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53824U - 一种击发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击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53824U
CN209153824U CN201721898446.6U CN201721898446U CN209153824U CN 209153824 U CN209153824 U CN 209153824U CN 201721898446 U CN201721898446 U CN 201721898446U CN 209153824 U CN209153824 U CN 209153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mponent
pedestal
linkage part
percussion
percussion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984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望东
丁水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984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53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53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5382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击发设备,包括基架、第一运动部件、限位件、第二运动部件、联动部件以及复位机构。击发设备初始处于上一次击发之后的可击发状态;在联动部件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的转动支点由第二铰接点转化到第一铰接点,击发设备由可击发状态转换为失效状态;在复位机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的转动支点由第一铰接点转换为第二铰接点,击发设备由失效状态转换为可击发状态,从而实现击发设备交替地处于可击发状态和失效状态,击发设备不会连续地发生两次击发,从而使得击发设备可重复利用。另外,在击发设备使用之前,可以对击发设备进行试击发的过程,对击发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测试。

Description

一种击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击发设备。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医学上使用的替代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吻合器具有缝合快速、操作简便及很少有副作用和手术并发症等优点,很受国内外临床外科医生的青睐和推崇。吻合器根据功能和结构分为圆管型吻合器、直线型缝合器、腔镜吻合器等,其中圆管型吻合器用于各种腔道的吻合,通过在腔道组织内击入缝钉,使得两层腔道组织缝合在一起,同时内置的环形刀切除多余的组织,形成圆形的吻合口,完成腔道的吻合。目前主要应用于食管、胃、肠等消化道的吻合,以及包皮环切与痔疮环切后的吻合。
为了防止吻合器在手术中连续击发两次,中国专利文献CN 1785127A 公开的吻合器中设置了防二次击发装置,其中,外科用圆管型装订仪,其包括装订仪本体、装订头、击发机构、传动调节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击发机构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把手与外壳,把手与外壳铰接在装订仪本体上,外壳内部设有挡块,把手上设有凸块;传动调节机构包括丝杆和调节旋钮,丝杆前端与装订头连接,后端与调节旋钮螺纹连接。
保险机构包括保险杆与拉片,保险杆的底部具有保险块,顶部具有指针,装订仪本体对应指针的位置处设有指示窗口,保险杆中部铰接在装订仪本体内壁上,保险杆与复位弹簧连接,复位弹簧使得保险杆具有绕其铰接点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拉片前端分为三片,中间一片的前端设有拉钩,两侧两片滑动设置在装订仪本体内壁面的导向槽中,拉片的尾部固定套设在丝杆上,初始状态下,拉钩钩在保险杆的凸台上。
在使用中,初始状态时,保险杆底部上的保险块抵靠在外壳内的挡块处,使得把手无法压下击发,处于自动保险状态;手术中,旋转调节旋钮带动丝杆向调节旋钮方向运动,丝杆带动与其连接的拉片运动,拉片上的拉钩拉动保险杆上的凸台从而使保险杆绕其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保险杆上的保险块与把手外壳内的挡块完全脱离,此时处于可击发状态;压下把手击发时,把手上的凸块将拉片的中间一片顶开并使拉片变形,从而使得拉片上的拉钩远离保险杆上的凸台,拉钩失去对保险杆的限位作用,击发完成后松开把手,保险杆会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保险杆上的保险块再次抵靠在把手外壳内的挡块处,使得把手无法压下,起到防止二次击发的功能。
但是,上述的吻合器,在击发完成后,由于拉片变形不会自动复位,即拉片失去了驱动保险杆再次转动的功能,使得保险杆上的保险块会持续抵靠在外壳内的挡块处,吻合器持续处于无法击发的保险状态,所以该圆管型装订仪无法重复使用,其可靠性无法通过手术前进行试验性击发的方式来检测,会导致手术中出现失效的击发过程,引起手术失败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击发设备的防二次击发装置引起击发设备无法重复利用;及使用前无法对击发设备进行试验性检测而引起的安全隐患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击发设备,包括
基架;
第一运动部件,在相对所述基架的起始位置与作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置;
操作部件,具有对所述第一运动部件施加趋向所述作用位置的作用力的抵接点;
限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架上;
第二运动部件,与所述操作部件相抵接,所述第二运动部件构成所述操作部件的支点;
联动部件,在相对于所述基架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用于解除所述限位件对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的限位,所述第一运动部件构成所述操作部件的支点,所述第二运动部件在移动状态;
复位机构,在所述移动状态,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转换到固定状态,及驱动所述联动部件复位到所述第一位置。
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操作部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上,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上形成第一铰接点;
所述击发设备还包括支杆,其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上,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上形成第二铰接点;
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第二铰接点构成所述操作部件的支点;在所述移动状态,所述第一铰接点构成所述操作部件的支点。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上开设有限位区域;所述联动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运动部件和所述第二运动部件联动设置;
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限位件插接在所述限位区域内;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脱离所述限位件。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的一端上开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上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的一端呈敞开口;
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面上沿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的径向突出成型有第一凸出部;与所述敞开口相对的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围成凹陷区域,所述凹陷区域形成所述限位区域。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的一端上;在所述作用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运动部件的所述一端的端面脱离。
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还包括第二复位件,其给所述第二运动部件施加第二偏压力,以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限位件插接在所述限位区域;
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联动部件上具有第二配合部;在所述联动部件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运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通过倾斜的导向面配合,所述联动部件在所述导向面处产生与所述第二偏压力相反的抵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的内壁面上设有第二凸出部;
所述联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相对的外壁面上开设有凹陷部,相应地至少在所述凹陷部上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的一侧形成凸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通过第三导向面过渡连接;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构成所述第二配合部。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基架上设置有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同向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运动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基座外,并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形成活动空间,所述第二复位件安装在所述活动空间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第二运动部件的内壁面上成型有台阶面和第一凸起,所述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凸起通过第一导向面过渡连接;所述台阶面和所述第一凸起构成所述第一配合部;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配合部搭接在所述台阶面上;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基座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架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上的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给所述第一运动部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一侧的第一偏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复位机构包括
第三复位件,设置在所述基架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上,并给所述第二运动部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一侧的第三偏压力;
第一驱动件,在相对于所述基架的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可滑动设置;
受力件,设置在所述联动部件的外壁面上;在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滑动时,其给所述受力件施加拨动力来驱使所述联动部件复位到所述第一位置。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受力件上朝向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侧端面呈由所述第一驱动件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方向倾斜的第二导向面;
在所述第一驱动件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滑动时,所述第一驱动件正对并抵压所述第二导向面。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或基架上并抵靠在所述联动部件上的第四复位件,所述第四复位件给所述联动部件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的第四偏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击发设备,还包括在相对于所述基架的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置的第三运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三运动部件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击发设备,包括基架、第一运动部件、限位件、第二运动部件、联动部件以及复位机构。击发设备初始处于上一次击发之后的可击发状态;在联动部件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的转动支点由第二铰接点转化到第一铰接点,击发设备由可击发状态转换为失效状态;在复位机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的转动支点由第一铰接点转换为第二铰接点,击发设备由失效状态转换为可击发状态,从而实现击发设备交替地处于可击发状态和失效状态,击发设备不会连续地发生两次击发,从而使得击发设备可重复利用。另外,在击发设备使用之前,可以对击发设备进行试击发的过程,对击发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测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击发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击发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去掉一侧外壳);
图3为图1中的击发设备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提供的击发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所提供的击发设备去除第三运动部件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提供的击发设备中第二运动部件和联动部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击发设备的第二运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击发设备的联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击发设备的第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击发设备的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的击发设备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击发设备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联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的第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2中的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架;
2-第一运动部件,21-第一限位部,22-第二限位部,23-第一挡板,24-第三限位部;
3-操作部件,31-第一铰接点,32-第三铰接点;
4-限位件;
5-第二运动部件,51-限位区域,511-第一通道,52-第一配合部,521-第一凸出部,5221-台阶面,5222-第一凸起,523-第一导向面;524-第四导向面;
6-联动部件,61-第二配合部,611-凹陷部,612-凸起部,623-第三导向面;
71-第三复位件,72-第一驱动件,73-受力件,74-第二导向面,75-第四复位件;
8-支杆,81-第二铰接点;
9-第一复位件;
10-第二复位件;
11-第一基座,111-第二通道,112-第四限位部,113-第二凸起;114-第一安装部;115-第三通道;116-第三安装部;117-第二安装部;118-导向槽; 119-安装槽;120-基座滑槽;
12-第三运动部件,121-让位区域;
13-第二驱动件;
14-钉筒组件;
15-钉砧组件;
161-第二基座,1611-导向凸起,162-阻挡件,1621-第二凸出部,1622-条形孔,163-定位块,1631-本体,1632-连接柱,1633-卡接槽,1634连接块, 164-抵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击发设备,如图1至图8所示,击发设备包括:基架1、第一运动部件2、操作部件3、限位件4、第二运动部件5、联动部件 6以及复位机构。
其中,第一运动部件2在相对基架1的起始位置与作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置;操作部件3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运动部件2,在第一运动部件2上形成第一铰接点31,操作部件3具有对第一运动部件2施加趋向所述作用位置的作用力的转动支点;支杆8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操作部件3和第二运动部件5上,在第二运动部件5上形成第二铰接点81,支杆8与操作部件3 之间形成第三铰接点32。限位件4固定设置在基架1上,第二运动部件5 通过限位件4在相对于基架1的固定状态设置。
联动部件6在相对于基架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活动设置,在第二位置,用于解除限位件4对第二运动部件5的限位,第二运动部件5 由固定状态转换到移动状态,第一运动部件2构成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使得击发设备从可击发状态转换为失效状态。
复位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71、第一驱动件72、受力件73以及第四复位件75;在移动状态,用于驱动第二运动部件5由移动状态转换到固定状态,及驱动联动部件6复位到第一位置。
具体地,通过对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进行转换,在联动部件6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由第二铰接点81转化到第一铰接点31,击发设备由可击发状态转换为失效状态;在复位机构作用下,将操作部件3 的转动支点由第一铰接点31转换为第二铰接点81,击发设备由失效状态转换为可击发状态,从而实现击发设备交替地处于可击发状态和失效状态,击发设备不会连续地发生两次击发,从而使得击发设备可重复利用。另外,在击发设备使用之前,可以对击发设备进行试击发的过程,对击发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测试。
以下以吻合器为例,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击发设备由可击发状态转换为失效状态,并由失效状态转换为可击发状态的过程,为便于表述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将任一个部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命名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上述的操作部件3优选为把手,第一运动部件2为推钉杆、基架1优选为外壳,第二运动部件5优选为滑套。如图2所示,在外壳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部22,所述第二限位部22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的近端,例如第二限位部22为环形板,第一运动部件2近端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挡板23,在起始位置,第一挡板23抵靠在第二限位部22。第一复位件9套设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上,并且其远端抵持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近端抵持于所述第一挡板23,对第一运动部件2施加朝向第二运动部件5一侧的第一偏压力。例如,第一复位件9为压缩弹簧,或者弹片,或者扭簧等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击发设备还包括第三运动部件12、钉筒组件 14及钉砧组件15。例如第三运动部件12为丝杆,第三运动部件12的近端上设置有第二驱动件13,其远端穿过第二运动部件5后向远端延伸。例如,第二驱动件13为旋钮,旋钮螺纹配合在丝杆的近端上,操作者通过沿不同方向转动旋钮,来驱动丝杆朝向远端方向做伸出运动或朝向近端方向做缩回运动。钉砧组件15包括钉砧头和位于钉砧头内腔中的钉砧杆,钉砧杆可与第二运动部件5的远端连接。例如,钉砧头的外形为圆锥形。
如图1所示,钉筒组件14包括固定在基架1远端上的筒体、位于筒体内的推钉片;沿筒体的轴向安装在筒体内的钉仓;及在钉仓的周向设置多个缝合钉。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与操作部件3铰接,其远端抵靠推钉片的近端,并可驱动推钉片向远端运动。
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的转换,通过联动部件6和复位机构对第二运动部件5的作用来实现。第二运动部件5优选为支座。
如图5和图7所示,沿第三运动部件12的轴向,第二运动部件5上开设有限位区域51。限位件4固定在外壳的内壁面上并插接在限位区域51内,使得第二运动部件5处于上述的固定状态。
如图3、图4和图9所示,外壳上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基座11,所述第一基座11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安装部114,所述壳体的对应处设有容纳部(未图示),所述第一安装部114位于所述容纳部内,以使得所述第一基座11 固定设置于壳体。所述第一基座11还设有一轴向的第三通道115,所述第三运动部件61的远端穿过第一基座11的第三通道115和第二运动部件4向外延伸。所述第二运动部件4套设在第一基座11上,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11滑动;所述第一基座11上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通道111,所述第二通道111向远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114的远端端面,所述第一安装部 114对应的位置设有基座滑槽120,所述第二通道111与所述基座滑槽120 贯通;所述第一基座11径向上设有第二安装部117,如图8所示的一导向件53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17,具体地,所述第二安装部117上设有导向槽118,所述导向件53具有抵靠在第二运动部件4壁面上的连接部531,及成型在连接部531上对应设置的导向部532;所述导向槽118的两侧设有安装槽119,优选的所述安装槽119为两个且相对于所述导向槽118对称设置,第二复位件(未图示)置于所述安装槽119内。如此使得所述导向件 53可沿径向相对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17运动。所述基座11与所述导向件53、所述第二复位件构成基座组件。
所述第二复位件给第二运动部件4施加第二偏压力,第二偏压力的方向朝向第二运动部件4一侧。第二复位件优选为压缩弹簧,第二复位件和操作部件31分别位于第三运动部件61的两侧。第二复位件设置在基座11 与连接部531之间。引导第二复位件仅在导向槽118内做滑动,进一步确保第二运动部件4运动的可靠性,确保在初始状态下,限位件插接在限位区域内,实现对第二运动部件4的锁定功能。
具体地,所述基座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运动部件61上,所述第二远动部件4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基座组件上,沿第三运动部件61的径向,第二运动部件4与基座11之间形成预留活动空间,在没有其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运动部件4可在所述基座组件中的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如图5和图7,所示为第二运动部件4的结构图,所述第二运动部件4 的内部设有呈中空并与外界连通的安装腔体,安装腔体的两侧内壁面上开设沿轴向的第一通道511,所述第一通道511与所述第二通道111同向;所述第一通道511的远端呈敞开口,所述第一通道511的近端呈封闭端,所述安装腔体的两侧壁上还设有供所述限位件52沿垂直于轴向运动的限位区域 51,所述限位区域51优选为腰形槽,所述第一通道511的近端终止于所述腰形槽,且与所述腰形槽贯通。所述第一通道511内设有第一凸出部521,所述第一凸出部521起始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4的远端;所述第一凸出部 521的近端终止于所述腰形槽的远端壁,即所述第一凸出部521的近端面构成所述腰形槽的远端壁的一部分;第一通道511的近端与第一凸出部521 之间围成凹陷区域,凹陷区域形成第二运动部件4的限位区域51。
第三运动部件12的远端依次穿过第一基座11和第二运动部件向外延伸,第二运动部件5套设在第一基座11上;沿第三运动部件12的径向,第二运动部件5与第一基座11之间形成预留活动空间,使得第二运动部件5不仅在其轴向上有运动分量,还在径向有运动分量。在该活动空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件。沿第一基座11的径向,第二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座 11的外壁面和第二运动部件5的内壁面上,第二复位件给第二运动部件5 施加第二偏压力,使得在固定状态时,限位件4插接在限位区域51内。
第三运动部件12在相对于基架的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可滑动设置,在第三运动部件12滑动时,防止穿设在第一基座11上的限位件4阻挡第三运动部件12的运动,在第三运动部件12上开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让位区域 121,例如让位区域121为长条形孔,该长条形孔的长度限制了第三运动部件12沿其轴向的运动范围,限位件4对第三运动部件12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此时,限位件4穿过该让位区域121和第一基座11后插接在限位区域 51内,使得击发设备处于可击发状态。例如限位件4为销轴,销轴在第三运动部件12的径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外壳的内壁面上。
如图5和图8所示,联动部件6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增大联动部件6 的弹性变形,还可以在联动部件6上开设有轴向延伸的减重孔,进而增大联动部件6在径向的变形。
联动部件6的第一位置对应于起始位置,所述第一基座11背离所述第二安装部117的一侧设有第三安装部116,所述联动部件7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部116内。联动部件6的远端在径向上搭接在第一运动部件 2的近端上,其近端配合在第二运动部件5的内壁面上;联动部件6和第二复位件沿径向分别位于第一基座11的两侧。在作用位置,联动部件6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的端面脱离并正对,两个端面正对的间距小于作用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距离,确保在第一运动部件复位过程中,驱动联动部件朝向近端做缩回运动。
对于联动部件6驱动第二运动部件5运动的具体配合方式,第二运动部件5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52,联动部件6上具有第二配合部61,在所述联动部件6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运动,第一配合部52与所述第二配合部61通过倾斜的第一导向面523配合。
例如,第二运动部件5的远端的内壁面上成型有台阶面5221和第一凸起5222,所述的台阶面5221与所述第一凸起5222通过由近端朝向远端倾斜的第一导向面523过渡连接;台阶面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台阶面5221 和所述第一凸起5222构成所述第一配合部52;对应地,在第一位置,联动部件6的近端作为所述第二配合部61搭接在所述台阶面5221上,联动部件 6的近端的端面呈第一倾斜面,第一倾斜面与第一导向面523抵接并相适配;
在联动部件6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运动时,所述联动部件6的近端对第一导向面523产生与所述第二偏压力相反的抵压力,通过该抵压力来驱动第二运动部件5朝向与第二偏压力的相反方向运动;在第二位置,联动部件6的近端插入所述第一凸起5222与所述第一基座11之间的间隙内,来驱动第二运动部件5朝向与第二偏压力相反的方向运动,让限位区域与限位件脱离。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复位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71、第一驱动件 72、受力件73及第四复位件75。其中,第三复位件71套设在第三运动部件12上;在外壳的内壁面上还设有第三限位部24,例如环形板;第三复位件71的近端和远端分别抵靠在第三限位部24和第二运动部件5的近端端面上,第三复位件71给第二运动部件5施加朝向第一运动部件2方向的第三偏压力,使所述第三运动部件抵持于所述安装部的近端面,第三偏压力小于第一偏压力,例如,第三复位件为弹簧。第一驱动件72沿其径向穿设在第三运动部件12上,并位于第一运动部件2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之间;例如,第一驱动件72为销。
受力件73设置在所述联动部件6的外壁面上,并位于第一驱动件72 与第一运动部件2之间,受力件73的近端端面呈由近端朝向远端倾斜的第二导向面74。例如,受力件73为设置在联动部件6外壁面两侧的弧形部,弧形部的近端端面呈倾斜的第二导向面74。在第三运动部件12从第三位置朝向第四位置滑动时,第一驱动件72与第二导向面74正对并给第二导向面 74施加朝向第一位置的抵压力,驱动联动部件6整体朝向第一位置方向运动,使得联动部件6的近端从第一凸起5222与基架1之间的间隙内滑出并复位到台阶面上。
第四复位件75为弹簧,第一基座11的远端沿径向向外突出有第四限位部112,例如第四限位部112为环形凸台。第四复位件75的远端和近端分别抵靠在受力件73和第四限位部112上。当联动部件6处于第四位置时,第四复位件75给联动部件6施加朝向远端方向的第四偏压力,第四偏压力驱动联动部件6整体朝向远端运动,辅助第一驱动件72的作用,保证联动部件6从第四位置复位第三位置时的到位准确性。
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还可以与第一驱动件72重合设置,第一驱动件72作为限位件4,此时限位件4将不固定设置在基架1上。如图7所示,第一凸出部521的远端端面呈由远端向近端倾斜的第四导向面524;当第三运动部件12从第四位置朝向第三位置滑动时,限位件对第一凸出部521 的远端的第四导向面524施加抵压力,使得限位件4越过第一凸出部521 进入限位区域51内,限位件4对第二运动部件起到锁定作用,使得第二运动部件5处于固定状态,击发设备处于可击发状态,也能够实现上述的防二次击发功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击发设备在初始状态时,由于第一复位件9作用于第一运动部件2,使得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抵持于第二限位部22;同时,由于第三复位件71的作用,使得第二运动件的近端处于一固定位置。由于操作部件3在远端通过第一铰接点31连接于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在近端通过第二铰接点81连接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因此,在初始状态下,所述操作部件3在所述第一铰接点31及第二支点铰接点的作用下,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张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在联动部件6、复位机构及限位件4的配合下,实现由可击发状态到失效状态,以及再从失效状态转换到固定状态的具体过程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当击发设备需要击发时,需要操作者操作旋钮,例如逆时针转动旋钮,使得第三运动部件12从远端朝向近端做缩回运动,钉砧组件15随着第三运动部件12朝向靠近钉筒组件14的远端运动,并使得钉砧组件15与钉筒之间的间隙达到预设值;击发设备处于可击发状态,第二运动部件5处于固定状态,限位件4插接在限位区域51内,第二铰接点81 为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联动部件6的远端在径向搭接在第一运动部件2 的近端上,其近端搭接在第二运动部件5内的台阶面上;第三复位件71的近端和远端分别抵靠在第三限位部24和第二运动部件5的近端端面上;第一复位件9的远端抵持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1,近端抵持于所述第一挡板23;第一驱动件72位于第二运动部件5与第一运动部件2之间。此时,停止操作旋钮,只需操作人员按压操作部件3,操作部件3就可驱动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朝向远端方向做伸出运动,推动钉仓内的缝合钉朝向钉砧组件15 运动,并同时压缩第一复位件9,第一运动部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作用位置,将位于钉砧组件15与钉筒组件14之间的两个部件缝合,完成整个击发过程。
在完成击发时,联动部件6的远端从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上脱离,并且所述联动部件6的远端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向轴线的方向偏转,联动部件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一运动部件的近端的端面之间在其轴向上存在间隙;该间隙小于第一运动部件2的起始位置与作用位置之间的距离;当松开操作部件3时,在第一复位件9的第一偏压力下,第一运动部件2朝向近端方向运动复位,且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的端面逐渐与所述联动部件6 的远端的端面靠近并抵持;第一运动部件2驱动联动部件6从远端向近端方向做缩回运动,联动部件6的近端将对第一导向面523施加抵压力,该抵压力与第二偏压力的方向相反,使得第二运动部件5整体在径向朝向与第二偏压力的相反方向运动,使得限位件4在其径向上脱离限位区域51,限位件4解除对第二运动部件5的限制,同时,第四复位件75被压缩;由于第一复位件9的第一偏压力大于第三复位件71的第三偏压力,使得第一铰接点31相对于第二铰接点81处于固定,此时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由第二铰接点81转换为第一铰接点31,当按压操作部件3时,操作部件3将驱动第二运动部件5朝向近端方向做缩回运动,使得限位区域51在轴向方向上与限位件4错开,同时第二运动部件5压缩第三复位件71。第二运动部件5 朝向近端滑动,联动部件6的近端仍然保持在第一凸起5222与第一基座11 之间的空间内,使得击发设备处于失效状态。
此时,再转到旋钮以驱动第三运动部件12朝向远端方向运动,第三运动部件12上的第一驱动件72的两端分别正对并抵压一个第二导向面74,使得联动部件6在其轴向和径向上都有运动分量,驱动联动部件6的远端被抬升再次抵接在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上,其近端从第一凸起5222与第一基座11之间的间隙滑出并复位搭接在台阶面上,使得联动部件6复位到第一位置;此时,联动部件6的近端对第二运动部件5无抵压力,在第二偏压力的作用下,第二运动部件5复位,使得限位件4插接在限位区域51 内,限位件4对第二运动部件5施加限制力,该限制力大于第一偏压力,第二铰接点81相对于第一铰接点31处于固定,实现操作部件3的转动支点由第二铰接点81到第一铰接点31的转换,使得击发设备再次处于可击发状态,进而实现击发设备的可击发状态与失效状态交替转换,击发设备可被多次的重复利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击发设备,与实施例1所述的击发设备的区别在于:联动部件6的结构与第二运动部件5的结构不同。
如图12所示,第二运动部件5包括第二基座161以及阻挡件162。其中,在基架1上,第二基座161沿其轴向滑动,阻挡件162沿第二基座161 的径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基座161上,支杆8铰接在第二基座161上。也即,将实施例1中的第二运动部件5在其轴向和径向的滑动分别分配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基座161和阻挡件162上。相应地,限位区域51、联动部件6与第二运动部件5之间的配合关系、第四复位件75的设置位置也不同。
如图12所示,限位区域51由开设在第二基座161的远端端部上的限位通道511和阻挡件162构成,其中限位通道远端延伸至第二基座161的远端端面,即所述限位通道的远端呈开口,例如限位通道为具有敞开口的长腰孔。
所述阻挡件162大体为一“U”形环,且阻挡件162沿其径向套在第二基座161的远端;所述阻挡件162沿其轴向上开设有与限位通道相适应的同向的第二通道111,相应地形成第二通道111的两侧壁呈第二凸起113;第二凸起113的近端端面为抵持面164,抵持面164在所述的固定状态时,作用于所述限位件4,将限位件4阻挡在限位通道内,限位通道的近端与阻挡件162的近端之间围成上述的限位区域51。
本实施例中,阻挡件162的复位结构不仅仅包括实施例1中的第二复位件10,还包括定位块163,如图14所示,阻挡件162的“U”形侧壁上设有竖直部,所述竖直部设有条形孔1622,所述定位块穿设于条形孔1622。所述第二复位件10沿径向设置在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4之间,给阻挡件162施加第二偏压力,使得阻挡件162在无外界驱动力下复位。
如图16所示,定位块163包括本体1631,安装在本体1631上的连接柱 1632,本体1631的两端成型有连接块1634,连接块1634上有两个卡接槽 1633,当定位块的两端安装在两个条形孔内时,定位块上的两个卡接槽1633 分别与两个条形孔配合;第二复位件10套设在连接柱1632上,当阻挡件 162在第二基座161上滑动时,定位块随着阻挡件162在长条形孔内运动。
如图15所示,第二基座16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导向凸起1611,对应地在外壳的内壁面上设置有沿第二基座161的轴向延伸的长条形导向滑槽,导向凸起1611嵌入导向滑槽内,在第二基座161滑动时,导向凸起1611在导向滑槽内滑动,对第二基座161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如图11至图14所示,联动部件6为联动块,联动部件6配合在阻挡件 162上,其两端分别与第一运动部件2和第二基座161联动设置。具体而言,如图12至图14所示,联动部件6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联动部件6穿设在阻挡件162上,阻挡件162的内壁面上设有沿其滑动方向突出的第二凸出部 1621;联动部件6上与第二凸出部1621面对的外壁面上开设有凹陷的凹陷部611,在联动部件6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一侧形成凸起部612,联动部件6与所述凸起部612之间通过倾斜的第三导向面623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面523朝向远端方向倾斜。例如第二凸出部1621为半球体,位于“U”形底部的中心且与阻挡件162上的敞开口正对,凹陷部611为弧形凹槽。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一位置,联动部件6的近端滑动设置在第二基座161上,联动部件6的远端搭接在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上;在第二位置,联动部件6的远端的端面与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的端面抵靠。第二基座161的远端上设置有第四限位部112,第四复位件75套设在第四限位部112上,其近端抵靠在第二基座161上,远端抵靠在联动部件6的近端上。
本实施例中的击发设备的使用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使用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
起始:联动部件6的远端搭接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上,其近端搭接在第二基座161上并抵靠在第四复位件75的远端上;联动部件6的凹陷部 611抵接在阻挡件162的第二凸出部1621上。
在使用过程中:击发过程与实施例1中的击发过程一样。在第一运动部件2从作用位置复位到起始位置的过程中,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运动部件2驱动联动部件6从远端向近端方向做缩回运动,联动部件6的近端将压缩第四复位件75,联动部件6上与第二凸出部1621配合的位置由凹陷部 611逐渐滑动到第三导向面623,最后滑动到凸起部612上,联动部件6的第三导向面623对第二凸出部1621施加抵压力,使得限位件4在其径向上脱离限位区域51。
第二运动部件5的复位过程与实施例1中一致,但在联动部件6复位过程中,不同之处在于:转动旋钮以驱动第三运动部件12朝向远端方向运动,在第四复位件75的第四偏压力下,驱动联动部件6朝向第一位置运动;同时,第三运动部件12上的第一驱动件72的两端分别正对并抵压一个第二导向面74,使得联动部件6在其轴向和径向上都有运动分量,驱动联动部件6的远端被抬升再次抵接在第一运动部件2的近端上,联动部件6与第二凸出部1621配合的位置由凸起部612逐渐过渡到第一导向面,最后滑动到凹陷部611,联动部件6复位到第一位置;此时,联动部件6的近端对第二运动部件5无抵压力,在第二偏压力的作用下,阻挡件162在径向朝向限位件4运动,使得限位件4插接在限位区域51内,使得击发设备再次处于可击发状态,进而实现击发设备的可击发状态与失效状态之间交替转换,击发设备可被多次的重复利用。
作为实施例的第一个可替换实施方式,击发设备还可以不设置第四复位件75,仅通过第一驱动件72对受力件73的拨动作用,使得联动部件6 复位到第二位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击发设备,其与实施例中提供的击发设备的结构相比,存在的区别仅在于,钉筒组件14以及钉砧头可以为其它形状的结构,具体结构由使用环境决定,例如,外壳以及钉仓可以为带有一定弯曲的圆管型结构,更适于伸入到管型组织的内部。
作为进一步可替换的实施方式,钉砧头整体为钟罩结构,钟罩结构的开口位于远端并适于套设在龟头上,此时击发设备为包皮环切吻合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击发设备,其与实施例中提供的击发设备的结构相比,存在的区别仅在于,
击发设备除了为手术中的吻合器外,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手枪,气枪,或者玩具手枪等等。此时,对应的击发设备中还可以不设置第三运动部件12、钉砧组件15及钉筒组件14、驱动件等吻合器所特有的结构。
第一驱动件72的滑动通过其他部件来驱动,例如设置伸缩气缸来驱动限位件4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击发设备,包括
基架(1);
第一运动部件(2),在相对所述基架(1)的起始位置与作用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置;
操作部件(3),具有对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施加趋向所述作用位置的作用力的抵接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件(4),固定设置在所述基架(1)上;
第二运动部件(5),与所述操作部件(3)相抵接,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构成所述操作部件(3)的支点;
联动部件(6),在相对于所述基架(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用于解除所述限位件(4)对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的限位,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构成所述操作部件(3)的支点,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在移动状态;
复位机构,在所述移动状态,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转换到固定状态,及驱动所述联动部件(6)复位到所述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上,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上形成第一铰接点(31);
所述击发设备还包括支杆(8),其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操作部件(3)和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上,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上形成第二铰接点(81);
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第二铰接点(81)构成所述操作部件(3)的支点;在所述移动状态,所述第一铰接点(31)构成所述操作部件(3)的支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上开设有限位区域(51);所述联动部件(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和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联动设置;
在所述固定状态,所述限位件(4)插接在所述限位区域(51)内;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6)驱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脱离所述限位件(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的一端上开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511),所述第一通道(511)上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一端呈敞开口;
所述第一通道(511)的内壁面上沿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的径向突出成型有第一凸出部(521);与所述敞开口相对的所述第一通道(5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出部(521)之间围成凹陷区域,所述凹陷区域形成所述限位区域(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联动部件(6)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一端上;在所述作用位置,所述联动部件(6)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所述一端的端面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复位件(10),其给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施加第二偏压力,以在所述固定状态下,所述限位件(4)插接在所述限位区域(51);
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52),所述联动部件(6)上具有第二配合部(61);在所述联动部件(6)朝向所述第二位置运动时,所述第一配合部(52)与所述第二配合部(61)通过倾斜的导向面配合,所述联动部件(6)在所述导向面处产生与所述第二偏压力相反的抵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的内壁面上设有第二凸出部(1621);
所述联动部件(6)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621)相对的外壁面上开设有凹陷部(611),相应地至少在所述凹陷部(611)上靠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的一侧形成凸起部(612),所述凹陷部(611)与所述凸起部(612)之间通过第三导向面(623)过渡连接;所述凹陷部(611)和所述凸起部(612)构成所述第二配合部(6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1)上设置有第一基座(11),所述第一基座(1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511)同向的第二通道(111);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套设在所述第一基座(11)外,并与所述第一基座(11)之间形成活动空间,所述第二复位件(10)安装在所述活动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的内壁面上成型有台阶面(5221)和第一凸起(5222),所述台阶面(5221)与所述第一凸起(5222)通过第一导向面(523)过渡连接;所述台阶面(5221)和所述第一凸起(5222)构成所述第一配合部(52);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联动部件(6)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配合部(61)搭接在所述台阶面上;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联动部件(6)的所述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凸起(5222)与所述第一基座(1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架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上的第一复位件(9),所述第一复位件(9)给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施加朝向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一侧的第一偏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三复位件(71),设置在所述基架(1)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上,并给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施加朝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一侧的第三偏压力;
第一驱动件(72),在相对于所述基架(1)的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可滑动设置;
受力件(73),设置在所述联动部件(6)的外壁面上;在所述第一驱动件(72)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滑动时,其给所述受力件(73)施加拨动力来驱使所述联动部件复位到所述第一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73)上朝向所述第一驱动件(72)的一侧端面呈由所述第一驱动件(72)向所述第一运动部件(2)方向倾斜的第二导向面(74);
在所述第一驱动件(72)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滑动时,所述第一驱动件(72)正对并抵压所述第二导向面(74)。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运动部件(5)或基架(1)上并抵靠在所述联动部件(6)上的第四复位件(75),所述第四复位件(75)给所述联动部件(6)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的第四偏压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击发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相对于所述基架(1)的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可滑动地设置的第三运动部件(12),所述第一驱动件(72)设置在所述第三运动部件(12)上。
CN201721898446.6U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击发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153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98446.6U CN209153824U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击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98446.6U CN209153824U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击发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53824U true CN209153824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25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9844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153824U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击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538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4795A (zh) * 2017-12-29 2019-07-09 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击发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4795A (zh) * 2017-12-29 2019-07-09 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击发设备
CN109984795B (zh) * 2017-12-29 2024-04-12 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击发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4889B2 (en) Surgical stapling apparatus
JP5143509B2 (ja) 関節運動するツール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外科用器具
JP2011025029A (ja) 曲線の組織接触表面を有する外科用器具
JP2015000344A (ja) Eeaアンビルスナップリング作動器
CN100508902C (zh) 具有手术装置自动释放机构的施放器
CN112869810B (zh) 一种可降低钉砧架磨损的吻合器
CN209153824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106913362B (zh) 末端执行器及其钉匣部分、外科手术器械
CN109984795A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208838058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208876649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208910405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208573782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A3086740C (en) Handle assembly and stapl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984786A (zh) 一种击发设备
BR112020012322A2 (pt) montagem de manípulo e grampeador
CN208573797U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109984796A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109984793A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208876646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208876647U (zh) 把手组件及包括其的吻合器
CN109984794A (zh) 一种击发设备
CN109984797A (zh) 一种击发设备
JP2022514665A (ja) 触発機構及びステープラー
RU2718318C2 (ru) Система индикации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го кольцевого сшивателя и хирургический кольцевой сшивател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21 No. 278 Dongpi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ianchen International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2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za 21A, 1355 Jinji Hu Avenu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TOUCHSTONE INTER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