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61125U -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61125U
CN208861125U CN201821607715.3U CN201821607715U CN208861125U CN 208861125 U CN208861125 U CN 208861125U CN 201821607715 U CN201821607715 U CN 201821607715U CN 208861125 U CN208861125 U CN 208861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c conductive
layer
conductive layer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077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077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61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61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61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该阵列基板包括基板本体,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这样在制程过程中先形成一层防静电导电层,能更早的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尤其是制程中产生的静电,在其他防静电导电层制程完成后,这些防静电导电层之间将形成电容结构,外部静电产生的电荷更易在电容结构上聚集,同时,静电释放更容易在多层防静电导电层的相对方向上进行,进一步阻止静电向阵列基板内部传递使器件失效,增强了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

Description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阵列基板在高端手机、平板电脑上已经获得广泛应用,阵列基板中包含许多由多层金属与非金属膜层堆叠而成的电子元器件,如薄膜晶体管等,薄膜晶体管作为一种精密的电子元器件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会时刻受到静电的威胁,如果静电在薄膜晶体管处释放将可能会导致晶体管失效或电性异常。
如何增强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对于提升阵列基板良率及延长设备寿命的意义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以增强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其包括一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两层用于防止静电的防静电导电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以及第二防静电导电层,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设置在缓冲绝缘层内,所述第二防静电导电层设置在保护绝缘层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掺杂硅层同层设置的掺杂硅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栅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源漏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沿预设方向,在所述基板本体表面上的投影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连续且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至少一层防静电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朝向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的其他防静电导电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相邻两层防静电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过孔,通过所述过孔内的导电材料电连接。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新的阵列基板,其包括一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这样在制程过程中先形成一层防静电导电层,能更早的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尤其是制程中产生的静电,在其他防静电导电层制程完成后,这些防静电导电层之间将形成电容结构,外部静电产生的电荷更易在电容结构(即防静电导电线)上聚集,同时,静电释放更容易在多层防静电导电层的相对方向上进行,进一步阻止静电向阵列基板内部传递使器件失效,增强了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提升了阵列基板良率,延长了设备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一种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二种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三种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四种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五种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六种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七种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八种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第九种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为了增强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阵列基板,其包括基板本体1,所述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11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11周围的非显示区域12;在所述非显示区域12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13,所述防静电导电线13包括至少两层用于防止静电的防静电导电层131(如图1所示的131a以及131b)。
本实施例在制程过程中先形成一层防静电导电层,能更早的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尤其是制程中产生的静电,在其他防静电导电层制程完成后,这些防静电导电层之间将形成电容结构,外部静电产生的电荷更易在电容结构(即防静电导电线)上聚集,同时,静电释放更容易在多层防静电导电层的相对方向上进行,进一步阻止静电向阵列基板内部传递使器件失效,增强了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提升了阵列基板良率,延长了设备寿命。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防静电导电线包括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以及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设置在缓冲绝缘层111(对应显示区域内的缓冲层、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等)内,所述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设置在保护绝缘层112(对应显示区域内的金属层之上的绝缘层、平坦层等)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掺杂硅层同层设置的掺杂硅层,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栅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源漏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沿预设方向,在所述基板本体表面上的投影重叠。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是任意与基板本体表面s不平行的方向。如图2所示,为了增强防静电能力,预设方向f与基板本体表面s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投影重叠包括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与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重合,或者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覆盖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或者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覆盖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与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完全重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不同位置,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的投影与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投影之间的投影重叠方式可以不同,这样就可以兼顾不同区域内的金属线布局。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至少一层防静电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朝向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的其他防静电导电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表面设置有凸起132,凸起132朝向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基于尖端放电原理,静电将更任意释放在两层防静电导电层之间的方向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132为多个,且大小为纳米尺寸。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132的表面呈连续弧形表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凸起间隔分布在防静电导电层的表面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为圆锥型、半椭球型、圆台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复合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的直径为50nm~400nm。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的高度为100nm~400nm。
在一种实施例中,相邻凸起的边缘距离S为50nm~500nm。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132可以是条状设置,以增大尖端放电面积。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相邻两层防静电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过孔,通过所述过孔内的导电材料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与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设置有过孔133,过孔133填充有导电材料,以实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与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的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凸起与过孔可以同时设置,例如凸起与过孔交错设置等方式。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不同区域,凸起与过孔的形状和/或设置密度都可以不同。
在一种实施例中,同一层的防静电导电层可以包括多个子防静电导电线,子防静电导电线之间绝缘设置,这样可以更好的防止静电进入基板内容。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包括2个子防静电导电线,即子防静电导电线131a1以及子防静电导电线131a2,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包括2个子防静电导电线,即子防静电导电线131b1以及子防静电导电线131b2。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连续且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防止静电进入基板内部。
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的设置方式包括完全环绕和半环绕,可以根据不同的线路布局。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连续且完全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连续且半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3层防静电导电层,即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以及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以及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设置在缓冲绝缘层111(对应显示区域内的缓冲层、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等)内,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设置在保护绝缘层112(对应显示区域内的金属层之上的绝缘层、平坦层等)内。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以及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凸起132。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一个防静电导电层131设置凸起。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与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之间、以及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与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之间的表面上均设置有过孔133,过孔133填充有导电材料,以实现防静电导电层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一组相邻的防静电导电层之间设置过孔133。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防静电导电层131a与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之间设置有凸起132、第二防静电导电层131b与第三防静电导电层131c之间的表面上均设置有过孔133,过孔133填充有导电材料,以实现防静电导电层的电连接。在不同实施例中,凸起与过孔可以任意的组合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3层防静电导电层时,这些防静电导电层可以在同一个方向上,也可以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可以根据导线布局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包括上述阵列基板,以将上述阵列基板应用于触摸智能手机、TV等显示设备上。含有上述阵列基板的显示设备具有更强的抗静电击伤能力,以及更长的设备寿命,因此可以提高显示设备的性能。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该阵列基板包括基板本体,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这样在制程过程中先形成一层防静电导电层,能更早的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尤其是制程中产生的静电,在其他防静电导电层制程完成后,这些防静电导电层之间将形成电容结构,外部静电产生的电荷更易在电容结构(即防静电导电线)上聚集,同时,静电释放更容易在多层防静电导电层的相对方向上进行,进一步阻止静电向阵列基板内部传递使器件失效,增强了阵列基板抗静电击伤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包括显示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在所述非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防静电导电线,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至少两层用于防止静电的防静电导电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导电线包括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以及第二防静电导电层,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设置在缓冲绝缘层内,所述第二防静电导电层设置在保护绝缘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掺杂硅层同层设置的掺杂硅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栅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静电导电层为与所述述显示区域内源漏极层同层设置的金属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沿预设方向,在所述基板本体表面上的投影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防静电导电层连续且环绕所述显示区域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至少一层防静电导电层的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朝向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的其他防静电导电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静电导电线中相邻两层防静电导电层之间设置有过孔,通过所述过孔内的导电材料电连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CN201821607715.3U 2018-09-29 2018-09-29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861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715.3U CN2088611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07715.3U CN2088611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61125U true CN208861125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9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07715.3U Active CN208861125U (zh) 2018-09-29 2018-09-29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6112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1950A (zh) * 2018-09-29 2018-12-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130368A (zh) * 2020-09-29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39132A (zh) * 2021-07-28 2021-10-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与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1950A (zh) * 2018-09-29 2018-12-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204530B2 (en) 2018-09-29 2021-12-21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30368A (zh) * 2020-09-29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30368B (zh) * 2020-09-29 2022-10-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39132A (zh) * 2021-07-28 2021-10-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与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663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861125U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641136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16685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391389B (zh) 一种基板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10825807B2 (en)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circuit,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808012B (zh)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CN205353991U (zh) 一种有机发光触控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触控显示装置
CN202013461U (zh) 一种改善手机显示屏esd性能的结构
CN107195660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7895774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6470510U (zh) 一种信号线结构、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7787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001950A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285460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843616A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7871776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器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0967170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07390941A (zh) 触控基板、触控面板、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614430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083732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932011B (zh) 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90816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2796953U (zh) 一种静电保护esd结构及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CN10990420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