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81554U - 纳米曝气增氧机 - Google Patents

纳米曝气增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81554U
CN209081554U CN201821700560.8U CN201821700560U CN209081554U CN 209081554 U CN209081554 U CN 209081554U CN 201821700560 U CN201821700560 U CN 201821700560U CN 209081554 U CN209081554 U CN 209081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fice plate
tempering tank
water
nanometer aeration
mix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0056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津伊
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hing Smar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hing Sma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hing Smar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hing Smar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0056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81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81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81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纳米曝气增氧机包括安装箱、水泵、氧气供给管道和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混合桶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桶中的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桶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合模块包括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孔板,所述孔板上开设有若干六角孔,相邻两层所述孔板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六角孔错位布置,所述孔板竖立布置在所述混合桶中,所述混合模块设置在所述混合桶的中部并将所述混合桶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和所述氧气供给管道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实现提高纳米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效率。

Description

纳米曝气增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纳米曝气增氧机。
背景技术
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水产养殖业正在逐步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循环水养殖系统因其高度集约化、水质相对容易控制等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规模化的工厂化养殖场大部分使用流水式养殖模式,近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的实施,带动了相关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循环水工厂化养殖高产高效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养殖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含量,在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往往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需要向养殖水中补充氧气以提高溶氧量,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高压增压机来提高养殖水的溶氧量,例如:中国专利号200920263810.0公开了一种高压增氧机,利用氧气瓶中的高压氧气来对进入到水流通道中的水进行高压增氧处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当氧气瓶的压力降低后,则会导致增氧效率随之降低。如何设计一种增氧效率高的增氧机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纳米曝气增氧机,实现提高纳米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纳米曝气增氧机,包括安装箱、水泵、氧气供给管道和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混合桶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桶中的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桶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合模块包括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孔板,所述孔板上开设有若干六角孔,相邻两层所述孔板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六角孔错位布置,所述孔板竖立布置在所述混合桶中,所述混合模块设置在所述混合桶的中部并将所述混合桶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和所述氧气供给管道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
进一步的,相邻两层所述孔板,其中一层所述孔板的上边缘形成若干上缺口结构,另一层所述孔板的下边缘形成若干下缺口结构;其中,所述上缺口结构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边缘之间形成出水缝隙,所述下缺口结构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边缘之间形成进水缝隙。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模块还包括两个安装板,多层所述孔板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桶的侧壁的中部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桶中还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其中一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氧气供给管道上还连接有气体过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纳米曝气增氧机,通过在混合桶中安装混合模块来实现水和氧气的混合,混合模块包括多层孔板,并且,相邻两层孔板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六角孔错位布置,而两层孔板之间同一位置错位布置两个六角孔之间便可以形成菱形孔结构,这样,水和氧气进入到混合桶中流经混合模块的过程中,水和氧气将经过孔板之间分错分布的菱形结构后进行切割、分离、混合,使得气液完全混合在一起,溶氧效率极高,以实现提高纳米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纳米曝气增氧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纳米曝气增氧机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纳米曝气增氧机实施例中混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纳米曝气增氧机实施例中相邻两层孔板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纳米曝气增氧机,包括安装箱1、水泵2、氧气供给管道3和增氧组件4,所述增氧组件4包括混合桶41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桶41中的混合模块42,所述混合桶41上设置有进水口411和出水口412,所述混合模块42包括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孔板421,所述孔板421上开设有若干六角孔4211,相邻两层所述孔板421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六角孔4211错位布置,所述孔板421竖立布置在所述混合桶41中,所述混合模块42设置在所述混合桶41的中部并将所述混合桶41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出水口412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进水口411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水泵2的出口和所述氧气供给管道3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411。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纳米曝气增氧机在混合桶41中安装混合模块42来实现对进入到混合桶41中的水和氧气进行混合,其中,混合模块42由多层孔板421组成,而对于相邻的两层孔板421而言,同一位置处的两层孔板421上的六角孔4211错位布置,这样,使得这两个六角孔4211配合形成菱形孔结构,在实际使用时,进入到混合桶41中的水和氧气流过混合模块42的过程中,水和氧气穿过错位布置的两个六角孔4211时将会被进行切割、分离、混合处理,氧气混合在水中被切割和分离过程中将形成纳米级大小的气泡,从而使得水和氧气充分混合接触,从而达到增氧的目的。采用交错布置的孔板421来实现水和氧气的充分混合,主要利用六角孔4211在水流动过程中对水流进行切割和分离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与氧气混合,而并不是依靠高压氧气实现,这样,便可以对氧气供给管道3的供氧压力没有额外的限制,氧气供给管道3的氧气供给源可以采用氧气瓶或其他供氧设备,在此不对氧气供给管道3的氧气提供方式进行限制。其中,氧气供给管道3上还连接有气体过滤器31,以对进入到混合桶41中的氧气进行杂质过滤,另外,所述安装箱1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11,以方便操作人员移动。
进一步的,孔板421的一边缘配置有缺口结构4212,在组装时,则相邻两个孔板421上下颠倒配置,使得其中一层所述孔板421的上边缘配置缺口结构4212,另一层所述孔板421的下边缘配置缺口结构4212;其中,位于上部的缺口结构4212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421边缘之间形成出水缝隙,而位于下部的缺口结构4212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421边缘之间形成进水缝隙。具体的,进入到混合桶41中的水和氧气经过下部的缺口结构4212形成的进水缝隙进入到各层孔板421之间,在混合模块42内部实现水和氧气混合后经过顶部的出水缝隙输出。其中,混合模块42还包括两个安装板422,多层所述孔板421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板422之间,具体的,多层孔板421通过两个安装板422夹在中间并固定在一起,例如,两个安装板422之间通过螺栓紧固并将中间的孔板421夹紧固定。而为了便于后期对混合模块42进行维修,混合桶41的侧壁的中部开设有检修口(未标记),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门413,具体的,安装时,混合模块42从检修口装入到混合桶41内部并通过密封门413密封住检修口,而后期维修更换混合模块42时,则打开密封门413便可以方便的操作。另外,混合桶41中还设置有固定板414,所述其中一所述安装板422安装在所述固定板414上,例如:固定板414上配置插槽,安装板422卡在插槽中实现安装,而另一安装板422则可以贴靠在混合桶41的内壁上进行定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纳米曝气增氧机,通过在混合桶中安装混合模块来实现水和氧气的混合,混合模块包括多层孔板,并且,相邻两层孔板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六角孔错位布置,而两层孔板之间同一位置错位布置两个六角孔之间便可以形成菱形孔结构,这样,水和氧气进入到混合桶中流经混合模块的过程中,水和氧气将经过孔板之间分错分布的菱形结构后进行切割、分离、混合,使得气液完全混合在一起,溶氧效率极高,以实现提高纳米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箱、水泵、氧气供给管道和增氧组件,所述增氧组件包括混合桶以及设置在所述混合桶中的混合模块,所述混合桶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混合模块包括多层堆叠在一起的孔板,所述孔板上开设有若干六角孔,相邻两层所述孔板上对应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六角孔错位布置,所述孔板竖立布置在所述混合桶中,所述混合模块设置在所述混合桶的中部并将所述混合桶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水泵的出口和所述氧气供给管道的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所述孔板,其中一层所述孔板的上边缘形成若干上缺口结构,另一层所述孔板的下边缘形成若干下缺口结构;其中,所述上缺口结构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边缘之间形成出水缝隙,所述下缺口结构与两侧相邻的所述孔板边缘之间形成进水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模块还包括两个安装板,多层所述孔板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桶的侧壁的中部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桶中还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其中一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供给管道上还连接有气体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曝气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箱的底部还设置有万向轮。
CN201821700560.8U 2018-10-19 2018-10-19 纳米曝气增氧机 Active CN209081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0560.8U CN209081554U (zh) 2018-10-19 2018-10-19 纳米曝气增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0560.8U CN209081554U (zh) 2018-10-19 2018-10-19 纳米曝气增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81554U true CN209081554U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19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00560.8U Active CN209081554U (zh) 2018-10-19 2018-10-19 纳米曝气增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815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28306U (zh) 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及应用该设备的水处理系统
CN103548751B (zh) 一种节能型气提式循环水养殖鱼池系统
CN113582339A (zh) 一种节能mbr污水处理系统
CN209081554U (zh) 纳米曝气增氧机
CN106865745A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池
CN106172154A (zh) 一种模块式循环水分级水产养殖系统
CN209113585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7811367U (zh) 一种分段曝气型污水处理系统
CN206751504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0089479A (zh) 一种水产品循环水培养实验室养殖装置
CN206375738U (zh) 一种富氧曝气气水混合超滤膜
CN205442762U (zh) 一种轻质生物滤池
CN213407833U (zh) 一种高效锰砂过滤器
CN209476165U (zh) 污水净化系统
CN209702747U (zh) 一种发酵罐
CN110228834A (zh) 可反冲洗的自流式水处理系统
CN209259876U (zh) 一种农村污水高效沉淀装置
CN208617466U (zh) 一种用于好氧池的直插式曝气装置
CN201398323Y (zh) 一种食用菌液体制种的发酵装置
CN206680250U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池
CN207294331U (zh) 垂直自回流生物膜mbr装置
CN213112964U (zh) 一种高效紧凑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09065509U (zh) 透气膜袋及污水处理装置
CN204981324U (zh) 一种曝气/排泥一体化联用膜生物反应装置
CN105010213A (zh) 一种生态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