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25431U -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 Google Patents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25431U
CN209025431U CN201821309249.0U CN201821309249U CN209025431U CN 209025431 U CN209025431 U CN 209025431U CN 201821309249 U CN201821309249 U CN 201821309249U CN 209025431 U CN209025431 U CN 209025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formwork
main body
angle formwork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92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92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25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25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25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包括:角主体,该角主体的内表面用于成型出阴角或阳角;延伸部,该延伸部分别设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所述延伸部与平面模板搭接,所述延伸部靠近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平面模板靠近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用于搭接平面模板的外表面,且所述平面模板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拼接,所述平面模板的内表面与所述角主体的拼接端的内表面平齐。本实用新型角模板具有成型出阴角或阳角的形状结构,不必通过现场拼接直角的形式成型阴角或阳角,提高阴阳角的成型效果;通过角模板的延伸部与平面模板搭接,方便实现定位。

Description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墙体需要形成阴阳角。阴阳角是建筑构造之一,阴角指凹进去的墙角,如顶面与四周墙壁的夹角;阳角指凸出来的墙角,如走道转弯处;两堵墙形成的夹角。
对于阴角和阳角的成型,需要在浇筑混凝土前架设模板,然后再进行浇筑,从而形成阴角和阳角。目前建筑施工中,通过两块模板拼接成直角从而成型出阴角和阳角,但是由于现场施工两块模板拼接后不容易固定,而且不同施工人员施工质量也有所差别,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两块模板容易走位变形,阴阳角成型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角模板,旨在解决在建筑施工阴角或阳角成型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模板,所述角模板包括:
角主体,所述角主体的内表面用于成型出阴角或阳角;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分别设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所述延伸部与平面模板搭接,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平面模板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
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用于搭接平面模板的外表面,且所述平面模板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拼接,所述平面模板的内表面与所述角主体的拼接端的内表面平齐。
可选地,所述角模板至少包括两块,且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的顶部与另一所述角模板的底部插接固定。
可选地,相邻的插接固定的所述角模板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凹槽或凸筋,另一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底部设有相适应的凸筋或凹槽。
可选地,所述角模板至少包括两块;每块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凹槽、角主体底部设有凸筋,或每块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凸筋、角主体底部设有凹槽;
所述角模板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筋插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角模板还包括角附件;
所述角附件设有通孔,所述角附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凸筋;所述角附件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与所述角主体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中和,或与所述角主体和所述延伸部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所述通孔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凸筋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凹槽于所述角主体的端面内凹;所述凸筋于所述角主体的端面凸出。
可选地,所述角主体于水平面的投影呈L型;
和/或,
所述角主体和所述延伸部成型为一体结构;
和/或,
所述角模板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
可选地,所述平面模板为木模板;
和/或,所述角模板材质为铝。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组合模具,所述组合模具包括阴角模板和阳角模板;
如上所述的角模板为所述阴角模板,所述阴角模板用于阴角的成型;
如上所述的角模板为所述阳角模板,所述阳角模板用于阳角的成型。
可选地,所述组合模具还包括平面模板;
所述平面模板搭接于所述阴角模板的延伸部;
所述平面模板搭接于所述阳角模板的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角主体和延伸部构成角模板,该角模板具有成型出阴角或阳角的形状结构,不必通过现场拼接直角的形式成型阴角或阳角,以提高阴角或阳角的成型效果;阴角模板的两侧通过与平面模板搭接,方便实现定位,防止阴角模板和平面模板的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模板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两阴角模板插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模板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附件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附件和阴角模板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模板、阴角附件与平面模板结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阴角模板、阴角附件与平面模板结合后浇筑混凝土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模板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两阳角模板插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模板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附件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附件和阳角模板组合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模板、阳角附件与平面模板结合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阳角模板、阳角附件与平面模板结合后浇筑混凝土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阴角模板 210 角主体
101 凸筋 220 延伸部
102 凹槽 300 阴角附件
110 角主体 330 通孔
120 延伸部 400 阳角附件
200 阳角模板 430 通孔
201 凸筋 5 平面模板
202 凹槽 6 平面模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角模板。
如图1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角模板(100、 200)包括:
角主体(110、210),所述角主体(110、210)的内表面用于成型出阴角或阳角;
延伸部(120、220),所述延伸部(120、220)分别设于所述角主体(110、210)的两侧,所述延伸部(120、220)与平面模板(5、 6)搭接,所述延伸部(120、220)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平面模板(5、6) 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
所述延伸部(120、220)的内表面用于搭接平面模板(5、6)的外表面,且平面模板(5、6)与所述角主体(110、210)的两侧拼接,所述平面模板(5、6)的内表面与所述角主体(110、210)的拼接端的内表面平齐。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至7所示,角主体110和延伸部120的连接可以为两者粘接固定,或者是两者焊接,或者是两者螺栓紧固,或者是两者一体成型。角主体110的内表面用于成型出阴角,在浇筑混凝土时,角主体110 直接作用于混凝土成型出阴角。也即是,角主体110具有与成型出的阴角相适应的形状,例如角主体110呈直角弯折。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对角主体110成型出阴角,由于阴角的成型只是墙体的成型的一部分,那么角主体110如何与成型墙体其他部分的模板结合成为关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主体110的两侧连接有延伸部120,延伸部120的内表面用于与平面模板5搭接,在墙体制造过程中,在需要形成阴角的部位设置角模板100,在墙体的其他部位设置平面模板5,该平面模块5搭接于延伸部120,此时角模板100 和平面模板5相互限位,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不容易走位偏移。平面模板5与角主体110拼接且平面模板5的内表面与角主体110的拼接端的内表面平齐,防止混凝土从平面模板5与角主体110之间溢出,平面模板5对应的墙体表面与角模板100对应的阴角表面呈同一平面或平滑过渡(平滑过渡即阴角呈圆弧形)。
如此,本实施例的角模板100已经形成了阴角成型所需要的结构形状,在施工工程中,只需要固定角模板100,在浇筑混凝土时便可形成阴角,相对于现场通过两块模板拼接成直角然后固定的方案来说,本实施例使得成型的阴角效果更好。角模板100通过设置延伸部120,保证了与平面模板5的配合,现场施工安装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在角模板100和平面模板5配合使用的时候,需要在外围架设支撑角模板100和平面模板5的固定架(图中未示出)。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为了增强角模板100和/或角模板200的现场适用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9所示,所述角模板(100、200)至少包括两块,且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100、200)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100、200)的顶部与另一所述角模板(100、200)的底部插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现场施工中,针对不同的墙体,需要安装不同高度的模板,以适应混凝土的浇筑。因此,角模板100包括至少两块,且呈上下插接固定设置,针对不同高度的墙体,选用合适数量的角模板100,通过上下插接固定以适应混凝土的浇筑,从而提高角模板100的现场适用性。
相邻的上下两角模板100中,通过插接实现固定,连接方式简便且固定效果好。通过顶部和底部的插接固定,能实现在现场快速组装以及拆卸,从而大大提供施工效率,而且在两块角模板100插接后,上层的角模板100和下层的角模板100就在水平方向上形成限位,防止出现偏移。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结合图8所示,相邻的插接固定的所述角模板(100、200)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100、200)的角主体(110、210)顶部设有凹槽(102、202)或凸筋(101、201),另一所述角模板(100、200)的角主体(110、210)底部设有相适应的凸筋(101、201)或凹槽(102、202)。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在其中一所述角模板100的顶部设置凹槽102或凸筋101,另一所述角模板100的底部设置相适应的凸筋101或凹槽102,在凹槽 102和凸筋101插接固定时,相邻的角模板100的顶部和底部随即固定,避免在混凝土的挤压下相邻的角模板100的顶部和底部错位,使得固定效果更好。在凸筋101插入凹槽102时,相邻的角模板100的顶部和底部随即紧密接触,防止混凝土的泄漏。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为了提高各块角模板(100、200)的通用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2以及图8、9所示,所述角模板(100、200)至少包括两块;每块所述角模板(100、200)的角主体(110、210)顶部设有凹槽(102、202)、角主体(110、210)底部设有凸筋(101、201),或每块所述角模板(100、200)的角主体(110、210)顶部设有凸筋 (101、201)、角主体(110、210)底部设有凹槽(102、202);
所述角模板(100、200)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100、 200)通过所述凹槽(102、202)和所述凸筋(101、201)插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每一块的角模板100的顶部都设有凹槽102、底部设有凸筋101,或者每一块的角模板100的顶部设有凸筋101、底部设有凹槽102。如此,在现场施工时,不用对角模板100进行区分,随机选取角模板100 进行上下插接即可,提高施工效率。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2所示,所述角模板(100、200) 还包括角附件(300、400);
所述角附件(300、400)设有通孔(330、430),所述角附件(300、 400)通过所述通孔(330、430)套设于所述凸筋(101、201);所述角附件(300、400)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与所述角主体(110、210) 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或与所述角主体(110、210)和所述延伸部(120、220)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所述通孔(330、430) 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凸筋(101、210)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使用角附件300配合角模板100,以更好地进行阴角成型以及模板的组装。具体为,例如,建筑物为两层楼结构,一楼和二楼通过楼板层分隔开,在一楼的墙体成型模具组装时,在数块角模板100相互拼接后,位于最上的角模板100的凸筋101要么嵌入楼板层的模具中,要么位于楼板层的模具下方。凸筋101嵌入楼板层的模具中,不便于施工,凸筋101位于楼板层的下方时,凸筋101所在的位置容易导致混凝土的泄漏,此时也需要使用额外的部件进行封堵,而且也不容易固定。角附件300形成通孔330,套设于最上的角模板100的凸筋101形成固定,角附件300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与角主体110和延伸部120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通孔330的深度等于或大于凸筋101的高度,从而防止凸筋101所在部位的混凝土泄漏,更有利于此处的阴角成型。角模板100直接套设于阴角凸筋101,连接方式简单,固定效果好。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2所示,所述凹槽(102、 202)于所述角主体(110、210)的端面内凹;所述凸筋(101、201) 于所述角主体(110、210)的端面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直接于角模板100的顶部端面和底部端面成型凹槽102和凸筋 101,这样,相邻的角模板100拼接时,其中一角模板100的底部端面能与另一角模板100的顶部端面贴合,防止泄漏混凝土。
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7以及图10、14所示,所述角主体(110、 210)于水平面的投影呈L型。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角主体110的投影呈L型,因此其能形成呈直角的阴角。角模板 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主体(110、210)和所述延伸部(120、 220)成型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100为阴角模板,以阴角模板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一体结构为角主体110和延伸部120两者焊接,或者是两者螺栓紧固,或者是两者一体成型。优选地,角主体110和延伸部120 通过一体成型制备,通过一体成型制备出整体结构,结构强度更高。角模板200为阳角模板,其具有与角模板100(阴角模板)相似的技术方案,因此不再重复赘述角模板200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模板(100、200)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在材质为金属材质时,可通过模具铸造形成,在材质为塑料材质时,可通过模具注塑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面模板(5、6)为木模板;
和/或,所述角模板(100、200)材质为铝。
在本实施例中,木模板成本较低,适用性广,而铝模板重量低,对阴阳角的成型效果好,两者配合,既能实现阴阳角的成型,也不需要铝模板那样需要定制,两者可自由组合,应用范围广,对木模板没有损害,提高木模板的利用次数。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组合模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模具包括阴角模板和阳角模板;
如上所述的角模板100为所述阴角模板,所述阴角模板用于阴角的成型;
如上所述的角模板200为所述阳角模板,所述阳角模板用于阳角的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该角模板具体结构参照了上述实施例,由于角模板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模具还包括平面模板(5、6);
所述平面模板5搭接于所述阴角模板的延伸部120;
所述平面模板6搭接于所述阳角模板的延伸部220。
在本实施例中,平面模板(5、6)和角模板(100、200)自由组合,以便于墙体的成型,具体的平面模板的作用可参照如上所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板包括:
角主体,所述角主体的内表面用于成型出阴角或阳角;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分别设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所述延伸部与平面模板搭接,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所述平面模板靠近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内表面,背离所述阴角或阳角的表面为外表面;
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用于搭接平面模板的外表面,且所述平面模板与所述角主体的两侧拼接,所述平面模板的内表面与所述角主体的拼接端的内表面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板至少包括两块,且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的顶部与另一所述角模板的底部插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插接固定的所述角模板中,其中一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凹槽或凸筋,另一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底部设有相适应的凸筋或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板至少包括两块;每块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凹槽、角主体底部设有凸筋,或每块所述角模板的角主体顶部设有凸筋、角主体底部设有凹槽;
所述角模板呈上下布置,相邻的所述角模板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筋插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板还包括角附件;
所述角附件设有通孔,所述角附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凸筋;所述角附件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与所述角主体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或与所述角主体和所述延伸部于水平面的投影的边缘重合;所述通孔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凸筋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于所述角主体的端面内凹;所述凸筋于所述角主体的端面凸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角主体于水平面的投影呈L型;
和/或,
所述角主体和所述延伸部成型为一体结构;
和/或,
所述角模板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模板为木模板;
和/或,所述角模板材质为铝。
9.一种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模具包括阴角模板和阳角模板;
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角模板为所述阴角模板,所述阴角模板用于阴角的成型;
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角模板为所述阳角模板,所述阳角模板用于阳角的成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模具还包括平面模板;
所述平面模板搭接于所述阴角模板的延伸部;
所述平面模板搭接于所述阳角模板的延伸部。
CN201821309249.0U 2018-08-14 2018-08-14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Active CN209025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9249.0U CN209025431U (zh) 2018-08-14 2018-08-14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9249.0U CN209025431U (zh) 2018-08-14 2018-08-14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25431U true CN209025431U (zh) 2019-06-25

Family

ID=66873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9249.0U Active CN209025431U (zh) 2018-08-14 2018-08-14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254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7916B1 (ko) 돔형 구조물
CN110219402A (zh) L型异形柱剪力墙模块、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09025431U (zh) 角模板以及组合模具
CN202607811U (zh) 混凝土漏缝地板组合模具
CN207160557U (zh) 一种带墙体装饰的混凝土浇注模板
JP3232317U (ja) 化粧型枠及び構造物
CN207597673U (zh) 周边叠合预制楼板单元及预制楼板组件
CN201850754U (zh) 精密建筑模板系统
CN210598619U (zh) 一种水泥预混料门框板
CN207859091U (zh) 用于预制构件成型的模具
CN207210984U (zh) 一体式吸隔声屏障板
CN209025359U (zh) 一种木饰面板接缝拼接结构
CN110158814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模板
CN107119864A (zh) 一种eps装饰构件及其施工工艺
JPH08218625A (ja) コンクリート型枠用模様板及び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施工方法
CN219522471U (zh) 一种可循环的装配式建筑定型工具
CN218149162U (zh) 一种装配式复合箱密肋楼盖制作成型模具装置
CN215631316U (zh) 具有排水功能的混凝土地面缝条系统
JP7451843B2 (ja) 型枠、型枠セット及び型枠構造体
CN205777491U (zh) 一种建筑体梁柱节点连接构造
CN215978167U (zh) 一种装饰造型板
KR102578180B1 (ko) 모서리 크랙 방지용 프레임 및 이를 이용한 창틀용 개구부를 갖는 콘크리트 구조체
KR20170007930A (ko) 제작이 용이한 싱크대용 상판
CN208219933U (zh) 装配式水平拼接轻薄模板
CN209364921U (zh) 一种空心楼盖装配箱的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