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93496U -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93496U
CN208993496U CN201821536428.8U CN201821536428U CN208993496U CN 208993496 U CN208993496 U CN 208993496U CN 201821536428 U CN201821536428 U CN 201821536428U CN 208993496 U CN208993496 U CN 208993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rear end
end coil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364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震坡
邓钧君
王建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3642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934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93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934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原边线圈组、副边线圈、前端线圈开关和后端线圈开关。原边线圈组包括:前端线圈、中部线圈和后端线圈,在预设充电位置沿受电装置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前端线圈、中部线圈和后端线圈。前端线圈与供电装置之间连接有前端线圈开关,后端线圈与供电装置之间连接有后端线圈开关。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原边线圈采用三线圈结构,中部线圈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根据副边线圈的位置投切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使更接近副边线圈的原边线圈工作,解决了因纵向位置偏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进而拓宽了受电装置在纵向位置的调节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非接触供电利用磁场耦合实现“无线供电”,即采用原副边完全分离的非接触变压器,通过高频磁场的耦合传输电能,使得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原边(供电侧)和副边(用电侧)无物理连接。与传统的接触式供电相比,非接触供电使用方便安全、不易漏电,无火花及触电危险,无积尘和接触损耗,无机械磨损和相应的维护问题,可适应多种恶劣天气和环境,便于实现自动供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中。
目前,一般在电动汽车上安装有副边线圈,无线充电系统的停车位上安装有原边线圈。当电动汽车停靠在停车位上的预设充电位置时,原边线圈和副边线圈组成松耦合变压器,原边线圈发射的高频磁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振动的方式被副边线圈接收,进而被副边线圈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达到为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的目的。
由于电动车停靠需要通过驾驶员手动操作,而人为的操作过程总会出现偏差,导致电动车上副边线圈与充电位置的原边线圈无法对齐。在这种情况下,副边线圈无法完全接收原边线圈发射的高频磁场,会造成能量损耗而降低充电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根据副边线圈的位置投切原边线圈,解决了因纵向位置偏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进而拓宽了受电装置在纵向位置的调节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分别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连接,所述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原边线圈组、副边线圈、前端线圈开关和后端线圈开关,其中,
所述原边线圈组包括:前端线圈、中部线圈和后端线圈,在预设充电位置沿所述受电装置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
所述前端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线圈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端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后端线圈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前端线圈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线圈开关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一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前端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部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部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副边线圈与所述原边线圈耦合连接,且所述副边线圈与所述受电装置连接。
可选的,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等间距设置。
可选的,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均为矩形线圈。
可选的,所述供电装置为交流电源。
可选的,所述前端线圈开关为接触器或继电器。
可选的,所述后端线圈开关为接触器或继电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原边线圈组包括沿受电装置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前端线圈、中部线圈和后端线圈,且前端线圈与供电装置之间连接有前端线圈开关,后端线圈与供电装置之间连接有后端线圈开关。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原边线圈采用三线圈结构,中部线圈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根据副边线圈的位置投切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使更接近副边线圈的原边线圈工作,解决了因纵向位置偏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进而拓宽了受电装置在纵向位置的调节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边线圈偏前部分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原边线圈偏后部分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根据副边线圈的位置投切原边线圈,解决了因纵向位置偏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过低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率,进而拓宽了受电装置在纵向位置的调节空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分别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连接,所述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原边线圈组、副边线圈2、前端线圈开关3和后端线圈开关4。
所述原边线圈组包括:前端线圈101、中部线圈102和后端线圈103,在预设充电位置沿所述受电装置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前端线圈101、所述中部线圈102和所述后端线圈103。
所述前端线圈101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线圈开关3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端线圈103的一端与后端线圈开关4的一端连接,所述前端线圈开关3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线圈开关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一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前端线圈101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线圈10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部线圈102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部线圈102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副边线圈2与所述原边线圈耦合连接,且所述副边线圈2与所述受电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线圈101、所述中部线圈102和所述后端线圈103等间距设置,所述前端线圈101、所述中部线圈102和所述后端线圈103均为矩形线圈,且所述前端线圈101和所述后端线圈103的匝数相等。所述供电装置为交流电源。所述前端线圈开关3和所述后端线圈开关4可选择接触器或继电器。
当电动车停放放置偏前的时候,原边线圈的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闭合前端线圈开关3,前端线圈101和中部线圈102投入工作,原边线圈偏前部分处于工作状态。
当电动车停放防止偏后的时候,原边线圈的工作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闭合后端线圈开关4,后端线圈103和中部线圈102投入工作,原边线圈偏后部分处于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的原边线圈采用三个线圈配合,同一时刻只有两个线圈处于工作态。位于中间的中部线圈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外侧两个线圈根据副边线圈的位置进行投切控制,使更接近车载副边线圈垂直位置的原边线圈工作,可以使受电装置在纵向位置的调节空间更大,解决因纵向位置偏差导致的充电效率过低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采用成熟的DD线圈传能方式进行简单投切变换后即可实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纵向位置偏差的有效调节,线路简单,技术基础成熟,易于实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分别与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连接,所述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原边线圈组、副边线圈、前端线圈开关和后端线圈开关,其中,
所述原边线圈组包括:前端线圈、中部线圈和后端线圈,在预设充电位置沿所述受电装置的移动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
所述前端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线圈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端线圈的一端与所述后端线圈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前端线圈开关的另一端和所述后端线圈开关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一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前端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线圈的另一端均与所述中部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中部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副边线圈与所述原边线圈耦合连接,且所述副边线圈与所述受电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等间距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线圈、所述中部线圈和所述后端线圈均为矩形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为交流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线圈开关为接触器或继电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线圈开关为接触器或继电器。
CN201821536428.8U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08993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6428.8U CN20899349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6428.8U CN20899349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93496U true CN208993496U (zh) 2019-06-18

Family

ID=66800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36428.8U Active CN20899349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9349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7760A (zh) * 2018-09-19 2019-01-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CN110491649A (zh) * 2019-08-19 2019-11-22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可重构初级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7760A (zh) * 2018-09-19 2019-01-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CN110491649A (zh) * 2019-08-19 2019-11-22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可重构初级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CN110491649B (zh) * 2019-08-19 2021-09-17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可重构初级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切换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1485A (zh) 一种电缆巡检机器人分体式能量补给系统及其补给方法
CN107825970B (zh) 一种电动汽车路段式移动无线充电站
CN202435104U (zh)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CN208993496U (zh)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CN108183527B (zh) 一种适用于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4242382A (zh) 车用复合电池系统及电能管理方法
CN208931152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分布式双向驱动充电电能变换系统
CN105449795A (zh) 有轨电车地面充电电源系统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8705952A (zh) 一种电动汽车有线无线混合充电系统
CN104410126B (zh)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及车载dc/dc一体化集成系统
CN203554019U (zh) 定线行驶型无人搬运车用动态非接触充电装置
CN105047389A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的立体工字型接收端及其实现无线供电的方法
CN109177760A (zh) 一种可投切无线充电装置
CN105119355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
CN105990873A (zh) 一种电耦合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方法
CN104916419A (zh) 一种变压系统、变压装置
CN21030995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控制装置
CN204681169U (zh) 一种磁耦合谐振大功率无线充电装置
CN108189702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工作方法
Paul et al. Wireless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CN208738870U (zh) 车载冰箱、车载冰箱供电系统和车辆
CN206834812U (zh) 一种基于电容或电感耦合的机动车无线充电系统
CN106300687A (zh) 一种磁耦合谐振大功率无线充电装置
CN109532884A (zh) 一种电力机车车载供电系统
CN205123427U (zh) 一种汽车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