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6104U - 后盖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后盖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6104U
CN208956104U CN201821556666.5U CN201821556666U CN208956104U CN 208956104 U CN208956104 U CN 208956104U CN 201821556666 U CN201821556666 U CN 201821556666U CN 208956104 U CN208956104 U CN 208956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rear cover
mobile terminal
loophole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566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向东阳
林雨弦
王嘉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566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56104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9892 priority patent/WO202005717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6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6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后盖。后盖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外侧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及第四面,第一面和第二面在后盖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第三面与第四面在后盖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第三面位于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第四面位于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长度方向为后盖的顶端向后盖的底端的方向,宽度方向垂直于长度方向;第三面与第四面均为平面,第一面、第二面及内侧表面位于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第一面、第二面及内侧表面位于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用户能够便捷地拾取或者握持上述后盖。当上述后盖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Description

后盖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盖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手机后盖为了能够实现美观以及方便生产,往往会将后盖的表面平滑设置。然而,当将手机放置在承载物的承载面等地方时,表面平滑的手机不方便用户从桌上等地方拿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户体验性高的后盖及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盖。所述后盖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及第四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后盖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在所述后盖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所述第三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四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后盖的顶端向所述后盖的底端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
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边框及上述的后盖,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后盖的周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后盖、边框及显示屏,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后盖的周缘,所述显示屏的周缘固接于所述边框远离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后盖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及第四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后盖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在所述后盖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所述第三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四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后盖的顶端向所述后盖的底端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
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在本申请提供的后盖中,由于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使得当用户需要将所述后盖放置于承载物上时,所述后盖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可以抵持在承载物的承载面上,以使后盖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此时,当用户需要使用所述后盖时,由于后盖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得用户的手部能够直接握持住所述后盖,并从承载物上将所述后盖拾取。当将所述后盖应用于移动终端时,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使用体验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后盖的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后盖在A-A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后盖在B-B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后盖在C-C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后盖在C-C线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后盖在D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后盖在B-B线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移动终端在E-E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移动终端在E-E线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移动终端在F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 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 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后盖10。后盖10可用于移动终端。后盖10不但能够保护移动终端内部元器件,即避免外部的水渍或者灰尘进入移动终端的内部而造成元器件发生故障,而且当后盖10具有平滑且简洁的外观面时,后盖10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用户使用体验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后盖10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11 及外侧表面12。可以理解的是,当后盖10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形成移动终端的内部的一部分。移动终端的内部用于装配各类元器件。而后盖10的外侧表面12是指用户可以直接触摸后盖10的所在一侧。外侧表面 12包括第一面121、第二面122、第三面123及第四面124。第一面121及第二面122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在后盖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第三面123位于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第四面124位于第一面 121与第二面122之间。长度方向为后盖10的顶端13向后盖10的底端14的方向。宽度方向垂直于长度方向。
结合图3及图4所示,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均为平面。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同一侧。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同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在Y轴的正方向上,后盖10的端部为后盖10的顶端13。换句话说,在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终端时,后盖10靠近用户的眼部的端部为后盖10的顶端13。在Y 轴的负方向上,后盖10的端部为后盖10的底端14。换句话说,后盖10远离用户的眼部的端部为后盖10的底端14。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以附图1中后盖10处于第一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后盖1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轴,X轴包括正方向和负方向。后盖1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轴,Y轴包括正方向和负方向。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朝向外侧表面 12的方向定义为Z轴,Z轴包括正方向和负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均为平面,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同一侧,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同一侧,使得当用户需要将后盖10放置于承载物上时,后盖10的第三面123或第四面124可以抵持在承载物的承载面上,并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此时,当用户需要使用后盖10时,由于后盖10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得用户的手部能够直接握持住后盖10,并从承载物上将后盖10拾取。当将该后盖10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的用户使用体验性高。
再者,由于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在后盖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使得后盖10具有较好的外观一致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考图2,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之间形成第一角度α,所述第一角度α满足:160°≤α≤180°。此时,当第一角度α=180°时,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共面,即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处于同一平面,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以将后盖10稳定地放置于承载物上。此时,后盖10与承载物之间存在活动空间。此外,用户也可以利用第一面121或第二面122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此时,后盖10也可以与承载物之间存在活动空间。当用户需要使用后盖10时,用户可以便捷地将后盖10拾取或握持。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三面12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1231及第二边1232。第一边1231连接第一面121。第二边1232连接第二面122。第四面 12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1241及第四边1242。第三边1241连接第一面121。第四边1242连接第二面122。第二边1232与第三边1241共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边1231可以直接连接在第一面121,第一边1231也可以间接连接在第一面121,即第一边1231可以通过弧面或者其他平面连接在第一面121。第二边1232可以直接连接在第二面122。第二边1232也可以间接连接在第二面122,即第二边1232可以通过弧面或者其他平面连接在第二面122。相同的,第三边1241与第四边1242的设置方式可参考第一边1231及第二边1232 的设置方式设置。由于第二边1232与第三边1241共线,使得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分别位于第二边1232与第三边1241的两侧。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边1231间接连接在第一面121,第二边1232直接连接在第二面122,此时,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均相对第三面123倾斜设置,即第一面121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垂直距离沿X轴的负方向增加,第二面122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垂直距离沿X轴的正方向增加。此外,第三边1241直接连接在第一面121,第四边1242间接连接在第二面122,此时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也均相对第四面124倾斜设置,即第一面121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垂直距离沿X轴的负方向增加,第二面122 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垂直距离沿X轴的正方向增加。
其中,第一边1231可以呈直线状。此时,后盖10的外侧表面12更加的简洁,以满足用户需求。此外,具有直线状的第一边1231可以降低后盖10的制造难度。当然,第一边1231也可以呈弯曲线状。可以理解的是,弯曲线状是指弯曲的曲线。此时,后盖10的外侧表面12的线条类型更加丰富,后盖10更加的美观。相同的,第四边1242的设置方式可参考第一边1231的设置方式。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即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此时,由于第三边1241与第二边1232共线,使得第三边1241的延伸方向也平行于Y轴方向。此外本申请的所提到的平行关系,并不是严格的平行关系。例如,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并不是严格的平行于长度方向,即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但该角度并不影响本方案的实现。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边1231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的距离L1小于第二边1232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L2。此时,第三面123靠近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设置。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三边1241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 的距离L3大于第四边1242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L4。此时,第四面124靠近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边1232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 的距离D1等于第二边1232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D2。此时,第一边1221为后盖10沿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使得后盖10的对称性更佳。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三面123还包括第五边1233。第五边1233连接在第一边1231与第二边1232之间。第四面124还包括第六边1243。第六边1243 连接在第三边1241与第四边1242之间,第五边1233与第六边1243相交设置。第五边1233与第六边1243可以为直线状可以为弧形状。第五边1233与第六边 1243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也可以形成折线。此时,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 通过第五边1233与第六边1243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至图4所示,外侧表面12还包括第五面125及第六面126。第五面125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三面123之间。第六面126连接在第二面122 与第四面12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五面125及第六面126可以均为平面,也可以均为弧面,或者其中一个为弧面,另一个为平面。当第五面125及第六面126均为平面时,第五面125与第一面121的交接处可通过弧面过渡,第五面125与第三面123的交接处可通过弧面过渡,第六面126与第二面122的交接处可通过弧面过渡,第六面126与第四面124的交接处可通过弧面过渡。此时,当第五面125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三面123之间时,第三面123相对第一面121凸出。当第六面126连接在第二面122与第四面124之间时,第四面 124相对第二面122凸出。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外侧表面12还包括第一连接面127及第二连接面 128。第一连接面127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且第一连接面127 的一侧连接于第五面125,且第一连接面127的另一侧延伸至后盖10的顶端13。第二连接面128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且第二连接面128的一侧连接于第六面126,且第二连接面128的另一侧延伸至后盖10的底端1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面127及第二连接面128可以均为平面,也可以均为弧面,或者其中一个为弧面,另一个为平面。此时,当第一连接面127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且第一连接面127的一侧连接于第五面125时,与第一连接面127连接的第二面122部分相对第一面121凸出。当第二连接面 128连接在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且第二连接面128的一侧连接于第六面126时,连接于第二连接面128的第一面121相对第二面122凸出。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面127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自后盖10的顶端13向后盖10的底端14逐渐减小,即第一连接面127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沿Y轴的负方向逐渐减小。此外,第二连接面128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自后盖10的顶端13 向后盖10的底端的方向逐渐增加,即第二连接面128在Z轴方向上的宽度沿Y 轴的负方向逐渐增加。
进一步的,请再次参考图3及图4,后盖1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过渡面1291 及第二过渡面1292。第一过渡面1291连接第一面121。第二过渡面1292连接第二面122。第一过渡面1291与第二过渡面1292均为弧面。进一步的,第一过渡面1291与第二过渡面1292关于第二边1232对称。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至8所示,后盖10设有透光部。可以理解的是,透光部指的可以是附图6的透光孔15,也可以是附图8的透光孔16。透光部用于以使后盖10的外部光线自后盖10的外侧表面12传播至内侧表面11。为了方便作图,附图5的透光部以附图6的透光孔15结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部的设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6所示,后盖10为非透明材料。例如,后盖1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不锈钢、铝合金或热镀锌钢。后盖10设有透光孔15。透光孔15自第三面123贯通至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此时,透光部为透光孔15。透光孔15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体、椭球体或其他不规则图形。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如图7及图8所示,后盖10为透明材料。例如后盖1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有机玻璃、蓝宝石、无机玻璃、聚碳酸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设有遮光层111。遮光层111设有透光孔16。透光孔16正对第三面123。透光部为透光孔16。具体的,遮光层111可以通过喷涂或者印刷等方式将涂料设置于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且该涂料可以是树脂和无序地散布在所述树脂中的涂料颗粒。此外,通过在涂料上添加不同颜色的涂料,以增加遮光层111的色温,比如通过添加蓝色涂料,以增加深色调,从而进一步保证后盖10的外观一致性,进而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当然,遮光层111也可以通过添加白色涂料,以增加浅色调,从而增加电后盖10的亮度,进而保证后盖10更加的干净整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对遮光层111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以提高遮光层111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遮光层111的遮光效果。此外,在遮光层111上形成的透光孔16 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也可以为长方体、椭球体或其他不规则图形。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后盖10设有通孔17。所述通孔17的开口设于所述第四面124,通孔17自第四面124贯穿至后盖的内侧表面11。所述通孔 17用于以使指纹识别模组的识别面经所述通孔17露出。此时,当后盖10应用于移动终端时,指纹识别模组的识别面设于后盖10的第四面124,从而避免在移动终端的正面开设通孔,从而为实现全面屏的移动终端提供可能。
请参考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包括边框20 及上述后盖10。边框20围设在后盖10的周缘。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0及图11所示,移动终端100包括后盖10、边框20、显示屏30。边框20围设于后盖10的周缘。显示屏30的周缘固接于边框20远离后盖10的一侧。请结合图1至图4,后盖10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11及外侧表面12。外侧表面12包括第一面121、第二面122、第三面123及第四面124。第一面121及第二面122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在后盖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第三面123位于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第四面124位于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之间。长度方向为后盖10的顶端13向后盖10的底端14 的方向。宽度方向垂直于长度方向。
请再次结合图3及图4,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均为平面。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同一侧。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均为平面,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同一侧,第一面121、第二面122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四面124所在平面N的同一侧,使得当用户需要将移动终端100放置于承载物上时,移动终端100的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可以抵持在承载物的承载面上,并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此时,当用户需要使用移动终端100时,由于移动终端100与承载物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得用户的手部能够直接握持住移动终端100,并从承载物上将移动终端100拾取,故而,移动终端100的用户使用体验性高。
再者,由于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在后盖1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使得移动终端100具有较好的外观一致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1至图13所示,移动终端100还包括摄像头40。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头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摄像头40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个摄像头40的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当摄像头40的数量为两个时,一个摄像头40为广角摄像头40,另一个为长焦摄像头40。当然,一个摄像头40也可以为彩色摄像头40,另一个为黑白摄像头40。摄像头 40设于显示屏30与后盖10之间。后盖10设有透光部。可以理解的是,透光部指的是附图11的透光孔15或者附图13的透光孔16。摄像头40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与第三面123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摄像头40经透光部采集移动终端100的外部光线。此时,摄像头40用于采集后盖10远离显示屏30一侧的图像,即摄像头40具有后摄功能。
进一步的,由于第一面121、第三面123及内侧表面11位于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的同一侧,使得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具有更大的体积。通过将摄像头40部分设于第二面122所对应后盖10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利用移动终端100 的内部空间,即提高移动终端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透光部具有多种设置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11所示,后盖10为非透明材料。例如,后盖1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不锈钢、铝合金或热镀锌钢。后盖10设有透光孔15。透光孔15自第三面123贯穿至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即透光孔15的开口位于第三面123。本实施方式的透光孔15为透光部。摄像头40经透光孔15采集移动终端100的外部光线。此时,当将移动终端100放置在承载物上时,由于后盖10 的第一面121或第二面122可以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上,使得摄像头40的光线采集面不会因与承载物发生摩擦而影响摄像头40的拍摄质量。此外,透光孔 15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附图10所示的圆柱体。透光孔15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椭球体或其他不规则图形。
进一步的,移动终端100还包括镜片。镜片覆盖透光孔15。当摄像头40设于显示屏30与后盖10之间时,通过镜片遮盖透光孔15,从而既可以阻挡外界的灰尘及水渍等进入移动终端100的内部,又可以保护摄像头40不被外界物体触碰而发生损坏或者破裂。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孔15也可以填充一些透明物质,以进一步地保证外界的灰尘及水渍等不能进入移动终端100的内部。
此外,当摄像头40的数量为多个时,透光孔15的数量可以多个也可以为一个。本实施方式以透光孔15的数量为多个进行叙述。多个透光孔15的排布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当然,多个透光孔15的排布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宽度方向。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如图12及图13所示,后盖10为透明材料。例如后盖10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有机玻璃、蓝宝石、无机玻璃、聚碳酸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设有遮光层111。遮光层111设有透光孔16。透光孔16正对第三面123设置。本实施方式的透光孔 16为透光部。摄像头40经透光孔16采集后盖10外部的光线。具体的,遮光层 111可以通过喷涂或者印刷等方式将涂料设置于后盖10的内侧表面11,且该涂料可以是树脂和无序地散布在所述树脂中的涂料颗粒。透光孔16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圆柱体。例如,透光孔16的形状还可以为长方体、椭球体或其他不规则图形。此时,当将移动终端100放置在承载物上时,由于后盖10直接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上,使得摄像头40的光线采集面不会因与承载物发生摩擦而影响摄像头40的拍摄质量。故而,通过将后盖10设置成透明的,从而既可以作为保护移动终端100的壳体的一部分,又可以起到保护摄像头40,即避免摄像头40的光线采集面发生刮伤。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移动终端100包括闪光灯50。闪光灯50设于后盖10,且闪光灯50的发光面的朝向与摄像头40的光线采集面的朝向相同。闪光灯50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与第三面123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及闪光灯50正对第三面123。当用户在外界光线较暗的环境中使用摄像头40拍摄图像时,闪光灯50可以增加摄像头40的曝光量,从而提高摄像头40的拍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闪光灯50与摄像头40的排布方式具有多种方式:
实施方式一:如图14所示,闪光灯50与摄像头40的排布方向与长度方向平行。此时,当闪光灯50与摄像头40沿着长度方向排布时,可以减小第三面 123在宽度方向的宽度。
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如图15所示,闪光灯50与摄像头 40的排布方向平行于宽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当摄像头40的数量多个时,闪光灯50可以放置于每两个摄像头40之间,也可以放置于摄像头40的一侧。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后盖10设有通孔17。通孔17的开口设于第四面124。移动终端100包括指纹识别模组60。指纹识别模组60安装于后盖10,且覆盖通孔17。可以理解的是,指纹识别模组60可以用于存储用户指定的指纹信息并在后续使用移动终端100时,获取用户的指纹信息。具体的,当用户需要解锁显示屏30时,用户按压指纹识别模组60。此时,指纹识别模组60获取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将所获取的指纹信息传至移动终端100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存储的指纹信息与所获取的指纹信息对比。当获取的指纹信息与存储的指纹信息相同时,控制器向显示屏30发生电信号,以使显示屏30解锁。当获取的指纹信息与存储的指纹信息不同时,显示屏30处于锁持状态。
此外,当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30处于支付状态时,指纹识别模组60可用于提供一种安全支付的方式。具体的,当获取的指纹信息与存储的指纹信息相同时,移动终端100进行支付确认,从而一方面避免用户通过输入密码以确认支付,显著提高该移动终端100的便捷性,另一方面,通过指纹信息判断是否确认支付可以实现安全支付。当获取的指纹信息与存储的指纹信息不同,移动终端100停止支付。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7及图18所示,边框20设有连接端口21。当外部设备的连接端插接于连接端口21时,外部设备与移动终端100通电连接或者通信连接的至少一者。连接端口21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一部分与第三面123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另一部分与第四面124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端口21可以正对于后盖10的顶端13,也可以正对于后盖10 的底端14。此外,连接端口2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插座、耳机插座、TF(Trans Flash,闪存)卡座、SD(SecureDigital,安全数码)卡座等。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设备通电连接时,外部设备可通过连接端口21向移动终端100充电。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时,外部设备可通过连接端口21向移动终端100进行传输数据。例如,连接端口21为USB插座。此时,用户通过外界设备的连接端配合,以实现对移动终端100进行充电或者数据传输,从而方便用户使用。
此外,由于连接端口21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一部分与第三面123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另一部分与第四面124在显示屏30的正投影重叠,使得移动终端100的对称性更高,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外观一致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考图2所示,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之间形成第一角度α,所述第一角度α满足:160°≤α≤180°。此时,当第一角度α=180°时,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共面,即第三面123所在平面M与第四面 124所在平面N处于同一平面,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第三面123与第四面124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以将后盖10稳定地放置于承载物上。此时,后盖10与承载物之间存在活动空间。此外,用户也可以利用第一面121或第二面122抵接于承载物的承载面,此时,后盖10也可以与承载物之间存在活动空间。当用户需要使用后盖10时,用户可以便捷地将后盖10拾取或握持。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三面12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1231 及第二边1232。第一边1231连接第一面121。第二边1232连接第二面122。第四面12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1241及第四边1242。第三边1241连接第一面 121。第四边1242连接第二面122。第二边1232与第三边1241共线。
进一步的,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即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Y轴方向。此时,由于第三边1241与第二边1232共线,使得第三边1241的延伸方向也平行于Y轴方向。此外本申请的所提到的平行关系,并不是严格的平行关系。例如,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并不是严格的平行于长度方向,即第二边123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长度方向形成角度,但该角度并不影响本方案的实现。
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边1231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的距离L1小于第二边1232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L2。此时,第三面123靠近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设置。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三边1241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 的距离L3大于第四边1242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L4。此时,第四面124靠近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边1231至第一面121远离第二面122的边1211 的距离等于第一边1231至第二面122远离第一面121的边1221的距离。此时,第一边1221位于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的中部,使得后盖10的对称性更佳。
以上是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后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及第四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后盖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在所述后盖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所述第三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四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后盖的顶端向所述后盖的底端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
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α,所述第一角度α满足:160°≤α≤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及第二边,所述第一边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边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四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及第四边,所述第三边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四边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长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面的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边至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面的边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面的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面的边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包括第五边,所述第五边连接在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所述第四面包括第六边,所述第六边连接在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四边之间,所述第五边与所述第六边相交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表面还包括第五面及第六面,所述第五面连接在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所述第六面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表面包括第一连接面及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面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五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后盖的顶端,所述第二连接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面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六面,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后盖的底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包括第一过渡面及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一过渡面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过渡面与所述第二过渡面均为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为非透明材料,所述后盖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自所述第三面贯通至所述后盖的内侧表面,所述透光孔用于以使所述后盖的外部光线自所述后盖的外侧表面传播至所述内侧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为透明材料,所述后盖的内侧表面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正对所述第三面,所述透光孔用于以使所述后盖的外部光线自所述后盖的外侧表面传播至所述内侧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开口设于所述第四面,所述通孔用于以使指纹识别模组的识别面经所述通孔露出。
14.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后盖的周缘。
15.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边框及显示屏,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后盖的周缘,所述显示屏的周缘固接于所述边框远离所述后盖的一侧,所述后盖包括相背设置的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及第四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在所述后盖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在所述后盖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且所述第三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四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长度方向为所述后盖的顶端向所述后盖的底端的方向,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
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三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及所述内侧表面位于所述第四面所在平面的同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后盖之间,所述后盖为非透明材料,所述后盖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自所述第三面贯通至所述后盖的内侧表面,所述摄像头经所述透光孔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外部光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后盖之间,所述后盖为透明材料,所述后盖的内侧表面设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正对所述第三面设置,所述摄像头经所述透光孔采集所述移动终端的外部光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闪光灯,所述闪光灯设于所述后盖,且所述闪光灯的发光面的朝向与所述摄像头的光线采集面的朝向相同,所述闪光灯在所述显示屏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面在所述显示屏的正投影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光灯与所述摄像头的排布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闪光灯与所述摄像头的排布方向与所述宽度方向平行。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及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开口设于所述第四面,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安装于所述后盖,且所述指纹识别模组的识别面经所述通孔露出。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及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设有连接端口,当外部设备的连接端插接于所述连接端口时,所述外部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通电连接或者通信连接的至少一者,所述连接端口在所述显示屏的正投影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面在所述显示屏的正投影重叠,另一部分与所述第四面在所述显示屏的正投影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及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形成第一角度α,所述第一角度α满足:160°≤α≤180°。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及第二边,所述第一边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边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四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边及第四边,所述第三边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第四边连接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共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面的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边至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面的边的距离,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面的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边至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面的边的距离。
CN201821556666.5U 2018-09-21 2018-09-21 后盖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08956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6666.5U CN208956104U (zh) 2018-09-21 2018-09-21 后盖及移动终端
PCT/CN2019/089892 WO2020057172A1 (zh) 2018-09-21 2019-06-03 后盖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56666.5U CN208956104U (zh) 2018-09-21 2018-09-21 后盖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6104U true CN208956104U (zh) 2019-06-07

Family

ID=6673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56666.5U Active CN208956104U (zh) 2018-09-21 2018-09-21 后盖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56104U (zh)
WO (1) WO202005717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13823U (zh) * 2013-11-28 2014-09-03 深圳市卡迪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防滑手机后盖
KR20160003951U (ko) * 2015-05-08 2016-11-16 이청명 휴대폰 보호 케이스
CN105682395B (zh) * 2016-03-16 2019-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57172A1 (zh)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03485U (zh) 塑胶镜筒、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07197125A (zh) 盖板、摄像模组和移动终端
CN107277196A (zh)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的移动终端
CN203658652U (zh) 取像镜头及移动装置
CN107209353A (zh) 折反射系统和图像捕获装置
CN205754629U (zh) 显示设备
CN205105320U (zh) 带有摄像头的显示屏幕
CN107635090A (zh) 闪光灯镜片、摄像组件和终端设备
CN105187583A (zh) 终端前盖组件及终端
CN203136021U (zh) 一种摄像头结构及具有该摄像头结构的手机
CN208956104U (zh) 后盖及移动终端
CN205507183U (zh) 镜头模组
CN209283350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107734102A (zh) 终端设备
CN207543202U (zh) 压板组件、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WO2021068747A1 (zh) 装饰组件、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5212890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壳
CN209017088U (zh) 后盖及移动终端
CN207571393U (zh) 智能眼镜
CN203872234U (zh) 投影手机反射外罩
CN206629199U (zh) 视频监控装置及系统
CN207074333U (zh) 视觉镜头组接固定结构
TWM515129U (zh) 具有插卡式擴充模組的智慧型手錶
JP3197452U (ja) 結合システム・アクセサリ
CN210491005U (zh) 机械手臂腕部智能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