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20936U -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20936U
CN208920936U CN201821531132.7U CN201821531132U CN208920936U CN 208920936 U CN208920936 U CN 208920936U CN 201821531132 U CN201821531132 U CN 201821531132U CN 208920936 U CN208920936 U CN 208920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ynthesis gas
branch
valve
biomass synthe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3113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凯
张俊春
姜士宏
唐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3113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20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20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20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其中,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主管道,其包括管道入口、管道出口和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和所述管道出口之间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一阀门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一个支路,且切断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另一个支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能够便于清理冷却过程中凝析出的碱金属。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质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等。在生物质气化生成生物质合成气之后,高温的生物质合成气需要采用冷却系统进行降温之后,能够便于生物质合成气的计量、输送,并进行燃烧发电等。
在相关技术中,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循环连接的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中的导热油通过低温介质或者通风放热之后形成低温介质,该低温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器之后,可以吸收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伴随着生物质合成气放热而降低至预设温度,第二换热器中的导热油因吸热而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再次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放热,并依此循环,达到不断冷却生物质合成气的效果。
但是,由于生物质合成气中包含大量的碱金属,该碱金属具有凝析温度低、易造成腐蚀等特性,在冷却过程中,凝析的碱金属将造成换热器腐蚀、沾污等,从而降低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的结构可靠性和冷却性能。并且,由于换热器与主管道连通,且生物质合成气可能持续排放,若要清理换热器则需要将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进行停机。
由此可知,相关技术中的冷却系统存在不便于清理凝析于换热器上的碱金属的缺陷,以及造成碱金属腐蚀换热器或者堵塞换热器而降低换热器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不便于清理凝析于换热器上的碱金属的缺陷,以及造成碱金属腐蚀换热器或者堵塞换热器而降低换热器的冷却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
主管道,包括管道入口、管道出口和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和所述管道出口之间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换热器;
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换热器;以及,
第一阀门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一个支路,且切断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另一个支路。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器;以及,
第二阀门组,用于与所述第一阀门组配合使用,以使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断开;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断开。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的第四换热器;和/或
设置于所述管道出口的第五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与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的第六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与所述第五换热器连接的第七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阀门组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风门组和第二风门组;
第一风机,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主管道内的压强;
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风门组和第四风门组;
第二风机,用于向所述第三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和/或所述第四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主管道内的压强;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启动时,所述第二风机处于关闭状态,且所述第一风门组和所述第二风门组切断所述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风机启动时,所述第一风机处于关闭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门组和所述第四风门组切断所述第二支路。
可选的,所述第二阀门组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
其中,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关闭,且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打开,以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冷却循环;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关闭,且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打开,以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冷却循环。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一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流量;
设置于所述第六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二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六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流量。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七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三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七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流量。
可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和/或,
所述第六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和/或,
所述第七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生物质合成气从所述管道入口进入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
可选的,在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的第四换热器和设置于所述管道出口的第五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四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高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低于所述凝析温度,所述第五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目标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管道入口和管道出口之间设置两个支路,通过阀门组实现两个支路中的一个支路连通另一个支路切断,并分别在这两个支路上设置换热器,使生物质合成气中的碱金属凝析于一个支路上的换热器之后,可以通过阀门切换另一条支路和换热器工作,同时还方便了在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运行的状态下,对已切断的支路内的换热器进行清污,从而达到防止碱金属造成腐蚀或者堵塞换热器造成的降低换热器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包括:主管道101、第一换热器102、第二换热器103以及第一阀门组(未标号)。
其中,主管道101包括管道入口1011、管道出口1012和设置于管道入口1011和管道出口1012之间的第一支路1013和第二支路1014。
另外,第一换热器102设置于第一支路1013上,第二换热器103设置于第二支路1014上,第一阀门组,用于连通第一支路1013和第二支路1014中的一个支路,且切断另一个支路。
例如,第一阀门组控制第一支路1013连通于管道入口1011和管道出口1012之间时,生物质合成气只能够通过第一支路1013从管道入口1011流通至管道出口1012。这样,设置于第一支路1013上的第一换热器102工作,以冷却第一支路1013内通过的生物质合成气,使生物质合成气中夹杂的碱金属凝析于第一换热器102的换热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管道入口1011和/或管道出口1012处还可以设置其他换热器,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其他换热器。
例如,在管道入口1011和管道出口1012处不设置有其他换热器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能够独立将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目标温度,并使其中的碱金属凝析于换热器中,防止碱金属凝析于管道出口1012或者与管道出口1012连接的相关装置或者设备中。
另外,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中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换热油,当然,其还可以是水、汽等其他任意形式的换热介质。而且,该换热介质可以由外部设备提供,也可以由本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中的其他换热器提供。
另外,改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冷却介质的流量、冷却介质的温度等,可以控制从管道出口1012排出的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
这样,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降低之后,可以凝析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而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于可交替开启和关闭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通过关闭对应的支路,便能够对凝析于相应的换热器中的碱金属进行清理。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
与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器105;以及,
第二阀门组106,用于与第一阀门组配合使用,以使第一支路1013连通时,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三换热器105连通,第二换热器103与第三换热器105断开;第二支路1014连通时,第二换热器103与第三换热器105连通,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三换热器105断开。
其中,以第一支路1013连通时为例,此时,第一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因吸收生物质合成气的热量而温度升高,为了将持续进入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目标温度,需要确保第一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维持一定的低温,因此,需要向第一换热器102内提供冷却介质。
具体的,在第一支路1013连通时,第二阀门组106控制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三换热器105连通,从而使第一换热器102中的换热介质进入第三换热器105进行循环冷却,以使第一换热器102中的冷却介质保持一定的低温,以保证第一换热器102出口处的生物质合成气温度略低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凝析温度可以是一个温度区间,该温度区间包括温度上限和温度下限。第一换热器102为逆流式换热器,其中的冷却介质在第一换热器102中的整体流向与生物质合成气在第一换热器102中的整体流向相反。因此,进入第一换热器102的冷却介质的温度略低于凝析温度的温度下限,并保持与必要的换热温差之差。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换热器向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中提供冷却介质,并通过第二阀门组与第一阀门组配合,防止第三换热器中的冷却介质进入未连通的换热器内,而妨碍该未连通的换热器进行检修、清污等。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
设置于管道入口1011的第四换热器107;和/或
设置于管道出口1012的第五换热器108。
其中,第四换热器107用于将进入第一支路1013或第二支路1014中的生物质合成气预先冷却至第一预设温度,防止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过高,若直接进入第一支路1013或第二支路1014中,则需要增大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因而增加了清理凝析于换热面上的碱金属的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温度应略高于碱金属凝析温度区间的温度上限,以保证第四换热器107中不发生碱金属凝析。
另外,第五换热器108用于将经过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冷却后的生物质合成气进一步冷却至需要的目标温度,此时,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仅需将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低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即可,而无需通过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将生物质合成气直接冷却至目标温度。从而可以减小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减轻了清理凝析于换热面上的碱金属的难度。
例如,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仅需要满足流出第一换热器102的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略低于凝析温度的温度下限。由此可知,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根据碱金属的凝析温度区间而确定。
其中,预先通过第四换热器107将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高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例如,比碱金属的凝析温度高5~20摄氏度,再通过第一换热器102或者第二换热器103将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低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例如,比碱金属的凝析温度低5~20摄氏度,最后,再通过第五换热器108将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需要的目标温度。
这样,能够使碱金属仅在第一换热器或者第二换热器中凝析,并且由于在生物质合成气管道内工作的换热器的总面积一定,增加了第四换热器或者第五换热器之后,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相应的减小,从而能够节省投资,并减轻了清理凝析于换热器中的碱金属的工作量。
可选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与第四换热器107连接的第六换热器109。
这样,可以通过第六换热器向第四换热器提供冷却介质,当然,第四换热器中的冷却介质还可以通过冷却器或者直接通入水、空气等方式等提供。
可选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与所述第五换热器108连接的第七换热器110。
这样,可以通过第七换热器向第五换热器提供冷却介质,当然,第五换热器中的冷却介质还可以通过冷却器或者直接通入水、空气等方式等提供。
可选的,第一阀门组包括:
设置于第一支路1013内,且位于第一换热器102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风门组1041和第二风门组1042;
第一风机1043,用于向第一风门组1041中的风门间隙和/或第二风门组1042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主管道101内的压强;
设置于第二支路1014内,且位于第二换热器103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风门组1044和第四风门组1045;
第二风机1046,用于向第三风门组1044中的风门间隙和/或第四风门组1045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主管道101内的压强;
其中,第一风机1043启动时,第二风机1046处于关闭状态,且第一风门组1041和第二风门组1042切断第一支路1013;
第二风机1046启动时,第一风机1043处于关闭状态,且第三风门组1044和第四风门组1045切断第二支路1014。
其中,如图1所示,主管道101还包括第一三通结构(未标号)和第二三通结构(未标号),其中,第一三通结构位于第一支路1013、第二支路1014与第四换热器107之间;第二三通结构位于第一支路1013、第二支路1014与第五换热器108之间。第一风门组1041位于第一三通结构与第一换热器102之间,第二风门组1042位于第二三通结构与第一换热器102之间,第三风门组1044位于第一三通结构与第二换热器103之间,第四风门组1045位于第二三通结构与第二换热器103之间。
另外,第一风机1043和第二风机1046可以是密封风机。
本实施例中,每一风门组包括两个风门,且两个风门之间具有间隙,通过密封风机向该间隙内通入空气。
这样,可以确保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主管道内的生物质合成气的压强,从而提升风门组的密封性能。
当然,上述第一阀门组还可以采用除了风门以外的其他阀门,例如电控阀门、机械式阀门等,且每一风门组包括的风门还可以是1个、3个、4个等其他个数,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第二阀门组106包括:
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02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阀门1061和第二阀门1062;
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03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
其中,第二支路1014连通时,第一阀门1061和第二阀门1062关闭,且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打开,以控制第二换热器103内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进入第三换热器105进行冷却循环;第一支路1013连通时,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关闭,且第一阀门1061和第二阀门1062打开,以控制第一换热器102内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阀门1061和第二阀门1062进入第三换热器105进行冷却循环。
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102与第三换热器105之间以及第二换热器103与第三换热器105之间分别连接有换热介质管道,由于在同一时间,第一换热器102和第二换热器103中仅有一个工作,为避免能源浪费和便于清理凝析于未工作的换热器中的碱金属,第三换热器105仅对工作中的一个换热器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采用在上述换热介质管道上设置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以实现上述第三换热器仅对工作中的一个换热器进行冷却的目的。
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阀门1061、第二阀门1062、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分别包括两个子阀门。
这样,每一个子阀门均具备关闭和开启的作用,且同一个阀门内的子阀门同时开启和关闭,能够提升阀门的可靠性并提升对冷却介质的密封度。
当然,第一阀门1061、第二阀门1062、第三阀门1063和第四阀门1064还可以包括1个、3个等其他数量的子阀门。
可选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
设置于第三换热器105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一变频泵1051,用于控制第三换热器105内的换热介质流入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的流量;
设置于第六换热器109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二变频泵1091,用于控制第六换热器109内的换热介质流入第四换热器107的流量。
其中,控制流入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介质的流量,可以控制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的冷却效果,从而控制经过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冷却后的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
控制流入第四换热器107的换热介质的流量的目的与控制流入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介质的流量的目的相同。
可选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还包括:
设置于第七换热器110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三变频泵1101,用于控制第七换热器110内的换热介质流入第五换热器108的流量。
控制流入第五换热器108的换热介质的流量的目的也与控制流入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介质的流量的目的相同。
这样,根据生物质合成气的成分、温度、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可以调节第一变频泵、第二变频泵和第三变频泵的做功大小,从而更加精准的使生物质合成气中的碱金属全部凝析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中,并增加冷却介质做功的利用率。
如图1所示,第三换热器105、第六换热器109以及第七换热器110输入的冷却介质相互连通,因此,通过调节第一变频泵1051、第二变频泵1091以及第三变频泵1101便能够实现与第三换热器105、第六换热器109以及第七换热器110分别连接的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第四换热器106以及第五换热器107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当然,还可以采用分别向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第四换热器106以及第五换热器107中通入不同温度的换热介质的方式,调节相应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温度,从而控制其冷却的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以达到使生物质合成气中的碱金属仅在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中得到充分的凝析。
需要说明的是,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中各个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之和能够确保将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降低至需要的目标温度,而且通过第一换热器102或第二换热器103冷却后的生物质合成气的温度低于该生物质合成气中包含的碱金属的凝析温度。
这样,因为设置了第四和第五换热器,而总的换热面积不变,则可以相应的减小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从而能够节省投资,并减轻清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工作量。
可选的,第三换热器105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第一换热器10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3的换热面积;和/或,
第六换热器109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第四换热器107的换热面积;和/或,
第七换热器110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第五换热器108的换热面积。
其中,上述两个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可以是其中一个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等于另一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乘以一个系数。例如:第三换热器105的换热面积等于1.5倍第一换热器102的换热面积。
这样能够确保,设置于主管道外的换热器能够将对应连接的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冷却至需要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管道入口和管道出口之间设置两个支路,通过阀门组实现两个支路中的一个支路连通、另一个支路切断,并分别在这两个支路上设置换热器,使生物质合成气中的碱金属凝析于一个支路上的换热器之后,可以通过阀门切换另一条支路和换热器工作,同时还方便了在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运行的状态下,对已切断的支路内的换热器进行清污,从而达到防止碱金属造成腐蚀或者堵塞换热器造成的降低换热器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该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未图示),包括如图1所示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
其中,生物质合成气从管道入口1011进入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
可选的,如图1所示,在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100包括设置于管道入口1011的第四换热器107和设置于管道出口1012的第五换热器108的情况下,第四换热器107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高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第一换热器102或者第二换热器103能够将第四换热器107排出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低于所述凝析温度,第五换热器108能够将第一换热器102或者第二换热器103排出的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目标温度。
其中,该目标温度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生物质合成气的后续处理需要等因素而确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中设置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中,该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可交替开启和切断的支路和分别设置于两个支路中的换热器。从而可以对凝析于一个换热器中的碱金属进行清理,而另一个换热器持续工作,达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中凝析的碱金属进行清理,避免碱金属腐蚀或者堵塞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达到提升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的整体性能、提高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的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管道,包括管道入口、管道出口和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和所述管道出口之间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换热器;
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换热器;以及,
第一阀门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一个支路,且切断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另一个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连接的第三换热器;以及,
第二阀门组,用于与所述第一阀门组配合使用,以使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断开;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的第四换热器;和/或
设置于所述管道出口的第五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的第六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第五换热器连接的第七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组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风门组和第二风门组;
第一风机,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主管道内的压强;
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风门组和第四风门组;
第二风机,用于向所述第三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和/或所述第四风门组中的风门间隙送风,以使风门间隙内的压强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主管道内的压强;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启动时,所述第二风机处于关闭状态,且所述第一风门组和所述第二风门组切断所述第一支路;
所述第二风机启动时,所述第一风机处于关闭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门组和所述第四风门组切断所述第二支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组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相对两端的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
其中,所述第二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关闭,且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打开,以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冷却循环;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时,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关闭,且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打开,以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进入所述第三换热器进行冷却循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一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流量;
设置于所述第六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二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六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第七换热器的换热介质出口处的第三变频泵,用于控制所述第七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流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和/或,
在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与所述第四换热器连接的第六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六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和/或,
在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五换热器连接的第七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七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正相关于所述第五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11.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生物质合成气从所述管道入口进入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管道入口的第四换热器和设置于所述管道出口的第五换热器的情况下,所述第四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高于碱金属的凝析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略低于所述凝析温度,所述第五换热器能够将所述生物质合成气冷却至目标温度。
CN201821531132.7U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Active CN208920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1132.7U CN20892093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31132.7U CN20892093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20936U true CN208920936U (zh) 2019-05-31

Family

ID=6670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31132.7U Active CN208920936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20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059070A (ko) 온실용 냉난방 시스템 및 그의 냉난방 방법
CN103453788A (zh) 一种气体板式换热器
CN106091198A (zh) 辐射板冷暖一体化空气调节系统
CN103335445B (zh) 燃气驱动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5135468B (zh)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208920936U (zh)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CN212299974U (zh) 一种石灰窑导热油的余热回收系统
KR100986728B1 (ko) 이중 열교환기를 통한 공기열원 히트펌프와 태양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및 방법
CN207147182U (zh) 环保加热干燥系统
CN104634586A (zh) 一种模拟热源系统的有机热载体炉快速安全降温装置
CN210801687U (zh) 一种低温烟气余热用于供暖制冷一体化系统
CN210278746U (zh) 一种高效烟气消白装置
CN209264263U (zh) 一种回转式空预器换热元件性能试验系统
CN102911679A (zh) 一种焦炉煤气初冷器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8343480B (zh)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10307736A (zh) 一种自然通风的干湿联合冷却塔
CN110926250A (zh) 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系统及生物质合成气发电系统
CN204648398U (zh) 一种350mw高背压供热机组的换热系统
CN104567526A (zh) 设置旁通风门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塔
CN113494717B (zh) 一种供热系统
CN204421734U (zh) 设置旁通风门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塔
CN216482341U (zh) 节电型消除电厂烟气中白烟的闭式空冷系统
CN216384364U (zh) 一种电站锅炉暖风器防冻的装置
JP2004344154A (ja) 施設園芸用温室における排熱回収兼用炭酸ガス供給システム
CN215638969U (zh) 一种在线可再生式热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