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70705U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870705U CN208870705U CN201821634081.0U CN201821634081U CN208870705U CN 208870705 U CN208870705 U CN 208870705U CN 201821634081 U CN201821634081 U CN 201821634081U CN 208870705 U CN208870705 U CN 2088707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jacket
- water
- hole
- cooling water
- aquapor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内,复合式气缸盖包括缸孔、位于缸孔顶部的喷油器以及喷油器周边的鼻梁区,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包括上层水套、中层水套、中间水孔、下层水套以及下水孔。上层水套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的上部;中层水套设置在上层水套的下面;中间水孔设置在上层水套和中层水套之间,并环绕喷油器;下层水套环设在缸孔的四周;下水孔设置在中层水套的底部和下层水套的顶部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在不增加专门冷却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做功高热区域的冷却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内燃机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机体缸盖冷却顺序为先冷却机体再冷却缸盖,冷却水带走缸孔周围的热量后,温度随之升高,高温冷却水再流入缸盖冷却鼻梁区等区域。发动机的缸孔上部分(做功高热区域)与缸盖鼻梁区为高热负荷区,故需对两处关键部位进行充分冷却。冷却水先进入缸孔水套,对缸孔上部分能较好的冷却,但冷却水被缸孔提升水温后再进一步对缸盖鼻梁区进行冷却时,由于水温的增加,冷却效率会有所下降,故需增加专门冷却结构对鼻梁区进行强制冷却。
因此传统的冷却技术存在着以下缺陷:传统的冷却方式冷却效率低,当发动机提升功率后热负荷增加,传统的冷却方式无法满足对做功高热区域的冷却。冷却水冷却从缸孔至缸盖温度会上升,为达到对鼻梁区冷却,需增加专门的冷却结构进行强制冷却,结构复杂,增加制造成本。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能够克服上述技术缺陷,在不增加专门冷却结构的情况下,一样能够满足做功高热区域的冷却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内,复合式气缸盖包括缸孔、位于缸孔顶部的喷油器以及喷油器周边的鼻梁区,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包括上层水套、中层水套、中间水孔、下层水套以及下水孔。上层水套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的上部;中层水套设置在上层水套的下面;中间水孔设置在上层水套和中层水套之间,并环绕喷油器;下层水套环设在缸孔的四周;下水孔设置在中层水套的底部和下层水套的顶部之间。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高位冷却水套结构还包括:上水通道,其与上层水套连通;以及下水通道,其与下层水套连通;其中上水通道和下水通道不在缸孔的同一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从上水通道进入的低温冷却水首先进入到上层水套,再经过中间水孔进入到中层水套,最后经过下水孔进入下层水套的上部以及下层水套的下部,最终由下水通道流出。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高位冷却水套结构还包括分流水孔,其设置在上水通道与下层水套的上部之间,以使从上水通道进入的低温冷却水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分流水孔进入到下层水套的上部。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流水孔的截面积是上水通道的截面积的1/5~1/3。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下水孔包括第一下水孔和第二下水孔,第一下水孔位于靠近上水通道的一侧,第二下水孔位于下水通道的一侧。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分流水孔在铸造时为清砂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不增加专用的强制冷却结构的情况下即可满足鼻梁区和缸孔上部的冷却效果;当发动机功率提升时,只需调整水流量及分流水孔的大小即可满足发动机的冷却要求;复合式气缸盖的集成化程度高,分流水孔铸造时可作为清砂孔,一孔两用,节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的冷却水走向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复合式气缸盖,1-上层水套,2-中层水套,3-中间水孔,4-下层水套,41-下层水套的上部,51-第一下水孔,52-第二下水孔,6-上水通道,61-分流水孔,7-喷油器,8-鼻梁区,9-下水通道,10-缸孔,A-低温冷却水,B-高温冷却水,C-高温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至图2所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内,复合式气缸盖包括缸孔10、位于缸孔10顶部的喷油器7以及喷油器7周边的鼻梁区8,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包括上层水套1、中层水套2、中间水孔3、下层水套4以及下水孔。
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层水套1设置在复合式气缸盖100的上部;中层水套2设置在上层水套1的下面;中间水孔3设置在上层水套1和中层水套2之间,并环绕喷油器7;下层水套4环设在缸孔10的四周;下水孔设置在中层水套2的底部和下层水套4的顶部之间。此外,高位冷却水套结构还包括上水通道6与上层水套1连通以及下水通道9与下层水套4连通;其中上水通道6和下水通道9不在缸孔10的同一侧,而是分别位于缸孔10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水孔包括第一下水孔51和第二下水孔52,第一下水孔51位于靠近上水通道6的一侧,第二下水孔52位于下水通道9的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位冷却水套结构还包括分流水孔61,其设置在上水通道6与下层水套4的上部之间,以使从上水通道6进入的低温冷却水A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分流水孔61进入到下层水套4的上部。
如图3所示,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的冷却水走向示意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从上水通道6进入的低温冷却水A(在图3中以虚线箭头绘示)首先进入到上层水套1对复合式气缸盖100的上部进行冷却,此时的低温冷却水A被上层水套1进行了第一次升温变为高温冷却水B(在图2中以实心箭头绘示)。第一次升温之后的冷却水再经过中间水孔3进入到中层水套2,由于中间水孔3是环设在喷油器7周边的,第一次升温之后的冷却水恰好必须先经过喷油器7和缸孔10顶层相交处的鼻梁区8处,对鼻梁区8进行冷却后再进入中层水套2对复合式气缸盖100的中部以及缸孔10的顶部进行冷却,此时冷却水被中层水套2进行了第二次升温。第二次升温后的冷却水经过下水孔进入下层水套4的上部,由于下水孔分为靠近上水通道6一侧的第一下水孔51和靠近下水通道9的第二下水孔52,而且第一下水孔51和第二下水孔52都是开设在下层水套4的顶部,因此第二次升温后的冷却水必须先进入下层水套的上部41进行冷却,然后再进入到下层水套4的中部和下部进行冷却,最后冷却水被下层水套4进行第三次升温后变为高温水C(在图2中以空心箭头绘示)由下水通道9排出。
由于缸孔10顶部的喷油器7的喷口处是做功高热区,导致缸孔10的上部以及鼻梁区8的温度最高,冷却的需求最大,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本实用新型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在上水通道6与下层水套的上部41之间还开设有分流水孔61,这样从上水通道6进入的低温冷却水A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流水孔61直接进入到下层水套的上部41,对缸孔10的上部的做功高热区进行加强冷却,以保证此区域的冷却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分流水孔61的截面积一般为上水通道6的截面积的1/5~1/3,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升,产生热量的增加,在增加冷却水流量的同时,还可以增大分流水孔61的截面积来保证冷却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流水孔61在铸造时可以作为清砂孔来用,这样一来一孔两用,节省了制造成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在不增加专用的强制冷却结构的情况下即可满足鼻梁区和缸孔上部的冷却效果;当发动机功率提升时,只需调整水流量及分流水孔的大小即可满足发动机的冷却要求;复合式气缸盖的集成化程度高,分流水孔铸造时可作为清砂孔,一孔两用,节省制造成本。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7)
1.一种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设置在所述复合式气缸盖内,所述复合式气缸盖包括缸孔、位于缸孔顶部的喷油器以及喷油器周边的鼻梁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包括:
上层水套,其设置在所述复合式气缸盖的上部;
中层水套,其设置在所述上层水套的下面;
中间水孔,其设置在所述上层水套和中层水套之间,并环绕所述喷油器;
下层水套,其环设在所述缸孔的四周;以及
下水孔,其设置在所述中层水套的底部和所述下层水套的顶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水通道,其与所述上层水套连通;以及
下水通道,其与所述下层水套连通;
其中,所述上水通道和所述下水通道不在所述缸孔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水通道进入的低温冷却水首先进入到所述上层水套,再经过所述中间水孔进入到所述中层水套,最后经过所述下水孔进入所述下层水套的上部以及所述下层水套的下部,最终由所述下水通道流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水孔,其设置在所述上水通道与所述下层水套的上部之间,以使从所述上水通道进入的低温冷却水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所述分流水孔进入到所述下层水套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水孔的截面积是所述上水通道的截面积的1/5~1/3。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孔包括第一下水孔和第二下水孔,所述第一下水孔位于靠近所述上水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下水孔位于所述下水通道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水孔在铸造时为清砂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34081.0U CN208870705U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34081.0U CN208870705U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870705U true CN208870705U (zh) | 2019-05-17 |
Family
ID=6646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34081.0U Active CN208870705U (zh) | 2018-10-09 | 2018-10-09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87070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9376A (zh) * | 2021-09-26 | 2021-11-30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 |
-
2018
- 2018-10-09 CN CN201821634081.0U patent/CN20887070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9376A (zh) * | 2021-09-26 | 2021-11-30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84935A (zh)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
CN103867332B (zh) | 一种水冷发动机及其气缸盖 | |
CN107956590B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 |
CN208870705U (zh) | 复合式气缸盖的高位冷却水套结构 | |
CN208578650U (zh)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液循环系统及发动机 | |
CN207634197U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 |
CN107035563A (zh) | 发动机水套 | |
CN206513451U (zh) | 一种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 | |
CN209308839U (zh) | 发动机及其气缸体 | |
CN104832311B (zh) | 发动机冷却水套 | |
CN106930821A (zh) | 一种内置式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 |
CN208734444U (zh) | 发动机的水套 | |
CN109653855A (zh) | 冷却系统、发动机以及汽车 | |
CN206845292U (zh) | 一种发动机逆向环绕型冷却结构 | |
CN206175077U (zh) | 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组合 | |
CN106988851A (zh) | 一种发动机逆向环绕型冷却结构以及冷却方式 | |
CN206845328U (zh) | 一种发动机三水道并列结构 | |
CN108894887A (zh) | 发动机的水套 | |
CN208950690U (zh) | 一种柴油机冷却系统 | |
CN208982135U (zh) | 一种机油冷却器 | |
CN106762192A (zh) | 一种逆流式高效冷却的四气门发动机气缸盖 | |
CN107143430A (zh) | 柴油机气缸盖 | |
CN207297185U (zh) | 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 | |
CN206929011U (zh) | 柴油机气缸盖 | |
CN102705099A (zh) | 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