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8780U -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8780U
CN208858780U CN201821652959.3U CN201821652959U CN208858780U CN 208858780 U CN208858780 U CN 208858780U CN 201821652959 U CN201821652959 U CN 201821652959U CN 208858780 U CN208858780 U CN 208858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connecting shaft
copper sheathing
axle sleev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5295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小静
王少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IHUA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IHUA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IHUA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IHUA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5295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8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8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8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轴承包括轴套、连接轴、石墨铜套、第一平面轴承、第一端盖、第二平面轴承和第二端盖,轴套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孔,连接轴穿过通孔,石墨铜套设置在通孔中,石墨铜套套在连接轴外,第一平面轴承套在连接轴外,第一平面轴承设置在轴套的第一轴向端,连接轴穿过第一端盖,第一端盖盖在第一平面轴承外并固定在轴套的第一轴向端上。通过石墨铜套连接在连接轴和轴套之间,利用石墨铜套具有的自润滑功能,有效降低连接轴的摩擦,同时石墨铜套的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并且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和端盖,使得本案的轴承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环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真空抽吸型地面扫地机一般具有用于沿着地面行驶的轮子和至少一个用于清扫地面的可转动驱动的清扫刷以及真空垃圾箱。借助于这种地面扫地机可以清扫地面,例如街道、人行道或者停车场等。地面扫地机的至少一个清扫刷作用在待清洁的地面上,并且具有将清扫物引导到吸盘装置,清扫物由吸盘装置吸入并通过与其连接的管道运送到真空垃圾箱中。
其中,由于现有的车辆型的扫地机一般采用整体车架结构,真空垃圾箱可以设置在车架的后部的区域中,并且车辆可以在前面的区域中具有驾驶员舱。将扫刷装置、吸嘴组件设置在车架的行驶方向的前面,故必须采用较大且承载能力较强的车架,这样便导致这种整体车架出现转向不便,行走清洁不灵活,且整体车架对路面状况应对能力差,导致扫地机的吸扫性能不理想。
为了提高清扫机的灵活性,故开发了一种铰接式的车架,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是通过轴承连接,由于车架不仅受到转向时的横向冲击力,且也会受到纵向冲击力,故在轴承内设置有多种不同轴承,通过不同轴承之间力转化,将冲击力转化和吸收,这也导致轴承结构复杂,维修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自润滑的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自润滑的轴承结构的铰接式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自润滑的轴承结构的扫地机。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包括轴套、连接轴、石墨铜套、第一平面轴承、第一端盖、第二平面轴承和第二端盖,轴套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孔,连接轴穿过通孔,石墨铜套设置在通孔中,石墨铜套套在连接轴外,第一平面轴承套在连接轴外,第一平面轴承设置在轴套的第一轴向端,连接轴穿过第一端盖,第一端盖盖在第一平面轴承外并固定在轴套的第一轴向端上,第二平面轴承套在连接轴外,第二平面轴承设置在轴套的第二轴向端,连接轴穿过第二端盖,第二端盖盖在第二平面轴承外并固定在轴套的第二轴向端上。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石墨铜套连接在连接轴和轴套之间,利用石墨铜套具有的自润滑功能,有效降低连接轴的摩擦,同时石墨铜套的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并且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和端盖,使得本案的轴承结构简单。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石墨铜套间隙配合地连接在轴套和连接轴之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平面轴承与轴套的第一轴向端、石墨铜套的第一轴向端邻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轴套在第一轴向端设置有第一环台,第一环台的端面与第一平面轴承邻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端盖的内端面与第一平面轴承间隙配合,第一端盖与第一环台的外侧面连接。
由上可见,利用各个器件的间隙配合,以及第一平面轴承与轴套、石墨铜套的邻接,和端盖对平面轴承的定位,可通过平面轴承转化纵向的冲击力,不仅器件布局紧凑,且有利于提高轴承的承载性能。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石墨铜套包括铜套和多个石墨块,铜套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安装孔,石墨块安装在安装孔中。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轴内设置有通道,通道的第一开口位于连接轴的周壁上且位于轴套内,通道的第二开口位于连接轴的轴向端部上。
由上可见,石墨铜套具有承载性好、耐磨性能良好,其适用于高载低速下的旋转运动、摇摆运动及经常在载荷下启闭频繁而不易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场合,在边界润滑条件下可长期不加油保养,而在过层中加油使轴承使用寿命更长,故可通过通道进行加注润滑油,而不需要打开端盖或拆轴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接式车架,包括第一车架、第二车架和轴承,轴承采用上述方案的轴承,第一车架与轴套连接,第二车架与连接轴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车架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二连接板设置有第二定位孔,连接轴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连接板位于第一端盖的轴向外侧,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二端盖的轴向外侧;连接轴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用于固定第一连接板,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第二连接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地机,包括铰接式车架和扫刷,铰接式车架上设置有车轮,扫刷设置在铰接式车架上,其特征在于,铰接式车架采用上述方案的铰接式车架。
由上可见,通过石墨铜套连接在连接轴和轴套之间,以及第一车架与轴套连接,和第二车架设置的定位孔与连接轴连接,利用石墨铜套具有的自润滑功能,有效降低连接轴的摩擦,同时石墨铜套的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并且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和端盖,使得本案的轴承结构简单,维修时只需要打开端盖便可对平面轴承或石墨铜套进行更换,利用轴套内只配置石墨铜套进行润滑,故本案的车架和扫地车不仅结构简单且维护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扫刷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扫刷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扫刷装置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缓冲组件处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扫刷装置的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铰接式车架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铰接轴承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铰接轴承处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单转向组件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双转向组件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扫地机实施例中双转向组件的分解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扫地机包括移动装置和扫刷装置2、连接组件3、铰接轴承4和单转向组件5,移动装置包括前车架11和后车架13,前车架11上设置有前轮12和扫刷21,后车架13上后轮14,扫刷装置2设置在前车架上。
参照图4至图7,两个扫刷装置2安装在前车架的前方,并呈对称设置,扫刷装置2包括扫刷21、扫刷驱动单元22,旋转支架23、竖直支架24、水平摇臂26、收放驱动单元271、缓冲组件28、第二弹性件265和升降组件,扫刷21具有盘体和位于盘体下方的毛刷,扫刷驱动单元位于扫刷的上方并驱动扫刷旋转,扫刷驱动单元采用液动马达、气动马达或电机均可,优选地采用液动马达,在扫刷被阻碍不转动时,液动马达能够防止过热的产生,扫刷驱动单元设置在旋转支架23的横向端面上,旋转支架23在纵向端面上设置螺钉231和螺钉232,螺钉231位于螺钉232的上方。竖直支架24呈U型框体设置,竖直支架24在中部端面设置有弧形滑槽241和定位孔242,弧形滑槽241位于定位孔242的上方,螺钉231与弧形滑槽241配合连接,螺钉231可在弧形滑槽241滑动,螺钉232和定位孔242连接,继而实现旋转支架23绕定位孔242在纵向平面上转动,以调节扫刷的清扫角度。竖直支架24在两侧端面上支承地设置有支撑杆243和支撑杆244,支撑杆243位于支撑杆244的上方。
水平摇臂26在第一端部设置有铰孔261,水平摇臂26在铰孔261还设置有仰角调节组件,仰角调节组件包括伸缩杆25,伸缩杆25采用丝杆和具有螺孔的杆套配合设置,通过转动杆套可实现伸缩,伸缩杆25的第一端251与支撑杆243铰接,伸缩杆25的第二端与水平摇臂26上方设置的铰接件铰接,铰孔261与支撑杆244配合铰接,通过调节伸缩杆25的伸缩,使得竖直支架24可绕支撑杆244转动,继而实现扫刷仰角的调节。
水平摇臂26在第二端部还设置有铰接部263,铰接部263呈通孔布置,水平摇臂26在中部设置有缓冲铰接部262,缓冲铰接部262呈沿纵向延伸的通槽设置,水平摇臂26在缓冲铰接部262和第二端部之间设置有安装支架264,安装支架264朝上延伸,第二弹性件265设置在安装支架264上,第二弹性件265朝向收放安装位298的一侧设置,第二弹性件265用于与前车架的侧板295弹性抵接。
升降组件包括升降驱动组件293和升降支架291,升降支架291设置有支撑板、摇臂安装位297、收放安装位298、升降安装位292和转动铰接部296,支撑板要纵向布置,升降安装位292位于支撑板的上方,转动铰接部296位于支撑板的中部,转动铰接部296呈凸柱布置,转动铰接部296用于与前车架的侧板295连接,使得升降支架291可绕转动铰接部296转动,摇臂安装位297和收放安装位298,摇臂安装位297和收放安装位298分别位于转动铰接部296的两侧。图3的分解图所示前车架的侧板为了说明铰接连接,将前车架的侧板进行切割分离示意,实际应用中侧板为前车架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是不可分离。
升降安装位292设置有铰接孔,升降驱动组件293在升降安装位292通过Y型连接头与升降支架291铰接,Y型连接头的固定端通过螺纹调节与升降驱动组件293的自由端连接,升降驱动组件293的固定端294也铰接于前车架11上,升降驱动组件293采用液杆、气杆或电机驱动。摇臂安装位297设置有槽部,水平摇臂26在第二端部设置在该槽部内,通过销钉穿过铰接部263和槽部,实现水平摇臂26在摇臂安装位297与升降支架291铰接,继而水平摇臂可在横向平面转动,升降驱动组件293用于驱动升降支架291和水平摇臂26绕转动铰接部296在纵向平面上转动。通过Y型连接头螺纹的旋入及旋出可调节长度,继而可实现细微调整水平摇臂与地面夹角,继而实现当扫刷出现磨损时调整扫刷与地面的角度,延长扫刷使用寿命。
收放安装位298设置有槽部,收放驱动单元271采用液杆、气杆或电机驱动均可,收放驱动单元271的固定端272设置有鱼眼轴承,收放驱动单元271的固定端272在收放安装位298与升降支架291铰接,收放驱动单元271亦可在横向平面转动。
缓冲组件28包括座体287、端盖285、抵接件281、第一弹性件284和铰接件286,座体287呈圆筒设置并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形成有开口,抵接件281呈杆状设置,抵接件281在容纳腔内设置有抵接部,抵接部具有多种形式,如呈凸沿、圆环或定位孔均可,其主要与弹性件配合固定,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位于抵接件281径向的凸沿,第一弹性件284采用弹簧,弹簧设置在容纳腔内,弹簧套在抵接件281外并抵接于抵接部。抵接件281的第一端部282与收放驱动单元271的自由端连接。
端盖285盖合开口并与座体287连接,抵接件281穿过座体287和容纳腔,抵接件281的第二端283与端盖285通过螺母连接,抵接件281可相对于座体287沿收放方向移动,收放方向与收放驱动单元271的伸缩方向平行,且收放方向平行于横向平面。铰接件286呈圆柱设置,铰接件286设置在座体287的外周壁,铰接件286沿纵向布置,铰接件286的自由端设置有固定孔,缓冲铰接部262的通槽套在铰接件286外,利用垫片和螺钉的配合是铰接件286和缓冲铰接部262铰接连接。且收放安装位298和铰接件286分别位于水平摇臂26的两侧。
参照图8,左侧的扫刷装置2处于升起和收纳状态,即通过升降驱动组件使升降支架转动,继而水平摇臂26及其外端的设备均处于抬起状态,同时收放驱动单元271处于回收杆体的状态,使得水平摇臂26及其外端的设备处于朝内回收的状态。
左侧的扫刷装置2处于降下和展放状态,即通过升降驱动组件使升降支架转动,继而水平摇臂26及其外端的设备均处于降下状态,扫刷与地面接触,同时收放驱动单元271处于外伸杆体的状态,收放驱动单元271驱动缓冲组件和水平摇臂26在横向平面移动,水平摇臂26及其外端的设备处于朝外展开的状态,在扫刷、水平摇臂26或其他设备受到冲击力和阻碍时,水平摇臂26可进行一定程度避让横移转动,并通过弹簧吸收冲击力,最后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复位时还可通过弹性件265进行弹性复位,避让过大的冲击力。
参照图9至图11,连接组件3包括连接支架31、转动轴承39、铰接轴承4、锁板38和减震组件,连接支架31包括纵板、第一横板314和第二横板316,第一定位孔311位于纵板上,第二定位孔315贯穿第一横板314和第二横板316,铰接轴承4位于第一横板314和第二横板316之间的放置槽312内。第一定位孔311沿横向布置,第二定位孔315沿纵向布置,纵板的上端部313还设置有承载部32,承载部32包括均呈倾斜布置的第一承载面321和第二承载面322,转动轴承39沿横向布置,转动轴承39连接在前车架11和连接支架31的第一定位孔311之间,铰接轴承4沿纵向布置,铰接轴承4连接在后车架13和连接支架31的第二定位孔315之间。
减震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34、第二弹性件36、第一支撑架33和第二支撑架35,第一支撑架33和第二支撑架35设置在前车架11上,第一支撑架33和第二支撑架35位于转动轴承39的上方并分别位于转动轴承39的径向两侧上,第一弹性件34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3上,第二弹性件36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架35上,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6之间形成减震位37,承载部32位于减震位37中被第一弹性件34和第二弹性件36支承。
第一支撑架33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一承载面321平行,第一弹性件34设置在第一斜面上,第一弹性件34为聚氨酯PU弹性件,第一弹性件34呈柱状布置,第一弹性件34中设置有第一固定孔,第一螺钉位于第一固定孔内并穿过第一固定孔与第一斜面连接。第一弹性件34的轴向端面呈倾斜布置,第一弹性件34的轴向端面与第一承载面321平行,第一弹性件34的轴向端面与第一承载面321邻接。
第二支撑架35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二承载面322平行,第二弹性件36设置在第二斜面上,第二弹性件36为聚氨酯PU弹性件,第二弹性件36呈柱状布置,第二弹性件36中设置有第二固定孔,第二螺钉位于第二固定孔内并穿过第二固定孔与第二斜面连接,第二弹性件36的轴向端面呈倾斜布置,第二弹性件36的轴向端面与第二承载面322平行,第二弹性件36的轴向端面与第二承载面322邻接。
承载部32大致呈倒置的等腰梯形设置,第一承载面321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承载面322所在的平面相交,第一承载面321和第二承载面322均呈倾斜朝下设置。
锁板38设置有第三定位孔381、第四定位孔382和第五定位孔383,锁板38在减震位37位于与第一定位孔311相对的一侧,转动轴承39与第三定位孔381连接,第三定位孔381位于下侧,第四定位孔382和第五定位孔383位于上侧,第五定位孔383在第四定位孔的水平一侧上。
承载部32在第一承载面321和第二承载面322之间设置有连接端面,连接端面上设置有第三固定孔317和第四固定孔318,第三螺钉穿过第四定位孔382与第三固定孔317连接,第四固定孔318位于第三固定孔317的水平一侧上,第四螺钉穿过第五定位孔383与第四固定孔318连接。
参照图12至图13,铰接轴承4包括轴套41、连接轴46、石墨铜套48、第一平面轴承42、第一端盖43、第二平面轴承44、第二端盖45,轴套41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孔,连接轴46穿过通孔,石墨铜套48设置在通孔中,石墨铜套48套在连接轴46外,石墨铜套48间隙配合地连接在轴套41和连接轴46之间,石墨铜套48包括环形的铜套和多个石墨块,铜套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安装孔,石墨块安装在安装孔中。第一平面轴承42套在连接轴46外,第一平面轴承42设置在轴套41的第一轴向端,连接轴46穿过第一端盖43,第一端盖43盖在第一平面轴承42外并固定在轴套41的第一轴向端上,第二平面轴承44套在连接轴46外,第二平面轴承44设置在轴套41的第二轴向端,连接轴46穿过第二端盖45,第二端盖45盖在第二平面轴承44外并固定在轴套41的第二轴向端上。
由于第一轴向端和第二轴向端呈对称设置,故以第一轴向端的布置进行详细说明,轴套41在第一轴向端设置有第一环台412,第一平面轴承42与第一环台412的端面和石墨铜套48的第一轴向端邻接。第一端盖43设置内槽,内槽盖合第一环台412和第一平面轴承42,第一端盖43的内端面与第一平面轴承42间隙配合,第一端盖43与第一环台412的外侧面连接。
连接轴46呈直杆布置,连接轴46内设置有通道,通道包括沿轴向布置的孔道463和沿径向布置的孔道464,孔道464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位于连接轴46的周壁上且位于轴套41内,孔道463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位于连接轴46的轴向端部上,可以通过第二开口进行加入润滑油,使得润滑油从第一开口流出,不仅可以依附在铜套、平面轴承和轴套内壁上,且还能够被石墨吸附。
参照图14,铰接式车架包括第一车架、第二车架和轴承,第一车架可为本实施例的后车架,第二车架可为本实施例的前车架,轴承可采用本实施例的铰接轴承4,在铰接轴承4连接时,第一车架与轴套41固定连接。
第一横板314和第二横板316与连接轴46连接,第一横板314位于第一端盖43的轴向外侧,第二横板316位于第二端盖45的轴向外侧,连接轴46穿过第二定位孔315,连接轴46的第二固定部461与第二横板316邻接并实现轴向限位,第二固定部461可采用限位凸沿或螺钉布置,连接轴46的第一轴向端462设置有限位片47,限位片47在中部设置有定位孔和在两侧设置有限位孔,连接轴46通过定位孔与限位片47焊接,通过两限位孔与第一横板314连接固定,以实现轴向限位。
当然,上述实施例是利用连接组件与铰接轴承4连接,另外,还可利用前车架直接通过铰接轴承4与后车架连接,第二车架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可采用第一横板314布置,第二连接板可采用第二横板316布置即可,其连接原理是相同的。
连接组件还包括单转向组件5,单转向组件5包括液压杆51、第一铰接件54、第二铰接件55、第一连接件52和第二连接件53,第一连接件52与第二横板的侧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3与后车架13的侧部固定连接,第一铰接件54铰接在液压杆51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接件52,第二铰接件55铰接在液压杆5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件53。第一铰接件54包括鱼目轴承和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柱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2上,鱼目轴承的固定端与液压杆51的第一端连接,鱼目轴承与第一定位柱铰接。第二铰接件55包括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设置液压杆51上,第二连接件53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第二定位柱穿过第三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位于后车架13的内侧。
参照图15至图16,除了采用上述的单转向组件5外,还可以采用双转向组件6对车架进行转向控制,双转向组件6包括两个液压杆61和转向支架62,转向支架62固定在前车架内,转向支架62包括横架621和两个纵架622,横架621沿横向固定连接在前车架11的侧部之间,两个纵架622沿纵向分别固定连接于前车架11的中部,纵架622在转动轴承的轴向投影位于转动轴承的径向两侧上,转向支架62包括两个铰接架63,铰接架63固定连接在横架621上,铰接架63沿横向设置有安装槽631,安装槽631位于横架621的下侧,安装槽631沿纵向贯穿设置有通孔632,一个安装槽631内设置一个第一铰接位,第一铰接位在转动轴承的轴向投影位于转动轴承的径向两侧上。
双转向组件6还包括两个铰接件65,两个铰接件65固定设置在后车架13上,后车架13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铰接位,两个铰接件65分别在第二铰接位设置有一个定位孔,定位孔均位于后车架13的外侧,第二铰接位在转动轴承的轴向投影位于转动轴承的径向两侧上。
液压杆61的第一端设置有鱼目轴承611,鱼目轴承611位于第一铰接位中,一个第一定位柱64穿过安装槽631、通孔632和鱼目轴承611,继而实现液压杆61的第一端的铰接安装,液压杆61的第二端上设置有转向球头,转向球头设置有第二定位柱612,第二定位柱612可实现转动,一个第二位柱612穿过铰接件65的定位孔,继而实现液压杆61的第二端的铰接安装。
由上可见,通过收放驱动单元的驱动水平摇臂在横向平面进行收放移动,并且在收放驱动单元的自由端设置缓冲组件,利用铰接件与水平摇臂的铰接,和第一弹性件的连接,使得水平摇臂在横向移动的同时,且具备一定的缓冲移动空间,在扫刷或水平摇臂遇到障碍物时可进行的弹性移动,通过缓冲组件吸收冲击后再复位,有效地提高扫地车的耐用性和清洁性能。
通过石墨铜套连接在连接轴和轴套之间,利用石墨铜套具有的自润滑功能,有效降低连接轴的摩擦,同时石墨铜套的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并且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平面轴承和端盖,使得本案的轴承结构简单。
并且,通过在前车架上设置减震组件,并配置支撑架和弹性件,使得连接支架的承载板在减震位中被两侧的弹性件支撑,由于连接支架是连接于转动轴承,故连接支架是绕横向转动的,故利用径向两侧的弹性件进行减震,在更进一步提高减震性能的同时,也提高整体承载性能。同时利用斜面、轴向端面和承载面的设置,以及固定孔的连接固定,优化安装结构,最后利用锁板从相对的一侧上对连接支架进行限位固定。
再者,通过单个液压杆的控制,并且配合两个连接件的设置,利用增加的连接件使得车架的整体结构更为完整,也使得连接支架的整体结构更为完整,通过本案的连接方式和单杆驱动,使得扫地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行走时或转向时车身姿态更为可控,且结构更为简单。
以及,通过两个液压杆的联动控制,并且配合转向支架的设置,利用增加的转向支架使得前车架的整体结构更为完整,避免破坏原有的前车架结构,并且利用安装槽和鱼目轴承的配合,让液压杆的安装和驱动更为顺畅,器件适配性更好,通过本案的连接方式和双杆驱动,使得扫地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在行走时或转向时车身姿态更为可控,且结构更为简单。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案可采用的较佳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可具有更多的变换,如只单侧扫刷装置的清扫机,又例如水平摇臂、收放驱动单元、缓冲组件在不同位置的布置,如铰接位的同侧布置、收放驱动单元上下布置等,又如铰接式车架直接采用铰接轴承连接,这些常规的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套,所述轴套沿轴向贯穿设置有通孔;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通孔;
石墨铜套,所述石墨铜套设置在所述通孔中,所述石墨铜套套在所述连接轴外;
第一平面轴承,所述第一平面轴承套在所述连接轴外,所述第一平面轴承设置在所述轴套的第一轴向端;
第一端盖,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盖在所述第一平面轴承外并固定在所述轴套的第一轴向端上;
第二平面轴承,所述第二平面轴承套在所述连接轴外,所述第二平面轴承设置在所述轴套的第二轴向端;
第二端盖,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盖在所述第二平面轴承外并固定在所述轴套的第二轴向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石墨铜套间隙配合地连接在所述轴套和所述连接轴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轴承与所述轴套的第一轴向端、所述石墨铜套的第一轴向端邻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套在所述第一轴向端设置有第一环台,所述第一环台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平面轴承邻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的内端面与所述第一平面轴承间隙配合,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一环台的外侧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石墨铜套包括铜套和多个石墨块,所述铜套的外壁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石墨块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开口位于所述连接轴的周壁上且位于所述轴套内,所述通道的第二开口位于所述连接轴的轴向端部上。
8.铰接式车架,包括第一车架、第二车架和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轴承,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轴套连接,所述第二车架与所述连接轴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接式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车架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轴向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轴向外侧;
所述连接轴在两个轴向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板。
10.扫地机,包括铰接式车架和扫刷,所述铰接式车架上设置有车轮,所述扫刷设置在所述铰接式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式车架采用上述权利要求8或9的铰接式车架。
CN201821652959.3U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Active CN208858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2959.3U CN208858780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2959.3U CN208858780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8780U true CN208858780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20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52959.3U Active CN208858780U (zh) 2018-10-11 2018-10-11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87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7005A (zh) * 2018-10-11 2018-12-18 珠海亿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7005A (zh) * 2018-10-11 2018-12-18 珠海亿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24411A (zh) 一种扫刷装置和扫地机
CN106320243B (zh) 扫路机的附加扫刷装置及扫路机
US20040178014A1 (en) Drive assembly for a high ground clearance vehicle
US8167324B2 (en) Caster wheel suspension for a zero-turn mower
CN208858780U (zh)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CN108824294A (zh) 一种清扫系统滚筒刷调节机构
CN210288227U (zh) 双动力源车载式隧道灯具清洁系统
CN206870775U (zh) 移动平台
CN109027005A (zh) 一种具有石墨铜套的轴承、铰接式车架和扫地机
CN208899390U (zh) 一种扫刷装置和扫地机
CN208899389U (zh) 一种侧向减震的扫地机
CN208995966U (zh) 一种双转向组件的扫地车
CN208995965U (zh) 一种单转向组件的扫地车
CN113650463B (zh) 一种机器人底盘悬挂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02213459U (zh) 一种工程车前后车架的铰接结构
CN210936037U (zh) 智能隧道灯具清洁车
CN210529588U (zh) 一种高速清扫车前置清扫装置
CN209020097U (zh) 一种组合式过滤器排架
CN213831263U (zh) 底盘悬挂机构及配送机器人
CN204608661U (zh) 一种清扫车上的清扫装置
CN208748583U (zh) 垃圾车的垃圾清扫收集装置
CN208957997U (zh) 行走驱动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装置
CN210191060U (zh) 一种地面智能巡检机器人减震机构及地面智能巡检机器人
KR20120054255A (ko) 멀티링크 서스펜션의 구조
CN210191732U (zh) 一种电动车分裂式前轮的倾斜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