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5085U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65085U
CN208765085U CN201821260925.XU CN201821260925U CN208765085U CN 208765085 U CN208765085 U CN 208765085U CN 201821260925 U CN201821260925 U CN 201821260925U CN 208765085 U CN208765085 U CN 208765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ughter board
outlet frame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609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良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609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65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65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65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包括壳体、风机组件和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对旋风机和出风框;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出风框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前侧;所述出风框包括框体和固定安装在所述框体内的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出风框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出风框转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起到了增大空调室内机出风区域的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调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的,空调器分为壁挂式空调器、柜式空调器和嵌入式空调器等。对于柜式空调器而言,柜式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一壳体,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以及与出风口对应的进风口。出风口处安装有导风板,然后通过导风板对空调器出风进行导向。但是,由于现有板只能进行上下方向导风或者左右方向导风,因此限定了空调器出风区域,致使空调器送风范围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空调室内机送风区域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出风口;
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对旋风机和出风框;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出风框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前侧;所述出风框包括框体和安装固定在所述框体内的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出风框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以及
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出风框转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框体的周缘设置有沿所述框体的周向延伸的齿条,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连接所述电机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优选地,所述α∈[10°,45°]。
优选地,所述风机支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缘向前凸延形成安装筒,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筒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筒的前端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轴孔,所述轴孔位于所述安装筒的中部;
所述出风框的中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与所述轴孔适配。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多根安装杆,并且每一所述安装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安装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筒的内壁连接,第二端通过环接部相互连接,所述轴孔设置在所述环接部上。
优选地,所述齿条环设所述框体外周。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风机支架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齿条呈半圆弧延伸。
优选地,两所述驱动装置的齿轮中心与所述出风框中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γ,其中30°≤γ≤180°。
优选地,所述γ∈[45°,90°]。
优选地,所述框体的周缘设置有多个安装位,所述齿条可选择性地安装在任一安装位。
优选地,所述对旋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具有出风口;
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对旋风机和出风框;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出风框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前侧;所述出风框包括框体和安装在所述框体内的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出风框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所述框体的周缘设置有沿该框体的周向延伸的齿条;以及
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连接所述电机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框转动地安装在风机支架上,并且通过安装在风机支架上的驱动装置机型驱动以进行周转。同时,出风框的框体内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并且导风板与出风框的轴线之间具呈夹角设置。因此,空调室内机运作过程中,出风气体首先通过导风板的进行导向,同时驱动装置工作驱动出风框进行旋转,因此在出风框的旋转出风下,大幅度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区域,以实现扫风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中对旋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的出风框于上下方向作的截面视图,其中L指示线标示出风框的轴线;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11为图9中沿I-I线的截面视图,其中L指示线标示出风框的轴线;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又一实施例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为第一子板,横向延伸的为第二子板;
图13为图12中的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14为图12中沿Y-Y的截面视图,其中L指示线标示出风框的轴线;
图15为图12中沿V-V的截面视图,其中L指示线标示出风框的轴线;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中,出风框与风机支架通过滑槽和导向柱进行转动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6中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出风框的后视图;
图20为图1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中,出风框通过安装在风机支架中部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又一实施例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的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再一实施例中,风机支架和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的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再一实施例中,风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请参阅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 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含有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具体举例柜式空调器进行解释说明。下面,先对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进行描述,然后在对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流程进行阐述。
下面对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进行描述,并且为了方便描述,故引进“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进行描述,具体方向指示请参阅图1所示。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具有一壳体20,壳体20 可以为柱体设置,因此柱体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壳体20的前端设置有出风口 211,壳体20的后端对应出风口211设置有进风口221,并且进风口221处设置有格栅。壳体20包括前壳盖21和后壳盖22,后壳盖22具有一底盘222,因此前壳盖21的下端安装在该底盘222上,并且与后壳盖22拼接以形成整个壳体20。
壳体20的容置空间内安装有换热器30、盖板部件40和风机部件50等。盖板部件40的形状对应后壳盖22设置,并且盖板部件40盖设在后壳盖22上以与后壳盖22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对应进风口221设置,进而换热器30安装在盖板部件40和后壳盖22围成的安装空间内。另外,盖板部件40上贯设有通风孔41,通风孔41对应壳体20的进风口221设置,因此气体从进风口221流入,通过换热器30进行换热后从通风孔41流出换热器30所处的安装腔。风机部件 50安装在盖板部件40的通风孔41处,其中,风机部件50可以直接安装在盖板部件40上,或者通过与壳体20连接而进行固定,更或者通过一固定架而进行安装固定。风机部件50包括风机支架510、对旋风机520和出风框530。风机支架510的形状具体根据盖板部件40的通风孔41设定,具体的,风机支架510包括一安装板511(如图3所示),安装板511的形状具体根据通风孔41设定,以相当于安装板511盖合出风口211。其中,通风孔41可以设置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异形或者多边等,因此相对应的,安装板511的形状可对应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异形或者多边等;本实施例具体以矩形为例进行解释说明,盖板部件40上设置有矩形通风孔41,因此风机支架510的安装板511呈矩形设置以盖设在通风孔41处,其中,安装板 511的边缘与通风孔41的周缘密闭或者大致密闭,使得经过换热器30后的换热气体不会从通风孔41的周边漏排。
对旋风机52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并且上述风机支架510的安装板 511盖设在通风孔41处,因此,风机支架510的安装板511上应开设有连通通风孔41的开孔,以供对旋风机520安装后与开孔对应。由此,当对旋风机 520运转后,将壳体20外的气体从进风口221吸入,然后经过换热器30进行换热后,再从相互对应的通风孔41和安装板511上的开孔排向出风框530,最后通过出风框530的导向后由壳体20的出风口211排出。
其中,请参阅图2,给予对旋风机520进行具体描述,对旋风机520包括第一轴流风轮521和第二轴流风轮522,并且视对旋风机520进风的一端为进风端,视对旋风机520出风的一端为出风端。当对旋风机520运转时,所述第一轴流风轮521将气流由进风端导向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522将气流由进风端导向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一轴流风轮521 旋转,将气流从进风口221导入壳体20内,并导向第一轴流风轮521的前方。此时,如果需要增大送风距离,可以增加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如果需要降低送风距离,可以降低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或者停止第二轴流风轮522运转,或者控制第二轴流风轮522反转(相对于第二轴流风轮522送风时的旋转方向)。当然,为了调整送风距离,还可以同时调节第一轴流风轮 521和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例如,同时增大第一轴流风轮521和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也可以减小第一轴流风轮521的转速,并增加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还可以同时降低第一轴流风轮521的转速和第二轴流风轮 522的转速;也可以增加第一轴流风轮521的转速,减小第二轴流风轮522的转速。
对出风框530进行阐述,出风框530包括框体531和固定安装在所述框体531内的多个导风板532,多个导风板532的两端与框体531的内壁面连接而进行固定。其中,对于多个导风板532而言,多个导风板532并列固设在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并且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具有一夹角,容易理解的,将导风板532设置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因此出风气体在导风板532的导向下可以朝向出风口211前侧方排出。具体对多个导风板532的部分优选设置方式进行具体描述:
一、请参阅图3和图8,优选多个导风板532并列固设在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并且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为α,其中0°<α≤60°,例如α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10°≤α≤45°。此处值得一提,在多个导风板532中,设置一所述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 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也可以设置多个导风板532或者全部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另外,每一所述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相等,也可以设置各不相同。本申请中的一实施例中,优选设置全部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并且每一所述导风板532均呈同一方向倾斜,同时各倾斜角度相同,即每一所述导风板532 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另外容易理解,若将夹角设置较小,则导风板532的导风效果不佳,若将夹角设置较大,则导风板532的出风受阻较大,因此优选0°<α≤60°。另外,为了增强导风板532的使用强度,同时防止其变形,因此请参阅图6,在多个导风板532的前端设置有连杆70,进而通过该连杆70将多个导风板532的前端连接,同时在多个导风板532的后端设置有支撑杆100,进而通过该支撑杆100将多个导风板532的后端连接。
二、请参阅图9至图11,多个导风板532分为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 532b,并且至少有一所述第一子板532a与至少有一所述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朝向相反方向倾斜,使得该第一子板532a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以及该第二子板532b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此处,为了区别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表示,以及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表示,故将第一子板532a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用α表示,而第二子板532b与所述出风框 53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用β表示。因此容易理解的,于出风方向上朝向相反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中,该倾斜设置的第一子板532a 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该倾斜设置的第二子板532b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β,其中0°<β≤60°。另外还应该具体解释,在多个导风板532中,第一子板532a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设置,第二子板532b也可以一个或者多个设置,下面先举例第一子板532a 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都为1进行解释,再举例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 532b的数量设置为多个进行解释:
对于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为1而言,第一子板532a的两端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并且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即可以理解为第一子板532a于出风方向上朝向远离轴线或者靠近轴线的方向倾斜,其中,倾斜角度为α,α的取值范围大于0°且60°,例如α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10°≤α≤45°。同理的,第二子板532b的两端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并且第二子板 532b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即可以理解为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朝向远离轴线或者靠近轴线的方向倾斜,其中,倾斜角度为β,β的取值范围大于0°且60°,例如β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 10°≤β≤45°。另外还值得一提,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都与出风框530 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并且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为并列排布,因此在本申请中,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倾斜方向设置相反,以扩大出风框530的导风范围;例如,第一子板532a朝上倾斜,则对应设置第二子板532b朝下倾斜。
对于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设置为多个而言,多个第一子板532a的两端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并且在多个第一子板532a中,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α夹角设置,即其余的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平行;也可以设置多个或者全部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均呈α夹角设置。本申请优选每一所述第一子板532a均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呈α角设置,即每一第一子板532a于出风方向上朝向远离出风框530轴线或者靠近出风框530轴线的方向倾斜,其中,倾斜角度为α,α的取值范围大于0°且60°,例如α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10°≤α≤45°。同理,多个第二子板532b的两端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并且在多个第二子板532b中,可以设置一个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呈β夹角设置,即其余的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平行;也可以设置多个或者全部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均呈β夹角设置。本申请优选每一所述第二子板532b均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呈β角设置,即每一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朝向远离出风框530轴线或者靠近出风框530轴线的方向倾斜,其中,倾斜角度为β,β的取值范围大于 0°且60°,例如β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10°≤β≤45°。此处还应该说明,在多个第一子板532a倾斜设置(即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 轴线呈夹角设置)中,各第一子板532a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理,在多个第二子板532b倾斜设置而呈夹角设置(即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 530轴线呈夹角设置)中,各第二子板532b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设置各第一子板532a的倾斜角度相同,以及各第二子板532b的倾斜角度相同,如图11所示。另外还容易理解,若将夹角设置较小,则导风板532的导风效果不佳,若将夹角设置较大,则导风板532的出风受阻较大,因此优选0°<α≤60°,0°<β≤60°。
此外还值得一提,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都与出风框530的轴线呈夹角设置,并且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为并列排布,因此在本申请中,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倾斜方向设置相反,以扩大出风框530的导风范围;例如,第一子板532a朝上倾斜,则对应设置第二子板532b 朝下倾斜,当然两者也可以朝向其他的方向相反倾斜。另外,当第一子板532a 和第二子板532b均设置有多个时,多个第一子板532a可以相邻并列排布,也可以与多个第二子板532b交错间隔排布。本申请优选,多个第一子板532a 相邻并列排布,多个第二子板532b相邻并列排布。
三、请参阅图12至图15,多个所述导风板532包括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所述第一子板532a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和/或所述第二子板532b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β,其中0°<β≤60°。具体解释,第一子板532a可以是多个设置也可以是一个设置,第二子板532b可以是多个设置也可以是一个设置,下面先举例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都为1进行解释,然后在举例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都为多个进行解释。
对于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都为1而言,第一子板532a 的两端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当然第二子板532b的两端也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的内壁以进行固定,同时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交叉设置,两者交叉的角度不作限定,优选90°或者90°左右。另外,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也就是第一子板532a 于出风框530的轴线上呈倾斜设置,由此在出风过程中第一子板532a可以对出风气体进行导向。同理,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也就是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框530的轴线上呈倾斜设置,由此在出风过程中第二子板532b可以对出风气体进行导向。当中,设置α的取值范围大于 0°且60°,例如α取值:10°、20°、30°、40°、50°或60°等,优选10°≤α≤45°;同时,设置β的取值范围大于0°且60°,例如α取值:10°、20°、30°、40°、 50°或60°等,优选10°≤β≤45°。容易理解的,将导风板532设置与出风框530 的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因此出风气体在导风板532的导向下可以朝向出风口211前侧方排出。并且,若将夹角设置较小,则导风板532的导风效果不佳,若将夹角设置较大,则导风板532的出风受阻较大。
对于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都为多个而言,所述第一子板532a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同时所述第二子板532b设置有多个且并列设置。另外,考虑到出风框530进行导风后,为了提高导向出风的均匀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所述第一子板532a与所述第二子板532b呈垂直交叉设置,由此起到出风均匀的效果。此外值得具体解释,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通过倾斜而与出风框530轴线具有夹角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具体如:
1)多个所述第一子板532a于出风方向上呈同一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向呈α夹角设置。当中,每一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相同,也可以设置不同,本申请作相同设置,如图14所示,并且α角度范围可参照上述。而在该情况下,第二子板532b的设置方式又可以是:
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呈同一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 530的轴向呈β夹角设置。当中每一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相同,也可以设置不同,本申请作相同设置,如图15所示。该方案的结合设置可以将出风气体朝向同一方向导出,进而提高出该出风方向的出风量。
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中,部分所述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朝同一(第三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向呈β夹角设置,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朝另一方向(第四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向呈β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呈反方向设置。进行具体解释,该方案可以理解为将第二子板532b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子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也可以为多;同理第二部分子板的数量可以为一,也可以为多;本申请中优选两部分子板的数量均为多个设置。进而第一部分子板与第二部分子板于出风方向上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相当于若第一部分子板朝上倾斜,则相应第二部分子板朝下倾斜(该处只是举例一种情况解释而已,不代表限定两部分子板只朝上下方向倾斜,并且朝同一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各导风板532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相同设置)。因此该结合方案的设置使得出风框530具有多个导风方向,因此出风气体进过出风框530导向排出后,分为多个方向排出,以有效增加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
2)多个所述第一子板532a中,部分所述第一子板532a于出风方向上朝同一方向(第一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向呈α夹角设置,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子板532a于出风方向上朝另一方向(第二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530的轴向呈α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反方向设置。此方案的解释可以参照第1)举例中,第二子板532b的后一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解释。而在该情况下,第二子板532b的设置方式又可以是:
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于出风方向上呈同一方向倾斜以与所述出风框 530的轴向呈β夹角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中,分为第一部分子板和第二部分子板,第一部分子板与第二部分子板于出风方向上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相当于若第一部分子板朝上倾斜,则相应第二部分子板朝下倾斜。此处值得解释的,举例部分第二子板532b朝上倾斜,则另一部分第二子板532b朝下倾斜,同时部分第一子板532a朝左倾斜,另一部分第一子板532a朝右倾斜。由此最大幅度增加出风框530的送风角度,以实现出风框530360°环绕送风的效果。另外,由于本方案中出风框530的送风角度设置较多,因此相应出风框530的出风均匀性较佳。
另外,对于出风框530转动地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而言,出风框530的转动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
一、请参阅图4和图7,出风框530的中部设置有转轴(或轴孔),风机支架510上设置有轴孔(或转轴),因此出风框530通过转轴和轴孔的配合而转动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举例出风框530上设置有轴孔进行解释说明,具体阐述,请参阅图7,优选出风框530的后端设置有一支撑架533,该支撑架533 包括多根连接杆533a,并且每一所述连接杆533a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一所述连接杆533a的第一端与所述框体531的内壁连接,第二端通过一连接部533b相互连接,并且连接部533b上设置有装配孔,因此出风框530通过该装配孔而与转动部件的转轴适配。再者对轴孔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例如:轴孔可以是直接由连接部533b的后表面凹陷形成;或者是,连接部533b的后表面设置有一凸块,进而轴孔凹设在凸块上;更或者是,连接部533b的后端面凸设一旋转轴,因此轴孔凹设在旋转轴的自由端。
二、请参阅图16至图18,框体531上设置有至少一沿所述出风框530周向延伸的滑槽M,即该滑槽M可以设置在出风框530的后端面。该滑槽M可以是通槽设置,也可以是盲槽设置;另外该滑槽M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槽设置,燕尾槽设置或者是T形槽设置等;再者,滑槽M于其延伸方向上,可以是圆弧设置、半圆弧设置或者是整环设置。滑槽M的设置主要用以配合风机支架 510上的导向柱N,进而出风框530可以通过滑槽M和导向柱N的配合而可转动地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
具体对导向柱N进行描述,导向柱N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向柱N排布在同一圆的圆周上,并且优选设置该圆的圆心与风机支架510的中心向重合。其中,导向柱N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采用三个导向柱N进行具体解释,请参阅图18,三个导向柱N设置在风机支架510上,并且优选三个导向柱N均匀分布在同一圆的圆周上,以相当于各导向柱N与圆心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相等,即为120°夹角。因此,当导向柱N插入出风框530的滑槽M后,导向柱N 对出风框530进行支撑,同时出风框530在滑槽M和导向柱N的配合下,相对风机支架510可转动。
在该设置方案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9和图20,所述出风框530框体531 的后端面侧凸形成有翻边,所述滑槽M设置在所述翻边上。具体的,出风框 530呈圆形设置,因此出风框530的后端缘侧向凸出形成翻边,翻边环绕出风框530一周。滑槽M为通槽设置,并且贯设在翻边上,即绕出风框530的周向延伸,其中,滑槽M可以是整环设置,也可以由多段弧段槽形成。为整环设置时,即滑槽M绕出风框530一周,但应当注意,由于滑槽M为通槽,因此翻边在开设通槽后,应该有连接结构连接出风框530框体531进行固定。本申请中,优选滑槽M为多个槽段槽构成,具体以三个弧段槽进行解释,三个弧段槽绕出风框530的周向均匀排布,即三个弧段槽处于同一圆的圆周上,优选该圆的圆心优选重合风机支架510的中心。对应的,为了配合三个弧段槽的适配,所以在风机支架510上设置有三个导向柱N,当然三个弧段槽同样处于同一圆的圆周上,并且优选该圆的圆心重合风机支架510的中心,因此每一导向柱N可对应适配一弧段槽。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出风框530在转动过程中,导向柱N脱出滑槽M的情况。因此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于所述导向柱N的自由端设置有限位头P,该限位头P用以当导向柱N穿过所述滑槽M后,插接在所述导向柱N的自由端,以限位所述导向柱N脱出所述滑槽M。具体的,上述滑槽M 设置在翻边上,因此当导向柱N穿过滑槽M后,导向柱N的连接端(连接风机支架510的一端)和自由端分别位于翻边的两侧,随后,将限位头P插在导向柱N的自由端后,限位头P可以抵接翻边或者与翻边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即可以理解为,限位头P进行限位后不影响出风框530的转动,由此,在出风框530转动过程中,限位头P可以限制导向柱N脱出滑槽M。
此外还值得一提,限位头P与导向柱N之间除了插接的方式,还可以是将限位头P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紧在导向柱N的自由端,更或者是直接将限位头P焊接或者粘接固定。
本申请优选第一种方式设置。
对驱动装置80驱动出风框530进行转动的方式进行具体阐述,其中,驱动装置80可以安装在壳体20上也可以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本申请优选驱动装置8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例如:
一、请参阅图21和图22,驱动装置80为单个电机81设置,该电机81安装在风机支架510的中部,并与对旋风机520相对应而位于对旋风机520的前侧。出风框530的中部设置有装配孔,该装配孔与驱动装置80的转轴适配,因此驱动装置80工作,驱动出风框530进行旋转。由此,结合上述导风板532与框体 531轴线具有夹角的特征,以当空调室内机10工作时,电机81带动框体531进行旋转,同时导风板532与框体53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出风气体通过导风板532进行导向后,以环向扫风的形式排出出风口211,增大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此外值得一提,该方案的设置可以是出风框530的转动安装方式中第一种设置方式的优化方案。
二、请参阅图3和图4,在出风框530的框体531的周缘设置有沿该框体531 周向延伸的齿条531a;对应的,风机支架510上安装有驱动装置80,驱动装置 80包括电机81和连接电机81的齿轮82,该齿轮82与框体531上的齿条531a啮合。进而,当电机81运转时,带动齿轮82转动,然后齿轮82通过配合齿条531a 而带动框体531进行旋转,即带动整个出风框530旋转。由此,结合上述导风板532与框体531轴线具有夹角的特征,以当空调室内机10工作时,电机81带动框体531进行旋转,同时导风板532与框体53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角度,因此,出风气体通过导风板532进行导向后,以环向扫风的形式排出出风口211,以增大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此外值得一提,齿条531a弧度可以任意设置,例如取值π/4、π/3、π/2、π3/4、π、π5/4、π3/2或者2π等,当然优选齿条531a 环设在框体531的外周缘,即齿条531a的弧度为2π设置,因此可以实现出风框 530的360°旋转而实现最大范围送风。当然在一并列的实施例中,当齿条531a 的弧度不为2π设置,例如取值半圆弧设置,即取值π/2或π/2左右。当弧度取值为半圆弧设置时,在进一步优化方案中,可以优选在出风框530的周缘设置有多个安装位(图中未标示),多个安装位沿出风框530体周缘间隔排布,并且然后齿条531a可任一进行更换位置而安装在任一所述安装位上,由此,可以通过更换齿条531a的安装位置而改变出风框530的导风区域。其中,齿条531a 和安装位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接凸起进行卡接的方式,或者是滑槽M限位的方式,更或者是螺钉固定的方式。
本申请优选第二种方式设置。
下面,对空调室外机的具体送风流程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开启空调室内机10,对旋风机520工作,由于对旋风机520位于换热器30和出风口211之间,所以对旋风机520将壳体20外的气体通过进风口221 吸入,进入壳体20内的气体流经换热器30进行换热后,再排向出风口211。随后,因为出风框530安装在出风口211处,同时,出风框530转动地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并且通过驱动装置80进行驱动以进行旋转,所以排至出风口211 处的气体通过导风板532进行导向,以及在框体531自身转动的情况下,可以朝向出风口211的四周进行扫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框530转动地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并且通过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的驱动装置80机型驱动以进行周转。同时,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故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532,并且导风板532 与出风框530的轴线之间具呈夹角设置。因此,空调室内机10运作过程中,出风气体首先通过导风板532的进行导向,同时驱动装置80工作驱动出风框 530进行旋转,因此在出风框530的旋转出风下,大幅度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区域,以实现扫风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有具体阐述导风板532的部分优选设置方式,而在多种优选设置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导风板532设置转动地安装在出风框530内,然后再设置有驱动部件60而对导风板532进行驱动。进行具体举例描述:
一、请参阅图23和图24,在导风板532的第一设置方案基础上,将多个导风板532的两端设置与框体531的内壁面转动连接,并且并列地安装在出风框 530内。另外,出风框530上安装有驱动部件60,驱动部件60用以驱动导风板 532进行转动,以实现导风板532任何一角度的转动,使得导风板532转动后具有盖合出风口211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打开所述出风口211的第二转动位置。当导风板532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可以视为多个导风板532相互层叠或者相拼而将出风口211盖合;当导风板532不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即视为导风板532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此时导风板532之间转动至具有出风间隙以供气体排出。此处应该分清,在导风板532的第一设置方案内,由于导风板532是固定安装在出风框530内,所以设置方案中的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具有夹角范围,即0°<α≤60°。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风板532转动地安装在出风框530 内,并且导风板532通过驱动部件60进行驱动,所以本实施例中,可以不对导风板532的转动位置作具体限定。另外容易理解的,将导风板532作可转动设置,因此在导风板532的作用下,出风气体可朝向出风口211的前侧方排出。同时,本申请中,导风板532通过驱动部件60的调节,可以转动至任一角度,由此实现扫风区域的可控性。即驱动部件60控制导风板532转动后,当导风板 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则出风框530的送风范围较小;若驱动部件60控制导风板532转动后,当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则调控出风框530的送风范围较大。
具体对驱动部件60而言,驱动部件60优选为电机81设置。其中,驱动部件60可以安装在出风框530的任一位置,只要不干涉其他部件的工作,以及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导风板532即可。例如驱动部件60可以安装在出风框530的前端、周缘、后端、甚至框体531的内壁均可。但是,考虑到,由于出风框530 周缘的安装区域较大,以及当驱动部件60安装在出风框530周缘时,方便连接导风板53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驱动部件60安装在出风框530的周缘上。
另外,驱动部件60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当驱动部件60设置一个时,该驱动部件60连接一导风板532,以驱动相连接的导风板532进行转动;其中应当说明,在多个导风板532中,多个导风板532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联动的,当多个导风板532相互独立时,则驱动部件60只驱动一导风板532进行转动,当多个导风板532相互联动时,则驱动电机81驱动一导风板532转动后,转动的导风板532可以带动其余的导风板532进行转动。当驱动部件60设置多个时,可以设置一驱动部件60相应带动一导风板532进行转动;也可以设置部分导风板532连接有驱动部件60,即该部分导风板532中,一导风板532连接一驱动部件60;更或者是,多个导风板532分为多组,同一组中的导风板532相互联动,并且一组导风板532相应通过一驱动部件60进行驱动。此外还值得一提,驱动部件60驱动导风板532的转动,可以控制导风板532一直处于连续转动状态,或者控制导风板532转动至任一角度(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后停止。
优选的,为了考虑到成本的原因,以及减少驱动部件60的安装占用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只设置一个驱动部件60来带动导风板532进行转动。并且,相对于一个驱动部件60只带动一个导风板532转动的情形而言,不仅导风板532起到的导风效果不好,而且降低了驱动部件60的利用率。所以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532之间相互联动,并且其中一所述导风板532与所述驱动部件60连接。因此,当驱动部件60运转时,只需带动与其连接的导风板532转动即可实现所用导风板532转动的效果。
另应该说明,多个导风板532之间的联动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导风板 532之间通过齿轮82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或者多个导风板532之间通过齿轮82齿条531a的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更或者多个导风板532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的方式而实现联动的效果。优选的,为了方便装配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优选多个导风板532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而进行联动。容易理解的,导风板532呈扁平板状设置,所以导风板532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两侧边,其次,由于多个导风板532呈并列设置,因此连接杆533a沿多个导风板 532的排列方向延伸,使得连杆70连接多个导风板532的同一侧边,并且连杆70与导风板532的连接处为转动连接,由此通过一连杆70即可实现多个导风板532的联动,如图23所示。
进一步的,为了在多个导风板532转动过程中,保持各导风板532的转动平稳性,因此优选设置所述连杆70连接各所述导风板532的中部,以达到上述效果。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当出风框530安装完成后,安装框处于出风口211位置,并且出风框530的前端设置与出风口211的周壁抵接,同时与壳体20的前端面齐平。因此,为了防止连杆70连接导风板532后,凸出出风口211外,故如图23所示,在导风板532连接连杆70的一侧开设有让位缺口,并且连杆70连接导风板532后可以避位于让位缺口内,因此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因此在另一更佳实施例中,于在所述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设置有支撑杆100。具体请参与图 24,所述支撑杆100的相对两端与所述框体531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100 的杆本体与多个导风板532转动连接,并且支撑杆100的延伸方向与连杆70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当连杆70联动导风板532转动时,支撑杆100不会对导风板532的转动造成干涉,同时,支撑杆100的两端固定连接出风框530的内壁,因此在支撑杆100固定安装的限定下,以有效提高了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其中,支撑杆100与连杆70可以设置位于导风板532的相同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导风板532的相对两侧。
二、请参阅图25和26,在导风板532的第二设置方案基础上,多个导风板532分为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其中,第一子板532a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出风框530 上单独设置有第一驱动部件61,第一驱动部件61用以驱动第一子板532a进行转动。具体解释的,当第一子板532a设置一个时,则对应在出风框530上设置一所述第一驱动装置80以进行驱动。当第一子板532a设置多个时,则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一驱动部件61驱动第一子板532a进行转动;在该情况下,当第一驱动部件61设置为一个时,则该驱动部件60可以单独带动一第一子板532a进行驱动,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联动,进而当第一驱动部件61驱动一第一子板532a时,该连接驱动部件60的第一子板532a可以联动其余的第一子板532a进行转动;当第一驱动部件61设置多个时,则可以设置多个第一驱动部件61驱动部分或者全部第一子板532a进行转动,其中第一驱动部件61与第一子板532a之间的关系可以是1对1,或者是1对多。还值得一提,第一驱动部件61驱动第一子板532a转动,可以控制第一子板532a一直处于连续转动状态,或者控制第一子板532a转动至任一角度(导风板532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后停止。另外容易理解的,将导风板532作可转动设置,因此在导风板532的作用下,出风气体可朝向出风口211的前侧方排出。同时,本申请中,第一子板532a通过第一驱动部件61的调节,可以转动至任一角度,由此实现扫风区域的可控性。即第一驱动部件61控制第一子板532a转动后,当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则出风框530的送风范围较小;若第一驱动部件61控制第一子板532a转动后,当第一子板532a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则调控出风框530的送风范围较大。
在上述中,有阐述第一子板532a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导风效果,本申请优选第一子板532a作多个设置。并且,为了节约成本,故设置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相互联动,以达成通过一个第一驱动部件61即可带动所述第一子板532a进行转动。因此,当第一驱动部件61运转时,只需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子板532a转动即可实现所用第一子板532a转动的效果。
其中,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的联动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第一子板532a 之间通过齿轮82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或者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通过齿轮82齿条531a的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更或者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的方式而实现联动的效果。优选的,为了方便装配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优选多个第一子板532a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而进行联动。容易理解的,第一子板532a呈扁平板状设置,所以第一子板532a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两侧边,其次,由于多个第一子板532a呈并列设置,因此连杆70 沿多个第一子板532a的排列方向延伸,使得连杆70连接多个第一子板532a 的同一侧边,并且连杆70与第一子板532a的连接处为转动连接,由此通过一连杆70即可实现多个第一子板532a的联动,如图25所示。
进一步的,为了在多个第一子板532a转动过程中,保持各第一子板532a 的转动平稳性,因此优选设置所述连杆70连接各所述第一子板532a的中部,以达到上述效果。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当出风框530安装完成后,安装框处于出风口211位置,并且出风框530的前端设置与出风口211的周壁抵接,同时与壳体20的前端面齐平。因此,为了防止连杆70连接导风板532后,凸出出风口211外,在第一子板532a连接连杆70的一侧开设有让位缺口,并且连杆70连接第一子板532a后可以避位于让位缺口内,因此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更进一步为了提高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因此在另一更佳实施例中,于在所述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设置有支撑杆100。具体参与图26,所述支撑杆100的相对两端与所述框体531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100的杆本体与多个导风板532转动连接,并且支撑杆100的延伸方向与连杆70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当连杆70联动导风板532转动时,支撑杆100不会对导风的转动造成干涉,同时,支撑杆100的两端固定连接出风框530的内壁,因此在支撑杆100固定安装的限定下,以有效提高了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其中,支撑板与连杆70可以设置位于导风板532的相同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导风板532的相对两侧。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5和图26,为了有效提高出风框 530的扫风效果,因此结合上述第一子板532a的驱动设置以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于所述出风框530上还设置有第二驱动部件62,所述第二驱动部件62 用以驱动所述第二子板532b转动。具体的,第二子板532b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当第二子板532b设置一个时,则对应在出风框530上设置一所述第二驱动装置80以进行驱动。当第二子板532b设置多个时,则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驱动部件62驱动第二子板532b进行转动;在该情况下,当第二驱动部件62设置为一个时,则该驱动部件60可以单独带动一第二子板532b进行驱动,也可以通过设置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联动,进而当第二驱动部件62驱动一第二子板532b时,该连接驱动部件60的第二子板532b 可以联动其余的第二子板532b进行转动;当第二驱动部件62设置多个时,则可以设置多个第二驱动部件62驱动部分或者全部第二子板532b进行转动,其中第二驱动部件62与第二子板532b之间的关系可以是1对1,或者是1对多。还值得一提,第二驱动部件62驱动第二子板532b转动,可以控制第二子板532b一直处于连续转动状态,或者控制第二子板532b转动至任一角度 (第二子板532b与出风框530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后停止。
容易理解的,设置第二子板532b通过第二驱动部件62进而转动,以配合第一子板532a通过第一驱动部件61进行转动的方案,可以有效增大出风框530的导向出风区域。其中,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的转动方向可以设置相同,也可以设置相反,优选的,为了取得较佳的导风效果,设置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举例一种情况:当第一子板532a由上向下转动时,第二子板532b刚好由下向上转动。当然还值得一提,因为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在转动过程中可以控制于某一转动位置停止,因此为了取得较佳的导风效果,同理优选控制第一子板532a和第二子板532b朝相反的方向导风,例如举例一种情况:控制第一子板532a转动倾斜至朝上进行导风,第二子板532b则转动倾斜至朝下进行导风。在该实施例中,有阐述第二子板532b 可设置一个或多个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导风效果,本申请优选第二子板532b作多个设置。并且,为了节约成本,故设置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相互联动,以达成通过一个第二驱动部件62即可带动所述第二子板532b 进行转动。因此,当第二驱动部件62运转时,只需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子板 532b转动即可实现所用第二子板532b转动的效果。
其中,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的联动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第二子板532b 之间通过齿轮82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或者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通过齿轮82齿条531a的配合而实现联动的效果;更或者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的方式而实现联动的效果。优选的,为了方便装配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优选多个第二子板532b之间通过连杆70连接而进行联动。容易理解的,第二子板532b呈扁平板状设置,所以第二子板532b在其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对两侧边,其次,由于多个第二子板532b呈并列设置,因此连杆70 沿多个第二子板532b的排列方向延伸,使得连杆70连接多个第二子板532b 的同一侧边,并且连杆70与第二子板532b的连接处为转动连接,由此通过一连杆70即可实现多个第二子板532b的联动,如图25所示。
进一步的,为了在多个第二子板532b转动过程中,保持各第二子板532b 的转动平稳性,因此优选设置所述连杆70连接各所述第二子板532b的中部,以达到上述效果。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当出风框530安装完成后,安装框处于出风口211位置,并且出风框530的前端设置与出风口211的周壁抵接,同时与壳体20的前端面齐平。因此,为了防止连杆70连接导风板532后,凸出出风口211外,故请参阅图25,在第二子板532b连接连杆70的一侧开设有让位缺口,并且连杆70连接第二子板532b后可以避位于让位缺口内,因此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更进一步为提高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因此在另一更佳实施例中,于在所述出风框530的框体531内设置有支撑杆100。具体参与图26,所述支撑杆100的相对两端与所述框体531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100的杆本体与多个导风板532转动连接,并且支撑杆100的延伸方向与连杆70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当连杆70联动导风板532转动时,支撑杆100不会对导风的转动造成干涉,同时,支撑杆100的两端固定连接出风框530的内壁,因此在支撑杆100固定安装的限定下,以有效提高了导风板532的转动稳定性。其中,支撑板与连杆70可以设置位于导风板532的相同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导风板532的相对两侧。
此外还值得一提,在设置第一驱动部件和/或设置第二驱动部件的所有实施例中(本设置驱动部件的第二点所有实施例中),当第一子板532a设置为多个,同时第二子板532b也为多个设置时。应该说明,第一子板532a与第二子板532b的相对位置可以是:多个第一子板532a依次相邻排布,并且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依次相邻排布;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子板532a与多个所述第二子板532b依次间隔排布。本申请优选前一设置方式。另外,第一驱动部件61和第二驱动部件62可以安装在出风框530的任一位置,只要不干涉其他部件的工作,以及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导风板532即可。例如第一驱动和第二驱动部可以安装在出风框530的前端、周缘、后端、甚至框体531的内壁均可。但是,考虑到,由于出风框530周缘的安装区域较大,以及当第一驱动部件61和第二驱动部件62安装在出风框530周缘时,方便连接导风板 53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一驱动部件61和第二驱动部件62安装在出风框530的周缘上,如图25所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4,所述风机支架510包括一安装板511,所述安装板511上贯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的孔缘向前凸延形成安装筒512,所述对旋风机520安装在所述安装筒512内。具体的,安装板511对应盖板部件40上的通风孔41设置,即本申请中安装板511呈矩形板设置以盖设在通风孔41处。其次,安装板511上贯设有一开孔,优选该开孔为圆形设置,以方便后续对旋风机520的安装。开孔的孔缘向前凸延形成有安装筒512,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筒512也可以由开孔的孔缘向后凸延形成,而本实施例中优选前者设置。安装筒512对应通孔而呈圆柱筒设置,因此对旋风机520配合安装在安装筒512内。另外,考虑到对旋风机520在工作时会产生震动,因此在安装板511上设置有加强筋以增强安装板511的使用强度。
另外,在本申请中,出风框530通过轴孔配合而转动安装在风机支架510 上,具体对出风框530的安装结构进行描述。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安装筒 512的前端设置有安装支架513,该安装支架513可以直接为一安装杆设置,即该安装杆跨设在出安装筒512上;或者是多根安装杆513a设置,多根安装杆513a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则各自分别连接在安装筒512的内壁而跨设在安装筒512的前端;更或者是安装支架513为一架子设置而跨设在安装筒 512的前端。本申请中,优选安装支架513由多根安装杆513a设置,容易理解的,每一安装杆513a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一所述安装杆513a 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筒512的内壁连接,第二端相互连接或者通过一环接部 513b相互连接,本申请设置有环接部513b,并且环接部513b上设置有轴孔。另外,出风框530的后端设置有一支撑架533,该支撑架533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安装支架513的结构设置,当然优选与安装支架513相同。并且出风框530后端的支撑架533上后凸有一转轴,该转轴位于出风框530的中部,用以适配安装支架513上的轴孔。因此,安装出风框530时,只需将出风框530 上的转轴插入安装支架513上的轴孔进行适配即可,由此出风框530可以在转轴的支撑下而相对风机支架510可转动。
在上述设置有驱动装置80的方案中,为了提高出风框530的转动稳定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驱动装置80的数量为两个或者更多。请参阅图27,本申请为两个设置,即设置齿条531a通过两个齿轮82进行啮合而增大了驱动装置80与出风框530的接触区域,由此实现提高出风框530的转动稳定性的效果。此处值得一提,两个驱动装置80可以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的任意位置,本申请优选驱动装置8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的前表面;再者,两个驱动装置80的安装位置可以为相邻设置,也可以是对称地设置在安装筒512的相对两侧。
在本申请中,由于风机支架510上端(或下端)的自由安装位置较多,因此优选将两驱动装置8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的上端(或下端),同时容易理解,将两个驱动装置8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的同一端,因此方便两驱动装置80之间的走线,而方便两者之间的导线连接以及与控制装置之间的导线连接等。另外值得一提,在设置两个驱动装置80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两个驱动装置80在空调室内机10工作时,均处于运作状态。或者,可以设置其一驱动装置80在空调室内机10工作时,处于自行运作状态,另一驱动装置80则处于备用状态。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有提及,导风板532为固定安装,且齿条531a的弧度不为2π设置时,其可以任意设置一弧度,并且本申请有取值半圆弧设置,即取值π/2或π/2左右进行解释说明。当齿条531a的弧度取值半圆弧时,前述只由一个驱动装置80进行齿条531a带动,因此整个出风框530只能旋转 180°左右。因此,在另一优选方案中,将齿条531a弧度为π/2设置的方案结合两个驱动装置80设置的方案后,可以设置两所述驱动装置80的齿轮82中心与所述出风框530中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γ,其中30°≤γ≤180°,例如γ取值:50°、60°、80°、90°、100°、120°、145°、160°或170°等。由此,可以适当增大出风框530的可转动范围,甚至可以实现出风框530的306°旋转。当然,同样考虑到为了方便两个驱动装置80的安装方便,以及方便之间的走线,因此优选45°≤γ≤90°。
进一步的,考虑到对旋风机52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上,并且对旋风机 520工作时,震动较大,所以考虑到若直接将驱动装置80安装在风机支架510 上,则在较大震动会使得驱动装置80与风机支架510之间容易产生脱离的现象,并且较强的震动还会对驱动装置80造成影响。因此,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设置所述驱动装置80通过安装座90而安装在风机支架510的前表面。当然,安装座90的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悉知的结构设置,因此不一一进行列举,另外,安装座90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根据驱动装置80的形状而确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安装座90呈筒状设置,筒状设置的安装座90的自由端周缘设置有开孔的凸耳,同时驱动装置80的前端周缘对应设置有开孔的凸耳。因此在安装驱动装置80时,直接将驱动装置80放入安装座90的自由端后,驱动装置80上的凸耳与安装座90上的凸耳叠层抵接,因此再通过螺栓或螺钉通过凸耳上的孔进行固定即可。容易理解的,将驱动装置80设置在筒状的安装座90内,其一可以通过安装座90进行限定,防止驱动装置80容易脱落的问题,其二通过安装座90进行支撑,以起到减震的作用。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驱动装置80的定位效果,在安装座90 的自由端的周壁上开设有一缺口91,同时驱动装置80上设置有限位凸起83,限位凸起83用以当驱动装置80安装在安装座90后,卡入缺口91内而对驱动装置80起到限位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出风口;
风机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支架、对旋风机和出风框;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所述出风框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对旋风机的前侧;所述出风框包括框体和固定安装在所述框体内的多个并列设置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出风框的轴线具有一夹角α,其中0°<α≤60°;以及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出风框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风机支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周缘设置有沿所述框体的周向延伸的齿条,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连接所述电机的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α∈[10°,4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支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缘向前凸延形成安装筒,所述对旋风机安装在所述安装筒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的前端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轴孔,所述轴孔位于所述安装筒的中部;
所述出风框的中部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与所述轴孔适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多根安装杆,并且每一所述安装杆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安装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筒的内壁连接,第二端通过环接部相互连接,所述轴孔设置在所述环接部上。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环设所述框体外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风机支架的上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呈半圆弧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驱动装置的齿轮中心与所述出风框中点的连线形成一夹角γ,其中30°≤γ≤18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γ∈[45°,90°]。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周缘设置有多个安装位,所述齿条可选择性地安装在任一安装位。
14.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旋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将气流由进风端导向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1821260925.XU 2018-08-06 2018-08-06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08765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60925.XU CN208765085U (zh) 2018-08-06 2018-08-06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60925.XU CN208765085U (zh) 2018-08-06 2018-08-06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65085U true CN208765085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30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60925.XU Active CN208765085U (zh) 2018-08-06 2018-08-06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650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8834A (zh) * 2018-08-06 2018-11-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343845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8834A (zh) * 2018-08-06 2018-11-0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343845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58834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76508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08108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207254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6521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708876A (zh) 叶片调节机构和空气循环器
CN20867130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0810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084370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62678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0810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210750A (zh) 空调器的导风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8626867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440061A (zh) 一种可上下导风的风洞空调
CN105822592B (zh) 无叶风扇
CN109442575A (zh) 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4752539B2 (ja) 風向変更装置
CN108626791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626790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854523A (zh)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876521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62678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555933U (zh) 窗式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壳体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20876520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67117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