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5208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65208U CN208765208U CN201821054685.8U CN201821054685U CN208765208U CN 208765208 U CN208765208 U CN 208765208U CN 201821054685 U CN201821054685 U CN 201821054685U CN 208765208 U CN208765208 U CN 208765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body
- air
- inner plate
- indoor unit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出风口壳体、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内导风板,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出风口临近下缘的位置往复摆动,以反复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提升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控制内导风板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往复摆动,反复调整出风口气流流向,可获得更好的室内温度分布,使用户感受到凉爽,又不至于受凉,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增强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调整出风方向,更好地送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大导风板一般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可关闭或打开出风口,小导风板一般位于大导风板的内侧,调节出风方向和出风区域。
但目前的空调室内机中,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只能转动到一个固定位置,对出风口的气流仅能向一个方向引导,使得室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增加室内机送风模式和提升送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下部形成有出风口;
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上缘;并且
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出风口临近下缘的位置往复摆动,以反复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提升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可选地,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下,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道,设置于壳体内部,与出风口连通,用于将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出风口;
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外侧,用于将出风口气流向下方引导;并且
内导风板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时,内导风板一直处于风道的外侧。
可选地,内导风板包括:
第一内板体和至少一个内转臂,至少一个内转臂由第一内板体向风道内延伸,并与内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以及
第二内板体,枢接于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
在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外侧时,第一内板体和第二内板体均位于风道外侧,且第二内板体位于第一内板体的上侧端;并且
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的外侧时,第二内板体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壳体的前表面搭接。
可选地,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第二内板体与壳体的前表面搭接的位置记为内导风板的最大转动位置;
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为最大转动位置与最大转动位置下方的位置之间。
可选地,第一内板体形成有由其横向两端临近第一内板体的第一侧端的位置向外凸出的横向延伸的枢接轴;
第二内板体包括板本体和形成于板本体横向两端的两个枢接块,第二内板体通过两个枢接块枢接于两个枢接轴上;并且
第二内板体宽度方向朝向第一侧端的一侧端形成有横向延伸的弧形槽,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形成有与弧形槽适配的横向延伸的弧形凸起,弧形凸起与弧形槽滑动接触,从而使得第二内板体可在重力作用下绕枢接轴转动。
可选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的端面位于弧形凸起的一侧为横向延伸的一平板,以利用弧形凸起的凸起面和平板的平面构成第一侧端的端面;
平面与凸起面的位置满足:在第二内板体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壳体的前表面搭接时,平面位于凸起面的前侧。
可选地,内转臂为两个,两个内转臂分别由第一内板体横向方向上两端向风道内延伸;且
内转臂与第一内板体的连接处相对于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端更加临近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
可选地,第二内板体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内板体的宽度尺寸。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外导风板,位于出风口的外侧,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外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出风口的下缘。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时,内导风板15可受控在出风口临近下缘的位置往复摆动,形成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通过控制内导风板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往复摆动,反复调整出风口气流流向,可获得更好的室内温度分布,使用户感受到凉爽,又不至于受凉,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增强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在制热模式时,内导风板15可受控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形成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通过控制内导风板在制热时往复摆动,持续调整出风口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用户风感体验更佳,舒适性更强。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内导风板的结构设计特别,内导风板可转动至风道外侧,增大内板体的导风效果;并且,在内导风板转动至风道外侧时,内导风板的第二内板体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搭接在壳体的前面板上,使室内机的前面板与导风板之间不会出现间隙,避免漏风现象。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处于正常制冷送风模式;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处于制冷不吹人送风模式;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处于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处于制热送风模式;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处于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第一内板体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第二内板体的示意性结构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第二内板体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10处于正常制冷送风模式。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10处于制冷不吹人送风模式,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10处于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室内机1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蒸发器17和风机18。室内机10与室外机(未示出)一同构成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壳体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10a,进风口10a处可布置有进风格栅(未标示),进风格栅处可布置有滤尘网(未示出),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清洁进入室内机10中的空气。壳体的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壳体可为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壳体一般包括用于承载蒸发器17和风机18的骨架12、罩设在骨架12前侧的前面板13及位于骨架12横向两端的两个端盖(未示出),两个端盖及前面板13将蒸发器17和风机18封闭于前面板13和骨架12构成的空间中。
蒸发器17用于与从进风口10a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换热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蒸发器17优选为覆盖风机18的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翅片蒸发器。
风机18优选为轴线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10a流至蒸发器17处,并将与蒸发器17换热后形成的换热空气流至出风口处,再吹向室内。
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出风口连通的风道19,风道19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17处引流至出风口处,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吹出,以实现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内导风板15,特别地,室内机10在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15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出风口临近下缘的位置往复摆动。如图3所示,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15在A2位置和A3位置之间往复摆动,该种制冷模式可称之为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
内导风板15处于A1位置或A3位置时,将出风口气流向前下方引导,冷空气下沉,房间的下部空间温度降低较快,上部空间温度降低缓慢,温度分布不均,导致房间内整体降温较慢,无法保证舒适性;内导风板15处于A2位置时,将出风口气流向前上方引导,因冷空气密度较大具有下沉趋势,冷气流由上向下流动,使得房间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可增强制冷效果,但如果内导风板15一直处于A2位置,用户会感受到一直有冷风吹来,容易受凉。因此,通过控制内导风板15在A2位置和A3位置之间往复摆动,反复调整出风口气流流向,可获得更好的室内温度分布,使用户感受到凉爽,又不至于受凉,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增强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的内导风板15可包括内板体和连接于内板体上的至少一个内转臂153,该至少一个内转臂153由内板体向风道190内延伸,并与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连接。
再次参见图3,室内机10在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可以A1位置为起始位置,向A2(或A3)位置摆动,再复位到A1位置,向A3(或A2)位置摆动,如此反复,持续调整出风口出风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导风板15处于A1位置时,内导风板15的内转臂153可呈竖直延伸,处于A2位置或A3位置的内导风板15的内转臂153与竖线的夹角可为20至30°,如图3所示,处于A2位置或A3位置的内导风板15的内转臂153与竖线的夹角优选为25°。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外导风板16,外导风板16位于内导风板15外侧,配置为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外侧,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外导风板16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19的下壁,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19的上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在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外导风板16可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最大位置(如图3所示的位置),处于该位置的外导风板16的外板体161基本上不参与导风。在一些可替代性实施例中,室内机10在制冷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外导风板16可转动至位于最大位置上方的位置,使得外导风板16的外板体161参与导风,通过外板体161和内导风板15共同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引导。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具有制冷不吹人送风模式,室内机10处于制冷不吹人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受控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该位置可对应为图3所示的A1位置,处于该位置的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参与导风,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的上表面将出风口的部分气流向前引导;外导风板16受控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处于该位置的外导风板16的外板体161的上表面参与导风,通过与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的下表面配合共同将出风口的另一部分气流向前方引导。由此利用处于该位置处的外导风板16和内导风板15将气流向前方引导,此时,风向前吹出,不会吹到用户,但也不会影响制冷性能,实现不吹人的平吹送风效果,提升用户风感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机10在制热模式下,内导风板15的位置也可受控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外导风板16也可受控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实现制热模式下的不吹人送风模式,以提升制热模式下的送风效果。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10处于制热送风模式,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室内机10处于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具有制热送风模式,室内机10处于制热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配置为可受控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90外侧,处于该位置处的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将出风口气流向下方引导,由于热风密度小具有上升趋势,通过将风向下吹,可增强制热效果。室内机10在制热送风模式时,外导风板16可转动至如图4所示的位置或转动至打开出风口最大的位置。
为保证内导风板15可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需增大内导风板15的内转臂153的尺寸,通过将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线设计为临近出风口上边缘,且加大内转臂153的尺寸,实现内导风板15可转动至使得其内板体完全处于风道19外侧。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具有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室内机10处于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如图5所示,内导风板15可在R位置与Q位置之间往复摆动,处于R位置或Q位置的内导风板15一直处于风道19的外侧,也即是说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一直处于风道19的外侧。通过将内导风板15设计为可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增大内导风板15的导风范围,并通过控制内导风板15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持续调整出风口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用户风感体验更佳,舒适性更强。
处于R位置或Q位置的内导风板15的内转臂153与水平线的夹角可为5至15°,优选为10°,如此保证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始终将出风口气流向下引导。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第一内板体151示意性结构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第二内板体152的示意性结构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第二内板体152的局部示意性结构图。
如图6至图8所示,并结合图1至图5,内导风板15的内板体包括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长度方向即为平行于横向方向的方向,第一内板体151的长度尺寸和第二内板体152长度尺寸大致相同,第二内板体152枢接于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并且,当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位于风道19的外侧时,第二内板体152位于第一内板体151的上侧端,由此限定了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的相对位置,也即清楚地限定了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和下述的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端。
并且,内导风板15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时,第二内板体152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壳体的前表面13搭接,壳体的前表面13即为前面板13。由于第二内板体152枢接于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当内导风板15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时,第二内板体152位于第一内板体151的上方,当内导风板15转动至风道19外侧一定位置时,第二内板体152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旋转,搭接在前面板13上,使室内机10的前面板13与内导风板15之间不会出现间隙,从而避免漏风现象。
其中的内转臂153由第一内板体151向风道19内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转臂153可为两个,两个内转臂153分别由第一内板体151横向方向上两端向风道19内延伸,两个内转臂153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转臂153与第一内板体151的连接处相对于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端更加临近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也可理解为,内转臂153与第一内板体151的连接处临近第二内板体152)。由于当内导风板15转动至风道19外侧时,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均位于风道19的外侧,第二内板体152位于第一内板体151上方,由此可知,处于风道19外侧的内导风板15的第一内板体151主要起导风作用,第二内板体152通过与前面板13搭接,起到避免漏风的作用。为此,将内转臂153与第一内板体151的连接处的位置设计为临近第二内板体152,可使得第一内板体151的大部分板面用于导风,保证内导风板15的导风面尺寸,使得内导风板15的整体设计更加合理。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二内板体152的宽度尺寸可小于第一内板体151的宽度尺寸,通过增加第一内板体151的宽度尺寸,减小第二内板体152的宽度尺寸,进一步保证内导风板15的导风面尺寸。
再次参见图6和图7,第一内板体151形成有由其横向两端临近第一内板体151的第一侧端的位置向外凸出的横向延伸的枢接轴151a,第二内板体152包括板本体和形成于板本体横向两端的枢接块152-1,第二内板体152通过两个枢接块152-1枢接于两个枢接轴151a上。第二内板体152宽度方向朝向第一内板体151的第一侧端的一侧端形成有横向延伸的弧形槽152-2,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形成有与弧形槽152-2适配的横向延伸的弧形凸起151b,弧形凸起151b与弧形槽152-2滑动接触,以使得第二内板体152可在重力作用下绕枢接轴151a转动,从而当内导风板15完全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时,第二内板体152可在重力作用下绕枢接轴151a转动至与壳体的前表面13搭接。
如图7和图8所示,枢接块152-1朝向对应的枢接轴151a的端部可形成有间隔相对的两个凸起部152-1a,且枢接块152-1朝向对应的枢接轴152-1的端部位于两个凸起部152-1a之间形成有用于与枢接轴152-1滑动接触的弧形凹槽152-1b。第一内板体151在与第二内板体152装配时,第一内板体151横向两端的两个枢接轴151a分别通过对应的两个凸起部152-1a的间隔卡入对应的弧形凹槽152-1b中,从而将第一内板体151与第二内板体152进行装配,并实现了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的可转动连接(也可称为枢接)。
当将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装配时,首先将第一内板体151的内转臂153与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连接,再将第一内板体151上的枢接轴151a通过对应的两个凸起部152-1a的间隔卡入对应的弧形凹槽152-1b中,从而将第二内板体152枢接于第一内板体151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具有枢接块152-1、凸起部152-1a和弧形凹槽152-1b的第二内板体152,在实现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枢接的同时,方便了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的装配,使得第二内板体152能够易操作地装配在第一内板体151上,简化了两者的安装工序。
再次参见图6,第一内板体151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的端面位于弧形凸起151b的一侧为横向延伸的一平板151c,以利用弧形凸起151b的凸起面和平板151c的平面构成第一侧端的端面,并且,平面与凸起面的位置满足:在第二内板体152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壳体的前表面13搭接时,平面位于凸起面的前侧,由此清楚地限定了第一内板体151的第一侧端的端面的平面和凸起面的位置。通过将第一内板体151的第一侧端的端面的一部分设计为平面,一部分设计为凸起面,一方面保证了内导风板15向前上方转动至风道19外侧时,第二内板体152可向后下方转动,以与前面板13搭接;另一方面保证了当内导风板15反向旋转时,第二内板体152只可复位,而不可继续向前下方转动,从而保证了第二内板体152在重力作用下只可在复位与搭接在前面板13的位置之间转动,而不会由复位处再反向转动。
如图8所示,枢接块152-1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内板体152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二内板体152的厚度尺寸大于枢接块152-1的宽度尺寸,第二内板体152的厚度尺寸与第一内板体151的厚度尺寸相同,由此使得当第二内板体152未与前面板13抵接时,第二内板体152与第一内板体151应处于同一平面上(以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均为平板而进行的举例),由此保证了内导风板15的导风面较为平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可均为平面,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内板体151和第二内板体152可均为曲面。
再次参见图4,当室内机10处于制热模式下,内导风板15转动至风道19的外侧,内导风板15的第二内板体152可在重力作用下搭接在室内机10的前表面13(前面板13)上,使得前面板13与内导风板15之间不会出现间隙,防止热风向上吹,避免热风上吹而导致前面板13受热颜色发生变化。其中,第二内板体152搭接在前面板13上时内导风板15所处的位置记为内导风板15的最大转动位置Q。
再次参见图5,当室内机10处于制热自动摆动送风模式时,内导风板15可在最大转动位置Q与最大转动位置下方的位置R之间往复摆动,前述的内导风板15可在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也即是说内导风板15可在Q位置与R位置之间往复摆动。处于Q位置的内导风板15的第二内板体152与前面板13抵接,内导风板15将出风口的全部气流向下引导,显著提升制热效果;处于R位置的内导风板15将出风口的部分气流向下引导,部分气流向上引导,使得室内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温度分布达到均匀,通过控制内导风板15在Q位置与R位置之间的往复摆动,对风向进行持续调整,获得较好的室内温度分布,增强用户的风感舒适性。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前侧下部形成有出风口;
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所述出风口的上缘;并且
所述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所述出风口临近下缘的位置往复摆动,以反复调整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提升所述室内机的送风舒适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下,所述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绕其转动轴线在所述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用于将所述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所述内导风板配置为可受控向前上方转动至所述风道外侧,用于将所述出风口气流向下方引导;并且
所述内导风板在所述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往复摆动时,所述内导风板一直处于所述风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内导风板包括:
第一内板体和至少一个内转臂,所述至少一个内转臂由所述第一内板体向所述风道内延伸,并与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以及
第二内板体,枢接于所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
在所述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所述风道外侧时,所述第一内板体和所述第二内板体均位于所述风道外侧,且所述第二内板体位于所述第一内板体的上侧端;并且
所述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所述风道的外侧时,所述第二内板体可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导风板向前上方转动至所述第二内板体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搭接的位置记为所述内导风板的最大转动位置;
所述出风口临近上缘的位置为所述最大转动位置与所述最大转动位置下方的位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板体形成有由其横向两端临近所述第一内板体的所述第一侧端的位置向外凸出的横向延伸的枢接轴;
所述第二内板体包括板本体和形成于所述板本体横向两端的两个枢接块,所述第二内板体通过所述两个枢接块枢接于两个所述枢接轴上;并且
所述第二内板体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端的一侧端形成有横向延伸的弧形槽,所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所述第一侧端形成有与所述弧形槽适配的横向延伸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与所述弧形槽滑动接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内板体可在重力作用下绕所述枢接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所述第一侧端的端面位于所述弧形凸起的一侧为横向延伸的一平板,以利用所述弧形凸起的凸起面和所述平板的平面构成所述第一侧端的端面;
所述平面与所述凸起面的位置满足:在所述第二内板体在重力作用下向后下方转动至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搭接时,所述平面位于所述凸起面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转臂为两个,两个所述内转臂分别由所述第一内板体横向方向上两端向所述风道内延伸;且
所述内转臂与所述第一内板体的连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端更加临近所述第一内板体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板体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内板体的宽度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外侧,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配置为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外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所述出风口的下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54685.8U CN208765208U (zh) | 2018-07-04 | 2018-07-04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54685.8U CN208765208U (zh) | 2018-07-04 | 2018-07-04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65208U true CN208765208U (zh) | 2019-04-19 |
Family
ID=66128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54685.8U Active CN208765208U (zh) | 2018-07-04 | 2018-07-04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6520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33312A1 (zh) * | 2019-05-17 | 2020-11-2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
CN114763923A (zh) * | 2021-01-15 | 2022-07-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15900017A (zh) * | 2022-11-11 | 2023-04-0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2018
- 2018-07-04 CN CN201821054685.8U patent/CN2087652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33312A1 (zh) * | 2019-05-17 | 2020-11-2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用于空调器制冷的导风板控制方法 |
CN114763923A (zh) * | 2021-01-15 | 2022-07-1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CN115900017A (zh) * | 2022-11-11 | 2023-04-04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93627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579920U (zh) | 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 | |
CN207584883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76520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928074A (zh) | 空调器 | |
WO2018072599A1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封闭式外壳、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58488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8180552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76520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314452A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41896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93628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53631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41895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53631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486956U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5783331U (zh) | 空调器 | |
CN207394978U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41896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186553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936258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01203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93626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19667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7936295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