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38780U -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38780U
CN208938780U CN201821967114.3U CN201821967114U CN208938780U CN 208938780 U CN208938780 U CN 208938780U CN 201821967114 U CN201821967114 U CN 201821967114U CN 208938780 U CN208938780 U CN 208938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magnetic core
crossed beam
magnet
beam trun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6711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慧明
李秀
彭志慧
彭剑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KAI KEDE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KAI KED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KAI KEDE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KAI KED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6711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38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38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38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包括:底座,其设有绕线槽、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磁芯插孔;磁芯,其包括两个磁体;四个引脚,所有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线圈绕组,其缠绕在绕线槽中,且与至少两个引脚电性连接。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自第一部位的上端面往第一部位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一磁芯安装部位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一部位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五过线槽,第五过线槽自第一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一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一凹陷位。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实现双头插件工艺,更加容易布线,可以将电磁元件设计得更加扁平化,能够为整体电子产品的微小型设计提供支持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磁元件采用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插件方式,另一种是贴片方式。采用插件方式的技术存在一些缺点:1、插件之后,使得整体产品厚度非常高,不利于产品微小化设计;2、插件之后的布线不好设计,也就是只能够是背面布线,不能够实现双头布线;3、磁芯与底座叠加高度太高,使得整体产品不能够实现进一步微小化设计;4、传统的电磁元件的布线的合理程度有待改善;5、传统的布线非常复杂,成本高,容易出现压断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6、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如果将体积设计到更小的时候,使用寿命比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实现双头插件工艺,更加容易布线,可以将电磁元件设计得更加扁平化,能够为整体电子产品的微小型设计提供支持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包括:
底座,其中间设有两个并排的绕线槽,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其中间内部设有自第一部位往第二部位方向贯通的磁芯插孔;第一部位上设有第一磁芯安装部位,第二部位设有第二磁芯安装部位;第一磁芯安装部位、第二磁芯安装部位及磁芯插孔配合形成磁芯固定部位;第一部位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固定部位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位,第二部位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三引脚固定部位和第四引脚固定部位;
磁芯,其固定安装在磁芯固定部位处,其包括两个磁体;两个磁体分别为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一部位所设的第一磁芯安装部位处,第二磁体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二部位所设的第二磁芯安装部位处,第一磁体的另一侧端与第二磁体的另一侧端相互粘接;第一磁体的中间位置插接在磁芯插孔的一侧,第二磁体的中间位置插接在插孔的另一侧;
四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第一引脚插接在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第一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二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三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四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
线圈绕组,其缠绕在绕线槽中,且与至少两个引脚电性连接。
四个引脚矩形阵列分布在底座上,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产品可以均匀受力。每一个引脚都可以是一端插入电路板的引脚孔中,也可以采用另一端插入电路板的引脚中孔,也就实现了可以双头插脚的工艺。如果是在背面倒挂插脚的时候,本实用新型就更加能够发挥作用。
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自第一部位的上端面往第一部位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一磁芯安装部位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自第二部位的上端面往第二部位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二磁芯安装部位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一磁体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位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上方;第二磁体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位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上方。也就是第一磁芯安装部位和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能够让出更多的高度空间,使得产品更加扁平化。进一步,第一磁芯安装部位和第二磁芯安装部位的表面涂覆有胶黏剂材料层,使得产品可以在剧烈晃动的环境中使用。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中可以安装有一条磁棒,提高通磁率,也就是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同时对产品的高度影响不大,能够实现扁平设计的要求。
第一引脚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一凸缘,第一凸缘自第一部位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二引脚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二凸缘,第二凸缘自第一部位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三引脚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三凸缘,第三凸缘自第二部位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四引脚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四凸缘,第四凸缘自第二部位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三凸缘及第四凸缘能够保护引脚与线圈绕组之间的布线不被压坏,同时可以对布线的铜线进行限位。
第一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二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三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四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一凸缘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一缺口,第二凸缘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二缺口,第三凸缘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三缺口,第四凸缘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四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二缺口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三缺口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四缺口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第三缺口及第四缺口能够给磁芯进行让位,使得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能够在底座的左右两端往磁芯插孔方形插入。磁芯的安装方向不干扰线圈绕组的绕线方向。
两个绕线槽之间设有环形分割板,两个绕线槽分别为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第一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板,第二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二环形挡板。进一步,所述环形分隔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七过线槽,第七过线槽连通两个并排的绕线槽。进一步,所述环形挡板上设有往外延伸的限高凸缘,放置绕线的时候铜线往外偏移。
第一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一挂线柱,第一挂线柱与第一部位连接,第一挂线柱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一过线槽;第二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二挂线柱,第二挂线柱与第一部位连接,第二挂线柱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二过线槽;第三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三挂线柱,第三挂线柱与第二部位连接,第三挂线柱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三过线槽,第四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四挂线柱,第四挂线柱与第二部位连接,第四挂线柱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四过线槽。
第一部位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五过线槽,第五过线槽自第一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二部位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六过线槽,第六过线槽自第二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一部位的侧壁设有第一引线槽,第一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槽与其中一个第五过线槽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一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过线槽与另一个第五过线槽之间,地城一个布线通道;第五过线槽自第一部位的下端面往第一部位的上端面方向延伸;第二部位的侧壁设有第二引线槽,第二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三过线槽与其中一个第六过线槽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二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四过线槽与另一个第六过线槽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六过线槽自第二部位的下端面往第二部位的上端面方向延伸。第一引线槽和第二引线槽之间均设有胶黏剂材料层。
设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五过线槽之间的第一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一凹陷位;设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五过线槽之间的第一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二凹陷位;设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与第六过线槽之间的第二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三凹陷位;设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与第六过线槽之间的第二部位下端面设有第四凹陷位。两个第五过线槽之间设有第一凸起部位,两个第六过线槽之间设有第二凸起部位,第一凸起部位和第二凸起部位均能够给底座进行加强作用,同时能够将铜线分开,避免出现短路情况。
进一步,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侧壁呈弧形,第二引脚固定部位的侧壁呈弧形,第三引脚固定部位的侧壁呈弧形,第四引脚固定部位的侧壁呈弧形。也就能够加强引脚固定部位的强度,同时在布线的时候不会刮伤铜线表面的绝缘漆。
第一凸缘的上端面、第二凸缘的上端面、第三凸缘的上端面及第四凸缘的上端面均高于第一磁体的上端面。这样在插件的时候避免安装的时候位置的偏差导致把所有的引脚固定部位的都撞断,同时也是给插脚工艺进行一个定位功能。
第一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一引脚插接的第一穿孔,第一引脚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一胶黏材料层;第二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二引脚插接的第二穿孔,第二引脚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二胶黏材料层;第三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三引脚插接的第三穿孔,第三引脚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三胶黏材料层;第四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四引脚插接的第四穿孔,第四引脚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四胶黏材料层;绕线槽外表面位置包裹一层保护罩,保护罩的外表面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内表面接触。
进一步,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一部位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一台阶;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一部位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二台阶;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三台阶;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二部位之间设配合形成第四台阶。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实现双头插件工艺,更加容易布线,可以将电磁元件设计得更加扁平化,能够为整体电子产品的微小型设计提供支持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从底座上分解出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包括:
底座1,其中间设有两个并排的绕线槽134,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部位11和第二部位12,其中间内部设有自第一部位11往第二部位12方向贯通的磁芯插孔;第一部位11上设有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第二部位12设有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及磁芯插孔配合形成磁芯固定部位;第一部位11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第二部位12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和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
磁芯2,其固定安装在磁芯固定部位处,其包括两个磁体;两个磁体分别为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第一磁体21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一部位11所设的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处,第二磁体22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二部位12所设的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处,第一磁体21的另一侧端与第二磁体22的另一侧端相互粘接;第一磁体21的中间位置插接在磁芯插孔的一侧,第二磁体22的中间位置插接在插孔的另一侧;
四个引脚3,分别为第一引脚1112、第二引脚1111、第三引脚126及第四引脚1210;第一引脚1112插接在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第一引脚1112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的上下两端,第二引脚1111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的上下两端,第二引脚126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的上下两端,第四引脚1210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的上下两端;
线圈绕组4,其缠绕在绕线槽134中,且与至少两个引脚3电性连接。
四个引脚3矩形阵列分布在底座1上,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产品可以均匀受力。每一个引脚3都可以是一端插入电路板的引脚孔中,也可以采用另一端插入电路板的引脚中孔,也就实现了可以双头插脚的工艺。如果是在背面倒挂插脚的时候,本实用新型就更加能够发挥作用。
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自第一部位11的上端面往第一部位11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自第二部位12的上端面往第二部位12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一磁体21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弧形凹槽211,第一弧形凹槽位211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上方;第二磁体22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弧形凹槽221,第二弧形凹槽221位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上方。也就是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和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能够让出更多的高度空间,使得产品更加扁平化。进一步,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和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的表面涂覆有胶黏剂材料层,使得产品可以在剧烈晃动的环境中使用。第一弧形凹槽211和第二弧形凹槽221中可以安装有一条磁棒,提高通磁率,也就是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同时对产品的高度影响不大,能够实现扁平设计的要求。
第一引脚1112与第一磁体21之间设有第一凸缘112,第一凸缘112自第一部位11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二引脚1111与第一磁体21之间设有第二凸缘113,第二凸缘113自第一部位11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三引脚126与第二磁体22之间设有第三凸缘122,第三凸缘122自第二部位12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四引脚1210与第二磁体22之间设有第四凸缘123,第四凸缘自第二部位12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一凸缘112、第二凸缘113、第三凸缘122及第四凸缘123能够保护引脚3与线圈绕组4之间的布线不被压坏,同时可以对布线的铜线进行限位。
第一引脚1112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二引脚1111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二引脚126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四引脚1210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一凸缘112与第一磁体21之间设有第一缺口114,第二凸缘113与第一磁体21之间设有第二缺口115,第三凸缘122与第二磁体22之间设有第三缺口125,第四凸缘123与第二磁体22之间设有第四缺口124;第一缺口114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连通,第二缺口115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111连通,第三缺口125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连通,第四缺口124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121连通。第一缺口114、第二缺口115、第三缺口125及第四缺口124能够给磁芯2进行让位,使得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能够在底座1的左右两端往磁芯2插孔方形插入。磁芯2的安装方向不干扰线圈绕组4的绕线方向。
两个绕线槽134之间设有环形分割板131,两个绕线槽134分别为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第一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板,第二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二环形挡板132。进一步,所述环形分隔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七过线槽10100,第七过线槽10100连通两个并排的绕线槽134。进一步,所有环形挡板上设有往外延伸的限高凸缘,放置绕线的时候铜线往外偏移。
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旁设有第一挂线柱117,第一挂线柱117与第一部位11连接,第一挂线柱117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之间设有第一过线槽118;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旁设有第二挂线柱116,第二挂线柱116与第一部位11连接,第二挂线柱116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之间设有第二过线槽119;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旁设有第三挂线柱129,第三挂线柱129与第二部位12连接,第三挂线柱129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之间设有第三过线槽128,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旁设有第四挂线柱1213,第四挂线柱1213与第二部位12连接,第四挂线柱1213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之间设有第四过线槽1212。
第一部位11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五过线槽500500,第五过线槽500自第一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二部位12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六过线槽600,第六过线槽600自第二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一部位11的侧壁设有第一引线槽,第一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槽118与其中一个第五过线槽500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一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过线槽119与另一个第五过线槽500之间,地城一个布线通道;第五过线槽500自第一部位11的下端面往第一部位11的上端面方向延伸;第二部位12的侧壁设有第二引线槽,第二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三过线槽128与其中一个第六过线槽600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二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四过线槽1212与另一个第六过线槽600之间,形成一个布线通道;第六过线槽600自第二部位12的下端面往第二部位12的上端面方向延伸。第一引线槽和第二引线槽之间均设有胶黏剂材料层。
设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与第五过线槽500之间的第一部位11下端面设有第一凹陷位;设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与第五过线槽500之间的第一部位11下端面设有第二凹陷位900;设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与第六过线槽600之间的第二部位12下端面设有第三凹陷位;设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与第六过线槽600之间的第二部位12下端面设有第四凹陷位1000。两个第五过线槽500之间设有第一凸起部位700,两个第六过线槽600之间设有第二凸起部位800,第一凸起部位700和第二凸起部位800均能够给底座1进行加强作用,同时能够将铜线分开,避免出现短路情况。
进一步,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的侧壁呈弧形,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的侧壁呈弧形,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的侧壁呈弧形,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的侧壁呈弧形。也就能够加强引脚固定部位的强度,同时在布线的时候不会刮伤铜线表面的绝缘漆。
第一凸缘112的上端面、第二凸缘113的上端面、第三凸缘122的上端面及第四凸缘123的上端面均高于第一磁体21的上端面。这样在插件的时候避免安装的时候位置的偏差导致把所有的引脚固定部位的都撞断,同时也是给插脚工艺进行一个定位功能。
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设有配合第一引脚插接的第一穿孔,第一引脚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之间设有第一胶黏材料层;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设有配合第二引脚插接的第二穿孔,第二引脚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之间设有第二胶黏材料层;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设有配合第三引脚插接的第三穿孔,第三引脚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之间设有第三胶黏材料层;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设有配合第四引脚插接的第四穿孔,第四引脚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之间设有第四胶黏材料层;绕线槽134外表面位置包裹一层保护罩,保护罩的外表面与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的内表面接触。
进一步,第一引脚固定部位1113与第一部位11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一台阶;第二引脚固定部位1110与第一部位11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二台阶;第三引脚固定部位127与第二部位12之间设配合形成第三台阶;第四引脚固定部位1211与第二部位12之间设配合形成第四台阶。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实现双头插件工艺,更加容易布线,可以将电磁元件设计得更加扁平化,能够为整体电子产品的微小型设计提供支持的优点。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其中间设有两个并排的绕线槽,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其中间内部设有自第一部位往第二部位方向贯通的磁芯插孔;第一部位上设有第一磁芯安装部位,第二部位设有第二磁芯安装部位;第一磁芯安装部位、第二磁芯安装部位及磁芯插孔配合形成磁芯固定部位;第一部位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一引脚固定部位和第二引脚固定部位,第二部位的两侧端分别设有第三引脚固定部位和第四引脚固定部位;
磁芯,其固定安装在磁芯固定部位处,其包括两个磁体;两个磁体分别为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一部位所设的第一磁芯安装部位处,第二磁体的一侧端放置在第二部位所设的第二磁芯安装部位处,第一磁体的另一侧端与第二磁体的另一侧端相互粘接;第一磁体的中间位置插接在磁芯插孔的一侧,第二磁体的中间位置插接在插孔的另一侧;
四个引脚,分别为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第一引脚插接在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第一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二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三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第四引脚的两端分别外露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的上下两端;
线圈绕组,其缠绕在绕线槽中,且与至少两个引脚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自第一部位的上端面往第一部位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一磁芯安装部位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自第二部位的上端面往第二部位的下端面方向凹陷,第二磁芯安装部位与磁芯插孔相连通;第一磁体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一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位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上方;第二磁体的一侧的上端面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位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引脚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一凸缘,第一凸缘自第一部位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二引脚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二凸缘,第二凸缘自第一部位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三引脚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三凸缘,第三凸缘自第二部位的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第四引脚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四凸缘,第四凸缘自第二部位的另一侧上端面往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二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三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四引脚的上下两端面均呈平面;第一凸缘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一缺口,第二凸缘与第一磁体之间设有第二缺口,第三凸缘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三缺口,第四凸缘与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四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二缺口与第一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三缺口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连通,第四缺口与第二磁芯安装部位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两个绕线槽之间设有环形分割板,两个绕线槽分别为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第一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一环形挡板,第二绕线槽的一端设有第二环形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一挂线柱,第一挂线柱与第一部位连接,第一挂线柱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一过线槽;第二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二挂线柱,第二挂线柱与第一部位连接,第二挂线柱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二过线槽;第三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三挂线柱,第三挂线柱与第二部位连接,第三挂线柱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三过线槽,第四引脚固定部位旁设有第四挂线柱,第四挂线柱与第二部位连接,第四挂线柱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四过线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部位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五过线槽,第五过线槽自第一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二部位的下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相间的第六过线槽,第六过线槽自第二绕线槽往外延伸;第一部位的侧壁设有第一引线槽,第一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一过线槽与其中一个第五过线槽之间,第一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二过线槽与另一个第五过线槽之间;第五过线槽自第一部位的下端面往第一部位的上端面方向延伸;第二部位的侧壁设有第二引线槽,第二引线槽的一端连通第三过线槽与其中一个第六过线槽之间,第二引线槽的另一端连通第四过线槽与另一个第六过线槽之间;第六过线槽自第二部位的下端面往第二部位的上端面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设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五过线槽之间的第一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一凹陷位;设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与第五过线槽之间的第一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二凹陷位;设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与第六过线槽之间的第二部位下端面设有第三凹陷位;设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与第六过线槽之间的第二部位下端面设有第四凹陷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凸缘的上端面、第二凸缘的上端面、第三凸缘的上端面及第四凸缘的上端面均高于第一磁体的上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一引脚插接的第一穿孔,第一引脚与第一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一胶黏材料层;第二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二引脚插接的第二穿孔,第二引脚与第二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二胶黏材料层;第三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三引脚插接的第三穿孔,第三引脚与第三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三胶黏材料层;第四引脚固定部位设有配合第四引脚插接的第四穿孔,第四引脚与第四引脚固定部位之间设有第四胶黏材料层;绕线槽外表面位置包裹一层保护罩,保护罩的外表面与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内表面接触。
CN201821967114.3U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Active CN208938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7114.3U CN208938780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7114.3U CN208938780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38780U true CN208938780U (zh) 2019-06-04

Family

ID=66727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67114.3U Active CN208938780U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38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9133B2 (ja) 表面実装磁性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178025Y (zh) 磁性线圈模组及设有该模组的电连接器
JPS61503063A (ja) 1方の巻線が第2巻線の支持体として用いられる低プロフィル型磁気構造
CN206595452U (zh) 网络滤波器
US20110140823A1 (en) Transformer module
US7267584B1 (en) RJ-45 socket module and internal circuitry
CN103943983A (zh) 电气连接箱
US20080278274A1 (en) Combined transformer
TW459429B (en) Simplified microelectronic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08938780U (zh) 一种新型双向引脚的电磁元件
EP3975208A1 (en) Inductance frame, inductance apparatus and light fixture
CN201332023Y (zh) 滤波及谐振用组合电容器
CN203205572U (zh) 一种新型磁性线圈模组
CN201877599U (zh) 微型矩形连接器
CN208796803U (zh) 一种倒装电磁元件
CN205847206U (zh) 叠层网络滤波器
CN202172336U (zh) 一种新型电机线路板的安装结构
CN219321145U (zh) Emi滤波器
TWI447759B (zh) 表面安裝磁性元件總成
CN206211453U (zh) 一种分线器
CN220290604U (zh) 一种电感连接结构
CN212934368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立绕共模电感器
CN218182005U (zh) 一种分段气隙扁平线电感
CN218631828U (zh) 接触器封装线圈的内嵌浪涌装置
CN211907136U (zh) 一种可配置贴片共模电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912, Dexiang Road, Pingsha Town,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INTELLIGENT COMPONENTS TECHNOLOGY ZHUHAI Ltd. (CHINA)

Address before: 519000 Guangdong city of Zhuhai province Pingsha town Tak Cheung Road No. 9

Patentee before: INTELLIGENT COMPONENTS TECHNOLOGY ZHUHAI Ltd. (CHIN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