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8676U -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8676U
CN209008676U CN201821535628.1U CN201821535628U CN209008676U CN 209008676 U CN209008676 U CN 209008676U CN 201821535628 U CN201821535628 U CN 201821535628U CN 209008676 U CN209008676 U CN 209008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ggage case
stringer
electric
buffer beam
back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356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海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356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8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8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8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所述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1)并通过该纵梁(1)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

Description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发生后面碰撞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力并传递至纵梁(后纵梁)。由于后纵梁与后防撞梁之间设置有吸能盒,因此后面碰撞过程中的撞击能量至少部分地通过该吸能盒的变形而被吸收。在此情形下,位于吸能盒上方的行李箱地板也随之发生变形。
在传统汽车中,行李箱地板的变形被视为一种在后面碰撞事故中不可避免且无关痛痒的现象,即使变形严重也可以通过钣金等方式修复或更换,甚至这种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以保护乘员安全。然而,对于例如为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行李箱内常需布置高压电气部件等风险部件,若行李箱地板变形过大,则可能对这些风险部件产生挤压,存在挤破风险,导致汽车自燃、爆炸等重大整车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后面碰撞事故可能导致的整车安全性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能够有效避免后面碰撞事故带来的重大整车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
优选地,所述纵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
优选地,所述汽车车身设置有用于将风险部件固定安装至所述行李箱内的风险部件安装部,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安装于所述行李箱内的所述风险部件整体移动。
优选地,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或至少部分地环绕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风险部件的加强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的汽车车身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设有纵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的后端以使得连接区域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
优选地,所述纵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
优选地,所述行李箱内固定安装有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通过风险部件安装部固定,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所述电气部件整体移动。
优选地,与所述电气部件位于所述汽车车身同一侧的后排座椅设置有用于限定该后排座椅的极限调整角度的限位块,该限位块设置于调角器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调角器的朝向所述电气部件的一侧设置有防冲击结构。
优选地,所述防冲击结构为翻边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并通过该纵梁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汽车的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后排座椅调角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梁;2-非压溃吸能区;3-电气部件;4-加强钢板;5-调角器;6-限位块;7-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可以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此外,与电动汽车类似地,在一些以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车用燃料的汽车中,由于燃料储罐常常被置于行李箱内,同样存在后面碰撞事故导致严重安全风险的问题。因此,尽管以下的说明主要以电动汽车为例展开,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车身并不限于电动汽车的车身,其还可以作为其他类型汽车的车身。
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设有纵梁1,后侧设有后防撞梁(未示出)。典型地,纵梁1可以包括后纵梁和地板纵梁等,后防撞梁位于后纵梁的后端。在本实用新型中,后防撞梁连接至该后纵梁的后端,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将省去位于行李箱下侧的吸能盒,将后防撞梁直接连接至后纵梁;或者,后纵梁设置为其位于行李箱正下方的部分不具有压溃吸能结构。由此,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1并通过该纵梁1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3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
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突破了将变形吸能结构设置在远离汽车乘员区域的惯常技术构思,针对电动汽车等特殊汽车类型的部件布置形式,对对应于行李箱的后纵梁部分进行相对强化处理,避免因行李箱地板严重变形导致的风险部件损坏,由此有效地降低了发生重大整车事故的风险。
针对对应于行李箱的后纵梁部分强化处理可以对电气部件3实施保护,避免后面碰撞事故导致的对电气部件3的挤压,但这同时也会使得碰撞能量通过纵梁1朝向靠近乘员的车身部分传递。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纵梁1的位于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11,用于吸收后面碰撞的能量。如图1所示,该折弯变形区11可以设置于纵梁1的后副车架安装点附近的位置,从而在后面碰撞中可以在行李箱前侧位置进行变形吸能,同时避免碰撞能量传递至乘员区域,以保护乘员安全。在此情形下,本实用新型将传统技术中的压溃吸能区由车身后端前移至行李箱前侧,既有利于在后面碰撞中对电气元件3的保护,同时也避免对乘员安全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
正如前述,行李箱内可以固定安装有电气部件3或燃料储罐等风险部件,此类风险部件可以通过特别设置的风险部件安装部固定,以通过对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进行弱化处理,使得该风险部件安装部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风险部件整体移动。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可以形成为多种适宜的形式,例如可以为安装于行李箱地板上的安装座或嵌入行李箱地板中的安装板等。该风险部件安装部可以为铸铝材质,或在与行李箱地板连接的位置形成有镂空结构,由此适当降低连接强度。此处弱化处理所要达到的功能是在预定作用力下风险部件安装部断裂失效,进而允许例如为电气部件3的风险部件整体移动,也即,风险部件安装部的强度设置为:能够使得其发生断裂失效的所述预定作用力小于能够致使风险部件破损的作用力强度。由此,在行李箱地板发生变形时,风险部件安装部在风险部件发生破损前即可断裂失效,以避免在风险部件上产生更大的挤压等作用力,对该风险部件形成保护。
进一步地,上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可以设置有加强钢板4,或者,可以设置环绕风险部件安装部的加强钢板4,用于保护风险部件。通过这种设置,在风险部件安装部断裂失效后,风险部件可以在行李箱地板变形产生的作用力下避开更大挤压作用力,同时由加强钢板4对风险部件提供碰撞保护。或者,在发生局部碰撞时,加强钢板4可以避免该局部碰撞的撞击力直接作用于风险部件上,以更好地保护风险部件。例如,在电气部件3朝向后排座椅的一侧可以设置加强钢板4,用于在其与后排座椅部件(如调角器5)发生碰撞时分散碰撞作用力,防止对电气部件3造成损坏。
为了适应不同乘员的乘车要求,汽车后排座椅通常设置有调角器5,该调角器5可以具有限位块6,用于限定后排座椅的极限调整角度,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与电气部件3位于汽车车身同一侧的后排座椅的调角器5上,限位块6位于该调角器5的上部。由此,当电气部件3因风险部件安装部断裂失效而向前移动时,可以避免电气部件3直接撞击在限位块6上,避免该限位块6导致的电气部件3损坏。
此外,还可以在调角器5的朝向电气部件3的一侧设置有防冲击结构,以对电气部件3形成撞击保护。具体地,防冲击结构可以为翻边结构,由此可以增大电气部件3在移动后与调角器5的接触面积,以防止刺破电气部件3的外壳。在可选实施方式中,防冲击结构还可以为设置于调角器5朝向电气部件3一侧的弹性元件,以避免电气部件3与调角器5刚性接触导致的损坏,提高整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可以具有前述汽车车身,以能够有效避免后面碰撞事故带来的重大整车事故。由于其优选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与前述优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1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设置有用于将风险部件固定安装至所述行李箱内的风险部件安装部,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安装于所述行李箱内的所述风险部件整体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或至少部分地环绕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风险部件的加强钢板(4)。
5.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的汽车车身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使得连接区域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11)。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内固定安装有电气部件(3),该电气部件(3)通过风险部件安装部固定,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所述电气部件(3)整体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气部件(3)位于所述汽车车身同一侧的后排座椅设置有用于限定该后排座椅的极限调整角度的限位块(6),该限位块设置于调角器(5)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角器(5)的朝向所述电气部件(3)的一侧设置有防冲击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击结构为翻边结构(7)。
CN201821535628.1U 2018-09-18 2018-09-18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09008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5628.1U CN209008676U (zh) 2018-09-18 2018-09-18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5628.1U CN209008676U (zh) 2018-09-18 2018-09-18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8676U true CN209008676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3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35628.1U Active CN209008676U (zh) 2018-09-18 2018-09-18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8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50169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
KR101210024B1 (ko) 차체의 전방 연결구조
CN108473039A (zh) 用于支撑机动车辆部件的装置
CN102826012A (zh) 六角弹簧管汽车碰撞保护装置
CN102390432A (zh)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CN110282017B (zh)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CN105946983A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
CN209008676U (zh)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CN209719505U (zh) 一种防撞梁吸能盒
CN204915840U (zh) 一种汽车a柱的上边梁
CN106864594A (zh) 车身纵梁结构
CN106347264A (zh)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CN201882154U (zh) 汽车组合防撞系统
CN209921427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
CN106740621A (zh) 一种汽车吸能装置
CN102248925B (zh) 汽车碰撞保护装置
CN203186260U (zh) 一种汽车蓄电池固定结构
CN202754038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的加强结构
CN106043436A (zh)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CN105416047B (zh) 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及方法
KR20110006446A (ko) 복수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단계를 갖는 차량용 전방 충돌에너지 흡수장치
CN205971183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
CN105857237B (zh) 车辆
CN105873808B (zh) 具有变形元件和纵梁的机动车车身
CN210591774U (zh) 一种稳定型安全气囊放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