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01640U -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01640U
CN208901640U CN201821680679.3U CN201821680679U CN208901640U CN 208901640 U CN208901640 U CN 208901640U CN 201821680679 U CN201821680679 U CN 201821680679U CN 208901640 U CN208901640 U CN 208901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ndensing
condensing unit
exchange device
arc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806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丁军
卓宏强
孙旭光
孟继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RA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RA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RA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RA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806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01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01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01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包括外壳、高温换热装置、冷凝换热装置、燃烧器组件和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高温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下部;高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相配合形成第一弧状结构;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为开口朝下的第二弧状结构;冷凝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结构,包括内封闭部、进口部和出口部;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分别与冷凝换热装置相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燃烧器组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且换热效果高。

Description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最常用于壁挂炉等热交换装置,混合燃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穿过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对流经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中的水进行加热,高温烟气被降温直至冷凝,加热后的水再流入壁挂炉中被热交换器使用。现有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主要有盘管式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和圆盘翅片管式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两种结构,这两种全预混式换热装置均具有烟气热传递效果较差,换热效率较低,其容易造成烟尘堵塞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0444338.4,公开日:2018.08.17)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外壳、高温换热装置、冷凝换热装置和燃烧器组件,高温换热装置和冷凝换热装置呈径向分布在外壳内,高温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下部,冷凝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上部,高温换热装置与冷凝换热装置之间设置有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该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用于引导烟气流动并将冷凝产生的冷凝水引导到外壳的下部进行排放,燃烧器组件产生的高温烟气位于高温换热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内,高温烟气流经高温换热装置后转换为中温烟气,中温烟气流经冷凝换热装置后转换为低温烟气,从烟气出口排出;该发明专利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比较麻烦,同时中温烟气直接于外壳接触,对外壳的要求较高,外壳上需要必要的保温层,制造成本较高,具有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果高,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生产成本低的全预混冷凝换热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包括外壳、高温换热装置、冷凝换热装置、燃烧器组件和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烟气出口和冷凝水出口,所述高温换热装置和冷凝换热装置径向分布在外壳内,所述高温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下部;
所述高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若干所述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相配合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弧状结构;
所述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为环绕设置在第一弧状结构外侧的开口朝下的第二弧状结构;
所述冷凝换热装置为具有冷凝单元的管翅式换热结构,包括内封闭部、进口部和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分别与冷凝换热装置相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该第二弧状结构位于第一弧状结构的外侧;
所述燃烧器组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内;
其中,第一环状结构由冷凝换热装置的内封闭部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形成,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两者至少均有一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同一开口部的内、外两侧,使得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之间的烟气均从冷凝换热装置的进口部流入,出口部流出。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换热装置还包括外封闭部,所述外封闭部和内封闭部分别位于进口部内、外两侧,所述内、外封闭部配合形成至少一条用于引导烟气流动的流道,该进口部和出口部分别位于流道的两端。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一个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内封闭部和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进口部和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的一开口端和第二弧状结构的一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开口部的内、外两侧,第二弧状结构的另一开口端环绕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另一开口端。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一个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位于内、外两侧的一个内封闭部和两个外封闭部,位于左、右两端的进口部,以及位于两个外封闭部之间的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两端进口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两端进口部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两个冷凝单元,每个冷凝单元均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内封闭部和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进口部和出口部;
相邻所述冷凝单元相互配合使得冷凝单元之间的内封闭部配合形成内折线结构,所述内折线结构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形成第一环状结构,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进口部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进口部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封闭部和第一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进口部和第一出口部;
每个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一个第二内封闭部和两个第二外封闭部,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二进口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二外封闭部之间的第二出口部;
多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之间配合形成两个第一冷凝单元组,该第一冷凝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凝单元且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出口部和第一进口部相连通,使得在第一冷凝单元组的内侧形成由第一内封闭部配合形成第一内折线段,在第一冷凝单元组的外侧形成由第一外封闭部配合形成的第一外折线段;
两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组分别位于第二冷凝单元的两端且第一冷凝单元组的第一出口部与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进口部相连通;
所述第二内封闭部和两端的第一内折线段配合形成第二内折线结构,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与第二内折线结构的两端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环状结构,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位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第一进口部的内侧;
两个所述第二外封闭部分别与两端的第一外折线段相配合形成两条连续的第二外折线结构,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两条第二外折线结构相连接以形成第二环状结构,且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位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第一进口部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单元的进口部呈倾斜向下设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单元还包括呈预定交叉角设置的配合部,通过配合部实现冷凝单元之间、以及冷凝单元与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之间预定角度配合。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封闭部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的内侧设置挡板形成;
或者,所述内封闭部是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中的冷凝翅片的内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封闭部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的外侧设置挡板形成;
或者,所述外封闭部是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中的冷凝翅片的外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烟气出口位于外壳的上部,冷凝水出口位于外壳的下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高温换热装置与冷凝换热装置配合形成闭环的第一环状结构,在冷凝换热装置内侧设置了阻隔烟气流过的挡流板(即内侧封闭部),设置在第一环状结构内的燃烧器组件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径向辐射流过高温换热装置,极大地简化了高温换热装置和燃烧室的结构,从而也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2、高温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下部,冷凝换热装置中的烟气是倾斜向下流动,有利于冷凝水在重力和烟气流动冲刷下滴落至壳体的下部,显著强化冷凝换热,防止产生冷凝水搭桥现象,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热效率;
3、高温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相互配合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弧状结构,而冷凝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下部,高温换热装置与冷凝换热装置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内,燃烧器组件设置在第一环状结构内,无论是设计负荷下还是小负荷下,冷凝水均不易滴落到燃烧器上和下部的冷凝换热装置上,显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也有效减少了设备内部的积灰积垢,提高了设备长期使用的热效率;
4、设置的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的烟气流动换热流程,使得外壳接触的烟气为低温烟气,从而有效减低了对外壳的材料使用要求,简化了外壳的结构,从而大大减低了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的实施结构一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两个冷凝单元);
图2是图1中冷凝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的实施结构二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一个冷凝单元);
图4是图3中冷凝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的实施结构三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一个冷凝单元);
图6是图5中冷凝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的实施结构四中由三个冷凝单元构成的冷凝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外壳;11、烟气出口;12、冷凝水出口;2、高温换热装置;21、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3、冷凝换热装置;31、冷凝单元;311、内封闭部;312、外封闭部;313、进口部;314、出口部;315、配合部;32、第一冷凝单元;321、第一内封闭部;322、第一外封闭部;323、第一进口部;324、第一出口部;325、连接挡板;33、第二冷凝单元;331、第二内封闭部;332、第二外封闭部;333、第二进口部;334、第二出口部;4、燃烧器组件;5、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1、高温换热装置2、冷凝换热装置3、燃烧器组件4和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5;其中,外壳1为圆筒形结构,外壳1的上部设置有烟气出口11,外壳1的下部设置有冷凝水出口12;高温换热装置2和冷凝换热装置3呈径向分布在外壳1内,高温换热装置2设置在外壳1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3设置在外壳1的下部;高温换热装置2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21,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21配合形成开口朝向的第一弧状结构;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5为环绕设置在第一弧状结构外侧的第二弧状结构,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公用冷凝换热装置3并分别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外侧的第二环状结构;燃烧器组件4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内,燃烧器组件4在第一环状结构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使得第一环状结构内形成高温烟气区;高温烟气径向辐射并流经高温换热装置2进行换热后转化为中温烟气,在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之间形成中温烟气区;中温烟气沿着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并流经冷凝换热装置3与之换热后转化为低温烟气,在第二环状结构与外壳1之间形成低温烟气区;低温烟气沿着第二环状结构和外壳1之间的通道流动并从烟气出口11排出,实现烟气在换热设备内的整个流动;同时中温烟气与冷凝换热装置3接触冷凝产生的冷凝水能够方便的进入外壳1的下部,通过冷凝水出口12进行排放,有效简化了冷凝水排放的路径,避免了额外的引导的麻烦。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高温换热装置2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21,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21相互配合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弧状结构;冷凝换热装置3具有两个冷凝单元31,该冷凝单元31为管翅式换热结构,每个冷凝单元31包括内封闭部311、外封闭部312、进口部313、出口部314;其中,内封闭部311和外部封闭分别位于冷凝单元31相对的内、外两侧,出口部314和进口部313分别位于冷凝单元31相对的左、右两端,内封闭部311和外封闭部312之间配合形成一条用于引导烟气从进口部313流向出口部314的流道;两个冷凝单元31相互配合使得内封闭部311相互配合连接形成折线结构,进口部313位于冷凝换热装置3的两端;冷凝换热装置3的折线结构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开口部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开口部的外侧,从而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公用冷凝换热装置3并分别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外侧的第二环状结构。
高温烟气在第一环状结构内径向辐射流经高温换热装置2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中温烟气,第一环状结构内的高温烟气由于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封闭部311的阻挡作用不直接流入冷凝换热装置3;中温烟气沿着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进口部313流入,从出口部314流出,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低温烟气;低温烟气沿着第二环状结构和外壳1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并从烟气出口11排出,实现烟气在换热设备内的流动换热,大大提高了烟气的换热效率。
优选的,冷凝单元31还包括呈预定交叉角设置的配合部315,通过配合部315实现冷凝单元31之间、以及冷凝单元31与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21之间预定角度配合。
优选的,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开口部呈向下倾斜设置,使得烟气呈倾斜向下流动,从而有利于冷凝水在重力和烟气流动冲刷下滴落至壳体的下部,显著强化冷凝换热,防止产生冷凝水搭桥现象,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热效率。
优选的,内封闭部311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侧设置挡板形成,或者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3中的冷凝翅片的内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优选的,外封闭部312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3的外侧设置挡板形成,或者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3中的冷凝翅片的外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冷凝换热装置3只有一个冷凝单元31,该冷凝单元31为管翅式换热结构,包括内封闭部311、外封闭部312、进口部313、出口部314,内封闭部311和外部封闭分别位于冷凝单元31相对的内、外两侧,出口部314和进口部313分别位于冷凝单元31相对的左、右两端,内封闭部311和外封闭部312之间配合形成一条用于引导烟气从进口部313流向出口部314的流道;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与冷凝单元31的内封闭部311的两端相连接,其中,第一弧状结构的左端开口端位于开口部的内侧,右端位于出口部314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左端开口端连接于开口部的外侧,右端开口端环绕设置在第一弧状结构的右端开口端的外侧,实现对第一弧状结构的右端开口端的环绕封闭,实现中温烟气只能沿这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左端流入冷凝换热装置3,而不能从右端直接流出;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公用冷凝换热装置3并分别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外侧的第二环状结构。
高温烟气在第一环状结构内径向辐射流经高温换热装置2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中温烟气,第一环状结构内的高温烟气由于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封闭部311的阻挡作用不直接流入冷凝换热装置3;中温烟气沿着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中温烟气从通道的左端进入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进口部313,并从出口部314流出,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低温烟气;低温烟气沿着第二环状结构和外壳1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并从烟气出口11排出,实现烟气在换热设备内的流动换热,大大提高了烟气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二相比,虽然本实例与实施例的冷凝换热单元都只具有一个冷凝单元31,但是两者冷凝单元31的具体结构有所差别。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换热装置3具有一个冷凝单元31,该冷凝单元31包括一个内封闭部311、一个出口部314、两个外封闭部312和两个进口部313,内封闭部311设置在冷凝单元31的内侧,两个进口部313分别位于冷凝单元31的左、右两端,两个外封闭部312间隔设置在冷凝单元31的外侧,两个外封闭部312之间的间隙构成出口部314,两个外封闭部312分别与内封闭部311想配合形成两条连通进口部313和出口部314的通道;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内封闭部311的两端相连接且分别位于两端进口部313的内侧,内封闭部311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两端进口部313的内侧并与冷凝换热装置3配合形成环绕设置在第一环状结构外侧的第二环状结构。
高温烟气在第一环状结构内径向辐射流经高温换热装置2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中温烟气,第一环状结构内的高温烟气由于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封闭部311的阻挡作用不直接流入冷凝换热装置3;中温烟气沿着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进口部313流入,从出口部314流出,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低温烟气;低温烟气沿着第二环状结构和外壳1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并从烟气出口11排出,实现烟气在换热设备内的流动换热,大大提高了烟气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二、三相比,本实施例与之最主要的区别为本实施例的冷凝换热装置3具有三个冷凝单元31,该冷凝单元31根据其具体结构的不同,具体分别分为第一冷凝单元32和第二冷凝单元33,在三个冷凝单元31中具体为两个第一冷凝单元32和一个第二冷凝单元33;第一冷凝单元32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封闭部321和第一外封闭部322,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进口部323和第一出口部324;第二冷凝单元33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一个第二内封闭部331和两个第二外封闭部332,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二进口部333,以及位于两个第二外封闭部332之间的第二出口部334;两个第一冷凝单元32分别位于第二冷凝单元33的两端且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出口部324与第二冷凝单元33的第二进口部333相连通;在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侧,两端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内封闭部321与第二冷凝单元33的第二内封闭部331配合形成一条连续的内折线结构,在冷凝换热装置3的外侧,优选的,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出口部314外侧与第二冷凝单元33的进口部313外侧之间连接有用于阻挡烟气外流的连接挡板325,从而两端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外封闭部322分别与第二冷凝单元33的两个第二内封闭部331配合形成两条连续的外折线结构,从而实现烟气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进口部323流入并沿着第一冷凝单元32和第二冷凝单元33流动,最后从第二冷凝单元33的出口部314流出。
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与内折线结构的两端相连接并分别位于两端第一进口部323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外折线结构的两端相连接并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进口部323的外侧,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公用冷凝换热装置3并分别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
高温烟气在第一环状结构内径向辐射流经高温换热装置2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中温烟气,第一环状结构内的高温烟气由于冷凝换热装置3的内封闭部311的阻挡作用不直接流入冷凝换热装置3;中温烟气沿着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进口部313流入,从出口部314流出,经换热降温后转化为低温烟气;低温烟气沿着第二环状结构和外壳1配合形成的通道流动并从烟气出口11排出,实现烟气在换热设备内的流动换热,大大提高了烟气的换热效率。
以本实施例的配合形式,冷凝换热装置3也可以具有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冷凝单元31,冷凝单元31分为第一冷凝单元32和第二冷凝单元33,多个冷凝单元31配合形成两个第一冷凝单元32组,每个第一冷凝单元32至少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第一冷凝单元32且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出口部324和第一进口部323相连通,在第一冷凝单元32组的内侧形成由第一内封闭部321配合形成的第一内折线段,在第一冷凝单元32组的外侧形成由第一外封闭部322配合形成的第一外折线段;第二冷凝单元33的第二内封闭部331与两端的第一冷凝单元32组的第一内折线段配合形成第二内折线结构,第二冷凝单元33的两个外封闭部312分别与两端的第一冷凝单元32组的第一外折线段配合形成两条第二外折线结构;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与第二内折线结构的两端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环状结构,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位于冷凝换热装置3两端的第一进口部323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与两条第二外折线结构相连接以形成具有第二出口部334的第二环状结构,且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位于冷凝换热单元两端的第一进口部323的外侧,优选的,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外封闭部322之间或者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32的第一外封闭部322和第二冷凝单元33的第二外封闭部332之间连接有连接挡板3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高温换热装置与冷凝换热装置配合形成闭环的第一环状结构,在冷凝换热装置内侧设置了阻隔烟气流过的挡流板(即内侧封闭部),设置在第一环状结构内的燃烧器组件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径向辐射流过高温换热装置,极大地简化了高温换热装置和燃烧室的结构,从而也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2、高温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下部,冷凝换热装置中的烟气是倾斜向下流动,有利于冷凝水在重力和烟气流动冲刷下滴落至壳体的下部,显著强化冷凝换热,防止产生冷凝水搭桥现象,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热效率;
3、高温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相互配合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弧状结构,而冷凝换热装置设置在外壳的下部,高温换热装置与冷凝换热装置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内,燃烧器组件设置在第一环状结构内,无论是设计负荷下还是小负荷下,冷凝水均不易滴落到燃烧器上和下部的冷凝换热装置上,显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也有效减少了设备内部的积灰积垢,提高了设备长期使用的热效率;
4、设置的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的烟气流动换热流程,使得外壳接触的烟气为低温烟气,从而有效减低了对外壳的材料使用要求,简化了外壳的结构,从而大大减低了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高温换热装置、冷凝换热装置、燃烧器组件和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烟气出口和冷凝水出口,所述高温换热装置和冷凝换热装置径向分布在外壳内,所述高温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上部,冷凝换热装置位于外壳的下部;
所述高温换热装置包括若干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若干所述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相配合形成开口朝下的第一弧状结构;
所述中低温烟气分区隔板为环绕设置在第一弧状结构外侧的开口朝下的第二弧状结构;
所述冷凝换热装置为具有冷凝单元的管翅式换热结构,包括内封闭部、进口部和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分别与冷凝换热装置相配合形成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该第二环状结构位于第一环状结构的外侧;
所述燃烧器组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内;
其中,第一环状结构由冷凝换热装置的内封闭部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形成,第一弧状结构和第二弧状结构两者至少均有一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同一开口部的内、外两侧,使得位于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之间的烟气均从冷凝换热装置的进口部流入,出口部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装置还包括外封闭部,所述外封闭部和内封闭部分别位于进口部内、外两侧,所述内、外封闭部配合形成至少一条用于引导烟气流动的流道,该进口部和出口部分别位于流道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一个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内封闭部和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进口部和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的一开口端和第二弧状结构的一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开口部的内、外两侧,第二弧状结构的另一开口端环绕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另一开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一个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位于内、外两侧的一个内封闭部和两个外封闭部,位于左、右两端的进口部,以及位于两个外封闭部之间的出口部;
所述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两端进口部的内侧,所述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两端进口部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两个冷凝单元,每个冷凝单元均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内封闭部和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进口部和出口部;
相邻所述冷凝单元相互配合使得冷凝单元之间的内封闭部配合形成内折线结构,所述内折线结构封闭第一弧状结构的开口形成第一环状结构,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进口部的内侧,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连接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进口部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换热装置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冷凝单元,该冷凝单元包括第一冷凝单元和第二冷凝单元;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第一内封闭部和第一外封闭部,以及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进口部和第一出口部;
每个所述第二冷凝单元包括分别位于内、外两侧的一个第二内封闭部和两个第二外封闭部,位于左、右两端的第二进口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二外封闭部之间的第二出口部;
多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之间配合形成两个第一冷凝单元组,该第一冷凝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冷凝单元且相邻的第一冷凝单元的第一出口部和第一进口部相连通,使得在第一冷凝单元组的内侧形成由第一内封闭部配合形成第一内折线段,在第一冷凝单元组的外侧形成由第一外封闭部配合形成的第一外折线段;
两个所述第一冷凝单元组分别位于第二冷凝单元的两端且第一冷凝单元组的第一出口部与第二冷凝单元的第二进口部相连通;
所述第二内封闭部和两端的第一内折线段配合形成第二内折线结构,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与第二内折线结构的两端相连接以形成第一环状结构,且第一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位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第一进口部的内侧;
两个所述第二外封闭部分别与两端的第一外折线段相配合形成两条连续的第二外折线结构,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两条第二外折线结构相连接以形成第二环状结构,且第二弧状结构的两开口端分别位于冷凝换热装置两端的第一进口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单元的进口部呈倾斜向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单元还包括呈预定交叉角设置的配合部,通过配合部实现冷凝单元之间、以及冷凝单元与高温管翅式换热单元之间预定角度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封闭部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的内侧设置挡板形成;
或者,所述内封闭部是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中的冷凝翅片的内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封闭部是通过在冷凝换热装置的外侧设置挡板形成;
或者,所述外封闭部是由构成管翅式换热结构的冷凝换热装置中的冷凝翅片的外侧设置的翻边结构相互嵌套堆叠配合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烟气出口位于外壳的上部,冷凝水出口位于外壳的下部。
CN201821680679.3U 2018-10-17 2018-10-17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Active CN208901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80679.3U CN208901640U (zh) 2018-10-17 2018-10-17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80679.3U CN208901640U (zh) 2018-10-17 2018-10-17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01640U true CN208901640U (zh) 2019-05-24

Family

ID=66575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80679.3U Active CN208901640U (zh) 2018-10-17 2018-10-17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016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3451A (zh) * 2018-10-17 2019-01-08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3451A (zh) * 2018-10-17 2019-01-08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6610B2 (en) Hot fluid production device including a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CN112460567B (zh) 一种同心单管圈水冷燃烧及换热的燃气锅炉
KR101422347B1 (ko) 더미 관을 갖는 응축 열교환기
CN105823354B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热交换器
CN208901640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CN108413614A (zh) 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208901641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206618117U (zh) 一种燃气壁挂炉的新型冷凝换热器
CN208222846U (zh) 一种新型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109163451A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设备
WO2002050480A1 (en)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CN209481583U (zh) 高温合成气全热回收的煤气化系统
CN109163450A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108826687A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JP4946594B2 (ja) ボイラ
CN208487792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209383718U (zh)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CN209383719U (zh)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CN208458274U (zh) 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108253629A (zh) 一种立置组合容积式冷凝换热器及用该换热器的加热设备
CN106352551A (zh) 一种组合式冷凝换热器
CN104677152B (zh) 一种板式气气换热器
CN108397909A (zh) 一种新型全预混冷凝式换热装置
CN206347738U (zh) 一种立置组合容积式冷凝换热器及用该换热器的加热设备
CN206001681U (zh) 一种多孔介质燃气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ingbo Hanbao Stainless Steel Products Co.,Ltd.

Assignor: NINGBO HRALE PLATE HEAT EXCHANGE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51767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fully premixed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212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