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59249U - 手持式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手持式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59249U
CN208759249U CN201721277950.4U CN201721277950U CN208759249U CN 208759249 U CN208759249 U CN 208759249U CN 201721277950 U CN201721277950 U CN 201721277950U CN 208759249 U CN208759249 U CN 208759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flabellum
wind
tag
water conserva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779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青松
魏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779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59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59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59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壳体;电机,设有一个电机轴;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风扇受电机驱动而转动;导风罩,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内;其中,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导风入口和导风出口,外部空气流经由电机驱动风扇,从所述导风入口经由电机和风扇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在所述风扇与导风罩之间设置导流附片,所述导流附片具有若干从风扇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若干导流片构造成将风扇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方向导出。该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导流附片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手持式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手持式电动工具,如角磨机,又称研磨机或盘磨机,一部分用于玻璃钢切削或打磨;还有另一部分用于切割、研磨及刷磨金属与石材等。
在角磨机操作过程中,电机高速运转、或电机及电子元器件长期工作会在机壳内产生大量的热量;角磨机内设置的风扇和导流片,用于将电机及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从机壳内导出,如风扇和/或导流片不能将热量及时、及有效导出,将会影响电机及电路元件乃至整个角磨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效率的手持式电动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之一种方案提供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壳体,形成有手持部;夹头装置,用于安装磨片或切割片;输出轴,用于驱动所述夹头装置转动;电机,设有或连接有一个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垂直设置;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风扇受电机驱动而转动;导风罩,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内;传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实现传动;其中,所述夹头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头部且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出轴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其中,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导风入口和导风出口,外部空气流经由电机驱动风扇,从所述导风入口经由电机和风扇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所述风扇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在所述风扇与导风罩之间设置导流附片,所述导流附片具有若干从风扇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若干导流片构造成将风扇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方向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和导流附片都设置在导风罩内,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大于所述风扇的外径,所述导风罩的外径大于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
进一步地,在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中,所述大扇叶弧形的切线与所述导流片的弧形的切线成接近90度设置。
进一步地,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侧视图视之,所述导流片进一步构造成,其根部比较宽大开始延伸,间隔其中一个风扇叶,至其尾部减缩成比较尖锐。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具有风扇面,所述风扇面上设有若干大扇叶,在相邻两大扇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内设置若干小扇叶;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相比小扇叶的头部更靠近所述电机轴。
进一步地,所述大扇叶的头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扇叶入风口,所述大扇叶的尾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尾部之间形成扇叶出风口;其中,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入风口处具有第一入口流速,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出风口处具有第二出口流速,第一入口流速与第二出口流速大致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两大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入风口,其中一个大扇叶的尾部与两大扇叶之间的小扇叶的尾部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出风口,所述扇叶入风口与所述扇叶出风口开口大小大致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具有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扇轴孔,在所述风扇的风扇轴孔上具有风扇轴孔轮毂;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为 0.5cm,所述小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风扇轴孔轮毂为1cm。
进一步地,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视之,所述导流附片构造成,所述导流片沿着风扇面的周边延伸,且其根部从大小风扇叶的其中一个开始延伸,间隔一个不同的风扇叶,且其尾部延伸到达另一个相同的风扇叶附近。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种方案提供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壳体,形成有手持部;电机,设有或连接有一个电机轴;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风扇受电机驱动而转动;导风罩,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内;其中,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导风入口和导风出口,外部空气流经由电机驱动风扇,从所述导风入口经由电机和风扇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所述风扇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在所述风扇与导风罩之间设置导流附片,所述导流附片具有若干从风扇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若干导流片构造成将风扇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方向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和导流附片都设置在导风罩内,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大于所述风扇的外径,所述导风罩的外径大于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
进一步地,在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中,所述大扇叶弧形的切线与所述导流片的弧形的切线成接近90度设置。
进一步地,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侧视图视之,所述导流片进一步构造成,其根部比较宽大开始延伸,间隔其中一个风扇叶,至其尾部减缩成比较尖锐。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具有风扇面,所述风扇面上设有若干大扇叶,在相邻两大扇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内设置若干小扇叶;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相比小扇叶的头部更靠近所述电机轴。
进一步地,所述大扇叶的头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扇叶入风口,所述大扇叶的尾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尾部之间形成扇叶出风口;其中,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入风口处具有第一入口流速,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出风口处具有第二出口流速,第一入口流速与第二出口流速大致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两大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入风口,其中一个大扇叶的尾部与两大扇叶之间的小扇叶的尾部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出风口,所述扇叶入风口与所述扇叶出风口开口大小大致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具有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扇轴孔,在所述风扇的风扇轴孔上具有风扇轴孔轮毂;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为 0.5cm,所述小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风扇轴孔轮毂为1cm。
进一步地,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视之,所述导流附片构造成,所述导流片沿着风扇面的周边延伸,且其根部从大小风扇叶的其中一个开始延伸,间隔一个不同的风扇叶,且其尾部延伸到达另一个相同的风扇叶附近。
上述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导流附片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种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平面图;
图3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爆炸图;
图6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图1中的电动工具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图8是图6中的电动工具的风扇和导流附片安装在一起的俯视图;
图9是图6中的电动工具的风扇和导流附片安装在一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如图1和图2所示的角磨机100,其包括:壳体10、开关101和夹头装置20。如图3所示,所述角磨机100还包括:输出轴201、传动机构40和电机50。
如图2中,壳体形成了角磨机的外形结构,其还形成手持部12a。所述手持部12a在壳体外表面形成可握持的表面,例如设置增加摩擦力的若干凸肋条。所述壳体10区分为头壳11和把手壳体12,其中,所述夹头装置20安装在头壳11 内,所述手持部12a所在壳体区域作为把手壳体12,电机50、电路板及电子零部件安装在把手壳体12内。
头壳11与把手壳体12的一端连接,头壳11还用于安装输出轴201,头壳 11作为壳体10的一部分,其还向外部敞开,用于使得输出轴201和夹头装置20 至少部分露出壳体10。
把手壳体12可以区分为电机舱壳和元件舱壳。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舱壳和元件舱壳为一体件,两者构成了把手壳体12。对于把手壳体12而言,把手部12a可以认为是把手壳体12中较适用于用户握持的部分。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把手壳体12与头壳11连接的一端比把手壳体12的其它部分粗大,通常把手壳体12相对较粗的部分不大适于用户握持,而把手壳体12相对较细的部分比较适于用户握持,这时该相对较细的部分可以认为把手壳体12中适用于用户握持的部分是把手部12a,此时把手部12a长度可以认为是小于把手壳体12 的长度的;当然并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将把手壳体12的整体均认为是把手部12a。再比如,当把手壳体12的整体的粗细相对比较一致时,其整体均适合用户握持,这时可以认为整个把手壳体12即为把手部12a,这时把手部12a的长度与把手壳体12的长度可以认为是一致的。此外,把手部12a可以与把手壳体12为同一种材质制成。抑或,把手部12a与把手壳体12可以是不同材质,例如把手部12a 为塑胶材质,而把手壳体12为塑料材质,两者塑胶成型;也可以,把手壳体12 为塑料材质,而在把手壳体12某一区域上成型有塑胶、橡胶等材质,在此并非有所限制。
开关101,一般安装于把手壳体12上,这样,用户在握持把手部12a时,能够方便按下或触发开关101,该开关101可以为启动角磨机100的主开关,其余副开关,可以设置在把手壳体其他区域,或者可以是在把手壳体12以外的壳体上,方便用户特定场景使用。
电源用于给角磨机100供电,该电源可以为外接交流电的形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直流电的形式,例如可以为可拆卸式结合至壳体10的电池包。
输出轴201用于与其连接的驱动夹头装置20,夹头装置20用于安装磨片、或切割片(未图示)。这样,当输出轴201转动时,其能驱动夹头装置20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磨片或切割片转动,进而对工件进行打磨、或切割,实现角磨机 100的工具功能。具体而言,输出轴201安装至头壳11处,输出轴201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10内,还有一部分露出头壳11。当夹头装置20安装至输出轴 201,夹头装置20露出至头壳11外,从而方便用户拆装磨片或切割片。
通常,在角磨机上还设有护罩(未图示),用于在角磨机100工作时保护用户安全,护罩安装至头壳11处。当磨片安装至夹头装置20时,护罩部分围绕磨片,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角磨机在操作过程中碎屑喷溅到用户,并且还能够避免磨片发生意外损坏而飞溅到用户造成对用户的伤害。
电机50安装至把手壳体12内,所述电机50设有或者连接有一个电机轴501,传动机构40设置在电机轴501和输出轴201之间。工作时,电机50通过电机轴 501将动力输出至传动机构40,传动机构40用于在电机轴501和输出轴201之间实现传动,从而驱动输出轴201上的磨片绕其输出轴线旋转。
具体而言,电机50的电机轴501大致沿电机的轴线方向延伸,该电机轴501 的长度方向可以认为是该电机的轴线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机轴 501与输出轴201大致垂直设置;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轴与输出轴大致平行设置,当然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所述电机轴与输出轴也可以倾斜设置。
传动机构40,例如可以包括第一锥齿轮401和第二锥齿轮403。第一锥齿轮 401安装至电机轴501上,其能随电机轴501同步转动,而第二锥齿轮403安装至输出轴201上,其能随输出轴201同步转动,其中,第二锥齿轮403与第一锥齿轮401相互啮合,从而当电机轴501转动时,第一锥齿轮401带动第二锥齿轮 403转动,第二锥齿轮403带动输出轴201同步转动,进而实现电机轴501和输出轴201之间的传动。除此之外,所述传动机构40可以为二级传动,或二级以上传动,在此并非有所限制。
角磨机100,还包括电路板组件,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50 驱动。其中,电路板上还安装有驱动开关电路,所述驱动开关电路包括MOS管,一般设置6个MOS管。电路板设置在壳体12内,进一步的,电路板设置在把手壳体12内。电路板可以竖直安装在在把手壳体12内,或安装在电机端侧上,以便有效合理利用把手壳体内空间,结构精简、紧凑。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角磨机100还包括风扇801、导流附片803以及导风罩805,设置在壳体10内。在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导风入口501、和导风出口503,外部空气流经电机50驱动风扇801,将空气流从所述壳体导风入口 501经由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机50和风扇801导出到所述导风出口50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入口501设置与所述壳体把手部12a的后端,具体而言,在所述壳体的尾部;而所述导风出口503设置在所述壳体把手部12a的前端,即在风扇801前侧壳体上,以便将气流通过导风出口503导出到壳体外面进行散热。除了此导风出口503设置在靠近风扇801之外,在壳体10 安装有夹头装置20那部分敞开也作为是另一个导风出口503a。所述壳体上靠近风扇801的导风出口503为主导风出口,由于离风扇801距离近,更容易受风扇 801主动驱动,将大部分通过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机的热气流从此主导风出口503导出到壳体外部。
如图3、图4和图6,所述风扇801为轴流风扇,其安装在所述电机轴501 上,电机501驱动时也带动所述风扇801转动。所述导风罩805安装在壳体10 上,与壳体一部分连接,所述电机轴501从导风罩一侧穿过至另一侧;所述风扇 801进一步设置在导风罩805内。所述导风罩805相对夹头装置20的一侧完全敞开,而相对的另一侧则面向电机501开设有通孔805a,所述通孔805a大小设置成使得所述风扇面上的大扇叶801a和小扇叶801b至少部分外露,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使得所述风扇面上的大扇叶801a和小扇叶801b的头部外露。
在所述风扇801与导风罩805之间设置导流附片803,当所述导流附片803 设置于风扇801之后,所述导流附片803具有若干从风扇801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803a。换言之,所述风扇801和导流附片803都设置在导风罩805内,如图6 所述,所述带导流片803a的导流附片803的外径大于所述风扇801的外径,所述导风罩805的外径大于所述带导流片803a的导流附片803的外径,这样风扇 801置于导风罩805内之后,导流附片803正好嵌入到所述风扇801与导风罩805 之间间隙空间内。而且,导风罩805相对夹头装置20的一侧完全敞开,面向电机501的另一侧开有半径小于完全敞开一侧的通孔805a、其仅使得大小风扇叶头部外露,这样构造的导风罩805可以将经过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及电机501后的空气流导入到风扇801,由风扇801导出到附近的壳体上的导风出口503;与此同时,导风罩805可以有效地防止夹头装置20处产生的线屑、杂物进入到电机本体内部,影响电机运行。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风扇801具有风扇面,在所述风扇面上设有若干大扇叶801a、801b,在两大扇叶801a之间形成的流道内设置若干小扇叶801b。所述风扇801具有安装在电机轴501上的风扇轴孔811,在所述风扇的风扇轴孔811 上具有风扇轴孔轮毂811a,所述大扇叶801a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为0.5cm,所述小扇叶801b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风扇轴孔轮毂为1cm,这样所述大扇叶801a的头部沿径向方向,相比小扇叶801b的头部更靠近所述电机轴501,这样使得两大扇叶801a的头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入风口C,其中一个大扇叶801a的尾部与两大扇叶之间的小扇叶801b的尾部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出风口D,所述扇叶入风口C与所述扇叶出风口D的开口大小大致相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扇叶入风口C开口大小为3.1mm,而扇叶出风口D 开口大小为3.5mm、3.6mm及3.8mm不等,此认为扇叶入风口C与所述扇叶出风口D的开口大小大致相等。
现有技术中,所述风扇叶大小一致且间隔设置,在所述风扇叶的尾部形成的扇叶出风口,相比所述风扇叶的头部形成的扇叶入风口开口大小大得多,这样由于刚进入扇叶入风口开口比较小,在扇叶入风口处形成了进口气流干涉区域,进入到风扇叶之间的流通通道,之后由扇叶出风口导出,扇叶出风口开口大小相比所述扇叶入风口开口大得多,这会造成扇叶出风口处的气流因失压造成气流回流或回旋,从而引起扇叶出风口处形成气流旋涡也就是低速区,造成气流能量损失,一方面气流旋涡会对风扇造成一定的阻力,影响风扇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热气流有效朝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503排出。本实用新型在相邻两大扇叶 801a之间的流道内增加一片小扇叶801b,可以有效减少了扇叶出风口D的开口大小,使得扇叶的入风口C、出风口D开口大小大致相等,从而使得出风口D 气流旋涡(低速区)消失,使风扇流量增大。
在现有技术中,从模流分析获知所述扇叶入风口处的入口流速远大于扇叶出风口处的出口流速;或者说,此时所述扇叶出风口处的出口流速几乎很小。在本实用新型中,由实施的模流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得知,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入风口C处具有第一入口流速,而在所述扇叶出风口D处具有第二出口流速,第一入口流速与第二出口流速大致相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模流分析图中,以颜色标示流速的大小,在扇叶入风口处的流速颜色实际是与扇叶出风口处的流速颜色大体一致。这样,空气流从扇叶入风口C处进入并以大致恒速导出到扇叶出风口D,气流能量不会有大的损失。
如上所述,在所述风扇801与导风罩805之间设置导流附片803,当所述导流附片803设置于风扇801之后,所述导流附片803具有若干从风扇801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803a,若干导流片803a构造成将风扇801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503方向导出。
具体而言,从所述导流附片803与风扇801组装的俯视图视之,所述导流附片803构造成,所述导流片803a沿着风扇面的周边延伸,且其根部从大小风扇叶的其中一个开始延伸,间隔一个不同的风扇叶,且其尾部延伸到达另一个相同的风扇叶附近。也就是说,所述大风扇叶801a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811a,如A点大约为0.5cm,大风扇叶801a从其头部向尾部呈弧形状弯曲,所述大风扇叶801a的尾部距离距离同一A点相对其头部更靠下。在两个大风扇叶801a之间间隔设置有一个小风扇叶801b,小风扇叶801b以类似于大风扇叶801a的弧形状弯曲,所述小风扇叶801b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811a大约为1cm。如图8所示,在导流附片803与风扇801组装的俯视图中,所述大扇叶801a弧形的切线与所述导流片803a的弧形的切线成接近 90度设置,如此的导流附片803上的导流片803a可以有效地将风扇801转出的絮乱在风扇与导风罩之间徘徊的热气流直接导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503 排出,此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
如图9所示,从所述导流附片803与风扇801组装的侧视图视之,所述导流片803a进一步构造成,其根部比较宽大开始延伸,间隔其中一个风扇叶,至其尾部减缩成比较尖锐。这样的导流片803a构造有利于将所述风扇801原先沿风扇周围切线方向环流的絮乱热气流,即沿着导风罩805与风扇801之间环形通道内的絮乱热气流,通过导流片803a导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503进行排出。
上述大风扇叶801a与小风扇叶801b的根部,相较现有技术而言,更远离风扇轴孔811位置,此也间接的增加了风扇的进气口面积,这样也不会造成叶片与进气口干涉。
上述实施例采用角磨机进行阐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角磨机,在其他采用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扇均可,在此并非有所限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形成有手持部;
夹头装置,用于安装磨片或切割片;
输出轴,用于驱动所述夹头装置转动;
电机,设有或连接有一个电机轴,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垂直设置;
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风扇受电机驱动而转动;导风罩,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内;
传动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实现传动;
其中,所述夹头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头部且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出轴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
其中,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导风入口和导风出口,外部空气流经由电机驱动风扇,从所述导风入口经由电机和风扇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在所述风扇与导风罩之间设置导流附片,所述导流附片具有若干从风扇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若干导流片构造成将风扇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方向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和导流附片都设置在导风罩内,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大于所述风扇的外径,所述导风罩的外径大于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中,所述大扇叶弧形的切线与所述导流片的弧形的切线成接近90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侧视图视之,所述导流片进一步构造成,其根部比较宽大开始延伸,间隔其中一个风扇叶,至其尾部减缩成比较尖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风扇面,所述风扇面上设有若干大扇叶,在相邻两大扇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内设置若干小扇叶;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相比小扇叶的头部更靠近所述电机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扇叶的头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扇叶入风口,所述大扇叶的尾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尾部之间形成扇叶出风口;其中,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入风口处具有第一入口流速,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出风口处具有第二出口流速,第一入口流速与第二出口流速大致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大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入风口,其中一个大扇叶的尾部与两大扇叶之间的小扇叶的尾部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出风口,所述扇叶入风口与所述扇叶出风口开口大小大致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扇轴孔,在所述风扇的风扇轴孔上具有风扇轴孔轮毂;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为0.5cm,所述小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风扇轴孔轮毂为1c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视之,所述导流附片构造成,所述导流片沿着风扇面的周边延伸,且其根部从大小风扇叶的其中一个开始延伸,间隔一个不同的风扇叶,且其尾部延伸到达另一个相同的风扇叶附近。
10.一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形成有手持部;
电机,设有或连接有一个电机轴;
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所述风扇受电机驱动而转动;
导风罩,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内;
其中,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导风入口和导风出口,外部空气流经由电机驱动风扇,从所述导风入口经由电机和风扇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设置在靠近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在所述风扇与导风罩之间设置导流附片,所述导流附片具有若干从风扇周边延伸出的导流片,若干导流片构造成将风扇转出的空气流沿所述壳体的导风出口方向导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和导流附片都设置在导风罩内,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大于所述风扇的外径,所述导风罩的外径大于所述带导流片的导流附片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在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中,所述大扇叶弧形的切线与所述导流片的弧形的切线成接近90度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侧视图视之,所述导流片进一步构造成,其根部比较宽大开始延伸,间隔其中一个风扇叶,至其尾部减缩成比较尖锐。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风扇面,所述风扇面上设有若干大扇叶,在相邻两大扇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内设置若干小扇叶;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相比小扇叶的头部更靠近所述电机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扇叶的头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扇叶入风口,所述大扇叶的尾部与所述小扇叶的尾部之间形成扇叶出风口;其中,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入风口处具有第一入口流速,所述空气流在所述扇叶出风口处具有第二出口流速,第一入口流速与第二出口流速大致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大扇叶的头部之间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入风口,其中一个大扇叶的尾部与两大扇叶之间的小扇叶的尾部形成的开口定义为扇叶出风口,所述扇叶入风口与所述扇叶出风口开口大小大致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具有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扇轴孔,在所述风扇的风扇轴孔上具有风扇轴孔轮毂;所述大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所述风扇轴孔轮毂为0.5cm,所述小扇叶的头部沿径向方向距离风扇轴孔轮毂为1cm。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流附片与风扇组装的俯视图视之,所述导流附片构造成,所述导流片沿着风扇面的周边延伸,且其根部从大小风扇叶的其中一个开始延伸,间隔一个不同的风扇叶,且其尾部延伸到达另一个相同的风扇叶附近。
CN201721277950.4U 2017-09-29 2017-09-29 手持式电动工具 Active CN208759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7950.4U CN208759249U (zh) 2017-09-29 2017-09-29 手持式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7950.4U CN208759249U (zh) 2017-09-29 2017-09-29 手持式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59249U true CN208759249U (zh) 2019-04-19

Family

ID=66124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77950.4U Active CN208759249U (zh) 2017-09-29 2017-09-29 手持式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592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1204A (zh) * 2017-09-29 2019-04-05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110370138A (zh) * 2019-08-01 2019-10-25 浙江实利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直驱电动角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1204A (zh) * 2017-09-29 2019-04-05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110370138A (zh) * 2019-08-01 2019-10-25 浙江实利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直驱电动角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6027B2 (en) Hand-held electric power tool
CN106926097A (zh) 角磨机
CN208483800U (zh) 手持电动工具
CN207508941U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08759249U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108058083A (zh) 电池包和电动工具
CN109463098A (zh) 动力组件和园林工具
CN208158337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防尘式电机
CN109571204A (zh) 手持式电动工具
CN208252380U (zh) 增压型散热风扇
CN102480191B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结构
CN206200673U (zh) 角磨机
WO2013056605A1 (en) Handheld electric fan
CN210388708U (zh) 角向磨光机
CN211648507U (zh) 一种高效吸尘器风机总成及其吸尘器
CN205905150U (zh) 一体式吸尘电机及斜切锯
CN210115125U (zh) 一种具有风冷装置的碎纸机
CN218218138U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散热结构
CN211093779U (zh) 一种高速吸尘器马达
CN206723104U (zh) 一种印刷室屋顶电机驱动式散热装置
CN210516797U (zh) 一种自吸散热冷却电池包
CN207200457U (zh) 一种电机的散热结构
CN2929053Y (zh) 新型无尘电动开槽机
CN202991654U (zh) 全地形车风扇组件
CN112077799A (zh) 一种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106 No. 529, 159, Jiangjun Avenu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Quanf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106, No. 159, general road, Jiang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