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6381U -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76381U
CN208876381U CN201821141340.6U CN201821141340U CN208876381U CN 208876381 U CN208876381 U CN 208876381U CN 201821141340 U CN201821141340 U CN 201821141340U CN 208876381 U CN208876381 U CN 208876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hand
air handling
prefilter
cyclonic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413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远福
杨力
殷雪冰
李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413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7638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3767 priority patent/WO202001525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76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76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旋风腔、集尘腔和旋风分离器,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旋风腔连通,旋风分离器设在旋风腔内,其中,空气处理组件的外观面上具有脏空气入口、干净空气出口和检测通气口,其中,脏空气入口和干净空气出口均与旋风腔连通,检测通气口与集尘腔连通且用于连接尘满指示器。根据本公开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可以获得尘满检测。

Description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尘杯在取下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公开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可以获得尘满检测。
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旋风腔,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集尘腔,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其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外观面上具有脏空气入口、干净空气出口和检测通气口,其中,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干净空气出口均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所述检测通气口与所述集尘腔连通且用于连接尘满指示器。
根据本公开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且可以获得尘满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旋风腔位于所述集尘腔的上方,所述落灰口与所述检测通气口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腔包括位于所述旋风腔正下方的第一腔部和位于所述旋风腔后方下侧的第二腔部,所述检测通气口形成在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第二腔部内且所述尘满指示器的纵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抽吸电机;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机壳且流体连通在所述抽吸电机的上游,其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手持吸尘器,空气处理组件在取下时,不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可以对集尘腔进行尘满检测,提高手持吸尘器的工作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机壳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抽吸电机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壳,且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拆装不会造成所述机体组件的重组。
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包括:旋风腔,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集尘腔,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其中,所述集尘腔内设有尘满指示器。
根据本公开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实现集尘腔的尘满检测。
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抽吸电机;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旋风腔、集尘腔和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尘满指示器,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集尘腔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手持吸尘器,可以对集尘腔进行尘满检测,提高手持吸尘器的工作可靠性。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后视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9是图5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预滤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预滤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15是图12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一个剖视图;
图16是图12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一个剖视图;
图18是图15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组件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爆炸图;
图21是图19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右视图;
图22是图19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俯视图;
图23是图19中所示的空气处理组件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测试状态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吸气管组件的主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吸气管组件的主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公开再一个实施例的吸气管组件的主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个实施例的吸气管组件的主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清洁状态图。
附图标记:
手持吸尘器100;
机体组件1;机壳11;
手柄部111;纵轴线1110;手柄包胶1111;
安装部112;上安装部1121;下安装部1122;
安装腔1123;间隙11230;安装缺口1124;
吸嘴部113;进气风道1131;纵轴线1130;弯管风道1132;
第一盖114;第二盖115;排风口1151;
抽吸电机12;轴线120;第一压座121;第二压座122;
第一管道14;纵轴线140;第一密封圈141;
第二管道13;纵轴线130;第二密封圈131;
排风过滤件15;
第一锁扣机构161;第二锁扣机构162;
第三锁扣机构163;第四锁扣机构164;
预滤器组件2;纵轴线20;
预滤器盒21;进口2101;出口2102;盒体211;盒盖212;
过滤组件22;一级预滤器221;
二级预滤器222;滤孔2221;排气通道2222;
连管23;内管24;外管25;
空气处理组件3;旋风腔301;轴线3010;
集尘腔302;第一腔部3021;第二腔部3022;
脏空气入口303;干净空气出口304;
落灰口305;检测通气口306;
尘杯31;杯体311;隔件312;凸出部3121;支撑件313;
杯盖32;
旋风分离器33;锥筒331;前段部331a;中段部331b;
后段部331c;进风口3310;滤网332;
尘满指示器4;纵轴线40;
吸气管组件5;弯管51;吸入口510;
第一管段511;第二管段512;
过渡连接件513;软管5131;连接件5132;
把手52;
开关推钮6;电控板7;插接端子8;扁管9;测试装置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公开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图1-图30,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手持吸尘器100可以包括:机体组件1、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机体组件1包括机壳11和设在机壳11内的抽吸电机12,预滤器组件2设于机壳 11且流体连通在抽吸电机12的上游,空气处理组件3设于机壳11且流体连通在预滤器组件2的上游。
也就是说,手持吸尘器100至少包括机体组件1、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这三部分,其中,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均安装于机体组件1,且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在空气处理组件3和抽吸电机12之间,在抽吸电机12工作时,手持吸尘器100外的脏空气可以依次流经空气处理组件3和预滤器组件2转化成干净空气,接着流经抽吸电机 12后排出到手持吸尘器100外,从而实现吸尘、清洁工作。
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手持吸尘器100还可以不包括预滤器组件2,此时,空气处理组件3仍然位于抽吸电机12的上游,在抽吸电机12工作时,手持吸尘器100外的脏空气可以流经空气处理组件3转化成干净空气,接着流经抽吸电机 12后排出到手持吸尘器100外,从而实现吸尘、清洁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这些组合出来的实施例或示例也属于本公开公开的内容。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上”、“下”、“前”、“后”、“左”、“右”、“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手持吸尘器100正置放置在水平面上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前”为用户采用手持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手持吸尘器100远离用户的一侧、“后”为手持吸尘器100靠近用户的一侧,“横向”为水平方向或大致水平方向。
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预滤器组件2的纵轴线20沿横向延伸,空气处理组件3包括轴线3010沿横向延伸的旋风腔301。由此,说明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均横置,从而一方面可以有效缩小手持吸尘器100的整机高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手持吸尘器100的重心高度,提高手持吸尘器10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平稳性、改善手持吸尘器10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倾倒现象,再一方面,由于手持吸尘器100的整机高度和重心都可以降低,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100的手持可以更加轻便、省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纵轴线”指的是沿相应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当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均横置时,空气处理组件3的顶面可以低于预滤器组件2的底面。也就是说,预滤器组件2位于空气处理组件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由此,利用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均横置的特点,将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手持吸尘器 100整机的横向长度,从而缩小手持吸尘器100的体积,而且可以降低阻力臂,使用户可以更加省力且轻便地手持其进行清洁作业。此外,此种结构布局的手持吸尘器100更加简明,从而可以缩短空气处理组件3和预滤器组件2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降低抽吸能耗。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4所示,预滤器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于机壳11,且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不会造成空气处理组件3和机壳11的重组。也就是说,空气处理组件3的安装位置不影响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机壳11也不包括影响预滤器组件2拆装的第一盖114等部件。或者说,预滤器组件2的部分表面构成手持吸尘器100的部分外观面,预滤器组件2可以通过该部分表面所限定的区域安装至机壳11或从机壳11上拆下。
这样,无需事先从机壳11上拆卸空气处理组件3的步骤,也无需事先拆卸机壳11的步骤(例如无需图3中所示的将机壳11上的第一盖114打开的步骤),就可以将预滤器组件2从机壳11上拆卸下来、或者将预滤器组件2安装到机壳11上。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效率,便于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8和图14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可拆卸地安装于机壳11,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不会造成机壳11的重组,且当手持吸尘器100包括预滤器组件2时,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也不会造成预滤器组件2的重组。也就是说,预滤器组件2的安装位置不影响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机壳11也不包括影响空气处理组件3拆装的盖子等部件。或者说,空气处理组件3的部分表面构成手持吸尘器100的部分外观面,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通过该部分表面所限定的区域安装至机壳11或从机壳11上拆下。
这样,无需事先从机壳11上拆卸预滤器组件2的步骤,也无需事先拆卸机壳11的步骤,就可以将空气处理组件3从机壳11上拆卸下来,或者将空气处理组件3安装到机壳11上。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效率,便于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1可以包括:手柄部111和安装部112,安装部112位于手柄部111的前方,且安装部112包括上安装部1121和下安装部1122,上安装部1121高于下安装部1122,结合图4,抽吸电机12设在下安装部1122内,预滤器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于上安装部1121,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可拆卸地设在下安装部 1122的前方与上安装部1121的下方之间。由此,预滤器组件2可以向上拆卸,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向下拆卸,从而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互不影响,可以分别独自进行。
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3还可以设置在预滤器组件2的上方,此时,可以将空气处理组件3设置为向上拆卸,并将预滤器组件2设置为向下拆卸,从而同样可以保证预滤器组件2和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互不影响,可以分别独自进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预滤器组件2通过设在机壳11内的第一管道14 与抽吸电机12流体连通。由此,无需在机壳11内设置复杂的腔体结构,就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从预滤器组件2流出的气流可以流向抽吸电机12,从而降低了机壳11的加工难度,保证了预滤器组件2与抽吸电机12流体连通的可靠性,且保证了机壳11的外观美观。
例如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管道14的下端设在下安装部1122内且位于抽吸电机12的上方且与抽吸电机12流体连通,第一管道14的上端延伸至上安装部1121(如图9和图15所示)或穿入上安装部1121内(如图4所示)以与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由此,第一管道14的布局简明、容易拆装和维护、工作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参照图4,第一管道14的纵轴线130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平行(参照图4),由此,可以巧妙地利用空间,方便设计和布局,且可以延长第一管道14的气流流通路径,降低噪音,例如,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和第一管道14的纵轴线140 均可以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4的纵轴线140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参照图9和图15),由此,可以方便安装,且可以缩短气流流通路径,降低抽吸能耗。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通过设在机壳11内的第二管道13与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由此,无需在机壳11内设置复杂的腔体结构,就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从空气处理组件3流出的气流可以流向预滤器组件2,从而降低了机壳11的加工难度,保证了空气处理组件3与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的可靠性,且保证了机壳11的外观美观。
例如在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管道13的下端可以设在下安装部1122内且与旋风腔301的干净空气出口304流体连通,第二管道13的上端延伸至上安装部1121(参照图9和图15)或穿入上安装部1121内(参照图4)以与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由此,第二管道13的布局简明、容易拆装和维护、工作可靠性高。
进一步地,参照图4,第二管道13的纵轴线130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平行,由此,可以巧妙地利用空间,方便设计和布局,且可以延长第二管道13的气流流通路径,降低噪音,例如,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和第二管道13的纵轴线130均可以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管道13的纵轴线130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参照图9和图15),由此,可以方便安装,且可以缩短气流流通路径,降低抽吸能耗。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预滤器组件2通过第一管道14与抽吸电机12流体连通,且空气处理组件3通过第二管道13与预滤器组件2流体连通时,第一管道14的纵轴线140可以与第二管道13的纵轴线130平行。由此,可以提高第一管道 14和第二管道13布局的紧凑性,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手持吸尘器100更加小巧,易于手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投影,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即抽吸电机12的转子的旋转轴线)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相交锐角α。由此,可以降低抽吸电机12在竖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得手持吸尘器100的重心高度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手持吸尘器100的重心,使其放置在水平面上更加平稳,工作稳定性更好,且更加便于手持操作。
如图16所示,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相交锐角α可以满足:20°≤α≤60°,也就是说,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之间的夹角最小可以为20°、最大可以为60°、例如可以为20°、30°、40°、50°、60°等等。由此,可以降低抽吸电机12在水平方向上(如图16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使得手持吸尘器100的体积更小,方便用户手持操作。
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投影,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还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重合,即α=0°。由此,便于抽吸电机12的定位安装,提高抽吸电机12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投影,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重合时,如图4所示,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还可以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还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 1110平行。由此,抽吸电机12的布局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当空气处理组件3安装在抽吸电机12的前方时,此种布局的抽吸电机12可以为空气处理组件3的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使得空气处理组件3在前端位置固定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向后延展容积,以使空气处理组件3的旋风腔301和/或集尘腔302的容积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空气处理组件3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还可以完全竖直设置,由此,方便安装和布局。
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预滤器组件2。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预滤器组件2可以包括:预滤器盒21和过滤组件22,预滤器盒21除了其外观面上具有进口2101和出口2102之外为一个封闭盒体,即在不考虑进口2101和出口2102的存在时,预滤器盒21为一个封闭的盒体,过滤组件22设在预滤器盒21内且流体连通在进口2101和出口2102之间。
由此,由于过滤组件22位于封闭的预滤器盒21内,从而使得预滤器组件2可以为一个独立模块,其部分表面可以构成手持吸尘器100的外观面,这样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就不会造成空气处理组件3和机壳11的重组。而且,由于过滤组件22设在预滤器盒21内,从而在将预滤器盒21从机壳11上拆下的过程中,可以一并将过滤组件22从机壳11上拆下,在将预滤器盒21向机壳11上安装的过程中,也可以一并将过滤组件22安装至机壳11,进而有效地提高了预滤器组件2整体的拆装效率,方便用户操作。
换言之,用户在向机体组件1拆装预滤器组件2时,无需直接用手触碰过滤组件22,或者说,过滤组件22并不是暴露在外的,从而可以避免二次污染。更直白地说,假设预滤器组件2不包括预滤器盒21、而仅包括过滤组件22时,如图3所示示例,在需要将过滤组件22取出清理时,用户需要首先将机壳11上的第一盖114打开,使过滤组件22显露出来,然后直接用手将过滤组件22从上安装部1121的安装腔1123内拿出,并将过滤组件22 移送到水池或垃圾桶处清理,这样,由于过滤组件22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被移动的,所以在过滤组件22移动的过程中,其上附着的灰尘等脏物难免掉落在环境中,从而就会造成二次污染。
然而,当预滤器组件2包括包容过滤组件22的预滤器盒21时,如图8-图11所示示例,当用户需要将过滤组件22取出清理时,只需将预滤器盒21从机壳11上取下,然后将预滤器盒21移送到水池或垃圾桶处,再将预滤器盒21打开取出过滤组件22进行清理即可,这样,由于预滤器盒21为封闭盒体,在其被移送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向环境中掉落灰尘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
另外,当过滤组件22包括多个预滤器、如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时,如果预滤器组件2不包括预滤器盒21,如图3-图4所示示例,在取出过滤组件22的过程中,就需要多次取出动作、如单独取出一级预滤器221的动作、单独取出二级预滤器222的动作,动作繁琐、浪费时间。而当预滤器组件2包括容纳过滤组件22的预滤器盒21时,如图8-图11所示示例,如需取下过滤组件22,仅需要一次取下预滤器盒21的动作,即可使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一并被取下,从而简化了操作。
同理,如果预滤器组件2不包括预滤器盒21,如图3-图4所示示例,在安装过滤组件22的过程中,也需要多次安装动作、如单独安装一级预滤器221的动作、单独安装二级预滤器222的动作,动作繁琐、浪费时间,而且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容易被装反。而当预滤器组件2包括容纳过滤组件22的预滤器盒21时,如图8-图11所示示例,如需安装过滤组件22,仅需要一次安装预滤器盒21的动作,即可使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一并被安装,从而简化了操作,避免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被装反的问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如何能够更加省时省力,下面以图3和图8的应用场景为例进行对比说明。
在图3的示例中,如需清理过滤组件22,用户需要一只手去执行第一盖114的打开、一级预滤器221的取出、二级预滤器222的取出三个动作,另一手在这三个动作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全程持握机体组件1,由于这三个动作耗时较长,另一只手持握机体组件1的时间也就较长,致使用户的操作较为费力。对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清理结束后,用户还需要一只手持握机体组件1,另一只手执行二级预滤器222的安装、一级预滤器221 的安装、第一盖114的安装三个动作,操作也较为繁琐,使得用户仍需长时间持握机体组件1,操作费力。
而在图8的示例中,将预滤器组件2向机壳11上拆装的过程中,用户一只手持握机体组件1,另一只手仅需一个拆下预滤器盒21的动作即可,过程非常短暂、用户非常省力,后续用户可以放下机体组件1,将小巧的预滤器盒21拿到清洁位置,然后轻松地拆开预滤器盒21,取出过滤组件22进行清理,清理后,将过滤组件22装回预滤器盒21,然后将预滤器盒21拿回到机体组件1处,一只手持握机体组件1,另一只手仅需一个将预滤器盒21 再装回机体组件1的动作即可,操作非常快捷、省力。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1所示,过滤组件22与预滤器盒21可拆卸地相连,例如预滤器盒21可以包括盒体211和盒盖212,当将预滤器组件2整体从机壳11上拆下后,可以将盒盖212打开,再将过滤组件22从盒体211中取出,从而方便对过滤组件22进行清洁、更换等操作。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预滤器组件2还可以不可拆卸,此时,用户仅需定期整体更换新的预滤器组件2即可。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9和图15所示,过滤组件22可以包括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具体而言,一级预滤器221流体连通在二级预滤器222的上游,一级预滤器221的滤径大于二级预滤器222的滤径,即“一级预滤器221可以过滤掉的最小灰尘的粒径”大于“二级预滤器222可以过滤掉的最小灰尘的粒径”,换言之,一级预滤器221 相对二级预滤器222实现粗过滤,二级预滤器222相对一级预滤器221实现细过滤。
由此,流向预滤器组件2的气流,例如从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进入到预滤器盒21内的气流,可以先流经一级预滤器221进行粗过滤,然后再流经二级预滤器222进行细过滤,再从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流出。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滤器组件2的过滤效果,提高流向抽吸电机12的气流的洁净程度,使得抽吸电机12可以长期、稳定且有效地工作。
优选地,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可拆卸地相连,例如在图10-图11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将二级预滤器222从一级预滤器221中抽出。由此,用户可以将一级预滤器 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拆分开,并根据需要分别对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进行相应处理,例如根据一级预滤器221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清洁手段、或者进行更换,根据二级预滤器222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清洁手段、或者进行更换,从而可以提高维护效果,降低维护成本。
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预滤器组件2还可以不包括预滤器盒21、但包括过滤组件22,此时,机壳11可以包括用于容纳过滤组件22的安装腔1123和用于开关安装腔1123的第一盖114,将第一盖114打开后,可以将过滤组件22从安装腔1123中取出过滤组件22,此时,仅包括过滤组件22的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虽然会造成机壳11的重组,但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三个具体示例的预滤器组件2。
示例一
如图3和图4所示,预滤器组件2不包括预滤器盒21、但包括过滤组件22,过滤组件22包括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一级预滤器221位于二级预滤器222的上方。上安装部1121具有安装腔1123,安装腔1123的顶部敞开且由第一盖114控制开关,过滤组件22设置在安装腔1123内,且位于上方的一级预滤器221与第一盖114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11230,下安装部1122内具有第二管道13,第二管道13的上端穿入安装腔1123内且向上依次穿过二级预滤器222和一级预滤器221,下安装部1122内还具有第一管道14,第一管道14的上端穿入安装腔1123内且位于二级预滤器222的底部,当抽吸电机12工作时,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过滤出干净空气,干净空气可以沿着第二管道13向上排放到一级预滤器221上方的间隙11230中,然后在第一管道14内的负压作用下,排放到间隙11230 的气流、再向下依次流经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接着通过第一管道14流向抽吸电机12。
示例二
如图8-图11所示,上安装部1121具有安装腔1123,安装腔1123的顶部敞开,预滤器组件2可拆卸地设于安装腔1123,且在预滤器组件2安装在安装腔1123内时,预滤器组件 2的顶面构成手持吸尘器200的部分外观面。
预滤器组件2包括预滤器盒21和过滤组件22,过滤组件22包括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其中,一级预滤器221可以为套管形且套设在二级预滤器222外,以使二级预滤器222的全部滤孔2221都被一级预滤器221围绕。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确保经流向二级预滤器222的气流都是预先经过一级预滤器221过滤的,从而可以提高预滤器组件 2的过滤能效。
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二级预滤器222可以为大致管体形状,二级预滤器222的滤孔2221形成在二级预滤器222的周壁上,一级预滤器221套设在二级预滤器222的周壁外,经由一级预滤器221过滤的气流、经二级预滤器222的周壁上的滤孔2221过滤、流入二级预滤器222的管腔内的排气通道2222中(结合图9)。
如图8-图11所示,预滤器组件2还可以包括:连管23,连管23的一端位于预滤器盒21内且伸入一级预滤器221内且与二级预滤器222的排气通道2222流体连通,连管23的另一端由出口2102穿出到预滤器盒21外。由此,经过二级预滤器222过滤后的气流,可以可靠地通过连管23从出口2102排出到预滤器盒21外,从而提升了预滤器组件2的过滤效率和过滤可靠性,避免经过二级预滤器222过滤后的气流与未经二级预滤器222过滤的气流混杂、致使过滤效率降低的问题。可选地,连管23的横截面积沿着排气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可以降低排气噪音。另外,通过设置连管23,还便于预滤器组件2与第一管道14的连接。
如图8-图11所示,预滤器组件2的纵轴线20沿横向延伸,也就是说,一级预滤器221围绕二级预滤器222的轴线也可以沿横向延伸,二级预滤器222的排气通道2222也可以沿横向延伸,此时,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可以位于预滤器盒21的底部,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可以位于预滤器盒21横向上的一端,从而气流可以通过进口2101,自下而上进入到预滤器盒21内,然后被一级预滤器221过滤,接着被二级预滤器222过滤,之后通过二级预滤器222的排气通道2222沿横向通过出口2102排出到预滤器盒21外。由此,可以化简气流流经预滤器组件2的路径,从而一方面可以提升过滤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简化结构、方便加工。
可选地,一级预滤器221为过滤棉材料件,二级预滤器222为无纺织物材料件,连管23为塑料管。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确保一级预滤器221的滤径大于二级预滤器222的滤径。而且,可以确保二级预滤器222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便于一级预滤器221的套设,并且确保一级预滤器221具有足够的柔性可以紧密地套设在二级预滤器222上。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加工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例如,还可以采用塑料等材质加工二级预滤器222。
示例三
如图14-图15所示,上安装部1121具有安装缺口1124,安装缺口1124的两侧和顶面均敞开,预滤器组件2可拆卸地设于安装缺口1124,且在预滤器组件2安装在安装缺口1124处时,预滤器组件2的两侧面和顶面分别构成手持吸尘器200的部分外观面。
如图14-图15所示,预滤器组件2包括预滤器盒21、过滤组件22、内管24和外管25,过滤组件22包括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过滤组件22和内管24均位于预滤器盒21内,外管25位于预滤器盒21外,预滤器盒21的底部形成有进口2101,预滤器盒21 的横向一端形成有出口2102,出口2102的设置高度高于进口2101的设置高度,一级预滤器221位于二级预滤器222的下方,内管24嵌设在一级预滤器221内且内管24的入口端与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直接连通,内管24的出口端与一级预滤器221直接连通,二级预滤器222与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直接连通,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与外管25连通。其中,内管24的轴线沿横向延伸,且内管24限定出的气流流通方向与预滤器盒21的出口 2102的气流流通方向相反,外管25沿自前向后、再自上向下的折线延伸。
由此,气流可以从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进入到内管24内,然后沿着第一方向(如图14中所示的后右向前的方向)流入一级预滤器221,经由一级预滤器221过滤后的气流可以向上进入二级预滤器222中,然后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如图14中所示的从前向后的方向)被二级预滤器222过滤,最后通过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排出到外管 25内。由此,通过在预滤器组件2内设置内管24,可以有效地延长气流流通路径,提高过滤效果,且便于预滤器组件2与第二管道13连接,另外,通过设置外管25,还可以便于预滤器组件2与第一管道14连接。
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组件3。
如图19-图23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包括:旋风腔301、集尘腔302和旋风分离器33,旋风分离器33设在旋风腔301内,集尘腔302通过落灰口305与旋风腔301连通,也就是说,进入到旋风腔301内的气流可以进行旋风分离,且在旋风腔301内旋风分离出的灰尘可以通过落灰口305进入到集尘腔302内。其中,旋风分离器33当作广义理解,即可以为一级或多级。可以理解的是,一级旋风分离器和多级旋风分离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本文仅以旋风分离器33为一级旋风分离器为例进行说明,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本文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旋风分离器33为多级旋风分离器的应用示例。
如图23所示,当空气处理组件3安装于机体组件1时,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沿横向延伸。由此,通过将旋风腔301横置,可以有效缩小手持吸尘器100的整机高度,降低手持吸尘器100的重心高度,提高手持吸尘器10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平稳性、改善手持吸尘器10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倾倒现象,而且,由于手持吸尘器100的整机高度和重心都可以降低,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100的手持可以更加轻便、省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指的是旋风腔301内的旋风轴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包括尘杯31和杯盖32,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由尘杯31限定出,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由杯盖32控制开关,也就是说,当杯盖32盖合在尘杯31上,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可以被杯盖32关闭,当杯盖32从尘杯31上揭开,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可以被杯盖32打开。
如图19和图20所示,旋风分离器33设在杯盖32上以随杯盖32移动,在杯盖32关闭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时,旋风分离器33移入旋风腔301(如图23所示),在杯盖32 打开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时,旋风分离器33移出旋风腔301(如图20所示)。
由此,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为一个独立模块,其部分表面可以构成手持吸尘器100的外观面,这样空气处理组件3的拆装就不会造成预滤器组件2和机壳11的重组。而且,由于旋风分离器33设在杯盖32上,从而在将杯盖32打开倒灰时,可以一并将旋风分离器 33从尘杯31内取出,以对旋风分离器33进行清洁,在将杯盖32盖合时,可以一并将旋风分离器33装回到尘杯31内,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空气处理组件3的自身拆装效率,方便用户操作。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3所示,当旋风分离器33设在杯盖32上以随杯盖 32移动时,旋风分离器33可以与杯盖32为一体件。由此,方便加工,且旋风分离器33 的结构可靠性高,工作稳定性强。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具体示例中,当旋风分离器33设在杯盖32上以随杯盖32移动时,旋风分离器33还可以可拆卸地设在杯盖32上。由此,当将杯盖32打开后,可以将旋风分离器33从杯盖32上取下,以对杯盖32和旋风分离器33 分别进行清洗等操作,从而可以便于维护。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尘杯31可以包括杯体311和隔件312,隔件312设在杯体311内且将杯体311的内腔分隔成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落灰口305 形成在隔件312上。由此,尘杯31的结构简单,且方便加工。
例如在图2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隔件312可以为横置的弧形板,旋风腔301位于弧形板的上方,集尘腔302位于弧形板的下方。由此,隔件312的形状简单,便于加工,方便对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进行清理。可选地,弧形板状的隔件312与杯体311为一体件,从而无需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隔件312的分隔效果可靠。
又例如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隔件312还可以为横置的圆筒件,旋风腔301位于圆筒件状的隔件312内,集尘腔302位于圆筒件状的隔件312外,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旋风腔301为筒形腔室,从而确保旋风腔301内的旋风分离效果。可选地,圆筒件状的隔件312与杯盖32和杯体311分别插接配合,由此,可以将筒形件状的隔件 312从杯体311内取出,从而方便进行更彻底的清洁。
在本公开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杯体311可以为轴向一侧(例如图20所示的前侧)敞开、轴向另一侧(例如图20所示的后侧)封闭的第一筒体,杯盖32用于开关第一筒体的轴向敞开端(例如图20所示的后端),由此,杯体311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杯体311还可以包括轴向两侧均敞开的第二筒体(图未示出)和端盖(图未示出),此时,杯盖32用于开关第二筒体的轴向一端(如图 20中所示的后端),端盖用于封闭第二筒体的轴向另一端(如图20中所示的前端),由此,杯体311还可以进一步地拆分,从而方便对杯体311进行更加彻底的清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尘杯31还可以包括设在旋风腔301内的支撑件313,旋风分离器33与支撑件313插接配合。由此,可以提高旋风分离器33的定位可靠性,从而提升旋风分离器33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图18所示,旋风腔301的前端侧部具有沿切向贯通的脏空气入口303,旋风腔301的后端侧部具有自上而下贯通的落灰口305,旋风腔301的后端具有自前向后沿轴向贯通的干净空气出口304,旋风分离器33包括锥筒331和滤网332(结合图20),锥筒331的前端封闭且与脏空气入口303径向相对,锥筒331的后端周壁封闭且与落灰口305径向相对,锥筒331的中部形成有进风口3310,锥筒331的后端面敞开以使锥筒331的内筒腔与干净空气出口304连通,滤网332设在进风口3310处(图 17中展示滤网332拆除后的状态)。
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33还可以不包括滤网 332,当旋风分离器33不包括滤网332时,进风口3310除了可以为满足后文所述的i、f 值的口内无阻挡的整体开口之外,还可以由多个进气微孔组成,此时,多个进气微孔所在区域可以满足后文所述的i、f值。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锥筒331和滤网33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还可以二次注塑为一体结构件。
也就是说,沿着从前到后的方向,脏空气入口303、锥筒331的进风口3310、落灰口305依次间隔开分布,由此,可以避免从脏空气入口303进入到旋风腔301内的气流直接通过锥筒331的进风口3310进入到锥筒331的内筒腔内、而未在锥筒331外经旋风分离的问题,以及避免在落灰口305处仍然有气流通过进风口3310进入锥筒331内腔而将灰尘卷入的问题,从而提高空气处理组件3的空气处理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旋风腔301和集尘腔302的长度方向均为前后方向,旋风腔301的纵向长度(如图23中所示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集尘腔302的纵向长度(如图23中所示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由此,一方面可以确保旋风腔301 的容积足够进行旋风分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集尘腔302过重、以及拉低整机重心导致手持不便等问题,从而方便用户手持,且节省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的外观面上具有脏空气入口 303、干净空气出口304和检测通气口306,也就是说,当将空气处理组件3从机壳11上取下后,如果不考虑脏空气入口303、干净空气出口304、和检测通气口306存在的话,空气处理组件3为一个封闭单元。其中,脏空气入口303和干净空气出口304均与旋风腔301 连通,检测通气口306与集尘腔302连通且用于连接尘满指示器4,如图15所示,尘满指示器4可以设置在机壳11内且与检测通气口306连接,当然不限于此,又如图23所示,尘满指示器4还可以设置在集尘腔302内且与检测通气口306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检测通气口306,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100可以包括尘满指示器4,这样就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判断手持吸尘器100是否尘满,从而提示用户及时对集尘腔302进行清洁,以保证清洁效果可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尘满指示器4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即在集尘腔302内的灰尘达到预定体积后,能够发出警报信号的装置,这里不再详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旋风腔301位于集尘腔302的上方,落灰口305与检测通气口306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由此,可以避免从落灰口305落下的灰尘落到检测通气口306处、而影响尘满指示器4检测的问题,从而确保尘满指示器4的检测结果可靠。
例如在图2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集尘腔302包括位于旋风腔301正下方的第一腔部3021和位于旋风腔301后方下侧的第二腔部3022,检测通气口306形成在第二腔部3022 的后端面上。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落灰口305与检测通气口306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而且可以保证旋风腔301的工作效果不受影响。
在本公开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尘满指示器4可以设在集尘腔302内,由此,通过将尘满指示器4设置在集尘腔302内,由于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拆下,从而方便对尘满指示器4进行后期使用维护,确保尘满指示器4的工作可靠。
例如在图2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腔部3022的后端面可以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尘满指示器4可以设在第二腔部3022内且尘满指示器4的纵轴线40垂直于第二腔部3022的后端面。由此,通过如此设置第二腔部3022的后端面,可以提供尘满指示器4更多的空间实现安装,而且可以保证第二腔部3022的空间小巧紧凑。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尘满指示器4还可以设置在集尘腔302内的前部,此时,检测通气口306还可以形成在第一腔部3021的前端面等位置,从而无需加工第二腔部3022。
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尘满指示器4设在机壳11内。由此,避免尘满指示器4占用集尘腔302内的空间,提高尘满指示器4的工作可靠性。可选地,尘满指示器4设在抽吸电机12的前方与空气处理组件3的后方之间。由此,可以拉近尘满指示器4与空气处理组件3之间的距离,方便尘满指示器4与检测通气口306的接通,从而方便检测尘满情况,简化结构。进一步地,在图1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尘满指示器4 的纵轴线40可以自下而上、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可以提高布局的紧凑性。
下面,参照图19-图23,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组件3。
如图19-图23所示,空气处理组件3包括尘杯31、杯盖32和旋风分离器33,尘杯31包括杯体311和弧形板状的隔件312,隔件312将尘杯31的内腔分隔成位于隔件312上方的旋风腔301和位于隔件312下方的集尘腔302,隔件312上具有落灰口305。尘杯31上具有脏空气入口303,杯盖32上具有干净空气出口304和检测通气口306,旋风分离器33 设置在杯盖32上且与干净空气出口304接通,尘满指示器4由检测通气口306安装在杯盖 32上且伸入到集尘腔302内。杯盖32可以从尘杯31上取下,尘满指示器4可以从杯盖32 上取下,从而便于对空气处理组件3进行更彻底的清理。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尘满指示器4可以通过浮动标志发生位移等方式来提醒使用者清理集尘腔302。而当手持吸尘器100不具有尘满指示器4时,使用者难以准确判断集尘腔302内的尘满情况,造成集尘腔302的灰尘吸入过量,影响吸尘及使用效果。
结合图23,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脏空气入口303位于尘杯31的前端且自上向下沿切向贯通旋风腔301,落灰口305沿上下方向贯穿隔件312,落灰口305位于旋风腔301的后端且朝向杯盖32敞开,旋风分离器33可以由滤网332和塑胶材质的锥筒331组成。锥筒331可以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前段部331a、中段部331b 和后段部331c,前段部331a的前端和周壁封闭,后段部331c的周壁封闭、后端敞开以使锥筒331的内腔与干净空气出口304连通,中段部331b上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进风口3310,滤网332覆盖进风口3310。
工作时,脏空气通过脏空气入口303向下进入到旋风腔301内,在旋风腔301内旋风分离出的干净空气通过滤网332和进风口3310进入到锥筒331的内腔中,然后从干净空气出口304排出,在旋风腔301内分离出的脏物通过落灰口305进入到集尘腔302内。由此,风道布局简单、空间占用小、气流流通顺畅、落灰可靠性高。
其中,旋风腔301的直径m满足:30mm≤m≤50mm,也就是说,旋风腔301任意截面处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0mm、最小直径不小于30mm,旋风腔301与锥筒331的半径之差o 满足:20mm≤o≤40mm,也就是说,旋风腔301任意截面处的半径之差o最大不超过40mm、最小不小于20mm。落灰口305的长度k1满足:10mm≤k1≤30mm,也就是说,落灰口305 的长度k1最大不超过30mm、最小不小于10mm,落灰口305的宽度k2满足: 30mm≤k2≤50mm,也就是说,落灰口305的宽度k2最大不超过50mm、最小不小于30mm。结合图4,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与旋风腔301的顶壁之间的距离为X,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与集尘腔3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Y,X/Y满足:0.3≤X/Y≤0.6。由此,尘气分离效较佳、整机比例协调美观、重心平稳、使用轻便。
下面,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吸气管组件5。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图30所示,手持吸尘器100还可以包括吸气管组件5,此时,机壳11可以包括安装部112、位于安装部112的前方的吸嘴部113、和位于安装部112的后方的手柄部111,抽吸电机12设在安装部112内,吸气管组件5可拆卸地安装于吸嘴部113,吸气管组件5包括弯管51和设在弯管51上的把手52。由此,可以采用吸气管组件5改变吸气角度,以作为多角度辅助清洁工具和多角度辅助测试工具。
例如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在对手持吸尘器100进行测试时,可以将吸气管组件5安装在吸嘴部113上,并将吸气管组件5连接测试装置200,就可以对手持吸尘器100进行不同角度的性能测试,即为手持吸尘器100符合人体使用实现多角度性能测试。然而,在相关技术中,手持吸尘器100均采取水平测试方式,即吸气方向与手持吸尘器100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测试功能、角度单一,无法测试用户在不同角度使用时、手持吸尘器100的性能参数及吸灰状态。
又例如在图25所示的示例中,在采用手持吸尘器100进行清洁作业时,可以将吸气管组件5安装在吸嘴部113上,并在吸气管组件5上安装附件、例如图25中所示的扁管9等,从而可以实现多角度灰尘清理。更加具体地说,结合图30,通过在吸嘴部113上安装吸气管组件5,可以改变机壳11与待清洁表面之间的夹角,从而避免机壳11与待清洁表面发生撞击,提高手持吸尘器100的清洁范围和使用安全性。
另外,结合图24和图25,通过在吸气管组件5上设置把手52,从而方便拿取弯管51,便于吸气管组件5与机壳11的拆装,而且,在进行清洁作业或者测试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一手抓握机壳11上的手柄部111,另一手抓握弯管51上的把手52,从而使得弯管51的吸入口510可以对准待清洁位置或者测试装置200,便于操作。
结合图30,对于空气处理组件3位于机体组件1下方的这类手持吸尘器100,在清扫离地面较近的空间的时候、例如清扫沙发底下时,如不设置吸气管组件5、如图30中左侧的手持吸尘器100,对沙发底部进行清洁时,空气处理组件3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较近,空气处理组件3容易与地面发送磕碰,不有利于清扫。而采用吸气管组件5、如图30中右侧的手持吸尘器100,由于吸气管组件5具有折弯角度,当吸气管组件5与扁管9相连时,扁管9可以很容易地伸入到沙发底下,此时,空气处理组件3距离地面还有很大的距离,从而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磕碰技术问题,利于清扫。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一的吸气管组件5,如图25所示,弯管51可以包括: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第一管段511与吸嘴部113相接,第二管段512设在第一管段511的上游,也就是说,气流通过弯管51的吸入口510吸入后,依次流经第二管段512和第一管段511 才能进入到吸嘴部113内,其中,在弯管51安装于吸嘴部113时,第一管段511的轴线5110 与吸嘴部113的轴线1130重合,第二管段512沿着远离第一管段511的方向(如图25中所示的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上延伸。由此,结合图30,在手持吸尘器100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使第二管段512水平,则机体组件1和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向后、向上翘起,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机体组件1和空气处理组件3与待清洁表面发生撞击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刚性连接,且第二管段512与第一管段511的夹角ε固定,例如ε可以为30°~60°。也就是说,第二管段512与第一管段511的夹角ε最小可以为30°、最大可以为60°。例如图26所示,ε可以为30°;又如图27所示,ε可以为45°;又如图28所示,ε可以为60°。由此,可以满足不同实际要求,例如,在面对不同的测试情况和清洁情况下,手持吸尘器100可以选择与具有不同夹角ε的吸气管组件5 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把手52可以设在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的连接处。由此,使得用户可以更好地控制弯管51的朝向,且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省力的操作吸气管组件5。例如,把手52可以为弧线柄、即把手52可以为弧线形状,且弧线柄的一端与第一管段511相连、弧线柄的另一端与第二管段512相连,从而方便把手52的加工,且持握舒适度更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二的吸气管组件5,如图29所示,弯管51可以包括:第一管段511、第二管段512和过渡连接件513,第一管段511与吸嘴部113相接,第二管段512设在第一管段511的上游,过渡连接件513连接在第二管段512与第一管段511之间,以使第二管段512与第一管段511之间的夹角可调节,即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不再刚性连接,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之间的夹角可调节。由此,通过设置过渡连接件513,使得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之间的夹角可以调节,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实际要求。此时,把手52可以设在第二管段512上,从而避免把手52对调整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 的夹角造成影响,一方面确保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的夹角可以顺利调整,另一方面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省力地持握吸气管组件5。
例如,过渡连接件513可以使第二管段512与第一管段511的夹角ε满足:0°≤ε≤90°,也就是说,通过过渡连接件513的调节,使得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90°之间连续变化,以改变为0°~90°中的任一值,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实际要求。
具体而言,如图29所示,过渡连接件513可以包括:软管5131和连接件5132,软管5131将第一管段511流体连通至第二管段512,连接件5132与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分别铰接。由此,过渡连接件513的结构简单,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第一管段511和第二管段512活动连接且流体连通。
下面,参照图1-图4,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一的手持吸尘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手持吸尘器100包括:机体组件1、预滤器组件2、空气处理组件3等。机体组件1的前端由吸嘴部113限定出进气风道1131,吸嘴部113的纵轴线1130(即为进气风道1131的纵轴线1130)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空气处理组件3中旋风腔301的轴线3010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且位于吸嘴部113的纵轴线1130的下方,预滤器组件2设在空气处理组件3的上方,且预滤器组件2的纵轴线20也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
机体组件1包括机壳11和抽吸电机12,抽吸电机12位于空气处理组件3和机壳11的手柄部111之间,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和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均自上而下、从前向后倾斜延伸。更为具体地,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进气风道1131的纵轴线1130、预滤器组件2的纵轴线20、及旋风腔301的轴线相3010互平行且均横置,抽吸电机12的轴线 120可以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平行,且均与进气风道1131的纵轴线1130相交角度 20°~90°的夹角θ,从而便于操作使用。
如图3所示,机壳11包括安装部112、吸嘴部113和手柄部111,吸嘴部113通过第一锁扣机构161安装于安装部112,以与安装部112可拆卸地相连,吸嘴部113的后端还具有向下延伸的弯管风道1132,弯管风道1132的上端与进气风道1131连通,弯管风道1132 的下端与空气处理组件3的脏空气入口303连通。当抽吸电机12工作后,脏空气通过进气风道1131吸入,经过弯管风道1132进入空气处理组件3,然后流向预滤器组件2,接着流向抽吸电机12,最后从机壳11上的排风口1151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手柄部111的被抓握表面可以设置手柄包胶1111,从而提升抓握手感。另外,手柄部111的下方可以设置可开关的第二盖115,第二盖115上具有排风口1151,第二盖115的开关锁止可以由第四锁扣机构164控制,第二盖115内设有排风过滤件15,排风过滤件15气流连通在抽吸电机12与排风口1151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从排风口1151排出的空气的洁净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外部空气从排风口1151进入到机壳11内。
如图3和图4所示,预滤器组件2气流连通在抽吸电机12与空气处理组件3之间,机壳11内可以具有安装腔1123,且机壳11包括用于开关安装腔1123的第一盖114,预滤器组件2为设在安装腔1123内的过滤组件22,当将机壳11上的第一盖114打开后,可以将预滤器组件2从安装腔1123内取出,以进行清洗。其中,第一盖114的开关锁止可以由第二锁扣机构162控制。
如图3和图4所示,过滤组件22包括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一级预滤器221位于二级预滤器222的上方,一级预滤器221与第一盖114之间具有间隙11230,安装部112内具有第二管道13,第二管道13的上端穿入安装腔1123内且向上依次穿过二级预滤器222和一级预滤器221,安装部112内还具有第一管道14,第一管道14的上端穿入安装腔1123内且位于二级预滤器222的底部,当抽吸电机12工作时,空气处理组件3可以过滤出干净空气,干净空气可以沿着第一管道14向上排放到一级预滤器221的上方的间隙 11230内,然后在第一管道14内的负压作用下,排放到一级预滤器221上方的气流、再向下依次流经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接着通过第一管道14流向抽吸电机12。
空气处理组件3包括:尘杯31、杯盖32和旋风分离器33,旋风分离器33与杯盖32 为一体件,杯盖32与尘杯31可以分开,以分别进行清理或清洗。空气处理组件3自身为一个独立构件,安装在机壳11上时,可以作为手持吸尘器100外观面的一部分,从而空气处理组件3与机壳11拆装的过程中,可以不影响机壳11的重组,也就是说,机壳11并不包括遮盖空气处理组件3的盖子,因此无需开关盖子的重组动作来实现空气处理组件3的安装。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用于锁定和解锁机壳11和空气处理组件3的第三锁扣机构 163的开关动作,不算在机壳11重组的范畴内。
抽吸电机12工作的过程中,脏空气可以通过尘杯31前端顶部的脏空气入口303向下进入到旋风腔301内进行旋风分离,与脏物分离的气流可以通过滤网332进入到锥筒331内,然后沿着锥筒331内的风道向后从杯盖32上的干净空气出口304排出,而分离在旋风腔301内的灰尘等脏物可以通过落灰口305向下进入到集尘腔302内。此外,为了确保抽吸电机12的工作可靠性,可以在抽吸电机12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压座121和第二压座122。另外,本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还可以包括开关推钮6、电控板7、插接端子8 等。
由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100,空气处理组件3能够整体取下、一次性拆装,取下后的空气处理组件3,除了其外观面上具有脏空气入口303和干净空气出口304之外,空气处理组件3整体为一个密封单元,从而空气处理组件3取下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内部灰尘外泄的问题,进而不易造成灰尘的二次污染。而且由于空气处理组件3中的尘杯31和杯盖32可以拆分,从而便于对尘杯31和杯盖32进行更加彻底的清理。另外,手持吸尘器 100的风道简单、空间占用小、操作简单、动作高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一中,尘杯31可以包括杯体311和弧形板状的隔件312,隔件312的上方限定出旋风腔301,隔件312的下方限定出集尘腔302,落灰口305形成在隔件312 上。其中,旋风腔301的轴线与旋风腔301的顶壁之间的距离为X,旋风腔301的轴线与集尘腔3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Y,X/Y满足:0.3≤X/Y≤0.6。结合图19-图23,旋风腔301的直径m满足:30mm≤m≤50mm,旋风腔301与锥筒331的半径之差o满足: 20mm≤o≤40mm。落灰口305的长度k1满足:10mm≤k1≤30mm,落灰口305的宽度k2满足:30mm≤k2≤50mm。
下面,参照图5-图11,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二的手持吸尘器100。
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大体相同,下面仅针对不同之处进行简要说明。
在本实施例二中,预滤器组件2包括预滤器盒21和设在预滤器盒21内的过滤组件22,预滤器盒21除了其外观面上具有进口2101和出口2102之外,整体为一个密封盒体,预滤器组件2构成手持吸尘器100的外观面的一部分,预滤器组件2的拆卸不造成机壳11的重组,仅需打开第二锁扣机构162,即可将预滤器组件2从机壳11上直接拿下,由此预滤器组件2的拆装操作方便,无需开关第一盖114,而且,预滤器组件2拆卸的过程中,由于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是被预滤器盒21包裹着一并取出的,从而不存在用户直接抓拿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移动的问题,以有效地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锁扣机构162的开关动作并不属于机壳11的重组范畴。
另外,在本实施例二中,预滤器组件2中的一级预滤器221为套筒形,二级预滤器222 为筛管形且穿设在一级预滤器221内,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与第一管道14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密封圈141,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与第二管道13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密封圈131。此外,在本实施例二中,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可以竖直布置,此时,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可以与进气风道1131的纵轴线1130相交角度为90°,从而方便使用。
下面,参照图12-图18,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三的手持吸尘器100。
本实施例三与上述实施例二的结构大体相同,下面仅针对不同之处进行简要说明。
在本实施例三中,预滤器组件2包括预滤器盒21、设在预滤器盒21内的一级预滤器221和二级预滤器222、设在预滤器盒21内的内管24、设在预滤器盒21外的外管25,第二管道13与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连通,预滤器盒21的进口2101与内管24的入口连通,内管24的出口与一级预滤器221连通,一级预滤器221与二级预滤器222连通,二级预滤器222与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连通,预滤器盒21的出口2102与外管25的入口连通,外管25的出口与第一管道14连通。
在本实施例三中,空气处理组件3中的尘杯31包括圆筒形的隔件312,圆筒形的隔件 312内限定出旋风腔301,圆筒形的隔件312外为集尘腔302,圆筒形的隔件312上具有凸出部3121,凸出部3121的一部分位于旋风腔301内作为支撑旋风分离器33的支撑件313,凸出部3121的另一部分位于集尘腔302内且与杯体311插接配合,以支撑圆筒形的隔件 312。其中,旋风腔301的直径m满足:60mm≤m≤80mm,旋风腔301与锥筒331的半径之差o满足:15mm≤o≤25mm。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三中,抽吸电机12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倾斜设置,例如,抽吸电机12的轴线120与手柄部111的纵轴线1110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20~60°,由此,可以使得抽吸电机12运行时的重心平稳、降低噪音、提高持握手感。
在本实施例三中,尘杯31的外观面上除了具有脏空气入口303、干净空气出口304之外,还具有检测通气口306,此时,手持吸尘器100还包括尘满指示器4,尘满指示器4与检测通气口306接通,以检测集尘腔302内的尘满情况。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三中,检测通气口306形成在杯盖32上,尘满指示器4设在机壳11内,且位于抽吸电机12的前方,以靠近杯盖32上的检测通气口306,落灰口305也靠近杯盖32设置、但是位于检测通气口306的前方,由此,本实施例三的手持吸尘器100可以具有尘满指示提醒功能,便于提醒使用者及时清理集尘腔302。
在本实施例三中,旋风分离器33包括:锥筒331和滤网332(图17未示出滤网332),锥筒331包括自前向后依次相连的:前段部331a、中段部331b和后段部331c,锥筒331 的每个进风口3310均沿轴向由中段部331b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且锥筒331的多个进风口3310沿周向均布在中段部331b上。
前段部331a的长度(如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长度)为j、直径为e,中段部331b的长度(如1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长度)为i、直径为d,后段部331c的长度(1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长度)为h、直径为c。其中,h<i<j,也就是说,锥筒331在进风口3310之前的长度大于锥筒331在进风口3310之后的长度。其中,c>d>e,也就是说,前段部331a 任意截面处的直径都小于中段部331b任意截面处的直径,中段部331b任意截面处的直径都小于后段部331c任意截面处的直径。由此,可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空气处理组件3的尺寸关系可以如下:进风口3310的长度i(如图17中所示的前后方向上长度)满足:40mm≤i≤50mm,进风口3310的宽度f满足:15mm≤f≤20mm,落灰口305的长度k1满足:10mm≤k1≤30mm,落灰口305的宽度k2满足:30mm≤k2≤50mm,脏空气入口303的长度g满足:30mm≤g≤40mm,脏空气入口303的宽度n满足:20mm≤n≤30mm。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口”包括落灰口305、脏空气入口303、进风口3310 等展平成平面结构后、其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相互垂直。此外,本公开附图公开的特征也属于本公开提出的可选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风腔,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
集尘腔,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
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外观面上具有脏空气入口、干净空气出口和检测通气口,其中,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干净空气出口均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所述检测通气口与所述集尘腔连通且用于连接尘满指示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旋风腔位于所述集尘腔的上方,所述落灰口与所述检测通气口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腔包括位于所述旋风腔正下方的第一腔部和位于所述旋风腔后方下侧的第二腔部,所述检测通气口形成在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自上而下、沿着从前向后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第二腔部内且所述尘满指示器的纵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腔部的后端面。
5.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抽吸电机;
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机壳且流体连通在所述抽吸电机的上游,
其中,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机壳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抽吸电机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壳,且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拆装不会造成所述机体组件的重组。
9.一种用于手持吸尘器的空气处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风腔,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
集尘腔,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
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
其中,所述集尘腔内设有尘满指示器。
10.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抽吸电机;
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旋风腔、集尘腔和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腔的轴线沿横向延伸,所述集尘腔通过落灰口与所述旋风腔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设在所述旋风腔内;
尘满指示器,所述尘满指示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与所述集尘腔连通。
CN201821141340.6U 2018-07-18 2018-07-18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Active CN208876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41340.6U CN208876381U (zh) 2018-07-18 2018-07-18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PCT/CN2018/113767 WO2020015251A1 (zh) 2018-07-18 2018-11-02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41340.6U CN208876381U (zh) 2018-07-18 2018-07-18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76381U true CN208876381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6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41340.6U Active CN208876381U (zh) 2018-07-18 2018-07-18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76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2517A (zh) 手持吸尘器及预滤器组件
CN108652518A (zh) 手持吸尘器
CN108606716A (zh)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CN109330476A (zh) 手持清洁设备
CN209153420U (zh) 手持吸尘器
CN208404385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CN109602327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10124715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8876381U (zh)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CN208808351U (zh) 手持吸尘器
CN215278928U (zh) 一种铝合金门窗加工除尘装置
CN208808350U (zh) 手持吸尘器及空气处理组件
CN101816536A (zh) 一种自清洗无扬尘集尘筒
CN207237608U (zh) 一种辣椒调料加工厂的除尘净化系统
CN208941986U (zh) 用于清洁设备的预滤器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09254336U (zh) 芳纶p84复合滤袋
CN208864194U (zh) 手持清洁设备
CN208435456U (zh) 立式吸尘器
CN206102554U (zh) 一种吸尘器
CN102273982A (zh) 吸尘器集尘装置
CN210097191U (zh) 一种快吸式布袋除尘机构
CN205994449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16535180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灰尘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207627238U (zh) 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