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96045U -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96045U
CN208996045U CN201821700136.3U CN201821700136U CN208996045U CN 208996045 U CN208996045 U CN 208996045U CN 201821700136 U CN201821700136 U CN 201821700136U CN 208996045 U CN208996045 U CN 208996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section
bearing
pressure
telescopic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001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阳
张艳涛
刘记帅
陈睿杰
王维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Ltd CSCEC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East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East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China Construction East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17001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96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96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96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适用于不同的基坑,安装和拆卸工序都相对简单,从而节省工期和降低施工的操作难度,降低了施工成本。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固定装置;(2)安装球铰装置;(3)安装承压斜杆和受拉水平杆;(4)割断所述需要切断的格构柱。同时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的可调节装置,包括:若干个固定装置、与所述固定装置数量相同的球铰、与所述球铰数量相同的球铰固定环、若干根承压伸缩杆和若干根受拉伸缩杆。

Description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和配套可调节式装置。
背景技术
格构柱是基坑工程中的临时竖向传力结构,在保证基坑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切断一根或多跟格构柱以满足施工需求:1、格构柱与正式混凝土结构发生冲突;2、格构柱阻碍了其他施工工序;3、其他特殊情况。如果直接切断格构柱,上部的竖向荷载将无法通过正常的受力传递到地底,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基坑发生坍塌,所以在切断格构柱之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受力体系的转换,使竖向荷载能通过其他方式顺利传递到地底。
目前,在施工现场和一些相关专利中针对格构柱受力体系转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当格构柱所处的大范围位置都会影响施工,比如地铁车站中盾构过站时格构柱刚好处于盾构过站的位置。此时可参照桁架转换层的思想,用型钢在需要切断的格构柱上层格构柱处,通过焊接的方式搭设一个桁架式的结构,将竖向荷载传递至相邻格构柱上,进而传到地底。二、导尿管格构柱所处的小范围位置影响了正常施工。此时除了通过上述第一种情况中所述方法外,还可通过在切割的临时格构柱左右两侧搭建托撑格构柱,直至切割高度,通过上层格构柱和托撑格构柱将竖向荷载传递至地底。
上述两种方法均能做到受力体系的转换,保证施工的安全。但不管是搭建临时桁架结构还是托撑格构柱,均存在问题:不同的基坑,格构柱的距离不同,层高不同,那么搭设的临时结构尺寸就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根据尺寸,在施工现场制作临时结构或者切割钢材,这不但延长了工期,而且加大了后期拆除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基坑,安装和拆卸工序都相对简单,从而节省工期和降低施工的操作难度,降低了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预制的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用的可调节装置,适用于不同的基坑,安装和拆卸都相对简单,从而节省工期和降低施工的操作难度,且可以重复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安装固定装置:
在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底部和顶部各安装一固定装置,在所述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两侧的各一相邻的格构柱的底部各安装一固定装置;
所述固定装置的朝向外部的一面上设有一半圆球孔,在所述半圆球孔的下方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
(2)安装球铰装置:
在上述步骤(1)中安装的各固定装置上安装球铰装置;
所述球铰装置包括球铰和球铰固定环,所述球铰的球型基座可转动地放置在所述半圆球孔中并通过所述球铰固定环固定,从所述球型基座伸出一连接螺杆。
(3)安装承压斜杆和受拉水平杆:
在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顶部的固定装置和其外侧的格构柱的底部的固定装置之间连接一根承压斜杆,所述承压斜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固定装置上的球铰的连接螺杆上;
在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底部的固定装置和其外侧的格构柱的底部的固定装置之间连接一根长度小于两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受拉水平杆,所述受拉水平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高劲度弹簧并通过所述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的受拉固定件上;
如果需要切断的格构柱为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排列的格构柱,则:各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顶部的固定装置之间依次螺纹连接一根承压斜杆,各需要切断的格构柱的正上一层格构柱的底部的固定装置之间通过高劲度弹簧依次连接一根长度小于两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的受拉水平杆。
(4)割断所述需要切断的格构柱。
如果需要切断多根不相邻排列的格构柱,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如上所述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所述承压斜杆由2n+1节承压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n≥1。所有奇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与所述球铰的连接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承压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所有偶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的内径的螺杆。各节承压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如上所述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所述受拉水平杆由2m+1节受拉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m≥1。所有奇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受拉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所有偶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的内径的螺杆。各节受拉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在所述受拉水平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高劲度弹簧并通过所述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的受拉固定件上,所述高劲度弹簧的两端各具有一个挂钩,其中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所述受拉水平杆上的受拉固定件上,另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其连接的固定装置上的受拉固定件上。
一种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包括:若干个固定装置、与所述固定装置数量相同的球铰、与所述球铰数量相同的球铰固定环、若干根承压伸缩杆和若干根受拉伸缩杆。
每个所述固定装置的朝向外部的一面上设有一半圆球孔,在所述半圆球孔的下方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
每个球铰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所述球铰包括一球型基座和一从所述球型基座伸出的连接螺杆,所述球型基座与所述半圆球孔的大小契合。
所述球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球铰的外部并且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使所述球铰的球型基座可以在所述半圆球孔内转动。
所述承压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其对应的固定装置上的球铰的连接螺杆上并通过所述球铰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所述受拉伸缩杆的长度小于其对应的两个固定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受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上的受拉固定孔上。
进一步地,每根所述承压伸缩杆由2n+1节承压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n≥1。所有奇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与所述球铰的连接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承压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所有偶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的内径的螺杆。各节承压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进一步地,每根受理伸缩杆由2m+1节受拉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m≥1。所有奇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受拉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所有偶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的内径的螺杆。各节受拉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在所述受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高劲度弹簧并通过所述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的受拉固定件上,所述高劲度弹簧的两端各具有一个挂钩,其中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所述受拉伸缩杆上的受拉固定件上,另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其连接的固定装置上的受拉固定件上。
其中,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固定孔,用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其相应的格构柱上。
其中,在所述半圆球孔的外周上设有球铰固定孔,用于将所述球铰固定环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优选地,所述球铰固定换套的环体上设有固定环孔,所述固定环孔与所述球铰固定孔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半圆球孔的下方设有一固定块,所述受拉固定孔是从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向下挖设的一个孔洞。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实际施工中往往是各格构柱之间不可能完全在一个方位上,当对应的两个面不平行的情况下,可通过球铰调节方向;在格构柱切断之前,通过可调节装置对格构柱进行受力体系转换,通过可调节装置进行部件的适当调节,可适应不同尺寸的基坑需求,同套装置可重复使用,节约了工期和经费;另外,部件的安装均可采用螺栓连接或本身有螺纹的匹配,安装、拆卸方便,简化了施工步骤;可通过高劲度弹簧提供预拉力,避免了格构柱由于水平力产生剪切破坏。总体上来说,解决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可以解决大部分格构柱托换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所采用的可调节装置的一个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固定板,图2(b)为球铰,图2(c)为球铰固定环。
图3为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承压伸缩杆第一(三)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b)为承压和受拉伸缩杆第二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c)为受拉伸缩杆第一(三)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伸缩杆锁位套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高劲度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装置的伸缩杆的另一可选择的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为承压伸缩杆第一(五)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b)为承压和受拉伸缩杆第二(四)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c)为受拉伸缩杆第一(五)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d)为承压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所采用的可调节式装置的另一个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互相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范围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实现,且这应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定。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效果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且本实用新型附图中所出现的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应用于不同实施例中。同时,说明书引用的一些描述方位性的词语,如“上、下、左、右”等,仅为了描述更加清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在需切断格构柱1的上一层格构柱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一个固定装置4,在上一层格构柱2的左侧相邻格构柱3-1和右侧相邻格构柱3-2的底部分别各设有一个固定装置4。每个固定装置4上都通过球铰固定环6固定有球铰5。
以下结合图2(a)-(c)详细说明固定装置4的连接方式。如图2(a)所示,固定装置4上设有两排固定孔4-2,螺栓和螺母可以穿过固定孔4-2将固定装置4固定在其相应的格构柱上。固定装置4上设有一半圆球孔4-1,半圆球孔4-1的大小与球铰5的球型基座契合,在半圆球孔4-1的外周上设有一圈球铰固定孔4-3,球铰5的球型基座安置在固定装置4的半圆球孔4-1中,球铰固定环6套设在球铰5的外部并且球铰固定环6上的固定环孔6-1与固定装置4上的球铰固定孔4-3相对应,通过螺栓将球铰固定环6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并且使球铰5的球型基座可以在半圆球孔4-1内转动。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四个固定装置以及相配套球铰的安装。在球铰固定孔4-3的下部,设有一固定块,固定块的上表面设有一受拉固定孔4-4。
承压伸缩杆7包括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和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通过锁位套筒9将各节首尾依次连接。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和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的结构对称,均为只有一端为实心端的空腔杆。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为一根螺杆,其外径略小于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和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的内径。
结合图3所示,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的实心端部(即承压伸缩杆7的一端)和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的实心端部(即承压伸缩杆7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内螺纹7-1-1和7-3-1,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7-1-2和7-3-2,内螺纹7-1-1和7-3-1均与球铰5的连接螺杆5-1上的螺纹匹配,用于将承压伸缩杆7螺纹连接在两个固定装置4之间。锁位套筒9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分别与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的外径和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的外径匹配,并且两部分的内壁上分别设有锁位螺纹9-1和9-2,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承压伸缩杆7是用于支撑在需切断格构柱1的上一层格构柱2的顶部的固定装置和上一层格构柱2的相邻两根格构柱3-1和3-2的底部的固定装置之间的。使用时,测量两个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将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安置在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和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的空心端,并通过锁位套筒9进行伸缩长度的微调节后螺纹锁定。
重复上述步骤,完成所有承压伸缩杆的安装。
受拉伸缩杆8包括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受拉伸缩杆第二节8-2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通过锁位套筒9将各节首尾依次连接。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的结构对称,均为只有一端为实心端的空腔杆。受拉伸缩杆第二节8-2为一根螺杆,其外径略小于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的内径。
结合图3所示,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的实心端部(即受拉伸缩杆8的一端)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的实心端部(即受拉伸缩杆8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受拉固定孔8-1-1和8-3-1,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8-1-2和8-3-2。锁位套筒9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分别与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的外径和受拉伸缩杆第二节8-2的外径匹配,并且两部分的内壁上分别设有锁位螺纹9-1和9-2,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受拉伸缩杆8是用于支撑在需切断格构柱1的上一层格构柱2的底部的固定装置和上一层格构柱2的相邻两根格构柱3-1和3-2的底部的固定装置之间的。使用时,测量两个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通过锁位套筒9将受拉伸缩杆8的各节组装在一起并且使组装后的受拉伸缩杆8的长度小于两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通过两个高劲度弹簧10将组装后的受拉伸缩杆8固定在两个固定装置之间。高劲度弹簧10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挂钩10-1和挂钩10-2。一个高劲度弹簧10的挂钩10-1和10-2分别挂定在一个固定装置4上的受拉固定孔4-4和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上的受拉固定孔8-1-1上,另一个高劲度弹簧10的钩10-1和10-2分别挂定在另一个固定装置4上的受拉固定孔4-4和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上的受拉固定孔8-3-1上。由于组装后的受拉伸缩杆8的长度小于两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使得高劲度弹簧10始终存在一定的初始伸长量,整根受拉伸缩杆存在预拉应力。
重复上述步骤,完成所有受拉伸缩杆的安装。
全部安装完成后,切除需要切断的格构柱1,如图1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每根承压杆或受拉杆均由三节段组成,实际工程中,根据基坑的大小、格构柱间的距离以及层高,可选择续接,即每根承压杆或受拉杆均可根据长度需要由更多节组成;例如图6中所示的结构,每根承压杆和受拉杆均由五节段组成,其中偶数节的结构与图3中所示的三节段的结构一致,奇数节的结构应为完全空腔。
承压伸缩杆7包括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承压伸缩杆第四节7-4’和承压伸缩杆第五节7-5’,通过锁位套筒9将各节首尾依次连接。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和承压伸缩杆第五节7-5’为内径和外径一致的空腔杆,承压伸缩杆第二节7-2’和承压伸缩杆第四节7-4’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的内径的螺杆。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和承压伸缩杆第五节7-5’的结构对称,均为只有一端为实心端的空腔杆。承压伸缩杆第一节7-1’的实心端部(即承压伸缩杆7的一端)和承压伸缩杆第五节7-5’的实心端部(即承压伸缩杆7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内螺纹7-1’-1和7-5’-1,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7-1’-2和7-5’-2,内螺纹7-1’-1和7-5’-1均与球铰5的连接螺杆5-1上的螺纹匹配。承压伸缩杆第三节7-3’为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7-3’-1的空腔杆。
受拉伸缩杆8包括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受拉伸缩杆第二节8-2’、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受拉伸缩杆第四节8-4’和受拉伸缩杆第五节8-5’,通过锁位套筒9将各节首尾依次连接。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和受拉伸缩杆第五节8-5’为内径和外径一致的空腔杆,受拉伸缩杆第二节8-2’和受拉伸缩杆第四节8-4’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的内径的螺杆。受拉伸缩杆第一节8-1’和受拉伸缩杆第五节8-5’的结构对称,均为只有一端为实心端的空腔杆。受拉伸缩杆第三节8-3’为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8-3’-1的空腔杆。
如图7所示,当需要切断的格构柱为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排列的格构柱。本实施例中需要切断的格构柱为两根相邻排列的格构柱1-1和1-2。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各承压伸缩杆7和受拉伸缩杆8的安装结构从三角形受力结构变为梯形受力结构,如图7所示,在需切断格构柱1-1和1-2的上一层格构柱2-1和2-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一个固定装置4,在格构柱2-1的左侧相邻格构柱3-1和格构柱2-2的右侧相邻格构柱3-2的底部分别各设有一个固定装置4。每个固定装置4上都通过球铰固定环6固定有球铰5。此时左右两根斜杆和顶部一根水平杆均为承压伸缩杆7,底部三根水平杆均为受拉伸缩杆8。各固定装置4、承压伸缩杆7、受拉伸缩杆8的组装和安装步骤同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组装和安装步骤相同。

Claims (7)

1.一种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固定装置,每个所述固定装置的朝向外部的一面上设有一半圆球孔,在所述半圆球孔的下方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
与所述固定装置数量相同的球铰,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所述球铰包括一球型基座和一从所述球型基座伸出的连接螺杆,所述球型基座与所述半圆球孔的大小契合;
与所述球铰数量相同的球铰固定环,所述球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球铰的外部并且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使所述球铰的球型基座可以在所述半圆球孔内转动;
若干根承压伸缩杆,所述承压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其对应的固定装置上的球铰的连接螺杆上并通过所述球铰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若干根受拉伸缩杆,所述受拉伸缩杆的长度小于其对应的两个固定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受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上的受拉固定孔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承压伸缩杆由2n+1节承压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n≥1;其中:
所有奇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与所述球铰的连接螺杆相匹配的内螺纹,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承压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
所有偶数节承压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承压小杆的内径的螺杆;
各节承压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承压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受理伸缩杆由2m+1节受拉小杆依次通过锁位套筒连接而成,m≥1;其中:
所有奇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具有相同外径和内径的空腔杆,其中: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一端是实心端,在所述实心端内设有一受拉固定件,所述受拉固定件为适合钩挂的孔状或环状结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连接螺纹;除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之外的其它奇数节受拉小杆的两端均为空腔且两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连接螺纹的空腔杆;
所有偶数节受拉小杆,均为外径相同且略小于所述位于两端的受拉小杆的内径的螺杆;
各节受拉小杆之间分别通过锁位套筒首尾依次连接,所述锁位套筒的内腔分为内径大小不同的两段,其中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奇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另一段的内径大小与偶数节受拉小杆的外径匹配,并且所述两段的内壁上均设有锁位螺纹,各段内壁上的锁位螺纹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各节外壁上的螺纹匹配;
在所述受拉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高劲度弹簧并通过所述高劲度弹簧连接至其对应的固定装置的受拉固定件上,所述高劲度弹簧的两端各具有一个挂钩,其中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所述受拉伸缩杆上的受拉固定件上,另一个挂钩用于挂定在其连接的固定装置上的受拉固定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固定孔,用于通过螺栓和螺母将所述固定装置固定在其相应的格构柱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半圆球孔的外周上设有球铰固定孔,用于将所述球铰固定环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铰固定换套的环体上设有固定环孔,所述固定环孔与所述球铰固定孔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球孔的下方设有一固定块,所述受拉固定孔是从所述固定块的上表面向下挖设的一个孔洞。
CN201821700136.3U 2018-10-19 2018-10-19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Active CN208996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0136.3U CN208996045U (zh) 2018-10-19 2018-10-19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0136.3U CN208996045U (zh) 2018-10-19 2018-10-19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96045U true CN208996045U (zh) 2019-06-18

Family

ID=66804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00136.3U Active CN208996045U (zh) 2018-10-19 2018-10-19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960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7792A (zh) * 2018-10-19 2019-03-19 中建华东投资有限公司 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和配套可调节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7792A (zh) * 2018-10-19 2019-03-19 中建华东投资有限公司 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和配套可调节式装置
CN109487792B (zh) * 2018-10-19 2024-01-09 中建华东投资有限公司 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和配套可调节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4185B (zh) 一种抗震建筑支架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CN211691069U (zh) 轮辐式张弦梁的安装及位移监测结构
CN103866986A (zh) 大跨度变截面螺栓球节点网壳安装方法
CN208996045U (zh) 适用于临时受力体系转换的可调节装置
CN107327097A (zh) 一种护栏
CN105648923B (zh) 一种斜拉索鞍座的定位方法
CN210561726U (zh) 一种地锚式悬索桥锚碇索导管精准定位施工装置
CN109487792A (zh) 格构柱托换的临时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和配套可调节式装置
CN205852606U (zh) 三维空间管桁架拼装胎架
CN107217862A (zh) 一种外防护网支撑结构及外防护网施工方法
CN111794553A (zh) 一种自立管状结构的加固装置及加固效果的计算分析方法
CN207354189U (zh) 光伏面板组件
CN216809520U (zh) 一种无级调节的贝雷片支撑架
CN106906911B (zh) 一种钢网架顶升球点整体旋转装置及顶升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4534836U (zh) 一种天然气管道施工用固定装置
CN206289864U (zh) 群体短柱安装临时支撑装置
CN208272104U (zh) 新型三管塔
CN205453607U (zh) 光伏支架调节水平装置
CN209066755U (zh) 一种可自由调节安装的楼梯防护装置
CN203571233U (zh) 一种大跨度x型空间拱形管道支架
CN207620481U (zh) 一种35米灯杆塔
RU2304249C2 (ru) Установка осветительная переносная с перестраиваемой арматурой
CN109024380A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复合型护栏
CN208281627U (zh) 一种顶管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可调节支撑导轨
CN209538640U (zh) 一种外挂架的支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18

Address after: 221000 Zhongjian building, 199 Ring Road, Xuzhou, Jiangsu

Co-patentee after: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Construction East China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Co-patentee after: Tongji University

Co-patentee after: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Corp.

Address before: 221000 Zhongjian building, 199 Ring Road, Xuzhou, Jiangsu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Construction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Construction East China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

Co-patentee before: Tongji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