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8407U -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 Google Patents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8407U
CN208698407U CN201821204288.4U CN201821204288U CN208698407U CN 208698407 U CN208698407 U CN 208698407U CN 201821204288 U CN201821204288 U CN 201821204288U CN 208698407 U CN208698407 U CN 208698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girder
torsion beam
stringer
rear to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042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发富
傅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042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8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8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8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沿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宽度方向延伸,还包括: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横跨所述主梁,且与所述主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增加弹簧托盘的受力面积,增强弹簧托盘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弹簧托盘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Description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背景技术
后扭力梁包括主梁和设置在主梁相对两端的纵梁,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弹簧托盘,弹簧托盘是汽车减震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支撑和定位弹簧,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向力主要通过弹簧托盘传递至弹簧上,然后经弹簧传递给车身,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
在传递力的过程中,弹簧托盘所受垂向力分别通过与主梁和纵梁的连接处传递给主梁和纵梁,因此,对弹簧托盘的连接处提出了更高的强度要求。但是,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弹簧托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弹簧托盘所受垂向力较大的情况下,弹簧托盘容易出现破损,如弹簧托盘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部经常出现损坏现象,导致弹簧托盘与主梁脱离,影响弹簧托盘的使用寿命。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增加弹簧托盘的受力面积,增强弹簧托盘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弹簧托盘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沿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宽度方向延伸,还包括:
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横跨所述主梁,且与所述主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
通过延伸部可增长第一连接部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主梁的表面通过圆周焊接连接在一起。将圆周焊可增大焊接面积,同时,增大垂向受力截面积,即可显著改善该条焊缝的受力性能。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向着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由近及远呈逐渐变大。通过增大延伸部的宽度,延伸部与主梁的连接面积就越大,从而进一步增强延伸部与主梁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横跨所述纵梁并与所述纵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贴合连接可增强第二连接部与纵梁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牢固程度,从而增强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没有连接缝,本体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好,有助于提高耐冲击性。
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底盘以及沿所述底盘周向朝同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两侧分别延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述本体能够提高后扭力梁的一体性,改善受力性能。
优选地,所述侧壁的靠近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通过调整相对两侧侧壁的高度,既方便安装弹簧,又能提高本体与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侧壁的靠近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上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与所述纵梁、所述纵梁和所述主梁连接位置以及所述主梁焊接连接。通过翻边可增加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实现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多点连接,进一步增强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后扭力梁,主梁和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梁相对两端的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上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所述弹簧托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沿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横跨所述主梁,且与所述主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
通过延伸部可增长第一连接部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另外,优选地,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横跨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位置,所述加强件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沿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延伸,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加强延伸部,所述加强延伸部用于实现所述加强件与所述主梁的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通过增设加强件可增强主梁与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后扭力梁的一体性,避免主梁与纵梁分离,显著提升后扭力梁的强度耐久性能。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延伸部可增长第一连接部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同时增加弹簧托盘与主梁的连接位置在受力方向受力截面,以增加第一连接部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延长弹性托盘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簧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弹簧托盘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本体;2:加强件;3:第一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
5:主梁;6:纵梁;7:延伸部;8:底盘;9:侧壁;10: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簧托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弹簧托盘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包括:本体2。
本体2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分别沿后扭力梁的主梁5和纵梁6的宽度方向延伸;
第一连接部3远离本体2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7,第一连接部3通过延伸部7横跨主梁5,且与主梁5的上表面贴合连接,第二连接部4与纵梁6连接。
通过延伸部7可增长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3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优选地,延伸部7与主梁5的表面通过圆周焊接连接在一起。通过延伸部7不仅可将弹簧托盘与主梁5的焊接位置延长,且延伸部7贴合在主梁5的上表面,在进行焊接时,也可增大焊接的区域;将弹簧托盘的延伸部7与主梁5形成圆周焊,增大焊接面积,同时,增大垂向受力截面积,即可显著改善该条焊缝的受力性能。
为进一步地增加延伸部7与主梁5的接触面积,优选地,延伸部7的宽度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3的一侧由近及远呈逐渐变大。随着延伸部7的宽度变大,延伸部7与主梁5的接触面积也越大,在进行圆周焊时,延伸部7与主梁5的连接面积就越大,从而进一步增强延伸部7与主梁5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第二连接部4横跨纵梁6并与纵梁6的上表面贴合连接。贴合连接可增强第二连接部4与纵梁6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牢固程度,从而增强连接强度。
第二连接部4上也可设置相应的延伸部,以增强第二连接部4与纵梁6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第一连接部3设置延伸部7的方式,此处不一一赘述。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3及第二连接部4均与本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连接部3与延伸部7为一体成型结构。相对于分体式结构,一体成型结构没有连接缝,本体2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好;同样地,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部3与延伸部7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有助于提高耐冲击性。
弹簧托盘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优选地,本体2包括底盘8以及沿底盘8周向朝同侧延伸的侧壁9,侧壁9相对两侧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底盘通过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分别与主梁5和侧梁6连接,以便增加主梁5和纵梁6的连接强度,底盘8可用于承载弹簧,并将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向力传递至弹簧。侧壁9用于限制弹簧的移动,确保弹簧不会从弹簧托盘上脱离。上述本体能够提高后扭力梁的一体性,改善受力性能。
为减少底盘8自身重量,进一步地减少对第一连接部3及第二连接部4的拉力,底盘8上还可设置有通孔。在底盘8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有支撑柱,弹簧套接在支撑柱上,可进一步防止弹簧从弹簧托盘上脱离。
优选地,侧壁9的靠近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大于侧壁9的远离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通过调整相对两侧侧壁的高度,既方便安装弹簧,又能提高本体1与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为方便弹簧的拆装,将侧壁9远离后扭力梁一侧的高度设置的略低,方便进行弹簧的拆装;为增加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的连接强度,将侧壁9靠近后扭力梁一侧的高度设置的略高,增加本体1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强度。
为进一步增强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优选地,侧壁9的靠近后扭力梁的一侧上设置有翻边10,翻边10从第一连接部3到第二连接部4依次与纵梁6、纵梁6和主梁5连接位置以及主梁5焊接连接。通过翻边10可增加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实现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多点连接,进一步增强弹簧托盘与后扭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下面通过具体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簧托盘能够提高后扭力梁的耐久性。表1为弹簧托盘的加强件的疲劳耐久损伤对比分析表。为使分析所用载荷输入较客观真实,载荷为通过道路试验采集载荷谱后,通过虚拟迭代及载荷分解后,得到的后扭力梁各接附点的载荷谱。
表1为弹簧托盘的加强件的疲劳耐久损伤对比分析表。
如表1所示,通过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延伸部,在弹簧托盘的第一连接部与主梁的焊缝的损伤值显著降低,其损伤值降低百分比可到69.47%。通过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延伸部,在弹簧托盘的第二连接部与纵梁的焊缝的损伤值显著降低,其损伤值降低百分比可到45.21%。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即可得出,通过设置延伸部,后扭力梁的损伤值明显变低,后扭力梁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均得到提升。
下面进一步介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的使用过程。
在本体1的第一连接部3的自由端设置第一延伸部,第一连接部3通过第一延伸部横跨主梁5,第一延伸部与主梁的上表面通过圆周焊焊接连接;在本体1的第二连接部4的自由端设置第二延伸部,第二连接部4通过第二延伸部横跨纵梁6,第二延伸部与纵梁的上表面通过焊接连接;将侧壁9通过翻边10与后扭力梁焊接连接,然后将弹簧安装到底板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后扭力梁,包括:主梁5和对称设置在主梁5相对两端的纵梁6,还包括: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包括:本体2;本体2包括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3和第二连接部4分别沿后扭力梁的主梁5和纵梁6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3远离本体2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7,第一连接部3通过延伸部7横跨主梁5,且与主梁5的上表面贴合连接,第二连接部4与纵梁6连接。
通过延伸部7可增长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3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3与主梁5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主梁5为液压成形一体梁,主梁5的横截面呈U型或V型,主梁5两端的宽度增加,以便增大与纵梁6的连接面积,通常端面的截面呈近似圆形,主梁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纵梁6,主梁5与两端的纵梁6形成工型结构;纵梁6的一端焊接有安装成套的套管,另一端焊接轮毂安装板及减震器安装支架。加强件横跨主梁5与纵梁6之间的焊接连接处。
另外,优选地,后扭力梁还包括:加强件2,加强件2横跨主梁5和纵梁6的连接位置,加强件2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沿主梁5和纵梁6延伸,第一端设置有加强延伸部,加强延伸部用于实现加强件2与主梁5的圆滑过渡连接;第二端与纵梁6连接。通过加强件2可增强主梁5与纵梁6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后扭力梁的一体性,避免主梁5与纵梁6分离,显著提升后扭力梁的强度耐久性能。
下面通过具体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簧托盘可提高后扭力梁的耐久性。表2为不同形状的后扭力梁的疲劳耐久损伤对比分析表。为使分析所用载荷输入较客观真实,载荷为通过道路试验采集载荷谱后,通过虚拟迭代及载荷分解后,得到的后扭力梁各接附点的载荷谱。
表2不同形状的后扭力梁的疲劳耐久损伤对比分析表
如表2所示,通过在弹性托盘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分别设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弹簧托盘与主梁的焊缝的损伤值显著降低;通过安装上述弹性托盘,加强件和主梁的焊缝、弹簧托盘与主梁的焊缝、弹簧托盘与纵梁的焊缝、钣金以及减震器支架与弹簧托盘焊缝的损伤变化均得到降低,而且未引入新的风险点。因此,安装有上述弹簧托盘的后扭力梁的耐久性提高,结构强度和耐冲击性得到有效提高,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延伸部可增长第一连接部与主梁之间的连接长度及连接面积,同时增加弹簧托盘与主梁的连接位置在受力方向受力截面,以增加第一连接部的受力面积,增强第一连接部与主梁的连接强度,改善第一连接部与主梁连接位置的受力性能,以便力能够有效传递的,延长弹性托盘的使用寿命。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沿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宽度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横跨所述主梁,且与所述主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主梁的表面通过圆周焊接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向着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由近及远呈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横跨所述纵梁并与所述纵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延伸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底盘以及沿所述底盘周向朝同侧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两侧分别延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靠近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靠近所述后扭力梁的一侧上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与所述纵梁、所述纵梁和所述主梁连接位置以及所述主梁焊接连接。
9.一种后扭力梁,包括:主梁和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梁相对两端的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所述弹簧托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沿所述后扭力梁的主梁和纵梁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延伸部横跨所述主梁,且与所述主梁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纵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扭力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横跨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的连接位置,所述加强件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沿所述主梁和所述纵梁延伸,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加强延伸部,所述加强延伸部用于实现所述加强件与所述主梁的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CN201821204288.4U 2018-07-27 2018-07-27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Active CN208698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4288.4U CN208698407U (zh) 2018-07-27 2018-07-27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4288.4U CN208698407U (zh) 2018-07-27 2018-07-27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8407U true CN208698407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40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04288.4U Active CN208698407U (zh) 2018-07-27 2018-07-27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8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2262B2 (en) Hybrid ar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8356826B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KR101427079B1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용 로어아암
JP529947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形成方法
KR101399335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의 리어 현가장치
CN111746216B (zh) 扭力梁式悬架
CA2691602C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KR101302328B1 (ko) 전방 현가 장치의 로어 컨트롤 암 조립체
CN208698407U (zh) 用于后扭力梁的弹簧托盘及后扭力梁
KR102383225B1 (ko) Ctba용 부시유닛
KR20120015196A (ko) 서스펜션용 부시
CN203126450U (zh) 扭转梁结构
US20130328281A1 (en) Spring Bracket Arm Of A Spring Bracket Of A Motor Vehicle Axle
JP2018161989A (ja) 自動車の後部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US10549593B2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9666764U (zh) 扭力梁悬架及汽车
KR102383248B1 (ko) 리어 서스펜션용 마운팅 유닛
CN107089110A (zh) 一种汽车扭梁悬架后轴总成
KR100656605B1 (ko) 스트러트 인슐레이터 구조
CN111361375B (zh) 扭力梁后桥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4641311U (zh) 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
KR100834223B1 (ko) 자동차용 로어암 어셈블리와 볼 조인트 어셈블리의 결합구조
KR101211422B1 (ko) 현가장치용 링크
KR102406141B1 (ko)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타입 현가장치의 차체 마운팅 구조
CN107719058A (zh) 扭转梁、悬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