风轮端板1202的一部分倾斜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进风效率,风量更大。
可选地,电机的至少一部分容置于轮毂1201内。也就是说,在前述描述中可以看出,轮毂1201为后侧敞开的形式,因此,电机可以很方便地容置到轮毂1201内,进一步有效地简化风机100的结构,而且可以减小风机100的厚度,增加风机100的集成率。
可选地,如图3,蜗壳11的后盖板11B上设有向前延伸的支撑柱115B,电机安装于支撑柱115B上。通过支撑柱115B,可以有效地安装电机,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其中,本申请中的支撑柱115B可以为蜗壳11后盖板11B的形式。
可选地,支撑柱115B为后侧敞开且内表面连接蜗壳11后盖板11B的后表面的空心柱状结构。可以减轻风机100的重量,更重要的是,空心柱状的支撑柱115B更加容易成型。以蜗壳11采用注塑成型为例,将支撑柱115B设置成空心的形式时,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蜗壳11的各处冷却均匀,避免出现应力集中或出现裂缝的问题。
可选地,如图4,蜗壳11的后盖板11B的内表面上设有环绕蜗壳11轴线延伸的环形凸块114B,环形凸块114B突出蜗壳11的后盖板11B的内表面。环形凸块114B可以进一步地便于对电机进行定位;还可以提高蜗壳11后盖板11B的结构强度。另外,环形凸块114B还可以具有一定的定位参考作用,可以根据环形凸块114B的位置和凸起高度还确定相邻零件的装配方式和装配位置。
另外,本申请中的电机也可以为内转子电机,电机的内转子与风轮12为一体结构,电机的外定子与蜗壳组件1固定连接。
结合图1至图13,蜗壳组件1包括:前壳1A和后壳1B,前壳1A包括蜗壳前壳体1101A;后壳1B设于前壳1A后侧,后壳1B与前壳1A沿前后方向连接且内部形成风道101,后壳1B包括蜗壳后壳体1101B,蜗壳前壳体1101A与蜗壳后壳体1101B连接形成蜗壳11,其中,电机安装于蜗壳后壳体1101B上,蜗壳前壳体1101A上设有蜗壳入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机可以与风轮12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说,电机的至少一部分与风轮12一体成型,或者电机和风轮12采用其他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例如,将电机的转子与风轮12铆接、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也可以将电机的转子与风轮12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
实施例5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包含前述的风机100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其中,结合图1至图13,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和风轮12。
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风轮12设于蜗壳组件1内,且风轮12适于驱动蜗壳组件1内的气流流通,具体从风道101的进风段流向出风段,其中,风道的进风段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进风方向上逐渐收缩。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将风道的进风段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成外扩的形式,在进气方向上,外扩形式的进风段将会引导更多的气流流向风道内部,有效地提高蜗壳组件的进气量,当然,在提高蜗壳组件1进风量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蜗壳组件1出风量。
如图4,在本申请中,风道的进风段的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为在进风方向上逐渐收缩,且在进风方向上风道进风段的轴面相对于风轮12轴线的倾斜角度逐渐减小形状。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外扩形状而言,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量,并避免了容易产生紊流的缺陷。
另外,风道的进风段的轴面在进风方向上,也可以为先收缩后扩大的形状。而风道的进风段在进风方向上相对于风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也可以逐渐减小或减小后增大。
其中,在本申请前述中进风段为渐扩的形式,是指,进风段在与进风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径向尺寸将会增大,这种增大可以是平滑地增大、也可以是突然增大,例如,可以将进风段处的周面设置成台阶形状来形成渐扩的形式,也可以将进风段的周面设置成锥形来形成渐扩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中,进风段的径向尺寸的变化率有限,如果进风段的径向尺寸的变化率过大,则容易产生紊流。因此,本申请中可用于弧形进口的形式,也就是说,本申请中进风段的周面在进风方向上为弧形,这样,可以通过进风段引导更多、更大范围的气流进入到风道内,有效地提高风道的进风量。
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的中心轴与风轮12的中心轴重合,且在沿风轮的中心轴的投影中风道的进风段位于风轮12上风叶1205根部与端部之间。可以促进气流进入到蜗壳11内,避免气流回流或泄露。
当然,在沿风轮的中心轴的投影中,本申请中的进风段也可以位于风叶1205根部的内侧、或者风轮12端部的外侧。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的径向尺寸减去风轮12根部径向尺寸的差值为M1,风轮12端部的径向尺寸减去风轮12根部的径向尺寸的差值为M2,其中M1/M2可以在-1到2的范围内,可选地,M1/M2可以为0.5、1.5、1.8等。优选地M1/M2可以在0.2到0.8的范围内。
可选地,如图6,风道的进风段的出口周沿邻近风轮12,且风道的进风段的出口周沿与风轮之间具有间隙,风道的进风段与风轮12的间隙在0.1毫米到5毫米的范围内。当然,风道的进风段与风轮12的间隙也可以小于0.1毫米或大于5毫米,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与风轮12的间隙可以为0.01毫米、0.8毫米、1.6毫米、3毫米、8毫米等,可以根据风轮12厚度进行选取。
结合图3和图4,可选地,风轮12包括风轮端板1202和多个风叶1205,多个风叶1205均连接于风轮端板1202的同一侧,且多个风叶1205沿环绕风轮12轴线的方向沿圆周排布,风轮与风道的进风段正对,且风叶连接于风轮端板上面向风轮的进风段的一侧。风叶1205的边沿具有与风道的进风段正对的缺口,风道的进风段的出口周沿延伸到缺口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进风的效率,避免回风或漏风的问题,保证气流可以有效地进入到风道内,而且,还可以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
如图6,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的周沿具有朝风道的内部空间倾斜并朝向风道的进风段的中心轴倾斜的翻边104。
可选地,翻边104与风道的进风段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在0°到60°的范围内。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其中翻边104与风道的进风段的进风方向的夹角也可以大于60°,可选地翻边104与风道的进风段的进风方向的夹角可以为0°、30°、60°、80°、90°等。
可选地,蜗壳组件包括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前后相对,风轮12设于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之间,且风轮12的进风侧面向前盖板11A,风道的进风段形成于前盖板11A上,且前盖板11A上位于风道的进风段周围的部分在朝进风段延伸的方向上向风轮倾斜。进一步地提高进风效率和进风量。
其中,无论是前盖板11A上位于进风段周围的部分在朝进风段延伸的方向上向后倾斜,还是翻边104的倾斜,都可以是各处倾斜角度相同、也可以为各处倾斜不相同。也就是说,导风的表面可以为锥面、也可以为在进风方向为弧形的面。
另外,本申请中的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风轮设于蜗壳11内,风道的进风段位于蜗壳上。
实施例6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包含前述的风机100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结合图1至图13,所述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风轮12和电机,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风轮12设于蜗壳组件1内,且风轮12适于驱动风道101内的气流流通;电机安装于蜗壳组件1上并连接风轮12;其中,蜗壳组件1上设有走线槽116,连接电机的线束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走线槽116内。
通过在蜗壳组件1上设置走线槽116,可以容纳电机的线束,电机的线束可以得到有效地集成,使得风机100的结构稳定,避免风机100的线速散乱,进一步地,也避免了由于线束散乱产生的安全隐患,提高风机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本申请中还提供了定位结构来对线束进行定位。例如,直接采用胶带来定位线束,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对线束进行定位等。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体结构的定位方式,但本申请中对线束的定位也并非仅限于此。
具体而言,如图1,蜗壳组件1上设有挡片118,且挡片118设于走线槽116的开口处并遮挡走线槽116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本申请中的走线槽116可以设置于蜗壳组件1的后表面上,此时,走线槽116可以向后敞开,此时,走线槽116向后敞开就形成了走线槽116的开口。
在线束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挡片118的阻挡作用避免线束脱出,也可以通过另外设置的限位块117对线束进行有效定位,从而提高对显示定位的稳定性。
其中,本申请中可以将线束从挡片118上朝向走线槽116的一侧穿入来实现线束的安装。
也可以将线束穿过挡片118的间隙卡入到走线槽116内。其中,挡片118的间隙可以为挡片118上的间隙,例如,挡片118包括分别连接于走线槽116的相对两侧的两半,此时,两半挡片118之间就形成了间隙;间隙还可以为挡片118与蜗壳组件之间形成。
具体而言,结合图1至图13,挡片118与走线槽116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相连并朝向走线槽116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且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另一侧间隔开预定距离。此时,可以将线束从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该另一侧之间压入到走线槽116内。
其中,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另一侧之间具有0.5毫米到5毫米之间的间隙。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另一侧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小于0.5毫米、或者大于5毫米,可选地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另一侧之间的间隙为0毫米、0.5毫米、1.6毫米、5毫米、8毫米等。
挡片118与走线槽116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线束的宽度进行确定,例如,该间隙不小于(也可以小于)线束的宽度,其中,间隙与线束宽度之间的比值可以在0.1到2的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蜗壳组件上还设有限位块,限位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走线槽内,通过限位块与挡片的配合,进一步地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
可选地,走线槽116沿直线方向延伸,在沿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中限位块117完全覆盖挡片118与走线槽116的另一侧之间的间隙。此时,在线束卡入到走线槽116内之后,限位块117对线束进行约束,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线束将会稳定于走线槽116内,避免了线束在走线槽116内的晃动导致线束从间隙脱出。
可选地,在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上,挡片与限位块间隔开设置。
可选地,在沿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中挡片118与限位块117重叠的尺寸与挡片118的宽度尺寸的比值在0.1到0.8的范围内。挡片118与限位块117重叠的尺寸与挡片118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还可以小于0.1或大于0.8,可选地,挡片118与限位块117重叠的尺寸与挡片118的宽度尺寸的比值为0.01、0.5、0.9、1等
可选地,限位块117与走线槽116的底面相连,且限位块117相对于走线槽116内底面的高度不小于挡片118相对于走线槽116的内底面的高度。进一步地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
另外,本申请中限位块117与挡片118之间具有间隙,在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上,限位块117与挡片118间隔开,限位块117与挡片118在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之间的间距可以在0.5毫米到50毫米的范围内。例如,限位块117与挡片118在走线槽116的延伸方向之间的间距为0.8毫米、10毫米、25毫米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挡片118可以为具有弹性,具有弹性的挡片118可以通过弹性变形来防止或取出线束,此时,挡片118在走线槽116的宽度方向上覆盖走线槽116。
可选地,走线槽116设于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上,
走线槽116的至少一部分由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凹陷113B形成。
走线槽116的至少一部分由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上间隔开的两个凸筋之间的空间形成。
走线槽116还可以为一部分为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凹陷113B而成、一部分为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上的两个凸筋间隔形成。
如前所述,本申请中的电机可以设于蜗壳组件1内侧,走线槽116邻近电机的一端延伸到蜗壳组件1的内侧,且走线槽116远离电机的一端敞开。便于走线。
为了进一步地对线束进行定位,蜗壳组件1上设有跨接于走线槽116两侧的胶带1161,胶带封盖走线槽116的至少一部分,且线束穿过胶带内侧。从而可以有效地对线束进行定位,提高对线束的定位效果。
另外,走线槽116的两侧设有相对的缺口槽(图中未示出),缺口槽与走线槽116连通,且缺口槽的凹陷113B深度小于走线槽116的深度,胶带粘接于缺口槽内。从而便于胶带的定位。
具体而言,如果将胶带直接粘接到蜗壳组件1的外表面上,胶带将很容易受到磨损而脱落,因此,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缺口槽,可以有效地避免胶带脱落。
可选地,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蜗壳1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蜗壳的蜗壳入口形成于蜗壳11的前盖板11A上,走线槽116形成于蜗壳11的后盖板11B的后侧面上,且走线槽116上远离电机的一端延伸并贯穿蜗壳11的外周面。
实施例7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包含前述的风机100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结合图1至图13,所述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和风轮12,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风轮12设于风道内,且风轮12适于驱动蜗壳11内的气流流通,其中,蜗壳组件的外侧面上沿环绕风道的进风段1102的方向设置有筋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筋条可以有效地提高蜗壳组件的结构强度。另外,在蜗壳组件上设置外罩时,可以通过该筋条增强外罩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蜗壳组件包括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沿前后方向相对布置,风轮12设于前盖板11A和后盖板11B之间,风道的进风段形成于前盖板11A上,筋条设于前盖板11A的外表面(即前表面)上。可以方便蜗壳组件的成型,提高蜗壳组件的成型效率。而且,可以通过筋条来实现对进风口的密封,避免漏风。
可选地,如图4,风道的出口端设于蜗壳组件上部左侧并向上延伸,筋条包括设于风道的进风段的上方的第一筋条1111和设于风道的进风段右侧的第二筋条1112。
如图4,第一筋条1111的右端与第二筋条1112的上端具有间隙。进一步地,可以在蜗壳11的前盖板11A的角部设置缺口,具体而言,可以在前盖板11A的右上角形成缺口,此时,可以方便对其它元件进行让位,而且还可以避免外罩与第一筋条1111、第二筋条1112的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定位困难的问题。另外,在外罩的周壁角部为弧形时,第一筋条1111与第二筋条1112之间的间隙可以对外罩的弧形角部提供让位。
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的下方设有围绕呈环形的多个筋条。多个筋条的内侧可以与外罩或电控盒等形成密封腔,从而有效地对放置于风道的进风段下方的部件进行保护,另外,风道的进风段下方的筋条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蜗壳组件的结构强度。当然,蜗壳组件下方的多个筋条也可以用作他途。
可选地,风道的进风段的下方的多个筋条包括第三筋条(图中未示出)、第四筋条(图中未示出)、第五筋条(图中未示出)、第六筋条(图中未示出)和第七筋条(图中未示出),第三筋条、第五筋条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第四筋条、第七筋条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六筋条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向上倾斜,第三筋条、第四筋条、第五筋条、第六筋条以及第七筋条依次相连或相邻以合围成环形。
可选地,筋条均沿直线方向延伸。从而方便筋条的成型,提高风机100的成型和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蜗壳组件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如图4,蜗壳组件1上设有罩体定位柱1118,罩体定位柱1118的延伸方向与筋条相对于蜗壳组件的外侧面凸出的方向相同,罩体定位柱1118包括沿环绕风道的进风段1102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通过罩体定位柱1118可以用来定位外罩,便于蜗壳11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提高风机100的装配效率和稳定性。
可选地,罩体定位柱1118均设于筋条外侧。当然,罩体定位柱1118也可以设于筋条内侧,也就是说,罩体定位柱1118可以设置于筋条与风道的进风段之间,也可以将罩体定位柱1118设置于筋条的背离风道的进风段的一侧。当然,本申请中的罩体定位柱1118也可以直接设置于筋条上。
可选地,定位柱包括呈矩形排布的四个。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还包括进风罩15,进风罩15罩在蜗壳组件上,且风道的进风段设于进风罩15内侧,风道的进风段1102连通进风罩15。进风罩15具有进风罩入口102。
可选地,进风罩15与风机100固定,筋条与进风罩15贴合以形成密封结构。其中,筋条可以设置于进风罩15内侧,可以将筋条与进风罩15的开口周沿贴合。
实施例8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实施或包含前述的风机100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结合图1至图13,所述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风轮12,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蜗壳组件具有前后排布的前盖板和后盖板。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风轮12设于风道内,且风轮位于蜗壳组件的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且风轮12适于驱动风道内的气流流通,其中,蜗壳组件上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于后盖板11B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在蜗壳组件的后盖板11B的后表面上设置了加强结构111B,可以有效地提高蜗壳11的结构强度。
另外,本申请中的电机可以安装在蜗壳组件的后盖板11B上,因此,对后盖板11B结构的加强也可以提高电机的定位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加强结构111B包括连接于蜗壳组件的后盖板11B的后表面上的多个加强筋112B。通过加强筋112B进行定位,结构简单,效果好,当然,还可以在后盖板11B的后表面上设置多个凹陷113B结构来实现结构的加强,还可以设置凸筋与凹陷113B的组合来加强后盖板11B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多个加强筋112B布置成沿蜗壳组件的径向延伸并沿蜗壳组件的周向排布的发散状。当然,多个加强筋112B也可以设置成横竖交叉的形式等。
另外,设置成发散状可以便于电机的安装。
可选地,加强筋112B在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在0.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加强筋112B在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也可以小于0.1毫米或大于10毫米,例如加强筋112B的厚度尺寸设置为0.01毫米、0.05毫米、0.5毫米、8毫米、15毫米、80毫米等。
可选地,加强结构111B还包括形成于后盖板11B的后表面上的凹陷113B,加强筋112B设于凹陷113B内。进一步地提高蜗壳组件的后盖板11B的结构强度,而且避免了突出的加强筋112B影响蜗壳组件1的安装,避免了加强筋112B与其他结构的干涉。
可选地,加强筋112B与后盖板11B的后表面齐平。
可选地,凹陷113B呈环绕蜗壳组件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环形,加强筋112B的两端分别连接环形凹陷113B内的外周面和内周面。此时,凹陷113B的中心可以用来安装电机,通过加强筋112B连接凹陷113B的内表面,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后盖板11B的结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电机的稳定性,而且还方便蜗壳组件1的成型和装配。
另外,凹陷113B内的外周面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呈外扩形状。进一步地提高后盖板11B的结构强度,另外,在采用注塑等方式成型后盖板11B时,凹陷113B周面的外扩结构可以便于脱模。
可选地,蜗壳11包括前壳和后壳,前壳包括蜗壳前壳体1101A,后壳设于前壳后侧,前壳与后壳沿前后方向连接形成风道,后壳包括蜗壳后壳体1101B,蜗壳前壳体1101A和蜗壳后壳体1101B前后连接,加强结构111B与蜗壳后壳体1101B为一体。蜗壳组件的连接结构可以根据其他实施例确定。
实施例9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风机100,该风机100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包含其他实施例中风机100部分结构。同样地,该风机100的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实施例的风机100中。
结合图1至图13,所述风机100包括:蜗壳组件1,风轮12,蜗壳组件1内具有风道101,蜗壳组件1包括蜗壳11和滤网腔13,蜗壳11具有蜗壳入口和蜗壳出口1103,蜗壳出口1103、滤网腔13以及风道的出风段103依次连通。风轮12设于蜗壳11内,且风轮12适于驱动蜗壳内的气流从所述蜗壳向所述滤网腔流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100,将蜗壳11、滤网腔13集成在一起,有效地简化了蜗壳组件1的结构,便于蜗壳11的模块化生产和安装。而且,还简化了风机100的结构,提高风机100的适用范围。
具体而言,在具有该风机100的过滤、新风等装置中,并不需要另外设置过滤结构、或者对其它过滤结构的依赖小,可以有效地提高具有该风机100的设配的装配、生产、维护的效率。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蜗壳1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蜗壳出口1103设于蜗壳11的上部左侧,滤网腔13连接于蜗壳出口1103的上端,风道的出风段103连接于滤网腔13的上端。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滤网腔13内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蜗壳出口1103内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另外,还可以设置成滤网腔13内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蜗壳出口1103内沿前后方向的尺寸。
还可以设置成滤网腔13内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风道的出风段103内沿左右方向的尺寸。
还可以设置成滤网腔13内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风道的出风段103内沿前后方向的尺寸。
因此,可以便于气流送出蜗壳11以及蜗壳组件1,在进风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提高风机100的出风量。而且滤网腔13内可以具有更大的空间容置过滤网等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过滤的效果和效率。
可选地,滤网腔13从蜗壳出口1103右侧延伸出的长度大于滤网腔13从蜗壳出口1103左侧延伸出的长度,且滤网腔13的右侧与蜗壳11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1301。通过第一连接部1301,可以将滤网腔13和蜗壳11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蜗壳组件1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可选地,风道的出风段103的至少一部分与蜗壳出口1103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便于出风。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了罩体定位柱1118来定位进风罩15。为了缩小风机100的占用空间,可以缩小罩体定位柱1118、筋条等结构与滤网腔13之间的间距。具体而言,结合图1至图13,蜗壳上设有筋条和罩体定位柱1118,筋条和罩体定位柱均可以设置于蜗壳的前表面上,且筋条和罩体定位柱均可以设置成围绕蜗壳的蜗壳入口设置。滤网腔13向前凸出蜗壳的前表面,且至少一个罩体定位柱1118邻近滤网腔13,滤网腔13的上设有凹陷113B,且凹陷113B与邻近的罩体定位柱1118形状适配,且凹陷的内表面与邻近的罩体定位柱之间的间距在0.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通过形成凹陷113B的结构,可以对罩体定位柱1118进行让位,进一步地提高风机100的整体结构的集成效果。另外,将凹陷113B与罩体定位柱1118隔开,可以方便安装进风罩15,避免在进风罩15的安装过程中发生干涉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滤网腔13上设置凹陷113B本身就可以提高滤网腔13的结构强度(可以类似于加强筋112B的结构),也就是说,本申请在对罩体定位柱1118进行让位的同时还提高了滤网腔13的结构强度。
另外,凹陷113B的内表面与邻近的罩体定位柱1118之间的间距也可以小于0.1毫米或大于10毫米,可选地凹陷113B的内表面与邻近的罩体定位柱1118之间的间距为0.01毫米、0.5毫米、5毫米、15毫米、80毫米等。
可选地,凹陷113B的内表面与邻近的罩体定位柱1118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部(图中未示出)。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滤网腔13、罩体定位柱1118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风道的出风段103与蜗壳出口1103在上下方向的间距在5毫米到80毫米的范围内。风道的出风段103与蜗壳出口1103在上下方向的间距也可以小于5毫米、或大于80毫米,可选地风道的出风段103与蜗壳出口1103在上下方向的间距为2毫米、10毫米、50毫米、150毫米等。
通过在风道的出风段103和蜗壳出口1103之间设置足够大的间距,可以防止合适的过滤结构来进行过滤,有效地提高过滤的效果和效率。
可选地,滤网腔13内容置的滤网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滤网腔13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地,在滤网腔13内安装滤网时,滤网的进风侧面可以与滤网腔13的表面隔开,这样气流在进入到滤网腔13内时,可以先充满滤网腔13的进风侧,然后进行过滤,可以充分地利用滤网,有效地提高滤网的利用率。
可选地,在滤网腔13内安装滤网时,可以设置支架支撑滤网,以在滤网的进风侧形成空腔。
如前所述,风道的出风段103内设有格栅,格栅的内边沿与滤网腔13的内顶面之间具有落差,且格栅的内边沿与滤网腔13的内顶面之间的间距在0.1毫米到10毫米的范围内。同样可以便于气流在滤网腔13的出风侧均匀分布后排放,可以有效地提高送风的范围。
格栅的内边沿与滤网腔13的内顶面之间的间距还可以小于0.1毫米、也可以大于10毫米,可选地,栅条14的内边沿与滤网腔13的内顶面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01毫米、0.5毫米、5毫米、20毫米等。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13,蜗壳组件1包括前后拼合的前壳1A和后壳1B拼合,前壳1A包括蜗壳前壳体1101A、滤网腔前壳体1005A和出口前壳体103A,后壳1B设于前壳1A后侧,后壳1B包括蜗壳后壳体1101B、滤网腔后壳体1005B和出口后壳体103B;蜗壳前壳体1101A与蜗壳后壳体1101B前后连接形成蜗壳11,滤网腔前壳体1005A和滤网腔后壳体1005B前后连接形成滤网腔13,出口前壳体103A和出口后壳体103B前后连接形成风道的出风段103。可选地,本申请中将风道的出风段103、滤网腔13设置成与蜗壳11一体的形式,这种拼接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蜗壳组件1的装配效率,便于蜗壳组件1的装配。另外,由于配合面的减小,可以提高蜗壳组件1的密封性。
可选地,前壳1A为一体成型,后壳1B为一体成型。
另外,可以在滤网腔13上设有滤网更换口1303,可以通过该滤网更换口来更换或清洗滤网。滤网更换口的法线垂直于从蜗壳的蜗壳出口到风道的出风段的方向。可以方便滤网的快速更换。
其中,本申请中的滤网可以为HEPA网等。
实施例1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风机100和过滤件,其中,风机100可以为前述的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风机100,在前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了滤网腔13,因此,可以将滤网设置在滤网腔内。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新风模块,集成度高,新风模块的模块化设置,可以方便新风模块的应用、装配、安装以及设计使用等,简化了装配工艺和设计。
可选地,在滤网腔13内的气流方向上过滤件为厚度小于滤网腔13内尺寸的海帕网。可以促进海帕网的充分利用,并提高过滤的效果和效率。
另外,本申请中的过滤件还可以是滤网等其他过滤装置。
实施例11
在本申请中另一些实施例的新风模块中,新风模块包括:风机100和过滤件,过滤件设于风道101的风道的进风段1102、风道101的风道的进风段1102上游、风道101的风道的出风段103、风道101的风道的出风段103下游以及风道的进风段和出风段之间中的至少一处。
另外,本申请中的风机还可以用于空调模块或其他结构中,而本申请中的新风模块可以应用于空调器中,通过新风模块与空调模块的组合来实现送新风和空气调节。
实施例12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调模块和新风模块,空调模块内具有换热蜗壳组件和换热器,新风模块与空调模块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新风模块为根据前述的新风模块。
空调器可以同时满足送新风和空气调节的要求,集成度高,而且采用前述的新风模块和风机结构,也具有前述的新风模块和风机的性能。
可选地,新风模块设于空调模块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另外,在本申请的前述实施例中,风道的进口段与蜗壳的蜗壳入口可以重合,也可以为不同的口。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内具有风道;
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蜗壳组件内,且所述风轮适于驱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流通;
格栅,所述格栅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所述格栅的栅条适于引导所述风道的气流朝预定方向送出,所述格栅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包括出口前壳体;
后壳,所述后壳设于所述前壳后侧,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沿前后方向连接且内部形成所述风道,所述后壳包括出口后壳体,所述出口前壳体与所述出口后壳体连接形成所述风道的出风段,
其中,所述格栅包括相互分离的前子格栅和后子格栅,所述前子格栅设于所述出口前壳体的内侧,所述后子格栅设于所述出口后壳体的内侧,所述前子格栅与所述前壳一体成型,所述后子格栅与所述后壳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前壳体和蜗壳后壳体,所述蜗壳前壳体与所述蜗壳后壳体连接形成所述蜗壳,所述蜗壳前壳体与所述出口前壳体一体成型,所述蜗壳后壳体与所述出口后壳体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后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向前延伸并伸出所述出口后壳体前边沿的卡勾,所述出口前壳体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上设有卡凸,所述卡勾与所述卡凸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条沿所述风道的出风方向延伸,且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栅条在所述出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大,且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角度在0°到9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条沿垂直于所述风轮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格栅包括沿平行于所述风轮的轴线的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栅条,多个所述栅条相对于所述出风方向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同或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条。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组件还包括蜗壳,所述蜗壳的蜗壳出口的通风面积不大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通风面积,所述蜗壳出口的通风面积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通风面积之间的比值在0.2到1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出口边沿设有向所述风道的出风段外延伸的翻边。
10.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
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风道的进风段、所述风道的进风段上游、所述风道的出风段、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下游以及所述风道的进风段和出风段之间中的至少一处。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模块,所述空调模块内具有换热风道和换热器;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空调模块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所述新风模块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空调模块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条在所述风道的出风段的出风方向上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倾斜、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倾斜、朝背离空调模块的空调入口的进风侧的方向倾斜、朝背离所述空调模块的空调出口的出风侧的方向倾斜、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所述空调出口倾斜或朝向所述空调模块的内部空间并朝向所述空调出口倾斜。
CN201822077431.4U 2018-12-11 2018-12-11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Active CN209180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7431.4U CN209180122U (zh) 2018-12-11 2018-12-11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77431.4U CN209180122U (zh) 2018-12-11 2018-12-11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0122U true CN209180122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7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77431.4U Active CN209180122U (zh) 2018-12-11 2018-12-11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012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3493A (zh) * 2019-10-25 2019-12-20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猪舍通风装置
CN113819591A (zh) * 2021-08-13 2021-12-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0792A (zh) * 2021-11-11 2022-03-0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新风壳体、新风模块以及空调器
WO2024000957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除湿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3493A (zh) * 2019-10-25 2019-12-20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猪舍通风装置
CN113819591A (zh) * 2021-08-13 2021-12-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10792A (zh) * 2021-11-11 2022-03-0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新风壳体、新风模块以及空调器
CN114110792B (zh) * 2021-11-11 2023-02-1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新风壳体、新风模块以及空调器
WO2024000957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除湿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80122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180077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104344519B (zh) 空调器风道部件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5091106A (zh)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EP2169327A1 (en) Air delivery unit
CN102822531A (zh) 风扇、成型用模具和流体输送装置
CN106321525A (zh) 基座及无叶风扇
CN104428595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机
CN209180123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180078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180079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557295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180081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106196288A (zh) 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以及双贯流空调
CN209180080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9180061U (zh) 风机、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031320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8431868U (zh) 空调器
CN204786806U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105091107A (zh) 立式空调净化器一体机
CN209558546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04786808U (zh) 空调器
CN105422425A (zh) 无叶风扇
CN203231411U (zh) 空调机室内机
CN104819132B (zh) 用于无叶风扇的基座及无叶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