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7195U -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7195U
CN208767195U CN201821725140.5U CN201821725140U CN208767195U CN 208767195 U CN208767195 U CN 208767195U CN 201821725140 U CN201821725140 U CN 201821725140U CN 208767195 U CN208767195 U CN 208767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pinboard
transfer
support arm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251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251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71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7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7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该按键结构包括位于电路板一侧的按键本体,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按键本体之间设置有转接键、转接板和至少一个弹性筋条;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中空孔道,所述转接键由所述第一中空孔道内穿过,所述弹性筋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上。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其能够有效降低按键顶死不良率。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由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其内配置的扇叶在通电后旋转,以扇叶旋转带动气体快速流动达到乘凉、降温的效果。风扇通常包括网罩、扇叶和机头组件等。机头组件为扇叶提供动力,以使扇叶旋转以产生气流,形成吹向特定方向的风。风扇的控制系统包括外部按键和内部的轻触按键。按键是一种人工控制的主令电器,用来发布操作命令,是一种常用的电器控制元件,常用来接通或断开控制电路,以达到控制电机等电器设备运行目的的一种开关。轻触按键是通过轻触按键内部的金属弹片受力弹动以实现电路接通或断开的。其体积小、质量轻的优势,使其在电脑、光驱、显示器、照明灯领域应用广泛。传统风扇装配过程中,在外观件上的功能按键是直接作用于电路板的轻触按键上,外观按键与电路板轻触按键的距离对整机外观的造型限制非常大,同时外观按键主要为硬质材料,功能按键尺寸发生细微变化,都会造成按键顶死的功能不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以解决按键易被顶死、外观按键与电路板轻触按键之间间距对风扇整体结构的不良影响。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位于电路板一侧的按键本体,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按键本体之间设置有转接键、转接板和至少一个弹性筋条;
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中空孔道,所述转接键由所述第一中空孔道内穿过,所述弹性筋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键包括转接键面板和转接键杆部,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键面板接触,且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转接键杆部位于所述转接键面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转接键杆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面板一侧,另一端具有向内部凹陷的盲孔,所述电路板的轻触按键位于所述盲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筋条包括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所述第一筋段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筋段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转接键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段具有回形筋段和直筋段,所述直筋段的一端与所述回形筋段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板包括转接板面板和至少一个支撑架;所述转接板面板具有所述第一中空孔道,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转接板面板连接,另一端扣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第二中空孔道;
所述按键本体包括按键主体和软质支臂,所述按键主体由所述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且所述按键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软质支臂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键面板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软质支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通过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按键主体连接,所述第二支臂沿所述按键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支臂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具有凹陷部,所述第二中空孔道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所述凹陷部的底部设置有突起,且所述突起位于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按键主体之间,且所述突起靠近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按键单元,包括上述按键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风扇,包括上述按键单元。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其有益效果主要如下:
该按键结构采用电路板与按键本体之间设置转接键、转接板和弹性筋条,且转接键与转接板之间通过弹性筋条连接,转接键的一端与轻触按键接触,按键本体一端与转接键另一端接触,弹性筋条能够使转接键发生轴向的回弹作用力,能够降低按键顶死不良率;同时,设备外观造型能够不受按键本体和电路板轻触按键之间距离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按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按键结构的转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按键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路板基板;2-电路板;3-转接板面板;4-支撑板;5-按键本体;6-轻触按键;7-扣位;8-转接键面板;9-转接键杆部;10-支撑架;11-按键主体;12-第一支臂;13-第二支臂;14-弹性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按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按键机构,多个按键机构可按功能需求或其他需求进行组合,以形成按键结构,以下仅以一个按键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按键机构包括位于电路板一侧的按键本体,电路板与按键本体之间设置有转接键、转接板和至少一个弹性筋条;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中空孔道,所述转接键由所述第一中空孔道内穿过,所述弹性筋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上。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路板2上对应多个轻触按键时,转接板可只设置一个,相应地在转接板上设置多个第一中空孔道,并对应设置多个按键本体5和多个转接键即可。以下不再赘述,以一个按键机构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参见图3和图4所示,转接机构包括转接板、转接键和弹性筋条14。转接板用于固定转接键和弹性筋条14的位置。转接键由转接板的第一中空孔道内穿过。其中,第一中空孔道是贯通转接板的,且第一中空孔道的横截面面积可大于转接键的横截面面积。
当弹性筋条14为一个时,弹性筋条14的两端分别与转接板连接,弹性筋条14的中部与转接键连接;弹性筋条14的中部可固定于转接键顶面,或转接键侧壁。当弹性筋条14为两个时,两条弹性筋条14优选对称布置于转接键的两侧,任一弹性筋条14的一端固定于转接板上,另一端与转接键连接,该一端可固定于转接键顶部、转接键侧壁。弹性筋条14也可以有三条或三条以上;当有多条时,多条弹性筋条14沿转接键周向分布于转接键外周。弹性筋条14优选有两条。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以两条弹性筋条14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筋条14所在平面与转接键垂直,使得弹性筋条14能够稳定按键本体5的位置。例如,当转接键竖直方向设置时,弹性筋条14沿水平方向设置。
作为其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由于第一中空孔道的横截面积大于转接键的横截面面积,弹性筋条14也可位于该第一中空孔道内。以两条弹性筋条14的结构为例,弹性筋条14的一端固定于形成该第一中空孔道的转接板侧壁,另一端固定于转接键侧壁。当转接板板厚较薄时,也可设置相应的突起,使得弹性筋条14的延伸方向与转接键垂直或近似垂直。其中,转接键也可采用弹性材质。转接键的材质与弹性筋条14的材质可相同,也可不同,只要能够实现转接键轴向的弹性作用即可。
在按键本体5与电路板2之间设置转接机构,能够使设备外观不受按键本体5与电路板2之间距离的影响;按键本体5与电路板2上的轻触按键6不直接接触,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按键本体5动作的灵活性。并且,当转接键在按键本体5的作用下而发生轴向运动时,弹性筋条14的设置,也能够使转接键发生轴向的回弹作用力,从而降低转接键因尺寸变化而发生顶死的情况;此外,由于按键本体5作用于转接键,而不直接作用于电路板2,在弹性筋条14带动转接键回弹的作用下,也会带动按键本体5回弹,从而有效降低顶死不良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转接键包括转接键面板和转接键杆部,按键本体的一端与转接键面板接触,且按键本体与转接键杆部位于转接键面板的相对两侧,转接键杆部的一端固定于转接键面板一侧,另一端具有向内部凹陷的盲孔,电路板2的轻触按键位于盲孔内。
转接键位于按键本体5和电路板2之间。转接键包括转接键面板8和转接键杆部9。其中,转接键面板8和转接键杆部9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采用粘合等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使转接键杆部9位于转接键面板8的一侧,且优选转接键杆部9与转接键面板8相互垂直设置。
按键本体5的一端与转接键面板8的一侧接触,转接键面板8另一侧连接转接键杆部9的一端,转接键杆部9的另一端与电路板2的轻触按键6接触,使轻触按键6位于转接键杆部9一端的盲孔内。其中,电路板2可固定于电路板基板1上。可以理解的是,转接键面板8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或小于转接键杆部9横截面的面积,或与转接键杆部9的横截面面积相同,只要使得转接键的一端具有平面结构,另一端具有与电路板2轻触按键6相匹配的盲孔结构即可。优选转接键面板8的横截面积大于转接键杆部9的横截面积。
当按压按键本体5时,按键本体5向垂直于转接键面板8的方向施加压力,继而向转接键杆部9施加压力,转接键杆部9向轻触按键6施加作用力,进而按压轻触按键6,控制电路板2的开合。采用上述结构,按键本体5的一端与转接键面板8接触,通过转接键的设置,按键本体5可以不直接作用于电路板2的轻触按键6上,使外观造型不受按键本体5和电路板2之间距离的影响,能够增强按键结构的适用性;并且,按键本体5的一端与转接键接触处为平面结构,能够增强按键本体5动作的灵活性。
例如,参见图2所示,当按键结构为上下结构时,转接键位于按键本体5的下方,转接键面板8的平面结构处于水平状态,转接键面板8下方的转接键杆部9呈竖直方向设置;电路板2为与转接键的下方,且电路板2上的轻触按键6位于转接键杆部9下端的盲孔内。优选转接键杆部9一端的盲孔具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在按压按键本体5或松开时,轻触按键6始终位于盲孔内。其中,当弹性筋条的一端固定于转接键上时,其可固定于转接键的转接键面板顶部、转接键面板侧壁或转接键杆部侧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弹性筋条包括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第一筋段的一端固定于转接板上,另一端与第二筋段的一端连接,第二筋段的另一端卷绕于转接键侧壁。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弹性筋条14的结构。
弹性筋条14的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相互连接形成一整体,其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通过粘结等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第二筋段可以是卷绕于转接键面板8侧壁,也可以是卷绕于转接键杆部9侧壁。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强弹性筋条14与转接键结合的稳定性。
当弹性筋条14有两条时,两条弹性筋条14的的第二筋段可围合为一中空的圆柱体或椭圆柱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当转接键杆部9或转接键面板8为多面柱体时,弹性筋条14的第二筋段也可具有相应的面结构,以使得第二筋段能够贴合于转接键侧壁,从而使得两条弹性筋条14的第二筋段所围合的中空区域的形状与转接键杆部9或转接键面板8接触处的外形轮廓形状相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筋段具有回形筋段和直筋段,直筋段的一端与回形筋段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转接板连接。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弹性筋条14的结构。
其中,回形筋段可包括至少两条直形筋段,两条直形筋段相互平行设置,且其中一条直形筋段的一端与另一直形筋段的一端可通过弯头或类弯头结构的筋条连接,以成为一体。上述结构的回形筋段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分段连接的。当具有三条直形筋段时,可分别为第一直形筋段、第二直形筋段和第三直形筋段,三条直形筋段分别相互平行设置;第一直形筋段的一端与第二直形筋段的一端通过弯头或类弯头筋条连接,第二直形筋段的另一端与第三筋段的一端通过弯头或类弯头筋条连接。以此类推具有多条直形筋段的回形筋段。
直筋段一端与转接板连接,另一端与回形筋段的一端连接;回形筋段的另一端与第二筋段的一端连接,第二筋段的另一端卷绕于转接键侧壁。其中,优选第一筋段的直筋段沿转接键杆部9的径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直筋段的延长线经过转接键杆部9的轴线或其延长线,能够增强弹性筋条14对转接键作用力的平衡性。并且,优选回形筋段的直形筋段与直筋段相互垂直设置,能够增强回形筋段对垂直于直筋段方向的回弹效果,进而增强弹性筋条14对转接键的回弹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转接板包括转接板面板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转接板面板具有第一中空孔道,支撑架的一端与转接板面板连接,另一端扣接于电路板上。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具体说明转接板的结构。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支撑架10用于使转接板面板3固定设置于电路板2具有轻触按键6的一侧,并使转接板面板3与电路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优选具有两个支撑架10;其中一支撑架的一端与转接板面板3一侧连接,另一端可通过扣位7扣接于电路板2一侧,另一支撑架的一端与转接板面板3的另一侧连接,另一端也可通过扣位7扣接于电路板2另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当电路板2固定于电路板基板1上时,转接板也可扣接于电路板基板1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具有第二中空孔道;按键本体包括按键主体和软质支臂,按键主体由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且按键主体的一端通过软质支臂与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与转接键面板接触。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具体说明支撑板4和按键本体5的结构。
支撑板4用于固定按键本体5的位置。其中,支撑板4也可采用扣接等方式扣接于电路板2上或转接板上;并且,转接板位于支撑板4和电路板2之间。按键主体11由支撑板4的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其第二端向靠近转接键的方向延伸,并与转接键接触;第一端向背向转接板的支撑板4板面延伸,第一端的端面可与背向转接板的该支撑板4板面在同一平面内,也可略微突出或低于该支撑板4板面。其中,按键本体5的第一端和按键本体5的第二端为按键本体5的相对两端。
按键主体11的第一端与按键本体5的第一端位于同一端,按键主体11的第二端与按键本体5的第二端位于同一端。按键主体11的第一端通过软质支臂与支撑板4连接,按键主体11的第二端与转接键接触。其中,软质支臂的材质可为弹性筋,即软质支臂可为弹性支臂。
按键主体11通过软质支臂与支撑板4连接,便于按键主体11位置的固定,同时又便于按键主体11能够发生沿轴向的运动。当按压按键主体11时,软质支臂能够具有往复弹力作用,能够避免按键主体11被顶死的现象。在设置转接机构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进按键本体5的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按键结构本顶死不良率的发生,增强按键结构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软质支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第二支臂通过第一支臂与按键主体连接,第二支臂沿按键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且第二支臂固定于支撑板上。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具体说明软质支臂的结构。
具体地,按键主体11可为一杆状结构,第二支臂13可为环绕于按键主体11外周的、具有中空通道的柱体结构,也可为分布于按键主体11外周的直板状或弧形板状结构,其延伸方向可与按键主体11的轴线平行。同样,第一支臂12也可以环绕于按键主体11外周的中空环形盘状结构,也可以为分布于按键主体11外周的条状或弧形结构的板状结构,只要能够起到连接按键主体11和第二支臂13的作用即可。
第二支臂13的第一端与按键主体1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支臂12连接;与第二支臂13第一端相对的软质支臂的第二端向转接键的方向延伸。第二支臂13与按键主体11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二支臂13的侧方可整个与支撑板4连接,增强按键主体11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支臂12和第二支臂13均为弹性支臂,能够便于按键主体11轴向的移动。
例如,当按键本体5沿竖直方向设置时,第二支臂13和按键主体11均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支臂12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支臂13的上端与按键主体11的上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支臂12连接,第二支臂13的侧方则固定于支撑板4上。且按键主体11的上端面优选略微突出于第一支臂和/或的上端面,或者,与第一支臂和/或上端面在同一平面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板具有凹陷部,第二中空孔道设置于凹陷部的底部,凹陷部的底部设置有突起,且突起位于第二支臂与按键主体之间,且突起靠近第一支臂的一端与第一支臂之间具有间隙。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具体说明支撑板4的结构。
以按键本体5沿竖直方向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凹陷部可以为柱体结构,也可为其他形状。支撑板4包括支撑板本体和凹陷部;在支撑板4上由支撑板本体的上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底部位于支撑板本体下方的凹陷部。再凹陷部的底部设置上述第二中空孔道,使按键主体11能够由该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能够使按键主体11的上端位于凹陷部底部的上方,下端位于凹陷部底部的下方。优选按键主体11的上端面与支撑板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或稍高于支撑板本体的上端面;并且,第一支臂12的上端面也与支撑板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或稍高于支撑板本体的上端面。
设置在凹陷部底部的突起位于凹陷部侧壁与按键主体11之间,也即位于第二中空孔道与凹陷部的侧壁之间。该突起的一端与凹陷部的底部固定,其固定方式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突起的另一端向上延伸。
具体地,第二支臂13固定于支撑板4上,第二支臂13与按键主体11之间具有间隙,使突起能够位于第一支臂12下方,并位于第二支臂13与按键主体11之间。突起的上端面与第一支臂12的下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当按压按键主体11时,第一支臂12在按键主体11作用下也会向下运动。当第一支臂12运动至与突起的上端接触,第一支臂12向下运动的趋势会受到限制,突起能够起到限制第一支臂12向下运动幅度的作用,能够避免过分按压按键主体11时,按键主体11对电路板2轻触按键6的过度作用力。
进一步地,按键主体11可包括第一按键主体和第二按键主体,二者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于一起。仍以按键主体11竖向安装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按键主体位于第二按键主体的上侧,第一按键主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按键主体的横截面积。第二按键主体由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其下端与转接键的转接键面板8接触。并且,第二中空孔道的大小与第二按键主体的横截面积大小相当,相等或略大于第二按键主体的横截面积,并小于第一按键主体的横截面积,以使第二按键主体能够由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而第一按键主体无法进入到第二中空孔道中。
例如,当第一按键主体和第二按键主体均为圆柱体结构时,第二中空孔道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第二按键主体的外径,当小于第一按键主体的外径。第二按键主体由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使第一按键主体位于凹陷部底部的上方;并且,第一按键主体的高度小于凹陷部的高度。当按压按键主体11时,第一按键主体向下运动;当第一按键主体的下端运动至凹陷部底部的上侧,由于第二中空孔道的限制,按键主体11不能够继续向下运动,能够限制按键主体11向下的运动幅度,避免过分按压按键主体11对电路板2轻触按键6或电路板2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突起和按键主体11分为两部分的结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联合作用,以起到保护轻触按键6/电路板2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有多个相同的上述按键结构组合,以形成具有所需功能或结构的组合按键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单元,其包括电路板2和上述结构的按键结构。按键结构中转接板的转接板杆部具有盲孔的一端与电路板2上的轻触按键6接触,使轻触按键6的头部位于该盲孔内。当按压按键主体11时,转接板杆部带动轻触按键6动作,实现电路板2不用运行状态的转换。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风扇,包括上述按键单元。按键单元可根据风扇的结构和/或功能需求,安装在风扇的机头的相应位置,其为本领域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风扇的其他结构可以是常规的设置,也可以是进行改进后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风扇的功能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该按键结构采用电路板与按键本体之间设置转接键、转接板和弹性筋条,且转接键与转接板之间通过弹性筋条连接,转接键的一端与轻触按键接触,按键本体一端与转接键另一端接触,弹性筋条能够使转接键发生轴向的回弹作用力,能够降低按键顶死不良率;同时,设备外观造型能够不受按键本体和电路板轻触按键之间距离的影响。
最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电路板一侧的按键本体,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按键本体之间设置有转接键、转接板和至少一个弹性筋条;
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中空孔道,所述转接键由所述第一中空孔道内穿过,所述弹性筋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键包括转接键面板和转接键杆部,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转接键面板接触,且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转接键杆部位于所述转接键面板的相对两侧,所述转接键杆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键面板一侧,另一端具有向内部凹陷的盲孔,所述电路板的轻触按键位于所述盲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筋条包括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所述第一筋段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接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筋段的另一端卷绕于所述转接键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段具有回形筋段和直筋段,所述直筋段的一端与所述回形筋段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包括转接板面板和至少一个支撑架;所述转接板面板具有所述第一中空孔道,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转接板面板连接,另一端扣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第二中空孔道;
所述按键本体包括按键主体和软质支臂,所述按键主体由所述第二中空孔道中穿过,且所述按键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软质支臂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转接键面板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支臂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通过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按键主体连接,所述第二支臂沿所述按键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支臂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具有凹陷部,所述第二中空孔道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所述凹陷部的底部设置有突起,且所述突起位于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按键主体之间,且所述突起靠近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之间具有间隙。
9.一种按键单元,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
10.一种风扇,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单元。
CN201821725140.5U 2018-10-18 2018-10-18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Active CN2087671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25140.5U CN208767195U (zh) 2018-10-18 2018-10-18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25140.5U CN208767195U (zh) 2018-10-18 2018-10-18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7195U true CN208767195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37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25140.5U Active CN208767195U (zh) 2018-10-18 2018-10-18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71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7891A (zh) * 2020-08-25 2020-12-01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投影仪按键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7891A (zh) * 2020-08-25 2020-12-01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投影仪按键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84413U (zh) 一种自发电开关
CN109038998B (zh) 微小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
CN208767195U (zh) 按键结构、按键单元及风扇
CN208580675U (zh) 一种自发电开关
CN101483107B (zh) 多向按键及按键组合
CN101908429A (zh) 按键固定结构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
JP2001266712A (ja)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操作ユニット
CN204834436U (zh) 一种键盘开关底座与键帽的配合结构
CN207441550U (zh) 拨动按键开关器件及其电子设备
CN104132447A (zh) 空调器底座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601036U (zh) 一种车辆按钮结构
CN208424165U (zh) 一种发电组件和自发电开关
CN208385274U (zh) 消音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4117910U (zh) 双悬臂按键结构及冷风扇控制面板
CN203277184U (zh) 一种汽车玻璃升降开关
CN202495365U (zh) 一种转轴传动开关
CN208285187U (zh) 一种自发电开关
CN203055727U (zh) 多功能开关和方向盘
CN221177685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组件
CN201352520Y (zh) 一种独立汽车玻璃升降器开关
CN201813624U (zh) 马达机电控制箱结构
CN205680622U (zh) 一种单极直流接触器
US20110180376A1 (en) Switch device
CN215817015U (zh) 一种具有扩展功能的高压柜
CN203286743U (zh) 空调器底座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