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11000U -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11000U
CN209011000U CN201821744113.2U CN201821744113U CN209011000U CN 209011000 U CN209011000 U CN 209011000U CN 201821744113 U CN201821744113 U CN 201821744113U CN 209011000 U CN209011000 U CN 209011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ng wall
passive protection
protection structure
structure according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4411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昊
胡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Zhongnan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Zhongnan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Zhongnan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Zhongnan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4411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11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11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11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被动防护结构,包括防护墙(1),所述防护墙(1)的顶部设有防护网(2);所述防护墙(1)上开设有若干贯通防护墙两侧面的孔(5)。本实用新型可选择较为平缓的地段施工,施工方便;可以根据危险源的弹跳高度选择不同的防护墙高度,有效的拦截危险源。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被动防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被动防护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边坡被动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高陡边坡上常存在孤石、堆积碎块石等危险源,如果不及时清除,在施工、暴雨、地震等情况下,可能给附近的人员、机械、建筑物等带来危害。被动防护网作为边坡防护的一种重要的防护技术,常被采用,然而,高陡边坡上直接进行被动防护网的施工是非常困难的。为便于施工,常在高陡边坡下部选择相对平缓的地段直接布置被动防护网。
由于被动防护网的高度通常在5m以下。若在平缓地带布置被动防护网,危险源从高处到达该平缓地段的弹跳高度超过5m,被动网也常常会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被动防护结构,以解决现有被动防护结构高度无法达到危险源弹跳高度的问题,实现充分拦截危险源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包括防护墙,所述防护墙的顶部设有防护网;所述防护墙上开设有若干贯通防护墙两侧面的孔。
如此,防护墙和防护网组合形成被动防护结构,被动防护结构的高度远高于单独设置于防护网时的防护结构高度,从而有效拦截弹跳高度高的危险源。另外,防护墙上孔的设置,可方便防护墙一侧积水透过孔排出,防止积水过多,影响被动防护结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被动防护结构的稳定性,所述防护墙通过若干锚固件锚固于地基上。
所述锚固件的数量为多个,沿防护墙横向均匀分布。
所述锚固件为锚筋,锚筋伸入地基内的长度为3-8m。
所述防护网通过立柱固定于防护墙顶部。
所述立柱的数量为至少两根,且沿防护墙横向分布。
所述立柱上连接有撑杆,撑杆的下端支撑于地基上。优选地,地基上设有支撑墩,所述撑杆通过支撑墩与地基连接。如此,可提升立柱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防护网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防护墙顶部设有预埋件,所述立柱的下端通过预埋件与防护墙固定连接,预埋件的设置可方便立柱的安装,获得结构稳定的被动防护结构。
所述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防护墙横向分布,方便防护墙横向各部位积水的及时排出。优选地,孔设置于地面线之下。
孔的直径为80-120mm。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的高度为3-8m,所述防护墙的高度为3-10m,具体可根据需要调整。
本实用新型中,防护墙横向是指防护墙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方向;防护墙的纵向是指防护墙的厚度方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可选择较为平缓的地段施工,施工方便。
(2)可以根据危险源的弹跳高度选择不同的防护墙高度,有效的拦截危险源。
(3)本实用新型的被动防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被动防护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被动防护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包括防护墙1,所述防护墙1的顶部设有防护网2;所述防护墙1上开设有若干贯通防护墙两侧面的孔5。
所述防护墙1通过若干锚固件7锚固于地基上。
所述锚固件7的数量为多个,沿防护墙横向均匀分布。所述锚固件7为锚筋,锚筋伸入地基内的长度为6m。
所述防护网2通过立柱3固定于防护墙顶部。
所述立柱3的数量为5根,且沿防护墙横向分布。
所述立柱3上连接有撑杆8,撑杆8的下端支撑于地基上。优选地,地基上设有支撑墩9,所述撑杆8通过支撑墩9与地基连接。
所述防护墙1顶部设有预埋件4,所述立柱3的下端通过预埋件4与防护墙固定连接。
所述孔5的数量为多个,分为上下分布的两排,每排孔沿防护墙横向均匀分布。同排孔5中,相邻孔之间的间距为1.5m。孔靠近边坡侧的孔口处设有钢筋网6,以防止杂物将孔堵塞。所述孔由边坡侧向远离边坡侧倾斜(见图2)。防护墙1的纵截面为梯形,底部设置齿板作为基础,提升防护墙的结构稳定性。
孔的直径为95mm。
在构建该被动防护结构时,可采用如下施工方法:
1、首先在危险源下方选择地势较为平缓便于施工的地带作为被动防护结构实施的位置,并对基础进行清理,清除表土、覆盖层等;
2、计算危险源在被动防护结构实施部位的弹跳高度及能量级别;根据能量级别选择适当的被动防护网,根据弹跳高度确定防护墙的高度;
3、在被动防护结构实施位置的基础布设间距为1.5m的锚筋,锚筋深入基岩内6m;
4、进行防护墙的施工,防护墙底部设直径为100mm间距为1.5m的排水孔,以排出来水,为防止排水孔堵塞在排水孔进口处设钢筋网;
5、在防护墙顶部埋设预埋件,进行防护网的施工。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墙(1),所述防护墙(1)的顶部设有防护网(2);所述防护墙(1)上开设有若干贯通防护墙两侧面的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1)通过若干锚固件(7)锚固于地基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7)的数量为多个,沿防护墙横向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件(7)为锚筋,锚筋伸入地基内的长度为3-8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2)通过立柱(3)固定于防护墙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的数量为至少两根,且沿防护墙横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上连接有撑杆(8),撑杆(8)的下端支撑于地基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1)顶部设有预埋件(4),所述立柱(3)的下端通过预埋件(4)与防护墙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5)的数量为多个,且沿防护墙横向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孔的直径为80-120mm。
CN201821744113.2U 2018-10-26 2018-10-26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Active CN209011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44113.2U CN209011000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44113.2U CN209011000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11000U true CN209011000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40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44113.2U Active CN209011000U (zh) 2018-10-26 2018-10-26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11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5177B (zh) 一种边坡支护施工方法
ES2936068T3 (es) Sistema de enganche para losetas de techo y método para instalarlo
CN206245326U (zh) 一种建筑基坑的排水系统
US20120060433A1 (en) Waterproofing system for a basement or similar structure
CN207130749U (zh) 边坡生态治理护坡结构
KR101581806B1 (ko) 다기능 복합 모듈댐
CN209011000U (zh) 一种被动防护结构
CN204825931U (zh) 一种边坡治理防护结构
KR101887359B1 (ko) 복합 스크린 콘크리트 사방댐
CN208039273U (zh) 一种山区高铁坡面支挡防护结构
CN106894583A (zh) 一种用于古建筑廊桥的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538128U (zh) 一种用于水库景观提升的大坝结构
CN202755371U (zh) 一种土质边坡防护和边坡雨水疏散的植物防护结构
CN104372801A (zh) 一种边坡防滑构件
CN107152030A (zh) 一种露天煤矿边坡治理方法
CN107245961A (zh) 柔性棚洞
KR101151667B1 (ko) 엘형 측구 또는 옹벽용 화단걸이
CN107059669A (zh) 装配式空间索托柔性棚洞
CN208501836U (zh) 一种园林观景眺望台结构
KR101292662B1 (ko) 배수공 보호 스크린 장치
CN208701621U (zh) 一种泥石流沟治理的拦坝结构
CN210737592U (zh) 一种临时挡土防护设施
CN215053086U (zh) 一种边坡坡脚加固结构
CN101892669B (zh) 高大边坡覆压支护方法
TWM461652U (zh) 水土保持植栽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