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排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管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积水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卫生间为达到同层排水的目的,多采用同层降板的结构,即降低卫生间的结构标高,用于架设排水管道。卫生各器具的排水管汇入横支管,再通过顺水三通排入立管。为更好实现降板结构的效果,一般卫生间楼板会下沉350mm,在降板区域安装完管道后,再在管道上面铺设材料,使降板区域与其余部分保持在同一平面,同时还要对降板区域进行防水处理。
由于防水处理的效果会随着时间降低,当防水层遭到破坏后,卫生间地面的积水会渗透到降板层,在降板层上形成积水,对住户卫生间的结构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渗透到下层住户的卫生间,引起不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除积水的积水排水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积水排水装置,包括主排水管与S形通道管件,所述主排水管外侧设有斜支管,所述斜支管与所述主排水管连通,所述斜支管远离所述主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S形通道管件的一端连接,安装状态下,所述斜支管设于降板层内,所述斜支管向所述降板层的上表面方向倾斜,所述S形通道管件另一端的端口位于所述降板层上表面;或所述S形通道管件另一端的端口低于所述降板层上表面。
下面对一种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S形通道管件包括连接管、第一弯头管与第二弯头管,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头管、第二弯头管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一弯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斜支管套接;或所述第一弯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二弯头管的一端套接,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斜支管套接;或所述第二弯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弯头管的一端套接,所述第一弯头管与所述斜支管套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头管、第二弯头管弯折的角度均大于或等于9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支管与所述主排水管之间的夹角为95度至11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支管与所述主排水管之间的夹角为8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直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积水排水装置还包括釉灰防渗套筒,所述釉灰防渗套筒套设于所述主排水管,所述S形通道管件设于所述釉灰防渗套筒内,安装状态下,所述釉灰防渗套筒设于所述降板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积水排水装置还包括侧排水封地漏,所述侧排水封地漏设于所述降板层内,所述侧排水封地漏的入水口与所述降板层的上表面连通,所述S形通道管件远离所述斜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侧排水封地漏的出水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积水排水装置还包括顺水三通,所述主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顺水三通出水管的端口连接。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积水排水装置安装于降板层,其斜支管与S形通道管件连接,S形通道管件的另一端位于或低于降板层上表面,当降板层上存在积水时,积水依次通过S形通道管件和斜支管流入到主排水管,可有效防止降板层上形成积水,同时S形通道管件的结构具有防止主排水管中异味或有害气体逸出积水排水装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积水排水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积水排水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积水排水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主排水管。110、斜支管,200、S形通道管件,210、连接管,220、第一弯头管,230、第二弯头管,300、釉灰防渗套筒,400、侧排水封地漏,500、顺水三通,600、降板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积水排水装置包括主排水管100与S形通道管件200,主排水管100的一端与所述顺水三通500出水管的端口连接,主排水管100外侧设有斜支管110,斜支管110与主排水管100连通,斜支管110远离主排水管100的一端与S形通道管件200的一端连接,安装状态下,斜支管110设于降板层600内,斜支管110向降板层600的上表面方向倾斜,S形通道管件200另一端的端口位于降板层600上表面;或S形通道管件200另一端的端口低于降板层600上表面。安装时,将S形通道管件200另一端的端口安装于降板层600的低洼处,当降板层600上表面存在积水时,积水流向降板层600的低洼处,随后流进S形通道管件200,并通过斜支管110进入主排水管100,可有效防止降板层600上表面形成积水,同时S形通道管件200的结构具有防止主排水管100中的异味或有害气体逸出积水排水装置的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排水管100的一端与顺水三通500出水管的端口连接,顺水三通500的两个入水管分别用于连接上层排水管道与本层排水管道,顺水三通500的出水管用于排出污水,但主排水管100也可根据安装的实际情况与顺水四通或排水直管等连接。
如图3所示,S形通道管件200包括连接管210、第一弯头管220与第二弯头管230,连接管2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头管220、第二弯头管230的一端套接,第一弯头管220的另一端与斜支管110套接。由于连接管210、第一弯头管220与第二弯头管230之间的连接均为套接,则连接管210与第一弯头管220、连接管210与第二弯头管230之间均可通过转动或伸进伸出调整位置,使S形通道管件200可根据安装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结构,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2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头管220、第二弯头管230的一端套接,第一弯头管220的另一端与斜支管110套接,但可实现上述效果的结构还可为第一弯头管22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管210、第二弯头管230的一端套接,连接管210与斜支管110套接;或第二弯头管23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管210、第一弯头管220的一端套接,第一弯头管220与斜支管110套接。
第一弯头管220与第二弯头管230的弯折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斜支管110与主排水管100的夹角范围为95度至110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降板层600上表面的积水能够顺利排入主排水管100中,第一弯头管220与第二弯头管230的弯折角度均为90度,连接管210为直管,由于斜支管110与主排水管100的夹角为100度,此时积水流入S形通道管件200中时,积水能够通过所受重力向下流动,有利于积水的排出。但可以实现积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主排水管100的效果还可以为第一弯头管220与第二弯头管230的弯折角度大于90度,斜支管110与主排水管100的夹角范围为95度至110度,上述结构均为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2所示,积水排水装置还包括釉灰防渗套筒300,釉灰防渗套筒300套设于主排水管100,S形通道管件200设于釉灰防渗套筒300内,安装状态下,釉灰防渗套筒300设于降板层600内。釉灰防渗套筒300可防止积水排水装置周边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使降板层600的积水尽量排入主排水管100中。
如图2所示,积水排水装置还包括侧排水封地漏400,侧排水封地漏400设于降板层600内,侧排水封地漏400的入水口与降板层600的上表面连通,S形通道管件200远离斜支管110的一端与侧排水封地漏400的出水口连接。降板层600上表面的积水进入侧排水封地漏400的入水口,再通过其出水口进入S形通道管件200,而且侧排水封地漏400可以利用水封封住其入水口,可防止主排水管100中的异味及有害气体进入卫生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