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Y型镜头支撑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器材辅助配件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Y型镜头支撑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摄影成为大多数家庭可以接受的一项活动,再加上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摄影行业的发展,同时摄影爱好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在摄影时搭配一些辅助配件使用,以达到更完美的拍摄效果,尤其是对摄像机镜头的配件需求。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镜头支撑支架多采用圆弧形结构,通常此类镜头支撑支架存在调节高度小,甚至高度不可调的情况,导致此类圆弧形镜头支撑支架只能兼容少部分摄像机镜头。另一方面,当用户使用长而重的镜头拍摄时,因为镜头的重心远离镜头与摄像机连接的卡口处,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弯矩,这种弯矩的形成会造成镜头卡口上的电子触点与摄像机卡口上的电子触点接触不良,导致不能拍摄,甚至损坏镜头卡口及摄像机卡口。所以,在如今高端单反镜头以及专用电影镜头层出不穷的趋势下,这种镜头支撑支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拍摄、保护镜头,适用范围广的Y型镜头支撑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Y型镜头支撑支架,包括Y型支撑支架和双孔管夹,所述Y型支撑支架活动设置于双孔管夹上;其中,所述双孔管夹包括第一管夹、第二管夹、管夹基座、第一锁紧旋钮和第二锁紧旋钮,所述第一紧锁旋钮和第二紧锁旋钮结构相同,所述管夹基座和第一管夹、第二管夹呈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管夹设置在管夹基座左端,所述第二管夹设置在管夹基座右端,所述第一管夹及第二管夹的底部均设置有开口槽,所述第一紧锁旋钮从左至右贯穿左侧的开口槽,所述第二紧锁旋钮从右至左贯穿右侧的开口槽;所述Y型支撑支架包括中间紧锁螺栓及Y型分叉架,所述Y型分叉架底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中间紧锁螺旋穿过活动槽与管夹基座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Y型镜头支撑支架中,所述第一紧锁旋钮和第二紧锁旋钮均包括有调节旋钮、调节螺杆以及内六角顶针螺杆,所述调节旋钮与调节螺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第二端贯穿开口槽并与管夹基座连接,所述内六角顶针螺杆设于调节旋钮中并与调节螺杆的第一端连接。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Y型镜头支撑支架中,所述调节螺杆第一端设置有齿轮部,所述调节旋钮设置有与齿轮部适配的卡槽。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Y型镜头支撑支架中,所述Y型分叉架的两斜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垫片。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Y型镜头支撑支架中,所述管夹基座正面设有用于限制Y型分叉架左右移动限位凹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中间锁紧螺栓调节镜头高度,使用方便,便于拍摄。
2.通过第一及第二锁紧旋钮固定摄像机管道支架,有效防止摄像机偏转。
3.Y型分叉架斜面上设置减震垫片,有效保护摄像机镜头。
4.Y型分叉架能满足不同直径的镜头使用,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锁紧旋钮和第二紧锁旋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紧锁旋钮和第二锁紧旋钮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一种Y型镜头支撑支架,包括Y型支撑支架1和双孔管夹2,所述Y型支撑支架1活动设置于双孔管夹2上;其中,所述双孔管夹2包括第一管夹4、第二管夹5、管夹基座3、第一锁紧旋钮6和第二锁紧旋钮7,所述第一紧锁旋钮6和第二紧锁旋钮7结构相同,所述管夹基座3和第一管夹4、第二管夹5呈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管夹4设置在管夹基座3左端,所述第二管夹5设置在管夹基座3右端,所述第一管夹4及第二管夹5的底部均设置有开口槽,所述第一紧锁旋钮6从左至右贯穿左侧的开口槽,所述第二紧锁旋7从右至左钮贯穿右侧的开口槽;所述Y型支撑支架1包括中间紧锁螺栓8及Y型分叉架9,所述Y型分叉架9底部开设有活动槽10,所述中间紧锁螺栓8穿过活动槽10与管夹基座3连接。
如图1所示,其为Y型镜头支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Y型支撑支架1和双孔管夹2,Y型支撑支架1的作用主要为承托摄像机镜头,并调整镜头高度。如图2,Y型分叉架9的底部设置有活动槽10,活动槽10为贯通型。Y型分叉架9的活动槽10位置设有中间紧锁螺栓8,中间紧锁螺栓8可穿过活动槽10并与双孔管夹2中部的定位螺栓孔11活动连接。拧松中间紧锁螺栓8,将Y型分叉架9上下移动,满足镜头所需要的高度后拧紧中间紧锁螺栓8。此时,Y型分叉架9被中间紧锁螺栓8固定在双孔管夹2上,镜头可稳定承托在Y型支撑支架1的顶部Y槽处。双孔管夹2的作用主要为夹紧摄像机辅助连接管件,防止摄像机偏移。双孔管夹2包括第一管夹4、第二管夹5、管夹基座3、第一锁紧旋钮6和第二锁紧旋钮7。管夹基座3和第一管夹4、第二管夹5呈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管夹4设置在管夹基座3左端,第二管夹5设置在管夹基座3右端。第一管夹及4第二管夹5的底部均设置有开口槽,第一紧锁旋钮6从左至右贯穿左侧的开口槽,第二紧锁旋钮7从右至左贯穿右侧的开口槽。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将第一管夹4和第二管夹5设置呈开口结构,使不同直径的连接管都能插入至管夹中,扩大本实施例的适用范围。通过调整管夹开口槽的的间距,可以调整管夹与连接管的松紧度。在第一管夹4的左侧设置第一紧锁旋钮6,在第二管夹5的右侧设置第二紧锁旋钮7。第一紧锁旋钮6从左至右贯穿左侧的开口槽并与管夹基座3连接,第二紧锁旋钮7从右至左贯穿右侧的开口槽并与管夹基座3连接。拧紧第一紧锁旋钮6,第一管夹4的开口槽间距缩小,第一管夹4的直径变小,将连接管夹紧于第一管夹4中。拧松第一紧锁旋钮6,第一管夹4的开口槽间距变大,第一管夹4的直径变大,连接管可在第一管夹4中自由活动。第二管夹5的调节原理与第一管夹4的调节原理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的,第一紧锁旋钮6和第二紧锁旋钮7均包括有调节旋钮14、调节螺杆13以及内六角顶针螺杆15,其中,调节旋钮14与调节螺杆13的第一端连接,调节螺杆13的第二端贯穿开口槽并与管夹基座3连接,内六角顶针螺杆15设于调节旋钮14中并与调节螺杆13的第一端连接。
如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调节旋钮14与调节螺杆13固定连接,调节旋钮14呈L型结构。调节螺杆13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调节旋钮14的底端内部,调节螺杆13的第二端贯穿开口槽并与管夹基座3连接。由于调节旋钮14呈L型结构,通过手动掰动调节旋钮14就可以使调节螺杆13拧紧或拧松,提高工作效率。为了防止调节旋钮14和调节螺杆13由于拧动次数过多而松动,在调节旋钮14中设置内六角顶针螺杆15,内六角顶针螺杆15与调节螺杆13的第一端连接。调节旋钮14和调节螺杆13有松动时,将内六角顶针螺杆15拧紧,即可固定调节螺杆13。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加强调节旋钮14与调节螺杆13之间的连接关系,调节螺杆13第一端设置有齿轮部131,调节旋钮14设置有与齿轮部131适配的卡槽,齿轮部131和调节旋钮14里面的卡槽扣合,可以防止调节旋钮14和调节螺杆13打滑。内六角顶针螺杆15对调节螺杆13限位固定,防止其在旋转过程中发生轴向位移,如图4及图5所示。
如图1-图3,调节旋钮14能360°旋转,当管夹内伸入连接管时,顺时针旋转调节旋钮14,能带动调节螺杆13旋进开口槽,并连接至管夹基座3,管夹的开口渐渐收缩,从而实现管夹对连接管的夹紧。同理,逆时针旋转调节旋钮14,能使调节螺杆13从管夹基座3内旋出,管夹的开口由收缩状态渐渐扩张至正常状态,从而实现管夹对连接管的松离。具体的,第一锁紧旋钮6调节第一管夹4中连接管的松紧度,第二锁紧旋钮调节7第二管夹5中连接管的松紧度,两者的协同锁紧,实现对摄像机配套管件的固定。
优选的,为了防止Y型分叉架9左右晃动,管夹基座3正面还设有限制Y型分叉架9左右移动的限位凹槽,Y型分叉架9嵌入限位凹槽中。通过调松中间锁紧螺栓8,移动Y型分叉架9的高度并紧固中间锁紧螺栓8,达到调整摄像机镜头高度的作用。限位凹槽使Y型分叉架9只能沿限位凹槽垂直移动,防止调节Y型分叉架9高度时出现倾斜,也可以防止Y型分叉架9在使用时出现倾斜,保证摄像机镜头水平,提高摄影的质量。
优选的,如图1,Y型分叉架9的两斜面上分别设置有防滑垫片17,此设计能够增大镜头对Y型分叉架9的摩擦,有效的防止镜头偏移和镜头被支撑支架金属刮花。摄像机的镜头托在Y型分叉架9上,镜头有两点与Y型分叉架9相切接触,即镜头所受的支撑力与重力达到平衡,导致镜头与摄像机连接的卡口处受到的弯矩被抵消,避免了镜头卡口的触点出现接触不良或者被损坏的情况。另外,Y型分叉架9能够适配不同直径的摄像机镜头,适用范围较广。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Y型分叉架9末端还各设有一个环形通孔16,用于外挂其他摄影器材。以上设置的通孔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即,环形通孔16及螺栓通孔12的数量可视实际情况改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中间锁紧螺栓调节镜头高度,使用方便,便于拍摄。
2.通过第一及第二锁紧旋钮固定摄像机管道支架,有效防止摄像机偏转。
3.Y型分叉架斜面上设置减震垫片,有效保护摄像机镜头。
4.Y型分叉架能满足不同直径的镜头使用,适用范围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