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06749U -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06749U
CN208906749U CN201821255067.XU CN201821255067U CN208906749U CN 208906749 U CN208906749 U CN 208906749U CN 201821255067 U CN201821255067 U CN 201821255067U CN 208906749 U CN208906749 U CN 208906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all
automobile
decorative ceiling
sid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550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刘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550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06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06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06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所述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的内表面;内饰顶棚,所述内饰顶棚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内板位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顶部边梁,所述顶部边梁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饰顶棚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所述顶部边梁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所述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抵御碰撞的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上,对碰撞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碰撞性能的提升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特别关注的。而在现有技术中,顶部边梁的结构无法充分对碰撞性能的提升提供贡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如何对汽车的顶部进行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汽车车身的碰撞性能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抵御碰撞的能力。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顶部加强结构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包括:
侧围外板;
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的内表面;
内饰顶棚,所述内饰顶棚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内板位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
顶部边梁,所述顶部边梁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饰顶棚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所述顶部边梁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所述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
可选地,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进一步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位于所述内饰顶棚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饰顶棚和所述顶部边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部边梁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适配部,并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顶盖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部边梁具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顶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空腔内具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适配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顶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空腔内进一步具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交叉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加强筋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侧围内板螺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以上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该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内饰顶棚和顶部边梁,侧围内板连接在侧围外板的内表面;内饰顶棚与侧围外板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侧围内板位于侧围外板与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该安装空间内;顶部边梁装设在该安装空间中,并且,顶部边梁的第一连接部与侧围内板连接,顶部边梁的适配部与内饰顶棚的对应位置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该顶部边梁与内饰顶棚的形状吻合贴近,充分增大了顶部边梁与内饰顶棚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此设置,顶部边梁有效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顶部加强结构,并且,在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时,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该顶部边梁可靠稳定的连接在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并在碰撞变形时,顶部边梁的适配部能够充分的抵接贴合在内饰顶棚,从而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满足汽车顶部对碰撞性能的要求。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顶部加强结构;
11 侧围外板;
12 侧围内板;
13 内饰顶棚;
14 顶部边梁;
141 第一连接部;
142 适配部;
143 第二连接部;
144 第一加强筋;
145 第二加强筋;
146 螺孔;
15 顶盖;
16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顶部强度低、安装连接性差,难以满足碰撞和安装要求的计算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部加强机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有效可靠的连接侧围内板,并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与内饰顶棚充分贴合,从而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内饰顶棚连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汽车的碰撞性能以及安装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性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上、下、内、外”均是以顶部加强结构10装设至车身后的位置为基准,“上”指的是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汽车的车顶方向、“下”指的是汽车的车底方向,“内”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内部方向、“外”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外部方向。这些方位词的使用仅是为了清楚表示技术方案,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限制。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10,该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侧围内板12连接在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内饰顶棚13与侧围外板11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侧围内板12位于侧围外板11与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该安装空间内;顶部边梁14装设在该安装空间中,并且,顶部边梁14的第一连接部141与侧围内板12连接,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与内饰顶棚13的对应位置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该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的形状吻合贴近,充分增大了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此设置,顶部边梁14有效将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顶部加强结构10,并且,在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时,该顶部加强结构10通过该顶部边梁14可靠稳定的连接在侧围内板12和侧围外板11,并在碰撞变形时,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能够充分的抵接贴合在内饰顶棚13,从而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满足汽车顶部对碰撞性能的要求。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顶部加强机构还包括顶盖15,顶盖15位于内饰顶棚13的顶部,并且该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连接。具体地,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之间通过粘接固定连接,如此进一步将汽车的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顶部边梁14和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顶部边梁14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41和适配部142之间,并且,侧围外板11和顶盖15均与第二连接部143连接。结合图1和图2所示,侧围外板11的边沿折弯处抵接并通过密封胶粘接在顶部边梁14的第二连接部143上,顶盖15的边沿折弯处抵接并通过密封胶粘接在第二连接部143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采用“第一、第二”对顶部边梁14的连接部进行区别,该“第一、第二”并不代表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仅是为了便于表述以清楚阐述该技术方案。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部边梁14具有空腔,该空腔沿顶部边梁14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该空腔贯通顶部边梁14的两端,从而减轻该顶部边梁14的重量。
针对上述各实施例,空腔的外侧壁形成第一连接部141、内侧壁形成适配部142、上侧壁形成第二连接部143,空腔的下侧壁连接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
具体地,内侧壁的形状与内饰顶棚13的形状相吻合,外侧壁大致平行于侧围内板12、并与侧围内板12螺接固定,上侧壁由外侧壁的顶部向汽车的内侧上方倾斜至与内侧壁的顶部衔接,该上侧壁靠近侧围外板11和顶盖15边沿的折弯处,从而使其能够与侧围外板11和顶盖15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顶部加强结构10的强度,提升汽车顶部的碰撞性能及安装强度,该顶部边梁14的空腔内进一步具有第一加强筋144,该第一加强筋144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41和适配部142之间,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44连接在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如图2所示,在顶部边梁14的空腔内设置两根第一加强筋144,具体该第一加强筋144的数量根据该顶部边梁14和顶部加强结构10的强度设计要求而设定。
该空腔进一步还具有第二加强筋145,第二加强筋145与第一加强筋144交叉设置,第一加强筋144和第二加强筋145均沿顶部边梁14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筋144和第二加强筋145贯通空腔,从而有效地增强该顶部边梁14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采用“第一、第二”对不同方向设置的加强筋进行区别,该“第一、第二”并不代表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仅是为了便于表述以清楚阐述该技术方案。
在进一步地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加强筋144垂直第一连接部141、第二加强筋145平行于第一连接部141,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筋144垂直外侧壁、第二加强筋145平行于外侧壁,第一加强筋144和第二加强筋145相互垂直设置。如此设置,第一加强筋144能够充分抵御汽车侧碰时的碰撞力,并通过第二加强筋145进一步增加第一加强筋144的强度。当发生碰撞时,通过该结构的顶部边梁14能够充分减轻侧碰的碰撞力对乘员舱内的冲击破坏。
在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顶部边梁14开设螺孔146,侧围内板12对应位置开设供螺栓16穿过的连接孔,通过匹配的螺栓16紧固连接侧围内板12和顶部边梁14。侧围内板12和侧围外板11之间通过粘接固定连接,侧围外板11的边沿折弯处粘接在内饰顶棚13上,而顶盖15和侧围外板11均粘接在顶部边梁14上。如此,顶部边梁14和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牢固连接,并建立了侧围外板11与内饰顶棚13之间的可靠支撑,如此,有效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10,该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侧围内板12连接在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内饰顶棚13与侧围外板11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侧围内板12位于侧围外板11与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该安装空间内;顶部边梁14装设在该安装空间中,并且,顶部边梁14的第一连接部141与侧围内板12连接,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与内饰顶棚13的对应位置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该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的形状吻合贴近,充分增大了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此设置,顶部边梁14有效将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顶部加强结构10,并且,在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时,该顶部加强结构10通过该顶部边梁14可靠稳定的连接在侧围内板12和侧围外板11,并在碰撞变形时,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能够充分的抵接贴合在内饰顶棚13,从而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满足汽车顶部对碰撞性能的要求。
除上述顶部加强结构10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顶部加强结构10,其中,该汽车的其他结构以及与该顶部加强结构10的连接关系请参见现有技术。由于上述顶部加强结构1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顶部加强结构10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机构(10)包括:
侧围外板(11);
侧围内板(12),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
内饰顶棚(13),所述内饰顶棚(13)与所述侧围外板(11)连接,所述侧围内板(12)位于所述侧围外板(11)与所述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
顶部边梁(14),所述顶部边梁(14)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内饰顶棚(13)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142),所述顶部边梁(14)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所述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进一步包括:
顶盖(15),所述顶盖(15)位于所述内饰顶棚(13)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饰顶棚(13)和所述顶部边梁(14)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边梁(14)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143),所述第二连接部(14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适配部(142),并所述侧围外板(11)和所述顶盖(15)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3)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边梁(14)具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顶部边梁(14)的长度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具有第一加强筋(144),所述第一加强筋(144)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适配部(142)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44)沿所述顶部边梁(14)的长度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进一步具有第二加强筋(145),所述第二加强筋(145)与所述第一加强筋(144)交叉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44)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141)、所述第二加强筋(145)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14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侧围内板(12)螺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具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10)。
CN201821255067.XU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Active CN208906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55067.XU CN208906749U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55067.XU CN208906749U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06749U true CN208906749U (zh) 2019-05-28

Family

ID=66612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55067.XU Active CN208906749U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067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3875A (zh) * 2020-08-31 2020-11-27 黄冈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氢能源汽车侧围饰板的密封防水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3875A (zh) * 2020-08-31 2020-11-27 黄冈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氢能源汽车侧围饰板的密封防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5118B2 (en) Vehicle sill reinforcement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CN106114648B (zh) 门槛结构
US10322752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18158688A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EP3225470B1 (en) Bumper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1168242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US9033408B2 (en) Safety sill for a structural frame bearing a battery in the event of a side impact
CN208906749U (zh)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CN105722744A (zh) 机动车辆裙板结构
CN207826350U (zh) 汽车前围板结构、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06864600A (zh) 前围加强件以及车辆
KR100931168B1 (ko) 자동차 도어의 상부 보강구조
CN107444085B (zh) 车门构造
CN216301263U (zh) 一种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109515128A (zh) 新能源汽车的车门框架总成及新能源汽车
CN107082087B (zh) 前纵梁和包括其的车辆
CN215706156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110475705A (zh) 机动车辆车身结构
JP2008001149A (ja) 車両側部構造
CN210257949U (zh) 一种铝合金车门结构
JP666970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8881918U (zh) 一种汽车的b柱总成及汽车
CN208698454U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