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2637U9 -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2637U9
CN208702637U9 CN201821414684.XU CN201821414684U CN208702637U9 CN 208702637 U9 CN208702637 U9 CN 208702637U9 CN 201821414684 U CN201821414684 U CN 201821414684U CN 208702637 U9 CN208702637 U9 CN 208702637U9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mpressor
shell
cup body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146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208702637U (zh
Inventor
钟升
千代谷司
梁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146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2637U9/zh
Publication of CN208702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2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2637U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2637U9/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部、电机部和油分离器,其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底部设有油池;压缩部和电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油分离器相邻壳体设置,油分离器包括杯体、进气管和回油管,杯体通过进气管与壳体的排气管相连通,杯体通过回油管与油池相连通;杯体的内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满足H≤10mm。本实用新型通过设定杯体的内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在不扩大壳体内径或不增加油池原高度的前提下,使得部分机油可通过回油管进入油分离器存储,通过增加压缩机的整机储油量进而稳定壳体的油池的油面位置,降低循环过程中的机油含量,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和一种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常在压缩机壳体的底部油池中充入冷冻机油并确保油面达到预设高度,进而以便于冷冻机油对压缩机泵体中的运动磨擦副进行润滑,在压缩机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气体中会掺杂机油,形成油气混合物从压缩机中排出,故压缩机底部的油池中油面位置下降,易导致压缩机因润滑不良而产生故障。针对于上述故障,常采用扩大压缩机壳体的内径或增加油池的高度,进而在壳体内充注过量的冷冻机油,以避免由于部分冷冻机油排出而造成油面位置过度下降的问题,然而上述解决方案一方面会增加压缩机的成本;另一方面无法减少冷媒气体中所包含的机油量,导致大量冷冻机油在系统中循环,直接降低系统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指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制冷循环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壳体、压缩部、电机部和油分离器,其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底部设有油池;压缩部和电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油分离器相邻壳体设置,油分离器包括杯体、进气管和回油管,杯体通过进气管与壳体的排气管相连通,杯体通过回油管与油池相连通;杯体的内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满足H≤1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壳体、压缩部、电机部和油分离器,其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且容纳腔的底部设有油池,油池内注有机油,压缩部和电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优选地,压缩部设置于电机部朝向油池的一侧,进而使得油池内的机油可以更好地为压缩部中的运动摩擦副进行润滑,油分离器相邻壳体设置,油分离器包括杯体、进气管和回油管,杯体通过进气管与壳体的排气管相连通,进而使得经压缩部内排出的冷媒气体和机油的混合物从排气管中排向油分离器的杯体内,此外,杯体通过回油管与油池相连通,进而使得通过进气管进入杯体内的油气混合物中的液态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杯体的底部,通过回油管以使油池和杯体内的机油相连通,进而实现机油在壳体和油分离器中的循环。本实用新型中杯体的内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H≤10mm,进而在不扩大壳体内径或不增加油池原高度的前提下,使得部分机油可通过回油管进入油分离器存储,进而有效增加压缩机的整机储油量,即使有部分机油随冷媒气体排出壳体,壳体内油池的油面位置也不会大幅下降,进而有效稳定壳体的油池内的油面位置,防止油面位置降幅过大而影响压缩部的润滑性能,同时可有效降低经压缩部排出的冷媒气体中的机油含量,使得制冷循环装置中循环的机油量大幅降低,有效提高制冷循环装置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指数。
具体地,在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电机部驱动压缩部运动,位于壳体底部的机油在压缩部的运动过程中随冷媒气体混合形成油气混合物从壳体上的排气管被排出,部分机油的排出对于拥有较大储油量的油池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油池的油面位置不会大幅度降低,而当含有机油的油气混合物从壳体上的排气管和杯体上的进气管进入杯体内时,部分雾态机油会在杯体的内壁聚集并形成油滴以沿着杯体内壁下落,最终经回油管返回壳体内的油池中,进而以实现机油对压缩部的润滑作用,且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故障发生率。优选地,杯体的内底面与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H为 5mm。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压缩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油分离器还包括均压管,均压管的一端设置在杯体的侧壁上,均压管的另一端与电机部内的空腔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油分离器还包括均压管,均压管的一端设置在杯体的侧壁上,均压管的另一端与电机部内的空腔相连通,进而避免在电机部下部的空腔和油分离器的杯体之间形成压力差,造成壳体中油面位置不稳定,通过设置均压管确保壳体中油面位置稳定,防止油面位置降幅过大而影响压缩部的润滑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油分离器还包括缓冲件,设置在杯体内且位于油面之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油分离器还包括缓冲件,其设置在杯体中且位于油面之上,当含有雾态机油的油气混合物进入油分离器的杯体内时,部分雾态机油会在杯体的内壁上聚集并形成油滴,通过在油面上设置缓冲件,可有效降低油滴下落时对杯体底部的机油产生扰动,进一步确保油面的稳定性。可以想到地,缓冲件可以为滤网或设有通孔的隔板,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则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油分离器还包括设置在杯体的顶端的出气管,出气管与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油分离器还包括设置在杯体顶端的出气管,且出气管与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冷凝器相连接,通过出气管将壳体内经压缩部排出的冷媒气体输送至冷凝器,进而实现冷凝器的热交换功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排气管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排气管与进气管通过连接管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排气管设置在壳体的顶部,使得经压缩部排出的冷媒气体和部分雾态机油可快速排向油分离器中实现油气分离,具体地,排气管与进气管之间可通过连接管相连通。可以想到地,在连接管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防止泄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排气管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排气管与进气管同轴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排气管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且进气管设置在杯体上朝向壳体的侧壁上,排气管与进气管同轴设置,一方面减少了排气管与进气管之间的连接管长度,节约整机成本;另一方面简化安装工序、提高装配效率。优选地,排气管的内管径等于进气管的外管径,进而使得进气管嵌设于排气管内。可以想到地,在进气管与排气管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防止泄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曲轴,压缩部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上轴承和下轴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曲轴上,上轴承和下轴承构造形成气缸室,气缸位于气缸室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曲轴,且压缩部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上轴承和下轴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在曲轴上,上轴承和下轴承将气缸封闭并形成气缸室,气缸室用于对冷媒气体进行压缩且将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经排气管排向油分离器的杯体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压缩机还包括相邻壳体设置的储液器,储液器的一端与气缸室相连通,以将冷媒注入气缸室内,储液器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相邻壳体设置的储液器,储液器内用于储存冷媒,储液器的一端与气缸室相连通,进而将冷媒注入气缸室内,储液器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相连接,进而接收自蒸发器传来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循环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压缩机,因此具有该压缩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储液器相连;冷凝器与压缩机的油气分离器相连;节流阀设置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其中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储液器相连接,进而以实现蒸发器与储液器之间的冷媒传输,冷凝器与压缩机的油气分离器相连,进而可将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经油气分离器传输至冷凝器中,其中节流阀设置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进而使得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存在压力差,以实现管路中冷媒的压力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沿A-A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2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沿B-B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压缩机,10壳体,102容纳腔,104排气管,11油池,12压缩部, 122上轴承,124下轴承,126气缸室,128气缸,13电机部,14油分离器, 141杯体,142进气管,143回油管,144均压管,145缓冲件,146出气管, 147连接管,15曲轴,16储液器,2蒸发器,3冷凝器,4节流阀,5制冷循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1,其包括壳体10、压缩部12、电机部13和油分离器14,其中,壳体10内设有容纳腔102,容纳腔102的底部设有油池11;压缩部12和电机部13设置在容纳腔102 内;油分离器14相邻壳体10设置,油分离器14包括杯体141、进气管142 和回油管143,杯体141通过进气管142与壳体10的排气管104相连通,杯体141通过回油管143与油池11相连通;杯体141的内底面与壳体10 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满足H≤10mm。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1包括壳体10、压缩部 12、电机部13和油分离器14,其中壳体10内设有容纳腔102,且容纳腔 102的底部设有油池11,油池11内注有机油,压缩部12和电机部13设置在容纳腔102内,优选地,压缩部12设置于电机部13朝向油池11的一侧,进而使得油池11内的机油可以更好地为压缩部12中的运动摩擦副进行润滑,油分离器14相邻壳体10设置,油分离器14包括杯体141、进气管142 和回油管143,杯体141通过进气管142与壳体10的排气管104相连通,进而使得经压缩部12内排出的冷媒气体和机油的混合物从排气管104中排向油分离器14的杯体141内,此外,杯体141通过回油管143与油池11 相连通,进而使得通过进气管142进入杯体141内的油气混合物中的液态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杯体141的底部,通过回油管143以使油池11和杯体141内的机油相连通,进而实现机油在壳体10和油分离器14中的循环。本实用新型中杯体141的内底面与壳体10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H≤10mm,进而在不扩大壳体10内径或不增加油池11原高度的前提下,使得部分机油可通过回油管143进入油分离器14存储,进而有效增加压缩机1的整机储油量,即使有部分机油随冷媒气体排出壳体10,壳体10内油池11的油面位置也不会大幅下降,进而有效稳定壳体10的油池11内的油面位置,防止油面位置降幅过大而影响压缩部12的润滑性能,同时可有效降低经压缩部12排出的冷媒气体中的机油含量,使得制冷循环装置5中循环的机油量大幅降低,有效提高制冷循环装置5的换热效率和能效指数。
具体地,在压缩机1工作过程中,电机部13驱动压缩部12运动,位于壳体10底部的机油在压缩部12的运动过程中随冷媒气体混合形成油气混合物从壳体10上的排气管104被排出,部分机油的排出对于拥有较大储油量的油池11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油池11的油面位置不会大幅度降低,而当含有机油的油气混合物从壳体10上的排气管104和杯体141上的进气管142进入杯体141内时,部分雾态机油会在杯体141的内壁聚集并形成油滴以沿着杯体141内壁下落,最终经回油管143返回壳体10内的油池 11中,进而以实现机油对压缩部12的润滑作用,且有效降低压缩机1的故障发生率。优选地,杯体141的内底面与壳体10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H为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油分离器14还包括均压管 144,均压管144的一端设置在杯体141的侧壁上,均压管144的另一端与电机部13内的空腔相连通。
如图4至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油分离器14还包括均压管144,均压管144的一端设置在杯体141的侧壁上,均压管144的另一端与电机部13内的空腔相连通,进而避免在电机部13下部的空腔和油分离器14的杯体141之间形成压力差,造成壳体10中油面位置不稳定,通过设置均压管144确保壳体10中油面位置稳定,防止油面位置降幅过大而影响压缩部 12的润滑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油分离器14还包括缓冲件 145,设置在杯体141内且位于油面之上。
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油分离器14还包括缓冲件145,其设置在杯体141中且位于油面之上,当含有雾态机油的油气混合物进入油分离器14的杯体141内时,部分雾态机油会在杯体141的内壁上聚集并形成油滴,通过在油面上设置缓冲件145,可有效降低油滴下落时对杯体141底部的机油产生扰动,进一步确保油面的稳定性。可以想到地,缓冲件145 可以为滤网或设有通孔的隔板,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则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油分离器14还包括设置在杯体141的顶端的出气管146,出气管146与制冷循环装置5的冷凝器3相连接。
如图3至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油分离器14还包括设置在杯体 141顶端的出气管146,且出气管146与制冷循环装置5中的冷凝器3相连接,通过出气管146将壳体10内经压缩部12排出的冷媒气体输送至冷凝器3,进而实现冷凝器3的热交换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排气管104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排气管104与进气管142通过连接管147相连通。
如图1至图4和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排气管104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使得经压缩部12排出的冷媒气体和部分雾态机油可快速排向油分离器14中实现油气分离,具体地,排气管104与进气管142之间可通过连接管147相连通。可以想到地,在连接管147与进气管142和排气管104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防止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排气管104设置在壳体10的侧壁上,排气管104与进气管142同轴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排气管104设置在壳体10的侧壁上,且进气管142设置在杯体141上朝向壳体10的侧壁上,排气管104与进气管142同轴设置,一方面减少了排气管104与进气管142之间的连接管147长度,节约整机成本;另一方面简化安装工序、提高装配效率。优选地,排气管104的内管径等于进气管142的外管径,进而使得进气管142 嵌设于排气管104内。可以想到地,在进气管142与排气管104的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防止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压缩机1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102内的曲轴15,压缩部12包括上轴承122和下轴承124,上轴承122 和下轴承124沿曲轴15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曲轴15上,上轴承122和下轴承124构造形成气缸室126,气缸128位于气缸室126内。
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102内的曲轴15,且压缩部12包括上轴承122和下轴承124,上轴承122和下轴承 124沿曲轴15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在曲轴15上,上轴承122和下轴承124 将气缸128封闭并形成气缸室126,气缸室126用于对冷媒气体进行压缩且将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经排气管104排向油分离器14的杯体14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压缩机1还包括相邻壳体10 设置的储液器16,储液器16的一端与气缸室126相连通,以将冷媒注入气缸室126内,储液器16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装置5的蒸发器2相连接。
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还包括相邻壳体10设置的储液器16,储液器16内用于储存冷媒,储液器16的一端与气缸室126相连通,进而将冷媒注入气缸室126内,储液器16的另一端与制冷循环装置5的蒸发器2相连接,进而接收自蒸发器2传来的冷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循环装置5,其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循环装置5,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压缩机1,因此具有该压缩机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制冷循环装置5还包括蒸发器2、冷凝器3和节流阀4,蒸发器2与压缩机1的储液器16相连;冷凝器3与压缩机1的油气分离器相连;节流阀4设置在蒸发器2和冷凝器3 之间。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制冷循环装置5还包括蒸发器2、冷凝器3和节流阀4,其中蒸发器2与压缩机1的储液器16相连接,进而以实现蒸发器2与储液器16之间的冷媒传输,冷凝器3与压缩机1的油气分离器相连,进而可将压缩后的冷媒气体经油气分离器传输至冷凝器3中,其中节流阀4设置在蒸发器2和冷凝器3之间,进而使得蒸发器2与冷凝器 3之间存在压力差,以实现管路中冷媒的压力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用于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油池;
压缩部和电机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油分离器,相邻所述壳体设置,所述油分离器包括杯体、进气管和回油管,所述杯体通过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壳体的排气管相连通,所述杯体通过所述回油管与所述油池相连通;
其中,所述杯体的内底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底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H,且满足H≤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还包括:
均压管,所述均压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杯体的侧壁上,所述均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部内的空腔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还包括:
缓冲件,设置在所述杯体内且位于油面之上;
所述缓冲件为设有通孔的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还包括: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杯体的顶端,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冷凝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进气管通过连接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进气管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
曲轴,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压缩部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上轴承和所述下轴承沿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所述曲轴上,所述上轴承和所述下轴承构造形成气缸室,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
储液器,相邻所述壳体设置,所述储液器的一端与所述气缸室相连通,以将冷媒注入所述气缸室内,所述储液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相连接。
9.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储液器相连;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的油气分离器相连;及
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
CN201821414684.XU 2018-08-30 2018-08-30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208702637U9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14684.XU CN208702637U9 (zh) 2018-08-30 2018-08-30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14684.XU CN208702637U9 (zh) 2018-08-30 2018-08-30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2637U CN208702637U (zh) 2019-04-05
CN208702637U9 true CN208702637U9 (zh) 2019-05-17

Family

ID=65945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14684.XU Active CN208702637U9 (zh) 2018-08-30 2018-08-30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2637U9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177A (zh) * 2021-09-23 2021-11-09 杨广林 一种具有油气分离机构的卧式压缩机
CN115450881A (zh) * 2022-09-20 2022-1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冷冻机油添加剂补充装置及方法、压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2637U (zh) 2019-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47987B2 (ja) 横形回転クランク軸気密圧縮機のための潤滑装置
CN100379986C (zh) 密闭式压缩机
CN202926628U (zh) 压缩机及冷冻装置
JP5863135B2 (ja) 往復動圧縮機
CN208702637U9 (zh) 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US5888055A (en) Connection between a refrigerant pipe and a suction muffler of a hermetic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US4411600A (en) Hermetic motor compressor
US3248044A (en) Refrigerant compressor lubrication arrangement
CN103912501A (zh) 单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双缸旋转式压缩机
US3999893A (en) Compressor for refrigerating machines
CN106089710A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H07174439A (ja) 冷凍サイクル
CN205977674U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952649B (zh) 压缩机
CN106382227A (zh) 多级压缩式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203906296U (zh) 单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双缸旋转式压缩机
US6202437B1 (en) Suction accumulator pre-charged with oil
CN203685568U (zh) 车用涡旋压缩机防止高压侧油积聚的结构
CN206488521U (zh) 一种兼容过冷回热功能的气液分离器
CN201615046U (zh) 压缩机用控制油循环量的飞溅润滑结构
CN114857012A (zh) 一种压缩机回油结构、压缩机和空调器
US3123287A (en) figure
CN207686783U (zh) 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12556254A (zh) 油分离器、空调系统
CN112665202A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Claims|Description

Correct: Zheng Que

False: Cuo Wu

Number: 14-02

Page: Quan Wen

Volume: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