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2465U - 组合灶具 - Google Patents
组合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042465U CN209042465U CN201821871001.3U CN201821871001U CN209042465U CN 209042465 U CN209042465 U CN 209042465U CN 201821871001 U CN201821871001 U CN 201821871001U CN 209042465 U CN209042465 U CN 2090424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bracket
- supporting rib
- utensil
- kitchen r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灶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具;支架,多个加热器具分别设在支架上,每个加热器具被支架支撑且与支架之间可拆装,其中,支架上的多个加热器具中,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本方案提供的组合灶具,利用同一支架对多个加热器具支撑,其中,使支架上的多个加热器具中的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较之相邻加热器具之间通过中挡连接的结构而言,节省出了中挡所占用的空间量,可以进一步精简组合灶具的整体尺寸,减少产品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且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避免中挡结构带来的段差感,提升产品美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组合灶具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类型。其中,如图1所示,整体式的组合灶其顶面1'是一个连续整体式结构,这种组合灶内部的各个加热分支部位不能分离出来单独使用,产品功能方面具有局限性。为解决该局限性问题,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分离式的组合灶,该组合灶包括多个加热单元2'和连接相邻加热单元2'的中挡3',该结构中多个加热单元2'之间相对独立,且每个加热单元2'可以分离出来单独使用,但是,该结构在组合灶的顶面会形成段差和间隙,产品美观性差,且灶具整体尺寸也较大,整个组合灶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灶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组合灶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具;支架,多个所述加热器具分别设在所述支架上,每个所述加热器具被所述支架支撑且与所述支架之间可拆装,其中,所述支架上的多个所述加热器具中,任意相邻所述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毗邻的意思是边界接壤,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可以理解为,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其相互邻近的一端接壤分布,以使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的邻近端接触且邻近端之间的缝隙尽可能地小。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灶具,多个加热器具之间仍为相对独立的模组结构,以使得加热器具具备单独使用的功能,可以具体理解为多个加热器具之间结构均独立,也即不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将多个加热器具分别设在支架上,利用同一支架对多个加热器具支撑并使支架与每个加热器具之间形成可拆装形式的装配连接,实现对加热器具安装且可实现将单个加热器具拆下单独使用,其中本方案设计支架上的多个加热器具中的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较之相邻加热器具之间通过中挡连接的结构而言,这样设计取消了中挡结构,从而节省出了中挡所占用的空间量,可以进一步精简组合灶具的整体尺寸,减少产品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且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避免中挡结构带来的段差感,提升产品美观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组合灶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被所述支撑部支撑;支撑结构,设在所述支架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器具下方,其中,对于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其邻近接壤处的部位被所述支撑结构支撑。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多个加热器具之间毗邻排布的结构而言,单个加热器具的周圈基本可以分为用于构成多个加热器具所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的区域和用于与其他加热器具形成毗邻分布的区域,通过设置支撑部和支撑结构,基本可以实现对单个加热器具周圈支撑,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四周皆与其他加热器具毗邻的加热器具,通过使其邻近接壤处的部位被支撑结构支撑,可形成其四周皆被支撑结构支撑的结构,同样可以实现对单个加热器具周圈支撑,从而,通过本设计,加热器具与支架之间形成支撑形式的装配,拆装方便,将加热器具提取出即可,且本结构可以确保对单个加热器具的支撑稳定性,防止支架上的单个加热器具出现倾翻问题,使产品性能更可靠,且本结构中由于支撑结构位于加热器具下方,不会额外增加产品整体尺寸,且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提升产品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中的一个被所述第一支撑筋支撑,另一个被所述第二支撑筋支撑。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用以对应支撑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这样,支撑结构上受到的载荷可分担到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上,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支撑筋及所述第二支撑筋连接。
在本方案中,将第一支撑筋及第二支撑筋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之间相互作为加强筋起到加强作用,降低第一支撑筋及第二支撑筋的变形风险,进一步提升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且通过连接筋将第一支撑筋及第二支撑筋连接使得支撑结构可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支撑结构在支架本体上组装,简化产品的组装操作,提升产品装配效率。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支撑筋与第二支撑筋之间呈无直接连接关系的相对独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所述连接筋呈U形,且所述U形的一条直边与所述第一支撑筋连接,另一条直边与所述第二支撑筋连接。
在本方案中,利用U形的连接筋与第一支撑筋及第二支撑筋连接,在起到加强作用的同时,该U形的结构可利于对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之间传递的振动能量进行耗散,从而利于单个加热器具的振动能量耗散,且使得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之间通过支撑结构传递的振动量减少,从而减小两者间的相互振动干扰,避免加热器具之间共振等不良情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撑筋,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被同一所述第三支撑筋支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支撑筋的截面呈T形或工字形,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的底端与所述支架连接,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被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的顶端支撑,且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之间的接缝对应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顶端的中间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三支撑筋的截面T形或工字形,该T形或工字形的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利用其支撑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可具有良好的支撑可靠性效果,且通过使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之间的接缝对应T形或工字形顶端的中间位置,可使得第三支撑筋上受到的来自于两个加热器具的转矩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降低第三支撑筋的变形风险,提升产品质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凹腔体,多个所述加热器具的底部容置于所述凹腔体中,其中,所述凹腔体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侧壁,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所述侧壁的顶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支架本体包括凹腔体,并利用其容纳多个加热器具的底部,起到对多个加热器具收拢和限位的效果,使得相邻加热器具之间尽可能地靠拢以形成良好地毗邻分布,从而减少产品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且使得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提升产品美观性。通过利用凹腔体的侧壁作为支撑部支撑多个加热器具所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使得整个支架本体的结构简单化,具有易于加工制造、易于装配的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壁的顶端设有外翻边,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所述外翻边上并与所述外翻边的顶面贴合。
在本方案中,在凹腔体的侧壁的顶端设计外翻边,使之对加热器具进行贴合支撑,这样,加热器具与凹腔体的配合面积加大,可以提升对加热器具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且进一步降低加热器具边沿部位受压时的倾翻风险。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的周圈设有向外凸伸的外沿边,所述外沿边被所述支撑部及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加热器具位于所述外沿边内侧的部位腾空;和/或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架本体为分体部件。
在本方案中,设置加热器具的周圈利用外沿边进行搭靠支撑,使加热器具被支架所支撑时,加热器具位于外沿边内侧的部位腾空,这样有利于单个加热器具内部散热,避免加热器具散热不良问题。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支撑部直接对加热器具底部进行支撑,这时,由于加热器具底部被实体接触,可以降低单个加热器具的倾翻风险,如此,满足加热器具稳定性需求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取消支架本体上的支撑结构。
设置支撑结构与支架本体为分体部件,这样可以降低支架本体的加工难度,并可方便于控制支撑结构和支架本体各自的强度需求,兼顾产品质量和成本。其中,可选地,支撑结构与支架本体之间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优选方案,可设计支架本体为金属材质以满足支架本体对多个加热器具的支撑需求,而对于支撑结构可选用塑料材质,这样,在满足对相邻加热器具支撑需求的同时,还可在相邻加热器具之间起到隔热效果。当然,也可设计支架本体为塑料件,支撑结构为金属件,或设计支架本体及支撑结构均为塑料件或均为金属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加热器具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炉包括壳体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底座;顶盖,位于所述底座上方并与所述底座连接;面板,设在所述顶盖上,所述面板、所述顶盖及所述底座围设出电器室,其中,所述顶盖被所述支架支撑,所述面板的顶面和与所述电磁炉相邻的所述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电磁炉的壳体组件包括底座、顶盖和面板,底座、顶盖及面板围设出电器室,可以理解的是,电器室内可安装如电磁线圈、电路板、散热器、风扇等功能部件,电磁炉通过其壳体组件实现与支架装配,也即,利用支架对顶盖支撑,这样,电磁炉与支架拆分时,可实现电磁炉整体而非局部从支架上拆离,电磁炉的独立性更好,使用更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所述加热器具之间在接壤处形成可拆装地嵌插配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任意相邻加热器具之间在接壤处形成可拆装地嵌插配合,更具体如,在相邻加热器具中的一个上设有插舌,另一个上设置插槽,当相邻加热器具的邻近端接壤形成毗邻分布时,插舌插接于插槽中,这样可使得相邻加热器具之间形成相互牵制,进一步加强加热器具的装配稳定性,防止加热器具在支架上错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整体式组合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分离式组合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组合灶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组合灶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支撑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支撑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组合灶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支撑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所示支撑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顶面,2'加热单元,3'中挡。
其中,图3至图1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加热器具,101壳体组件,110底座,120顶盖,121外沿边,130面板,131面板的顶面,140接壤处,200支架,210凹腔体,211侧壁,212外翻边,213底壁,300支撑结构,311第一支撑筋,312第二支撑筋,313连接筋,314连接板,320第三支撑筋,321竖边,322侧边,32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3至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组合灶具。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灶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具100和支架200,多个加热器具100分别设在支架200,每个加热器具100被支架200支撑且与支架200之间可拆装,也即每个加热器具100与支架200之间形成可拆装形式地连接,其中,支架200上的多个加热器具100中,任意相邻加热器具100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加热器具100之间在类型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多个加热器具100可全部为电磁炉,或全部为电热炉,或部分为电磁炉、另一部分为电热炉,当然,加热器具100的具体类型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电热炉或电热炉,也可为微波炉、烤炉、电磁和红外等混合加热源炉具等,此处不再穷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灶具,多个加热器具100之间为相对独立的模组结构,以使得加热器具100具备单独使用的功能,可以具体理解为多个加热器具之间的结构均独立,其中,将多个加热器具100分别设在支架200上,利用同一支架200对多个加热器具100支撑并使支架200与每个加热器具100之间形成可拆装形式的装配连接,实现对加热器具安装且可实现将单个加热器具100拆下单独使用,且使支架200上的多个加热器具100中的任意相邻加热器具100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较之相邻加热器具100之间通过中挡连接的结构而言,这样设计取消了中挡结构,从而节省出了中挡所占用的空间量,可以进一步精简组合灶具的整体尺寸,减少产品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且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避免中挡结构带来的段差感,提升产品美观性。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3至图10所示)
本实施例所述的组合灶具,包括多个加热器具100和支架200,更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加热器具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热器具100分别设在支架200上且被支架200支撑,其中,两个加热器具100相邻且左右并排布置,且两个加热器具100的顶面之间毗邻分布。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设计3个、4个,甚至更多的加热器具100,且加热器具100之间的排列方式也并不局限于并排形式,例如,3个加热器具100还可采用品字形排列,4个加热器具100还可采用田字形排列等。
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加热器具100为电磁炉,其中,每个加热器具100包括壳体组件101,两个壳体组件101之间互不连接,其中,壳体组件101具体包括底座110、顶盖120和面板130,顶盖120位于底座110上方并与底座110连接,例如卡接、通过螺钉连接等;面板130设在顶盖120上,例如面板130粘接在顶盖120上,面板130、顶盖120及底座110围设出电器室,电器室内可安装如电磁线圈、电路板、散热器、风扇等功能部件,其中,两个加热器具100的顶盖120分别被支架200支撑,两个加热器具100的面板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加热器具100与支架200拆分时,整个壳体组件101从支架200上拆下,可以保证加热器具100内部结构完整性,保证加热器具100功能完整性。
进一步地,支架200包括支架本体和支撑结构300,支架本体包括支撑部,多个加热器具100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被支撑部支撑;支撑结构300设在支架本体上且位于加热器具100下方,其中,对于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其邻近接壤处140的部位被支撑结构300支撑。
换而言之,如图5所示,两个加热器具100并排布置构造出一个外轮廓呈矩形的整体结构,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两个加热器具100的邻近该矩形轮廓的部位与支撑部对应并被该支撑部支撑,两个加热器具100邻近接壤处140的部位与支撑结构300对应并被该支撑结构300支撑。如此,对于单个加热器具100来讲,其四周均被支架200支撑,也即单个加热器具100的周圈均被支撑,可以确保对单个加热器具100的支撑稳定性,防止支架200上的单个加热器具100出现倾翻问题,使产品性能更可靠。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四周皆与其他加热器具100毗邻的加热器具100,例如,对于具有9个加热器具100,且9个加热器具100呈九宫格形式排列的情况,位于正中间的一个加热器具100四周皆与加热器具100接壤,这时,通过使其邻近接壤处140的部位被支撑结构300支撑,可形成其四周皆被支撑结构300支撑的结构,同样可以实现对单个加热器具100周圈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支架本体包括凹腔体210,多个加热器具100的底部容置于凹腔体210中,其中,凹腔体210具有侧壁211和底壁213,支撑部包括侧壁211,多个加热器具100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侧壁211的顶端。
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加热器具100顶盖120以下的部位容纳于凹腔体210中,顶盖120的外缘向外延伸形成向外凸伸的外沿边121,外沿边121为围绕整个加热器具100周圈的结构,其中,外沿边121位于凹腔体210的侧壁211上方的部位搭靠在凹腔体210的侧壁211上,外沿边121位于支撑结构300上方的部位搭靠在支撑结构300上,实现外沿边121被支撑部及支撑结构300支撑,也即实现单个加热器具100周圈被支架200支撑,而加热器具100位于外沿边121内侧的部位腾空,也可以理解为,加热器具100的底座110腾空。这样有利于单个加热器具100内部散热,避免加热器具100散热不良问题。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设计支撑部直接对加热器具100底部进行支撑,也即对底座110支撑,这时,由于加热器具100底部被实体接触,可以降低单个加热器具100的倾翻风险,如此,满足加热器具100稳定性需求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取消支架本体上的支撑结构300。
优选地,如图7所示,侧壁211的顶端设有外翻边212,多个加热器具100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外翻边212上并与外翻边212的顶面贴合,也即,外沿边121位于凹腔体210的侧壁211上方的部位搭靠在外翻边212上并与外翻边212的顶面贴合。这样,加热器具100与凹腔体210的配合面积加大,可以提升对加热器具100的支撑稳定性和可靠性,且进一步降低加热器具100边沿部位受压时的倾翻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支撑结构300包括第一支撑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两个加热器具100中的一个被第一支撑筋311支撑,另一个被第二支撑筋312支撑,这样,支撑结构300上受到的载荷可分担到第一支撑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上,支撑结构300的承载能力更好。
更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0所示,支撑结构300还包括连接筋313,连接筋313与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支撑筋311与第二支撑筋312之间相互起到加强作用,降低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的变形风险,进一步提升支撑结构300的承载能力,且通过连接筋313将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连接使得支撑结构300可形成一个整体,便于支撑结构300在支架本体上组装,简化产品的组装操作,提升产品装配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支撑筋311与第二支撑筋312之间呈无直接连接关系的相对独立结构。
本实施例更具体而言,如图8和图10所示,连接筋313位于第一支撑筋311与第二支撑筋312之间,连接筋313呈U形,且U形的一条直边与第一支撑筋311连接,另一条直边与第二支撑筋312连接。利用U形的连接筋313与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连接,在起到加强作用的同时,该U形的结构可利于对第一支撑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之间传递的振动能量进行耗散,从而利于单个加热器具100的振动能量耗散,且使得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之间通过支撑结构300传递的振动量减少,从而减小两者间的相互振动干扰,避免加热器具100之间共振等不良情形。
更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支撑筋311呈板状,第二支撑筋312呈板状,第一支撑筋311与第二支撑筋312相对布置,连接筋313的数量为多个且间隔布置,且每个连接筋313与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连接,这样的结构在满足使用强度需求的同时,耗材量更少,且成型质量更好。更优选地,如图8和图10所示,多个连接筋313连接于同一连接板314,该连接板314与第一支撑筋311及第二支撑筋312连接,更进一步提升支撑结构300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优选地,支撑结构300与支架本体为分体部件,这样可以降低支架本体的加工难度,并可方便于控制支撑结构300和支架本体各自的强度需求,兼顾产品质量和成本。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11至图15所示)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包含第三支撑筋320的支撑结构300替换上述包含第一支撑筋311和第二支撑筋312的支撑结构300。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支撑结构300包括第三支撑筋320,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被同一第三支撑筋320支撑。
进一步地,如图12、图13和图15所示,第三支撑筋320的截面呈T形,当然,也可设计其截面呈工字形,其中,该T形的底端与支架200连接,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被T形的顶端支撑,且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之间的接缝对应T形顶端的中间位置。
更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T形包括竖边321和设于竖边321顶端的两个侧边322,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中的一个被一侧边322支撑,另一个被另一侧边322支撑,竖边321对两个侧边322进行支撑。
其中,T形或工字形的结构本身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利用其支撑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可具有良好的支撑可靠性效果,且通过使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加热器具100之间的接缝对应T形或工字形顶端的中间位置,可使得第三支撑筋320上受到的来自于两个加热器具100的转矩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降低第三支撑筋320的变形风险,提升产品质量。
更优选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三支撑筋320还包括若干加强筋323,该加强筋323与T形筋的竖边321及侧边322连接,起到对T形筋强度和刚度加强的效果。
优选地,第三支撑筋320上设有螺纹孔,且第三支撑筋320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架本体。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与具体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可以参照上述具体实施例一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例三
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一或具体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设置任意相邻加热器具100之间在接壤处140形成可拆装地嵌插配合,更具体如,在相邻加热器具100中的一个上设有插舌,另一个上设置插槽,当相邻加热器具100的邻近端接壤形成毗邻分布时,插舌插接于插槽中,且插舌与插槽之间活动连接,这样可使得相邻加热器具100之间形成相互牵制,进一步加强加热器具100的装配稳定性,防止加热器具100在支架200上错动,同时,又便于拆分,方便用户拆卸。
优选地,插舌和插槽位于相邻加热器具100的相互邻近的一端。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三与具体实施例二或具体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可以参照上述具体实施例二和具体实施例一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灶具,多个加热器具之间仍为相对独立的模组结构,以使得加热器具具备单独使用的功能,可以具体理解为多个加热器具之间的结构均独立,也即不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将多个加热器具分别设在支架上,利用同一支架对多个加热器具支撑并使支架与每个加热器具之间形成可拆装形式的装配连接,可实现将单个加热器具拆下单独使用,其中本方案设计支架上的多个加热器具中的任意相邻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较之相邻加热器具之间通过中挡连接的结构而言,这样设计取消了中挡结构,从而节省出了中挡所占用的空间量,可以进一步精简组合灶具的整体尺寸,减少产品对厨房空间的占用量,且整个产品顶面外观连续性好,避免中挡结构带来的段差感,提升产品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加热器具;
支架,多个所述加热器具分别设在所述支架上,每个所述加热器具被所述支架支撑且与所述支架之间可拆装,其中,所述支架上的多个所述加热器具中,任意相邻所述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支撑部,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被所述支撑部支撑;
支撑结构,设在所述支架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器具下方,其中,对于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其邻近接壤处的部位被所述支撑结构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中的一个被所述第一支撑筋支撑,另一个被所述第二支撑筋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筋,所述连接筋与所述第一支撑筋及所述第二支撑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筋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筋之间,所述连接筋呈U形,且所述U形的一条直边与所述第一支撑筋连接,另一条直边与所述第二支撑筋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三支撑筋,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被同一所述第三支撑筋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撑筋的截面呈T形或工字形,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的底端与所述支架连接,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被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的顶端支撑,且顶面毗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加热器具之间的接缝对应所述T形或所述工字形顶端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凹腔体,多个所述加热器具的底部容置于所述凹腔体中,其中,所述凹腔体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侧壁,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所述侧壁的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顶端设有外翻边,多个所述加热器具排列形成的整体结构的周边部位搭靠在所述外翻边上并与所述外翻边的顶面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的周圈设有向外凸伸的外沿边,所述外沿边被所述支撑部及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加热器具位于所述外沿边内侧的部位腾空;和/或
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支架本体为分体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加热器具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包括壳体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底座;
顶盖,位于所述底座上方并与所述底座连接;
面板,设在所述顶盖上,所述面板、所述顶盖及所述底座围设出电器室,其中,所述顶盖被所述支架支撑,所述面板的顶面和与所述电磁炉相邻的所述加热器具的顶面之间毗邻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
任意相邻所述加热器具之间在接壤处形成可拆装地嵌插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71001.3U CN209042465U (zh) | 2018-11-14 | 2018-11-14 | 组合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71001.3U CN209042465U (zh) | 2018-11-14 | 2018-11-14 | 组合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042465U true CN209042465U (zh) | 2019-06-28 |
Family
ID=6704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71001.3U Active CN209042465U (zh) | 2018-11-14 | 2018-11-14 | 组合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042465U (zh) |
-
2018
- 2018-11-14 CN CN201821871001.3U patent/CN20904246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89923B1 (en) | Household oven with a integrated water evaporator | |
US2526476A (en) | Apartment range | |
CN209042465U (zh) | 组合灶具 | |
US20230366560A1 (en) | Cooking chamber insert with a specific basic structure, and cooking device | |
US8835812B2 (en) | Home appliance with unitary broil element mount and reflector | |
US2632434A (en) | Cooking range structure | |
CN109924863A (zh) |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烹饪锅 | |
CN201328691Y (zh) | 具有分控结构的组合锅 | |
US6888107B2 (en) | One-piece burner element/switch support for a cooktop | |
CN205006693U (zh) | 电烤箱 | |
CN206612665U (zh) | 线圈盘组件及电压力锅 | |
US20080185941A1 (en) | Support assembly for supporting a household appliance in a free-standing vertical relation with another household appliance | |
CN105361467B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018919U (zh) | 烹饪电器及磁条安装架 | |
CN207720461U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106805737A (zh) | 一种安装及拆卸方便的电磁加热电饭煲 | |
EP3324127B1 (en) | Cooking oven | |
CN207561724U (zh) | 分体式烹饪器具 | |
JP3086394U (ja) | 電気加熱調理器 | |
CN205306719U (zh) | 一种安装及拆卸方便的电磁加热电饭煲 | |
CN209229789U (zh) | 灶具组件 | |
CN219479863U (zh) | 一种烤箱支撑架及烤箱 | |
CN100414180C (zh) | 一种镶嵌式电磁炉 | |
CN220898524U (zh) | 一种双层烹饪器具 | |
CN205666982U (zh) | 一种磁条一体式散热的电磁炉线盘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