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6302U - 移动电源 - Google Patents

移动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6302U
CN209046302U CN201821812590.8U CN201821812590U CN209046302U CN 209046302 U CN209046302 U CN 209046302U CN 201821812590 U CN201821812590 U CN 201821812590U CN 209046302 U CN209046302 U CN 209046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groove
mobile power
power source
shell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25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帮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outh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outh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outh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outh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125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46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6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6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控板、电芯,以及充电线,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充电连接器,壳体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顶壁及底壁,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收纳槽,电控板与第三方向交叉,第一收纳槽位于第一端的端壁、电控板及电芯朝向第一端的端面限定的空间内;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收纳槽,壳体设有连通第二收纳槽的导向通道;移动电源还包括AC直充插头,AC直充插头可展开或收纳于第一收纳槽,充电连接器可拆卸安装于第二收纳槽;线体沿导向通道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导向通道内,AC直充插头及线体的另一端均与电控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结构紧凑,提升了移动电源的便携性。

Description

移动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为了给电子设备的电芯进行充电,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通过充电连接线移动电源与配备有电芯的电子设备可以为该电子设备的电芯充电。若移动电源本身未整合配置充电线,则未携带充电线就无法为其他电子设备充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移动电源被设计成整合安装了充电线,充电线在不使用时可以收纳于移动电源本体。
此外,移动电源本身的充电方式通常需要用到电源适配器和连接电源适配器与移动电源的充电线。为省去电源适配器,一些移动电源被还被设计成整合安装了AC直充插头,但是这种移动电源中,AC直充插头,充电输出控制分别配置电路板,并且这些电路板的安装与收纳充电线的结构不协调,导致移动电源的抓握尺寸偏大,降低了移动电源的便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电源,旨在解决现有的同时整合安装了充电线及AC直充插头的移动电源便携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控板、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芯,以及充电线,所述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充电连接器,所述线体一端与所述充电连接器固定连接;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顶壁及底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
所述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收纳槽,所述电控板与所述第三方向交叉,所述第一收纳槽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电控板及所述电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面限定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收纳槽,所述壳体于所述电芯的外围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收纳槽的导向通道;
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AC直充插头,所述AC直充插头可展开或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槽,所述充电连接器可拆卸安装于第二收纳槽;
所述线体沿所述导向通道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通道内,所述 AC直充插头及所述线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包括所述顶壁,所述下壳包括所述底壁,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形成在所述下壳上;
所述底壁的内侧面在所述第一收纳槽的外围设有半包围状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固定连接而围合所述第一收纳槽。
优选地,所述挡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变高。
优选地,所述挡板两端的顶部开设有卡孔,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对应所述卡孔向下延伸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孔卡接。
优选地,所述挡板两端的顶部分别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顶壁的内壁面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限位卡接的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底壁的内侧面在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围合的空间内设有安装座,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固定的压盖;
所述AC直充插头包括端子,固定连接端子的绝缘块,以及分别与所述端子电接触的弹片,所述弹片夹固在所述压盖与安装座之间,所述端子随所述绝缘块可展开或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纳槽的侧壁面开设有台阶形凹部,所述台阶形凹部具有朝向所述顶壁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开设有第一半孔;所述压盖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顶壁的边缘处对应的第二半孔;所述第一半孔与所述第二半孔拼接形成轴孔,所述绝缘块上设有与所述轴孔适配的转轴。
优选地,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的无线充电PCB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PCB板均平铺在所述电芯的朝向所述顶壁的一面。
优选地,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投影视图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电控板与所述无线充电PCB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状,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壳体于所述电芯的外围还设有第一引线孔、第二引线孔;所述导向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纳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孔连通;所述线体的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引线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孔、第二引线孔,导向通道均位于所述壳体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第一,通过将第一收纳槽及第二收纳槽分别设于壳体的两端,如此第一收纳槽可以利用第一端的端壁,而第二收纳槽可以利用第二端的端壁,第一收纳槽与第二收纳槽之间又可以利用电芯等部件隔离,从而无需为了避免彼此干涉而无必要地增加移动电源的尺寸,从而提升了移动电源的移动性。第二,电控板与第三方向交叉且用于限位出第一收纳槽,电控板与第三方向交叉即大致与底壁面对面地设置,从而即可以避免增大第三方向上尺寸,又能方便电控板外围的电子元器件,例如连接器的连接;而电控板直接用于限位出第一收纳槽,还可以方便AC直充插头的电连接。第三、 AC直充插头与充电线均电连接与电控板,减少了电路板的数量,如此一方面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而简化了装配工艺,另一方面减少了固定电路所需的固定结构而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通过合理地布置第一收纳槽及第二收纳槽的相关结构,通过提升结构的紧凑性与合理性,进而提升了移动电源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压盖与AC直充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中移动电源的主视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沿VIII-V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及图10分别为图8中B处和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7中沿XI-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7中沿XIII-X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及图15分别为图13中E处和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7中沿XVI-XV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7中移动电源的右视图;
图19为图18中沿XIX-XI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图13及图14所示,该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电控板2、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芯3,以及充电线(41,4b),充电线(41,4b)包括线体41以及充电连接器(42a,42b),线体41一端与充电连接器 (42a,42b)固定连接;
壳体1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10及第二端11,以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顶壁121及底壁131,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
底壁131上开设有第一收纳槽132,电控板2与第三方向交叉,第一收纳槽132位于第一端10的端壁、电控板2及电芯3朝向第一端10的端面限定的空间内;
第二端11开设有第二收纳槽101,壳体1于电芯3的外围设有连通第二收纳槽101的导向通道14;
移动电源还包括AC直充插头5,AC直充插头5可展开或收纳于第一收纳槽132,充电连接器(42a,42b)可拆卸安装于第二收纳槽101;
线体41沿导向通道14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导向通道14内,AC直充插头5及线体41的另一端均与电控板2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移动电源便携具有电芯3的电子设备中的一种。电芯3既可以为锂电池,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可存储电池,例如氢镍电池组。
壳体1用以内部部件提供支撑及防护作用,例如壳体1内部的部件多直接或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壳体1既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拼合的结构。若壳体1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壳体1优选地采用注塑工艺成型。
电控板2用以输入或输出的电能进行控制,和或对输入或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控制。充电线(41,4b)至少用以传输电能,为了方便连接,其至少一端设有连接器,如常用的USB2.0接口或接头,type-C接口或接头,苹果手机的 lighting接头等。线体41的线芯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类型适配。
AC直充插头5用以直接与市电例如220V交流电或250V交流电电连接。第一收纳槽132的大小只需要可用于AC直充插头5即可,优选地,第一收纳槽132 的大小与AC直充插头5的大小适配。相似地,第二收纳槽101的大小可以刚好与充电连接器(42a,42b)适配,也可以大于充电连接器(42a,42b)的大小,至少方便工充电连接器(42a,42b)收纳安装即可。至于AC直充插头5与第一收纳槽 132之间可活动装配,则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技术手段,例如枢接,滑动插接等。而充电连接器(42a,42b)与第二收纳槽101之间的可拆卸装配,则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可拆卸技术手段,例如卡扣122,磁吸或者弹性装配等。
导向通道14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只需要满足线体41可推动或拉动地装配,通常而言,导向通道14的横截面内尺寸稍大于线体41的外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设置滚珠等方式是的导向通道14的内壁面与线体41可滑动配合。
线体41的另一端可以与设置一卡块与壳体1卡接的方式相对壳体1固定,或者螺钉箍夹的方式固定至电控板2而间接地固定至壳体1。至于线体41另一端与电控板2的电连接,其即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连接器插接的方式实现。
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第一,通过将第一收纳槽132及第二收纳槽101 分别设于壳体1的两端,如此第一收纳槽132可以利用第一端10的端壁,而第二收纳槽101可以利用第二端11的端壁,第一收纳槽132与第二收纳槽101 之间又可以利用电芯3等部件隔离,从而无需为了避免彼此干涉而无必要地增加移动电源的尺寸,从而提升了移动电源的移动性。第二,电控板2与第三方向交叉且用于限位出第一收纳槽132,电控板2与第三方向交叉即大致与底壁131面对面地设置,从而即可以避免增大第三方向上尺寸,又能方便电控板2外围的电子元器件,例如连接器的连接;而电控板2直接用于限位出第一收纳槽132,还可以方便AC直充插头5的电连接。第三、AC直充插头 5与充电线(41,4b)均电连接与电控板2,减少了电路板的数量,如此一方面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而简化了装配工艺,另一方面减少了固定电路所需的固定结构而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通过合理地布置第一收纳槽132及第二收纳槽101的相关结构,通过提升结构的紧凑性与合理性,进而提升了移动电源的便携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7至图17,壳体1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12与下壳13,上壳12包括顶壁121,下壳13包括底壁131,第一端10的端壁形成在下壳13上;底壁131的内侧面在第一收纳槽132的外围设有半包围状的挡板133,挡板133的两端与第一端10的端壁固定连接而围合第一收纳槽132。
本实施例中,壳体1通过设置成分体的结构从而可以方便壳体1内部部件的安装。通过设置挡板133可以防止其他部件伸入第一收纳槽132而妨碍AC直充插头5的正常收纳,而挡板133的两端与第一端10的端壁固定连接,又能增强第一端10的端壁的抗弯折强度。优选地,挡板133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端10 的端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变高,如此既能保证一定的加强第一端10的端壁的作用,又能减少空间的占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6及图17,挡板133两端的顶部开设有卡孔 134,顶壁121的内壁面对应卡孔134向下延伸设有卡扣122,卡扣122与卡孔134卡接。
本实施例中,下壳13利用挡板133与上壳12的卡扣122连接,进一步提升了壳体1结构的紧凑性。在卡扣122与卡孔134卡接配合下,上壳12与下壳13在第三方向上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图8、图10至图12,挡板133两端的顶部分别开设有限位槽135,顶壁121的内壁面设有与限位槽135限位卡接的限位凸起 123。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槽135与限位凸起123的卡接,可以实现上壳12 顶壁121的精确装配。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至图6,以及图10、图12,底壁131的内侧面在挡板133与第一端10的端壁围合的空间内设有安装座136,壳体1还包括与安装座136可拆卸固定的压盖15;AC直充插头5包括端子51,固定连接端子51的绝缘块52,以及分别与端子51电接触的弹片53,弹片53夹固在压盖15与安装座136之间,端子51随绝缘块52可展开或收纳于第一收纳槽132。
本实施例中,利用压盖15与下壳13的固定配合可以方便地拆装弹片53,优选地压盖15上设有通孔,绝缘座上设有与通孔对应的固定孔,螺钉穿过通孔并旋入固定孔即可将弹片53夹固在压盖15与安装座136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收纳槽132的侧壁面开设有台阶形凹部137,台阶形凹部 137具有朝向顶壁121的台阶面,台阶面上开设有第一半孔138;压盖15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侧壁151,侧壁151的远离顶壁121的边缘处对应的第二半孔152;第一半孔138与第二半孔152拼接形成轴孔,绝缘块52上设有与轴孔适配的转轴521。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收纳槽132侧壁面处的第一半孔138与压盖15的侧壁151上的第二半孔152拼合形成轴孔,而压盖15又与安装座136可拆卸装配,从而可方便地将绝缘块52的转轴521装配至该轴孔。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图8、图11及图13,移动电源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6,以及与电控板2电连接的无线充电PCB板7,无线充电线圈6 及无线充电PCB板7均平铺在电芯3的朝向顶壁121的一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无线充电线圈6可以进一步地方便该移动电源为其他电子设备充电,若该电子设备配备无线接收线圈的话。该无线充电线圈6 配备独立的无线充电PCB板7,如此可以与无线充电线圈6一起利用电芯3 与顶壁121之间的空间。优选地,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投影视图中,无线充电线圈6位于电控板2与无线充电PCB板7之间。如此无线充电线圈6相对居中设置,从而方便利用顶壁121的外壁面支撑被充电的电子设备。
进一步地,壳体1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状,壳体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壳体1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壳体1于电芯3的外围还设有第一引线孔16;导向通道14的一端与第二收纳槽10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引线孔17连通;线体41的另一端经第一引线孔16与电控板2电连接;第一引线孔16、第二引线孔17,导向通道14均位于壳体1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壳体1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状,即通过尽量在一个方向上增加尺寸,从而保证该移动电源便于抓握。线体41的一端与充电连接器(42a, 42b)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向通道14后经第二引线孔17、第二引线孔 17与电控板2电连接,外露在第一引线孔16与第二引线孔17之间的线体41 可以方便抽拉或推动;而第一引线孔16、第二引线孔17,导向通道14集中于壳体1的第二方向上的一侧设置,则有利于避免占用第三方向上的空间,进而有利于避免减少第二方向上的尺寸,方便用户抓握。
下面将详细介绍充电线(41,4b)还用作拉绳的实施例。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至图4、图18及图19,导向通道14及第二收纳槽101均位于电芯3的外围,壳体1于电芯3的外围还设有第一引线孔16、第二引线孔17,导向通道14连通第二引线孔17及第二收纳槽101;
线体41的另一端经第一引线孔16与电控板2电连接并相对壳体1固定设置;
充电连接器(42a,42b)可拆卸安装于第二收纳槽101,并在拉向导向通道 14的方向上与第二收纳槽101限位配合;
导向通道14的长度为L1,第二收纳槽101在围绕电芯3的路径上的长度为L2,线体41的长度大于L1与L2之和,且线体41沿导向通道14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导向通道14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线孔16与第二引线孔17既可以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大孔,也可以相分隔设置。本实用新型便移动电源通过将充电线(41,4b) 收纳后还可将充电线(41,4b)当做拉绳使用如此提升了便携性。具体地,由于充电线(41,4b)的线体41穿设在导向通道14内,并可沿导向通道14可推动或拉动,如此,线体41经第二引线孔17拉出一段后,空余的线体41便形成分别与第一引线孔16和第二引线孔17相连的环状,继续拉动线体41直至充电连接器(42a,42b)安装在第二收纳槽101,充电连接器(42a,42b)在拉向导向通道14的方向上与第二收纳槽101限位配合如此可以防止线体41被进一步从第二引线孔17拉出,至此空余的线体41形成的环状可供钩提而移动便移动电源本体。在需要利用充电线(41,4b)传输电时,可以先将充电连接器(42a, 42b)从第二收纳槽101拆出,然后顺势将线体41从第二收纳槽101拉出至合适距离以对电芯3充电或利用电芯3为其他设备配电。此外,由于充电线(41, 4b)在两种使用状态下,充电线(41,4b)的线体41始终位于导向通道14内,从而导向通道14被线体41的占用下不易被其他杂物堵塞,进而线体41可以流畅在导向通道14内被拉动或推动。
进一步地,第二收纳槽101与导向通道14的连接处具有靠近电芯3的一侧过渡面18,过渡面18呈弧状延伸,电芯3位于过渡面18的凹侧。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面18的设置使得线体41在导向通道14与第二收纳槽101之间移动时更为平滑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8及图9,第二收纳槽101包括头段102和尾段 103,尾段103的两端分别连接头段102与导向通道14;头段102具有靠近尾段103设置的第一限位面,第一限位面与尾段103的内壁面形成一台阶结构;充电连接器(42a,42b)与线体41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限位面,第二限位面与第一限位面在拉向导向通道14的方向上与第二收纳槽101限位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收纳槽101内形成台阶结构,从而使得利用充电线(41,4b)本身的台阶结构形成与第一限位面配合的第二限位面,如此,可以直接使用通用类型的充电线(41,4b)。
进一步地,头段102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壁面,充电连接器(42a,42b) 与两侧壁面紧配合。如此,在需要收纳充电线(41,4b)时只需要将充电连接器 (42a,42b)卡入收纳槽即可,操作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第二收纳槽101的内壁面与壳体1的外壁面的连接处形成有抠线槽104,如此,可以方便用户用手指或尖细的工具经抠线槽104触及充电连接器(42a,42b)形成一个方便将充电连接器(42a,42b)拆出的施力点。
进一步地,壳体1的外壁面在第一引线孔16及第二引线孔17的外围形成有避位槽19,如此,线体41在围绕第一引线孔16或第二引线孔17晃动时,可以避免磨蹭到壳体1外壁面而损伤。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2及图4,该移动电源还包括固线套8,固线套8可活动套设在位于第一引线孔16与第二引线孔17之间的线体41上;固线套8具有沿线体41被推送至与第二引线孔17的边缘抵接的锁合位置,在锁合位置:固线套8与线体41固定或紧配合,且位于导向通道14内的线体 41与位于固线套8内的线体41呈弯折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收纳充电线(41,4b)时,将固线套8邻近第二引线孔17锁合线体41,如此可以阻止线体41向收纳槽被拉动,从而防止充电连接器(42a,42b)被意外拆出。而当需要利用充电线(41,4b)传输电能时,将固线套8沿线体41远离第二引线孔17地移开,线体41又能向收纳槽被拉动一定的距离。固线套8可以采用弹性夹或螺旋锁等方式相对线体41固定。优选地,固线套8由弹性材质制成,且固线套8与线体41弹性紧配合。如此,可以简化固线套8的结构。进一步地,第一引线孔16与第二引线孔17邻近设置,壳体1的外壁面在第一引线孔16及第二引线孔17的外围形成有避位槽19,在锁合位置,固线套8与避位槽19的底壁131面抵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控板、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芯,以及充电线,所述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充电连接器,所述线体一端与所述充电连接器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三方向上的顶壁及底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
所述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收纳槽,所述电控板与所述第三方向交叉,所述第一收纳槽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电控板及所述电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端面限定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收纳槽,所述壳体于所述电芯的外围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收纳槽的导向通道;
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AC直充插头,所述AC直充插头可展开或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槽,所述充电连接器可拆卸安装于第二收纳槽;
所述线体沿所述导向通道可推动或拉动地安装在所述导向通道内,所述AC直充插头及所述线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包括所述顶壁,所述下壳包括所述底壁,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形成在所述下壳上;
所述底壁的内侧面在所述第一收纳槽的外围设有半包围状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固定连接而围合所述第一收纳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壁的方向上高度逐渐变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两端的顶部开设有卡孔,所述顶壁的内壁面对应所述卡孔向下延伸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孔卡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两端的顶部分别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顶壁的内壁面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限位卡接的限位凸起。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的内侧面在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端的端壁围合的空间内设有安装座,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安装座可拆卸固定的压盖;
所述AC直充插头包括端子,固定连接端子的绝缘块,以及分别与所述端子电接触的弹片,所述弹片夹固在所述压盖与安装座之间,所述端子随所述绝缘块可展开或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槽的侧壁面开设有台阶形凹部,所述台阶形凹部具有朝向所述顶壁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开设有第一半孔;
所述压盖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顶壁的边缘处对应的第二半孔;
所述第一半孔与所述第二半孔拼接形成轴孔,所述绝缘块上设有与所述轴孔适配的转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以及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的无线充电PCB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及无线充电PCB板均平铺在所述电芯的朝向所述顶壁的一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投影视图中,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电控板与所述无线充电PCB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状,所述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所述壳体于所述电芯的外围还设有第一引线孔、第二引线孔;
所述导向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收纳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线孔连通;所述线体的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引线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第一引线孔、第二引线孔,导向通道均位于所述壳体第二方向上的一侧。
CN201821812590.8U 2018-11-05 2018-11-05 移动电源 Active CN209046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2590.8U CN209046302U (zh) 2018-11-05 2018-11-05 移动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2590.8U CN209046302U (zh) 2018-11-05 2018-11-05 移动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6302U true CN209046302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40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2590.8U Active CN209046302U (zh) 2018-11-05 2018-11-05 移动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463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94761A1 (en) Wireless charge and discharge wrist band for placing cell phone
CN206370711U (zh) 折叠式移动电源无线充电器
CN204559146U (zh) 手机保护与移动充电装置
CN208316360U (zh) 移动终端充电装置
US20140167690A1 (en) Wireless charging battery module and charging structure of the same
CN209046302U (zh) 移动电源
CN208656457U (zh) 一种可分离式无线充电便携磁吸充电宝
CN207010314U (zh) 多功能手机充电器
CN201450356U (zh) 一种便携式电源
CN208572322U (zh) 具有手表充电支架的蓝牙音箱
CN211405614U (zh) 多功能蓝牙耳机充电盒
CN209994138U (zh) 多功能充电器
CN104901368B (zh) 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09072104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08257865U (zh) 一种带有usb数据线的手机壳
CN206433761U (zh) 一种带双充电口的电子烟电池及电子烟
CN209594021U (zh) 便携电子设备
CN206922482U (zh) 背夹式移动电源
CN206442159U (zh) 一种无线充电相机
CN109494513A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倒置排插
CN205336347U (zh) 一种可充电的手机壳
CN208316361U (zh) 一种用于智能充电器的耳机充电组件
CN216650204U (zh) 电子设备
CN216529700U (zh) 一种带数据线收纳功能的无线充总成
CN216390570U (zh) 一种多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4, building C, No. 1 plant, No. 12,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community, Nanw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Longgang District Nanwan Street Danzhutou Community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Section 12 No.1 Factory Building B left sid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