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60830U - 过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过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60830U
CN208660830U CN201821317165.1U CN201821317165U CN208660830U CN 208660830 U CN208660830 U CN 208660830U CN 201821317165 U CN201821317165 U CN 201821317165U CN 208660830 U CN208660830 U CN 208660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iltrate
lower half
housing lower
filter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171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士猛
谢爱红
效存德
杜志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filed Critical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8213171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60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60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60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过滤装置,涉及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三个球形的滤膜装载壳体、连接壳体、滤液回收瓶、三个滤膜和三个支撑板;滤膜装载壳体包括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下半壳体与连接壳体连通;连接壳体与滤液回收瓶连通;上半壳体一侧与下半壳体铰接,另一侧与下半壳体可拆卸连接;滤膜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内、与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支撑板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内、与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滤膜的多个滤膜支撑条,以及支撑板上开设有与下半壳体连通的滤液汇流口;多个滤膜支撑条间隔设置,以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滤膜支撑条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支撑板的边缘;该过滤装置能够降低成本,且使得样品易保存携带。

Description

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分析已获取雪冰样品中的粉尘离子,可以揭示采样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是恢复该区域大气环境演化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样品离子的研究,认识其主要离子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离子的来源地及其传播途径,对恢复南、北极大气环流形势和离子源区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极地雪冰样品中离子浓度极低,若想获取足够数量的离子样品,需要大体积的雪冰样品,而这些样品若带回国内在实验室进行分析,会面临着昂贵的国际空运运输成本以及有限的样品存储空间,成本高且不易保存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能够降低成本,且使得样品易保存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过滤装置,包括三个球形的滤膜装载壳体、连接壳体、滤液回收瓶、三个与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对应的滤膜以及三个与所述滤膜对应的支撑板;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具有样品注入口部以及第一滤液出口部,所述连接壳体具有三个与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对应的第一滤液进口部、以及第二滤液出口部,所述滤液回收瓶具有与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对应的第二滤液进口部、抽气口部以及倒液口部;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包括上半壳体以及下半壳体;
所述下半壳体通过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以及所述第一滤液进口部与所述连接壳体连通,且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与所述第一滤液进口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壳体通过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以及所述第二滤液进口部与所述滤液回收瓶连通,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与所述第二滤液进口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上半壳体一侧与所述下半壳体铰接,另一侧与所述下半壳体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上半壳体敞开所述下半壳体或密封所述下半壳体;
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滤膜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且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支撑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且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所述支撑板的周向,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滤膜的多个滤膜支撑条,以及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中心,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的滤液汇流口;
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间隔设置,且以所述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所述支撑板的边缘。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间隔、且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沿所述滤液汇流口至所述滤膜支撑条的边缘方向,所述滤膜支撑条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滤膜支撑条之间,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的条状出液通孔;
以所述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所述条状出液通孔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所述支撑板的边缘,且所述条状出液通孔与所述滤液汇流口之间设有距离。
进一步地,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下半壳体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滤膜适应的卡槽;
所述滤膜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沿所述上半壳体的周向,与所述下半壳体接触的所述上半壳体的截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与所述上半壳体接触的所述下半壳体的截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适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
当所述上半壳体密封所述下半壳体时,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壳体包括方形的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滤液回收瓶连通;
沿所述第一壳体至所述滤液回收瓶的方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尺寸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为向所述第二壳体内凹陷的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滤液回收瓶包括瓶体;
所述抽气口部设于所述瓶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瓶体内部连通,所述抽气口部垂直于所述瓶体的外壁,且向所述瓶体的内部延伸形成内延口部。
进一步地,所述内延口部长10mm-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对于该过滤装置而言,在在野外科学考察现场使用该过滤装置时,打开上半壳体,使得下半壳体处于敞口的状态,将滤膜安装在下半壳体的内壁,且滤膜与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关闭上半壳体,使得下半壳体处于密封状态;依次将下半壳体与连接壳体连接,连接壳体与滤液回收瓶连接;将样品注入口部通过专用的硅胶管与装有样品的样品袋连接,使得待过滤的雪冰样品溶液进入至上半壳体内,将滤液回收瓶通过抽气口与真空泵连接,真空泵启动后,滤液回收瓶内部形成真空环境,三个滤膜同时开始过滤,粉尘离子被滤膜截留在滤膜上,滤液则经支撑板的滤液汇流口流入至下半壳体内,经下半壳体的第一滤液出口部以及连接壳体的第一滤液进口部流入连接壳体,经连接壳体的第二滤液出口部以及滤液回收瓶的第二滤液进口部流入滤液回收瓶,滤液液位合适后,真空泵停止工作,滤液回收瓶内的滤液通过倒液口流出,由于滤膜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的内壁,因此,只需将截留粉尘离子的滤膜带回国内实验室进行分析即可,避免了运输大体积的雪冰样品的困难,成本降低且使得样品易保存携带,同时,由于支撑板上设有的滤膜支撑条可对过滤中的滤膜进行支撑,避免滤膜因滤液冲击大而受到破损,同样可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切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中滤膜装载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中第一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纵向切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中连接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装置中滤液回收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滤膜装载壳体;101-上半壳体;1011-样品注入口部;1012-第一凹槽;1013-第一密封圈;1014-密封圈本体;1015-外密封唇;1016-内密封唇;1017-V型凹槽;1018-橡胶环;102-下半壳体;1021-第一滤液出口部;1022-第二凹槽;1023-第二密封圈;20-连接壳体;201-第一壳体;2011-第一滤液进口部;202-第二壳体;2021-第二滤液出口部;30-滤液回收瓶;301-瓶体;3011-第二滤液进口部;3012-抽气口部;3013-内延口部;3014-倒液口部;40-滤膜;50-支撑板;501-滤膜支撑条;502-条状出液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过滤装置,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包括三个球形的滤膜装载壳体10、连接壳体20、滤液回收瓶30、三个与滤膜装载壳体10对应的滤膜40以及三个与滤膜40对应的支撑板50;滤膜装载壳体10具有样品注入口部1011以及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连接壳体20具有三个与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对应的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以及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滤液回收瓶30具有与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对应的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抽气口部3012以及倒液口部3014;滤膜装载壳体10包括上半壳体101以及下半壳体102;
下半壳体102通过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以及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与连接壳体20连通,且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与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可拆卸连接;
连接壳体20通过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以及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与滤液回收瓶30连通,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与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可拆卸连接;
上半壳体101一侧与下半壳体102铰接,另一侧与下半壳体102可拆卸连接以使上半壳体101敞开下半壳体102或密封下半壳体102;
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滤膜40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且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支撑板50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且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支撑板50的周向,支撑板50上设有用于支撑滤膜40的多个滤膜支撑条501,以及位于支撑板50的中心,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与下半壳体102连通的滤液汇流口;
多个滤膜支撑条501间隔设置,且以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滤膜支撑条501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支撑板50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对于该过滤装置而言,在在野外科学考察现场使用该过滤装置时,打开上半壳体101,使得下半壳体102处于敞口的状态,将滤膜40安装在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且滤膜40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紧密接触,关闭上半壳体101,使得下半壳体102处于密封状态;依次将下半壳体102与连接壳体20连接,连接壳体20与滤液回收瓶30连接;将样品注入口部1011通过专用的硅胶管与装有样品的样品袋连接,使得待过滤的雪冰样品溶液进入至上半壳体101内,将滤液回收瓶30通过抽气口与真空泵连接,真空泵启动后,滤液回收瓶30内部形成真空环境,三个滤膜40同时开始过滤,粉尘离子被滤膜40截留在滤膜40上,滤液则经支撑板50的滤液汇流口流入至下半壳体102内,经下半壳体102的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以及连接壳体20的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流入连接壳体20,经连接壳体20的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以及滤液回收瓶30的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流入滤液回收瓶30,滤液液位合适后,真空泵停止工作,滤液回收瓶30内的滤液通过倒液口流出,由于滤膜40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因此,只需将截留粉尘离子的滤膜40带回国内实验室进行分析即可,避免了运输大体积的雪冰样品的困难,成本降低且使得样品易保存携带,同时,由于支撑板50上设有的滤膜支撑条501可对过滤中的滤膜40进行支撑,避免滤膜40因滤液冲击大而受到破损,同样可降低成本;
其中,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与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与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螺接;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与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与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螺接;当过滤是,各个螺纹接口内部均配备有薄硅胶密封垫;滤膜装载壳体10为球形壳体;
支撑板5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半壳体102的内壁的方式包括: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下半壳体102的内壁设有卡接槽,该支撑板50可接在卡接槽内;
优选地,多个滤膜支撑条501间隔、且均匀设置,使得滤膜40受到滤膜支撑条501的支撑力比较均匀,滤液流体在滤膜40上分布地比较均匀,进一步降低滤液流体的冲击力对滤膜40的损坏;
优选地,滤膜支撑条501与滤液汇流口之间设有距离,即在滤液汇流口附近,滤膜支撑条501对滤膜40没有支撑作用,相对于具有滤膜支撑条501支撑的滤膜部分,由于受到滤液重力的影响,使得没有滤膜支撑条501支撑的滤膜部分向滤膜中心凹陷,从而使得滤膜整体向滤膜中心凹陷,便于滤液滤出至支撑板50以及便于滤液从滤液汇流口快速流入至下半壳体102。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沿滤液汇流口至滤膜支撑条501的边缘方向,滤膜支撑条501沿垂直于支撑板50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由于沿滤液汇流口至滤膜支撑条501的边缘方向,滤膜支撑条501沿垂直于支撑板50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加,因此,在未过滤之前,滤膜支撑条501只对部分滤膜具有支撑作用,在进行过滤时,由于受到滤液重力的影响,使得没有滤膜支撑条501支撑的滤膜部分向滤膜中心凹陷至与滤膜支撑条501支撑接触,从而使得滤膜整体向滤膜中心凹陷,且受到滤膜支撑条501支撑,从而便于滤液滤出至支撑板50以及便于滤液从滤液汇流口快速流入至下半壳体102,提高过滤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位于相邻两个滤膜支撑条501之间,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与下半壳体102连通的条状出液通孔502;
以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条状出液通孔502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支撑板50的边缘,且条状出液通孔502与滤液汇流口之间设有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为了加快滤液从支撑板50流向下半壳体102,于是,在相邻两个滤膜支撑条501之间,支撑板50上开设有与下半壳体102连通的条状出液通孔502,滤液从滤液汇流口流入下半壳体102的同时,也从条状出液通孔502流入下半壳体102;
需要说明的是,条状出液通孔502与滤液汇流口之间设有距离,即条状出液通孔502与滤液汇流口不连通,避免滤液的相互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滤膜40适应的卡槽;
滤膜40卡接于卡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对于滤膜40可拆卸地安装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的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例如,
方式一: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即在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上直接开设卡槽,使用时,滤膜40卡在卡槽内;
方式二: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上设有卡槽,卡槽包括基板,分别与基板连接、且平行设置的上夹板以及下夹板,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形成夹持滤膜40的空间,基板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与下半壳体102的内壁固定连接,即卡槽与下半壳体102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使用时,滤膜40卡在卡槽内;
由上可知,设置卡槽的目的在于将滤膜40稳固在下半壳体102的内壁上,在过滤时,可避免滤液的冲击,避免滤膜40发生褶皱现象以及破损现象,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过滤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沿上半壳体101的周向,与下半壳体102接触的上半壳体101的截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012,第一凹槽1012内设有第一密封圈1013;沿下半壳体102的周向,与上半壳体101接触的下半壳体102的截面开设有与第一凹槽1012适应的第二凹槽1022,第二凹槽1022内设有第二密封圈1023;
当上半壳体101密封下半壳体102时,第一密封圈1013与第二密封圈1023紧密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在过滤时,为了确保过滤中该过滤装置的密闭性,加快过滤效率,于是,在上半壳体101与下半壳体102接触的截面设有第一密封圈1013,以及在下半壳体102与上半壳体101接触的截面设有第二密封圈1023,当上半壳体101密封下半壳体102时,第一密封圈1013与第二密封圈1023紧密接触,避免滤膜装载壳体10内部漏气,影响真空度;
其中,第一凹槽1012用于限制第一密封圈1013,防止第一密封圈1013错位,以及第二凹槽1022用于限制第二密封圈1023,防止第二密封圈1023错位;
第一密封圈1013以及第二密封圈1023可选用O型密封圈,此外,第二密封圈1023可选用O型密封圈,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密封圈1013还可为:第一密封圈1013包括:密封圈本体1014、外密封唇1015和内密封唇1016;密封圈本体1014顶端设有外密封唇1015以及内密封唇1016,外密封唇1015与内密封唇1016之间形成V型凹槽1017,V型凹槽1017内复合设置有橡胶环1018,且V型凹槽1017朝向下半壳体102;在密封时,外密封唇1015以及内密封唇1016受到压缩,由于外密封唇1015与内密封唇1016之间形成V型凹槽1017,使得外密封唇1015以及内密封唇1016与密封面接触变宽,从而使得密封圈与密封面接触变宽,使得该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好,同时,V型凹槽1017内复合设置有橡胶环1018,能够提高密封时外密封唇1015以及内密封唇1016的延展性能,使得外密封唇1015以及内密封唇1016与密封面接触更好,从而使得该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连接壳体20包括方形的第一壳体201以及与第一壳体201连通的第二壳体202;
第一壳体201与下半壳体102连通,第二壳体202与滤液回收瓶30连通;
沿第一壳体201至滤液回收瓶30的方向,第二壳体202的尺寸逐渐变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在过滤时,滤液经下半壳体102的第一滤液出口部1021以及连接壳体20的第一滤液进口部2011流入连接壳体20,在流入连接壳体20的过程中,滤液先流入第一壳体201内,再流入第二壳体202内,最后经第二壳体202的第二滤液出口部2021以及滤液回收瓶30的第二滤液进口部3011流入滤液回收瓶30;
由于沿第一壳体201至滤液回收瓶30的方向,第二壳体202的尺寸逐渐变小,可使得由第一壳体201进入滤液回收瓶30内的滤液的速率增大,滤液可快速流入至滤液回收瓶30内,其中,第一壳体201可作为滤液的缓冲腔,避免过多滤液进入至第二壳体202而超过第二壳体202的承载极限。
优选地,第二壳体202的侧壁为向第二壳体202内凹陷的曲面,可减少第二壳体202的侧壁对滤液的阻力,进一步加快滤液的流入至滤液回收瓶30的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过滤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滤液回收瓶30包括瓶体301;
抽气口部3012设于瓶体301的外壁上、且与瓶体301内部连通,抽气口部3012垂直于瓶体301的外壁,且向瓶体301的内部延伸形成内延口部3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抽气口部3012向瓶体301的内部延伸形成内延口部3013,使得内延口部3013凸出于瓶体301内壁,使滤液能够沿瓶体301内壁滑落而不会被吸入抽气口中,可阻挡滤液经由抽气口进入到抽气装置中,保护抽气装置不被滤液腐蚀;并且抽气口、内延口与瓶壁均呈垂直设置,可最大程度地避免滤液流入抽气口;其中,瓶体301可为锥形瓶体301;
优选地,内延口部3013长10mm-20m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球形的滤膜装载壳体、连接壳体、滤液回收瓶、三个与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对应的滤膜以及三个与所述滤膜对应的支撑板;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具有样品注入口部以及第一滤液出口部,所述连接壳体具有三个与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对应的第一滤液进口部、以及第二滤液出口部,所述滤液回收瓶具有与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对应的第二滤液进口部、抽气口部以及倒液口部;所述滤膜装载壳体包括上半壳体以及下半壳体;
所述下半壳体通过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以及所述第一滤液进口部与所述连接壳体连通,且所述第一滤液出口部与所述第一滤液进口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壳体通过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以及所述第二滤液进口部与所述滤液回收瓶连通,所述第二滤液出口部与所述第二滤液进口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上半壳体一侧与所述下半壳体铰接,另一侧与所述下半壳体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上半壳体敞开所述下半壳体或密封所述下半壳体;
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滤膜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且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支撑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且与所述下半壳体的内壁紧密接触;
沿所述支撑板的周向,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滤膜的多个滤膜支撑条,以及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中心,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的滤液汇流口;
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间隔设置,且以所述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所述支撑板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滤膜支撑条间隔、且均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滤液汇流口至所述滤膜支撑条的边缘方向,所述滤膜支撑条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的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滤膜支撑条之间,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的条状出液通孔;
以所述滤液汇流口为中心,多个所述条状出液通孔沿径向向外发散至所述支撑板的边缘,且所述条状出液通孔与所述滤液汇流口之间设有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所述下半壳体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滤膜适应的卡槽;
所述滤膜卡接于所述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上半壳体的周向,与所述下半壳体接触的所述上半壳体的截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沿所述下半壳体的周向,与所述上半壳体接触的所述下半壳体的截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适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圈;
当所述上半壳体密封所述下半壳体时,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紧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包括方形的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下半壳体连通,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滤液回收瓶连通;
沿所述第一壳体至所述滤液回收瓶的方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尺寸逐渐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为向所述第二壳体内凹陷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液回收瓶包括瓶体;
所述抽气口部设于所述瓶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瓶体内部连通,所述抽气口部垂直于所述瓶体的外壁,且向所述瓶体的内部延伸形成内延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延口部长10mm-20mm。
CN201821317165.1U 2018-08-15 2018-08-15 过滤装置 Active CN208660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165.1U CN208660830U (zh) 2018-08-15 2018-08-15 过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165.1U CN208660830U (zh) 2018-08-15 2018-08-15 过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60830U true CN208660830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3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17165.1U Active CN208660830U (zh) 2018-08-15 2018-08-15 过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608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2189A (zh) * 2018-08-15 2018-11-0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过滤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2189A (zh) * 2018-08-15 2018-11-0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过滤装置
CN108722189B (zh) * 2018-08-15 2023-10-24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过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60830U (zh) 过滤装置
CN108349631B (zh) 带过滤器的排出构件
CN108722189A (zh) 过滤装置
CN213324702U (zh) 一种用于蛋白质抗体制备的样本收纳箱
US20190160432A1 (en) Isolation chi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9234152B (zh) 一种循环肿瘤细胞分离仪
CN218491777U (zh) 一种带有过滤膜的细胞培养装置
CN205019802U (zh) 一种真空抽滤装置
CN210170885U (zh) 一种层析柱
US10092911B2 (en) Centrifuge filter tube
WO2021103200A1 (zh) 一种富集器、富集系统、样本制造系统和样本检测系统
CN208465300U (zh) 实验室多联自动控制真空过滤系统
CN204731087U (zh) 液基薄层细胞制片装置
CN220736457U (zh) 一种盘装试剂瓶负压过滤装置
CN209361958U (zh) 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
CN207169437U (zh) 一种抽滤装置
CN219879378U (zh) 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CN218725791U (zh) 一种生物气溶胶采样无人机
CN109316966B (zh) 一种便携式水样过滤装置
CN208266095U (zh) 一种蛋白质浓缩纯化系统
CN108102892A (zh) 一次性核酸提取装置
CN214597799U (zh) 一种吸附效果强的干式过滤柜
CN207730644U (zh) 一种新型荧光探针试剂瓶
CN210103942U (zh) 一种便捷收集大量体液中脱落细胞的装置
CN213885449U (zh) 一种危险气体真空取样系统新型保护过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26

Address after: 730000 No.318, Donggang West Road, Chengguan District,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AS

Address before: Chengguan District of Gansu city of Lanzhou province Donggang West Road 730000 No. 260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in cold and dry area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