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6301U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046301U CN209046301U CN201821811858.6U CN201821811858U CN209046301U CN 209046301 U CN209046301 U CN 209046301U CN 201821811858 U CN201821811858 U CN 201821811858U CN 209046301 U CN209046301 U CN 2090463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guide channel
- supporting element
- wall
- side wal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壳体上设有引线孔、以及连通引线孔的导向通道;壳体包括壳身,壳身具有形成在导向通道的外侧的拱形侧壁,拱形侧壁沿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且凹向导向通道;壳体还包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其中,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拱形侧壁的凹底的相对两侧,第二支撑件连接拱形侧壁的凹口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件与拱形侧壁的凹底之间形成缓冲腔,导向通道形成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本实用新型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拱形侧壁的内侧形成有缓冲腔,以及用以提升支撑强度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加之拱形侧壁本身可分散冲击力,从而整体提升了壳体的抗跌落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设备。为了方便携带,电子设备一般配备有用以储能的电芯,如锂电池,从而实现自身供电。但是目前技术水平的电芯储能密度有限导致电芯的供电时长相对较短,若要让电子设备继续工作则需要及时对该电芯及时充电。
为了给电子设备的电芯进行充电,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通过充电连接线移动电源与配备有电芯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该电子设备的电芯充电。若移动电源本身未整合配置充电线,则未携带充电线就无法为其他电子设备充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便携电子设备被设计成整合安装了充电线,充电线在不使用时可以收纳于便携电子设备本体。
现有的整合安装了充电线的便携电子设备,充电线被设计成侧向拉出,容纳充电线的线槽宽度大于充电线线体的外径,且该线槽朝外呈开放设置,如此,一方面会使得该线槽容易被堵塞导致充电线的线体无法被正常收纳;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便携电子设备的抗低落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旨在解决现有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抗跌落性能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引线孔、以及连通所述引线孔的导向通道;
所述壳体包括壳身,所述壳身具有形成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外侧的拱形侧壁,所述拱形侧壁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且凹向所述导向通道;所述壳体还包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底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口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底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导向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身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包括顶壁及连接在所述顶壁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的上弧壁;所述下壳包括底壁及连接在所述底壁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下弧壁,所述上弧壁与下弧壁相拼接而形成所述拱形侧壁。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下弧壁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设有多个卡孔;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的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对应地与各所述卡孔卡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下弧壁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所述隔板的顶部与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抵接。优选地,所述隔板的板面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
优选地,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对应各所述隔板设有多个止挡凸,所述止挡凸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布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邻近的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交叉;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导向通道连通的避位槽;每一所述隔板的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上的相对两侧板分别与两所述支撑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布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邻近的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交叉;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导向通道连通的避位槽。
优选地,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呈长条状,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导向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引线孔及所述导向通道位于所述壳体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电控板、电芯以及充电线,所述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充电连接器,所述线体一端与所述充电连接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壳体,所述电芯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线体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通过将导向通道设置在拱形侧壁围合的凹部内,从而相对外侧呈封闭状,外部的杂物难以进入导向通道,从而可以保证线体可以正常收纳在导向通道内。至于抗跌落性,第一、拱形侧壁的外壁面为凸弧面,在跌落时可以分散受力;第二,由于导向通道位于拱形侧壁围合的凹部内,对外由拱形侧壁封闭,由此拱形侧壁的本身材料的连续性可以保证一定的抵抗冲击;第三,在导向通道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支撑拱形侧壁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拱形侧壁的抗冲击性;第四,第一支撑件与拱形侧壁的凹底之间还形成有缓冲腔,拱形侧壁在受到冲击时可以挤压该缓冲腔弹性变形缓冲能量,进而避免拱形侧壁本身发生破坏。以上通过多种手段既形成了用以对线体导向的导向通道,又保证了拱形侧壁本身的抗跌落强度,后者进而提升了壳体的抗跌落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电源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下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上壳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主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沿X-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及图12分别为图10中C处和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8中沿XIII-X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及图15分别为图13中E处和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9中移动电源的右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沿XVII-XV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及图19分别为图17中G处和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6中沿XX-X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及图22分别为图20中J处和K处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8,图13及图14,该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1上设有引线孔(110a,110b)、以及连通引线孔(110a,110b)的导向通道15;
壳体1包括壳身11,壳身11具有形成在导向通道15的外侧的拱形侧壁 112,拱形侧壁112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且凹向导向通道15;
壳体1还包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未标示),以及第二支撑件17,其中,
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拱形侧壁112的凹底的相对两侧,第二支撑件17连接拱形侧壁112的凹口的相对两侧;
第一支撑件与拱形侧壁112的凹底之间形成缓冲腔113,导向通道15形成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1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便携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电源,手机,收音机等具备电芯且适于携带的电子设备。壳体1用以内部部件提供支撑及防护作用,例如壳体1内部的部件多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拼合的结构。若壳体1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壳体1优选地采用注塑工艺成型。
引线孔(110a,110b)可以为单独的一个孔,也以为相分隔的多个孔,而导向通道15与其中的一个孔连通。线体41可以一部分收纳在导向通道15内,另一半或活动卷绕在壳体1内,或位于壳体1外充当拉绳。
导向通道15用以收纳充电线(4a,4b)的线体41,并引导位于其中的线体41移动。导向通道15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只需要满足线体41可推动或拉动地装配,通常而言,导向通道15的横截面内尺寸稍大于线体41的外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设置滚珠等方式是的导向通道15的内壁面与线体41可滑动配合。
拱形侧壁112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为规则圆弧状,椭圆弧状,二次抛物线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弯曲状。
第一支撑件可以为简单的板状,也可以为镂空结构。或者第一支撑件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二支撑件17类似第一支撑件,同样可以为板状、镂空结构、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中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1通过将导向通道15设置在拱形侧壁 112围合的凹部内,从而相对外侧呈封闭状,外部的杂物难以进入导向通道 15,从而可以保证线体41可以正常收纳在导向通道15内。至于抗跌落性,第一、拱形侧壁112的外壁面为凸弧面,在跌落时可以分散受力;第二,由于导向通道15位于拱形侧壁112围合的凹部内,对外由拱形侧壁112封闭,由此拱形侧壁112的本身材料的连续性可以保证一定的抵抗冲击;第三,在导向通道15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17支撑拱形侧壁112 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拱形侧壁112的抗冲击性;第四,第一支撑件与拱形侧壁112的凹底之间还形成有缓冲腔113,拱形侧壁112在受到冲击时可以挤压该缓冲腔113弹性变形缓冲能量,进而避免拱形侧壁112本身发生破坏。以上通过多种手段既形成了用以对线体41导向的导向通道15,又保证了拱形侧壁112本身的抗跌落强度,后者进而提升了壳体1的抗跌落性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9至图12、图15,以及图20至图22,壳身11 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12与下壳13,上壳12包括顶壁121及连接在顶壁121 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的上弧壁122;下壳13包括底壁131及连接在底壁131 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下弧壁132,上弧壁122与下弧壁132相拼接而形成拱形侧壁11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壳身11设置成分体状,如此可以方便壳身11内部部件的装配。优选地,上弧壁122的内壁面与下端面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台阶形凹部,下弧壁132的外壁面与上端面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台阶形凹部,第一台阶形凹部与第二台阶形凹部扣合。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6、图8及图14,第一支撑件包括自下弧壁132 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连接板161,连接板161的顶部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设有多个卡孔1611;第一支撑件包括自上弧壁122的内壁面向下延伸的多个卡扣162,多个卡扣162对应地与各卡孔1611卡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12与下壳13的拆离包括卡扣162与连接板161上的卡孔1611脱离,如此可以方便在靠近第一支撑件的一侧打开导向通道15。此外,相邻两卡扣162之间的空间与导向通道15连通,如此收纳在导向通道15内的充电线(4a,4b)的线体41可以向该空间弯曲,减少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摩擦力。优选地,为了避免卡扣162占用导向通道15的空间,卡扣162卡接在连接板161的背向导向通道15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件17包括自下弧壁132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多个隔板171,多个隔板171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隔板171的顶部与上弧壁122的内壁面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壳12与隔板171分离,还可以在靠近第二支撑件 17的一侧打开导向通道15,如此,可进一步方便充电线(4a,4b)的线体41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与间隔设置的卡扣162相似,第二支撑件17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隔板171,同一可以减少线体41与壳体1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摩擦力。
进一步地,隔板171的板面朝向第一支撑件。如此,在垂直于导向通道 15延伸路径的方向上可以减少隔板171的空间占用。
进一步地,上弧壁122的内壁面对应各隔板171设有多个止挡凸1221,止挡凸与隔板171朝向第一支撑件的一面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隔板171受到来自隔板171背离导向通道15一侧的挤压时,在止挡凸1221的限位作用下可以避免隔板171挤占导向通道15。
进一步地,壳体1还包括多个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布置的支撑板18,支撑板18的延伸方向与邻近的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交叉;支撑板18连接拱形侧壁112、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17,任意相邻的两支撑板18之间形成与导向通道15连通的第二避位槽114;每一隔板171的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上的相对两侧板分别与两支撑板18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板18一方面可以增强拱形侧壁112、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17两两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由于支撑板18仅以与厚度方向平行的侧面形成导向通道15的内壁面,在收纳线体41后与线体41的接触面积小,线体41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移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并且两支撑板18之间形成的第二避位槽114也可供线体41弯曲变形而不与壳体1接触。
进一步地,壳体1沿第一方向呈长条状,壳体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壳体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导向通道15沿第一方向延伸,引线孔(110a,110b)及导向通道15位于壳体1 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如此,可以避免引线孔(110a,110b)及导向通道15的设置扩大壳体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电源,如图1至图4,以及图17所示,该移动电源包括电控板2、电芯3以及充电线(4a,4b),充电线(4a,4b)包括线体 41以及充电连接器(42a,42b),线体41一端与充电连接器(42a,42b)固定连接,移动电源还包括壳体1,电芯3设置在壳体1内,线体41沿导向通道15的延伸路径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导向通道15内。该壳体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移动电源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电芯3既可以为锂电池,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可存储电池,例如氢镍电池组。
壳体1用以内部部件提供支撑及防护作用,例如壳体1内部的部件多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拼合的结构。若壳体1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壳体1优选地采用注塑工艺成型。
电控板2用以输入或输出的电能进行控制,和或对输入或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控制。充电线(4a,4b)至少用以传输电能,为了方便连接,其至少一端设有连接器,如常用的USB2.0接口或接头,type-C接口或接头,苹果手机的 lighting接头等。线体41的线芯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类型适配。
下面将介绍移动电源的充电线还用作拉绳的优选实施例。
进一步地,所述引线孔包括设于所述电芯3的外围的第一引线孔110a、第二引线孔110b,所述壳体1于所述电芯3的外围还设有收纳槽14,所述导向通道15连通所述第二引线孔110b及收纳槽14;
线体41的另一端经第一引线孔110a与电控板2电连接并相对壳体1固定设置;
充电连接器(42a,42b)可拆卸安装于收纳槽14,并在拉向导向通道15 的方向上与收纳槽14限位配合;
导向通道15的长度为L1,收纳槽14在围绕电芯3的路径上的长度为L2,线体41的长度大于L1与L2之和,且线体41沿导向通道15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导向通道15内。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用以内部部件提供支撑及防护作用,例如壳体1 内部的部件多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拼合的结构。若壳体1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壳体1优选地采用注塑工艺成型。
电芯3既可以为锂电池,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可存储电池,例如氢镍电池组。电控板2用以输入或输出的电能进行控制,和或对输入或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控制。充电线(4a,4b)至少用以传输电能,为了方便连接,其至少一端设有连接器,如常用的USB2.0接口或接头,type-C接口或接头,苹果手机的lighting 接头等。线体41的线芯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类型适配。
第一引线孔110a与第二引线孔110b既可以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大孔,也可以相分隔设置。收纳槽14的大小可以刚好与充电连接器(42a,42b)适配,也可以大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大小,至少方便工充电连接器(42a,42b) 收纳安装即可。至于两者的可拆卸装配,则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可拆卸技术手段,例如卡扣162,磁吸或者弹性装配等。
导向通道15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只需要满足线体41可推动或拉动地装配,通常而言,导向通道15的横截面内尺寸稍大于线体41的外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设置滚珠等方式是的导向通道15的内壁面与线体41可滑动配合。
线体41的另一端可以与设置一卡块与壳体1卡接的方式相对壳体1固定,或者螺钉箍夹的方式固定至电控板2而间接地固定至壳体1。至于线体41另一端与电控板2的电连接,其即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连接器插接的方式实现。
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通过将充电线(4a,4b)收纳后还可将充电线(4a,4b) 当做拉绳使用如此提升了便携性。具体地,由于充电线(4a,4b)的线体41穿设在导向通道15内,并可沿导向通道15可推动或拉动,如此,线体41经第二引线孔110b拉出一段后,空余的线体41便形成分别与第一引线孔110a和第二引线孔110b相连的环状,继续拉动线体41直至充电连接器(42a,42b) 安装在收纳槽14,充电连接器(42a,42b)在拉向导向通道15的方向上与收纳槽14限位配合如此可以防止线体41被进一步从第二引线孔110b拉出,至此空余的线体41形成的环状可供钩提而移动移动电源本体。在需要利用充电线(4a,4b)传输电时,可以先将充电连接器(42a,42b)从收纳槽14拆出,然后顺势将线体41从收纳槽14拉出至合适距离以对电芯3充电或利用电芯3 为其他设备配电。此外,由于充电线(4a,4b)在两种使用状态下,充电线(4a,4b) 的线体41始终位于导向通道15内,从而导向通道15被线体41的占用下不易被其他杂物堵塞,进而线体41可以流畅在导向通道15内被拉动或推动。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8,收纳槽14与导向通道15的连接处具有靠近电芯3的一侧过渡面141,过渡面141呈弧状延伸,电芯3位于过渡面141的凹侧。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面141的设置使得线体41在导向通道15与收纳槽 14之间移动时更为平滑。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至图11、图16至图18、图20及图21,收纳槽 14包括头段142和尾段143,尾段143的两端分别连接头段142与导向通道 15;头段142具有靠近尾段143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421,第一限位面1421与尾段143的内壁面形成一台阶结构;充电连接器(42a,42b)与线体41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限位面(未标示),第二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1421在拉向导向通道15的方向上与收纳槽14限位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收纳槽14内形成台阶结构,从而使得利用充电线 (4a,4b)本身的台阶结构形成与第一限位面1421配合的第二限位面,如此,可以直接使用通用类型的充电线(4a,4b)。
进一步地,头段142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面1422,充电连接器 (42a,42b)与两侧壁面1422紧配合。如此,在需要收纳充电线(4a,4b)时只需要将充电连接器(42a,42b)卡入收纳槽14即可,操作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收纳槽14的内壁面与壳体1的外壁面的连接处形成有抠线槽 144,如此,可以方便用户用手指或尖细的工具经抠线槽144触及充电连接器 (42a,42b)形成一个方便将充电连接器(42a,42b)拆出的施力点。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图17及图19,壳体1的外壁面在第一引线孔110a及第二引线孔110b的外围形成有第二避位槽111。如此,线体41 在围绕第一引线孔110a或第二引线孔110b晃动时,可以避免磨蹭到壳体1 外壁面而损伤。
进一步地,该移动电源还包括固线套5,固线套5可活动套设在位于第一引线孔110a与第二引线孔110b之间的线体41上;固线套5具有沿线体41 被推送至与第二引线孔110b的边缘抵接的锁合位置,在锁合位置:固线套5 与线体41固定或紧配合,且位于导向通道15内的线体41与位于固线套5内的线体41呈弯折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收纳充电线(4a,4b)时,将固线套5邻近第二引线孔110b锁合线体41,如此可以阻止线体41向收纳槽14被拉动,从而防止充电连接器(42a,42b)被意外拆出。而当需要利用充电线(4a,4b)传输电能时,将固线套5沿线体41远离第二引线孔110b地移开,线体41又能向收纳槽14被拉动一定的距离。固线套5可以采用弹性夹或螺旋锁等方式相对线体 41固定。优选地,固线套5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固线套5与线体41弹性紧配合。如此,可以简化固线套5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一引线孔110a与第二引线孔110b邻近设置,壳体1的外壁面在第一引线孔110a及第二引线孔110b 的外围形成有避位槽,在锁合位置,固线套5与避位槽的底壁131面抵接。
下面将详细介绍有关收纳槽的优选实施例。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6,图9至图11、图16至图18、图20及图 21,所述收纳槽14呈长条状,所述导向通道15相对所述收纳槽的长度方向弯转地连通所述收纳槽14;
壳体1包括壳身11及盖体19,收纳槽14贯通壳身11而具有内侧敞口 145及外侧敞口146,内侧敞口145延伸至与导向通道15相接,盖体19可拆卸盖合内侧敞口145。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用以内部部件提供支撑及防护作用,例如壳体1 内部的部件多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采用分体拼合的结构如此可以方便内部部件的装配。壳身11可以为简单的筒状或矩形盒状,而盖体 19适于盖合内侧敞口145并方便拆装即可。
壳体1上的收纳槽14至少用于收纳充电线(4a,4b)的充电连接器 (42a,42b),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纳槽14还用于收纳一部分充电线(4a,4b) 的线体41。可以理解的是外侧敞口146的大小适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拆出或装入,而内侧敞口145的大小则适于线体41穿过,例如内侧敞口145 为长条状,且宽度两倍于线体41的外径。
导向通道15用以收纳充电线(4a,4b)的线体41,并引导位于其中的线体41移动。导向通道15的横截面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只需要满足线体41 可推动或拉动地装配,通常而言,导向通道15的横截面内尺寸稍大于线体41 的外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设置滚珠等方式是的导向通道15的内壁面与线体41可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1通过收纳槽14形成与壳身11连通的内侧敞口145,盖体19可拆卸盖合该内侧敞口145,在装配充电线(4a,4b) 时,可以先将充电线(4a,4b)的线体41由外侧敞口146沿收纳槽14的横向经内侧敞口145穿出,然后再换向装入导向通道15,最后再将盖体19盖合至内侧敞口145形成收纳槽14的槽壁面,并对壳体1内侧空间其他防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壳体1中,收纳槽14对于与其适配线槽要求低,并且充电线(4a,4b)可以方便地安装至壳体1。
进一步地,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与收纳槽14的长度方向交叉,内侧敞口145与外侧敞口146在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上。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线(4a,4b)的充电连接器(42a,42b)以收纳槽14的长度为半径沿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拔出或装入,充电连接器(42a,42b)的可触及面积大因而可以带来操作上的方便。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2、图15,以及图22,壳身11包括沿收纳槽 14的宽度方向相互盖合的上壳12与下壳13,盖体19沿收纳槽14的宽度方向与上壳12或下壳13可拆卸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壳身11设为分体的两部分,在上壳12与下壳13拆离后可以形成供拆装盖体19的操作空间。而沿收纳槽14的宽度方向插接的方式通过以较小的插接行程实现盖体19的拆装,从而提升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图7、图11、图18及图21,下壳13包括底壁 131及设于底壁131一端的端壁133,外侧敞口146形成在端壁133上,盖体 19与下壳13可拆卸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敞口146形成在端壁133上的基础上盖体19与下壳13 可拆卸插接有利于盖体19对准盖合内侧敞口145。
进一步地,收纳槽14包括头段142和尾段143,尾段143的两端分别连接头段142与导向通道15,头段142的深度大于尾段143;盖体19包括第一盖板191,第一连接板192,以及第二盖板193,第一盖板191形成头段142 的槽底,第二盖板193形成尾段143的槽底,第一连接板192连接在第一盖板191与第二盖板19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收纳槽14内形成台阶结构,从而使得利用充电线 (4a,4b)本身的台阶结构形成沿收纳槽14的长度方向的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壳身11还包括设于收纳槽14的远离导向通道15一端的第一槽壁115,设于端壁133内侧面并位于第一槽壁115背离头段142一侧的第一插槽件116;第一盖板191远离第一连接板192的一端向靠近端壁133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连接板194;第二连接板194的背离第一槽壁115的一面设有第一插接板195,第二连接板194贴合第一槽壁115的背离收纳槽14的一面,第一插接板195与第一插槽件116可拆卸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板195与第一插槽件116插接后可以在收纳槽 14的深度方向实现盖体19与下壳13的限位配合;而第二连接板194又夹在第一插槽件116与第一槽壁115之间,又能在收纳槽14的长度方向上实现盖体19与下壳13的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第二盖板193的背离端壁133的一面设有第二插槽件196,壳身11还包括设于底壁131内侧面并位于第二盖板193背向尾段143一侧的第二插接板117,所述第二插接板117沿收纳槽14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插接板117与第二插槽件196可拆卸插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板195与第二插槽件196分别位于盖体19的两端,第二插槽件196与第二插接板117插接而在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实现了盖体19第二插槽件196所在的一端与下壳13的限位配合,从而实现盖体19 两端均在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与下壳13限位配合,进而保证了盖体19在收纳槽14深度方向上的牢固安装。
进一步地,第二插接板117在靠近导向通道15的一侧凸出第二盖板193 设置,第二插接板117靠近导向通道15的一端背向端壁133弯折以形成与导向通道15过渡连接的第一凸弧面141a,第二盖板193靠近导向通道15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凸弧面141a相接的第二凸弧面141b。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弧面141a与第二凸弧面141b相接设置使得线体41 在导向通道15与收纳槽14之间移动时更为平滑,避免转角位置处刮蹭线体41 而产生过大的阻力。
进一步地,壳身11还包括设于底壁131内侧面限位卡凸118,限位卡凸 118位于第一连接板192与第二插槽件196之间,且限位卡凸118与第二盖板 193的背向尾段143的一面限位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卡凸118于第二盖板193抵接可以进一步地在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限位盖体19;优选地,限位凸块还与第一连接板192与第二连接板194相向的一面抵接。
进一步地,第二盖板193朝向端壁133的一面设有在尾段143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挡板197,尾段143形成在两挡板19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线体41由外侧敞口146沿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穿出并安装至导向通道15后,将位于盖体19与收纳槽14之间的线体41夹在两挡板197之间,线体41可随盖体19插接而容纳在尾段143内。
进一步地,壳身11还包括自头段142宽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边向内延伸两第二槽壁119,头段142形成在两第二槽壁119之间,第二槽壁119与第一盖板191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槽壁119对线体41穿过收纳槽14具有导向作用。第二槽壁119与第一盖板191抵接从而使得较好地隔离了壳身11内部容腔与收纳槽14的头段142,壳体1邻近头段142部位的防护作用,例如防尘。优选地,壳身11还包括在第二槽壁119在背向头段142的一侧连接第二槽壁119 与端壁133的加强筋,进一步地,加强筋沿收纳槽14的深度方向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有引线孔、以及连通所述引线孔的导向通道;
所述壳体包括壳身,所述壳身具有形成在所述导向通道的外侧的拱形侧壁,所述拱形侧壁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且凹向所述导向通道;
所述壳体还包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以及第二支撑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底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口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拱形侧壁的凹底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导向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身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包括顶壁及连接在所述顶壁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的上弧壁;
所述下壳包括底壁及连接在所述底壁一侧边处并向内弯曲下弧壁,所述上弧壁与下弧壁相拼接而形成所述拱形侧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下弧壁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设有多个卡孔;
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向下延伸的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对应地与各所述卡孔卡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自所述下弧壁的内壁面向上延伸的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间隔布置,所述隔板的顶部与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板面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弧壁的内壁面对应各所述隔板设有多个止挡凸,所述止挡凸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布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邻近的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交叉;
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导向通道连通的避位槽;
每一所述隔板的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上的相对两侧板分别与两所述支撑板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布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邻近的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交叉;
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拱形侧壁、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导向通道连通的避位槽。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沿第一方向呈长条状,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所述导向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引线孔及所述导向通道位于所述壳体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10.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电控板、电芯以及充电线,所述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充电连接器,所述线体一端与所述充电连接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所述电芯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线体沿所述导向通道的延伸路径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通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11858.6U CN209046301U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11858.6U CN209046301U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046301U true CN209046301U (zh) | 2019-06-28 |
Family
ID=67040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11858.6U Active CN209046301U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046301U (zh) |
-
2018
- 2018-11-05 CN CN201821811858.6U patent/CN2090463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063995A1 (ja) | 携帯型電源装置 | |
JP5496571B2 (ja) | 非常用の充電器 | |
CN209046301U (zh)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
CN209594021U (zh) | 便携电子设备 | |
KR20170002571U (ko) | 보조배터리 및 유에스비 케이블을 포함하는 휴대폰 케이스 | |
CN208874329U (zh) | 便携电子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电源 | |
CN213661239U (zh) | 具有快速充电功能的便携式移动电源 | |
CN211089888U (zh) | 一种会议麦克风底座及其麦克风 | |
CN211405614U (zh) | 多功能蓝牙耳机充电盒 | |
CN210156955U (zh) | 一种具有夹持手机功能的通用型充电宝 | |
CN210609635U (zh) | 耳机充电盒 | |
CN206673624U (zh) | 便携式usb充电装置 | |
CN206461684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苹果手机保护套充电背夹 | |
CN216904333U (zh) | 一种便于收纳的移动电源 | |
CN216650204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4256582U (zh) | 带充电功能的无线耳机收纳盒 | |
CN209046302U (zh) | 移动电源 | |
CN205336347U (zh) | 一种可充电的手机壳 | |
CN221467423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19740373U (zh) | 一种新型移动电源 | |
CN211860234U (zh) | 一种带有充电功能的手机壳 | |
CN218771330U (zh) | 充电宝 | |
CN212627239U (zh) | 一种移动电源的外壳结构 | |
CN220209978U (zh) | 一种带插脚的折叠式移动电源 | |
CN219643032U (zh) | 一种多功能锂电池背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4, building C, No. 1 plant, No. 12,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community, Nanw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Longgang District Nanwan Street Danzhutou Community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Section 12 No.1 Factory Building B left sid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