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6831U - 近耳式音响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近耳式音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6831U
CN209046831U CN201821630861.8U CN201821630861U CN209046831U CN 209046831 U CN209046831 U CN 209046831U CN 201821630861 U CN201821630861 U CN 201821630861U CN 209046831 U CN209046831 U CN 209046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udspeaker
listener
plane
audio device
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308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新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YA ELECTRONIC CO Ltd NINGBO
Original Assignee
SHENGYA ELECTRONIC CO Ltd NINGB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YA ELECTRONIC CO Ltd NINGBO filed Critical SHENGYA ELECTRONIC CO Ltd NINGBO
Priority to PCT/CN2019/08640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922355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6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6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58Manufacture or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5Manufacture of mono- or stereophonic headphon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Stereophonic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近耳式音响装置,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至少一发声单元,其中所述发声单元包括一支撑部以及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一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的发声面朝向所述支撑部的开口方向,以允许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鼓动的空气依次经所述支撑部的腔室和开口流动至所述发声单元的外部,以在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再现音效,其中所述扬声器的发声面和所述支撑部的向耳侧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0°至70°。

Description

近耳式音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设备,特别涉及一近耳式音响装置。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常见的电声转换设备,其能够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以供使用者收听音效。按照耳机在被佩戴时的状态可以将其区分为入耳式耳机和头戴式耳机,其中与入耳式耳机在被佩戴时需要将发声部插入耳洞不同的是,当使用者佩戴头戴式耳机时,头戴式耳机的发声部以直接朝向使用者的耳洞的方式被保持在耳洞的外侧,从而当头戴式耳机的发声部将音频信号转换为声波后,声波能够自使用者的耳洞的外部传播到耳洞的内部。一方面,头戴式耳机的发声部不需要被插入耳洞内而使得头戴式耳机佩戴起来更为舒适,另一方面,头戴式耳机的发声部因为在耳洞的外侧发声而使得头戴式耳机的音效更佳,因此,头戴式耳机更为流行和受到市场的认可。众所周知的是,身处音场内的使用者才能够有机会收听到音效更佳、还原度更好的音效,而较佳的音场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扬声器按照声学原理布置形成的。身处音场内的使用者才能够有机会收听到音效更佳、还原度更好的音效的原因在于:在通过收录设备(例如但不限于麦克风)收录音效而形成音频信号时,例如,在通过收录设备收录乐队演奏的音效而形成音频信号时,收录设备收录的音效是乐队通过演奏形成的音场的音场,因此,在通过扬声器还原音效时,需要按照声学原理布置这些扬声器以形成音场。
参考附图1A,按照声学原理将两个扬声器1P相互对称地布置,并且两个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朝向一致,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该扬声器1P能够在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一侧形成一个最佳听音位置(皇帝位)100P和在相对于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的一侧形成一个源音场200P,其中该源音场200P与两个该扬声器1P之间的距离大于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与两个该扬声器1P之间的距离。当使用者在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收听两个该扬声器1P响应音频的输入而产生的音效时能够具有声音来自于该源音场200P的听音感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当两个该扬声器1P被倾斜放置时,参考附图1B示出的示例,两个该扬声器1P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相对于附图1A示出的两个该扬声器1P的布置方式来说,两个该扬声器1P形成的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均靠近两个该扬声器1P。并且两个该扬声器1P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夹角的数值越多,两个该扬声器1P形成的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越靠近两个该扬声器1P,相应地,两个该扬声器1P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夹角的数值越小,两个该扬声器1P形成的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越原理两个该扬声器1P。当两个该扬声器1P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夹角的数值大于一定数值时,例如当两个该扬声器1P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夹角的数值大于170°,甚至为180°时,两个相互对称的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均直接对应于使用者的耳洞,例如附图2A和图2B示出的现有的头戴式耳机,此时,两个该扬声器1P形成的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均位于使用者的头部内部,甚至无法形成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当使用者佩戴现有的头戴式耳机收听音效时,头戴式耳机的两个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均是直接朝向使用者的耳洞的,这样的方式导致头戴式耳机的两个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基本相对且基本相互平行,此时,两个该扬声器1P形成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均位于使用者的头部内部,若两个该扬声器1P的发声面完全相对且相互平行,则两个该扬声器1P无法形成该最佳听音位置100P和该源音场200P。两个该扬声器1P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音效时,使用者会明显地感觉发声位置来自于头部内部,这导致现有的头戴式耳机产生的音效不具有深度感,进而严重地影响使用者收听到的音效效果。另外,两个该扬声器1P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声波会毫无遮挡地进入使用者的耳洞而直接地作用于使用者的耳膜,因此,当使用者长时间地使用现有的头戴式耳机收听音效时会感觉不适,且耳膜会不可避免地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在一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提供更佳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具有自然的低音和饱满的中音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精准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以帮助收听者获得声音来自于头部前方的感觉,从而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形成的所述源音场的状态随着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转动而改变,以维持所述源音场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相对位置不变,从而即便是所述收听者在运动的过程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也能够提供良好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允许被所述收听者佩戴在头部,从而使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形成的所述源音场的状态随着收听者的头部的转动而改变,以维持所述源音场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相对位置不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提供一发声单元,其中当所述发声单元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能够在被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以避免声波直接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而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发声单元的发声面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以避免所述发声单元因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直接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避免声波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提供两个所述发声单元,每个所述发声单元能够被相互对称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以使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所述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从而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当所述收听者佩戴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于头部时,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能够自动地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提供至少一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能够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这些所述扬声器相互配合而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扬声器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以使所述扬声器的发声面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从而通过避免所述扬声器的发声面直接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方式避免所述扬声器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的声波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进而即便是长时间地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扬声器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以使所述扬声器的发声面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从而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所述扬声器因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扬声器的倾斜角度能够被调节,以通过控制所述扬声器的倾斜角度的方式控制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和所述源音场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满足所述收听者的个性化听音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小尺寸的所述扬声器能够提供更佳的低频音效,以有利于提高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低音音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扬声器的效率能够被提高,以有利于提高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低音音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提供一保持单元,两个所述发声单元被相互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能够将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被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以允许所述收听者通过调节每个所述发声单元相对于所述保持单元的位置或角度的方式改变每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所述扬声器的倾斜角度,从而调整所述最佳听音位置和所述源音场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允许所述收听者以佩戴的方式将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保持在收听者的近耳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提供两个所述扬声器,两个所述扬声器以同轴的方式能够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其中两个所述扬声器能够相互配合以提供更佳的音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提供两个所述扬声器,两个所述扬声器以相邻的方式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其中两个所述扬声器能够相互配合以提供更佳的音效。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发声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包括:
一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具有一开口及一腔室,其中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开口,及界定所述开口的一向耳侧;和
至少一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具有一发声面,其中所述扬声器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并且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朝向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开口方向,以允许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鼓动的空气依次经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和所述开口流动至所述发声单元的外部,其中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向耳侧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0°至7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声单元的数量是两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具有两安装端,其中所述保持单元的每个所述安装端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弯曲延伸的佩戴部和两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被设置于所述佩戴部的端部以用于形成所述安装端,并且两个所述安装部相互对称,其中每个所述安装部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头盔装置,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头盔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保持主体和两支持主体,两个所述支持主体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保持主体,其中每个所述支持主体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悬吊部和被设置于所述悬吊部的一保持部,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保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家具,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家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眼镜装置,所述眼镜装置包括一眼镜主体和两镜腿,两个所述镜腿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眼镜主体,其中每个所述镜腿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其中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与另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是同一个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其中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与另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钝角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两个所述扬声器被同轴地设置。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音效再现方法,以供在一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再现音效,其中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以一支撑部的一向耳侧朝向所述收听者的一耳部和所述支撑部的一开口对应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撑部于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和(b)在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扬声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所述扬声器产生的声波依次经所述支撑部的一腔室和连通所述腔室的所述开口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以在声波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再现音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中,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分别保持一个所述支撑部,从而在所述步骤(b)中,被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扬声器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b)中,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内形成一个音源,以从所述音源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声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b)中,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内形成两个音源,以分别从两个所述音源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声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音源由嵌合在一起的一高音扬声器和一中低音扬声器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音源中的一个所述音源由一高音扬声器形成,另一个所述音源由一全音频段扬声器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a)中,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向耳侧贴合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
附图说明
图1A描述了两个对称设置的扬声器形成一个最佳听音位置和一个源音场。
图1B描述了两个对称设置的扬声器的倾斜角度与该最佳听音位置和该源音场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A描述了现有技术的头戴式耳机被收听者佩戴的状态。
图2B描述了现有技术的头戴式耳机的发声原理。
图3描述了相互垂直的一个水平平面和一个竖直平面,以用于定义收听者的头部和耳部的位置和朝向。
图4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俯视状态。
图5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俯视状态。
图5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主视状态。
图6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俯视状态。
图6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主视状态。
图7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俯视状态。
图7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主视状态。
图8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立体状态。
图9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立体状态。
图10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俯视状态。
图11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的立体状态。
图12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立体状态。
图13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主视状态。
图14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分解状态。
图15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15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16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被沿着附图15A中的A-A线剖开后的状态。
图17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收听者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17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另一个使用状态。
图18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19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被沿着附图18中的B-B线剖开后的状态。
图20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收听者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20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另一个使用状态。
图21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22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分解状态。
图23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23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24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被沿着附图23A中的C-C线剖开后的状态。
图25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收听者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25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另一个使用状态。
图26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27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分解状态。
图28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29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30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分解状态。
图31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31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状态。
图32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被沿着附图31A中的D-D线剖开后的状态。
图33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收听者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34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发声单元的一变形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35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7A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37B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佩戴时的俯视状态。
图38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立体状态。
图39A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39B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被佩戴时的俯视状态。
图40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在被佩戴时的立体状态。
图41A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示意图。
图41B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示意图。
图41C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示意图。
图41D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示意图。
图41E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3描述了一个水平平面101、一个侧立平面102以及一个铅锤平面103,其中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中的任意两个面相互垂直,并且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形成一个交点。所述水平平面101平行于地面,并且所述水平平面101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中间将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分为头部上部和头部下部。所述侧立平面102垂直于地面和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并且所述侧立平面102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中间将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分为头部前部和头部后部。所述铅锤平面103垂直于地面、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侧立平面102,并且所述铅锤平面103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中间将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分为头部左部和头部右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3进一步描述了一个三维坐标系,其中所述三维坐标系的原点是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点,其中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侧立平面102相互垂直和相交,并且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侧立平面102相交的交线形成所述三维坐标系的Y轴,其中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相互垂直和相交,并且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相交的交线形成所述三维坐标系的X轴,其中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相互垂直和相交,并且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相交的交线形成所述三维坐标系的Z轴。因此,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部自所述侧立平面102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X轴的正方向延伸,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后部自所述侧立平面102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X轴的负方向延伸,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左侧自所述铅锤平面103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Y轴的正方向延伸,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右侧自所述铅锤平面103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Y轴的负方向延伸,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上部自所述水平平面101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Z轴的正方向延伸,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下部自所述水平平面101向所述三维坐标系的Z轴的负方向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3描述的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以及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定义的所述三维坐标系同样适用于后续的附图,以用于方便地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特征,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附图3描述的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以及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定义的所述三维坐标系仅用于辅助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特征,其并不应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特征的限制。
附图4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其从俯视视角描述了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的状态,其中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分别倾斜地保持一扬声器11,其中所述扬声器11的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当每个所述扬声器11分别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两个相互对称且倾斜的所述扬声器11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20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音效收听方式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附近产生具有深度的音场,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例如,在附图4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两个所述扬声器11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从而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音效再现方法收听音效时会具有声音来自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听音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是指所述扬声器11的振膜所在面,其中在所述扬声器11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所述扬声器11的振膜能够被驱动而鼓动空气以产生声波,从而再现音效。换言之,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是指所述扬声器11的振膜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因为所述扬声器11以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的方式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从而在所述扬声器11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鼓动空气以产生声波后,声波并不会直接地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所述收听者通过所述音效再现方法长时间地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具体地说,所述扬声器11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在被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以避免声波直接刺激耳膜,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所述收听者通过所述音效再现方法长时间地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另外,所述扬声器11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能够被耳廓收集,以进一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因为所述扬声器11以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的方式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头戴式耳机给所述收听者带来在头部内部产生音效的听音体验的方式来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将两个所述扬声器11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方式能够藉由两个所述扬声器11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能够很明显地感觉音效来自头部前方,这不仅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良好的听音体验,而且即便是所述收听者通过所述音效再现方法长时间地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参考附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因为所述扬声器11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从而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三维坐标系的X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一第一锐角夹角。设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α,其中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20°≤α≤80°,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和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听音感受。例如,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收听歌曲时,两个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所述源音场200和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带给所述收听者的听音感受如同演唱该歌曲的歌手在所述收听者的身体前方演唱的听音感受,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听音感受。
优选地,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40°≤α≤70°。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为55°或60°。
优选地,在附图4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即,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为90°,以使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在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前方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优选地,通过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的方式,可以调整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所述源音场200的位置。例如,当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越小时,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的位置越靠近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相应地,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越位于头部前侧,因此,为了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效果,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必须被控制在参数α≥20°的范围。相应地,当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越大时,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的位置越远离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相应地,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越位于头部后侧,甚至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后方,因此,为了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效果,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必须被控制在α≤80°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可以调整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所述源音场200的位置,因此,可以在允许的角度范围内适当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以满足所述收听者的个性化听音需求。例如,所述收听者可以根据收听的内容来选择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一个较佳示例中,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形成一音腔300于所述扬声器11和所述收听者的耳部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扬声器11产生的音效被外界杂波干扰,从而保证所述扬声器11再现的音效的纯粹性,进而帮助收听者收听到更佳和更纯粹的音效。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参考附图4,通过一支撑部16将所述扬声器11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优选地,所述支撑部16具有一向耳侧161,所述支撑部16的所述向耳侧161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优选地,贴合所述支撑部16的所述向耳侧161于所述收听者的耳部能够将所述扬声器11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并且在所述支撑部16和所述收听者的耳部之间能够形成所述音腔300。更优选地,在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连通外部环境和所述音腔300,以允许外部声波能够进入到所述音腔300,从而即便是所述收听者在利用所述音效再现方法收听音效时,所述收听者也能够收听到外部的声音,从而保证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扬声器11被可调整地安装于所述支撑部16,从而通过调整所述扬声器11和所述支撑部16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能够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以允许所述收听者根据需要来改变两个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所述源音场200的位置,进而满足所述收听者的个性化听音需求。
附图5A和图5B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其分别从俯视视角和主视视角描述了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的状态,其中与附图4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不同的是,在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被保持两个所述扬声器11,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被倾斜,即,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锐角夹角。优选地,在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两个所述扬声器11均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并且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倾斜角度相同,即,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均为α。
值得一提的是,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可以共面,也可以不共面,其根据需要被选择。例如,在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具体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共面,而在附图6A和图6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第三较佳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不共面。
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附图6A和图6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不共面,但是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优选地,参考附图5A和图5B,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是一高音扬声器111,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是一全音频段扬声器112。也就是说,一个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一个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被相互邻近地且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这样,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均被倾斜地保持有相邻的一个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一个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产生声波,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具有自然的低音和饱满的中音的音效。
更优选地,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被以上下布置的方式倾斜地保持在耳部前侧,其中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位于所述高音扬声器112的下部,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具有自然的低音和饱满的中音的音效。例如,在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在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前方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在所述收听者的斜上方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因响应音频信号进入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均在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避免声波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相应地,在附图5A至图6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些较佳示例中,通过所述支撑部16形成所述音腔300,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分别被以相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撑部16,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均朝向形成于所述支撑部16和所述收听者的耳部的所述音腔300。
附图7A和图7B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一音效再现方法,其分别从俯视视角和主视视角描述了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的状态,其中与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不同的是,在附图7A和图7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具有钝角夹角。例如,在附图7A和图7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是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是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位于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上部,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具有钝角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音效再现方法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感受。
具体地说,设形成在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所述钝角夹角的参数为β,其中所述钝角夹角的参数β的取值范围为:30°≤β≤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音效再现方法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一致,例如,在附图5A至图7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些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形成的夹角均为90°。也就是说,在附图5A至图7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些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
与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不同的是,在附图8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第五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共面,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均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上方,以允许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上方发声,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收听者能够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交线L,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具有一第二锐角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高音扬声器111能够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上方,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方向。相应地,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交线M,其中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具有一第三锐角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上方,并且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8示出的虚框A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虚框B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在附图8中引入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的所述虚框A和所述虚框B,因此,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即为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相应地,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即为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B所在的平面的交线M。
在附图8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设形成于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γ,其中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γ的取值范围为:30°≤γ≤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高音扬声器111能够被保持合理的倾斜角度。相应地,设形成于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所述第三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θ,其中所述第三锐角夹角的参数θ的取值范围为:30°≤θ≤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被保持合理的倾斜角度。
在附图8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形成的所述第二锐角夹角以及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所述第三锐角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70°(包括30°和70°)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额头部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从而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允许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优选地,在附图8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γ的数值和所述第三锐角夹角的参数θ的数值一致。
可选地,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均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下方,以允许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下方发声,从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进而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允许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与附图8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不同的是,在附图9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第六个较佳的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侧耳部前侧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不同。具体地说,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为所述第二锐角夹角,其中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γ的取值范围为:30°≤γ≤70°;相应地,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为所述第三锐角夹角,其中设所述第三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θ,并且所述第三锐角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50°≤θ≤85°,从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从而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允许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9示出的虚框A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虚框B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在附图9中引入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的所述虚框A和所述虚框B,因此,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即为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相应地,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M即为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B所在的平面的交线M。
附图10示出了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第七个较佳示例,其从俯视视角描述了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的状态,其中与附图5A和图5B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不同的是,在附图10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同一侧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嵌套地设置,以形成同轴扬声器,从而使得两个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共面。
例如,在附图10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同一侧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为一高音扬声器111,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为一中低音扬声器113,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被嵌套在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内部,以使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环绕在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外部,从而使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形成同轴扬声器。当高音音频信号输入所述高音扬声器111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能够响应高音音频信号而产生高音,同时,当中低音音频信号被输入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时,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能够响应中低音音频信号而产生中低音,从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能够相互配合而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精准的音效。
在附图10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锐角夹角,其中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20°≤α≤80°,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和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听音感受。优选地,在附图10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即,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为90°。
与附图10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不同的是,在附图11示出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第八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具有交线L,其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锐角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高音扬声器111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能够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斜上方,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的所述发声面110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均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方向。优选地,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γ的取值范围为30°≤γ≤70°。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10示出的虚框A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在附图10中引入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的所述虚框A,因此,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即为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的所述发声面110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供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再现音效,其中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分别保持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于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和
(b)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的所述扬声器11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和所述源音场200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收听者能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例如,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音效再现方法收听歌曲时,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的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所述源音场200和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带给所述收听者的听音感受如同演唱该歌曲的歌手在所述收听者的身体前方演唱的听音感受,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再例如,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音效再现方法收听乐队音乐时,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的所述扬声器11形成的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所述源音场200和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带给所述收听者的听音感受如同乐队的每个成员在所述收听者的前方的不同位置演奏的听音感受,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a)中,所述扬声器11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扬声器11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的声波能够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辐射,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声波,另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反射声波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避免声波直接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供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再现音效,其中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保持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于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其中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110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B)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辐射所述扬声器11因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以及
(C)声波在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一步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辐射,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扬声器11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的声波能够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辐射,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声波,另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反射声波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避免声波直接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参考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之附图12至图17B,依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揭露和被阐述,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A,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包括一扬声器11A,所述扬声器11A具有一发声面110A。当一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一个耳部前侧,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另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另一个耳部前侧,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其中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一个耳部前侧的所述扬声器11A和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另一个耳部前侧的所述扬声器11A相互对称。当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所述扬声器11A分别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两个相互对称且倾斜的所述扬声器11A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200A,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附近产生具有深度的音场,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较佳的听音感受。也就是说,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会具有声音来自于身体前方的听音感受。
另外,因为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从而当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声波,另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反射声波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声波因直接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而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3描述的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以及所述水平平面101、所述侧立平面102和所述铅锤平面103定义的所述三维坐标系同样适用于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以用于辅助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内容和特征。参考附图12和图17B,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相对于所述铅锤平面103对称,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的中点均位于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侧立平面102。也就是说,所述水平平面101和所述侧立平面102的交线同时穿过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的中点。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12至图16,所述扬声器11A包括一扬声器框架1101A、一磁回系统1102A、一音圈1103A、一振膜1104A以及一弹性悬边1105A,其中所述磁回系统1102A被设置于所述扬声器框架1101A,所述弹性悬边1105A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延伸和被连接于所述振膜1104A和所述扬声器框架1101A,所述音圈1103A的一个端部和所述磁回系统1102A电磁交流地连接,所述音圈1103A的另一个端部被设置于所述振膜1104A。当音频信号被输入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磁回系统1102A时,基于电磁原理,通过所述磁回系统1102A和所述音圈1103A的相互作用,能够藉由所述音圈1103A驱动所述振膜1104A沿着所述扬声器11A的轴向方向来回振动而鼓动空气以产生声波,其中所述弹性悬边1105A用于限制所述振膜1104A的冲程和使所述振膜1104A的来回振动方向被保持在所述扬声器11A的轴向方向。
优选地,在附图12至图16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是一个圆形振膜。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可以是跑道形振膜或者椭圆形振膜,以有利于提高所述扬声器11A的效率,从而允许小尺寸的所述扬声器11A提供更好的低频,这对于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低频音效的提升是特别有效的。
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定义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从而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所述扬声器11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因鼓动空气而产生的声波不会直接地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即便是所述收听者通过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长时间地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具体地说,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的声波在被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以避免声波直接刺激耳膜,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所述收听者通过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长时间地收听音效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因为所述扬声器11A以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的方式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头戴式耳机给所述收听者带来的在头部内部产生音效的听音体验的方式来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方式能够藉由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200A,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收听者在收听音效时能够很明显地感觉音效来自头部前方,这不仅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体验,而且即便是所述收听者利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长时间地收听音效时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水平平面101之间的夹角为90°,即,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设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一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α,其中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20°≤α≤80°,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A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歌曲时,两个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的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所述源音场200A带来所述收听者的听音感受如同演唱该歌曲的歌手在所述收听者的身体前方演唱的听音感受,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听音感受。
优选地,通过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值,可以调整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例如,当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越小时,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A越靠近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相应地,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越位于头部前侧,因此,为了保证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效果,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必须被控制在参数α≥20°的范围。相应地,当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越大时,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源音场200A越远离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相应地,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越位于头部后侧,甚至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后方,因此,为了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效果,形成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必须被控制在α≤80°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可以调整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因此,可以在允许的角度范围内适当调整形成在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数值,以允许所述收听者根据需要来改变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进而满足所述收听者的个性化听音需求。例如,所述收听者可以根据收听的内容调整所述扬声器11A的倾斜角度,以进一步调整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形成位置。
参考附图12至图16,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20A,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以在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能够分别被对称地且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优选地,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能够分别自动地被倾斜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以使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具体地,在附图12至图16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A进一步包括一弯曲延伸的佩戴部21A和两安装部22A,每个所述安装部22A分别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佩戴部21A的两个端部,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每个所述安装部22A。所述保持单元20A进一步具有一佩戴空间23A,其中弯曲延伸的所述佩戴部21A界定所述佩戴空间23A。
所述保持单元20A能够以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佩戴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方式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此时,所述收听者的头部被保持在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空间23A,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从所述收听者的头顶向每个耳部方向延伸,以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以相互对称的方式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外侧。
优选地,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具有弹性,例如弯曲延伸的所述佩戴部21A由于结构的原因而具有弹性,这样,当所述收听者的头部被保持在所述佩戴空间23A时,所述佩戴部21A的两个端部能够以夹持所述收听者的头部的方式被佩戴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从而藉由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稳定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安装部22A分别被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佩戴部21A的端部,以通过调节每个所述安装部22A相对于所述佩戴部21A的位置的方式调节所述佩戴空间23A的尺寸,从而使得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适合不同的所述收听者。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可拉伸,从而使得所述安装部22A的长度尺寸能够被调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佩戴空间23A的尺寸允许被调节。更优选地,所述安装部22A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佩戴部21A的端部,从而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允许所述发声单元10A被操作做相对于所述佩戴部21A的转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时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也能够被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10A被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发声单元10A相对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的位置能够被调节,例如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的朝向能够被改变,从而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提供多种使用方式,以供所述收听者选择。并且在调整所述发声单元10A相对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的位置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后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也能够被调整,以满足所述收听者的个性化听音需求。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包括一安装主体221A和自所述安装主体221A向外对称地延伸的两安装臂222A,其中所述安装主体221A被设置于所述佩戴部21A的端部,每个所述安装臂222A的自由端分别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发声单元10A,从而使得所述发声单元10A被可调节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的每个所述安装臂222A的自由端分别枢轴地安装于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侧,从而使得每个所述安装臂222A的自由端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发声单元10A。
参考附图12和图13,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部16A,其中所述支撑部16A具有一腔室162A、连通所述腔室162A的一开口163A以及界定所述开口163A的一向耳侧161A,其中所述扬声器11A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6A,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位于所述腔室162A内。所述支撑部16A被安装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当所述保持单元20A保持所述发声单元10A于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贴合于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并且此时,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所在的平面,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在所述支撑部16A和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形成所述一音腔300A,所述发声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至70°,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保持单元20A保持所述发声单元10A于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当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一方面,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声波和反射声波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以避免声波在产生后直接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而刺激耳膜,另一方面,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参考附图15A至图16,所述支撑部16A分别进一步包括一支架12A,所述支架12A具有一支架空间120A,其中所述扬声器11A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支架12A,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支架空间120A。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支架12A被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以使所述扬声器11A被保持在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的端部。优选地,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支架12A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的所述安装臂222A。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支架12A能够将所述扬声器11A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通过这样的方式,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相互配合而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佳的音效。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2A包括一环形框架121A和自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一侧向另一侧和向外倾斜地延伸的一扬声器安装架122A,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安装部22A的所述安装臂222A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所述扬声器11A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具有一框架平面1210A,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具有一安装架平面1220A和自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延伸的至少一扬声器安装孔1221A,其中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自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一侧向另一侧和向外延伸,以使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具有预设锐角夹角。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贴合在所述收听者的脸部,以使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支架空间120A的开口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和藉由所述支架12A将所述扬声器11A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振膜1104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换言之,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平行并且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从而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预设锐角夹角决定了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一第一锐角夹角,进而决定了相互对称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的所述源音场200A的位置。具体地说,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预设锐角夹角与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之间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一致,即,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预设锐角夹角的取值范围为20°至80°(包括20°和80°)。优选地,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预设锐角夹角的取值范围为40°至70°。例如,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预设锐角夹角为55°或60°。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2A包括至少一支撑架123A,其中所述支撑架123A的两端分别延伸以被连接于所述环形框架121A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从而使得所述支架12A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架12A进一步具有至少一通道124A,其中所述通道124A连通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支架空间120A和外部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外部的声音能够依次经所述支架的所述通道124A和所述支架空间120A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允许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外部音效,以有利于所述收听者的安全。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通道124A形成于所述环形框架121A、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和所述支撑架123A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较佳示例中,所述通道124A可以形成于所述环形框架121A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之间,或者所述通道124A可以形成于所述支撑架123A。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音效除了受限于所述扬声器11A的倾斜角度之外,进一步受限于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距离,若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的距离过小,则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时不会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不会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或者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形成的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所述源音场200A均位于所述收听者的头部,若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的距离过大,则容易受到杂音的干扰,且需要所述扬声器11A具有较大的功率。因此,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能够有效地保证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音效,且对所述扬声器11A的功率要求较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cm至3cm(包括1cm和3cm)。优选地,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口之间的距离为1.5cm和2cm。
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支撑部16A分别包括一环形的缓冲元件13A,其中所述缓冲元件13A被保持在所述支架12A的向耳侧,以在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缓冲元件13A形成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以能够贴合于所述收听者的脸部皮肤,以提高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的舒适性。优选地,所述缓冲元件13A能够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向耳侧,例如,所述缓冲元件13A能够以套装于所述支架12A的方向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向耳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缓冲元件13A的空间和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支架空间120A形成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腔室162A。
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支撑部16A分别包括一后盖14A,其中所述后盖14A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背耳侧,以在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后盖14A朝向外部。所述后盖14A具有多个通路140A,以供连通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和外部环境,从而允许外部环境的声音依次通过所述后盖14A的所述通路140A以及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和所述支架空间120A而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允许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外部音效。
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包括一滤反网15A,其中所述滤反网15A封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其中所述滤反网15A能够提供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音质,并避免灰尘等污染物进入所述发声单元10A的内部。优选地,所述滤反网15A被设置于所述支架12A,以使所述滤反网15A封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
附图17A和图17B描述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被所述收听者使用时的状态,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和每个所述安装部22A相互配合而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外侧。因为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范围为20°至80°的锐角夹角,并且被安装于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共面,因此,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外侧而使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和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时,所述扬声器11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和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与所述铅锤平面103形成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20°≤α≤80°。当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振动发声时,分别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并且,当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声波在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声波直接刺激耳膜,从而有利于保护所述收听者的耳膜,进而即便是所述收听者在长时间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附图18至图20B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图12至图17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不同的是,在附图18和图20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且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和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时,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形成一第二锐角夹角,其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形成的所述第二锐角夹角的参数为γ,其中所述第二锐角夹角参数γ的取值范围为:30°≤γ≤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能够倾斜向下,从而使得所述扬声器11A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斜上方发声,并且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而产生的声波能够自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斜上方向耳部斜下方方向辐射,以使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扬声器11A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收听者收听到的音效音质。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20B示出的虚框A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在附图20B中引入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的所述虚框A,因此,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铅锤平面103的交线L即为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虚框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
附图21至图24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图12至图17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不同的是,在附图21至图2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其中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A被嵌套在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A的内部,以形成同轴扬声器,从而使得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共面。
也就是说,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均能够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因为在附图21至图2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共面,因此,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的倾斜角度相同。
具体地说,在附图21至图2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A为一高音扬声器111A,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A为一中低音扬声器113A,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被嵌套在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内部,以使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环绕在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外部,从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形成同轴扬声器。当所述高音音频信号被输入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能够响应高音音频信号而产生高音,同时,当中低音音频信号被输入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时,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能够响应中低音音频信号而产生中低音,从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更精准的音效。
优选地,在附图21至图2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时,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的范围为20°至80°,并且,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较佳示例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形成的锐角夹角的范围为30°至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发声面110A均能够倾斜向下,从而使得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斜上方发声,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而产生的声波能够自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斜上方向耳部斜下方方向辐射,以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收听者收听到的音效音质。
继续参考附图21至图24,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被嵌套在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中部,以允许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环绕在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四周,即,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振膜1104A环绕在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四周。优选地,在附图21至图2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振膜1104A是圆环形振膜。
附图25A和图25B描述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被所述收听者使用时的状态,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A的所述佩戴部21A和每个所述安装部22A相互配合而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外侧。因为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范围为20°至80°的锐角夹角,并且被安装于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供面,因此,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发声单元10A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外侧而使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避免101和平行于所述铅锤平面103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发声面110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和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发声面110A分别与所述铅锤平面103形成的所述第一锐角夹角的参数α的取值范围为:20°≤α≤80°。当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振动发声时,分别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前侧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以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并且,当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声波在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声波直接刺激耳膜,从而有利于保护所述收听者的耳膜,进而即便是所述收听者在长时间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也不会出现不适的不良现象。
附图26至图28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图21至图2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不同的是,在附图26至图28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振膜1104A是椭圆形振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振膜1104A的鼓动面积,从而即便是小尺寸的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也能够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增强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低频音效,这对于提高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音质来说是特别有用的,尤其是对于提高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低音音质来说是特别有用的。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可能的示例中,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的所述振膜1104A也可以是跑道形振膜。
附图29至图33描述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12至图17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不同的是,在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分别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11A,其中两个所述扬声器11A被相邻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两个所述扬声器11A中的一个所述扬声器11A为一高音扬声器111A,另一个所述扬声器11A为一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其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被相邻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当高音音频信号被输入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能够响应高音音频信号而产生高音的音效,同时,当全音频段信号被输入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时,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能够响应全音频段信号而产生全音频段的音效,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能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产生声波,以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具有自然的低音和饱满的中音的音效。
具体地说,在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具有两个相邻的扬声器安装孔1221A,其中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每个所述扬声器11A分别被安装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每个所述扬声器安装孔1221A,从而使两个所述扬声器11A相邻。也就是说,在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被相互邻近地设置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
进一步地,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例如,在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以共面的方式相互平行。可选地,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较佳示例中,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以不共面的方式相互平行。
优选地,在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时,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的范围为20°至80°,并且,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均能够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均能够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其他较佳示例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与所述水平平面101形成的锐角夹角的范围为30°至7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均能够倾斜向下,从而使得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能够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斜上方发声,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的声波能够自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斜上方向耳部斜下方方向辐射,以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收听者收听的音效音质。
附图34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10A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图29至图33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所述发声单元10A不同的是,在附图3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包括一第一安装架1223A和一第二安装架1224A,所述第一安装架1223A具有一第一安装架平面12230A,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具有一第二安装架平面12240A,其中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一个所述扬声器安装孔1221A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架1223A,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另一个所述扬声器安装孔1221A形成于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1223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孔1221A,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孔1221A,并且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第一安装架1223A的所述第一安装架平面1223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的所述第二安装架平面1224所在的平面具有钝角夹角。也就是说,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的所述发声面110A所在的平面具有钝角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感受。
优选地,在附图34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当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时,形成在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的所述第二安装架平面12240A所在的平面之间的锐角夹角的范围为20°至80°,并且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的所述第二安装架平面12240A所在的平面的交线L垂直于所述水平平面101,通过这样的方式,当所述保持单元20A将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时,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均被倾斜地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并且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的所述发声面110A能够倾斜向下。
优选地,设形成在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第一安装架1223A的所述第一安装架平面1223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架1224A的所述第二安装架平面1224所在的平面具有钝角夹角的范围为30°至70°,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A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A,从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更佳的听音感受。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所述支架12A,其中所述支架12A具有所述环形框架121A和自所述环形框架的一侧向另一侧和向外倾斜地延伸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以使所述环形框架121A的所述框架平面1210A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的所述安装架平面1220A所在的平面具有夹角;
(B)安装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A于所述支架12A的所述扬声器安装架122A;以及
(C)对称地安装两个所述支架12A的所述环形框架121A于所述保持单元20A,以制造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B)之后,所述制造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通过所述滤反网15A封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例如,可以通过胶合所述滤反网15A的边缘于所述支架12A的方式,允许所述滤反网15A封闭所述支架12A的所述通道124A。
附图35和图37B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至少一发声单元10B,所述发声单元10B包括一支撑部16B和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6B的至少一扬声器11B,其中所述扬声器11B具有一发声面110B。所述支撑部16B适于支撑所述扬声器11B至一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并使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110B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当所述扬声器11B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时,声波能够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辐射,并且所述收听者的耳廓能够收集声波和反射声波,被反射的声波进一步辐射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11B产生的声波能够经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辐射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以避免直接刺激耳膜。
优选地,在所述支撑部16B支撑所述扬声器11B至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后,所述扬声器11B的所述发声面110B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延伸方向形成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这样,所述扬声器11B的所述发声面110B能够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廓,以避免所述扬声器11B产生的声波直接地辐射至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保护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所述支撑部16B具有一腔室162B、连通所述腔室162B的一开口163B以及用于界定所述开口163B的一向耳侧161B,其中所述支撑部16B的所述向耳侧161B能够贴合于所述收听者的耳部,从而藉由所述支撑部16B将所述扬声器11B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当所述支撑部16B的所述向耳侧161B贴合于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后,在所述扬声器11B和所述收听者的耳部之间形成一音腔300B,以有利于提高纯粹的音效。
附图38至图39B示出了上述实施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与附图35至图37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不同的是,在附图38至图39B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B能够分别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能够分别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而产生声波,此时,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能够相互配合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一最佳听音位置100B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一源音场200B,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优选地,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一保持单元20B,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能够分别被设置于所述所述保持单元20B的两端,当所述收听者佩戴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时,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能够被分别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所述保持单元20B能够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颈部后侧。优选地,所述阿伯吃单元20B可变形,以有利于收纳。
可选地,参考附图40,所述保持单元20B具有电能,以藉由所述保持单元20B为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B提供电能。例如,所述保持单元20B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可充电电池,以使得所述保持单元20B具有电能。
附图41A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C和一保持单元20C,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C被相互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C。在附图41A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C是一头盔装置,其允许被所述收听者佩戴在头部,当所述收听者将被实施为所述头盔装置的所述保持单元20C佩戴在头部时,所述保持单元20C使得两个所述发声单元10C分别被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外侧,这样,所述收听者可以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
值得一提的是,附图41A中示出的所述头盔装置的具体形状仅为示例,以用于举例说明所述保持单元20C的类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附图41A中示出的所述头盔装置的具体类型并不应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内容和范围的限制。
附图41B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D和一保持单元20D,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D包括一保持主体201D和两支持主体202D,其中每个所述支持主体202D分别相互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主体201D的两侧,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D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支持主体202D。所述保持单元20D的所述保持主体201D允许所述收听者将其佩戴在肩膀,并且所述保持主体201D用于支持每个所述支持主体202D延伸至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的外侧,从而每个所述支持主体202D进一步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D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的外侧。可选地,所述保持主体201D可以被设置按摩装置,以在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时,所述保持单元20D能够按摩所述收听者的肩部。优选地,所述保持主体201D可以被设置于电连接于所述按摩装置的电池,以提供电能至所述按摩装置,从而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允许所述收听者在移动的过程中按摩肩部。
附图41C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E和一保持单元20E,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E包括一悬吊部203E和被设置于所述悬吊部203E的一保持部204E,其中所述悬吊部203E被设置于一个附着物,例如天花板,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E分别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部204E,当所述保持部204E被所述悬吊部203E悬吊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上方时,所述保持部204E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E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以允许所述收听者利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收听音效。
附图41D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F和一保持单元20F,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F分别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保持单元20F的两侧,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F是一家具,以允许所述收听者在使用被实施为所述家具的所述保持单元20F时,所述保持单元20F能够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F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前侧。例如,在附图41D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较佳的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F被实施为一座椅,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F分别被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座椅的靠背两侧,以在所述收听者乘坐在所述座椅上时,所述座椅的靠背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F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外侧。
附图41E示出了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包括两发声单元10G和一保持单元20G。在附图41E示出的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的这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保持单元20A被实施为一眼镜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单元20G包括一眼镜主体205G和分别自所述眼镜主体205G的两侧延伸的一镜腿206G,所述收听者能够通过每个所述镜腿206G将所述眼镜主体205G保持在眼前,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G分别被设置于每个所述镜腿206G,当所述收听者佩戴被实施为所述眼镜装置的所述保持单元20G时,每个所述镜腿206G能够分别将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G保持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耳部外侧。优选地,所述眼镜装置是一个智能眼镜装置,例如AR眼镜,或者VR眼镜,以允许所述收听者使用所述近耳式音响装置进行视听娱乐活动。优选地,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G分别被可调节地设置于每个所述镜腿206G,以允许所述收听者根据需要调节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G相对于每个耳部的耳廓的位置。例如,每个所述发声单元10G分别被可移动地设置于每个所述镜腿206G。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所述音效再现方法,供在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再现音效,其中所述音效再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以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向耳侧161A朝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和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开口163A对应所述收听者的耳洞的方式保持所述支撑部16A于所述收听者的近耳位置;和
(ii)在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16A的至少一个所述扬声器11A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所述扬声器11A产生的声波依次经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腔室162A和连通所述腔室162A的所述开口163A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以在声波被所述收听者的耳廓反射后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再现音效。通过上述这样的方式,所述扬声器11A在响应音频信号的输入时产生的声波避免直接进入所述收听者的耳洞,从而声波不会直接刺激所述收听者的耳膜。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i)中,在所述收听者的每个近耳位置分别保持一个所述支撑部16A,从而在所述步骤(ii)中,被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扬声器11A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形成所述最佳听音位置100A和在所述收听者的头部前方形成所述源音场200,这样,所述音效再现方法能够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声音来自于头部的感觉,进而帮助所述收听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听音感受。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一个较佳示例中,在所述步骤(b)中,在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腔室162A内形成一个音源,以从所述音源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声波。例如,所述音源由嵌合在一起的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和所述中低音扬声器113A形成,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到具有自然的低音和饱满的中音的音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音效再现方法的一个较佳示例中,在所述步骤(b)中,在所述支撑部16A的所述腔室162A内形成两个音源,以分别从两个所述音源向所述收听者的耳部方向辐射声波。例如,两个所述音源中的一个所述音源由所述高音扬声器111A形成,另一个所述音源由所述全音频段扬声器112A形成,以帮助所述收听者收听更精准的音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举例,其中不同实施例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但是在附图中没有明确指出的实施方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3)

1.一近耳式音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发声单元,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包括:
一支撑部,其中所述支撑部具有一开口及一腔室,其中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开口,及界定所述开口的一向耳侧;和
至少一扬声器,其中所述扬声器具有一发声面,其中所述扬声器被设置于所述支撑部,并且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朝向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开口方向,以允许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鼓动的空气依次经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和所述开口流动至所述发声单元的外部,其中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向耳侧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0°至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发声单元的数量是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具有两安装端,其中所述保持单元的每个所述安装端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弯曲延伸的佩戴部和两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被设置于所述佩戴部的端部以用于形成所述安装端,并且两个所述安装部相互对称,其中每个所述安装部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头盔装置,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头盔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保持主体和两支持主体,两个所述支持主体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保持主体,其中每个所述支持主体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一悬吊部和被设置于所述悬吊部的一保持部,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保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家具,其中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家具。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持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是一眼镜装置,所述眼镜装置包括一眼镜主体和两镜腿,两个所述镜腿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眼镜主体,其中每个所述镜腿分别被安装有一个所述发声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其中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与另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是同一个平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进一步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其中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与另一个所述扬声器的所述发声面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钝角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近耳式音响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发声单元分别包括两个所述扬声器,两个所述扬声器被同轴地设置。
CN201821630861.8U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Active CN209046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86407 WO2019223556A1 (zh) 2018-05-25 2019-05-10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7196X 2018-05-25
CN201810517196 2018-05-25
CN2018109733010 2018-08-24
CN201810973301 2018-08-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6831U true CN209046831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3527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1637.0U Active CN209046832U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CN201821630861.8U Active CN209046831U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CN201821630291.2U Active CN209046856U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CN201811170275.4A Pending CN110536199A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1637.0U Active CN209046832U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0291.2U Active CN209046856U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
CN201811170275.4A Pending CN110536199A (zh) 2018-05-25 2018-10-09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20904683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199A (zh) * 2018-05-25 2019-12-03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WO2021043304A1 (zh) * 2019-09-05 2021-03-11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近耳式音响装置及其音杯以及音效收听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54295B2 (ja) * 1993-06-28 2000-06-19 トクミ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ホン
KR200271621Y1 (ko) * 2001-12-24 2002-04-12 주이-슈 후앙 헤드폰
TWM292862U (en) * 2006-01-27 2006-06-21 Iatec Ltd Improved structure of ear phone
CN104883635B (zh) * 2014-02-28 2019-08-16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近头式扬声器装置及其应用
CN204948296U (zh) * 2015-06-02 2016-01-06 陈仲贤 新型耳机
CN205320245U (zh) * 2016-01-21 2016-06-15 唐永均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106954110A (zh) * 2017-02-27 2017-07-14 东莞产权交易中心 一种人体工学蓝牙耳机
CN209046832U (zh) * 2018-05-25 2019-06-28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近耳式音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6199A (zh) * 2018-05-25 2019-12-03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WO2021043304A1 (zh) * 2019-09-05 2021-03-11 宁波升亚电子有限公司 近耳式音响装置及其音杯以及音效收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6832U (zh) 2019-06-28
CN209046856U (zh) 2019-06-28
CN110536199A (zh) 201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3974B2 (en) Speaker array for reduc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rtual sound field reproduction
US9055365B2 (en) Earbuds securable to users' outer ears and related headphone systems and methods
CN205320245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JP3745602B2 (ja) 身体セット型スピーカ装置
US20080112581A1 (en) Vibrating earphone with enhanced base sound effect
CN208806979U (zh) Vr头戴设备
US6763119B2 (en) Neckphone
US6062337A (en) Audio system that can be mounted on the body of a user
CN104883635B (zh) 一种近头式扬声器装置及其应用
CN208353535U (zh) 扬声装置和头戴式耳机
CN209046831U (zh) 近耳式音响装置
KR20090083159A (ko) 음향의 지향성과 안정된 착용감을 갖춘 넥폰
CA2584697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lligent acoustic signal process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user preference
CN106303832A (zh) 扬声器及提高指向性的方法、头戴式设备及方法
CN204482016U (zh) 微音响
JP2022506968A (ja) ヘッドホンの音響変成器
JP4952223B2 (ja) イヤースピーカ装置
TWM471725U (zh) 重現音樂舞台音場的耳機
CN211831105U (zh) 一种新型不入耳式耳机
CN205336492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107852539A (zh) 耳机装置及控制耳机装置的方法
US10645487B2 (en) Vertically configured parametric transducer headphones
WO2019223556A1 (zh) 近耳式音响装置和音效再现方法
CN208424733U (zh) 一种个人独享放音装置
CN102572634B (zh)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