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1263U -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1263U
CN209011263U CN201821165251.5U CN201821165251U CN209011263U CN 209011263 U CN209011263 U CN 209011263U CN 201821165251 U CN201821165251 U CN 201821165251U CN 209011263 U CN209011263 U CN 209011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et type
embedded core
annular portion
plugging member
direct plug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52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军
易晓丹
刘放忠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Dayu Waterproof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Dayu Waterproof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Dayu Waterproof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Dayu Waterproof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652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1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1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12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其包括:斗型管状本体,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圆环部、止水槽、漏斗部、第二圆环部和固定底脚;其中,所述漏斗部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通过本申请有效避免了排水系统中的异物堆积导致的管道堵塞。

Description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行业的单立管排水系统采用两端为承口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防渗漏套管的功能强大:可省吊模补洞、可调整预埋偏差、可与结构混凝土形成一体止水、可排除沉箱积水、可简化阻火圈安装等等。但是,这种两端为承口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造成了管道减径,从而易在套管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具体地:
第一,目前一般的建筑物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厚度较薄,如要在预埋时不因此预埋件对装模扎钢筋造成影响以及为方便用于沉箱内的预埋件排除积水,因此预埋件的总高度不能超过10CM。为了方便预埋时造成的偏差调整,产品结构采用了上大下小的变径结构,产品上方采用两个大、小偏芯调节圈进行调整。为使管道通畅,上部的偏芯调节圈要尽量往上设,为尽可能的实现承口深度,只能将上大下小的变径部位的坡度放平,与水平面的角度一般<30°,甚至达到水平状态。这种设计的产品在当实际使用过程中极易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
第二,目前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的下承口结构上设有一道返溢边,设立此返溢边的原因是因为防渗漏套管在预埋到安装管道通常要经过半年时间,半年时间内有季节变换,防渗漏套管在此时间段会产生热胀冷缩,与后期安装的管材管件会有紧有松的间隙;另外防渗漏套管的生产厂家与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的尺寸本身也有一定区别,为防止此处接口因间隙过大粘接不严造成渗漏面设立此返溢边。此道返溢边严重地减小管道直径及横截面积,从而降低了整个管道的流量,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共用同一管道的住户会越来越多,在早晚用水如厕高峰期会造成排水不通畅,导致在管道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预埋管的管道减径或水流速较低所导致的在套管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包括:斗型管状本体,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
第一圆环部、止水槽、漏斗部、第二圆环部和固定底脚;
其中,所述漏斗部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斗型直插件,所述斗型直插件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套接,所述斗型直插件的部分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的下端伸出。
其中,所述斗型直插件的内壁上设置有璇流内筋。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中部设置有排水孔的防浆盖,所述防浆盖设置在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上部。
其中,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为插口结构,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与为承口结构的伸缩管件相连接。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补芯式大调节圈、补芯式小调节圈;
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设置在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上端;
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套接在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的内侧。
其中,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排水孔。
其中,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与顺水三通相连接。
其中,所述顺水三通包括:上承管口和三通支管承口,所述上承管口与主立管连接。
根据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具有安装施工简便、不发生管道减径的优点,因此不减少管道的水流量,有效避免了排水系统中的异物堆积导致的管道堵塞。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斗型管状本体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底脚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斗型直插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璇流内筋的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小补芯式调节圈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防浆盖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浆盖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个管道处理系统的预埋固定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个管道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斗型管状本体
101 第一圆环部
102 止水槽
103 第一漏斗部
104 第二圆环部
105 固定底脚
106 固定脚钉孔
2 斗型直插件
201 第三圆环部
202 第二漏斗部
203 第四圆环部
3 补芯式大调节圈
4 补芯式小调节圈
5 排水孔
6 避水胶条
7 止水槽
10 防浆盖
11 凹槽
12 防浆盖排水孔
16 顺水三通
17 伸缩管件
18 主立管
19 现浇楼板
20 墙体
21 阻火圈
22 璇流内筋
23 污水立管
24 通气立管
25 废水立管
26 模板
27 开口螺杆
28 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给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其包括:斗型管状本体。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斗型管状本体的示意图,该斗型管状本体为大体呈漏斗形结构的管状体,其上端和下端均为承口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该斗型管状本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圆环部101、止水槽102、第一漏斗部103、第二圆环部104和固定底脚105。其中,第一圆环部101为一圆环结构,其内可以设置补芯式大调节圈。在实施例中,第一圆环部101的直径大于排水系统的主立管的直径。
在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周围设置有一止水槽102,水槽102为沿着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一周设置的返溢边,该止水槽102可以防止施工工程中产生的水或液体渗漏至楼板或下层。
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与第一漏斗部103连接,第一漏斗部103为倒锥形结构设计,即管径逐渐缩小。斗型管状本体在第一漏斗部103形成一顺水坡。在实施例中,所述漏斗部103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也就是说,第一漏斗部103(顺水坡)的坡度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或等于60度。实验证明,通过顺水坡的结构设计可确保水流中异物不会在些处停留,保持管道畅通。理论上,坡度越大水流速越快,但是大角度设计又会导致管道减经,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在实际中坡度可以为60度。
第一漏斗部103的底端与第二圆环部104连接,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小于第一圆环部101的管径,一般地,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与预埋件上面连接的顺水三通的主管道的管径相同或相近似,例如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为104mm。并且,第二圆环部104的高度也远远小于第一圆环部101的高度。
在第二圆环部104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底脚105,固定底脚105用于固定斗型管状本体1。参考图2,在实施例中,斗型管状本体1设置有4个固定底脚105(本申请对固定底脚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其中每个固定底脚105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脚钉孔106,可以通过铁钉或螺丝将斗型管状本体固定于模板上。需要说明,在实际中,第一圆环部101、止水槽102、第一漏斗部103、第二圆环部104和固定底脚105为一体成型结构,共同构成斗型管状本体。
结合参考图3和图4,所述斗型直插件2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1套接,连接时,斗型直插件2由斗型管状本体1的上部插入至斗型管状本体1中,斗型直插件2的下部伸出在斗型管状本体1之外。斗型直插件2的上部具有与斗型管状本体1相同的形状或结构,可以采用胶粘方式将斗型直插件2的上部与斗型管状本体1连接,连接后,两者紧密贴合之间没有明显的缝隙。
如图3所示,斗型直插件2为大体呈漏斗形结构的管状体,其上端为承口结构、下端为插口结构。所述斗型直插件2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三圆环部201、第二漏斗部202和第四圆环部203。其中,第三圆环部201与斗型管状本体1的第一圆环部101的形状、结构相类似,第三圆环部201的管径稍小于第一圆环部101的管径,使得第三圆环部201能够紧密套接在第一圆环部101之内并且二者紧密贴合。
第三圆环部201的下端与第二漏斗部202连接,第二漏斗部202与斗型管状本体1的第一漏斗部103的形状、结构相类似,漏斗部202的管径稍小于漏斗部103的管径,使得漏斗部202能够紧密套接在漏斗部103之内并且二者紧密贴合。在实施例中,斗型直插件2在第二漏斗部202处形成一顺水坡,顺水坡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也就是说,漏斗部202(顺水坡)的坡度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或等于60度,在实施例中,第二漏斗部202的坡度与第一漏斗部103的坡度相同。
第二漏斗部202的下端与第四圆环部203连接,第四圆环部203与斗型管状本体1的第二圆环部104形状、结构相类似,但是第四圆环部203的高度远大于第二圆环部104的高度,因此,斗型直插件2的部分从斗型管状本体1的下端伸出。在实施例中,第四圆环部203的管径稍小于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使得第四圆环部203上端的一部分能够套接在第二圆环部104之内并且二者紧密贴合,而第四圆环部203的其余部分伸出斗型管状本体1。
参考图5,所述斗型直插件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道璇流内筋22,所述璇流内筋22可以为螺旋叶结构设计,当水流自上而下流经此处时能够使水流增速璇流,有效保持管道畅通不堵塞。
第四圆环部203的下端为插口结构,其管径与排水系统的主立管18相同,能够插入至主立管从而与主管道18密封连接。在实际中,斗型直插件2的下端与具有承口结构的伸缩管件17相连,也可采用卡箍式连接与下方相同或不同材质的主立管相连,预埋件位置没有发生减径,以确保水流量不减。
在本申请中,所述斗型直插件2为一个独立结构,其可以采用胶粘方式与斗型管状本体1连接,连接后,斗型直插件2对斗型管状本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从管道内部来看,斗型管状本体1的内壁被斗型直插件2所覆盖,即使有外物或外力对预埋的斗型管状本体1进行损坏,也都被斗型直插件2所阻挡,因此不会导致斗型管状本体1损坏,只需更换损坏的斗型直插件2即可,这大大增快了施工速度及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图4和图6,在所述斗型直插件2的上端设置有补芯式大调节圈3,在补芯式大调节圈3的内侧设置有补芯式小调节圈4。补芯式调节圈又可称为偏芯调节圈或变径调节圈,通过配合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3和补芯式小调节圈4,可解决上下层预埋偏差,使主立管安装垂直。如图所示,一般地,补芯式大调节圈3的直径稍小于斗型直插件2的第三圆环部201的管径,使得补芯式大调节圈3能够紧密设置在第三圆环部201内,补芯式大调节圈3与斗型直插件2之间没有明显缝隙。在补芯式大调节圈3上方设有多个排水孔5,用于将积水引入斗型直插件2内。在补芯式大调节圈3上还设有凹槽11,所述排水孔5设置在所述凹槽11内。并且,凹槽11还可称为避水胶条安放槽,可在上方填充避水胶条6(参考图4),从而可以在安装主管道之前做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避水实验。此外,在无需做避水实验的非沉箱式楼板结构中,补芯式大调节圈3和补芯式小调节圈4可以不具有排水孔(以及凹槽)。
继续参考图6,补芯式小调节圈4紧密设置在补芯式大调节圈3内,补芯式小调节圈4与补芯式大调节圈3之间没有明显缝隙。配合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3和补芯式小调节圈4,能够解决上下层预埋偏差。同样地,补芯式小调节圈4上方设有多个排水孔(未标示),排水孔用于将积水引入斗型旋流直插件2内。并且在补芯式小调节圈4上还设有凹槽(未标示),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此外,凹槽还可称为避水胶条安放槽,可在上方填充避水胶条,从而可以在安装主管道之前做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避水实验。此外,在无需做避水实验的非沉箱式楼板结构中,补芯式小调节圈4不具有排水孔(以及凹槽)。
参考图7和图8,为防止现浇水泥时水泥进入管道,可以在斗型管状本体1上方设置防浆盖10,防浆盖10中间位置具有一防浆盖排水孔12。具体地,在模板26上的对应位置开一小孔,结合防浆盖10用开口螺杆27穿过防浆盖排水孔12及模板26上的小孔,开口螺杆27下方开口处穿过小孔钩住模板26,上方螺纹处用螺帽28紧固固定。这样可解决高质量建筑物采用铝模板施工面预埋件不好固定的问题。并且,在后期安装管道时可装阻火圈21(见图9)用螺丝固定在固定底脚105的底部。
参考图9,在实际应用中,排水管道系统一般靠近位于墙体20设置。在施工中,斗型管状本体1预埋入现浇楼板19,将斗型直插件2从上至下插入斗型管状本体1。斗型直插件2的上方为顺水三通16,顺水三通16的另一端与主立管18连接。为保证主立管垂直安装,需配合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3和补芯式小调节圈4连接斗型直插件2和顺水三通16。顺水三通16包括一位于主管道的上承管口的上承管口一三通支管承口,上承管口和三通支管承口的管径皆小于顺水三通16的主管道的管径。在实施例中,斗型直插件2的第四圆环部203的管径与异径顺水三通16的主管道相同,以确保水流量不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顺水多通替换顺水三通,其连接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斗型直插件2下方,斗型直插件2与伸缩管件17连接,而伸缩管件17下方与主立管18连接。此外,斗型管状本体1的固定底脚105可与阻火圈21连接。
参考图10和图11,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污水立管23、通气立管24共两根或由污水立管23、通气立管24、废水立管25共三根组成排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由两个或三个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通过底部公母固定底脚105拼接预埋,后期安装通过补芯式大调节圈、补芯式小调节圈调节预埋偏差。
综上所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具有安装施工简便、不发生管道减径的优点,因此不减少管道的水流量,有效避免了排水系统中的异物堆积导致的管道堵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斗型管状本体,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
第一圆环部、止水槽、第一漏斗部、第二圆环部和固定底脚;
所述第一圆环部的底端周围设置所述止水槽,所述第一圆环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漏斗部连接,所述第一漏斗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圆环部连接,所述
第二圆环部的底端设置所述固定底脚;
其中,所述第一漏斗部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斗型直插件,所述斗型直插件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套接,所述斗型直插件的部分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的下端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斗型直插件的内壁上设置有璇流内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部设置有排水孔的防浆盖,所述防浆盖设置在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为插口结构,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与为承口结构的伸缩管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芯式大调节圈、补芯式小调节圈;
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设置在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上端;
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套接在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排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与顺水三通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顺水三通包括:上承管口和三通支管承口,所述上承管口与主立管连接。
CN201821165251.5U 2018-07-23 2018-07-23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Active CN209011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5251.5U CN209011263U (zh) 2018-07-23 2018-07-23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5251.5U CN209011263U (zh) 2018-07-23 2018-07-23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1263U true CN209011263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29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5251.5U Active CN209011263U (zh) 2018-07-23 2018-07-23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12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24839A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108978455A (zh) 一种建筑桥梁排水结构
CN209011263U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108589884A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209129114U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206320419U (zh) 自封底式多功能止水套管
CN211286635U (zh) 一种卫生间后开孔管道封堵支模装置
CN208815649U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108915066A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208815648U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KR20180093600A (ko) 옥상용 드레인 유닛을 이용한 옥상 드레인 보수방법
CN203176574U (zh) 一种可防渗漏的便捷式混凝土层排水管材连接预埋器
CN108589883A (zh) 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CN206570892U (zh) 积水排水装置
CN210003941U (zh) 可拆装防渗套管组件
CN209372067U (zh) 一种红外线定位仪
CN208981470U (zh) 不降板同层排水系统
CN202745372U (zh) 楼板预埋筒改进结构
CN208072593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地漏
CN107419780A (zh) 模块上下楼层无压力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及方法
CN206143900U (zh) 适用于综合管廊内的污水检查井结构
CN215759421U (zh) 一种建筑施工临时止排水装置
CN208293726U (zh) 一种淋浴房用防渗漏地漏及预埋管
CN205502190U (zh) 一体化自动调流截流井设备
JP3447783B2 (ja) 通気口付き管継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