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01723U -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01723U
CN208901723U CN201821521362.5U CN201821521362U CN208901723U CN 208901723 U CN208901723 U CN 208901723U CN 201821521362 U CN201821521362 U CN 201821521362U CN 208901723 U CN208901723 U CN 208901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device
device framework
bolt
condenser
connect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2136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Lingy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Lingy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Lingy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Lingya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2136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01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01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017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包括制冷装置框架,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左侧开设有入风口,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左侧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有蒸发器,所述节流阀外壳的上、下和中部分别开设有入风管、出风管和连通管,所述节流阀外壳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冷凝器的上方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表面上,所述水箱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所述出水管贯穿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后侧。该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可以调节出风角度,且该装置可以方便的移动,方便的处理冷凝水,并且可以方便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速,制冷剂可循环使用,实现制冷循环。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循环系统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在炎热的夏季,制冷器的使用十分频繁,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人们更加舒适,制冷循环由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膨胀过程、蒸发过程组成,就是利用有限的制冷剂在封闭的制冷系统中,反复地将制冷剂压缩、冷凝、膨胀、蒸发,不断的在蒸发器处吸热汽化,进行制冷降温。
但市面上一般的制冷循环系统结构,不能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不能调节出风角度,且不能方便的移动,不方便的处理冷凝水,并且不方便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速,制冷剂不可循环使用,不能实现制冷循环,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面上一般的制冷循环系统结构,不能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不能调节出风角度,且不能方便的移动,不方便的处理冷凝水,并且不方便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速,制冷剂不可循环使用,不能实现制冷循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包括制冷装置框架,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左侧开设有入风口,且入风口的左侧连接有防尘网,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左侧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有蒸发器,且蒸发器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连接管,并且该连接管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节流阀外壳,所述节流阀外壳的上、下和中部分别开设有入风管、出风管和连通管,且连通管的内部连接有控制杆,并且控制杆贯穿节流阀外壳的右侧,所述节流阀外壳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连接管,且该连接管的上方右侧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上方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表面上,且冷凝器的下方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且水箱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贯穿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后侧,且出水管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球阀,所述冷凝器的左下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连接管,且该连接管的下方左侧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左侧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且该连接管的左侧上方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在蒸发器的下方,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下方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制冷装置框架的前侧开设有出风口,且出风口的后侧等距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中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所述挡板的左侧连接有连接片,且连接片的左侧后方连接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上方通过伸缩杆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上表面上,且伸缩杆位于冷凝器的前侧,所述冷凝器的后侧设置有风扇,且风扇的后侧通过电机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的内壁后侧面上。
优选的,所述入风口在制冷装置框架上等间距设置,且蒸发器和冷凝器均在制冷装置框架上构成拆卸结构。
优选的,所述防尘网与制冷装置框架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制冷装置框架在万向轮上构成伸缩结构。
优选的,所述出风管、入风管和连通管构成三通结构,且连通管与控制杆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板在连接杆上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片与挡板和连接板均采用铰接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并且连接板在制冷装置框架上构成升降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栓在连接管上等间距设置,且连接管在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阀外壳和压缩机上均构成拆卸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可以调节出风角度,且该装置可以方便的移动,方便的处理冷凝水,并且可以方便的控制制冷剂的流速,制冷剂可循环使用,实现制冷循环;
1、设置有防尘网、制冷装置框架和入风口,防尘网在制冷装置框架上构成拆卸结构,则可以防止灰尘通过入风口进入该装置中;
2、设置有挡板、连接片和连接板,挡板在连接杆上构成转动结构,连接片与挡板和连接板均采用铰接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则当连接板向上移动时可以通过连接片带动挡板转动,通过挡板可以方便的控制连接板向上移动的距离,从而达到控制挡板转动角度的目的;
3、设置有弹簧、万向轮和出水管,制冷装置框架通过弹簧在万向轮上构成伸缩结构,则通过万向轮可以方便的移动该装置,且通过弹簧可以为该装置减震,可以防止水箱中的冷凝水溢流,将该装置移动至卫生间等有下水管道的位置,即可将球阀打开,通过出水管将冷凝水排出该装置。
4、设置有入风管、出风管和控制杆,入风管、出风管与连通管构成三通结构,连通管与控制杆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通过转动控制杆,可以控制入风管与连通管、连通管与出风管连通处的体积,从而达到控制流速的作用,且入风管与出风管的最短直径尺寸均小于连接管的直径尺寸,即可降低制冷剂通过节流阀外壳的速度,通过连接管将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阀外壳和压缩机相连通,通过压缩机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制冷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管与第二螺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冷装置框架;2、入风口;3、防尘网;4、蒸发器;5、第一螺栓;6、连接管;7、节流阀外壳;8、出风管;9、入风管;10、连通管;11、控制杆;12、冷凝器;13、水箱;14、出水管;15、球阀;16、压缩机;17、弹簧;18、万向轮;19、风扇;20、电机;21、出风口;22、挡板;23、连接片;24、连接板;25、伸缩杆;26、第二螺栓;27、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包括制冷装置框架1、入风口2、防尘网3、蒸发器4、第一螺栓5、连接管6、节流阀外壳7、出风管8、入风管9、连通管10、控制杆11、冷凝器12、水箱13、出水管14、球阀15、压缩机16、弹簧17、万向轮18、风扇19、电机20、出风口21、挡板22、连接片23、连接板24、伸缩杆25,第二螺栓26和连接杆27,制冷装置框架1的左侧开设有入风口2,且入风口2的左侧连接有防尘网3,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左侧通过第一螺栓5连接有蒸发器4,且蒸发器4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并且该连接管6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节流阀外壳7,节流阀外壳7的上、下和中部分别开设有入风管9、出风管8和连通管10,且连通管10的内部连接有控制杆11,并且控制杆11贯穿节流阀外壳7的右侧,节流阀外壳7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上方右侧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冷凝器12,冷凝器12的上方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表面上,且冷凝器12的下方设置有水箱13,水箱13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且水箱13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14,出水管14贯穿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后侧,且出水管14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球阀15,冷凝器12的左下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下方左侧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压缩机16,压缩机16的左侧通过第二螺栓26固定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左侧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固定连接在蒸发器4的下方,制冷装置框架1的下方通过弹簧17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8,制冷装置框架1的前侧开设有出风口21,且出风口21的后侧等距连接有挡板22,挡板22的中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27,且连接杆27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挡板22的左侧连接有连接片23,且连接片23的左侧后方连接在连接板24上,连接板24的上方通过伸缩杆25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表面上,且伸缩杆25位于冷凝器12的前侧,冷凝器12的后侧设置有风扇19,且风扇19的后侧通过电机20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后侧面上。
如图1中入风口2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等间距设置,且蒸发器4和冷凝器12均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构成拆卸结构,则可以方便的吸收外界热量,且可以方便的对蒸发器4和冷凝器12进行检修,如图1中防尘网3与制冷装置框架1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制冷装置框架1在万向轮18上构成伸缩结构,则可以方便的更换和清洗防尘网3,从而保证防尘效果,且通过弹簧17可以为该装置减震;
如图4中出风管8、入风管9和连通管10构成三通结构,且连通管10与控制杆11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转动控制杆11可以控制入风管9和连通管10之间的连通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流速的目的,如图1、图3和图6中第二螺栓26在连接管6上等间距设置,且连接管6在蒸发器4、冷凝器12、节流阀外壳7和压缩机16上均构成拆卸结构,可以方便的检修该装置,且通过第二螺栓26使各个部件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如图5中挡板22在连接杆27上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片23与挡板22和连接板24均采用铰接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并且连接板24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构成升降结构,则通过调节连接板24的高度,可可以带动连接片23右侧上下移动,由于连接杆27限定了挡板22的位移,从而达到带动挡板22转动的目的,且通过控制连接板24的移动位置可以达到控制挡板22转动角度的目的。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制冷循环系统结构时,首先连接管6与型号为QX-32F050g的压缩机16、蒸发器4、冷凝器12和节流阀外壳7均通过第二螺栓26相连接,则将第二螺栓26上的螺栓旋下后,即可方便的将各个部分分离,蒸发器4与冷凝器12通过第一螺栓5与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相连接,将第一螺栓5旋下后,即可方便的取出冷凝器12和蒸发器4,从而使检修更加方便,节约维修成本,且第二螺栓26在连接管6上等角度分布,使连接更加紧密,该装置使用时,首先蒸发器4通过入风口2吸收外界的热量,使蒸发器4中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呈气态,入风口2的外侧连接有防尘网3,防尘网3与制冷装置框架1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防尘网3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该装置内壁,且可以方便的更换防尘网3,通过压缩机16将蒸发器4中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压气态制冷剂,并通过连接管6传送至冷凝器12上,然后通过冷凝器12将制冷剂冷却,然后将型号为Y90S-2的电机20的电源开关打开电机20将带动风扇19转动,然后将型号为ANT-26的伸缩杆25打开,通过伸缩杆25带动连接板24向上移动,带动连接片23的右侧向上移动,连接片23的左侧与挡板22铰接连接,且挡板22在连接杆27上构成转动结构,从而带动挡板22逆时针转动,将出风口21打开,且通过控制伸缩杆25的伸缩长度可以控制挡板22的转动角度,从而达到控制出风方向的目的,风扇19将冷气通过出风口21向外传送,冷却剂通过连接管6传送至节流阀外壳7中,将控制杆11在连通管10上转动后使入风管9与出风管8连通,且连通处的直径尺寸小于连接管6的直径尺寸,达到降低流速,从而降低制冷剂的压力,再经过连接管6通入蒸发器4中实现循环,冷凝器12表现的冷凝水将跟随重力的作用落入水箱13中收集,该装置下方设置有万向轮18,则可以方便的移动该装置,且万向轮18下方设置有弹簧17可以防止该装置移动过程中冷凝水流出,将该装置移动至下水道附近,将出水管14上的球阀15打开,即可将水箱13中的水排出,这就是制冷循环系统结构使用的整个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包括制冷装置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框架(1)的左侧开设有入风口(2),且入风口(2)的左侧连接有防尘网(3),所述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左侧通过第一螺栓(5)连接有蒸发器(4),且蒸发器(4)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并且该连接管(6)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节流阀外壳(7),所述节流阀外壳(7)的上、下和中部分别开设有入风管(9)、出风管(8)和连通管(10),且连通管(10)的内部连接有控制杆(11),并且控制杆(11)贯穿节流阀外壳(7)的右侧,所述节流阀外壳(7)的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上方右侧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冷凝器(12),所述冷凝器(12)的上方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表面上,且冷凝器(12)的下方设置有水箱(13),所述水箱(13)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且水箱(13)的下方设置有出水管(14),所述出水管(14)贯穿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后侧,且出水管(14)的内部贯穿连接有球阀(15),所述冷凝器(12)的左下方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下方左侧通过第二螺栓(26)连接有压缩机(16),所述压缩机(16)的左侧通过第二螺栓(26)固定连接有连接管(6),且该连接管(6)的左侧上方通过第二螺栓(26)固定连接在蒸发器(4)的下方,所述制冷装置框架(1)的下方通过弹簧(17)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8),所述制冷装置框架(1)的前侧开设有出风口(21),且出风口(21)的后侧等距连接有挡板(22),所述挡板(22)的中部贯穿连接有连接杆(27),且连接杆(27)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所述挡板(22)的左侧连接有连接片(23),且连接片(23)的左侧后方连接在连接板(24)上,所述连接板(24)的上方通过伸缩杆(25)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上表面上,且伸缩杆(25)位于冷凝器(12)的前侧,所述冷凝器(12)的后侧设置有风扇(19),且风扇(19)的后侧通过电机(20)固定连接在制冷装置框架(1)的内壁后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口(2)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等间距设置,且蒸发器(4)和冷凝器(12)均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构成拆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网(3)与制冷装置框架(1)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制冷装置框架(1)在万向轮(18)上构成伸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8)、入风管(9)和连通管(10)构成三通结构,且连通管(10)与控制杆(11)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2)在连接杆(27)上构成转动结构,且连接片(23)与挡板(22)和连接板(24)均采用铰接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并且连接板(24)在制冷装置框架(1)上构成升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栓(26)在连接管(6)上等间距设置,且连接管(6)在蒸发器(4)、冷凝器(12)、节流阀外壳(7)和压缩机(16)上均构成拆卸结构。
CN201821521362.5U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Active CN208901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1362.5U CN208901723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1362.5U CN208901723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01723U true CN208901723U (zh) 2019-05-24

Family

ID=66572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21362.5U Active CN208901723U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017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0536A (zh) * 2021-06-12 2021-08-20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自动水冷式冷凝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0536A (zh) * 2021-06-12 2021-08-20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自动水冷式冷凝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4745A (zh) 一种铸造件隔离冷却装置
CN208901723U (zh)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结构
CN105910458B (zh) 三维高效蒸发换热系统
CN116026067A (zh) 一种制冷空调设备真空排气装置
CN201177411Y (zh) 水冷/风冷型一体式热泵机组
CN206905152U (zh) 一种热回收型降膜式蒸发冷螺杆冷水机组
CN204757209U (zh) 与空气压缩机联合的溴化锂吸收式蒸发冷却除湿空调系统
CN211144746U (zh) 一种新型节能空压机
CN217662468U (zh) 一种改进的内置紧凑型冷冻式干燥机
CN206875781U (zh) 一种可计算流量的风冷式冷水机
CN206959220U (zh) 具有蒸发冷却装置的节能制冷设备
CN206959430U (zh) 一种循环工业冷水机
CN206113202U (zh) 吊顶一体式厨卫新风机
CN204816169U (zh) 一种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
CN114427801A (zh) 一种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冷水机
CN106440504A (zh) 一种蒸发冷凝无油冷热水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9386455U (zh) 一种单元式空调机组
CN207455807U (zh) 一种新一代省电环保空调
CN206572792U (zh) 一种立式全封闭螺杆冷水机组
CN209604261U (zh) 一种聚合物微粉生产用螺杆空压机的冷却机构
CN212573373U (zh) 一种新型节能热交换机柜
CN209263754U (zh) 一种离心压缩机压缩热全回收装置
CN215176211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冷凝器节能装置
CN209067441U (zh) 一种可调式压缩机进气组件
CN208765316U (zh) 一种带有化霜装置的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