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6083U -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76083U
CN208876083U CN201821070205.7U CN201821070205U CN208876083U CN 208876083 U CN208876083 U CN 208876083U CN 201821070205 U CN201821070205 U CN 201821070205U CN 208876083 U CN208876083 U CN 2088760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ink assembly
pot
assembly
po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702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702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760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760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760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盖体组件包括:内盖;开盖扣,可活动地设置在内盖上,在合盖状态时开盖扣与锅体相扣合;连杆组件,连杆组件设置在内盖上,连杆组件可相对于内盖转动或者移动,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推动开盖扣移动并与锅体分离;弹性件,设置在连杆组件上,当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弹性件与内盖相抵触并发生形变,开盖扣与锅体分离后,弹性件恢复以带动连杆组件复位。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组件,在连杆组件上设置有弹性件,可通过弹性件恢复带动连杆组件复位,从而使得开盖后开盖扣可自动复位,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压力锅一般开盖方式分为两步,如图1所示,首先需将锅盖10’旋转到开盖位置,让锅盖10’的锅牙脱离内锅,然后再按开盖按钮,使锅盖10’打开,但是,这种设计方案的盖体组件1’的旋转部分一般需要由连动滑块20’、开盖顶杆30’、扭簧40’三个部件组成,不但操作复杂、装配不便,且这种结构需要通过扭簧40’使得开盖按钮复位,产品的结构也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盖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盖体组件包括:内盖;开盖扣,可活动地设置在内盖上,在合盖状态时开盖扣与锅体相扣合;连杆组件,连杆组件设置在内盖上,连杆组件可相对于内盖转动或者移动,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推动开盖扣移动并与锅体分离;弹性件,设置在连杆组件上,当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弹性件与内盖相抵触并发生形变,开盖扣与锅体分离后,弹性件恢复以带动连杆组件复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组件,包括内盖及设置在内盖上的开盖扣和连杆组件,其中,开盖扣可活动地设置在内盖上,在烹饪器具的合盖状态时开盖扣与锅体相扣合,连杆组件可相对于内盖转动或者移动,当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烹饪器具的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推动开盖扣移动并与锅体分离,此时锅盖可以打开;即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即可同时实现让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脱离,并且开盖扣与锅体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进一步地,在连杆组件上设置有弹性件,当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上的弹性件与内盖相抵触并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在连杆组件顶开开盖扣使其与锅体分离后,可通过弹性件恢复带动连杆组件复位,从而使得开盖后开盖扣可自动复位,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组件,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即可同时实现让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脱离,并且开盖扣与锅体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需要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让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脱离,以及按压开盖扣使其与锅体分离两个步骤参与才能实现开盖功能,且简化了产品的结构,使得产品的开盖动作方便;并且,因为连杆组件上面设置有弹性件,可以使得烹饪器具的开盖动作完成后,通过弹性件恢复带动连杆组件复位,从而使得开盖后开盖扣可自动复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扭簧来实现开盖扣等零件的复位功能时装配不变且结构复杂的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组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盖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组件还包括:止挡件,设置在内盖上,止挡件位于弹性件的移动路径上,弹性件被止挡件抵触发生形变。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内盖上的止挡件,止挡件位于弹性件的移动路径上,当弹性件转动或移动至止挡件时,弹性件进一步地朝向止挡件转动或移动,使得弹性件被止挡件抵触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弹性件恢复时可带动连杆组件复位,设计人员通过合理地设置止挡件的位置,可使得止挡件刚好位于连杆组件可顶开开盖扣的位置上,通过设置止挡件的位置可控制弹性件的变形量,一方面防止弹性件的变形量过大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弹性件的变形量过小而无法带动连杆组件复位,优化产品的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止挡件为设置在内盖上的凸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止挡件为设置在内盖上的凸筋,凸筋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且凸筋的结构强度高,可长期承受弹性件的抵触并使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不易损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为设置在连杆组件的侧壁上的凸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为设置在连杆组件的侧壁上的凸起,将弹性件设置在连杆组件的侧壁上且向外凸出,使得在连杆组件的转动或移动过程中,弹性件可优先与止挡件抵触,实现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带动连杆组件复位的功能,同时使得弹性件的结构简单,便于产品的加工生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为设置在连杆组件上的朝向开盖转动方向凸出形成的弧形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为设置在连杆组件上的朝向开盖转动方向凸出形成的弧形片,弧形片在与止挡件接触时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使得弹性件可进一步朝向开盖方向转动直至连杆组件顶开开盖扣,开盖后弧形片恢复原状而带动连杆组件复位,使得连杆组件重新运动至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分离的位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弧形片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且弧形片的结构可使得弹性件直接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能力,无需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材料等方式使得弹性件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能力,便于将连杆组件与弹性件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组件还包括:滑槽,设置在内盖上;锅盖,设置在内盖的下方,锅盖上设置有吊轴,吊轴伸入滑槽并与连杆组件相卡接,连杆组件带动吊轴在滑槽内滑动,以使锅盖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内盖上的滑槽,以及设置在内盖的下方的锅盖,其中,锅盖上设置有伸入滑槽并与连杆组件相卡接的吊轴,使得连杆组件带动吊轴在内盖的滑槽中移动时可带动锅盖相对于内盖转动,具体地,连杆组件相对于内盖转动或者移动时,可带动锅盖上的吊轴在内盖上的滑槽中移动,从而使得锅盖相对于内盖转动,当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烹饪器具的开盖位置时,设置连杆组件可推动开盖扣移动并与锅体分离,此时锅盖可以打开;即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即可实现让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脱离,并且连杆组件可同步顶开开盖扣使其与锅体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杆组件包括:卡槽,设置在连杆组件的端部,卡槽与吊轴相适配,当连杆组件在内盖上转动或移动时,吊轴在卡槽内移动;避让槽,位于卡槽的一侧壁上,避让槽与卡槽连通,连杆组件带动锅盖与锅体处于分离位置后,连杆组件能够继续转动或移动直至吊轴止抵于避让槽的槽壁上时,连杆组件位于开盖位置并推动开盖扣与锅体分离;开盖扣与锅体分离后,弹性件带动连杆组件复位至锅盖与锅体分离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连杆组件的端部设置有卡槽,卡槽与吊轴相适配,当连杆组件在内盖上转动或移动时,吊轴在卡槽内移动,卡槽的设置使得连杆组件与吊轴之间的卡设连接更加稳固,避免在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的过程中吊轴与连杆组件之间脱离,提升产品品质,且卡槽的结构简单,便于连杆组件的加工生产;进一步地,在卡槽的一侧壁上设置避让槽,避让槽与卡槽连通,连杆组件带动锅盖与锅体处于分离位置后(即锅盖转动至锅盖的扣合部和锅体的锅牙之间分离时),因连杆组件上设有避让槽,连杆组件能够继续转动或移动直至吊轴止抵于避让槽的槽壁上时,连杆组件位于开盖位置并推动开盖扣与锅体分离,通过在连杆组件上设至避让槽,为锅盖的吊轴与连杆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吊轴可运动到避让槽内,从而可以在锅盖保持不运动的情况下使得连杆组件继续向前运动,直至连杆组件顶开开盖扣,此时锅盖可以打开,从而使得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先一步脱离扣合状态,然后再使得开盖扣与锅体脱离,这样可以避免开盖扣先于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锅牙脱离造成挂锅、开不了盖等不良现象发生;开盖扣与锅体分离后,弹性件带动连杆组件复位至锅盖与锅体分离的位置,即使得连杆组件重新运动至锅盖的扣合部与锅体的锅牙分离的位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杆组件还包括:旋转部,转动安装在内盖上;第一连杆,与旋转部相连接,第一连杆远离旋转部的一端设置有卡槽;第二连杆,与旋转部相连接,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弹性件设置在第二连杆的侧壁上,第二连杆远离旋转部的一端推动开盖扣与锅体分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杆组件还包括旋转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其中,旋转部安装在内盖上并可在内盖上转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分别与旋转部连接,且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卡槽优选设置在第一连杆远离旋转部的一端,弹性件优选设置在第二连杆的侧壁上,第二连杆远离旋转部的一端推动开盖扣与锅体分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弹性件与连杆组件为一体式结构;和/或止挡件与内盖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与连杆组件优选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可提高弹性件与连杆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通过将弹性件与连杆组件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盖体组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盖体组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和/或止挡件与内盖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可提高止挡件与内盖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通过将止挡件与内盖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盖体组件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盖体组件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开盖扣包括:开盖扣本体;转轴,转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分别设置在开盖扣本体的两侧壁上;推动部,位于转轴的一侧,推动部设置在开盖扣本体上,连杆组件位于开盖位置时推动推动部位移;卡扣部,位于转轴的另一侧,并设置在开盖扣本体背离推动部的一侧,卡扣部与锅体扣合;弹性部,其一端设置在开盖扣本体上,另一端朝向背离卡扣部的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开盖扣包括开盖扣本体、转轴、推动部、卡扣部及弹性部,其中,转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分别设置在开盖扣本体的两侧壁上,推动部位于转轴的一侧,卡扣部位于转轴的另一侧,当连杆组件位于开盖位置时推动推动部位移,此时开盖扣本体绕着转轴旋转使得卡扣部与推动部朝向相对的两个方向移动,使得卡扣部与锅体脱离;弹性部的一端设置在开盖扣本体上,另一端朝向背离卡扣部的方向延伸,当卡扣部脱离锅体后,弹性部抵接在内盖上并发生形变,弹性部可使得开盖扣本体复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组件还包括:安装槽,开设在内盖上,用于安装开盖扣;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转轴槽,转轴可在转轴槽内转动;推动部被连杆组件推动并发生位移,开盖扣本体以转轴为轴转动,带动弹性部抵接在内盖上并发生形变,当推动部被推动而带动卡扣部与锅体分离时,弹性部使开盖扣本体复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内盖上用于安装开盖扣的安装槽,在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转轴槽,开盖扣的转轴可在转轴槽内转动,转轴槽和转轴相适配使得开盖扣安装在内盖上的动作简单方便,提高生产效率;当开盖扣的推动部被连杆组件推动并发生位移时,开盖扣本体以转轴为轴转动,带动弹性部抵接在内盖上并发生形变,当推动部被推动而带动卡扣部与锅体分离时,弹性部使开盖扣本体复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组件还包括:手柄,手柄与连杆组件相连接,并可驱动连杆组件相对于内盖转动或移动;扣合部,设置在锅盖的边沿上,扣合部扣合在锅体的锅牙上,锅盖相对于内盖的转动可实现锅盖与锅体旋转扣合及打开。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组件还包括手柄,手柄与连杆组件相连接,通过设置手柄驱动连杆组件相对于内盖转动或移动,具体地,可通过旋转手柄实现烹饪器具的开盖动作,使得产品易于操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在锅盖的边沿上设置有扣合部,扣合部扣合在锅体的锅牙上,通过控制锅盖相对于内盖的转动可实现扣合部与锅牙的锁紧及松脱,从而控制锅盖与锅体旋转扣合及打开,实现烹饪器具的开、合盖功能。
进一步地,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安装部,安装部为位于手柄本体下端的凸起,连杆组件上具有配合部,配合部为开设于连杆组件上的凹槽,安装部插设在配合部中使得手柄安装在连杆组件上,实现手柄与连杆组件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在凸起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筋,对应地在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卡槽,定位筋插设在定位卡槽中,实现手柄及连杆组件之间的进一步定位,防止手柄相对于连杆组件进行旋转,确保手柄及连杆组件之间的安装稳固,优选地,手柄及连杆组件通过螺钉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出的盖体组件和锅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在合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在开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盖体组件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合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开盖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在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盖体组件,10’锅盖,20’连动滑块,30’开盖顶杆,40’扭簧,1盖体组件,10内盖,102滑槽,104转轴槽,20开盖扣,202开盖扣本体,204转轴,206推动部,208卡扣部,210弹性部,30连杆组件,302卡槽,304旋转部,306第一连杆,308第二连杆,310避让槽,40弹性件,50止挡件,60锅盖,602吊轴,604扣合部,70手柄,80锅体,802锅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如图2、图6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组件1,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80,盖体组件1包括:内盖10;开盖扣20,可活动地设置在内盖10上,在合盖状态时开盖扣20与锅体80相扣合;连杆组件30,连杆组件30设置在内盖10上,连杆组件30可相对于内盖10转动或者移动,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30推动开盖扣20移动并与锅体80分离;弹性件40,设置在连杆组件30上,当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弹性件40与内盖10相抵触并发生形变,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后,弹性件40恢复以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组件1,包括内盖10及设置在内盖10上的开盖扣20和连杆组件30,其中,开盖扣20可活动地设置在内盖10上,在烹饪器具的合盖状态时开盖扣20与锅体80相扣合,连杆组件30可相对于内盖10转动或者移动,当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至烹饪器具的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30推动开盖扣20移动并与锅体80分离,此时锅盖60可以打开;即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30即可同时实现让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脱离,并且开盖扣20与锅体80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进一步地,在连杆组件30上设置有弹性件40,当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连杆组件30上的弹性件40与内盖10相抵触并产生弹性形变,使得在连杆组件30顶开开盖扣20使其与锅体80分离后,可通过弹性件40恢复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从而使得开盖后开盖扣20可自动复位,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组件1,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30即可同时实现让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脱离,并且开盖扣20与锅体80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需要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30让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脱离,以及按压开盖扣20使其与锅体80分离两个步骤参与才能实现开盖功能,且简化了产品的结构,使得产品的开盖动作方便;并且,因为连杆组件30上面设置有弹性件40,可以使得烹饪器具的开盖动作完成后,通过弹性件40恢复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从而使得开盖后开盖扣20可自动复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扭簧来实现开盖扣20等零件的复位功能时装配不变且结构复杂的问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组件1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盖体组件1还包括:止挡件50,设置在内盖10上,止挡件50位于弹性件40的移动路径上,弹性件40被止挡件50抵触发生形变。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内盖10上的止挡件50,止挡件50位于弹性件40的移动路径上,当弹性件40转动或移动至止挡件50时,弹性件40进一步地朝向止挡件50转动或移动,使得弹性件40被止挡件50抵触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弹性件40恢复时可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设计人员通过合理地设置止挡件50的位置,可使得止挡件50刚好位于连杆组件30可顶开开盖扣20的位置上,通过设置止挡件50的位置可控制弹性件40的变形量,一方面防止弹性件40的变形量过大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弹性件40的变形量过小而无法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优化产品的性能。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止挡件50为设置在内盖10上的凸筋。
在该实施例中,止挡件50为设置在内盖10上的凸筋,凸筋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且凸筋的结构强度高,可长期承受弹性件40的抵触并使弹性件40产生弹性形变,不易损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如图3、图5、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件40为设置在连杆组件30的侧壁上的凸起。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为设置在连杆组件30的侧壁上的凸起,将弹性件40设置在连杆组件30的侧壁上且向外凸出,使得在连杆组件30的转动或移动过程中,弹性件40可优先与止挡件50抵触,实现弹性件40产生弹性形变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的功能,同时使得弹性件40的结构简单,便于产品的加工生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件40为设置在连杆组件30上的朝向开盖转动方向凸出形成的弧形片。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为设置在连杆组件30上的朝向开盖转动方向凸出形成的弧形片,弧形片在与止挡件50接触时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使得弹性件40可进一步朝向开盖方向转动直至连杆组件30顶开开盖扣20,开盖后弧形片恢复原状而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使得连杆组件30重新运动至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分离的位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弧形片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且弧形片的结构可使得弹性件40直接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能力,无需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材料等方式使得弹性件40具有产生弹性形变的能力,便于将连杆组件30与弹性件4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盖体组件1还包括:滑槽102,设置在内盖10上;锅盖60,设置在内盖10的下方,锅盖60上设置有吊轴602,吊轴602伸入滑槽102并与连杆组件30相卡接,连杆组件30带动吊轴602在滑槽102内滑动,以使锅盖6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内盖10上的滑槽102,以及设置在内盖10的下方的锅盖60,其中,锅盖60上设置有伸入滑槽102并与连杆组件30相卡接的吊轴602,使得连杆组件30带动吊轴602在内盖10的滑槽102中移动时可带动锅盖60相对于内盖10转动,具体地,连杆组件30相对于内盖10转动或者移动时,可带动锅盖60上的吊轴602在内盖10上的滑槽102中移动,从而使得锅盖60相对于内盖10转动,当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至烹饪器具的开盖位置时,设置连杆组件30可推动开盖扣20移动并与锅体80分离,此时锅盖60可以打开;即通过转动或移动连杆组件30即可实现让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脱离,并且连杆组件30可同步顶开开盖扣20使其与锅体80脱离,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烹饪器具的开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如图2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杆组件30包括:卡槽302,设置在连杆组件30的端部,卡槽302与吊轴602相适配,当连杆组件30在内盖10上转动或移动时,吊轴602在卡槽302内移动;避让槽310,位于卡槽302的一侧壁上,避让槽310与卡槽302连通,连杆组件30带动锅盖60与锅体80处于分离位置后,连杆组件30能够继续转动或移动直至吊轴止抵于避让槽310的槽壁上时,连杆组件30位于开盖位置并推动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后,弹性件40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至锅盖60与锅体80分离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连杆组件30的端部设置有卡槽302,卡槽302与吊轴602相适配,当连杆组件30在内盖10上转动或移动时,吊轴602在卡槽302内移动,卡槽302的设置使得连杆组件30与吊轴602之间的卡设连接更加稳固,避免在连杆组件30转动或移动的过程中吊轴602与连杆组件30之间脱离,提升产品品质,且卡槽302的结构简单,便于连杆组件30的加工生产;进一步地,在卡槽302的一侧壁上设置避让槽310,避让槽310与卡槽302连通,连杆组件30带动锅盖60与锅体80处于分离位置后(即锅盖60转动至锅盖60的扣合部604和锅体80的锅牙802之间分离时),因连杆组件30上设有避让槽310,连杆组件30能够继续转动或移动直至吊轴602止抵于避让槽310的槽壁上时,连杆组件30位于开盖位置并推动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通过在连杆组件30上设至避让槽310,为锅盖60的吊轴602与连杆组件30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吊轴602可运动到避让槽310内,从而可以在锅盖60保持不运动的情况下使得连杆组件30继续向前运动,直至连杆组件30顶开开盖扣20,此时锅盖60可以打开,从而使得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先一步脱离扣合状态,然后再使得开盖扣20与锅体80脱离,这样可以避免开盖扣20先于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脱离造成挂锅、开不了盖等不良现象发生;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后,弹性件40带动连杆组件30复位至锅盖60与锅体80分离的位置,即使得连杆组件30重新运动至锅盖60的扣合部604与锅体80的锅牙802分离的位置,方便了烹饪器具的下一次开盖动作,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至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杆组件30还包括:旋转部304,转动安装在内盖10上;第一连杆306,与旋转部304相连接,第一连杆306远离旋转部304的一端设置有卡槽302;第二连杆308,与旋转部304相连接,第二连杆308与第一连杆306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弹性件40设置在第二连杆308的侧壁上,第二连杆308远离旋转部304的一端推动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
在该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0还包括旋转部304、第一连杆306及第二连杆308,其中,旋转部304安装在内盖10上并可在内盖10上转动,第一连杆306及第二连杆308分别与旋转部304连接,且第二连杆308与第一连杆306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卡槽302优选设置在第一连杆306远离旋转部304的一端,弹性件40优选设置在第二连杆308的侧壁上,第二连杆308远离旋转部304的一端推动开盖扣20与锅体80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件40与连杆组件30为一体式结构;和/或止挡件50与内盖1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与连杆组件30优选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可提高弹性件40与连杆组件30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通过将弹性件40与连杆组件3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盖体组件1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盖体组件1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和/或止挡件50与内盖10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可提高止挡件50与内盖10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通过将止挡件50与内盖10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盖体组件1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盖体组件1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
如图2、图10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开盖扣20包括:开盖扣本体202;转轴204,转轴2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204分别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的两侧壁上;推动部206,位于转轴204的一侧,推动部206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上,连杆组件30位于开盖位置时推动推动部206位移;卡扣部208,位于转轴204的另一侧,并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背离推动部206的一侧,卡扣部208与锅体80扣合;弹性部210,其一端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上,另一端朝向背离卡扣部208的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开盖扣20包括开盖扣本体202、转轴204、推动部206、卡扣部208及弹性部210,其中,转轴2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轴204分别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的两侧壁上,推动部206位于转轴204的一侧,卡扣部208位于转轴204的另一侧,当连杆组件30位于开盖位置时推动推动部206位移,此时开盖扣本体202绕着转轴204旋转使得卡扣部208与推动部206朝向相对的两个方向移动,使得卡扣部208与锅体80脱离;弹性部210的一端设置在开盖扣本体202上,另一端朝向背离卡扣部208的方向延伸,当卡扣部208脱离锅体80后,弹性部210抵接在内盖10上并发生形变,弹性部210可使得开盖扣本体202复位。
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盖体组件1还包括:安装槽,开设在内盖10上,用于安装开盖扣20;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转轴槽104,转轴204可在转轴槽104内转动;推动部206被连杆组件30推动并发生位移,开盖扣本体202以转轴204为轴转动,带动弹性部210抵接在内盖10上并发生形变,当推动部206被推动而带动卡扣部208与锅体80分离时,弹性部210使开盖扣本体202复位。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内盖10上用于安装开盖扣20的安装槽,在安装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转轴槽104,开盖扣20的转轴204可在转轴槽104内转动,转轴槽104和转轴204相适配使得开盖扣20安装在内盖10上的动作简单方便,提高生产效率;当开盖扣20的推动部206被连杆组件30推动并发生位移时,开盖扣本体202以转轴204为轴转动,带动弹性部210抵接在内盖10上并发生形变,当推动部206被推动而带动卡扣部208与锅体80分离时,弹性部210使开盖扣本体202复位。
如图8至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盖体组件1还包括:手柄70,手柄70与连杆组件30相连接,并可驱动连杆组件30相对于内盖10转动或移动;扣合部604,设置在锅盖60的边沿上,扣合部604扣合在锅体80的锅牙802上,锅盖60相对于内盖10的转动可实现锅盖60与锅体80旋转扣合及打开。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组件1还包括手柄70,手柄70与连杆组件30相连接,通过设置手柄70驱动连杆组件30相对于内盖10转动或移动,具体地,可通过旋转手柄70实现烹饪器具的开盖动作,使得产品易于操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在锅盖60的边沿上设置有扣合部604,扣合部604扣合在锅体80的锅牙802上,通过控制锅盖60相对于内盖10的转动可实现扣合部604与锅牙802的锁紧及松脱,从而控制锅盖60与锅体80旋转扣合及打开,实现烹饪器具的开、合盖功能。
进一步地,手柄70包括手柄本体和安装部,安装部为位于手柄本体下端的凸块,连杆组件30上具有配合部,配合部为开设于连杆组件30上的凹槽,安装部插设在配合部中使得手柄70安装在连杆组件30上,实现手柄70与连杆组件30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在凸块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筋,对应地在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定位卡槽,定位筋插设在定位卡槽中,实现手柄70及连杆组件30之间的进一步定位,防止手柄70相对于连杆组件30进行旋转,确保手柄70及连杆组件30之间的安装稳固,优选地,手柄70及连杆组件30通过螺钉相连接。
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出的盖体组件1和锅体80。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盖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包括:
内盖;
开盖扣,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盖上,在合盖状态时所述开盖扣与所述锅体相扣合;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内盖上,所述连杆组件可相对于所述内盖转动或者移动,所述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所述连杆组件推动所述开盖扣移动并与所述锅体分离;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上,当所述连杆组件转动或移动至开盖位置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内盖相抵触并发生形变,所述开盖扣与所述锅体分离后,所述弹性件恢复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
止挡件,设置在所述内盖上,所述止挡件位于所述弹性件的移动路径上,所述弹性件被所述止挡件抵触发生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件为设置在所述内盖上的凸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的侧壁上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上的朝向开盖转动方向凸出形成的弧形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
滑槽,设置在所述内盖上;
锅盖,设置在所述内盖的下方,所述锅盖上设置有吊轴,所述吊轴伸入所述滑槽并与所述连杆组件相卡接,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吊轴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以使所述锅盖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卡槽,设置在所述连杆组件的端部,所述卡槽与所述吊轴相适配,当所述连杆组件在所述内盖上转动或移动时,所述吊轴在所述卡槽内移动;
避让槽,位于所述卡槽的一侧壁上,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卡槽连通,所述连杆组件带动所述锅盖与锅体处于分离位置后,所述连杆组件能够继续转动或移动直至所述吊轴止抵于所述避让槽的槽壁上时,所述连杆组件位于开盖位置并推动所述开盖扣与所述锅体分离;
所述开盖扣与所述锅体分离后,所述弹性件带动所述连杆组件复位至所述锅盖与锅体分离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
旋转部,转动安装在所述内盖上;
第一连杆,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旋转部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卡槽;
第二连杆,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旋转部的一端推动所述开盖扣与所述锅体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连杆组件相连接,并可驱动所述连杆组件相对于所述内盖转动或移动;
扣合部,设置在所述锅盖的边沿上,所述扣合部扣合在所述锅体的锅牙上,所述锅盖相对于所述内盖的转动可实现所述锅盖与所述锅体旋转扣合及打开。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和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组件。
CN201821070205.7U 2018-07-06 2018-07-06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8760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70205.7U CN208876083U (zh) 2018-07-06 2018-07-06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70205.7U CN208876083U (zh) 2018-07-06 2018-07-06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76083U true CN208876083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6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70205.7U Active CN208876083U (zh) 2018-07-06 2018-07-06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760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4628A (zh) * 2020-10-09 2021-01-22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以及电饭煲的控制方法
CN112273980A (zh) * 2020-10-09 2021-01-29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4628A (zh) * 2020-10-09 2021-01-22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以及电饭煲的控制方法
CN112273980A (zh) * 2020-10-09 2021-01-29 上海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
CN112273980B (zh) * 2020-10-09 2022-03-11 纯米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电饭煲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2666B (zh) 上盖组件及电压力锅
CN208876083U (zh)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US20100000417A1 (en) Countertop appliance cooking control unit with ejection feature
CN202083169U (zh) 一种隐藏式冰箱门体拉手
CN109984591B (zh) 锅盖和烹饪器具
CN110464206A (zh) 一种顶出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10141104A (zh) 烹饪设备及其上盖
CN109984587A (zh) 锅盖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9984589B (zh) 锅盖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0123132A (zh) 上盖组件和压力烹饪器具
CN109984588A (zh) 烹饪器具及其上盖组件
CN109984585A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
CN213654511U (zh) 一种具有安全开门机构的烹饪电器
EP3850944A1 (en) Treat machine for pets
CN106562667B (zh) 上盖组件及电压力锅
CN209058794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08658940U (zh) 烹饪器具和用于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
KR20170045605A (ko) 푸쉬풀 동작으로 개방되는 도어락 장치
CN208876087U (zh) 连杆组件、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9031886U (zh) 烹饪器具和用于烹饪器具的锅盖总成
CN211395049U (zh) 一种悬停阻尼器及洗衣机
CN210748788U (zh) 胶囊咖啡机的泄压装置及胶囊咖啡机
CN108720622B (zh) 烹饪器具旋转开盖组件以及具有它的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8658789U (zh) 锅盖组件和具有其的压力烹饪装置
CN208658788U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