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70426U -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70426U
CN209070426U CN201920006411.XU CN201920006411U CN209070426U CN 209070426 U CN209070426 U CN 209070426U CN 201920006411 U CN201920006411 U CN 201920006411U CN 209070426 U CN209070426 U CN 209070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support
unit
pivot
support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064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戴伟翰
赵少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Ltd.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00641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70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70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70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包含可挠式荧幕、承载结构及二个枢转机构。各枢转机构借由第一活动支架朝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第一顶凸段从凸轮相对应的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顶凸段从所述凸轮相对应的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避位空间,而使得可挠式荧幕弯折于承载结构的第一基板单元与第二基板单元之间。

Description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转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与一可挠式荧幕相关的枢转机构,以及一具有所述枢转机构的可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精进,采用可挠式荧幕的智慧型手机或是平板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这类的电子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中通常具有两块摊平并排的基板、一设置于所述两块基板上的可挠式荧幕以及设于两块基板之间的至少一枢转机构(例如铰链、转轴等),因此两块基板可借由所述枢转机构相对枢转而使所述可挠式荧幕处于一弯折收起状态或一摊平使用状态,然而,由于可挠式荧幕被弯折时,其弯折处将会形成内、外周长变化,因此所述枢转机构设计时需考量所述弯折处的内、外周长变化以避免可挠性荧幕过度弯折(弯曲)而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可挠性荧幕过度弯折(弯曲)之枢转机构及应用所述枢转机构的可挠式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枢转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单元、第二支架单元及凸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
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
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一避位空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靠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回到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枢转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连动单元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一内端部,所述第一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一卡制段。
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第一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及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一外端部。
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二内端部,所述第二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二顶凸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
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第二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彼此相对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会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及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被拉伸并分别提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二顶凸段分别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外扩弧面并沿着所述外扩弧面滑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二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安装于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具有底壳,其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靠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会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同时会连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一连动单元连动所述传动单元而带动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二连动单元连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而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并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包括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一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一齿轮,且所述第一枢轴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二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二齿轮,且所述第二枢轴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枢轴受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动所述传动单元带动所述第二齿轮,使得所述第二齿轮连动所述第二枢轴而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方向枢转。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纵向穿设于所述传动齿轮的轴杆、二个位于所述传动齿轮的两相反侧的第一盖体,及二个供所述轴杆的两端穿设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的第二盖体,且每一个第一盖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而将所述传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定位单元,其具有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的第一扭力结构,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的第二扭力结构,且所述第一扭力结构提供第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二扭力结构提供第二摩擦力给所述第二枢轴,使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能在枢转角度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包含可挠式荧幕、承载结构及二个枢转机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侧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二侧板,且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形成供所述可挠式荧幕设置的承载面。
所述枢转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两相邻侧之间并与所述两相邻侧的端部连接,并包括第一支架单元、第二支架单元及凸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
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的靠近中央处具有二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之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
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隔间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而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侧板相隔所述间距,而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形成供所述可挠式荧幕弯折的避位空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承载结构还具有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枢接的底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具有两相反端分别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连接的第一基座,及数个自所述第一基座朝所述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一连接块,各所述第一连接块形成朝所述底板斜向延伸且供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穿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具有两相反端分别供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连接的第二基座,及数个自所述第二基座朝所述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二连接块,各所述第二连接块形成朝所述底板斜向延伸且供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穿伸的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挠式电子装置,借由两枢转机构的第一活动支架与第二活动支架同步相对于所述凸轮枢转,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分别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滑移,而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底板相对下沉且共同提供一供可挠式荧幕弯折及凸伸的空间,以解决可挠式荧幕弯折后所导致内、外周长差的问题,并借此缩小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体积以提升携带便利性,此外,由于所述枢转机构并不直接设置在所述可挠式荧幕上,因此枢转机构的设计或制造人员无须费时设计所述枢转机构的弯折细节,故能提升所述枢转机构的使用弹性并降低其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说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在一摊平状态;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说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在一对折状态;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主要包含的构件;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枢转机构与一底壳间的位置关系;
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枢转机构的构件;
图6是在所述摊平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线VII-VII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一第一支架单元、一第二支架单元及一凸轮在所述摊平状态;
图8是沿图6中线VIII-VIII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9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及所述凸轮在所述摊平状态;
图10是类似图9视角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及所述凸轮的转动状态;
图11是类似图9视角的一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及所述凸轮在所述对折状态;
图12是沿图6中线XII-XII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一第一基板单元、一第二基板单元、一第一侧板及一第二侧板在所述摊平状态;
图13是在所述对折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线XIV-XIV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对折状态;
图15是沿图13中线XV-XV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之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及所述凸轮在所述对折状态;及
图16是沿图13中线XVI-XVI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可挠式电子装置之一实施例,包含一可挠式荧幕1、一外壳结构2、一承载结构3、及二个枢转机构4。于本实施例中,可挠式电子装置举例为一具有可挠式荧幕1的智慧型平板电脑,承载结构3上表面供可挠式荧幕1固定。外壳结构2用于供所述承载结构3及所述枢转机构4以及电路板和相关电子零组件设置。枢转机构4除用于提供可挠式电子装置在如图1所示的一摊平状态及如图2所示的一对折状态间变换状态后的支撑定位功用之外,在所述对折状态下,所述枢转机构4还能提供可挠式荧幕1之弯折处适当的弯折空间,以避免可挠式荧幕1的过度弯折。特别要注意的是,可挠式电子装置并不限于具可挠式荧幕1的智慧型平板电脑,其他例如具可挠式荧幕1的手机,具可挠式荧幕1的笔记型电脑均在本案实施范围内。
在详述之前,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是以朝如图1所示的一横向D1摊平及朝一纵向D2对折之作动举例说明,且一前后方向D3是垂直所述横向D1与所述纵向D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D1以图1为基准为一左右方向,所述纵向D2为一上下方向,所述前后方向D3为一前后方向,但不限于此,所述横向D1、所述纵向D2及所述前后方向D3依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使用状态而定。
参阅图1~图3,所述外壳结构2包括一用于容置所述枢转机构4的底壳21、一供所述承载结构3设置且供所述底壳21靠抵的第一外壳22,及一供所述承载结构3设置且供所述底壳21靠抵的第二外壳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22与所述第二外壳23在所述摊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22与所述第二外壳23的两相邻侧相互靠抵,并遮蔽住所述底壳21。当所述第一外壳22与所述第二外壳23在所述对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22与所述第二外壳23相贴合,且所述底壳21显露,在此情况下,所述底壳21用于保护并遮蔽所述枢转机构4。且如图4所示,所述底壳21的内侧面具有数个两两相对的枢接槽211。
续参阅图3,所述承载结构3包括一第一基板单元31、一第一侧板32、一第二基板单元33、一第二侧板34及一底板35。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沿所述横向D1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32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之间,所述第二侧板34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之间,所述底板35位于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二侧板34之间,且所述底板35的两相反侧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二侧板34,且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所述第一侧板32、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所述第二侧板34及所述底板35共同形成一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设置的承载面。
参阅图3与图4,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具有一第一基座311、一第一支撑板312及数个第一连接块313。所述第一基座311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螺栓于所述第一外壳22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312概呈矩形且其中一侧缘螺锁于所述第一基座311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支撑板312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基座311的上表面共平面,以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平坦置放。所述第一连接块313自所述第一基座311面向所述底板35的一侧面朝所述底板35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相间隔,而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块313形成一朝所述底板35下方斜向延伸的第一通孔31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32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311的一侧形成有数个第一凹槽321,且所述第一侧板32还具有数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321的第一连接杆322,所述第一连接杆322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分别对应穿伸于所述第一通孔3131,且各所述第一连接杆322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321的槽壁,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322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通孔3131内,而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能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32在一适当的距离内滑移。此外,所述第一侧板32能受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的带动而相对于所述底板35枢转。
参阅图3与图4,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具有一第二基座331、一第二支撑板332及数个第二连接块333。所述第二基座331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螺栓于所述第二外壳23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支撑板332概呈矩形且其中一侧缘螺锁于所述第二基座331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二支撑板33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基座331的上表面共平面。所述第二连接块333自所述第二基座331面向所述底板35的一侧面朝所述底板35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相间隔,而且各所述第二连接块333形成一朝所述底板35斜向延伸的第二通孔33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34连接于所述第二基座331的一侧形成有数个第二凹槽341,所述第二侧板34具有数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凹槽341的第二连接杆342,所述第二连接杆342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分别穿伸于所述第二通孔3331,且各所述第二连接杆342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341的槽壁,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杆342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331内,进而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能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板34在一适当的距离内滑移。此外,所述第二侧板34能受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的带动而相对于所述底板35枢转,且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二侧板34相对于所述底板35枢转时能共同形成U形状以提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弯折的弯折空间36如图16所示,且可保护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弯折处,以避免所述可挠式荧幕1过度弯折。
参阅图3与图4,首先,说明可挠式荧幕1、承载结构3及所述枢转机构4在所述摊平状态时的组合及分解关系。所述枢转机构4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两相邻侧之间并与所述两相邻侧的端部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枢转机构4相互对称地连结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且两者结构上为对称设置,但所述枢转机构4并不以对称设置以及对称结构为限。为便于后续说明,以图4中位于前后方向D3上的其中一枢转机构4举例说明,配合参阅图5,所述枢转机构4包括一第一支架单元41、一第二支架单元43、一凸轮45、一第一连动单元46、一第二连动单元47、一传动单元48及一定位单元4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沿所述横向D1方向延伸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包括一第一活动支架411、一第一固定支架412、一第一弹性件413及数个第一凸块414。
参阅图5与图7,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见图3)的第一外端部415,及一靠抵于所述凸轮45的第一内端部416。所述第一内端部416具有一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43延伸的第一顶凸段4161及一第一卡制段4162。更清楚地说,所述第一外端部415螺锁于所述第一基座311(见图4),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自所述第一内端部416的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方向凸伸且靠抵于所述凸轮45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内端部416还具有一自所述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的上方并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臂4163,所述第一延伸臂4163与所述凸轮45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的位置重叠如图9所示,且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自所述第一延伸臂4163的末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D3凸伸,其穿伸之处于稍后说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还形成有一位于所述第一外端部415与所述第一内端部416之间且沿所述横向D1延伸的第一滑槽417,以及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弹性件413及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第一滑道418。且所述第一滑道418内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外端部415的一端形成一概呈鸠尾状的第一外卡制槽4151。
参阅图5、图7与图8,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的第一连接端419、一相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419的第一固定端421,及一朝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417的第一挡止部422。所述第一挡止部422定位在所述第一滑槽417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滑移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421位于所述第一滑道418内,且凹陷形成一呈鸠尾形的第一内卡制槽4211。所述第一连接端419套设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所述第一挡止部422举例为一螺丝,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相邻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的表面,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417内,用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在枢转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滑移距离。此外,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下侧缘凹陷形成二个沿所述横向D1间隔排列的第一安装槽423。
参阅图5,所述第一弹性件413两相反端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外卡制槽4151及所述第一内卡制槽4211,所述第一弹性件413的作动及功能于稍后说明。
参阅图5与图8,所述第一凸块41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423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凸出,且所述第一凸块414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借此让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靠抵于所述第一凸块414滑动,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在相对滑移的过程中不会直接接触摩擦,进而能有效避免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的结构磨损,而延长所述枢转机构4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5与图7,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包括一第二活动支架431、一第二固定支架432、一第二弹性件433及数个第二凸块434。
参阅图5与图7,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见图3)的第二外端部435,及一靠抵于所述凸轮45的第二内端部436。所述第二内端部436具有一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方向延伸的第二顶凸段4361及一第二卡制段4362。更清楚地说,所述第二外端部435螺锁于所述第二基座331(见图4),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自所述第二内端部436的一端面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方向凸伸且靠抵于所述凸轮45的一侧面,所述第二内端部436还具有一自所述端面且位于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的上方并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臂4363,所述第二延伸臂4363与所述凸轮45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的位置重叠如图9所示,且所述第二卡制段4362自所述第二延伸臂4363的末端部沿所述前后方向D3凸伸,其穿伸之处于稍后说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还形成有一位于所述第二外端部435与所述第二内端部436之间且沿所述横向D1延伸的第二滑槽437,以及一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弹性件433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的第二滑道438。且所述第二滑道438的内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外端部435的一端形成一概呈鸠尾状的第二外卡制槽4351。
参阅图5、图7与图8,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的第二连接端439、一相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439的第二固定端441,及一朝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437的第二挡止部442。所述第二挡止部442定位在所述第二滑槽437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滑移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441位于所述第二滑道438内,且凹陷形成一呈鸠尾形的第二内卡制槽4411。所述第二连接端439套设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所述第二挡止部442举例为一螺丝,穿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相邻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的表面,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437内,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在枢转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的滑移距离。此外,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的下侧缘凹陷形成二个沿所述横向D1间隔排列的第二安装槽443。
参阅图5,所述第二弹性件433两相反端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二外卡制槽4351及所述第二内卡制槽4411,所述第二弹性件433的作动及功能于稍后说明。
参阅图5与图8,所述第二凸块43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443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凸出,且所述第二凸块434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借此让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是靠抵于所述第二凸块434滑动,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在相对滑移的过程中不会直接接触摩擦,进而能有效避免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的结构磨损,而延长所述枢转机构4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5与图9,所述凸轮45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之间并沿所述横向D1设置,所述凸轮45靠近中央处具有二在所述横向D1相间隔的限位孔455,且所述凸轮45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一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4531、4541,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一与所述内凹弧面4531、4541相连的外扩弧面4532、4542。更明确地说,所述凸轮45具有在所述纵向D2上的两相反侧的一顶侧面451及一底侧面452、一邻近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且连接所述顶侧面451的一端与所述底侧面452的一端的左侧面453,及一邻近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且连接所述顶侧面45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侧面452的另一端的右侧面454。所述顶侧面451呈水平在所述横向D1上延伸,所述左侧面453的下端形成开口朝上斜向延伸的内凹弧面4531。所述左侧面453的上端形成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凸伸且与所述内凹弧面4531与所述顶侧面451相连接的所述外扩弧面4532。此外,所述右侧面454的结构与所述左侧面453的结构呈水平镜像,即两者为对称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而所述限位孔455沿所述纵向D2延伸,且邻近所述左侧面453的所述限位孔455的下端处还朝所述左侧面453延伸形成一连接所述限位孔455的孔壁的左弧面4551,同时,邻近所述右侧面454的所述限位孔455的下端处还朝所述右侧面454延伸形成一连接所述限位孔455的孔壁的右弧面4552,借此所述左弧面4551与所述右弧面4552分别提供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与所述第二卡制段4362靠抵,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分别相对于所述凸轮45枢转时不脱离所述凸轮45。
参阅图9,当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在水平时,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与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分别位于所述内凹弧面4531、4541,且参阅图10,当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由水平转动至垂直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与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分别自所述内凹弧面4531、4541移出,并沿着所述外扩弧面4532、4542向上滑移,且所述外扩弧面4532、4542分别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与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同时,由于所述限位孔455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及所述第二卡制段4362,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在受所述外扩弧面4532、4542顶推的同时不会脱离所述凸轮45,进而能顺利相对枢转至垂直如图11所示。
更明确地说,再参阅图9,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与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在水平状态的情况下,随着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从所述凸轮45的所述内凹弧面4531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自所述限位孔455的顶端朝向所述限位孔455的底端方向滑移并滑移至邻近所述左弧面4551处如图10所示。随后,当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持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进入所述外扩弧面453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受所述外扩弧面4532顶撑而朝远离所述凸轮45的方向偏移,同时也带动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朝向所述左弧面4551的方向偏移并使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抵靠于所述左弧面4551,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受所述左弧面4551的限制而让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不会脱离所述凸轮45。随着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以顺时针方向经过所述外扩弧面4532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则抵靠着所述左弧面4551持续向下滑动。在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进入到所述顶侧面451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卡制段4162则自所述左弧面4551移出并移至所述限位孔455的底端形成垂直状态如图11所示。
续参阅图4、图5与图8,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与所述底壳21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48抵接,且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所述第一连接端419连接。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包括一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方向延伸且其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21的第一枢轴461,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461且与所述传动单元48抵接的第一齿轮462,且所述第一枢轴461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轴461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其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两两相对的枢接槽211,且邻近所述凸轮45的一端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套接,借此受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驱动而转动。所述第一齿轮462举例为一螺旋齿轮,并随所述第一枢轴461转动。
续参阅图4、图5与图8,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与所述底壳21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48抵接,且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的所述第二连接端439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包括一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43延伸且其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21的第二枢轴471,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471且与所述传动单元48抵接的第二齿轮472,且所述第二枢轴471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轴471沿所述前后方向D3延伸,且其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另一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两两相对的枢接槽211,且邻近另一凸轮45的一端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套接,借此受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驱动而转动。所述第二齿轮472举例为一螺旋齿轮,并随所述第二枢轴471转动。
续参阅图4、图5与图8,所述传动单元48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之间。所述传动单元48包括一设于所述第一枢轴461与所述第二枢轴47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462及所述第二齿轮472啮合的传动齿轮481,一纵向D2穿设于所述传动齿轮481的轴杆482、二在所述前后方向D3上位于所述传动齿轮481的两相反侧的第一盖体483,及二供所述轴杆482的两端穿设并分别与所述二第一盖体483连接的第二盖体484,且每一第一盖体48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枢轴461与所述第二枢轴471,而将所述传动齿轮481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轮462与所述第二齿轮47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齿轮481举例为沿所述纵向D2延伸的螺旋齿轮,且借由所述传动齿轮481,所述第一齿轮462与所述第二齿轮472的动力能透过所述传动齿轮481相互传递,而达到同步枢转之功效。
参阅图4与图5,所述定位单元49具有一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461的第一扭力结构491,及一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471的第二扭力结构492,且所述第一扭力结构491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一枢轴461,所述第二扭力结构492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给所述第二枢轴471,使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能在一枢转角度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力结构491与所述第二扭力结构492为一体成型,当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枢转至一角度时,借由所述第一扭力结构491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一枢轴461,所述第二扭力结构492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给所述第二枢轴471,且所述第一摩擦力大于所述第一枢轴461的旋转扭力,以及所述第二摩擦力大于所述第二枢轴471的旋转扭力,能使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6和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7定位在所述角度,并连同使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在所述角度定位,而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也在所述角度定位,此处所述角度是指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相对枢转时之间所夹的角度,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为0~180度中的任一角度。
因此,当一使用者操控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由如图6的摊平状态变换成如图13的对折状态时,例如以操控所述第一外壳22(参阅图1)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外壳22与所述第二外壳23在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当对所述第一外壳22朝所述纵向D2施力时,所述第一外壳22将对所述第一支撑板312及所述第一基座311施力,使与第一基座311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见图4)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见图4)方向枢转,且在所述枢转过程中,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从所述凸轮45的所述内凹弧面4531中移出并沿所述外扩弧面4532向上滑移至所述顶侧面451,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朝远离所述凸轮45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基座311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板32的方向滑移而相隔一间距d(如图14、15所示),其中,所述间距d可依照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尺寸而对应调整,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当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方向枢转,参阅图8与图16,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413连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朝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枢转,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13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朝远离所述凸轮45的方向滑移而被拉伸,而提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一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见图10)在所述枢转的过程中,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凸轮45(见图10)。随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连动所述第一枢轴461旋转而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62,使所述第一齿轮462旋转而连动所述传动齿轮48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齿轮472,使所述第二齿轮472旋转而连动所述第二枢轴471,使所述第二枢轴47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朝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弹性件433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朝远离所述凸轮45的方向滑移而被拉伸,而提供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一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见图10)在所述枢转的过程中,也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凸轮45(见图10),使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连动所述第二弹性件433而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旋转。
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的方向枢转的过程中,再参阅图9至图11,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从所述内凹弧面4541中移出并沿所述外扩弧面4542向上滑移至所述顶侧面451而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朝远离所述凸轮45的方向移动,而使得带动所述第二基座331朝远离所述第二侧板34的方向滑移而相隔所述间距d如图12与图14所示,而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之间形成一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弯折的避位空间5,如图14所示,借此由于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两相反端分别借由所述第一支撑板312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32被往上拉伸,而使所述可挠式荧幕1位在所述避位空间5的弯折处的弯折幅度缩小,进而避免发生过度弯折的状况。
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相对靠合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对所述第一外壳22朝所述横向D1施力时,所述第一外壳22将对所述第一支撑板312及所述第一基座311施力,使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朝远离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方向枢转,且在所述枢转过程中,如图11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顶凸段4161自所述顶侧面451沿所述外扩弧面4532向下滑移并移入所述内凹弧面4531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朝靠近所述凸轮45的方向移动,同时带动所述第一基座311朝靠近所述第一侧板32的方向滑移而相靠抵(如图12所示)。
当所述第一支架单元41朝远离所述第二支架单元43方向枢转,参阅图8与图16,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413而连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朝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枢转,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连动所述第一枢轴461旋转而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62,使所述第一齿轮462旋转而连动所述传动齿轮48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齿轮472,使所述第二齿轮472旋转而连动所述第二枢轴471,使所述第二枢轴47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朝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方向转动,使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32连动所述第二弹性件433而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旋转,且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朝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的方向枢转的过程中,参阅图9至图11,所述第二顶凸段4361自所述顶侧面451沿所述外扩弧面4542向下滑移并移入所述内凹弧面4541而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朝靠近所述凸轮45的方向移动,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411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431回到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如图12所示,借此也让所述可挠式荧幕1回到摊平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挠式电子装置,借由两枢转机构4的第一活动支架411与第二活动支架431同步相对于所述凸轮45枢转,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31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33分别朝远离所述第一侧板32与所述第二侧板34的方向滑移,而使所述第一侧板32、所述第二侧板34及所述底板35相对下沉且共同提供一供可挠式荧幕1弯折及凸伸的避位空间5,以解决可挠式荧幕1弯折时所导致内、外周长差的问题,并借此缩小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体积以提升携带便利性,此外,由于所述枢转机构4并不直接设置在所述可挠式荧幕1上,因此枢转机构4的设计或制造人员无须费时设计所述枢转机构4的对折细节,故能提升所述枢转机构4的使用弹性并降低其制造成本,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包含:
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架单元及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
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避位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靠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回到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连动单元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一内端部,所述第一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
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第一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第一固定端,及
第一弹性件,其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及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一外端部;
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二内端部,所述第二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二顶凸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
第二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第二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第二固定端,及
第二弹性件,其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二外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彼此相对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会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及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被拉伸并分别提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一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二顶凸段分别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外扩弧面并沿着所述外扩弧面滑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二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安装于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具有底壳,其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靠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会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同时会连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一连动单元连动所述传动单元而带动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二连动单元连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而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并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一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一齿轮,且所述第一枢轴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二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二齿轮,且所述第二枢轴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枢轴受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动所述传动单元带动所述第二齿轮,使得所述第二齿轮连动所述第二枢轴而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方向枢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纵向穿设于所述传动齿轮的轴杆、二个位于所述传动齿轮的两相反侧的第一盖体,及二个供所述轴杆的两端穿设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的第二盖体,且每一个第一盖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而将所述传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定位单元,其具有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的第一扭力结构,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的第二扭力结构,且所述第一扭力结构提供第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二扭力结构提供第二摩擦力给所述第二枢轴,使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能在枢转角度定位。
10.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包含:
可挠式荧幕;
承载结构,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侧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二侧板,且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形成供所述可挠式荧幕设置的承载面;及
二个枢转机构,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两相邻侧之间并与所述两相邻侧的端部连接,并包括
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架单元及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
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隔间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而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移动,而使得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侧板相隔所述间距,而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形成供所述可挠式荧幕弯折的避位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还具有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枢接的底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具有两相反端分别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连接的第一基座,及数个自所述第一基座朝所述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一连接块,各所述第一连接块形成朝所述底板斜向延伸且供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穿伸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具有两相反端分别供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连接的第二基座,及数个自所述第二基座朝所述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二连接块,各所述第二连接块形成朝所述底板斜向延伸且供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穿伸的第二通孔。
CN201920006411.XU 2019-01-03 2019-01-03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070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06411.XU CN209070426U (zh) 2019-01-03 2019-01-03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06411.XU CN209070426U (zh) 2019-01-03 2019-01-03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70426U true CN209070426U (zh) 2019-07-05

Family

ID=67102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06411.XU Active CN209070426U (zh) 2019-01-03 2019-01-03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7042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710B (zh) * 2019-07-10 2020-10-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外折式螢幕裝置
CN112214067A (zh) * 2019-07-09 2021-01-12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WO2021082621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N112849743A (zh) * 2019-11-12 2021-05-28 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撑靠机构及夹持装置
CN114483764A (zh) * 2019-08-30 2022-05-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4067A (zh) * 2019-07-09 2021-01-12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TWI706710B (zh) * 2019-07-10 2020-10-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外折式螢幕裝置
CN114483764A (zh) * 2019-08-30 2022-05-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CN114483764B (zh) * 2019-08-30 2022-11-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折叠组件
WO2021082621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US11825617B2 (en) 2019-10-31 2023-11-21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old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112849743A (zh) * 2019-11-12 2021-05-28 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撑靠机构及夹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070426U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09625666U (zh)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US20070121061A1 (en) Spring hinge for eyeglasses
US8033513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0768499B1 (ko) 휴대폰의 스윙 힌지 장치
CN101360402A (zh) 滑动和旋转组合的机构及应用此机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JP2011166742A (ja) スライド式電子装置
CN103123521A (zh) 便携式计算机
CN211874931U (zh) 翻转机构和柔性屏的折叠设备
CN112153174A (zh) 一种终端
CN102781727A (zh) 保持装置
TWM579312U (zh)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540962A (zh) 用于便携式无线终端的折叠器的旋转止动机构
KR20070011814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슬라이드 개폐장치
JP4917517B2 (ja) スライド回転取付ユニット及び携帯電話機
KR20060095310A (ko) 반자동 스윙모듈 및 이 스윙모듈을 구비한 이동통신단말기
KR101138379B1 (ko) 듀얼 화면 표시 장치
KR101117585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틸트힌지모듈 및 그 작동방법
KR100745804B1 (ko) 인터넷 냉장고용 커뮤니케이션패드 장착구조
JP2017021410A (ja) 携帯用情報機器
KR101106979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틸트 힌지모듈
KR101198839B1 (ko) 차량용 휴대기기 거치장치
KR20160134437A (ko) 슬림 틸팅 힌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KR200353334Y1 (ko) 휴대단말기용 슬라이드장치
CN215569121U (zh) 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01

Address after: Zone 4, floor 3, building A1, West Industrial Park, Xinyang community,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First Dome Corp.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before: First Dome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