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3595U -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3595U
CN209003595U CN201821009111.9U CN201821009111U CN209003595U CN 209003595 U CN209003595 U CN 209003595U CN 201821009111 U CN201821009111 U CN 201821009111U CN 209003595 U CN209003595 U CN 209003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evaporation tube
cold water
heat transfer
supply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091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岑振宙
郑夏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091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3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3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3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其中,供水组件包括:保温箱;蒸发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冷水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所述冷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净水水源;以及传热件,设于所述保温箱内,并分别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接触。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简化供水组件的结构。

Description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背景技术
因苏打水,即气泡水具有清新的口感,并能够起到抑制食欲、消除便秘、阻断糖类与脂肪的吸收、中和身体中的酸性等多种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用户喜爱。
现有的苏打水机,包括一个水箱,冷水管和蒸发管均设置在水箱内,在水箱内填充有水作为传热介质,以将蒸发管的冷量传递给冷水管,从而使得冷水管制得冷水,以为苏打水罐提供冷水来制作苏打水。然而由于水的传热性能较差,各处水温相差较大,在靠近蒸发管的位置水温较低,容易产生结冰现象,而在远离蒸发管的位置水温较高,对冷水管的制冷效果差,故为了避免水箱内的水结冰,并使得各处水温更加均匀,在水箱内还需要设置水泵来对水进行搅拌,如此使得苏打水机的水箱内部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供水组件,旨在简化供水组件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供水组件,用于饮水设备,包括:
保温箱;
蒸发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
冷水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所述冷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净水水源;以及,
传热件,设于所述保温箱内,并分别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接触。
优选地,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容置于所述传热件内部。
优选地,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在上下方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所述蒸发管围设于所述冷水管的外围。
优选地,所述蒸发管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环状管部,所述冷水管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环状管部,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一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环状管部移动;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二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二环状管部移动。
优选地,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保温箱内的苏打水罐,所述苏打水罐上分别设有冷水进口、苏打水出口和进气口,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冷水管的出水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呈下端闭合上端敞口的筒状设置,所述苏打水罐自所述传热件的敞口适配插入所述传热件内。
优选地,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环绕所述苏打水罐设置。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为通过注铝工艺所成型的包覆所述蒸发管和冷水管的铝件。
优选地,所述保温箱为由保温材料所发泡成型的发泡保温箱。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饮水设备,所述饮水设备包括供水组件,供水组件包括:
保温箱;
蒸发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
冷水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所述冷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净水水源;以及,
传热件,设于所述保温箱内,并分别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传热件分别与蒸发管和冷水管接触,能够将蒸发管产生的冷量传递给冷水管用于制备冷水,由于传热件为固体件,故在保温箱内部不需要设置水泵来进行搅拌,也不需要设置水位传感器来检测保温箱的水位;同时,传热件不存在结冰的现象,故在保温箱内部也不需要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检测是否存在结冰现象,因而使得供水组件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装配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水泵、水位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的省略,也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水组件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供水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供水组件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供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保温箱 42 传热底部
20 蒸发管 50 第一固定架
30 冷水管 60 第二固定架
40 传热件 60a 限位槽
41 传热环部 70 苏打水罐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供水组件,所述供水组件能够应用于饮水设备上,具体地,该饮水设备可为苏打水机或饮水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仅以所述供水组件应用于苏打水机上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供水组件包括:
保温箱10;
蒸发管20,设于所述保温箱10内;
冷水管30,设于所述保温箱10内,所述冷水管30的进水端连通净水水源;以及,
传热件40,设于所述保温箱10内,并分别与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接触。
本实施例中,保温箱10大体呈朝上敞口的方体状,当然,保温箱10也可呈朝上敞口的圆筒状。为能够充分利用保温箱10内部空间,冷水管30和蒸发管20均是弯折设置的,以使得冷水管30和蒸发管20的长度增加的同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减少空间的占用。
本实施例中,传热件40为固体件,其大体呈块状,在传热件40内部形成有不同的容置空间,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位于传热件40内部不同的容置空间内,两者之间通过传热件40进行传热。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传热件40大体呈翅片状,且传热件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传热件40沿着蒸发管2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传热件40均与冷水管30接触,优选地,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均是贯穿传热件40设置的。
冷水管30的进水端连通的是纯净水,冷水管30的出水端可直接与出水管连通,以供用户饮用冷水;冷水管30的出水端也可与苏打水罐70连通,以用于制备苏打水。蒸发管20是与压缩机连通的,以供制冷剂流通。具体地,当压缩机开启制冷功能时,制冷剂在所述蒸发管20内流通,以释放冷量,蒸发管20将冷量通过传热件40传递给冷水管30,从而使得冷水管30内的水被冷却。
本实用新型中,传热件40分别与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接触,以将蒸发管20产生的冷量传递给冷水管30用于制备冷水,由于传热件40为固体件,故在保温箱10内部不需要设置水泵来进行搅拌,也不需要设置水位传感器来检测保温箱10的水位;同时,传热件40不存在结冰的现象,故在保温箱10内部也不需要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检测是否存在结冰现象,因而使得供水组件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装配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水泵、水位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的省略,也使得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由于设置了保温箱10用于容置传热件40,故可减少传热件40朝外散热,提高保温效果。此外,由于净水是通过单独的冷水管30设置在保温箱10内,而与位于保温箱10内的蒸发管20独立设置的,如此蒸发管20未直接接触净水,蒸发管20表面的细菌灰尘等污染物,甚至是当蒸发管20内制冷剂发生泄漏时,均不会对冷水管30内净水造成污染,从而可保证冷水管30内净水的水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均容置于所述传热件40内部。本实施例中,为使得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与传热件40的接触面积更大,增大传热面积,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的外周面均被所述传热件40包覆。具体地,可先将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先置于一模具内,再将传热件的熔融液注入该模具,以使得传热件的熔融液填充模具内部空间,并包裹冷水管30和蒸发管20设置,当传热件的熔融液冷却成为固体后制得传热件40,则冷水管30和蒸发管20的外周面均被传热件40所包裹,传热面积更大。该实施例中,冷水管30和蒸发管20优选是间隔设置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传热件40上可设置两个容置槽,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各设于其中一容置槽内。例如,在传热件40上可设置两个环形的容置槽,且两环形的容置槽同心设置,冷水管30环绕其中一容置槽设置,冷水管30的外周面均与容置槽的两槽壁抵接,蒸发管20环绕另一容置槽设置,蒸发管20的外周面均与容置槽的两槽壁抵接。
为增加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的长度,并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故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均在上下方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所述蒸发管20围设于所述冷水管30的外围。
当所述冷水管30和所述蒸发管20分别呈螺旋状设置时,所述冷水管30相邻的两个环部容易紧挨在一起,同样地,所述蒸发管20相邻的两个环部也易紧挨在一起,而不能够与传热件40充分接触。故为了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因此通过设置固定架将相邻的两个环部相间开来。以下以与所述蒸发管20配合的固定架为第一固定架50,以与所述冷水管30配合的固定架为第二固定架60为例进行说明。
请结合参考图5,具体地,所述蒸发管20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环状管部,所述冷水管30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环状管部,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架50和第二固定架60,所述第一固定架50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一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环状管部移动;所述第二固定架60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二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二环状管部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50和第二固定架60均呈长条杆状设置,且其延伸方向沿上下方向。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具体可为卡接凸部,钩部,或凹槽等,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均为限位槽60a,所述第一环状管部与第一固定架50的限位槽60a一一对应卡接,所述第二环状管部与第二固定架60的限位槽60a一一对应卡接。为使得多个第一环状管部之间的间隔效果更好,蒸发管20上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架50;同样地,为使得第二环状管部之间的间隔效果更好,冷水管30上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架60。第一固定架50和第二固定架60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架50将蒸发管20的相邻环状管部撑开,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架60将冷水管30的相邻环状管部撑开,如此使得铝的熔融液能够填充进相邻的环状管部之间,以提高传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保温箱10内的苏打水罐70,所述苏打水罐70上分别设有冷水进口、苏打水出口和进气口,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冷水管30的出水端连通,以为苏打水罐70提供冷水。本实施例中的苏打水机通常还包括气罐,气罐与进气口连通,以朝苏打水罐70内输送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冷水中,从而制得苏打水。由于苏打水罐70位于保温箱10内,能够使得苏打水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冷水管30、苏打水罐70、蒸发管20与保温箱10这些部件形成一个整体模块,仅需通过保温箱10与苏打水机壳体安装即可,从而可实现模块化安装,达到简化安装步骤,实现快速安装的目的。
为能够更好保证苏打水罐70内的苏打水温度较低,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40呈下端闭合上端敞口的筒状设置,所述苏打水罐70与所述传热件40适配插合,即苏打水罐70自传热件40的敞口适配插入传热件40内。如此,相当于传热件40是包裹苏打水罐70设置的,传热件40能够将蒸发管20产生的冷量传递给苏打水罐70,对苏打水罐70的制冷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均环绕所述苏打水罐70设置。
具体地,所述传热件40包括包裹所述苏打水罐70外周设置的传热环部41,由于苏打水罐70被传热件40所包裹,传热件40能够将蒸发管20的冷量传递给苏打水罐70,从而使得苏打水罐70的温度降低,以进一步保持苏打水罐70内冷水的温度在较低范围内,从而更有利于制备苏打水。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均环绕所述苏打水罐70设置,且所述蒸发管20和所述冷水管30设于所述传热环部41内。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件40还包括位于所述苏打水罐70底面与所述保温箱10底壁之间的传热底部42,所述传热环部41与所述传热底部42相互连接而呈朝上敞口的筒状设置。如此传热件40能够从苏打水罐70的周向和底面传递冷量给苏打水罐70,对苏打水罐70的制冷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传热件40为金属件,金属的导热效率高,能够较快将蒸发管20的冷量传递给冷水管30,提高制冷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40为通过注铝工艺所成型的包覆所述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的铝件。具体地,所述蒸发管20、冷水管30、第一固定架50、第二固定架60先置于一模具内,再将铝的熔融液注入模具,以使得铝包裹蒸发管20和冷水管30设置,且在铝冷却后形成朝上敞口底端闭合的筒状设置,将成型后的铝件取出并放入保温箱10,再将苏打水罐70插入铝件的中部空腔内,如此实现了苏打水罐70与铝件的可拆卸,从而方便苏打水罐70的拆除。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可将蒸发管20、冷水管30、第一固定架50、第二固定架60和苏打水罐70先置于一模具内,再将铝的熔融液注入模具,以使得铝包裹蒸发管20、冷水管30和苏打水罐70设置。另外,传热件40还可为除铝之外的其它材质。
本实施例中,保温箱10为由保温材料所发泡成型的发泡保温箱。当然,保温箱10也可为海绵等材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供水组件,用于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温箱;
蒸发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
冷水管,设于所述保温箱内,所述冷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净水水源;以及,
传热件,设于所述保温箱内,并分别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容置于所述传热件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在上下方向上呈螺旋状设置,且所述蒸发管围设于所述冷水管的外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环状管部,所述冷水管具有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环状管部,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一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一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环状管部移动;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限位结构,每一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对应一所述第二环状管部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二环状管部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保温箱内的苏打水罐,所述苏打水罐上分别设有冷水进口、苏打水出口和进气口,所述冷水进口与所述冷水管的出水端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呈下端闭合上端敞口的筒状设置,所述苏打水罐自所述传热件的敞口适配插入所述传热件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均环绕所述苏打水罐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件为通过注铝工艺所成型的包覆所述蒸发管和所述冷水管的铝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箱为由保温材料所发泡成型的发泡保温箱。
10.一种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水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水组件。
CN201821009111.9U 2018-06-27 2018-06-27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Active CN209003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09111.9U CN209003595U (zh) 2018-06-27 2018-06-27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09111.9U CN209003595U (zh) 2018-06-27 2018-06-27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3595U true CN209003595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28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09111.9U Active CN209003595U (zh) 2018-06-27 2018-06-27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3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67205B (zh) 冰箱
CN107246754A (zh) 一种风冷卧式冷柜
CN202420078U (zh) 一种带蓄冷器的冷柜
WO2017177540A1 (zh) 均温容器及具有该均温容器的冰箱
CN209003595U (zh) 供水组件和饮水设备
CN210892353U (zh) 一种液体速冷装置
CN205767161U (zh) 一种冰箱箱体发泡料的导流管
CN113865187B (zh) 一种具有模块化制冷组件的美妆冰箱及装配方法
CN101498538B (zh) 双盘管冷蒸气制冷的低损耗液氦杜瓦
CN202869117U (zh) 冷柜
CN205536786U (zh) 一种冰蓄冷式制冷设备
CN112179022B (zh) 冰箱
JP6664508B2 (ja) 冷蔵庫
CN107940851A (zh) 速冷装置以及具有其的风冷冰箱
CN211432379U (zh) 一种快速的冷冻装置及其冷饮机
CN206399082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4757493U (zh) 一种多级制冷系统
CN210832748U (zh) 一种用于供取料系统的冷热型恒温器
CN205366580U (zh) 利用循环管路控温的新型实验生物运输箱
CN110671890A (zh) 用于供取料系统的冷热型恒温器
CN207894114U (zh) 保藏运输箱
CN210118915U (zh) 蓄能空调的蓄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蓄能空调
CN205655564U (zh) 对开门冰箱和对开门冰箱的箱体
CN220187187U (zh) 具有冷保持功能的饮料柜
CN220582852U (zh) 一种制冷装置及防护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