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30554U -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30554U
CN208830554U CN201821186429.4U CN201821186429U CN208830554U CN 208830554 U CN208830554 U CN 208830554U CN 201821186429 U CN201821186429 U CN 201821186429U CN 208830554 U CN208830554 U CN 208830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upright
ventilation opening
building
ele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8642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廷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uqiang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8642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30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30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30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文涉及太阳能发电建筑立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包括:框架立柱,框架立柱为中空柱体结构;室内侧通风口,设置于框架立柱的室内侧部分;以及室外侧通风口,设置于框架立柱的室外侧部分,室外侧通风口与室内侧通风口通过框架立柱的内部空间连通。通过在框架立柱上设置有室内侧通风口和室外侧通风口,室外侧通风口与室内侧通风口通过框架立柱内部空间连通。由此可以实现通过框架立柱来进行室内外空气的流通。该建筑立面框架,可有效利用框架立柱的空间设计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建筑外立面无需开窗,美观且安全性高。本文还涉及一种建筑立面系统。

Description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太阳能发电建筑立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室内空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对于室内空气中存在的诸多健康隐患采取的基本措施有两种,一种措施是在建筑物内安装中央集成新风系统,通过对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后释放至建筑物内部。但中央新风是在封闭的空间内使用,且新风管道安装时严重破坏建筑结构,影响建筑寿命。另一种措施是在建筑墙体开窗透气,但是在建筑的高层开窗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开窗设计会破坏建筑立面的整体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建筑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包括:
框架立柱,所述框架立柱为中空柱体结构;
室内侧通风口,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的室内侧部分;以及
室外侧通风口,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的室外侧部分,所述室外侧通风口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通过所述框架立柱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还设置有与建筑内部风道相通的风道通风口,所述风道通风口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的室内侧部分,所述风道通风口与所述框架立柱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室内侧通风口和所述室外侧通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沿室内外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外侧通风口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的面积比为3:1-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而形成所述室外侧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每个所述加强组件均固定于所述框架立柱与所述室外侧通风口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所述多个加强组件沿所述框架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立柱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和第二框架立柱,所述第一框架立柱周向封闭,所述室内侧通风口和所述室外侧通风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窗体,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内,所述窗体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相对间隔设置且之间形成进风腔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空气净化结构,设置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所述空气净化结构用于净化由所述室内侧通风口向室内输出的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通风盖,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框架立柱,所述通风盖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室内侧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通风栅格,所述通风栅格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靠近室外的一侧且与所述室外侧通风口相对。
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以及与所述建筑立面框架固定的建筑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建筑面板为太阳能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面板为薄膜太阳能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框架立柱的中空部分内的线缆,所述线缆与所述太阳能面板电连接。
本文的有益效果包括:
在框架立柱上设置有室内侧通风口和室外侧通风口,室外侧通风口与室内侧通风口通过框架立柱内部空间连通。由此可以实现通过框架立柱来进行室内外空气的流通。通过该建筑立面框架,可有效利用框架立柱的空间设计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建筑外立面无需开窗,美观且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文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立面框架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2为本文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立面框架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结构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净化通风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结构的完全通风状态示意图。
其中:
10-建筑立面框架;
20-建筑墙体;
30-建筑面板;
40-横梁;
100-框架立柱;
110-风道通风口;120-第一框架立柱;
130-第二框架立柱;140-进风腔室;
200-室内侧通风口;
300-室外侧通风口;
400-加强组件;
410-第一加强板;420-第二加强板;
430-定位结构;431-定位凸筋;432-定位凹槽;
500-窗体;
600-空气净化结构;
700-通风盖;710-百叶结构;
800-通风栅格;
900-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文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文的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文,并不用于限定本文。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装配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装配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结构被认为“设置于”一个元件上,可以认为该结构位于该元件上。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文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立面框架10,包括:框架立柱100、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框架立柱100为中空柱体结构。室内侧通风口2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部分。室外侧通风口3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室外侧通风口3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通过框架立柱的内部空间连通。
室外侧通风口3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可以理解,室外侧部分指的是框架立柱100的位于建筑室外侧的部分。框架立柱100的横截面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矩形、圆形、菱形等等。以框架立柱100的横截面为矩形为例,室外侧通风口3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一侧的侧壁。室内侧通风口2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部分。该室内侧部分可以是除了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一侧侧壁以外的其余三个侧壁。室内侧通风口200可以设置于该其余三个侧壁中的任意一个侧壁。或者室内侧通风口200可以设置于该其余三个侧壁中的任意两个侧壁。又或者,室内侧通风口200可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除室外一侧侧壁的其余三个侧壁。此外,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除室外一侧侧壁的其余三个侧壁或者三者之中任意两个侧壁的室内侧通风口200,可以是连通为一体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设置的。
具体地,在框架立柱100上设置有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室外侧通风口3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通过框架立柱100内部空间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框架立柱100来进行室内外空气的流通。通过在建筑外立面上设置建筑立面框架10,可有效利用框架立柱100的空间设计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建筑外立面无需开窗,美观且安全性高。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框架立柱100还设置有与建筑内部风道相通的风道通风口110,风道通风口11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部分,所述风道通风口110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内部空间连通。可以理解,建筑内部风道可以是包括但不限于空调管道、新风管道,或者是抽风管道等建筑内部结构风道。风道通风口110可至少为一个,风道通风口110可设置于框架立柱100室内侧部分的任意位置。风道通风口110可以是隐藏在框架立柱100与建筑墙体20的对应位置,从而实现与建筑内部风道相通。另外,风道通风口110也可以是设置于框架立柱100与建筑室内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风道通风口110,可使得框架立柱100的通风能够与建筑内部的其他结构相互结合,以提高建筑的通风效果,丰富建筑的通风形式。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框架立柱100的横截面呈矩形,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分别设置于框架立柱100沿室内外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室外一侧侧壁指的是框架立柱100的位于建筑室外侧的侧壁。因此室内侧通风口2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与室外侧侧壁相对的侧壁。通过将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沿室内外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使得框架立柱100的通风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室外侧通风口3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的面积比为3:1-3:2。通过使室外侧通风口300的面积大于室内侧通风口200的面积,使得风更易于通过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通风口300向室内侧通风口200流动,从而更加利于室内外的通风,通风效果更好。
请参见图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而形成室外侧通风口300。通过将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形成室外侧通风口300,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室外侧通风口300的面积,使得通风的效果更好。以框架立柱100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为例,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一侧的侧壁与室外一侧的侧壁尺寸一致。假设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一侧的侧壁尺寸为长×宽=2m×0.25m,则室外侧通风口300的尺寸也为长×宽=2m×0.25m。假设室内侧通风口200的宽度为0.25m,在室外侧通风口3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的面积比为3:1时,室内侧通风口200的高度约为框架立柱100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参见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400,每个加强组件400均固定于框架立柱100与室外侧通风口300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多个加强组件400沿框架立柱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为保证框架立柱100的整体结构强度,特别是当室外侧通风口300由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形成时,框架立柱100的强度会有所降低,本实施例通过在框架立柱100设置多个加强组件400,使得框架立柱100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建筑立面框架所需的强度和挠度要求。
多个加强组件400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具体建议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加强组件400的间隔距离为400mm-600mm。通过合理地设计相邻两个加强组件400的间隔距离,不仅可保证框架立柱100的结构刚度满足要求,还可以保证加强组件400不会对框架立柱100的通风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具体地,加强组件400可以是板状结构。或者,加强组件400也可以是杆状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组件400包括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第一加强板410连接于框架立柱100。第二加强板420连接于第一加强板410,且第二加强板420与第一加强板410相对设置。通过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框架立柱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便于框架立柱100的结构布置,便于框架立柱100与建筑面板30的连接。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加强板420通过第一加强板410连接于框架立柱100。在框架立柱100固定连接建筑面板30时,第二加强板420能够覆盖建筑面板30的连接侧边。此时可通过在第二加强板420和建筑面板30之间设置建筑级防水密封条和/或防水密封胶,可实现框架立柱100与建筑面板30之间的防水密封固定。
参见图4和图6,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430,定位结构430用于对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的连接起到定位作用。定位结构430可包括定位凸筋431和定位凹槽432。定位凸筋431可设置于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的其中一者上,定位凹槽432对应定位凸筋431设置于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的另一者上。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凸筋431设置于第一加强板410,定位凹槽432设置于第二加强板420。结合图6,在连接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时,可先将定位凸筋431卡合于定位凹槽432,使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快速对准,实现初步定位连接。再利用螺钉等固定件将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连接固定。可以理解,第一加强板410上的定位凸筋431可以为两个,对应地第二加强板420上的定位凹槽432也为两个,如此可使得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前述固定件可穿过定位凸筋431和定位凹槽432的连接位置以将第一加强板410和第二加强板420连接固定。
请参见图6至图8,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窗体500,可开闭地设置于框架立柱100内。窗体5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相对间隔设置且之间形成进风腔室140。通过设置窗体500,可根据需要使窗体500的两侧空间连通或者不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窗体500的两侧空间分别指,窗体500与室内侧通风口200之间的空间(即进风腔室140),以及窗体500与室外侧通风口300之间的空间。因此,通过窗体500可根据需要通过室内侧通风口200进行室内外的通风换气。或者通过窗体500可实现框架立柱100在室内侧通风口200处的保温隔音。如图6所示,窗体500处于关闭状态,从而窗体500的两侧空间不连通,此时框架立柱100不能实现室内外的自然通风。当窗体500设计为具有保温隔音性能的结构时,窗体500可实现在室内侧通风口200处的保温隔音。如图7和图8所示,窗体500处于开启状态,从而窗体500的两侧空间连通,此时框架立柱100能够实现室内外的自然通风。
窗体500可开闭地设置于框架立柱1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窗体500可以为平推式的窗体结构,窗体50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整体相对于框架立柱100平移运动。通过使窗体500整体相对于框架立柱100平移,使得窗体500与框架立柱100之间能够形成通风间隙,此时可连通窗体500的两侧空间,进而通过室内侧通风口200向建筑室内通风。或者使窗体500与框架立柱100相对密封,此时窗体500的两侧空间不连通。平推式的窗体500,易于实现窗体500的开闭,且不多占用框架立柱的内部空间,结构简单紧凑。而平推式的窗体结构,可采用滑轨和滑块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平推目的,或者通过滑槽和滑杆配合的方式来达到平推目的,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在其它实施例中,窗体500还可以为旋转开启的窗体结构,窗体500可铰接于框架立柱100。窗体50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铰接部位转动,以实现窗体500两侧空间的连通与否。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空气净化结构600,设置于室内侧通风口200。空气净化结构600用于净化由室内侧通风口200向室内输出的风。通过设置空气净化结构600,能够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
空气净化结构600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空气净化结构600可包括防尘网,防尘网安装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通风口200处。通过设置防尘网,可避免灰尘等进入室内,有效提高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或者,空气净化结构600可以包括多个过滤层,多个过滤层安装于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通风口200处。多个过滤层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选取并配置,以达到较优的净化空气效果。
请参见图6至图8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通风盖700,可开闭地连接于框架立柱100。通风盖700用于开启或者关闭室内侧通风口200。通过设置通风盖700,可根据需求打开或者关闭室内侧通风口200,从而使得室内外通风换气可根据需要进行控制。
通风盖700可开闭地连接于框架立柱100的方式可以为多种,只要能够实现通过通风盖700的活动而开启或者关闭室内侧通风口200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风盖700的一侧可以与框架立柱100铰接,通风盖700的另一侧与框架立柱100活动卡接。当需要开启室内侧通风口200时,打开通风盖700的与框架立柱100活动卡接的一侧即可。
通风盖700还可设有百叶结构710,百叶结构710的开合度可调,百叶结构710用于在通风盖700关闭室内侧通风口200时实现进风量的可控。通过设置百叶结构710,无需时常开关通风盖700,而是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结构710的开合度来实现进风与否,同时还能够调节进风量,需要说明的是,百叶结构710可以是手动开合百叶或电动开合百叶。
前述的空气净化结构600可安装于通风盖700,空气净化结构600通过通风盖700设置于室内侧通风口200处。如图7所示,在通风盖700为关闭状态且窗体500为开启状态时,控制百叶结构710的开度可实现框架立柱100的净化通风功能。即室外侧的风经过空气净化结构600的净化之后才进入室内。如图8所示,在通风盖700为开启状态且窗体500为开启状态时,框架立柱100实现完全自然通风功能。
请参见图1至图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框架立柱100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120和第二框架立柱130。第一框架立柱120周向封闭,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均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130。
通过将框架立柱100设计为包括第一框架立柱120和第二框架立柱130的结构,可满足建筑框架的结构和通风需求。可以理解,图5为图2中A-A剖视图指的是在第一框架立柱120位置处横切的剖视图。图6为图2中B-B剖视图指的是在第二框架立柱130位置处横切的剖视图。第一框架立柱120使用时固定于建筑墙体20,将第一框架立柱120设计为周向封闭结构,可满足建筑防火和密封保温要求。而框架立柱100为中空柱体结构,则第一框架立柱120也为中空柱体结构,中空部分可满足通风需求且可便于建筑结构的走线。第二框架立柱130使用时对应建筑层,具体指的是第二框架立柱130在框架立柱100安装于建筑结构上时,第二框架立柱130的位置与建筑层相对。所谓建筑层指的是建筑的楼板与楼板之间的空间,即人们居住和活动的部分。将第二框架立柱130对应建筑层,第二框架立柱130主要是达到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通过室内侧通风口200和室外侧通风口300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框架立柱100包括第一框架立柱120和第二框架立柱130的结构时,将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而形成室外侧通风口300,是指的将第二框架立柱13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如图3所示),从而形成室外侧通风口300。且上述的风道通风口110可以设置于第一框架立柱120的室内侧部分,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130的室内侧部分。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通风栅格800,通风栅格800设置于框架立柱100靠近室外的一侧且与室外侧通风口300相对。通过设置通风栅格800,在不影响建筑立面框架10整体外观造型和通风性能的同时,还可防止异物进入建筑立面框架10内部。在框架立柱100包括第一框架立柱120和第二框架立柱130时,通风栅格800设置于第一框架立柱120室外的一侧和第二框架立柱130室外的一侧。
请参见图2、图5和图6,本文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包括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以及与建筑立面框架10固定的建筑面板30。建筑立面框架10可沿建筑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建筑立面框架10为多个,多个建筑立面框架10间隔排列。建筑面板30可以是建筑玻璃或者太阳能面板。太阳能面板的具体类型不限,一实施例中太阳能面板可以为薄膜太阳能面板。
建筑立面系统还包括位于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内的线缆900,线缆900与太阳能面板电连接。太阳能面板产生的电能通过线缆900储存于储能设备中。邻近建筑立面框架10的若干太阳能面板的线缆900,可通过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进行走线和布线,实现了线缆900的隐藏式走线。
该建筑立面系统可通过建筑立面框架10来实现室内外的自然通风换气,建筑外立面无需开窗,建筑立面整体外观不受影响。建筑立面系统的功能更强,结构更加紧凑,外观更加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建筑立面系统除前述建筑立面框架10外,还可同时包括多个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每个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沿建筑的高度方向延伸。这样的建筑立面系统中,前述建筑立面框架10与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的排列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与一个前述建筑立面框架10依次交替排列。也可以是几个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相邻排列,接着再排列一个、两个或者几个前述建筑立面框架10。具体可根据建筑的通风需求,将前述建筑立面框架10分布于建筑需要通风的位置,而其他位置可采用常规设计的立面框架。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系统还包括多个横梁40,至少部分横梁40平行间隔地分布于相邻两个建筑立面框架10之间。通过设置多个横梁40,可以增强建筑立面系统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文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文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文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文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立柱(100),所述框架立柱(100)为中空柱体结构;
室内侧通风口(200),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部分;以及
室外侧通风口(300),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通过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立柱(100)还设置有与建筑内部风道相通的风道通风口(110),所述风道通风口(110)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室内侧部分,所述风道通风口(110)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内部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和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分别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沿室内外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的面积比为3:1-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部分整体留空而形成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400),每个所述加强组件(400)均固定于所述框架立柱(100)与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所述多个加强组件(400)沿所述框架立柱(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立柱(100)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120)和第二框架立柱(130),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立柱(120)周向封闭,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和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1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窗体(500),可开闭地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内,所述窗体(500)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相对间隔设置且之间形成进风腔室(1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净化结构(600),设置于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所述空气净化结构(600)用于净化由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向室内输出的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盖(700),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框架立柱(100),所述通风盖(700)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室内侧通风口(2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栅格(800),所述通风栅格(800)设置于所述框架立柱(100)靠近室外的一侧且与所述室外侧通风口(300)相对。
12.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以及与所述建筑立面框架(10)固定的建筑面板(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建筑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面板(30)为太阳能面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建筑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面板为薄膜太阳能面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建筑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内的线缆(900),所述线缆(900)与所述太阳能面板电连接。
CN201821186429.4U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Active CN208830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6429.4U CN208830554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6429.4U CN208830554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30554U true CN208830554U (zh) 2019-05-07

Family

ID=6630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86429.4U Active CN208830554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305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47635U (zh) 新型植物遮阳内呼吸双层玻璃幕墙
CN204781469U (zh) 一种光伏幕墙
CN201087486Y (zh) 外循环双层通风玻璃幕墙
CN101397820A (zh) 外循环双层通风玻璃幕墙
CN104060733A (zh) 一种光伏幕墙
CN203947636U (zh) 新型植物遮阳外呼吸双层玻璃幕墙
CN105239704B (zh) 一种多功能绿色集成幕墙系统
CN102213018B (zh) 一种新型可调节双层玻璃幕墙
CN102535707A (zh) 一种隐框窄腔双层幕墙
CN106014156B (zh) 一种多功能空气净化智能通风窗
CN208830554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2661802Y (zh) 内循环呼吸式玻璃幕墙
CN208830553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207815592U (zh) 一种集成墙板通风设备
CN200971574Y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
CN208830551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201391211Y (zh) 门窗、幕墙自然通风器
CN208830552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110847456A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107166613B (zh) 一种隐形的窗式通风器
CN208858015U (zh) 高层建筑单元幕墙高性能机械通风结构
CN208329307U (zh) 一种新型隔音建筑幕墙
CN202500245U (zh) 一种隐框窄腔双层幕墙
CN201351976Y (zh) 门窗、幕墙自然通风器
CN108104667B (zh) 空气净化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1400 Beijing city Huairou area yangsongzhen Fengxiang East Street, No. 5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Beijing city Huairou area yangsongzhen Fengxiang East Street, No. 5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5

Address after: Room B030, office card, maker space, youth hom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base, unit 1004, No. 182, science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Hanp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400 Beijing city Huairou area yangsongzhen Fengxiang East Street, No. 5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ANERGY OPTOVOLTAIC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9

Address after: 518066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office card position B030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base of youth home, unit 1004, 182 science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Hanpu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4

Address after: 201203 3rd floor, no.665 Zhangjiang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zuqia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66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yu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