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42353U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42353U
CN209042353U CN201821444477.9U CN201821444477U CN209042353U CN 209042353 U CN209042353 U CN 209042353U CN 201821444477 U CN201821444477 U CN 201821444477U CN 209042353 U CN209042353 U CN 209042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burner
primary air
channe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444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梦
孙明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444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42353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9341 priority patent/WO202004793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42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423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和燃气灶具。燃烧器包括底杯、设置在底杯上的喷火器和喷嘴座。底杯设置有一次空气腔体。一次空气腔体的顶部开设有开第一一次空气开口,侧壁开设有作为第二一次空气开口的腔体通孔。喷火器包括外环腔体及内环腔体。底杯开设有第一引射通道。外环腔体开设有由第一引射通道供给混合气体的外燃气混合腔。内环腔体开设有内燃气混合腔且连接有第二引射通道,内燃气混合腔的混合气体由第二引射通道供给。外环腔体与底杯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引射通道的进气口的间隙。外环腔体与一次空气腔体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一次空气进口的一次空气通道。上述燃烧器中,可实现外环腔体的上下进风以及内环腔体的上进风设计,保证了燃烧器的热负荷。

Description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较常见的是下进风燃烧器或上进风燃烧器。下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下方的底壳中引入,橱柜门开关严重影响保火火焰的稳定性。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上方引入,因受燃烧器结构的限制,文丘里管设计较短,空气和燃气容易混合不均匀,难以保证燃烧器的热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包括底杯、喷火器和喷嘴座,所述喷火器设置在所述底杯上,所述底杯设置有一次空气腔体,所述喷嘴座安装在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一次空气进口,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开设有作为第二一次空气进口的腔体通孔;
所述喷火器包括外环腔体及内环腔体,所述外环腔体围绕所述内环腔体,所述底杯开设有第一引射通道,所述外环腔体开设有外燃气混合腔,所述外燃气混合腔的混合气体由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供给,所述内环腔体开设有内燃气混合腔,所述内环腔体连接有第二引射通道,所述内燃气混合腔的混合气体由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供给;
所述外环腔体与所述底杯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进气口,所述外环腔体与所述一次空气腔体之间形成有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一次空气进口。
上述燃烧器中,空气可从间隙进入第二引射通道而与燃气混合,使得内环腔体可采用上进风的进气方式;空气可从第一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也可从第二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使得外环腔体可采用上下进风的进气方式。如此,可实现外环腔体的上下进风以及内环腔体的上进风设计,保证了燃烧器,特别是外环腔体的热负荷。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杯的底部开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管开设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相对,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第二喷嘴相对,所述第二进气管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一次空气腔体凸设在所述底杯的侧边,所述一次空气腔体开设有一次空气腔,所述第一喷嘴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腔内,所述第一引射通道连通所述一次空气腔,所述安装通道贯穿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面和底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座包括进气部和凸设在所述进气部上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可调节的以使所述挡板开放所述腔体通孔的至少一部分。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二定位结构,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向外凸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连接并从不同的至少两个方向共同限定所述喷嘴座在所述底杯上的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定位面,所述安装板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构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接合,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接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板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安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管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数量是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方向包括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至少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中心轴在所述燃烧器厚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喷火器具有第二中心,所述底杯具有第一中心,所述第二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偏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气灶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燃烧器。
上述燃气灶具中,空气可从间隙进入第二引射通道而与燃气混合,使得内环腔体可采用上进风的进气方式;空气可从第一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也可从第二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使得外环腔体可采用上下进风的进气方式。如此,可实现外环腔体的上下进风以及内环腔体的上进风设计,保证了燃烧器,特别是外环腔体的热负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燃烧器沿剖面线B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盖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盖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座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座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喷嘴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喷嘴座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6的燃烧器沿剖面线A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座体和喷嘴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底杯座体和喷嘴座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喷火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燃烧器的喷火器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喷火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燃烧器100;
底杯10、第一引射通道101、连接通道102、底杯盖体11、第一接合面110、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第一连接接合面1102、顶壁111、第一安装壁112、第一通道部113、第一凹槽1131、盖体连接槽114、外环出气口115、内环出气口116、第一支撑结构117、第二支撑结构118、定位槽119、底杯座体12、第二接合面120、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底壁121、第二安装壁122、第二通道部 123、第二凹槽1231、第一安装槽124、底壁连接槽125、安装通道126、安装通孔127、一次空气腔体13、一次空气腔131、腔体通孔132、环形件133、开口1331、第三支撑结构1332、腔体本体134、第一定位结构135、第一支撑板1351、第二支撑板1352、第二安装孔1353、内环一次空气腔14;
喷嘴座20、进气部21、第一进气管211、第一进气通道2111、第二进气管212、第二进气通道2121、水平管2122、竖直管2123、第一连接部213、第一定位面2132、挡板22、第二定位结构23、安装板24、第二定位面241、第三安装孔242、第一喷嘴25、第二喷嘴26;
喷火器30、间隙301、一次空气通道302、外环腔体31、第四支撑结构311、第五支撑结构312、第六支撑结构313、内环腔体32、定位块322、第二连接部33、燃气混合腔34、外燃气混合腔341、内燃气混合腔342、火孔35、外环火孔351、内环火孔352、外环连接通道36、第二引射通道37、侧壁38、火槽39;
火盖40、外环火盖41、内环火盖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0包括底杯10、喷嘴座20、喷火器30和火盖40。喷火器30设置在底杯10上。底杯10设置有一次空气腔体13,喷嘴座20安装于一次空气腔体13的侧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0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气灶具。
请参阅图4和图5,底杯10包括底杯盖体11和底杯座体12。底杯盖体11安装于底杯座体12,例如底杯盖体11与底杯座体12为铆接。为了增大一次空气腔体1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一次空气腔体13凸设在底杯10的侧边。一次空气腔体13的顶部开设有第一一次空气进口。
请参阅图5至图7,底杯10内开设有具有文丘里(Venturi)效应的第一引射通道101。底杯10内开设有连接通道102。连接通道102对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气体具有导向的作用。连接通道102是弧形底面,连接通道102与第一引射通道101的出气端弧面连接,这样可降低气流在连接通道102内流动的阻力。为了保证由连接通道102流出的气流的流速,可使连接通道102沿气流流动方向呈渐缩变化。连接通道102和第一引射通道101可共同构成底杯10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道。另外,可沿底杯的10厚度方向(如图7所示的上下方向)开设贯穿底杯10的第一安装孔(图未示出)。第一安装孔可用于安装热电偶(图未示出)和点火针(图未示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底杯10内开设有单个第一引射通道101和单个连接通道102。另外,第一引射通道101的单边分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在图7的示例中,第一引射通道101是基本水平地布置。
请参阅图6和图8,底杯13具有第一中心x(图8中的虚线m1为第一中心x所在的中轴线)。一次空气腔体13具有第二中心y(图8中的虚线m2为第二中心y所在的中轴线)。第一中心x与第二中心y偏心设置。
具体地,请结合图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底杯盖体11和底杯座体12的平面形状呈规则形,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形状呈规则形。例如,底杯座体12和底杯盖体11 的平面形状均呈圆形,第一中心x为底杯10的平面所在的圆的圆心,一次空气腔体13 的平面形状呈圆弧形,第二中心y为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所在的圆的圆心。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底杯10的平面形状呈方形,第一中心x为底杯10 的平面所在的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形状呈圆弧形,第二中心y 为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所在的圆的圆心。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大一次空气腔体13,保证一次空气的进气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长第一引射通道101,使得燃气和空气能够在第一引射通道101内充分混合,进而有利于提高燃烧器100的燃烧效率。可以理解,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底杯盖体11、底杯座体12和一次空气腔体13还可呈其他形状。
请参阅图9和图10,底杯盖体11包括顶壁111、第一安装壁112和第一通道部113。底杯盖体11形成有第一接合面110。底杯盖体11开设有盖体连接槽114。盖体连接槽 114位于第一通道部113和第一安装壁112之间。
顶壁111开设有外环出气口115和内环出气口116。第一引射通道101通过连接通道102连通外环出气口115。这样由第一引射通道101引射出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由外环出气口115供至喷火器30以供燃烧。
具体地,连接通道102连接第一引射通道101的出气端和外环出气口115。为了增加外环出气口115的出气面积并保证出气的均匀性,外环出气口115设置呈弧形状,例如圆弧形。另外,外环出气口115的边缘由顶壁111的表面凸出形成有第一支撑结构117。内环出气口116的两侧形成有定位槽119。
请参图9,顶壁111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二支撑结构118。
请结合图10,第一安装壁112凸设在顶壁111。第一通道部113凸设在顶壁111。第一安装壁112围绕第一通道部113。
第一通道部113开设有第一凹槽1131。第一通道部113形成有位于第一凹槽1131两侧的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第一通道部113形成有第一连接接合面1102。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第一连接接合面1102和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共面。第一接合面110包括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第一连接接合面1102和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
请参阅图11和图12,底杯座体12包括底壁121、第二安装壁122和第二通道部123。第二安装壁122凸设在底壁121。顶壁111和底壁121相对。底壁121与第一接合面110 相对。
具体地,底壁121和第二安装壁122共同形成有第一安装槽124。第一安装壁112 至少部分地嵌入第一安装槽124并与第二安装壁122至少部分地重叠接合,即底杯盖体 11安装于底杯座体12并部分地位于第一安装槽124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壁112和第二安装壁122沿燃烧器100内部向外部方向(如图7的水平方向)重叠接合。如此,在燃烧器100工作时,由于底杯10 的温度上升而使得第一安装壁112和第二安装壁122接合得更加紧密,进而可保证底杯 10具有较佳的密封性能,使得底杯盖体11安装于底杯座体12的密封性能较佳,底杯 10不容易漏气。这样不会造成喷火器30的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气体的量不足而影响燃烧器100的正常工作(漏气最主要的危害是有安全隐患)。在一个例子中,底杯10可采用铸铝制成。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壁112较第二安装壁122更靠近底杯 10的第一中心x。
底壁121开设有底壁连接槽125。盖体连接槽114和底壁连接槽125共同形成连接通道102。底壁121的顶面形成有第二接合面120。第二安装壁122围绕第二接合面120。第一接合面110和第二接合面120接合。第一接合面110和第二接合面120中的至少一个是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过。这样密封效果较佳。
第二接合面120包括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和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和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接合。另外,底杯10的底部开设有安装通道126和安装通孔127。安装通道126连接安装通孔127。安装通道126贯穿一次空气腔体13的侧面和底面。
为了提高密封效果,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与底壁121的顶面相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与底壁121的顶面的相接处也可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即,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可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或者与第一安装壁112相接的底壁121 的顶面的部位可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或者第一安装壁112的端面和与第一安装壁 112相接的底壁121的顶面的部位(即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均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
第二通道部123位于第一安装槽124的底部。第一通道部113和第二通道部123连接。第二安装壁122围绕第二通道部123。第二通道部123开设有第二凹槽1231。第一凹槽1131和第二凹槽1231共同形成第一引射通道101。这样便于第一引射通道101的加工成型。
第二通道部123形成有位于第二凹槽1231两侧的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和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接合。第一通道接合面1101和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 中的至少一个是采用精车加工工艺处理过。第二通道部123形成有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第一连接接合面1102和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接合。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和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围绕底壁连接槽125。第二连接接合面1201、第二通道接合面1202 和第三连接接合面1203共面。
请参阅图4和图5,一次空气腔体13开设有连通引射通道的一次空气腔131。一次空气腔体13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一次空气腔131的腔体通孔132。腔体通孔132作为第二一次空气进口。
具体地,一次空气腔体13包括环形件133和腔体本体134。环形件133由底杯盖体11的侧边凸出。环形件133具有开口1331,开口1331形成第一一次空气进口。环形件 133与底杯盖体11连接的一侧边缘向上凸起形成有第三支撑结构1332。第一支撑结构 117、第二支撑结构118和第三支撑结构1332高度一致。
腔体本体134由底杯座体12的侧边凸出。环形件133设于腔体本体134的顶壁并共同形成一次空气腔131。开口1331连通一次空气腔131。腔体本体134的侧壁开设腔体通孔132。空气可由腔体通孔132和开口1331进入一次空气腔131内。其中,环形件 133的平面形状呈弧形状。
请结合图3和图5,一次空气腔体13的侧壁向外凸设有第一定位结构135。第一定位结构135包括第一支撑板1351和第二支撑板1352。其中,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1351为圆弧板,第二支撑板1352为平板。第二支撑板1352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353。
为了方便喷嘴座20的维修和保养,喷嘴座20可拆卸地安装于一次空气腔体13的侧壁。喷嘴座20位于腔体通孔132处且被配置成开放腔体通孔132的至少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喷嘴座20可采用抽芯工艺制造。当喷嘴座20开放腔体通孔132的一部分时,被开放的腔体通孔132的部分可作为第二一次空气进口;当喷嘴座20开放腔体通孔132的全部时,整个腔体通孔132可作为第二一次空气进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喷嘴座20开放腔体通孔132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3,图13和图14,喷嘴座20包括进气部21、挡板22、第二定位结构23 和安装板24。挡板22凸设在进气部21上。挡板22的高度是可调节的以使挡板22开放腔体通孔132的至少一部分。
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喷嘴座20可省略挡板22,以实现更大的第二一次空气进口,提高进风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挡板22的高度为零,挡板22 开放腔体通孔132的全部。
第一定位结构135与第二定位结构23连接并从不同的至少两个方向共同限定喷嘴座20在底杯10上的位置,以固定喷嘴座20,并且使得第一喷嘴25与第一引射通道101 的同心度较好,保证了第一引射通道101的进气的气流速度。安装板24设置在进气部 21上。其中,较佳地,上述的至少两个方向包括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d1和d2。
请参阅图7、图13、图15至图17,进气部21包括第一进气管211和第二进气管212。第一进气管211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2111。第一进气通道2111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一喷嘴25,第一喷嘴25与第一引射通道101相对。第二进气管212开设有第二进气通道2121。第二进气通道2121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二喷嘴26。第二进气管212至少部分地位于安装通道126内。在图15中,第二进气管212包括水平管2122和竖直管2123,水平管2122水平地安装在安装通道126。竖直管2123穿过安装通孔127并伸入底杯的内环一次空气腔14。更具体地,一次空气腔13可作为外环一次空气腔,内环一次空气腔14开设在底杯盖体1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7和图15,第一进气管211的中心轴g和第二进气管212的中心轴h在燃烧器100厚度方向上错开设置。燃烧器100厚度方向为图7或图 15的上下方向。第一进气管211和第二进气管212均为圆管,第一进气管211平行于第二进气管212。
进气部21包括第一连接部213。第一连接部213连接第一进气管211和第二进气管212。第一连接部213开设有进气口和连接通道。连接通道至少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1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连接通道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111,而不连通第二进气通道2121,第二进气管212开设有进气口。燃气从第一连接部213的进气口和第二进气管212的进气口进入,可实现内外环单独供气。当然,连接通道也可以连通第一进气通道2111和第二进气通道2121。燃气从第一连接部213的进气口进入,可实现内外环共同供气,而第二进气管212的进气口可采用堵头(图未示出)进行密封。
请参阅图14,第一连接部213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定位面2132。安装板24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定位面241。第一定位面2132和第二定位面241构成第二定位结构23。第一支撑板1351的侧面与第一定位面2132接合。第二支撑板1352的顶面与第二定位面241 接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喷嘴座20安装的稳定性,安装板24的数量是两个。两个安装板24分别设置在第一进气管211相背的两侧。第二支撑板1352的数量是两个。第一支撑板 1351连接两个第二支撑板1352。这样两个第二支撑板1352的顶面能够分别与两个安装板24的第二定位面241接合。第一支撑板1351是圆弧板,可托住第一进气管211。也即是说,第一进气管211可由第一支撑板1351支撑并定位。
请参阅图13,安装板24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42。第三安装孔242与第二支撑板1352的第二安装孔1353对准。第三安装孔242和第二安装孔1353用于供紧固件(图未示出) 固定喷嘴座20和底杯10。
请参阅图1和图8,喷火器30安装于底杯盖体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喷火器30 位于顶壁111的上方。顶壁111与喷火器30错开的部分可用于设置承液盘(图未示出),这样可充分利用顶壁111的安装空间,并使得燃烧器100整体的结构更紧凑。在一个例子中,喷火器30可采用铸铝制成。
请参阅图18至图20,喷火器30包括外环腔体31和内环腔体32。外环腔体31间隔围绕内环腔体32。外环腔体31和内环腔体32通过第二连接部33连接。喷火器30 形成有燃气混合腔34和与燃气混合腔34连通的火孔35。燃气混合腔34包括外燃气混合腔341和内燃气混合腔342。外环腔体31开设有外燃气混合腔341和外环连接通道 36。外环连接通道36连通外环出气口115和外燃气混合腔341。内环腔体32连接有第二引射通道37,第二引射通道37可具有文丘里效应。第二引射通道37与第二喷嘴26 相对。第二引射通道37与第一引射通道101互相垂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射通道37为垂直引射通道,第一引射通道101为水平引射通道。另外,相对于第一进气管211,第二进气管212设置得更靠下,这样可增加形成第二引射通道37的管体的长度,使得供内环腔体32的混合气体能够充分混合。
火孔35包括外环火孔351和内环火孔352。外环火孔351连通外燃气混合腔341。内环火孔352连通内燃气混合腔342。外环出气口115连通第一引射通道101和外燃气混合腔341。内环出气口116连通第二引射通道37和内燃气混合腔342。
在图18的示例中,第二连接部3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连接部22之间存在空隙,空气可以从空隙进入内环腔体32的外侧和外腔腔体31的内侧,以补充二次空气。
为了增大火孔35面积,并提高火孔35的引射能力,火孔35的根部呈弧形,这样加工也较为方便。喷火器30包括围成燃气混合腔34的侧壁38。侧壁38开设有间隔的多个火孔35,相邻两个火孔35之间开设有火槽39。火槽39连通燃气混合腔34和相邻两个火孔35。更具体地,位于外环腔体的火槽39连通外燃气混合腔341和外环火孔351,位于内环腔体的火槽39连通内燃气混合腔342和内环火孔35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火槽39呈T形,喷火器30传火的稳定性更佳。
为了便于喷火器30的安装,内环腔体32在第二引射通道37的进气端的两侧形成有定位块322。定位块322与内环出气口116两侧的定位槽119配合。定位块322可插入定位槽119。为了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定位块322的形状与定位槽119的形状相一致,定位块322呈厚度一致的板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定位槽119和定位块322的数量均为两个。
外环腔体31的底部凸设有高度一致的第四支撑结构311、第五支撑结构312和第六支撑结构313。第四支撑结构311与第一支撑结构117配合连接,第五支撑结构312与第二支撑结构118配合连接,第六支撑结构313与第三支撑结构1332配合连接。如此,将喷火器30安装在底杯10上时,第六支撑结构313和第三支撑结构1332形成隔开外环一次空气和内环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的隔板,使得外环腔体31和内环腔体32的一次空气的供给相互不影响。
为了喷火器30与底杯10安装稳定,第四支撑结构311与第一支撑结构117形状尺寸一致,第五支撑结构312与第二支撑结构118形状尺寸一致,第六支撑结构313与第三支撑结构1332形状尺寸一致。
请参阅图1和图15,外环腔体31与底杯10之间形成有间隙301,间隙301连通第二引射通道37的进气口。空气可从间隙301进入第二引射通道37而与燃气混合,混合后的第一混合气体经第二引射通道37出射后进入内环腔体32,由内环火孔352向外喷射,燃烧形成内环火。外环腔体31与一次空气腔体13之间形成有一次空气通道302,一次空气通道302连通一次空气腔体13的开口1331。空气可从一次空气通道302和开口1331(即第一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131及从腔体通孔132(即第二一次空气进口)进入一次空气腔131,然后在第一引射通道101与燃气混合,混合后的第二混合气体经第一引射通道101出射后由连接通道102导向外环出气口115,再进入外环腔体31,由外环火孔351向外喷射,燃烧形成外环火。如此,外环腔体31可采用上下进风的进气方式,内环腔体32可采用上进风的进气方式。因此,保证了燃烧器100,特别是外环腔体31的热负荷。
请参阅图6和图8,喷火器30具有第三中心k(图8中的虚线m3为第三中心k所在的中轴线)。第一中心x与第三中心k偏心设置。这样底杯10能够有更多空间将第一引射通道101设置得较长,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引射通道101具有较大的引射能力,从而能够提高燃烧器100的热负荷,而且可保证进入外燃气混合腔341内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量,继而保证燃烧器100燃烧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中心k与第二中心y同心。虚线m3与虚线m2重合。当然,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中心k与第二中心y也可偏离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喷火器30的平面形状可呈规则形,例如图示的喷火器30的平面形状呈圆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喷火器30的平面形状可为椭圆弧形或者方形等。在喷火器30的平面形状呈圆形并且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形状呈圆弧形时,喷火器30的平面所在的圆的圆心与一次空气腔体13的平面所在的圆的圆心重叠。这样更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火盖40包括外环火盖41和内环火盖42。外环火盖41设在外环腔体31上。内环火盖42设在内环腔体32上。外环火盖41和内环火盖42间隔开。内环火盖42的中部为实心结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某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杯、喷火器和喷嘴座,所述喷火器设置在所述底杯上,所述底杯设置有一次空气腔体,所述喷嘴座安装在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一次空气进口,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开设有作为第二一次空气进口的腔体通孔;
所述喷火器包括外环腔体及内环腔体,所述外环腔体围绕所述内环腔体,所述底杯开设有第一引射通道,所述外环腔体开设有外燃气混合腔,所述外燃气混合腔的混合气体由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供给,所述内环腔体开设有内燃气混合腔,所述内环腔体连接有第二引射通道,所述内燃气混合腔的混合气体由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供给;
所述外环腔体与所述底杯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进气口,所述外环腔体与所述一次空气腔体之间形成有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一次空气进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杯的底部开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进气管开设有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相对,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出气口安装有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第二喷嘴相对,所述第二进气管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空气腔体凸设在所述底杯的侧边,所述一次空气腔体开设有一次空气腔,所述第一喷嘴位于所述一次空气腔内,所述第一引射通道连通所述一次空气腔,所述安装通道贯穿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面和底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座包括进气部和凸设在所述进气部上的挡板,所述挡板的高度是可调节的以使所述挡板开放所述腔体通孔的至少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二定位结构,所述一次空气腔体的侧壁向外凸设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连接并从不同的至少两个方向共同限定所述喷嘴座在所述底杯上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定位面,所述安装板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和所述第二定位面构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接合,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接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数量是两个,所述两个安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管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数量是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方向包括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座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至少连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中心轴在所述燃烧器厚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火器具有第二中心,所述底杯具有第一中心,所述第二中心与所述第一中心偏心设置。
12.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1821444477.9U 2018-09-04 2018-09-04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42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4477.9U CN209042353U (zh) 2018-09-04 2018-09-04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PCT/CN2018/109341 WO2020047933A1 (zh) 2018-09-04 2018-10-08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44477.9U CN209042353U (zh) 2018-09-04 2018-09-04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42353U true CN209042353U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32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4447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42353U (zh) 2018-09-04 2018-09-04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42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0234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719649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9000246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9000236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5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5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8343959A (zh) 燃烧器及烹饪器具
CN109000245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5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64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9000233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16539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62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6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66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904235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7366907A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0904234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8186338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109000237A (zh) 底杯、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8920054U (zh) 燃烧器的底杯、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08108095U (zh) 燃烧器及烹饪器具
CN106949474B (zh) 分气结构和燃烧器
CN108332201A (zh) 燃烧器及烹饪器具
CN209165390U (zh) 底杯、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