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85840U -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85840U
CN208985840U CN201821888341.7U CN201821888341U CN208985840U CN 208985840 U CN208985840 U CN 208985840U CN 201821888341 U CN201821888341 U CN 201821888341U CN 208985840 U CN208985840 U CN 2089858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aughter board
winding
end daughter
tensio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883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辉
杜鹏涛
雷涌
胡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Jinpan Elect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inan Jinpan Intellig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Jinpan Elect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inan Jinpan Intellig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Jinpan Elect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inan Jinpan Intellig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Hainan Jinpan Elect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883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858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85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858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压绕组,包括外侧设有高压线圈的绕组本体,所述绕组本体包括:设于所述高压线圈的外表面、用以设置AX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板;设于所述高压线圈的外表面、用以设置分接端子组的第二端子板。上述变压绕组能够减小干式变压器的体积和质量,并节约成本,解决了制造和运输等方面困难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变压绕组的干式变压器。

Description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压绕组,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变压绕组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发生爬电现象的最短路径;其中,爬电现象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若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实际距离小于爬电距离,则会引发事故。
目前,一种变压绕组,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变压绕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该变压绕组包括均设于高压线圈02上的AX端子组(包括A端子021和X端子022)、分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分接端子023和第二分接端子024)以及一个用以设置上述两个端子组的端子板03,由于上述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均设置于同一个端子板03,因此,任意两个端子之间的实际距离均应满足大于爬电距离以保证变压绕组的运行安全,进而,需将整个变压绕组设计得较高,这样不仅使干式变压器的体积以及质量增大,还给制造以及运输等方面带来一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绕组,该变压绕组能够减小干式变压器的体积和质量,并节约成本,解决了制造和运输等方面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绕组,包括外侧设有高压线圈的绕组本体,所述绕组本体包括:设于所述高压线圈的外表面、用以设置AX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板;设于所述高压线圈的外表面、用以设置分接端子组的第二端子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板和第二端子板均沿所述高压线圈的轴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分接端子组的第一分接端子和第二分接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板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AX端子组的A端子和X端子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板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板与所述第一端子板相对于所述绕组本体的中心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高压线圈的绝缘层由NOMEX绝缘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绕组本体还包括用以避免第一端子板和第二端子板两者的表面附着污秽和/或水汽的密封盖。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绕组,通过将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分离设置于不同端子板以实现减小线圈高度,具体来说,高压线圈的外表面设有用以设置AX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板和用以设置分接端子组的第二端子板,其中,第一端子板和第二端子板沿高压线圈的轴向设置,且两个端子板之间相对变压绕组的中心夹180°角,使AX端子组与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值,更进一步地,AX端子组的A端子和X端子分别设于第一端子板的两端,使A端子和X端子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同理,分接端子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也分别设于第二端子板的两端,这样,在满足端子间实际距离大于爬电距离的条件下,能够使变压绕组的高度能够降低至最小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式变压器,包括设有风机的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至少一个如上述所述的变压绕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变压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后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其中,
02-高压线圈、021-A端子、022-X端子、023-第一分接端子、024-第二分接端子、03-端子板、1-绕组本体、2-高压线圈、21-A端子、22-X端子、23-第一分接端子、24-第二分接端子、3-第一端子板、4-第二端子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图4和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绕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后视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在此之前,先简单介绍使变压绕组的高度实现减小的方法,在设计变压绕组时,高压线圈要引出各种端子,包括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任意两个端子之间的实际距离均应保证大于爬电距离,若两个端子之间的实际距离明显大于爬电距离,则实际距离与爬电距离之间的差值距离即变压线圈能够减小的高度。
这里需要说的是,本文中AX端子组包括A端子21和X端子22,分接端子组包括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并且本文中端子间的实际距离应理解为两个端子之间在绝缘表面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变压绕组,包括绕组本体1,该绕组的最外侧设有高压线圈2,在高压线圈2的外侧还设有用以设置AX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板3,和用以设置分接端子组的第二端子板4,由于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通过两个端子板分离设置,在端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以满足爬电距离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减小变压绕组的高度,也即减小线圈的高度。
为了方便端子之间的连接,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均沿所述高压线圈2的轴向设置,也即两个端子板均垂直于变压器底座地设于高压线圈2的最外侧,当然,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向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增加端子之间的距离并减小变压绕组的高度的端子板设置方法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为了使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之间不发生爬电现象,作为优选,如图4所示,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分别设于第二端子板4的两端,并通过连接片连接,以保证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值,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线圈的高度。当然,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中的至少一方也可设于靠近另一方的位置,但应满足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大于爬电距离,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同理,为了使A端子21和X端子22之间不发生爬电现象,作为优选,如图3所示,A端子21和X端子22分别设于第一端子板3的两端,而且A端子21在上,X端子22在下,以保证A端子21和X端子22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值,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线圈的高度。当然,A端子21和X端子22中的至少一方也可设于靠近另一方的位置,但应满足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大于爬电距离,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为了进一步使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作为优选,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相对于绕组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也即,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在绕组本体1的中心夹180°角,以保证A端子21和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达到最大值,并保证X端子22和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也达到最大值,反之来说,第一分接端子23和AX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也达到最大值,第二分接端子24和AX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也达到最大值,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线圈的高度。当然,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在绕组本体1的中心也可以夹179°或178°等其他角度,只要能够使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大的两个端子板的设置方式,也即两个端子板在绕组本体1中心处的夹角只要能够增大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之间的实际距离,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由于绝缘材料的优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爬电距离的大小,因此,能够发生爬电现象的高压线圈2的绝缘层优选由NOMEX绝缘材料等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制成。
为了防止外界的污秽和/或水汽影响高压线圈2绝缘层的绝缘强度,上述第一端子板3设有第一密封盖,以防止污秽和/或水汽与绝缘层接触使高压线圈2外表面的绝缘强度降低,同样地,上述第二端子板4也设有第二密封盖,以防止污秽和/或水汽与绝缘层接触使绝缘强度降低,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更进一步地,上述高压线圈2外表面的其他位置也可设置用以隔绝外界环境并防止接触污秽和/或水汽的密封装置,以保证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端子板仅作为高压线圈2出端子的载体,但端子板的具体形式本文并不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主要是通过更换端子板的设置位置以调整AX端子组和分接端子组的位置,比如将一个端子板在中间部分分隔成两个较小的端子板,但两个端子之间的实际距离仍相对于现有技术增大,这种情况以及对端子板进行相类似的改动均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干式变压器,包括设有风机的底座,在底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如上述所述的变压绕组,以三相干式变压器为例,底座上设有三个通过做三相联结来改变三相交流电流及电压的变压绕组;风机、底座以及干式变压器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变压绕组,包括外侧设有高压线圈(2)的绕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本体(1)包括:
设于所述高压线圈(2)的外表面、用以设置AX端子组的第一端子板(3);
设于所述高压线圈(2)的外表面、用以设置分接端子组的第二端子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板(3)和第二端子板(4)均沿所述高压线圈(2)的轴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接端子组的第一分接端子(23)和第二分接端子(24)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端子板(4)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AX端子组的A端子(21)和X端子(2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板(3)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变压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板(4)与所述第一端子板(3)相对于所述绕组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压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线圈(2)的绝缘层由NOMEX绝缘材料制成。
7.一种干式变压器,包括设有风机的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至少一个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变压绕组。
CN201821888341.7U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Active CN208985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8341.7U CN208985840U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8341.7U CN208985840U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85840U true CN208985840U (zh) 2019-06-14

Family

ID=66791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88341.7U Active CN208985840U (zh) 2018-11-15 2018-11-15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85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0990B2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KR20160041837A (ko) 보호 코일 및 그를 이용하는 변압기
US20070126542A1 (en) Transformer
US11250990B2 (en) High-voltage transformer and electronic power apparatus
CN203799857U (zh) 低局放、大容量的支柱式电流互感器
CN107768095B (zh) 一种耐高压的变压器
CN208985840U (zh) 一种变压器及其变压绕组
CN217361336U (zh) 用于双分裂变压器的低压箔式线圈引出线结构
CN206271516U (zh) 一种磁性元件
KR101547419B1 (ko) 절연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고전압 장치
CN206179657U (zh) 一种双层引脚高隔离贴片变压器
CN203799852U (zh) 一种户内电压互感器
CN208908181U (zh) 贴片电感及电子设备
CN207587515U (zh) 一种平面变压器以及充电装置
JP3088788U (ja) 変圧器のコイルボビン
CN212934368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立绕共模电感器
CN201663048U (zh) 油纸绝缘正立式电流互感器
CN205846382U (zh) 一种抗干扰三层扁平电源线
CN205355493U (zh) 一种抗干扰双层扁平电源线
CN216928265U (zh) 一种组合电流互感器
CN209133328U (zh) 一种高压变压器线圈引线端子
CN208433296U (zh) 一种用于电表采集器的变压器结构
CN217768086U (zh) 一种改进型高耐电压变压器
CN216084583U (zh) 一种电力施工用高压电力柜用电流互感器
CN213025769U (zh) 一种加强型贴片变压器组合式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