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8643U -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8643U
CN208698643U CN201821183592.5U CN201821183592U CN208698643U CN 208698643 U CN208698643 U CN 208698643U CN 201821183592 U CN201821183592 U CN 201821183592U CN 208698643 U CN208698643 U CN 208698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tting things
board putting
vehicle body
rear cross
body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8359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成男
李岩
田洪生
杨艳兵
韦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Auto Co Ltd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Auto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8359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8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8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8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搁物板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身搁物板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及若干个支撑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一侧边梁、所述后横梁及所述第二侧边梁顺次相连构成外框,所述支撑梁设置在所述搁物板外框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搁物板的整体结构重新设计为框架式结构,所述框架式结构根据实际的刚度要求在外框内设置支撑梁,有效减轻搁物板重量,实现轻量化。

Description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身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搁物板和使用该车身搁物板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后部的行李舱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搁物板则是组成行李舱的主要部件,是汽车车身结构件的重要部件之一,相关技术中车身搁物板均采用薄板零件,薄板零件的整体刚度较弱,通常通过在薄板零件上设置特征型面和加强件来提高搁物板的刚度,进而导致搁物板本身较重,连接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搁物板及使用该车身搁物板的车辆,该车身搁物板设计为框架结构,能实现轻量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搁物板,所述车身搁物板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后横梁、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及若干个支撑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一侧边梁、所述后横梁及所述第二侧边梁顺次相连构成外框,所述支撑梁设置在所述搁物板外框内。可选地,所述还包括中纵梁和设置在所述搁物板中部的安装盘,所述安装盘设置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所述安装盘的两侧对称间隔设置有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连接的所述中纵梁,所述中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一侧边梁与所述后横梁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所述中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第二侧边梁与所述后横梁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
可选地,所述支撑梁设置为“十字”形,包括四个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的端部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连接,第二连接臂的端部连接在所述后横梁和所述中纵梁连接处,第三连接臂的端部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的端部与所述前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还包括两个L形梁,所述一个L形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梁及其对应的支撑梁间,所述L形梁的第一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处,第二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后横梁连接处,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第一侧边梁连接;
所述另一个L形梁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梁及其对应的支撑梁间,所述L形梁的第一臂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处,所述第二臂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后横梁连接处,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第二侧边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盘的两侧通过连接支架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由三角形结构拼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前横梁、后横梁、第一侧边梁、第二侧边梁、中纵梁、安装盘、支撑梁及所述L形梁的横截面均设置为“U”形,U形槽内设置加强肋。
可选地,所述安装盘设置为中间有孔的圆环结构,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安装盘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圆弧形状。
可选地,所述车身搁物板使用工程塑料注塑一体成型。
由于车身搁物板是车身后部的重要组成部件,本公开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搁物板的整体结构重新设计为框架式结构,所述框架式结构的第一侧边梁、所述后横梁及所述第二侧边梁顺次相连构成搁物板外框,根据实际的刚度要求在所述外框内若干个支撑梁结构,保证搁物板的整体刚度的情况下,有效减轻搁物板重量的同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搁物板,所述车身搁物板的搁物板外框与车身零件通过螺栓连接。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搁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车身搁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搁物板的一个后视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L形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为前横梁,2为后横梁,3为第一侧边梁,4为第二侧边梁,5为中纵梁, 6为安装盘,7为支撑梁,8为第一连接臂,9为第二连接臂,10为第三连接臂,11为第四连接臂,12为L形梁,13为第一臂,14为第二臂,15为连接支架,16为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顶棚的方向为“上”,朝向地板的方向为“下”,朝向左车轮的方向为“左”,朝向右车轮的方向为“右”,“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如附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的车身搁物板,所述车身搁物板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中纵梁5、安装盘6及至少两个交叉梁若干个支撑梁7,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一侧边梁 3、所述后横梁2及所述第二侧边梁4顺次相连构成搁物板外框,所述支撑梁 7设置在所述搁物板外框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搁物板的整体结构重新设计为框架式结构,所述框架式结构根据实际的刚度要求在外框内设置支撑梁结构,保证了搁物板的整体刚度的同时,有效减轻搁物板重量,实现轻量化。
进一步地,所述还包括中纵梁5和设置在所述搁物板中部的安装盘6,所述安装盘6设置在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所述安装盘6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连接的所述中纵梁5,所述中纵梁5、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一侧边梁3与所述后横梁2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7,所述中纵梁5、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二侧边梁4与所述后横梁2 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7,所述两个支撑梁7对称设置在所述中纵梁5的两侧,由于车身搁物板是车身后部的重要组成部件,本公开通过在搁物板的外框内设置安装盘6,满足在搁物板上安装音箱等的安装需求,所述两个中纵梁5可间隔对称设置在安装盘6的两侧,增强搁物板的刚度。
也就是说,所述中纵梁5的设置将搁物板分为三个子框架,所述前横梁1、第一侧边梁3、后横梁2及一个中纵梁5顺次连接构成第一子框架,所述第一子框架内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梁7,所述两个中纵梁5、前横梁1及后横梁2围成第二子框架,安装盘6设置在第二子框架内,所述前横梁1、第二侧边梁4、后横梁2及另一个中纵梁5顺次连接构成第三子框架,所述第三子框架内设置一个所述支撑梁7,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1、附图5所示,所述支撑梁7设置为“十字”形,包括四个连接臂,第一连接臂8的端部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5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臂8的端部设置在第一子框架和第三子框架所在的中纵梁5的靠近前横梁1的部分,第二连接臂9的端部连接在所述后横梁2和所述中纵梁5连接处,第三连接臂10的端部与所述后横梁2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三连接臂10的端部设置在第一子框架和第三子框架所在的后横梁2的中部,所述第四连接臂11的端部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四连接臂11的端部设置在第一子框架和第三子框架所在的前横梁1的中部,所述支撑梁7设置为十字形的结构,一方面,可有效减轻搁物板的重量,另一方面,所述十字形支撑梁7的四个连接臂分别连接到前横梁1、后横梁2和中纵梁5的相应位置,增强了搁物板框架结构的整体性的同时,提高了搁物板的整体刚度。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搁物板的刚度,如附图2-6所示,所述车身搁物板还包括两个L形梁12,所述一个L形梁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梁3 及其对应的支撑梁7间,所述L形梁12的第一臂1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11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处,第二臂1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10 与所述后横梁2连接处,所述第一臂13与所述第二臂14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第一侧边梁3连接;所述另一个L形梁1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梁4及其对应的支撑梁7间,所述L形梁12的第一臂13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11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处,所述第二臂14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10与所述后横梁2 连接处,所述第一臂13与所述第二臂14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第二侧边梁4 连接。在本公开中,所述两个L形梁12对称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梁7的两侧,所述L形梁12的第一臂13的长度小于第二臂14的长度,L形梁12的第一臂13和第二臂1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梁7的连接臂的端部连接,第一臂 13和第二臂14的另一端与相应的侧边梁连接且形成三角形的框架,使得车身后部的搁物板结构的框架之间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更好,进一步地提高了搁物板的刚度和模态,车身两侧受到的力可通过搁物板框架的各连接梁和各连接臂分散传递。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安装盘6的稳定性及连接刚度,所述安装盘6的两侧通过连接支架15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5连接,即所述安装盘6同时连接到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及两个中纵梁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支架 15由三角形结构拼接而成,沿Z向视角呈蜂窝状,有效提高搁物板自身刚度的同时保证搁物板结构的轻量化。
如图4所述,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中纵梁5、安装盘6、支撑梁7及所述L形梁12的横截面均设置为“U”形,也就是说,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中纵梁5、安装盘6、支撑梁7及所述L形梁12为具有U形槽的空心的结构,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身搁物板的刚度,如附图3-4所示,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中纵梁5、安装盘6、支撑梁7及所述L形梁12 的所述U形槽内设置加强肋16,所述加强肋16将U型截面内的空间分割成多个区域,形成蜂窝状三角型结构从而提高搁物板的外边框和内部框架的刚度及强度。
如附图3所示,本公开的所述车身搁物板的所述安装盘6设置为中间有孔的圆环结构,所述后横梁2与所述安装盘6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弧状结构,所述弧状结构的设置增大了安装盘6与所述后横梁2的连接面积,增加了安装盘6 连接点的刚度,保证安装盘6位置设置音箱等结构时安装盘的承载性能。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身搁物板的轻量化系数,所述车身搁物板使用工程塑料注塑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搁物板结构还可采用其它非金属材料以及轻质的合金材料进行替代。本公开的搁物板结构采用框架式结构,使用工程塑料通过整体注塑的成型方式,达到减轻单一零件的重量目的,同时搁物板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周边零件配合,简化了连接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员的操作强度及难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设有有上述的车身搁物板,所述车身搁物板的搁物板外框与车身零件通过螺栓连接,具体地,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及第二侧边梁4上可设置螺栓孔(图中未示出),所述车身搁物板通过螺栓与车身零件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搁物板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及若干个支撑梁(7),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一侧边梁(3)、所述后横梁(2)及所述第二侧边梁(4)顺次相连构成搁物板外框,所述支撑梁(7)设置在所述搁物板外框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中纵梁(5)和设置在所述搁物板中部的安装盘(6),所述安装盘(6)设置在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所述安装盘(6)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与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连接的所述中纵梁(5),所述中纵梁(5)、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一侧边梁(3)与所述后横梁(2)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7),所述中纵梁(5)、所述前横梁(1)、所述第二侧边梁(4)与所述后横梁(2)围成的框架内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梁(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7)设置为“十字”形,包括四个连接臂,第一连接臂(8)的端部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5)连接,第二连接臂(9)的端部连接在所述后横梁(2)和所述中纵梁(5)连接处,第三连接臂(10)的端部与所述后横梁(2)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11)的端部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两个L形梁(12),所述一个L形梁(1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边梁(3)及其对应的支撑梁(7)间,所述L形梁(12)的第一臂(1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11)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处,第二臂(1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10)与所述后横梁(2)连接处,所述另一个L形梁(1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边梁(4)及其对应的支撑梁(7)间,所述L形梁(12)的第一臂(13)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臂(11)与所述前横梁(1)连接处,所述第二臂(14)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臂(10)与所述后横梁(2)连接处,所述第一臂(13)与所述第二臂(14)的另一端连接后与所述第二侧边梁(4)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6)的两侧通过连接支架(15)与相应的所述中纵梁(5)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5)由三角形结构拼接而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后横梁(2)、第一侧边梁(3)、第二侧边梁(4)、中纵梁(5)、安装盘(6)、支撑梁(7)及所述L形梁(12)的横截面均设置为“U”形,U形槽内设置加强肋(16)。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6)设置为中间有孔的圆环结构,所述后横梁(2)与所述安装盘(6)连接的位置设置为弧状结构。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搁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搁物板使用工程塑料注塑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车身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搁物板,所述车身搁物板的搁物板外框与车身零件通过螺栓连接。
CN201821183592.5U 2018-07-25 2018-07-25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Active CN208698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3592.5U CN208698643U (zh) 2018-07-25 2018-07-25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83592.5U CN208698643U (zh) 2018-07-25 2018-07-25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8643U true CN208698643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39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83592.5U Active CN208698643U (zh) 2018-07-25 2018-07-25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8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12175B1 (en) Vehicle of monocoque construction formed from thermoplastic resin members
US10000239B2 (en) Automobi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101611022B1 (ko) 차량의 어퍼바디 프레임 시스템
US9610983B2 (en)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a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US9162707B2 (en) Body component
US1065452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8045442B (zh) 一种车身后地板框架结构
KR101438313B1 (ko) 터널 보강재 및 지지구조체
CN106458261B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系统
WO2009003870A4 (en) Structural component with rib and cross member element
CN215851491U (zh) 双环后部车身结构
KR20170070571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RU140806U1 (ru) Система защиты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при столкновении
CN106488869A (zh) 车辆和底盘
CN103935402A (zh) 一种汽车前围
KR101424787B1 (ko) 선루프용 하이브리드 프레임 차체 연결구조
US9205791B2 (en) Bumper back beam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 and having improved energy absorption rate, and bumper including same
CN208698643U (zh) 车身搁物板和车辆
CN204279640U (zh) 车辆及其车架支柱结构
CN205854291U (zh) 一种翼子板及汽车
JP2010247610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8881905U (zh) 一种汽车后纵梁总成结构
CN205801014U (zh) 一种汽车底护板及使用其的汽车
JP4287701B2 (ja) エスカレータの踏段
KR100885219B1 (ko) 차량용 크로스멤버의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