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2634B -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2634B
CN102572634B CN201210012309.3A CN201210012309A CN102572634B CN 102572634 B CN102572634 B CN 102572634B CN 201210012309 A CN201210012309 A CN 201210012309A CN 102572634 B CN102572634 B CN 102572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earplug
hollow tubing
sound
tubing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23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2634A (zh
Inventor
吴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0123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726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72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2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2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2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声学、电子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耳塞中设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提供两个声音通道或把耳道分为两个声音通道,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受话器的耳机声波送入耳道,另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外界的环境声波送入耳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声导管(即空心导管)原理,结合人耳生理特征,提供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配备所述耳塞的耳机可以长期佩戴在耳朵上,有电信号时听取耳机的声音,没有电信号时,不用将耳机摘下能正常听取环境声音,而且不影响正常的听音感觉。进一步可以增加塞门,可以形成封闭式耳机,同时提供隔音透气材料解决闭塞感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学、电子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根据其换能方式分类,主要有动圈方式、动铁方式、静电式和等磁式。从结构上分类,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从佩带形式上分类则有耳塞式,挂耳式,入耳式和头带式。开放式耳机一般听感自然,佩戴舒适,这里说的舒适是没有闷热感,常见于家用欣赏的HIFI耳机,声音可以泄露出去,反之同样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耳机对耳朵的压迫感较小。半开放式耳机没有严格的规定,声音可以只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根据使用的需要而做出设计上的调整。封闭式耳机的耳罩采用了全封闭结构,这样可以防止外界的声音进入,对耳朵的压迫感较大,声音定位准确清晰,这种结构的耳机在低频上音染重。入耳式耳塞可以完全隔离外界声音,电声驱动功率小,长时间佩戴有闭塞感。上述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如果不通电使用,入耳式耳塞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虽然可以听到外界声音,但由于耳机的存在,影响了耳郭对声音的反射和定位,没有自然听音感觉。我们平时生活的一般情况下,环境噪音不是很大,我们可以允许数种不同的音源存在,而却可以主观分辨注意某个音源,或者根据人耳的屏蔽效应,强声遮盖弱声。所以平时生活的一般环境下,我们需要一种能长期佩戴在耳朵上的耳机,有电信号时听取耳机的声音,没有电信号时,不用将耳机摘下能正常听取环境声音,而且不能影响正常的听音感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配备所述耳塞的耳机可以长期佩戴在耳朵上,有电信号时听取耳机的声音,没有电信号时,不用将耳机摘下能正常听取环境声音,而且不影响正常的听音感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耳塞中设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提供两个声音通道或把耳道分为两个声音通道,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受话器的耳机声波送入耳道,另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外界的环境声波送入耳道。即所述空心导管将来自受话器的耳机声波和来自外界的环境声波分别送入耳道。
所述耳塞的长度不大于耳道长度,所述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耳外延长部分的长度和形状不受限制,所述耳外延长部分空心导管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
所述耳塞的长度不大于耳道长度,所述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和另一空心导管续接,续接的空心导管长度和形状不受限制,所述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
对于将外界的环境声波送入耳道的声音通道,所述声音通道有两个开口,一个位于耳道内,另一个敞开在外界环境,敞开在外界环境的开口设置在耳道的入口处。空气传导(简称气导)是正常人耳接受声波的主要传播途径,由此途径传导的声波刺激经外耳、鼓膜和听小骨传人内耳。外界环境声波除了一部分直接进入耳道外还有一部分是通过人耳郭反射进入耳道的,由于耳郭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分辨来自前方还是后方的声音,理论上,两耳可以定位一个平面的两个声源位置(镜像声源),即前后各一个,如果没有耳郭,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分辨处于同一平面前后的两个镜像声源,同时我们也不能分辨声源的上下位置,由于有了耳郭遮挡与反射,我们不但能分辨声源的前后,还能分辨声源的上下,且耳郭的形状有利于声波能量的聚集,引起较强的鼓膜振动,声音如来自耳郭后方,则可被耳郭遮挡,音感较弱,因此,稍稍转动头的位置,根据这时两耳声音强弱的轻微变化,可以判断音源的位置。耳郭中间舟状的耳甲具有集音功能,它将传至的声波会聚性反射至外耳道口,这种集音作用使进入外耳道口的声波密集,强度增大,一些实验表明,耳甲可使频谱峰压点在5.5kHz的纯音提高10dB的增益,耳郭边缘部亦对较宽频谱范围的声波有1dB~3dB的增益效应。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设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提供两个声音通道,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受话器的耳机声波送入耳道,另一个声音通道将来自外界的环境声波送入耳道,所述将外界的环境声波送入耳道的声音通道有两个开口,一个位于耳道内,另一个敞开在外界环境,敞开在外界环境的开口设置在耳道的入口处。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另一个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耳机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头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环境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也位于耳道内,另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另一个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耳机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头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环境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也位于耳道内,另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另一个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耳机声波空心导管一段位于耳道内,耳道外是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一头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环境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空心导管位于另一个空心导管空腔内。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空心导管的一头和受话器相连或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相连,另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个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另一头也位于耳道内,所述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的空心导管的一头设置塞门,以便于封闭环境声波。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空心导管的一头和受话器相连或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相连,另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个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另一头也位于耳道内,所述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的空心导管的一头设置滑动挡板,以便于封闭环境声波。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空心导管的一头和受话器相连或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相连,另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个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另一头也位于耳道内,所述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的空心导管的一头设置转动挡圈,以便于封闭环境声波。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空心导管的一头和受话器相连或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相连,另一头位于耳道内,另一个空心导管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另一头也位于耳道内,所述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的空心导管的一头设置转动挡板,以便于封闭环境声波。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耳外延长部分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所述空心导管延长部分形状为弯钩弧形,是耳挂支架。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通过续接空心导管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所述续接空心导管形状为弯钩弧形,是耳挂支架。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和另一续接空心导管相连,连接方式是可拆卸式或接管式。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有两个空心导管,其中一个空心导管一头置于耳道内,另一头位于耳道入口处作为环境声波入口,所述环境声波入口设置空心导管塞门,所述空心导管塞门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外围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耳塞中有空心导管,所述空心导管全部或部分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之隔音透气材料,其特征是:所述隔音透气材料由微管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之隔音透气材料,其特征是:所述隔音透气材料由纤维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之隔音透气材料,其特征是:所述隔音透气材料由微孔材料制成。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所述耳机是蓝牙耳机,或无线耳机。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所述耳机是蓝牙耳机或无线耳机,所述耳机连接耳塞,所述耳塞有空心导管,空心导管作为耳挂支架。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所述耳机是蓝牙耳机,所述蓝牙耳机配置底座,底座中设置一较大容量可充电电池,这样蓝牙耳机可以放在底座上充电,有更长的待机时间,所述蓝牙耳机本体或底座中放置有磁铁,这样可以保证充电触点良好接触。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其特征是:所述耳机是蓝牙耳机,所述蓝牙耳机设置有防丢失报警电路。
空心导管是一种传递声波的导管,或名声导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声导管(即空心导管)原理,结合人耳生理特征,提供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配备所述耳塞的耳机可以长期佩戴在耳朵上,有电信号时听取耳机的声音,没有电信号时,不用将耳机摘下能正常听取环境声音,而且不影响正常的听音感觉。进一步可以增加塞门,可以形成封闭式耳机,同时提供隔音透气材料解决闭塞感问题。所述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或无线耳机,或蓝牙耳机,所述蓝牙耳机增加充电底座,进一步增加防丢失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管壁相连的两个空心导管实施方案。
图3为本发明耳塞之两个空心导管同心的实施方案。
图4为本发明续接导管和耳塞导管有夹角的实施方案。
图5为本发明续接导管和耳塞导管有夹角且耳塞之两个空心导管同心的实施方案。
图6为本发明耳机之空心导管作为耳挂支架的实施方案。
图7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的实施方案。
图8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且耳塞管壁布置通孔的实施方案。
图9为本发明耳塞连接续接空心导管的实施方案。
图10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且设置旋转挡板的实施方案。
图11为本发明耳塞设置旋转挡板且连接续接空心导管的实施方案。
图12为本发明耳塞声音出口设计方式。
图13为本发明耳塞环境声波入口设计方式。
图14为本发明耳塞采用隔音透气材料的实施方案。
图15为本发明耳机之具有防丢失功能的蓝牙耳机原理框图。
图16为本发明耳机之具有防丢失功能的蓝牙耳机软件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耳机之蓝牙耳机及底座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示意图。图1a中,101为受话器,102是空心导管,104为耳道内空心导管,105为耳机声波出口,103为102和104的渐变连接段,空心导管102一端和受话器101一侧密封相连,另一端和104通过渐变连接段103连接,空心导管102的长度和形状没有限制,形状可以制成弯钩弧形,作为耳挂支架使用,耳道内空心导管104长度不超过耳道长度,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图1b中,106是耳郭,107是耳道,108是鼓膜,环境声波可以通过耳郭的反射进入耳道作用于鼓膜,耳机声波通过耳道内空心导管进入耳道作用于鼓膜。
声波是一种纵波,即空气的压缩与疏松,即疏密波,一个点声源随距离会发生衰减,一般为:随距离的发散衰减Ad :Ad =20lg(r2/r1) (假设以声源为中心的 球面对称地向各个方向辐射声能)。实际上,在几米的范围内,声压级接近指数衰减,即I=Io*exp(-2ax)(Io为x=0处的声强,a为衰减系数,x为传播距离 )。单频率声音在导管中传播,声压级L衰减(声压取log)基本是线性的,即 L衰 = a*s,s是距离,a衰减系数。声波传播速度、频率、波长的关系是:v=f*λ(v:传播速度,f:声波频率,λ:声波波长),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约340米/秒,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Hz----20000Hz,所以人耳听音波长为:1.7cm到17m之间,人耳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hz-4000hz,耳道为一端由鼓膜封闭的盲性管道,是声波通过气导途径传入内耳的主要通道,根据物理学原则,一端封闭的空气管道可与波长4倍管长的声波产生最大的共振作用,耳道长约2.5cm,其共振频率约为3500Hz,因此,耳道作为一个共鸣器(resonator),3500Hz左右频率范围的声波进入耳道后,与之形成共振,起到最大的放大声压效能。实验也证明,在耳道口与鼓膜外侧表面分别测量传入耳道的不同频率声波的声压,频率3~5kHz的声波在鼓膜附近比在耳道外要高约10dB,由于鼓膜具有一定的阻尼性,同时又吸收较多的能量,而且耳道上有绒毛,所以耳道的共振曲线(即频率响应曲线)比较宽,不很陡,或者说声学Q值较低,因此,4kHz附近的频率的声压都有所提高。我们取3500hz的声波作为典型声波研究,3500 hz的声波波长约9.7cm,本发明空心导管的尺寸小于波长,忽略声波波动性,采用经典物理学计算,假设空心导管102的截面积是S1,耳道内空心导管104的截面积是S2,S1>S2,声波是一种纵波,即空气的压缩与疏松,即疏密波,假设在102中被压缩△L1,则空气体积被压缩S1*△L1,这个压缩空气体积传送到104,假设压缩体积不变,在104中压缩量是△L2,则:S1*△L1= S2*△L2,由于S1>S2,所以△L2>△L1,即104中的声波振幅大于102中的声波振幅,所以声音得到放大,放大量为20log△L2/△L1(dB)或20logS1/S2(dB)。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医用听诊器中得到验证,医用听诊器拾音部分是一个较大的圆盘,通到耳道的是较细的橡胶导管。
由于耳机声波出口105位于耳道内,且离鼓膜很近,是一种近场声源,这样较小功率的电声转换装置即受话器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声压。
本发明并不排除空心导管102和耳道内空心导管104直径相同的情形,即102和104是一根空心导管。
图2为本发明采用管壁相连的两个空心导管实施方案。201是耳郭,202是耳道,203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207是耳机声波声音出口,204是鼓膜,205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208是环境声波声音出口,209是环境声波声音入口,206是续接空心导管,也可以是203的延长部分。耳塞由203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和205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组成,206的作用是续接203,目的是为了便于和受话器相连,耳机声波通过206和203进入耳道并对鼓膜产生作用,环境声波直接或通过耳郭反射进入205,通过205进入耳道并对鼓膜产生作用。这里205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环境声波声音入口209设置在耳道口的位置。
这里,203和205的管壁相连,203可以位于205外面,即205的外管壁和203的外管壁相连,203也可以位于205的里面,即203位于205的空腔内,203的外管壁和205的内管壁相连。
图3为本发明耳塞之两个空心导管同心的实施方案。图中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和环境声波空心导管是同心的,即耳机声波空心导管位于环境声波空心导管中央位置。
图4为本发明续接导管和耳塞导管有夹角的实施方案。图4a中401是续接空心导管,402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403是鼓膜,404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405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环境声波入口,406是塞门(封闭状态),407是塞门开启的位置。401和402成一定的夹角,比较佳的角度是90度左右,这样可以采用401作为耳挂支架,将耳机主体隐藏在耳郭后面,这样可以减少因耳机装置的存在对环境声波产生的影响,405位于耳道口的位置,这样有利于环境声波的自然听觉。塞门406可以将405封闭,这样可以选择作为封闭式耳机使用,用于环境噪音较大的场合,406通过软连接连接在401上,同时401管壁上设置一可以放置并固定塞门的结构,407是塞门放置在401管壁的位置。
本实施方案较佳的方式是:401、402、404、406部件采用软塑料整体成型而成,可以采用注塑的方法,401可以制成弯钩弧形,作为耳挂支架。
考虑到人耳耳道直径及长度的差异性,401和402的连接可以采用拆卸式连接,这样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耳塞的尺寸。耳塞由402和404构成。
图4b中408是滑动挡板,用于封闭环境声波,其作用和塞门相同,即滑动挡板用于封闭环境声波的实施方案。
图5为本发明续接导管和耳塞导管有夹角且耳塞之两个空心导管同心的实施方案。
图6为本发明耳机之空心导管作为耳挂支架的实施方案。图6a中,601是耳机外壳,602是受话器,603是续接空心导管,604是拆卸连接口,605是耳塞,图6a为本实施方案耳机佩戴示意图。本实施方案可以是有线耳机,或无线耳机,或蓝牙耳机,受话器602装在外壳601中,如果是蓝牙耳机则还有蓝牙芯片、MIC、电池等电子线路也装在外壳中,605为耳塞,即本发明所述声学特征耳塞,耳塞和续接空心导管603可以通过拆卸连接口604进行连接,目的是为了用户可以选用不同尺寸耳塞进行连接。
本实施方案也可以不设置拆卸连接口,采用软塑料整体成型。
较佳的有线耳机实施方案:不设置拆卸连接口,采用软塑料整体成型,耳塞部分配置塞门。
图7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的实施方案。图7a是剖视图,图7b是正视图,701是耳机外壳,702是受话器,703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704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705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声音输出口,706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声音输出口,707是耳塞的管壁,在耳塞管壁上有数个通孔,708是在耳塞管壁上的通孔之一。图7c是旋转挡圈,709是旋转挡圈的本体,在本体709上开有数个通孔,710是通孔之一。耳机声波通过704进入耳道并在706输出作用于鼓膜,环境声波通过耳塞管壁的通孔进入耳道,并在705输出作用于鼓膜,所以耳塞管壁上的开口作用是导入环境声波。图7c是旋转挡圈,是套在耳塞管壁707上的,并且可以在707上转动,在旋转挡圈上有数个规则开口,这样通过转动旋转挡圈就可以封闭或开启耳塞管壁707上的通孔,这样就可以通过转动旋转挡圈选择耳机是封闭式耳机还是本发明所述声学特征耳机。
图8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且耳塞管壁布置通孔的实施方案。和图7描述方案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耳塞位于耳道中的管壁上布置数个通孔,图8a是剖视图,图8b是正视图,在耳塞位于耳道中的位置开有数个通孔,801为通孔之一,布置通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声学特征,由于耳道内有绒毛,绒毛的作用可以降低耳道声学Q值,使频响特征更加平缓,这样可以更加改善环境声波听音主观感觉。
图9为本发明耳塞连接续接空心导管的实施方案。和图7描述方案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将受话器移去,仅保留耳塞部分,耳机声波空心导管902和一续接空心导管901相连,由续接空心导管连接受话器,续接空心导管可以制成弯钩弧形,作为耳挂支架使用。
续接空心导管和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可以是整体制造成一根空心导管。
图10为本发明耳塞直接连接受话器且设置旋转挡板的实施方案。1001是旋转挡板,1002是耳机外壳的外侧表面,耳机外壳的外侧表面有通孔和环境声波空心导管连通,1001盖在1002上,并可以在1002上转动,1001上有数个规则通孔,这样通过旋转1001就可以封闭或开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声音输入口,从而用户可以选择封闭式耳机或本发明所述声学特征耳机。
图11为本发明耳塞设置旋转挡板且连接续接空心导管的实施方案。和图10描述的实施方案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将受话器移去,仅保留耳塞部分,耳机声波空心导管1104和一续接空心导管1103相连,由续接空心导管连接受话器,续接空心导管可以制成弯钩弧形,作为耳挂支架使用。1101是旋转挡板,1102是耳机外壳的外侧表面,耳机外壳的外侧表面有通孔和环境声波空心导管连通,1101盖在1102上,并可以在1102上转动,1101上有数个规则通孔,这样通过旋转1101就可以封闭或开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声音输入口,从而用户可以选择封闭式耳机或本发明所述声学特征耳机。
续接空心导管和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可以是整体制造成一根空心导管。
图12为本发明耳塞声音出口设计方式。1201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1202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1203是耳道,1204是耳机声波出口,1205是鼓膜,1206是环境声波出口,其特征是:声波出口全部或之一制成渐变缩小的开口。
另外,为了和鼓膜的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匹配,也可以将开口设计为喇叭口,即声波出口全部或之一制成渐变扩大的开口。
图13为本发明耳塞环境声波入口设计方式。1301是耳郭,1302是续接空心导管,1303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1304是耳道,1305是耳机声波出口,1306是鼓膜,1307是环境声波出口,1308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1309是耳道入口,1310是环境声波入口,其特征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环境声波入口形状为喇叭口形状,所述形状和人耳耳道入口形状相匹配。
所述环境声波入口可以设置塞门。
所述耳塞至少由耳机声波空心导管、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组成,可以由软塑料整体注塑成型。
所述耳塞至少由耳机声波空心导管、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组成,所述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管壁上可以布置通孔。
图14为本发明耳塞采用隔音透气材料的实施方案。隔音透气材料一般由纤维材料、或微管材料、或微孔材料。
图14a是一种纤维材料制成的隔音透气材料的结构示意图,声波在纤维材料里通过的过程中,声波和纤维壁摩擦产生热能,同时引起纤维震动而转化为动能,这样就可以消耗声波,而纤维束之间存在空隙,所以透气性较好。
图14b是一种微管材料制成的隔音透气材料,由于声波的波长远大于微管尺寸,所以声波在微管内损耗非常大,同时微管又可以透气,所以可以制成隔音透气材料。
图14c是一种微孔材料,材料中具有大量的、互相贯通的、从表到里的微孔,也即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当声波入射到多孔材料表面时,引起微孔中的空气振动,由于摩擦阻力和空气的黏滞阻力以及热传导作用,将相当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起吸音或隔音作用。
图14d是本发明耳塞之塞门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的示意图,1401是隔音透气材料制成的塞门,1402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1403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
进一步,塞门的长度在设计时进行声学计算,通过控制1402所闭合的空腔实现频响特征的控制。
图14e是本发明耳塞全部或部分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的示意图,1404是耳塞头,1405是耳塞之空心导管管壁。其特征是:耳塞的全部或部分由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图15为本发明耳机之具有防丢失功能的蓝牙耳机原理框图。传统蓝牙耳机由蓝牙芯片和送话器、受话器等组成,蓝牙芯片包含蓝牙无线单元、控制处理器、蓝牙基带单元、音频单元,控制处理器包含事件计时器、中断控制器、RISC处理器、可编程I/O、主机控制器接口HCI,在蓝牙芯片外或内一般提供编程用存储器,功能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本发明具有防丢失功能的蓝牙耳机通过蓝牙芯片的主机控制器接口(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HCI)加入一段程序,所述程序读取蓝牙连接警示旗标值,警示旗标值=1表示连接断开或连接超时,则通过可编程I/O输出信号开启电子开关,由蜂鸣器电路和扬声器组成的报警装置进行报警;如果警示旗标值=0则表示连接状态良好,继续返回执行读取蓝牙连接警示旗标值的操作。所述程序中读取蓝牙连接警示旗标值的指令可以是汇编语言指令,也可以直接调用蓝牙技术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函数,所述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此外,和传统蓝牙耳机相比,硬件上增加电子开关、报警蜂鸣器电路、报警扬声器。
所述蓝牙耳机还设置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功能有:正常接听模式,正常接听防丢兼容模式,防丢模式。这些功能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函数集,由开发工具写入蓝牙芯片的存储器来实现。
图16为本发明耳机之具有防丢失功能的蓝牙耳机软件流程图。程序开始后读取蓝牙连接的警示旗标值,并对警示旗标值进行判断,如果警示旗标=0,说明蓝牙连接状态良好,返回继续读取蓝牙连接的警示旗标值,如果警示旗标=1,说明蓝牙连接断开或超时,则通过可编程I/O输出开启信号,开启电子开关,报警蜂鸣器电路工作,驱动报警扬声器报警。所述流程软件加载或连接在原蓝牙耳机操作程序中,所述软件存储在存储器中,可以是蓝牙芯片内存储器,也可以是蓝牙芯片外存储器。
图17为本发明耳机之蓝牙耳机及底座配置示意图。考虑到蓝牙耳机的尺寸,其内置电池不能太大,所以提出配置底座的实施方案,1701是蓝牙耳机本体,1701本体内包含1702可充电电池、1703衔铁、1704报警扬声器、1705受话器、1710送话器,1706是底座本体,1706底座本体内包含1707磁铁、1708备用可充电电池,1709是充电连接触点,1711是交流充电用的电源适配器。1703衔铁和1707磁铁组成吸合装置,这样更有利于充电触点的接触及蓝牙耳机放置在底座中。1712是本发明耳塞,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可以直接和受话器相连,也可以通过续接空心导管连接,续接空心导管可以制成弯钩弧形,所述弯钩弧形续接空心导管是耳挂支架。
本方案蓝牙耳机当然包含蓝牙芯片等电子线路,本方案所述蓝牙耳机各功能部件可以按需要进行取舍。
本发明之无线耳机传输方式不限于基于蓝牙,可以简单地推导应用于无线WIFI,点对点,或其它无线协议,如:IEEE802.11、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IEEE802.11n等。或仅有收音功能的无线耳机即无线接收机,所述无线耳机可以配合大功率无线话筒应用于饭店、企业内部通讯。

Claims (9)

1.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耳塞中有两个空心导管,一个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另一个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所述耳机声波空心导管分为401段和402段,402段位于耳道内,截面积是S2,401段和受话器一侧密封相连,截面积是S1,满足S1>S2,环境声波空心导管一头也位于耳道内,所述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另一头405位于耳道入口处并敞开于外界环境,401段和402段成一定的夹角,所述夹角可以减少因耳机装置的存在对环境声波产生的影响,405位于耳道口的位置,所述位置有利于环境声波的自然听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401段和402段成90度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401段是续接空心导管,所述续接空心导管形状上是弧形弯钩形,是耳挂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401段是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形状上是弧形弯钩形,是耳挂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耳机声波空心导管位于环境声波空心导管内,耳机声波空心导管的外管壁和环境声波空心导管的内管壁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环境声波空心导管敞开于外界环境的一头设置塞门,或滑动挡板,或转动挡圈,或转动挡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塞门,或滑动挡板,或转动挡圈,或转动挡板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耳塞全部或部分采用隔音透气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其特征是:隔音透气材料由纤维材料、或微管材料、或微孔材料制成。
CN201210012309.3A 2012-01-16 2012-01-16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Active CN1025726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12309.3A CN102572634B (zh) 2012-01-16 2012-01-16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12309.3A CN102572634B (zh) 2012-01-16 2012-01-16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2634A CN102572634A (zh) 2012-07-11
CN102572634B true CN102572634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416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2309.3A Active CN102572634B (zh) 2012-01-16 2012-01-16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726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101B (zh) * 2013-05-20 2018-10-12 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CN107094647A (zh) * 2016-02-23 2017-08-29 朱培池 赶猪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3031Y (zh) * 2005-11-30 2007-01-03 李翠香 防噪音助听耳塞
CN101588523A (zh) * 2008-05-19 2009-11-25 雅马哈株式会社 耳机装置以及配备有该耳机装置的声音产生设备
CN201899605U (zh) * 2010-11-23 2011-07-2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一种外耳道消声耳塞
CN202551285U (zh) * 2012-01-16 2012-11-21 吴东辉 一种用于耳机的具有声学特征的耳塞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3031Y (zh) * 2005-11-30 2007-01-03 李翠香 防噪音助听耳塞
CN101588523A (zh) * 2008-05-19 2009-11-25 雅马哈株式会社 耳机装置以及配备有该耳机装置的声音产生设备
CN201899605U (zh) * 2010-11-23 2011-07-2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一种外耳道消声耳塞
CN202551285U (zh) * 2012-01-16 2012-11-21 吴东辉 一种用于耳机的具有声学特征的耳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2634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9129A (zh) 使用听筒麦克风的个人声音设备的头上/头外检测
CN111918167B (zh) 智能穿戴式眼镜
US6567525B1 (en) Supra aural active noise reduction headphones
CN205320245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TW201622429A (zh) 具有聲學調諧機制之耳機
CN202551285U (zh) 一种用于耳机的具有声学特征的耳塞
CN206370934U (zh) 一种可调节音质的耳塞
CN207732943U (zh) 骨传导结构与骨传导声音收发装置
CN216600066U (zh) 扬声器以及声音输出装置
CN102572634B (zh) 一种声学特征耳机耳塞及耳机
JP3091406U (ja) 伝導性聴力障害および衝撃ノイズの無いイヤホン
JP2013106130A (ja) オープンガイド式ヘッドホン
CN205336492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WO2023051523A1 (zh) 声音输出装置
TW536920B (en) Audio apparatus
JP3173269U (ja) オープンガイド式ヘッドホン
CN104936058A (zh) 声学特征耳塞
CN205430534U (zh) 抗噪防啸叫耳塞式话筒
US10645487B2 (en) Vertically configured parametric transducer headphones
CN207968806U (zh) 一种高保真的耳机喇叭
CN220554096U (zh) 兼具不同佩戴模式的耳机
CN201063843Y (zh) 无线头戴式耳机
WO2023124917A1 (zh) 耳机和终端设备
WO2022188249A1 (zh) 降噪装置及降噪耳机
CN215818535U (zh) 一种具有前腔调音孔的入耳式降噪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5321 No. 108 Mingzhu Avenue, Yongan Town, Taizhou port, Jiangsu

Patentee after: Wu Donghui

Address before: 220661 room 1, building 919, Wangfu mansion, 6 Renmin East Road, Jiangsu, Nantong

Patentee before: Wu Donghui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6001 No. 58 Chongchuan Road,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1-109

Patentee after: Wu Donghui

Address before: 225321 No. 108 Pearl Avenue, Yonganzhou Town, Gaog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 Donghui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