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3480B -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3480B
CN108343480B CN201810171284.9A CN201810171284A CN108343480B CN 108343480 B CN108343480 B CN 108343480B CN 201810171284 A CN201810171284 A CN 201810171284A CN 108343480 B CN108343480 B CN 108343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low
pipe
cooling
pressur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12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3480A (zh
Inventor
俞聪
高新勇
孙士恩
庄荣
郑立军
何晓红
王伟
陈菁
王启业
王宏石
张军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712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43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43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3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3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3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2Controlling,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7/00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 F01K17/02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for heating purposes, e.g. industrial, domes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4Combined heat and power generation [CH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能量的梯级利用是节能的重要措施。本发明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冷却蒸汽系统设置有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均与二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口连接,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进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口连接。本发明利用间接换热来对冷却蒸汽进行减温,保证了冷却蒸汽的品质,同时利用另一台做功后的汽轮机低压缸回热抽汽作为冷却蒸汽的汽源,采用多种冷却蒸汽进汽,提高了低压缸的冷却效果,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联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尤其适用于具有两台机组的热电厂。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政策逐渐重视新能源的推广,降低火电机组的比例。对于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乏汽通常是通过空冷或者水冷方式直接排放掉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冷端损失。例如300MW亚临界纯凝机组的能量利用率约为38%,其中冷端损失约占45%,采用抽汽供热后机组的能量利用率提升至60%,但是仍有20%的冷凝低温余热被排放掉,这部分热量由于品位低而难以直接利用。同时,由于电网为消纳新能源电力,对煤电机组火电灵活性的要求不断加强,煤电机组需实现超低负荷运行,才能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这给燃煤热电机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目前,申请号为201711165679.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切除低压缸供热的冷却系统及工作方法”,其实现了低压缸不进汽时对低压缸进行有效冷却,而直接用中压缸排汽作为冷却蒸汽,由于温度和压力参数过高,需要先减温减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可逆损失,另一方面当采用喷水减温时容易引起冷却蒸汽中含有水滴而降低冷却蒸汽的品质。针对这一现象以及结合国内热电厂通常设置有两台热电联产机组,而进行发明创造,提出了利用另一台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作为本台热电联产机组低压缸不进汽时的冷却蒸汽来源。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有利于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一号汽轮机低压缸、一号凝汽器和一号凝结水泵,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和一号抽凝蝶阀,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所述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连接,所述一号凝汽器与一号凝结水泵连接;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一号回热系统,所述一号回热系统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
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二号汽轮机低压缸、二号凝汽器和二号凝结水泵,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所述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连接,所述二号凝汽器与二号凝结水泵连接;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二号回热系统,所述二号回热系统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
所述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减温装置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和第一冷却水出管;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第二减温装置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和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安装有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二减温装置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二冷却水进管和第二冷却水出管。
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可充分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进行冷却,尤其是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末级与次末级叶片;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压装置设置有第一减压蒸汽旁路,且在第一减压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压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闸阀、第二闸阀和第三闸阀;所述第二减压装置设置有第二减压蒸汽旁路,且在第二减压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压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七闸阀、第八闸阀和第九闸阀。
作为优选,所述一减温装置设置有第一减温蒸汽旁路,且在第一减温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温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四闸阀、第五闸阀和第六闸阀;所述第二减温装置设置有第二减温蒸汽旁路,且在第二减温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温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十闸阀、第十一闸阀和第十二闸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二减温装置均为间壁式汽水换热器,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二减温装置的冷却水源可以来自热电厂的凝结水、锅炉补水或低温循环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均包括蒸汽流量测量仪、蒸汽压力测量仪和蒸汽温度测量仪。
作为优选,所述一号回热系统还包括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三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三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三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五闸阀;所述二号回热系统还包括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三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三级抽汽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一号背压蝶阀为无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无泄漏;一号抽凝蝶阀和二号抽凝蝶阀为有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仍可流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
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采用多种冷却蒸汽进汽,冷却蒸汽进汽方式灵活,提高了低压缸的冷却效果,同时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
一种如上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方法如下:
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抽汽供热工况时,全开一号背压蝶阀,调节一号抽凝蝶阀的开度,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连通管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继续做功;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另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对外供热;此时,关闭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冷却蒸汽系统不投入运行。
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背压供热工况时,全关一号背压蝶阀和一号抽凝蝶阀,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不再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做功,而是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全部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对外供热;此时,打开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第一冷却蒸汽管先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一冷却蒸汽管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进行冷却;根据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冷却是否充分,来判断是否开启第二冷却蒸汽管;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超过安全值时,尤其是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末级与次末级叶片的温度监测值超过安全值,开启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第二冷却蒸汽管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二冷却蒸汽管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后半部分进行充分冷却;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处于安全值范围内时,关闭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第二冷却蒸汽管处于关闭状态;根据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的测量值,一是来判断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从而调节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中的冷却蒸汽流量;二是来判断第一减压装置和第二减压装置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压力参数满足要求;三是来判断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二减温装置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温度参数满足要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实现通过间接换热来对冷却蒸汽进行减温,保证了冷却蒸汽的品质;(2)本发明利用做功后的汽轮机低压缸回热系统的抽汽作为冷却蒸汽的汽源,减少了冷却蒸汽系统中减温减压所造成的不可逆损失;(3)本发明采用多种冷却蒸汽进汽,提高了低压缸的冷却效果,同时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4)本发明结合热电厂设置有两台机组的优势,保证了冷却汽源的可靠性,提高了汽轮机低压缸不进汽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一号汽轮机低压缸为两级回热抽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二号汽轮机低压缸为两级回热抽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一号汽轮机低压缸为三级回热抽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二号汽轮机低压缸为三级回热抽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
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一号凝汽器103、一号凝结水泵104和一号回热系统11,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110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1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111,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103连接,一号凝汽器103与一号凝结水泵104连接。
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二号凝汽器203、二号凝结水泵204和二号回热系统12,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210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210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220,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211,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203连接,二号凝汽器203与二号凝结水泵204连接。
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
第一冷却蒸汽管3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301、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第一减压装置301设置有第一减压蒸汽旁路311,且在第一减压装置301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压蒸汽旁路311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闸阀322、第二闸阀323和第三闸阀324;第一减温装置302设置有第一减温蒸汽旁路312,且在第一减温装置302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温蒸汽旁路312上分别安装有第四闸阀325、第五闸阀326和第六闸阀327。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一调节阀321,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328,第一减温装置3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313和第一冷却水出管314。
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401、第二减温装置402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第二减压装置401设置有第二减压蒸汽旁路411,且在第二减压装置401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压蒸汽旁路411上分别安装有第七闸阀422、第八闸阀423和第九闸阀424;第二减温装置402设置有第二减温蒸汽旁路412,且在第二减温装置402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温蒸汽旁路412上分别安装有第十闸阀425、第十一闸阀426和第十二闸阀427。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420和第二调节阀421,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四截止阀428,第二减温装置4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二冷却水进管413和第二冷却水出管414。
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均为间壁式汽水换热器,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的冷却水源可以来自热电厂的凝结水、锅炉补水或低温循环水。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均包括蒸汽流量测量仪、蒸汽压力测量仪和蒸汽温度测量仪。一号背压蝶阀120为无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无泄漏;一号抽凝蝶阀121、二号抽凝蝶阀220为有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仍可流通。
参见图2,一号回热系统11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104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122,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123。
参见图3,二号回热系统12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204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212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213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
参见图4,一号回热系统11还包括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的进水口与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三级抽汽管114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三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三级抽汽管114上安装有第十五闸阀124。
参见图5,二号回热系统12还包括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的进水口与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三级抽汽管214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三级抽汽口连接。
参见图1、图2和图3,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和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回热系统均为两级回热时,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
参见图1、图4和图5,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和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回热系统均为三级回热时,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
一种如上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调节方法如下:
①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抽汽供热工况时:
全开一号背压蝶阀120,调节一号抽凝蝶阀121的开度,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连通管1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继续做功;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另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111对外供热;此时,关闭第一截止阀320、第二截止阀328、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冷却蒸汽系统不投入运行。
②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背压供热工况时:
全关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不再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做功,而是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全部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111对外供热;此时,打开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二截止阀328,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先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一冷却蒸汽管3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进行冷却;根据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冷却是否充分,来判断是否开启第二冷却蒸汽管410;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超过安全值时,尤其是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末级与次末级叶片的温度监测值超过安全值时,开启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第二冷却蒸汽管410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二冷却蒸汽管4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后半部分进行充分冷却;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处于安全值范围内时,关闭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第二冷却蒸汽管410处于关闭状态。根据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的测量值,一是来判断第一调节阀321和第二调节阀421的开度,从而调节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中的冷却蒸汽流量;二是来判断第一减压装置301和第二减压装置401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压力参数满足要求;三是来判断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温度参数满足要求。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构思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一号凝汽器(103)和一号凝结水泵(104),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110)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1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111),所述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103)连接,所述一号凝汽器(103)与一号凝结水泵(104)连接;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一号回热系统(11),所述一号回热系统(11)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1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122),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123);
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二号凝汽器(203)和二号凝结水泵(204),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210)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210)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220),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211),所述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203)连接,所述二号凝汽器(203)与二号凝结水泵(204)连接;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二号回热系统(12),所述二号回热系统(12)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2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212)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213)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
所述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301)、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一调节阀(321),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328),所述第一减温装置(3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313)和第一冷却水出管(314);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401)、第二减温装置(402)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420)和第二调节阀(421),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四截止阀(428),所述第二减温装置(4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二冷却水进管(413)和第二冷却水出管(414);
所述第一减压装置(301)设置有第一减压蒸汽旁路(311),且在第一减压装置(301)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压蒸汽旁路(311)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闸阀(322)、第二闸阀(323)和第三闸阀(324);所述第二减压装置(401)设置有第二减压蒸汽旁路(411),且在第二减压装置(401)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压蒸汽旁路(411)上分别安装有第七闸阀(422)、第八闸阀(423)和第九闸阀(424);
所述一减温装置(302)设置有第一减温蒸汽旁路(312),且在第一减温装置(302)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温蒸汽旁路(312)上分别安装有第四闸阀(325)、第五闸阀(326)和第六闸阀(327);所述第二减温装置(402)设置有第二减温蒸汽旁路(412),且在第二减温装置(402)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温蒸汽旁路(412)上分别安装有第十闸阀(425)、第十一闸阀(426)和第十二闸阀(4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均为间壁式汽水换热器,所述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的冷却水源来自热电厂的凝结水、锅炉补水或低温循环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均包括蒸汽流量测量仪、蒸汽压力测量仪和蒸汽温度测量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回热系统(11)还包括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所述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的进水口与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107)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三级抽汽管(114)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三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三级抽汽管(114)上安装有第十五闸阀(124);所述二号回热系统(12)还包括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所述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的进水口与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207)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三级抽汽管(214)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三级抽汽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背压蝶阀(120)为无机械限位的阀门;一号抽凝蝶阀(121)和二号抽凝蝶阀(220)为有机械限位的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方法如下:
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抽汽供热工况时,全开一号背压蝶阀(120),调节一号抽凝蝶阀(121)的开度,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连通管(1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继续做功;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另一部分排汽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111)对外供热;此时,关闭第一截止阀(320)、第二截止阀(328)、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冷却蒸汽系统不投入运行;
当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为背压供热工况时,全关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全部通过一号采暖抽汽管(111)对外供热;此时,打开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二截止阀(328),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先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一冷却蒸汽管(3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进行冷却;根据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冷却是否充分,来判断是否开启第二冷却蒸汽管(410);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超过安全值时,开启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第二冷却蒸汽管(410)投入运行,来自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二级抽汽或三级抽汽通过第二冷却蒸汽管(410)进入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进行充分冷却;当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温度监测系统显示的温度值处于安全值范围内时,关闭第三截止阀(420)和第四截止阀(428),第二冷却蒸汽管(410)处于关闭状态;根据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的测量值,一是来判断第一调节阀(321)和第二调节阀(421)的开度,从而调节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中的冷却蒸汽流量;二是来判断第一减压装置(301)和第二减压装置(401)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压力参数满足要求;三是来判断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二减温装置(402)是否投入运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冷却蒸汽温度参数满足要求。
CN201810171284.9A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Active CN108343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1284.9A CN108343480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71284.9A CN108343480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3480A CN108343480A (zh) 2018-07-31
CN108343480B true CN108343480B (zh) 2023-05-09

Family

ID=6295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1284.9A Active CN108343480B (zh) 2018-03-01 2018-03-01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34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6295B (zh) * 2019-07-27 2021-11-26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全厂电、热负荷协同调度的双机组耦合调峰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7199A (en) * 1995-09-12 1997-07-15 General Electric Co. Combined-cycle with multi-pressure reheat system
CN105697075A (zh) * 2016-03-09 2016-06-22 华北电力大学 增设无再热中压汽轮机的抽凝供热系统
CN107023337A (zh) * 2017-03-28 2017-08-0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汽轮机抽凝背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7420139A (zh) * 2017-07-26 2017-12-01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缸冷却蒸汽装置及运行方法
CN107524478A (zh) * 2017-07-18 2017-12-29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于抽凝背系统的低压缸冷却装置及其应用
CN208184797U (zh) * 2018-03-01 2018-12-04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7199A (en) * 1995-09-12 1997-07-15 General Electric Co. Combined-cycle with multi-pressure reheat system
CN105697075A (zh) * 2016-03-09 2016-06-22 华北电力大学 增设无再热中压汽轮机的抽凝供热系统
CN107023337A (zh) * 2017-03-28 2017-08-0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汽轮机抽凝背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CN107524478A (zh) * 2017-07-18 2017-12-29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用于抽凝背系统的低压缸冷却装置及其应用
CN107420139A (zh) * 2017-07-26 2017-12-01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缸冷却蒸汽装置及运行方法
CN208184797U (zh) * 2018-03-01 2018-12-04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3480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3479B (zh) 一种基于两机组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9404073B (zh) 一种用于变工况机组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8035777B (zh) 一种火电机组中低压缸联合零出力供热系统及方法
CN101368767B (zh) 采用并联正、逆制冷循环的工质的间接空气冷却方法和系统
CN108005741B (zh)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9356677B (zh) 一种用于多低压缸汽轮机的新型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1577410B (zh) 燃气轮机进气温度控制装置及燃气轮机进气温度控制方法
CN105822431B (zh) 可平抑压气机高/低进气温度的联合循环余热利用系统
CN110230521B (zh) 一种热电机组切除低压缸进汽耦合热泵梯级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10185510B (zh) 一种热电机组切除低压缸进汽耦合背压机梯级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9441570B (zh) 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2228173B (zh) 一种低背压切缸与高背压结合的热电解耦系统及方法
CN110332026B (zh) 一种耦合凝抽背供热的抽汽发电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0159371B (zh) 针对多低压缸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切缸运行的系统及方法
CN210087416U (zh) 一种热电机组切除低压缸进汽耦合背压机梯级供热系统
CN109611166B (zh) 一种用于多低压缸汽轮机变工况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08361679B (zh) 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余热进行供能的系统及方法
CN108343480B (zh)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7227981B (zh) 一种利用lng冷能协同控制汽轮机排汽背压系统及方法
CN212563354U (zh) 一种汽动引风机直接空冷机组冬季小流量排汽冷凝系统
CN205560932U (zh) 一种冷端余热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CN205532886U (zh) 可平抑压气机高/低进气温度的联合循环余热利用系统
CN214170638U (zh) 燃气轮机进气温度控制装置
CN214997842U (zh) 一种高效节能防冻的暖风器系统
CN210178431U (zh) 针对多低压缸汽轮机在部分负荷下切缸运行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