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99764U -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99764U
CN208999764U CN201821694844.0U CN201821694844U CN208999764U CN 208999764 U CN208999764 U CN 208999764U CN 201821694844 U CN201821694844 U CN 201821694844U CN 208999764 U CN208999764 U CN 208999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ption
reception portion
handle box
driving assembly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948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曙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Ninest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99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997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该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驱动组件包括轮毂;动力接收部,动力接收部通过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弹性件设置成控制动力接收部沿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还包括:迫压件,与动力接收部连接;作用件,相对于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迫压件上;其中,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迫压件向处理盒方向运动。该驱动组件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该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该处理盒一般包括有旋转力驱动组件、显影单元、显影剂、控粉单元以及容纳上述单元的壳体,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地设置有感光单元、充电单元、清洁单元以及搅拌单元等。该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沿显影单元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该旋转力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旋转单元(如显影单元、感光单元、搅拌单元等)转动,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
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工作(即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机构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如图1、图2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中的驱动机构500与处理盒C一端的驱动组件100进行接触啮合的示意图,驱动组件100随着处理盒的安装沿安装方向Y1(安装方向Y1与显影单元10的旋转轴L3大致垂直)向驱动机构500移动,当移动至与驱动机构500基本同轴时,驱动机构500的传动销510与驱动组件100的啮合爪110抵接啮合将来至驱动机构50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驱动组件100中,最后驱动组件100通过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的各个单元中。
如图3所示,在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由于处理盒在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处理盒的轴向两端被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或导轨相对固定,使处理盒不能沿处理盒的轴产生轴向的移动。同样的,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机构500也设计成只能绕自身轴线旋转而不能产生位移。这样,在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用于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销510的最低点与啮合爪110的最高点存在高度差H1,因此啮合爪110在移动至与传动销510啮合的过程中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产生相互的结构干涉。在现有技术中,为减少相互的结构磨损或干涉现象,传动销510或啮合爪110的外表面一般设置成带有一定的倾斜或圆滑面,同时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抵接时,啮合爪110可沿驱动组件100的旋转轴L2进行内缩以避免上述的结构干涉。
因此,若上述的驱动机构500与驱动组件100两者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期间存在多次的反复啮合与分离动作,则容易导致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500的结构或处理盒的驱动组件100的结构出现磨损或断裂,致使驱动机构500和驱动组件100难以或无法相互稳定地啮合并传递动力。这样,电子成像装置或处理盒也因此不能继续正常使用,后续的显影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以解决驱动组件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进行接触啮合或脱离啮合时产生的结构干涉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所述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轮毂,所述轮毂为圆柱结构,所述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
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所述轮毂的齿轮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
还包括:
迫压件,所述迫压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
作用件,所述作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
其中,所述作用件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所述迫压件向所述处理盒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作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处理盒向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所述作用件较所述动力接收部更先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作用件包括:
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凹状的抵接部,另一端设有连接部;
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以使得所述杆体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所述抵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抵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轮毂连接;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
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部;
所述滑动件的上窄面与所述连接部的限位面抵接,且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迫压件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接收件还包括:
凸爪,所述凸爪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槽口,所述槽口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槽口;
所述凸爪设有朝向所述连接部轴向方向的斜压面,且所述凸爪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迫压件的内表面设有滑块;
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一组外表面分别设有滑槽;
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所述槽口中,其中,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设置成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轮毂的旋转轴在所述轮毂内平行位移。
进一步的,还包括:
端盖,所述端盖中间设有通口,所述端盖围绕通口向内设有倾斜的第一斜滑面和垂直的第一滑动面;
所述迫压件的外表面设有第二滑动面,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另一组外表面设有倾斜的第二斜滑面;
所述第一斜滑面与所述第二斜滑面抵接,所述第一滑动面与所述第二滑动面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驱动组件包括轮毂、动力接收部、设置于轮毂与动力接收部之间的弹性件,还包括与动力接收部连接的迫压件和相对于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迫压件上的作用件,其中,轮毂为圆柱结构,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动力接收部通过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设置成控制动力接收部沿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具体的,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迫压件向处理盒方向运动,在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接触啮合的过程中,由于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因此,作用件先与驱动头抵接,随着处理盒的继续移动,作用件则下压迫推迫压件,最后使动力接收部也随之下移并向驱动组件内部缩进,通过这样的下压过程,动力接收部在与驱动头啮合前则不会产生抵接干涉,避免了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顺着处理盒被逐渐推动到位后,与作用件抵接的驱动头将会逐渐被“过渡”到与动力接收部同轴的位置。这样,动力接收部受到弹性件的弹性力向外伸出即可与驱动头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而作用件则不再与驱动头抵接而摆动至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上述的任意一种驱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处理盒与上述驱动组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与驱动机构进行接触啮合前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剖面结构图。
图5、图6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迫压件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滑动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端盖的部分剖视图。
图10、图11、图12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的动作示意图。
图13、图14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的相对伸缩的动作示意图。
图15、图16a、图16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沿方向Y1向驱动头移动的示意图。
图18a、图18b、图19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触啮合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沿方向Y1继续移动的示意图。
图21至图23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脱离啮合的示意图。
图24a至图24c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凸爪的斜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5a至图25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的滑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26至图28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的动作示意图。
图30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施例三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的作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至图33是本实施例三中的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的啮合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处理盒的轴向方向与显影单元或传递单元的旋转轴同轴或平行。
(处理盒)
如图4和5所示,为处理盒B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B包括显影仓b100,显影仓b100内储存有显影剂T,位于显影仓b100的表面固定设置有控粉单元20,显影单元10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仓b100上。驱动组件200安装在处理盒B的显影仓b100的一端上。
另外,根据不同类似的处理盒B结构,还额外的设置有壳体91以及内设的清洁单元60、感光单元40以及充电单元50。
实施例一
(驱动组件)
如图5至图10所示,驱动组件200包括动力接收部210、轮毂270、迫压件220、滑动件230、弹性件250、连接件260。动力接收部210设有连接部216、设在连接部216一端用于与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的凸爪211、设在连接部216另一端的槽口215、连接部216中间还设有一卡槽以及一限位面;迫压件220为中空的框体结构,滑动面224设在迫压件220的侧表面,一对滑块223设在迫压件220内;滑动件230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滑动件230的上表面为与动力接收部210的限位面抵接,滑动件230的侧表面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31以及两侧面设有滑槽232,还有一通孔236设在滑动件230中;端盖290中间设有一通口299,围绕通口299向内设有倾斜的斜滑面291以及垂直的滑动面294,该斜滑面291的倾斜设置使通口299在端盖290上为外窄内宽的结构(如图9中的W2大于W1);轮毂270为圆柱结构且内部设有内腔272,轮毂270的表面设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面271,内腔272的底部设有底面275,内腔272内还设有限位滑槽273(一对),限位滑槽273为两凸块形成且中间设有滑槽273a;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
如图6所示,上述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是:迫压件220通过内置的滑块223与滑动件230表面两侧的滑槽232平移滑动配合;动力接收部210通过连接部216穿过滑动件230的通孔236以及迫压件220,其动力接收部210的限位面抵接在滑动件230的上表面上;一卡扣219嵌入从滑动件230伸出的动力接收部210的卡槽上使动力接收部210轴向上固定在滑动件230上;连接件260穿过连接部216一端的槽口215,优选地,连接件260为一根中间凸起的销钉,其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槽口215中;弹性件250放置在轮毂270的内腔272中,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入轮毂270内置的限位滑槽273中,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内腔272的底面275上,而另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的两端处。上述的各零件互相配合后可整体装配入处理盒C的一侧,其轮毂270可将驱动力传递至齿轮15并使显影单元10运转,端盖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动力接收部210从端盖290的通口299向外伸出,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端盖290内设的斜滑面291抵接,迫压件220的滑动面224与端盖290的滑动面294垂直滑动配合,最后可将端盖290通过螺丝、胶粘、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处理盒C的一侧上,防止驱动组件200从处理盒C中脱出。
根据上述,弹性件250的一端抵靠在连接件260上且连接件260的两端位于限位滑槽273中使连接件260可沿着限位滑槽273进行弹性移动,与连接件260连接的动力接收部210也可相对于轮毂270进行弹性伸缩移动,同样,由于滑动件230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连接、迫压件220与滑动件230的连接使滑动件230与迫压件220也可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伸缩移动一并移动。通过端盖290覆盖在滑动件230上,由于弹性件250施加的弹性力使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与斜滑面291抵接限制动力接收部210在驱动组件200的中的伸出量,使受到弹性作用力的动力接收部210可沿轴线方向进行轴向的伸缩移动。
如图10至图11所示,位于驱动组件200中的动力接收部210可实现以下动作过程(为便于了解动力接收部210在轮毂270中的动作过程,驱动组件200中的部分部件未出示):(1)动力接收部210通过弹性件250的弹性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210可沿轴线方向进行伸缩移动;(2)如图10所示,从连接件260的长度方向上看,由于动力接收部210通过槽口215与连接件260的装配配合,动力接收部210可沿着连接件260的长度进行左右滑动,即动力接收部210可相对于轮毂270的旋转轴在轮毂270中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3)如图11和图12所示,从连接件260的端面方向上看,由于连接件260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连接件260的两端放置在滑槽273中,动力接收部210可通过槽口215与连接件260的连接配合,借由连接件260中间突起的曲柄结构进行左右偏摆移动,即动力接收部210可相对于轮毂270的旋转轴在轮毂270中实现一定距离的平行位移。
如图12至图14所示,上述的驱动组件200装配后,在驱动组件200未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弹性件250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部210保持向外伸出的状态,此时动力接收部210为初始位置;而当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外力的下压作用下移时,同时带动迫压件220和滑动件230沿轴线方向下移并压缩弹性件250,此时动力接收部210为缩进位置。在初始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顶端至端盖290的外表面的高度大于在缩进位置的动力接收部210的顶端至端盖290的外表面的高度。
如图15至图16b所示,动力接收部210的上端处为一圆盘状的动力接收口,动力接收口向外地设置有环状的外斜面212,外斜面212上为沿轴线方向向外凸出的一对凸爪211,朝内地围绕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在动力接收口内设有内斜面213;一对凸爪211围绕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朝内相对地设有斜压面211a,内斜面213与斜压面211a为一体连接且平滑过渡设置;为达到内斜面213与斜压面211a的平滑过渡便于其受压,凸爪211在动力接收部210上固定设置,不产生相对移动(如伸缩或摆动),或凸爪211与动力接收部210一体成型设置(如一体注塑或加工成型)。
(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触啮合)
如图17至图19所示,同时参考图1至图3所示,在处理盒C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马达推动处理盒C整体沿方向Y1向驱动头900移动,动力接收部210随之移动并接近驱动头900。在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进行接触啮合的过程中,由于驱动头900处于一直转动的状态,且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的停止位置不确定,驱动头900会与动力接收部210呈现出下列两种啮合过程:(1)如图18a和图18b所示,在接触啮合的过程中,当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没有与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形成结构干涉,驱动头900底端的半圆形表面915与动力接收部210的外斜面212抵接,随着处理盒C继续被推动,外斜面212受到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抵压使动力接收部210向内缩进避免进一步的结构干涉,而当处理盒C被推动到位后,外斜面212不再与半圆形表面915形成抵接,此时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2)如图19所示,当凸爪211在接触啮合的过程中与驱动柱910形成结构干涉时,随着处理盒C的继续移动,其一并移动的端盖290的斜滑面291与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抵接并产生下压力使滑动件230向内缩进,与滑动件230相对固定配合的动力接收部210也随着滑动件230的缩进而下移,此时随着动力接收部210的向内缩进其凸爪211即可避开与驱动柱910的结构干涉,当处理盒C被推动到位后,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
在上述的接触啮合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具有相对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或轮毂27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的第一位置,和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或轮毂270的旋转轴基本重合的第二位置。
(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脱离啮合)
如图20至图23b所示,在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完成驱动力的传递后,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在两者脱离啮合的过程中,处理盒C整体继续沿着方向Y1移动。同样,由于驱动头900处于一直转动的状态,凸爪211与驱动柱910的脱离位置不确定,驱动头900会与动力接收部210呈现出下列两种脱离过程:(1)如图22a至图22c所示,在脱离啮合的过程中,当动力接收部210的一对凸爪211相对于移动方向Y1处于一前一后的状态时(即一凸爪相对于另一凸爪在前,另一凸爪在后),随着处理盒C的继续移动同时带动动力接收部210移动,而驱动头900不发生位移,即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与位置较后的凸爪211形成结构抵接,动力接收部210的内斜面213首先与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形成抵接,由于两者的斜滑抵接,内斜面213在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的抵压力的作用下下压动力接收部210使动力接收部210沿其旋转轴相对于端盖290向内缩进,随着处理盒C的进一步移动,与内斜面213抵接的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进一步过渡到与后一凸爪211的斜压面211a抵接,因斜压面211a的抵接受压,动力接收部210继续受压向内缩进,最后凸爪211因处理盒C的进一步移动与动力接收部210的进一步缩进不再与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形成抵接即实现两者的脱离啮合。(2)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当动力接收部210的一对凸爪211相对于移动方向Y1处于并排时(即一对凸爪没有一前一后的位置状态),因此相对于上述的脱离过程(1)中,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只需与内斜面213形成抵接,内斜面213受到下压使动力接收部210沿其旋转轴相对于端盖290向内缩进后,动力接收部21即可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
另外,如图21所示,由于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脱离啮合过程中处于一定的紧配啮合状态,在处理盒C带动轮毂270和端盖290移动时,其轮毂270的移动可使内设的斜滑面291产生压迫力F并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使滑动件230向内缩进,与滑动件230相对固定配合的动力接收部210也随着滑动件230的缩进而下移,在移动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与轮毂270的旋转轴始终保持基本平行。这样,通过端盖290的斜滑面291压迫在滑动件230的斜滑面231上也使或辅助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端盖290向内缩进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
在上述的脱离啮合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具有相对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或轮毂270的旋转轴基本重合的第二位置,和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或轮毂27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的第三位置。
另外,如图24a所示,为更好地实现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脱离啮合,凸爪211朝内设置的斜压面211a与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之间存在夹角R1,该夹角R1为30度至60度之间。这样,即保证了动力接收部210的凸爪211与驱动头900的驱动柱910抵接啮合时不容易“打滑”脱离(不能顺利地接收驱动力),又保证了在动力接收部210的斜压面211a与驱动头900的半圆形表面915抵接受压时使动力接收部210受压向内缩进实现与驱动头900的脱离啮合。该斜压面211a可以为朝内完全倾斜的面,如图24b所示,也可以为带有弧度的面,如图24c所示,若斜压面211a设有一定的弧度,则斜压面211a在凸爪211与驱动柱910抵接啮合处(网格线部分)的区域上所形成的切线(图中虚线)与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上述的R1(即30度至60度之间)。
另外,如图25a和图25b所示,为更好地实现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的接触啮合和脱离啮合过程,从处理盒C轴向一端的方向上观察,显影单元10的齿轮15的旋转轴与轮毂270的旋转轴形成的连线(虚线L4)与动力接收部210通过滑动件230在端盖290上进行滑动的方向,即动力接收部210相对于所述轮毂270的旋转轴的垂直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向(形成的虚线L5)之间存在夹角R2,夹角R2为25度至40度之间。这样,即保证了动力接收部210在与驱动头900进行抵接啮合和脱离啮合过程中的流畅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对所述迫压件220以及滑动件230的设计,目的为进一步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更好地实现与驱动头900的脱离啮合。将通过以下实施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
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迫压件220与所述的滑动件230通过键槽链接,并且所述的滑动件230可相对于所述的迫压件220滑动,当所述的动力接收部收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与所述的滑动件230在所述的键槽的导引下相对于轮毂270的轴线发生平行偏移。
而本实施的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26至图28,所述的滑动件230A与所述的迫压件220A通过连接构件链接,优选地,所述的连接构件设置为曲柄构件,参见图示230c;所述的滑动件230A设置为分体结构,用于方便所述连接构件230c的安装;同时,所述连接构件230c的端部与所述的迫压件220A连接,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穿过所述的滑动件230A以及迫压件220A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与所述的滑动件230A以及迫压件220A之间通过轴孔配合,当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能够发生与所述轮毂270的轴线平行偏移的运动,同时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在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外力的同时发生摆动,参见图29。由于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与所述的迫压件220A以及所述的滑动件230A为轴孔配合,并且所述的连接构件为曲柄结构,因此当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能够很顺畅地发生偏移;此时所述的滑动件230A随着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一起运动,并相对于所述的迫压件220A滑动。
本实施中,所述的驱动组件200包括动力接收部210、轮毂270、迫压件220A、滑动件230A、弹性件250、连接件260,其中,所述的滑动件230A与所述的迫压件220A通过连接构件230c连接。
图28为所述的驱动组件装配到处理盒上的剖面视图,所述动力接收部210穿过所述的滑动件230A以及迫压件220A设置在轮毂270上,并由端盖290将所述的驱动组件限制在所述的处理盒壳体上;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与轮毂270之间还设置一个弹性元件250,所述的弹性元件250对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保持有弹性力的作用,并在所述的动力接收部不受外力作用时,使所述的动力接收部回复到初始位置。
当然,若仅仅需要实现所述的动力接收部210与所述的轮毂270的轴线发生相对平行偏移,则所述的连接构件一端与所述的动力接收部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的一部分连接便可,如与前述的端盖290连接。
本实施例还可以是,参见图30,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采用单腿的形式,但至少要采用两个,如230c1以及230c2,并且所述的连接构件230c1与230c2需要相互错开设置,以保持所述滑动件230a/230b的平衡。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为在驱动组件200中增加一作用件280,该作用件280设置在驱动组件200的前部(相对于安装方向),接近于显影单元10。该作用件280设有一杆体280b,杆体280b的一端(外端)设有一凹状的抵接部280a,杆体280b的另一端(内端)设有一连接部280c,连接部280c可摆动(部分转动)地与迫压件220连接使作用件280整体可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摆动;还设一拉簧280d,拉簧280d的一端与杆体280b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处理盒上并与端盖290连接,通过280d的作用使作用件280处于初始位置,即抵接部280a相对地前置。
如图32所示,在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的过程中,由于作用件280整体相对于动力接收部210前置,作用件280的抵接部280a将首先与驱动头900底端的半圆形表面915抵接,而随着处理盒C的继续移动,抵接部280a与半圆形表面915的进一步抵接将下压作用件280,而作用件280则下压迫推迫压件220,最后使动力接收部210也随之下移并向驱动组件内部缩进,通过这样的下压过程,动力接收部210在与驱动头900啮合前则不会产生抵接干涉。所述下方是指靠近处理盒的方向的一侧,优选地所述下压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0和迫压件220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动力接收部210的旋转轴。与上述的实施例一或二中的抵接方式均不同。而顺着处理盒C被逐渐推动到位后,与作用件280抵接的驱动头900将会逐渐被“过渡”到与动力接收部210同轴的位置,如图33所示。这样,动力接收部210受到弹性件250的弹性力向外伸出即可与驱动头900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而作用件280则不再与驱动头900抵接而受到拉簧280d的拉力作用回复至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部210与驱动头900脱离啮合的过程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结构和过程,这里不再复述。驱动组件200的其他部件的结构和动作过程也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动作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所述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轮毂,所述轮毂为圆柱结构,所述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
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所述轮毂的齿轮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迫压件,所述迫压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
作用件,所述作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
其中,所述作用件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所述迫压件向所述处理盒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作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盒向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所述作用件较所述动力接收部更先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包括:
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凹状的抵接部,另一端设有连接部;
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以使得所述杆体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所述抵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轮毂连接;
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
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部;
所述滑动件的上窄面与所述连接部的限位面抵接,且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迫压件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件还包括:
凸爪,所述凸爪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槽口,所述槽口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槽口;
所述凸爪设有朝向所述连接部轴向方向的斜压面,且所述凸爪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迫压件的内表面设有滑块;
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一组外表面分别设有滑槽;
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所述槽口中,其中,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设置成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轮毂的旋转轴在所述轮毂内平行位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端盖,所述端盖中间设有通口,所述端盖围绕通口向内设有倾斜的第一斜滑面和垂直的第一滑动面;
所述迫压件的外表面设有第二滑动面,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另一组外表面设有倾斜的第二斜滑面;
所述第一斜滑面与所述第二斜滑面抵接,所述第一滑动面与所述第二滑动面滑动配合。
10.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组件。
CN201821694844.0U 2017-10-19 2018-10-18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Active CN2089997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56352 2017-10-19
CN2017213563526 2017-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99764U true CN208999764U (zh) 2019-06-18

Family

ID=6680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94844.0U Active CN208999764U (zh) 2017-10-19 2018-10-18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997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906A (zh) * 2018-07-31 2018-12-18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N114488735A (zh) * 2020-11-12 2022-05-1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906A (zh) * 2018-07-31 2018-12-18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N109031906B (zh) * 2018-07-31 2021-02-19 珠海市拓佳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CN114488735A (zh) * 2020-11-12 2022-05-13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
CN114488735B (zh) * 2020-11-12 2023-10-3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4794B (zh) 一种处理盒
CN208999764U (zh)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101916055A (zh) 感光鼓驱动组件
CN105204309B (zh) 一种处理盒
CN207502927U (zh) 处理盒的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205899249U (zh) 一种处理盒的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204535552U (zh) 一种发射柔性子弹的气动式玩具枪
CN209454606U (zh) 一种isofix释锁机构及使用其的儿童安全座椅
US6620021B2 (en) Oscillation device of motion toy
CN204807923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9398180A (zh) 一种isofix释锁机构及使用其的儿童安全座椅
CN105093871B (zh)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及处理盒
CN207245404U (zh) 一种分置式密码锁
CN207794833U (zh) 电子感应挂锁
KR20170045605A (ko) 푸쉬풀 동작으로 개방되는 도어락 장치
CN210514948U (zh) 驱动力接收部件及处理盒
CN209538895U (zh) 一种密码锁离合驱动装置
CN114922955A (zh) 一种双轴同步对称可转位减速机
CN208888723U (zh) 一种连杆传动助力上盖锁
CN204009361U (zh) 一种动力接收单元及处理盒
CN103082854B (zh) 一种压力锅锅盖扣合装置和一种压力锅
CN107503590A (zh) 一种分置式密码锁
CN110278317A (zh) 一种可清洁的手机壳
CN106853495B (zh) 一种轴瓦冲唇自动退片装置
CN110368873A (zh) 一种间隔分批次加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