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1504U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1504U
CN206751504U CN201720401994.7U CN201720401994U CN206751504U CN 206751504 U CN206751504 U CN 206751504U CN 201720401994 U CN201720401994 U CN 201720401994U CN 206751504 U CN206751504 U CN 206751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enhancing
enhancing tube
tank body
cartridg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019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军
高风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NGR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QINGR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QINGR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QINGR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019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1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1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1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口及供处理水排出的出水口,所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提升筒组件、曝气组件、分离器组件及污水导流机构,其中,第一提升筒组件具有第一提升筒及第二提升筒,第二提升筒可以有效增强污水在罐体内部的循环流动,使得罐体内污水的曝气更加充分、混合更加均匀,第一提升筒在进一步强化污水内部生化反应的同时可以通过污水导流机构实现污水向分离器组件的输送;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增加污水在装置内部的实际停留时间,有效保证系统的生化效果,通过分离器组件分离后得到的处理水具有较高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重要的污水处理方法,对于生化性能较好的有机废水而言,活性污泥法因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设备简单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的活性污泥装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
1.延长停留时间以达到增强生化处理效果的目的,装置占地面积很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装置内活性污泥浓度较低,无法达到很高的处理负荷,且无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3.污水浓度突然升高或者有毒物质进入活性污泥装置,将对活性污泥系统造成严重的冲击,大大降低系统的处理效果,甚至造成活性污泥系统的瘫痪;
4.装置因充氧效率低下,造成生化效果不佳,如增强生化处理效果,则须增大充氧量,进而导致运行能耗显著增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污水处理装置以克服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口及供处理水排出的出水口,其中,所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提升筒组件、曝气组件、分离器组件及污水导流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提升筒组件包括第一罩壳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一提升筒及若干第二提升筒;所述曝气组件具有伸入所述第一提升筒及所述第二提升筒下端的第一曝气管路;所述分离器组件具有与所述罐体侧壁相对设置的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与所述罐体侧壁之间形成供污水静置分离的沉淀区;所述污水导流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顶部供储蓄污水的容纳腔室、连通所述容纳腔室与所述沉淀区的回流通道,所述第一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罐体内部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罐体内部的外循环回流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进一步,所述罐体内部还具有若干第二提升筒组件,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包括第二罩壳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三提升筒,所述曝气组件具有伸入所述第三提升筒下端的第二曝气管路,所述第三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罐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立设于所述罐体内,并且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所述第一提升筒组件立设于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进一步,所述第一罩壳包括第一罩壳侧壁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侧壁上下两端的第一顶盖及第一底板,若干所述第一提升筒及所述第二提升筒的两端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一顶盖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罩壳侧壁内部还设置有第一内罩,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均匀地夹设于所述第一罩壳侧壁及所述第一内罩之间,若干所述第一提升筒在所述第一内罩内部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盖上侧向上突伸形成有连续的围堰,所述容纳腔室由所述第一顶盖与所述围堰围设形成。
进一步,所述曝气组件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内底部位置处的辅助曝气管路,所述辅助曝气管路用于向所述第二罩壳内所述第三提升筒外围的污水曝气。
进一步,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抵接至所述分离板的上端,所述分离板与所述回流通道出口端抵接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污水排入所述沉淀区的若干通孔;所述分离板的下端具有自上至下逐渐向所述罐体侧壁靠拢的斜板段。
进一步,所述第二罩壳包括第二罩壳侧壁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上下两端的第二顶盖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三提升筒两端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二顶盖及第二底板,若干所述第三提升筒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及中心位置处,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处的所述第三提升筒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提升筒组件具有第一提升筒及第二提升筒,其中,第二提升筒可以有效增强污水在罐体内部的循环流动,使得罐体内污水的曝气更加充分、混合更加均匀;第一提升筒在进一步强化污水内部生化反应的同时可以通过污水导流机构实现污水向分离器组件的输送;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其实际上增加了污水在装置内部的实际停留时间,如此有效保证系统的生化效果,通过分离器组件分离后得到的处理水具有较高品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变相减少装置系统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污水处理装置的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第一提升筒组件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所示为图4所示第一提升筒组件内部安装固定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4所示第一提升筒组件内部曝气管路的分布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6中M-M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8所示为第一提升筒组件顶部的容纳腔室与回流通道配合示意图;
图9所示为第二提升筒组件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所示为图9所示第二提升筒组件内部安装固定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9所示第二提升筒组件内部曝气管路的分布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10中G-G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1上设置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口11及供处理水排出的出水口12,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1设置于罐体1侧壁且位于气流挡板515下方位置处,出水口12设置于罐体1侧壁且位于沉淀区50内。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罐体1上只设置一个进水口11及一个出水口1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罐体1上也可以设置有多个进水口11及多个出水口12,其具体设计数量位置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 ,罐体1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提升筒组件2、第二提升筒组件3、曝气组件、分离器组件及污水导流机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污水处理装置也可以不包括第二提升筒组件3。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针对本具体实施例各具体结构及结构间的配合作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罐体内部设置有一个第一提升筒组件2、若干个第二提升筒组件3,罐体1呈筒状结构,若干第二提升筒组件3立设于罐体1内,并且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第一提升筒组件2立设于若干第二提升筒组件3之间的中心位置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排列形成的规则形状为环形,即若干第二提升筒组件3立设于罐体1内且呈环形均匀分布,更为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提升筒组件3的数量为六个。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罐体1可以是立方体等其它形状,第二提升筒组件3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值,规则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椭圆形等形状。
结合图4、图5、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提升筒组件2包括第一罩壳及设置于第一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一提升筒21及若干第二提升筒22;曝气组件具有伸入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下端的第一曝气管路41。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罩壳包括第一罩壳侧壁200及设置于第一罩壳侧壁200上下两端的第一顶盖201及第一底板202,若干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的两端分别抵接至第一顶盖201及第一底板202;第一罩壳侧壁200内部设置有第一内罩203,若干第二提升筒22均匀地夹设于第一罩壳侧壁200及第一内罩203之间,若干第一提升筒21在第一内罩203内部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若干第一提升筒21呈环形均匀排布,即规则形状为环形,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规则形状也可以是正多边形、椭圆形等其它形状。具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的数量均为6个,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内罩203可以设置为连续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间隔的多段式结构,即第一内罩203由若干内罩单元自上至下间隔排列形成。
结合图2、图4、图6、图7所示,第一曝气管路41通过第一法兰410与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连通,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曝气管路41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连通。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具有连接至罐体1外部的曝气风入口400。第一曝气管路41穿过第一罩壳的第一顶盖201向下延伸至第一罩壳内部靠近第一底板202 的位置处,第一曝气管路41在第一罩壳内部靠近第一底板202的位置处形成有呈环形的第一曝气管支路411及第二曝气管支路412。在本实施例中,环形的第一曝气管支路411及第二曝气管支路412同心设置且分别具有延伸至第一提升筒21、第二提升筒22内部的第一引气管4111、第二引气管4121。第一引气管4111、第二引气管4121末端分别连接有向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内部下端直接曝气的第一曝气头4110、第二曝气头4120。由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进入第一曝气管路41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一曝气头4110、第二曝气头4120分别进入第一提升筒21及第二提升筒22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提升筒组件2内部具有用于固定第一提升筒21、第二提升筒22的第一固定单元。参考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组第一固定单元用于第一提升筒21、第二提升筒22的固定,分别位于第一罩壳内部的上、中、下位置处。结合图5所示,每组第一固定单元包括若干第一横撑23、若干第一夹板24、两个第一环形罩25。若干个呈环形均匀设置的第一提升筒21夹设于两环形罩25之间,其中,第一内罩203与设置于外围的环形罩25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一横撑23,每个第一提升筒21、第二提升筒22的侧部还设置有夹板24对其进行夹持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结构,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于:不影响第一提升筒组件2内部的污水流通,且能保证第一提升筒组件2内部结构的稳定。
参考图2、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提升筒组件2还设置有位于第一底板202底部的若干第一立柱支撑26,第一提升筒组件2通过第一立柱支撑26固定于罐体1的内部。
参考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分离器组件具有与罐体1侧壁10相对设置的分离板51。在本实施例中,罐体1呈筒状结构,分离板51位于罐体1侧壁10内侧且设置连续的环状结构,分离板51与罐体1侧壁之间形成供污水静置分离的沉淀区50;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分离板51也可以是非连续的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的污水导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罩壳顶部供储蓄污水的容纳腔室60、连通容纳腔室60与沉淀区50的回流通道61。具体结合图3、图4、图7、图8所示,容纳腔室60由第一顶盖201与设置于第一顶盖201上侧的围堰62围设形成,其中,围堰62由第一顶盖201上侧向上突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围堰62为设置于第一顶盖201上侧中间区域的筒形壁结构。第一提升筒21的顶部出口210与容纳腔室60连通,回流通道61的出口端与沉淀区50连通。在本具体实施过程中,围堰62由第一内罩203在第一顶盖201一端向第一罩壳外部延伸形成;当然围堰62也可以单独在第一顶盖201上侧成型。
基于以上实施过程,本实用新型中用于排出处理水的出水口12与沉淀区50连通。具体的,出水口12设于沉淀区50上侧,沉淀区50底部具有连通罐体1内部的外循环回流口500;其中,在沉淀区50沉淀处理后的下层污泥经外循环回流口500流回至罐体1内部,上层处理水经出水口12排出至罐体1外部。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提升筒22的顶部出口220在围堰62的外围,其与罐体1内部连通。
参考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离板51下端具有自上至下逐渐向罐体1侧壁靠拢的斜板段512,斜板段512的下边缘与罐体1的侧壁10之间形成外循环回流口500,外循环回流口500沿罐体1侧壁设置。斜板段512的上边缘还连接有竖板段511,在本实施例中,竖板段511与斜板段512共同构成分离板51。
本实施例中分离板51斜板段512的设计有利于污泥沉淀并回落至罐体1内部,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分离板51也可以是其它的设计结构,以能够实现污水收集及沉淀分离为基本原则。
本实施例中,分离板51与罐体1的侧壁10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相互之间连接固定的分离器支撑架组,参考图2所示,每一分离器支撑架组包括设置于分离板51及罐体1的侧壁10之间的若干支撑架513。结合图1所示,由若干支撑架513构成的分离器支撑架组在分离器组件的设置方向上呈环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具有24组分离器支撑架组用于分离板与与罐体1的侧壁10之间的连接固定。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组的具体构成及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参考图2、图3所示,罐体1的侧壁10内在外循环回流口500的正下方设置一圈环形的沉淀回流板514,沉淀回流板514自侧壁10向罐体1内部倾斜向下延伸形成,沉淀回流板514下方还设置有一圈环形的气流挡板515,气流挡板515自侧壁10向罐体1内部倾斜向上延伸形成并与沉淀回流板514相结合。
参考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其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提升筒的一种具体实施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二提升筒组件3包括第二罩壳及设置于第二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三提升筒31,具体而言,第二罩壳包括第二罩壳侧壁300及设置于第二罩壳侧壁300上下两端的第二顶盖301及第二底板302,第三提升筒31两端分别抵接至第二顶盖301及第二底板302,若干第三提升筒31设置于第二罩壳侧壁300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及中心位置处。其中,设置于第二罩壳侧壁300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处的第三提升筒31均匀排布成规则形状;具体的规则形状可以是本实施例中的环形,也可以是正多边形、椭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中,第三提升筒31的顶部出口310与罐体1内部连通,即第二顶盖301上设置有与第三提升筒31的顶部出口310相匹配的连通孔(图中未标示)。
参考图中所示,在更为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部设置有9个第三提升筒31,其中8个沿第二罩壳侧壁300内侧壁呈环形均匀分布,另一个第三提升筒31设置于第二罩壳侧壁300中心位置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罩壳侧壁300内部的第三提升筒31的数量及具体设置方式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罩壳侧壁200、第一内罩203、第二罩壳侧壁300均设置为筒状结构,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罩壳侧壁200、第一内罩203、第二罩壳侧壁300也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壳状等其它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曝气组件具有伸入第三提升筒31下端的第二曝气管路42,结合图2、图9、图11、图12所示,第二曝气管路42通过第二法兰420与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连通,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曝气管路42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连通。第二曝气管路42穿过第二罩壳的第二顶盖301并向下延伸至第二罩壳内部靠近第二底板302 的位置处,第二曝气管路42在第二罩壳内部靠近第二底板302的位置处形成有呈环形的第三曝气管支路421,第三曝气管支路421通过第三曝气管支路转接部422与第二曝气管路42的主干路(图中未标示)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曝气管支路421具有延伸至呈环形设置的若干第三提升筒31内部的第三引气管4211;位于第二罩壳中心位置处的第三提升筒31内部也具有自第三曝气管支路转接部422引入的第三引气管4211;第三引气管4211末端连接有向第三提升筒31内部下端直接曝气的第三曝气头4210。由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进入第二曝气管路42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三曝气头4210进入第三提升筒31内部。
参考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强化污泥曝气效果,曝气组件还具有设置于第二罩壳内底部位置处的辅助曝气管路43,辅助曝气管路43用于向第二罩壳内第三提升筒31外围的污水曝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曝气管路43呈环形的布设于第二底板302上侧,环形的辅助曝气管路43上均匀间隔的设置有若干用于曝气的辅助曝气头430。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辅助曝气管路43中的气体可以由第二曝气管路42提供,也可以由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直接提供。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中所展示的第一曝气管路41、第二曝气管路42、辅助曝气管路43均由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提供气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曝气管路41、第二曝气管路42、辅助曝气管路43也可以具备不同的气体源头。在本实施例中,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提供的气体为普通空气,在一些其它实施过程中,曝气风输入总干路40提供的气体也可是富氧气体等其它气体,而且第一曝气管路41、第二曝气管路42、辅助曝气管路43也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气体。
另外,参考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强化罐体1内部污水的生化效果,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在罐体1的侧壁10上还设置有辅助曝气风口13,辅助曝气风口13用于向罐体1内部输送气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气体分散机构对由辅助曝气风口13进入的气体进行分布释放,产生微小气泡,对污水进行补充充氧和搅拌,增强生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部具有用于固定第三提升筒31第二固定单元,参考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组第二固定单元用于第三提升筒31的固定,分别位于第二罩壳内部的上、中、下位置处。结合图10、图12所示,每组第二固定单元包括若干第二横撑32、若干第二夹板33、第二环形罩34。若干呈环形设置的第三提升筒31夹设于第二环形罩34与第二罩壳侧壁300之间并通过第二夹板33强化固定。位于第二罩壳中心位置处的第三提升筒31外侧周边通过若干第二横撑32抵接于第二环形罩34内侧,为了防止第二横撑32对第三提升筒31的破坏,在第三提升筒31外侧与第二横撑32接触的位置处还可以套设有护套(图中未标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单元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在于:不影响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部的污水流通,且能保证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部结构的稳定。
参考图2、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提升筒组件3还设置有位于第二底板302底部的若干第二立柱支撑35,第二提升筒组件3通过第二立柱支撑35固定于罐体1的内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底板202或第一罩壳侧壁200靠近第一底板202的位置处、第一提升筒21的底部或靠近第一提升筒21底部的侧壁、第二提升筒22的底部或靠近第二提升筒22底部的侧壁、第二底板302或第二罩壳侧壁300靠近第二底板302的位置处、第三提升筒31的底部或靠近第三提升筒31底部的侧壁均设置有供污水在第一提升筒组件2、第二提升筒组件3、罐体1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流通的贯通孔(图中未示出)。
基于以上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装置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装置工作时,污水从进水口11进入到罐体1内部,气体(本实施例中为空气)由曝气组件分别导入第一提升筒组件2、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在第二提升筒组件3内部,第三提升筒31下端的第三曝气头4210释放气体并在污水中产生气泡,气泡在第三提升筒31内部上浮,完成对污水的充氧并带动污水沿第三提升筒31内部上升,形成污水在第三提升筒31内外的大比倍循环流动,提升至第三提升筒31顶部出口310的污水回流至罐体1内部。在第一提升筒组件2内部,污水在第一提升筒21、第二提升筒22的内部充氧及运行方式与第三提升筒31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仅第二提升筒22顶部出口220出来的污水回流至罐体1内部,而自第一提升筒21顶部出口210出来的污水经过污水导流机构进入分离器组件并在分离器组件沉淀区50内沉淀分离为自出水口12流出的处理水及自外循环回流口500回流至罐体1内部的污泥。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置有供污水进入的进水口及供处理水排出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部还设置有第一提升筒组件、曝气组件、分离器组件及污水导流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提升筒组件包括第一罩壳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一提升筒及若干第二提升筒;
所述曝气组件具有伸入所述第一提升筒及所述第二提升筒下端的第一曝气管路;
所述分离器组件具有与所述罐体侧壁相对设置的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与所述罐体侧壁之间形成供污水静置分离的沉淀区;
所述污水导流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顶部供储蓄污水的容纳腔室、连通所述容纳腔室与所述沉淀区的回流通道,所述第一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罐体内部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罐体内部的外循环回流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部还具有若干第二提升筒组件,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包括第二罩壳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内部的若干第三提升筒,所述曝气组件具有伸入所述第三提升筒下端的第二曝气管路,所述第三提升筒的顶部出口与所述罐体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立设于所述罐体内,并且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所述第一提升筒组件立设于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组件之间的中心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壳包括第一罩壳侧壁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罩壳侧壁上下两端的第一顶盖及第一底板,若干所述第一提升筒及所述第二提升筒的两端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一顶盖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罩壳侧壁内部还设置有第一内罩,若干所述第二提升筒均匀地夹设于所述第一罩壳侧壁及所述第一内罩之间,若干所述第一提升筒在所述第一内罩内部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盖上侧向上突伸形成有连续的围堰,所述容纳腔室由所述第一顶盖与所述围堰围设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组件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内底部位置处的辅助曝气管路,所述辅助曝气管路用于向所述第二罩壳内所述第三提升筒外围的污水曝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的出口端抵接至所述分离板的上端,所述分离板与所述回流通道出口端抵接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污水排入所述沉淀区的若干通孔;所述分离板的下端具有自上至下逐渐向所述罐体侧壁靠拢的斜板段。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壳包括第二罩壳侧壁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上下两端的第二顶盖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三提升筒两端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二顶盖及第二底板,若干所述第三提升筒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及中心位置处,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二罩壳侧壁内侧外围多个位置处的所述第三提升筒均匀排布成一规则形状。
CN201720401994.7U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06751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1994.7U CN20675150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1994.7U CN20675150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1504U true CN206751504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3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01994.7U Active CN206751504U (zh) 2017-04-17 2017-04-17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15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5756A (zh) * 2017-04-17 2017-06-20 苏州清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5626713A (zh) * 2022-11-21 2023-01-20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提升装置和生化反应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5756A (zh) * 2017-04-17 2017-06-20 苏州清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15626713A (zh) * 2022-11-21 2023-01-20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污水提升装置和生化反应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3616C (zh) 叠加式污水生化反应器
CN101863586B (zh) 一种用于脱氮的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脱氮方法
CN206751504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02342259A (zh) 一种露天高位虾池的水循环处理系统
CN114314835A (zh)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及集成设备
CN114380454A (zh) 一种基于mabr和mbr的tmbr污水处理工艺
CN212035496U (zh) 一种瘦身鱼暂养系统
CN106865756A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0012649U (zh) 一种分段填料式好氧生物反应池
CN216639051U (zh) 短程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集成设备
CN204097184U (zh) 一体化无梯度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装置
CN207158893U (zh) 推流式微曝好氧反应器
CN214829327U (zh) 气动循环高倍率mbr反应一体化装置
CN211035392U (zh) 一种连续流sbr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9468196U (zh) 一种基于a2/o工艺的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0655189B (zh) 一种多级处理的废水处理系统
CN106082440A (zh) 一种生化污水处理装置以及多级污水处理系统
CN207227221U (zh) 一体化回用水设备
CN208747759U (zh) 一种基于光能和生物法的污水处理装置
CN105709593B (zh) 一种紧凑型生物净化模块
CN207986814U (zh) 半消化氨氧化反应装置
CN105688656B (zh) 一种紧凑型废气治理装置
CN105692898A (zh) 一种污水处理车
CN205933556U (zh) 一种高效、集约化城镇污水处理装置
CN109970193A (zh) 强化型脱氮装置以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