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30552U -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30552U
CN208830552U CN201821184593.1U CN201821184593U CN208830552U CN 208830552 U CN208830552 U CN 208830552U CN 201821184593 U CN201821184593 U CN 201821184593U CN 208830552 U CN208830552 U CN 208830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upright
building
elevation
ventila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845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廷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845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30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30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30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立面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建筑立面框架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和第二框架立柱。第一框架立柱用于与建筑墙体固定且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第二框架立柱上设有通风通道,通风通道包括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外侧侧壁,第二通风口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内侧侧壁,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通过第二框架立柱内部的框架腔室连通。该建筑立面框架不仅具有固定支撑建筑面板的功能,还具有通风的功能。而将通风通道设置在建筑立面框架立柱上,不影响建筑立面的整体采光和通透性能,且可满足室内外的通风换气需求。

Description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立面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建筑的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兼具美观和采光通透性的玻璃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立面框架作为建筑的主要构成组件,起着支撑和固定建筑面板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玻璃建筑,一般是通过室内空调或者新风系统实现室内外的通风换气,或者在建筑立面开设多个窗户实现通风。但是依赖空调或新风不利于能源的节约。而开设窗户势必对建筑结构形成负担,也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建筑立面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和第二框架立柱,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立柱用于与建筑墙体固定且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
所述第二框架立柱上设有通风通道,所述通风通道用于连通室内和室外;所述通风通道包括:
第一通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外侧侧壁;
第二通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内侧侧壁;
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通过所述第二框架立柱内部的框架腔室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面积比为3:1-3: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外侧侧壁整体留空而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每个所述加强组件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的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多个所述加强组件沿所述第一通风口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
以及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通风盖,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所述通风盖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立柱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框、第二侧框、第三侧框和第四侧框,所述第一侧框、所述第二侧框、所述第三侧框和所述第四侧框共同围成中空的所述第一框架立柱;
所述第一侧框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框和所述第四侧框连接,所述第三侧框通过多个固定组件与所述第二侧框和所述第四侧框连接,所述多个固定组件沿所述第一框架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固定组件均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框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框连接;
所述第三侧框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侧框和所述第四侧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还包括通风栅格,所述通风栅格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的室外侧侧壁且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对。
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包括多个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通过在第二框架立柱上设置通风通道,使得建筑立面框架不仅具有固定支撑建筑面板的功能,还具有通风的功能。而将通风通道设置在建筑立面框架立柱上,不影响建筑立面的整体采光和通透性能,且可满足室内外的通风换气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立面框架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立面框架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结构的B-B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通风状态示意图。
其中:
10-建筑立面框架;
20-建筑墙体;
30-建筑面板;
40-横梁;
100-第一框架立柱;
110-第一侧框;120-第二侧框;130-第三侧框;140-第四侧框;
150-固定组件;151-固定板;
200-第二框架立柱;
210-通风通道;211-第一通风口;212-第二通风口;
300-加强组件;
310-第一加强板;320-第二加强板;
400-通风盖;410-百叶结构;
500-通风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立面框架10,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100和第二框架立柱200。第一框架立柱100用于与建筑墙体固定,且第一框架立柱100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第二框架立柱200上设有通风通道210,通风通道210用于连通室内和室外。通风通道210包括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12。第一通风口211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第二通风口212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内侧侧壁。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12通过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连通。
通过在第二框架立柱200上设置通风通道210,使得建筑立面框架10不仅具有固定支撑建筑面板30的功能,还具有通风的功能。而将通风通道210设置在建筑立面框架10的框架立柱上,不影响建筑立面的整体采光和通透性能,且可满足室内外的通风换气需求。
第一框架立柱100用于固定于建筑墙体,其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将第一框架立柱100设为中空结构,可方便通过第一框架立柱100进行建筑的走线。将第一框架立柱100设为周向封闭的结构,可以满足建筑防火和密封保温要求。第一框架立柱100可以是采用现有的方钢等建筑材料。当然,第一框架立柱100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形式。
请参见图3、图4和图5,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框架立柱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框110、第二侧框120、第三侧框130和第四侧框140,第一侧框110、第二侧框120、第三侧框130和第四侧框140共同围成中空的第一框架立柱100。第一侧框110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二侧框120和第四侧框140连接,第三侧框130通过多个固定组件150与第二侧框120和第四侧框140连接,多个固定组件150沿第一框架立柱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固定组件150均包括固定板151,固定板151的一端与第二侧框120连接,固定板151的另一端与第四侧框140连接;第三侧框130通过多个固定板151与第二侧框120和第四侧框140连接。
通过将第一框架立柱100的结构如此设计,在保证第一框架立柱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满足建筑防火、密封保温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结构相对应(在之后的实施例中会有体现)。从而在制作建筑立面框架10时,可一体制作第一框架立柱100和第二框架立柱200,简化制作工艺。
可以理解,第二框架立柱200在使用时对应建筑层,所谓建筑层指的是建筑的楼板与楼板之间的空间,即人们居住和活动的部分。将第二框架立柱200对应建筑层,且第二框架立柱200设有用于连通室内和室外的通风通道210。从而第二框架立柱200在保证建筑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同时具有通风的功能。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也可作为建筑走线布线的空间。此外,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与第一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可以是相互连通的。当然,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与第一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也可以是相互独立不连通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和室内侧侧壁指的是第二框架立柱200沿室内外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室外侧侧壁与室外相邻,室内侧侧壁与室内相邻。通过将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12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沿室内外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使得第二框架立柱200的通风效果更好。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口212还可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与室外侧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中的任一个侧壁上。或者,第二通风口212可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除室外侧侧壁的其它三个侧壁的任意两个侧壁上。又或者,第二通风口212可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除室外侧侧壁的其它三个侧壁上。此外,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除室外侧侧壁的其它三个侧壁或者三者之中任意两个侧壁上的第二通风口212,可以是连通为一体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设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211与第二通风口212的面积比为3:1-3:2。通过使第一通风口211的面积大于第二通风口212的面积,使得风更易于通过通风通道210的室外侧的第一通风口211向室内侧的第二通风口212流动,从而更加利于室内外的通风,通风效果较好。
请参见图1至图7,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整体留空而形成第一通风口211。通过将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整体留空形成第一通风口211,最大程度地扩大了第一通风口211的面积,使得通风的效果更好。此外,如前的,第一框架立柱100的第三侧框130通过多个固定板151与第二侧框120和第四侧框140连接。与第一框架立柱100的结构对应,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对应第三侧框130)留空,即在制作第一框架立柱100和第二框架立柱200时,可一体制作出建筑立面框架10的三个侧面,而留出一个侧面。取建筑立面框架10对应建筑墙体的部分作为第一框架立柱100的基础,将第三侧框130连接于建筑立面框架10的相应部分,则形成了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的第一框架立柱100。而建筑立面框架10对应建筑层的部分,为具有第一通风口211的第二框架立柱200。
请参见图1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300,每个加强组件300均连接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与第一通风口211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多个加强组件300沿第一通风口211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加强组件300,可增强第二框架立柱200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得第二框架立柱200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建筑框架所需的强度和绕度要求。
多个加强组件300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具体建议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加强组件300的间隔距离为400mm-600mm。通过合理地设计相邻两个加强组件300的间隔距离,不仅可保证第二框架立柱200的结构刚度满足要求,还可以保证加强组件300不会对第二框架立柱200的通风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加强组件300可以是板状结构。或者,加强组件300可以是杆状结构。
请参见图1至图7,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加强组件300包括第一加强板310和第二加强板320。第一加强板310连接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第二加强板320连接于第一加强板310,且第二加强板320与第一加强板310相对设置。通过第一加强板310和第二加强板320,一方面大大增强了第二框架立柱200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便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结构布置,便于第二框架立柱200与建筑面板的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加强板320通过第一加强板310连接于第二框架立柱200。在第二框架立柱200固定连接建筑面板等时,第二加强板320能够覆盖建筑面板的连接侧边。此时可通过在第二加强板320和建筑面板之间设置建筑级防水密封条和/或防水密封胶,可实现第二框架立柱200与建筑面板之间的防水密封固定。
参见图6和图7,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通风盖400,可开闭地连接于第二框架立柱200,通风盖400用于开启或者关闭第二通风口212。通过设置通风盖400,可根据需求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通风口212,从而使得室内外通风换气可根据需要进行控制。通风盖400可开闭地连接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方式可以为多种,只要能够实现通过通风盖400的活动而开启或者关闭第二通风口212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风盖400的一侧与第二框架立柱200铰接,通风盖400的另一侧与第二框架立柱200活动卡接。当需要开启第二通风口212时,扣开通风盖400的与第二框架立柱200活动卡接的一侧即可。
通风盖400还可设有百叶结构410,百叶结构410的开合度可调,百叶结构410用于在通风盖400关闭第二通风口212时实现进风量的可控。通过设置百叶结构410,无需时常开关通风盖400,而是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结构410的开合度来实现进风与否,同时还能够调节进风量。百叶结构410可以是电动百叶。
参见图2和图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建筑立面框架10还包括通风栅格500,通风栅格500至少设置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侧壁,通风栅格500位于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建筑室外侧且与第一通风口211相对。可以理解,通风栅格500也可以覆盖第一框架立柱100的室外侧侧壁。通风栅格500可以与第一框架立柱100连接。通过设置通风栅格500,在不影响建筑立面框架10整体外观造型和通风性能的同时,还可防止异物进入建筑立面框架10内部。
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包括多个以上任一实施例的建筑立面框架10。每个建筑立面框架10可均沿建筑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多个建筑立面框架10沿垂直于建筑高度的方向间隔排列。该建筑立面系统,可通过建筑立面框架10来实现室内外通风换气的功能,建筑立面整体外观不受影响。建筑立面系统的功能更强,结构更加紧凑,外观更加美观。
建筑立面系统可以不是所有的沿高度方向的立面框架都采用上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在一些实施例中,建筑立面系统还可包括多个立面框架,每个立面框架可均沿建筑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多个立面框架沿垂直于建筑高度的方向间隔排列。需要说明的是,立面框架为常规的立面框架。多个建筑立面框架10与多个立面框架可沿垂直于建筑高度的方向排列。即沿垂直于建筑高度的方向,可以是一个立面框架与一个建筑立面框架10依次交替排列。或者,也可以是几个立面框架相邻排列,接着再排列一个、两个或者几个建筑立面框架10。具体可根据建筑的通风需求,将的建筑立面框架10分布于建筑需要通风的位置,而其他位置可采用常规的立面框架。
建筑立面系统还可包括多个建筑面板30,多个建筑面板30通过多个建筑框架安装于建筑外墙,多个建筑面板30沿建筑的高度方向和垂直于建筑高度的方向依次排列。需要说明的是,该建筑框架包括上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和常规的立面框架。
建筑面板30可以是建筑玻璃或者光伏面板,在建筑面板30为光伏面板时,光伏面板产生的电能通过线缆储存于储能设备中。连接于建筑立面框架10或者邻近建筑立面框架10的若干光伏面板的线缆,可通过第一框架立柱100的中空部分进行走线和布线,也可通过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进行走线和布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立面系统还包括多个横梁40,多个横梁40平行间隔地分布于相邻两个建筑框架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建筑框架包括上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和常规的立面框架。每相邻的两个建筑框架之间,均可平行间隔地连接有多个横梁40。通过设置多个横梁40,可以增强建筑立面系统的结构强度。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高度方向排列并相连接的第一框架立柱(100)和第二框架立柱(200),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立柱(100)用于与建筑墙体固定且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体结构;
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上设有通风通道(210),所述通风通道(210)用于连通室内和室外;所述通风通道(210)包括:
第一通风口(211),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
第二通风口(212),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内侧侧壁;
所述第一通风口(211)和所述第二通风口(212)通过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内部的框架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211)与所述第二通风口(212)的面积比为3:1-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整体留空而形成所述第一通风口(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加强组件(300),每个所述加强组件(300)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的与所述第一通风口(211)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且多个所述加强组件(300)沿所述第一通风口(211)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300)包括第一加强板(310),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
以及第二加强板(320),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10),且所述第二加强板(320)与所述第一加强板(310)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盖(400),可开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所述通风盖(400)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通风口(2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立柱(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框(110)、第二侧框(120)、第三侧框(130)和第四侧框(140),所述第一侧框(110)、所述第二侧框(120)、所述第三侧框(130)和所述第四侧框(140)共同围成中空的所述第一框架立柱(100);
所述第一侧框(110)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框(120)和所述第四侧框(140)连接,所述第三侧框(130)通过多个固定组件(150)与所述第二侧框(120)和所述第四侧框(140)连接,所述多个固定组件(150)沿所述第一框架立柱(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组件(150)均包括固定板(151),所述固定板(1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框(120)连接,所述固定板(1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框(140)连接;
所述第三侧框(130)通过多个所述固定板(151)与所述第二侧框(120)和所述第四侧框(14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风栅格(500),所述通风栅格(500)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二框架立柱(200)的室外侧侧壁且与所述第一通风口(211)相对。
10.一种建筑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立面框架(10)。
CN201821184593.1U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Active CN208830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4593.1U CN208830552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4593.1U CN208830552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30552U true CN208830552U (zh) 2019-05-07

Family

ID=66307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84593.1U Active CN208830552U (zh) 2018-07-25 2018-07-25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30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17940U (zh) 一种内循环双层幕墙
KR200460496Y1 (ko) 창호
AU2006348055B2 (en) A curtain wall with an air space and a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fore
CN104060733A (zh) 一种光伏幕墙
CN105239704B (zh) 一种多功能绿色集成幕墙系统
CN102535707A (zh) 一种隐框窄腔双层幕墙
EA010557B1 (ru) Рам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оконных, дверных или фасад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CN208830552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JP4561450B2 (ja) 住宅
CN107893610A (zh) 一种遮阳一体化门窗结构
CN106088993A (zh) 一种空气过滤复合隔热调光窗
CN201730497U (zh) 透气门
CN208830554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JPS6330465B2 (zh)
CN113738229A (zh) 一种侧面开启的隐藏式内开窗及其安装方法
CN208830553U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CN215802532U (zh) 一种呼吸式幕墙
KR101293191B1 (ko) 입면 분할 창호에 구비되는 고 기밀성 단열 중간바
CN110847456A (zh) 建筑立面框架及建筑立面系统
KR20160129348A (ko) 건축물의 오픈 조인트 커튼 월 시공용 복합 외장 패널 조립체 유닛
CN201460648U (zh) 实验室通风隔音防窥视防盗门
CN115704230A (zh) 一种呼吸式幕墙
CN102787793A (zh) 一种通风门
KR102173709B1 (ko) 커튼 월
CN218149135U (zh) 一种穿孔铝板与开启窗一体化的节能单元幕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7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