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28087U - 一种尾翼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翼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828087U CN208828087U CN201820676485.XU CN201820676485U CN208828087U CN 208828087 U CN208828087 U CN 208828087U CN 201820676485 U CN201820676485 U CN 201820676485U CN 208828087 U CN208828087 U CN 2088280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empennage
- shell
- girder
- stag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翼,包括骨架和由所述骨架所支撑的外壳;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台阶部,用于将尾翼嵌入至其它飞行结构的机身上;所述骨架包括主梁,所述主梁底部与所述台阶结构的底部接触,顶部与所述外壳的顶部接触,用于传递拉力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尾翼,通过设置台阶部嵌入至机身上,从而增大尾翼与机身的接触面积,加强尾翼根部的刚度,外壳由骨架所支撑,并且主梁在纵向抵住台阶结构的底部和外壳的顶部,从而通过主梁传递拉力流,通过外壳传递扭力流,整体的力传导结构合理,能有有效增加尾翼的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尾翼。
背景技术
垂直尾翼是飞行器一种常见的布局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尤其是无人机领域,组装式的无人机尾翼通常是使用螺钉、螺栓等固定连接件将尾翼固定在无人机上,或者是使用钢管、插销等加强结构同时穿过尾翼和机身进行固定。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连接部位为点对点的结构,力传导结构不够科学不够均匀,在飞行过程中尾翼的受力容易集中在固定结构上,尾翼刚度低,容易引起尾翼的损坏和变形。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尾翼,力传导结构科学均匀,能够有效提高尾翼的刚度且结构精简可靠。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尾翼,包括骨架和由所述骨架所支撑的外壳;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台阶部,用于将尾翼嵌入至其它飞行结构的机身上;所述骨架包括主梁,所述主梁底部与所述台阶结构的底部接触,顶部与所述外壳的顶部接触,用于传递拉力流。
进一步地,所述骨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下部的台阶部加强结构,所述台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台阶部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台阶部底部的第一肋、设置于所述台阶部顶部的第二肋和与所述第二肋相对设置的第三肋。
进一步地,所述主梁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肋、第二肋和第三肋与所述主梁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三肋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肋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肋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尾翼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方的与所述机身平行的平行尾翼。
进一步地,所述骨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上部的顶部加强结构,所述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加强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肋和第五肋。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肋和第五肋与所述机身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肋长度为所述第五肋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有方向舵,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控制所述方向舵的舵面控制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机身粘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尾翼,通过设置台阶部嵌入至机身上,从而增大尾翼与机身的接触面积,加强尾翼根部的刚度,外壳由骨架所支撑,并且主梁在纵向抵住台阶结构的底部和外壳的顶部,从而通过主梁传递拉力流,通过外壳传递扭力流,整体的力传导结构合理,能有有效增加尾翼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尾翼,通过设置台阶部加强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尾翼根部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尾翼,通过设置顶部加强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尾翼顶部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尾翼,结构精简可靠,以较低廉成本达到很好的尾翼加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翼与机身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翼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翼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翼的受力图;
图5是图2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0.尾翼;20.机身;
11.骨架;12.外壳;13.台阶部;14.平行尾翼;15.方向舵;16.舵面控制机构;21.安装位;
111.主梁;112.第一肋;113.第二肋;114.第三肋;115.第四肋; 116.第五肋;117.支撑片;
141.固定螺钉;142.压紧螺母;143.插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尾翼10的立体图。尾翼10包括骨架11和由骨架11所支撑的外壳12;如图3所示,外壳12 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台阶部13,用于将尾翼10嵌入至其它飞行结构的机身20上;骨架11包括主梁111,主梁111底部与台阶结构13的底部接触,顶部与外壳12的顶部接触,用于传递拉力流。
尾翼10以骨架11为基础,由外壳12围合成密封的空间,并形成一个向下延伸的台阶部13,该台阶部13的宽度大致有尾翼10整体宽度的一半。如图1所示,机身20上设有安装位21,该安装位与台阶部13的形状相匹配,如图3所示,当将该台阶部13嵌入至机身20的安装位21时,台阶部 13的外表面与安装位21的表面形成无缝的面接触,以提高尾翼的刚度。优选使用粘结的方式连接台阶部13与安装位21,避免使用螺钉、螺栓等点对点的固定连接结构,防止出现受力集中在连接点上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尾翼的刚度。优选粘结于台阶部13整个侧面纵向上的中间区域,黏贴高度范围大致为台阶部13高度的一半。
外壳12例如可以是以较软的材料制成的蒙皮结构,这样,拉力流可以更集中地通过主梁111传递,扭力流通过外壳12传递,使力传递结构更加合理,进而提高尾翼的刚度。而外壳如果使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则拉力流会通过外壳12传递,从而使主梁111传递拉力流的效果变差,外壳 12同时承担拉力和扭力,容易损坏变形。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骨架11包括位于外壳12下部的台阶部加强结构,该台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主梁111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2的内侧面接触。台阶部加强结构与主梁111相配合,支撑台阶部13使其保持稳定的结构,使台阶部13的刚度得到加强。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台阶部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台阶部13底部的第一肋112、设置于台阶部13顶部的第二肋113和与第二肋113相对设置的第三肋114。以图3的方向为参照说明,主梁111将外壳12分为左右两边,其中第一肋112、第二肋113位于主梁111的左侧,第三肋114位于主梁111的右侧,第一肋112、第二肋113、第三肋114、主梁111共同组成台阶部13的支撑加强结构,其中第一肋112、第二肋113、第三肋114 作为横向支撑,主梁111作为纵向支撑。主梁111靠近垂直方向稍稍倾斜设置,呈桅杆状,对尾翼10的支撑效果更好,第一肋112、第二肋113和第三肋114与主梁111垂直,对台阶部13的支撑效果更好。第二肋113与第三肋114长度相等,使主梁111大约位于正中间位置。第一肋112的长度小于第二肋113的长度,覆盖蒙皮后使台阶部13呈现出一个倾斜面,以增大台阶部13与安装位21的接触面积。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尾翼10还包括设置于外壳 12上方的与机身20平行的平行尾翼14,用于提高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外壳12的顶部与平行尾翼14通过一对固定螺钉141 和一对压紧螺母142连接,外壳12上还设置有插接件143,用于数据连接或者电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骨架11包括位于外壳12上部的顶部加强结构,该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主梁111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2的内侧面接触。顶部加强结构与主梁111相配合,支撑尾翼10的顶部,使其保持稳定的结构,使尾翼10顶部的刚度得到加强。
具体地,如图3所示,顶部加强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肋115和第五肋116。以图3的方向为参照说明,主梁111将外壳12分为左右两边,第四肋115位于主梁111的左侧,第五肋116位于主梁111的右侧,第四肋115、第五肋116、主梁111共同组成顶部加强结构,其中第四肋115、第五肋116作为横向支撑,主梁111作为纵向支撑。第四肋115、第五肋 116与机身20保持平行,与主梁111具有一定夹角,夹角处如图5所示,设置支撑片117进行加强。其中第四肋长度115的长度大致为第五肋116 长度的一半,使主梁111位于第四肋115和第五肋116总长的大约三分之一处。以上结构对尾翼10的支撑效果更好,使尾翼的刚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3所示,壳体12上设有方向舵15,壳体12内部设有控制方向舵15的舵面控制机构16。通过舵面控制机构16 控制方向舵15运动,可以帮助飞行装置转换飞行方向。
如图4所示,显示了尾翼10飞行过程中的受力图。其中F1是飞行过程中尾翼10受到的拉力流,主要由主梁111承受。M2是飞行过程中尾翼 10底部受到的扭转力流,主要由台阶部加强结构和外壳12承受。M1是飞行过程中尾翼10顶部受到的扭转力流,主要由顶部加强结构和外壳12承受。图中Y方向为主梁111倾斜的方向,X方向与Y方向垂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尾翼10,在多个方面均提了高尾翼10 的整体刚度,其力传导结构均匀,受力布局合理,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值得推广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和由所述骨架所支撑的外壳;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台阶部,用于将尾翼嵌入至其它飞行结构的机身上;所述骨架包括主梁,所述主梁底部与所述台阶部的底部接触,顶部与所述外壳的顶部接触,用于传递拉力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下部的台阶部加强结构,所述台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台阶部底部的第一肋、设置于所述台阶部顶部的第二肋和与所述第二肋相对设置的第三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肋、第二肋和第三肋与所述主梁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三肋长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肋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肋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方的与所述机身平行的平行尾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位于所述外壳上部的顶部加强结构,所述顶部加强结构一端与所述主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肋和第五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肋和第五肋与所述机身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肋长度为所述第五肋的一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方向舵,所述外壳内部设有控制所述方向舵的舵面控制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机身粘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76485.XU CN208828087U (zh) | 2018-05-08 | 2018-05-08 | 一种尾翼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76485.XU CN208828087U (zh) | 2018-05-08 | 2018-05-08 | 一种尾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828087U true CN208828087U (zh) | 2019-05-07 |
Family
ID=66304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76485.XU Active CN208828087U (zh) | 2018-05-08 | 2018-05-08 | 一种尾翼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828087U (zh) |
-
2018
- 2018-05-08 CN CN201820676485.XU patent/CN2088280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001842C1 (ru) | Легкий многоцелевой самолет | |
EP2322419A1 (en) | Wing structure for wig vehicle | |
US20090321575A1 (en) | Structure of an aircraft aerofoil | |
CN112977798B (zh) | 一种机翼总成及飞行汽车 | |
CN104973233A (zh) | 用于飞行器机翼的机翼尖端设备 | |
CN204568065U (zh) | 长航时混合动力无人机 | |
CN101973393A (zh) | 无人直升机高强度笼式起落架 | |
CN102963521B (zh) | 一种民用飞机水平尾翼中央翼 | |
CN104724279A (zh) | 用于飞行器升力面的前缘 | |
US20170066518A1 (en) | Aircraft rear portion comprising a vertical stabilizer having a box-se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a lower portion accommodated in the fuselage | |
CN105644765A (zh) | 航空器机身框架 | |
CN208828087U (zh) | 一种尾翼 | |
US20190283890A1 (en) | Primary structure of a strut for bearing an aircraft power plant, the rear part of which is formed by a set of connecting rods | |
CN105774910A (zh) | 一种客车模块化前悬梁结构 | |
KR20180041654A (ko) | 회전익기용 일체형 선체를 지닌 서브플로어 구조물 | |
CN211391653U (zh) |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及其多功能飞机尾撑 | |
CN102849218A (zh) | 一种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安装梁 | |
CN112644686B (zh) | 一种串列翼布局太阳能无人机 | |
US20110206528A1 (en) | Wing Structure for WIG Vehicle | |
CN104590568A (zh) | 长航时混合动力无人机 | |
CN109229372B (zh) | 一种水上飞机撑杆结构 | |
CN113022613B (zh) | 一种用于磁悬浮车辆的地板组成及磁悬浮车辆 | |
US9764815B2 (en) | Aircraft fuselage structure | |
CN207773248U (zh) | 一种车架横梁总成 | |
CN219970030U (zh) | 无人机垂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2 Address after: 518000 5th floor, block B, building 1, software industry base,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Xuefu Road (south) and Baishi Road (east) intersection of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6-13 floors, Block B, Shenzhen Software Industry Base Patentee before: SF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