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36809U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36809U CN208636809U CN201821218668.3U CN201821218668U CN208636809U CN 208636809 U CN208636809 U CN 208636809U CN 201821218668 U CN201821218668 U CN 201821218668U CN 208636809 U CN208636809 U CN 2086368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carrying platform
- signal
- electrode group
- control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Ceased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该触控装置组件可装配移动终端,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操作装置与连接装置连接,操作装置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移动终端,并且触控结构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响应延迟以及简化设备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得到广泛普及。并且,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移动终端通常会配备有触摸屏,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直接对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控制。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不断丰富,智能移动终端所携带的游戏功能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重视。由于部分游戏对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者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而触摸屏对人手指的反馈机制的灵敏度以及操作便捷性有限,达不到使用者的要求,对使用者的游戏体验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目前已有用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游戏手柄,智能移动终端与游戏手柄间通过无线连接(例如蓝牙连接等)或者有线连接(例如Mini USB接口连接等)传输信号,无线连接往往存在延迟;有线连接则需要线缆,相应的设备结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能够降低响应延迟以及简化设备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组件,该触控装置组件可装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电容触摸屏,电容触摸屏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操作装置与连接装置连接,操作装置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移动终端,并且触控结构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与第二触控电极组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可分别覆盖一第一信号电极的端部并保持与第一信号电极的连接关系,以使第一触控电极组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且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可分别覆盖一第二信号电极的端部并保持与第二信号电极的连接关系,以使第二触控电极组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组件包括一操作装置,操作装置与连接装置为一体结构,操作装置固定于承载平台一侧;限位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一止挡部件以及第二止挡部件,第一止挡部件与第二止挡部件分别设置于所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操作装置相邻,第一止挡部件与第二止挡部件之间的距离可调整设置,以适配并夹持移动终端,从而将移动终端固定于承载平台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组件包括两个操作装置,两个操作装置分别固定于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第一止挡部件以及第二止挡部件分别与两个操作装置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止挡部件与承载平台固定连接,第一止挡部件与承载平台可滑动连接;第二止挡部件包括有第一延伸平台,第一延伸平台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第一延伸平台靠近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组;操作装置与承载平台连接的一侧包括有第二延伸平台,第二延伸平台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第二延伸平台靠近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操作装置连接有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开口,开口暴露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与触控装置组件的地线电性连接,导电泡棉用于连通移动终端与触控装置组件的地信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承载平台表面设置有导热层,导热层用于接触移动终端,并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承载平台内部填充有导热介质,导热介质用于将导热层所传导的热量向承载平台外传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热层的材质为石墨烯,导热介质的材质为硅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操作装置表面设置有按键以及摇杆,且操作装置侧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按键,按键以及摇杆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系统,该触控系统包括触控装置组件以及移动终端,触控装置组件与移动终端装配于一体,移动终端包括电容触摸屏,电容触摸屏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操作装置与连接装置连接,操作装置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移动终端,并且触控结构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组件。该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操作装置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摸,连接装置用于与移动终端实现装配。其中,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中的承载平台用于承载移动终端。并且触控结构与该承载平台相对设置,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一触控电极组用于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用于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以上可以看出,触控结构与电容触摸屏的信号电极之间通过电性耦合的形式连接,其信号传输过程中不涉及无线通信,因此具备较低的响应延迟,并且电性耦合无需依赖线缆等导线结构,即可搭建信号传输通道,能够简化设备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触控装置组件与移动终端的装配形式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极耦合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限位结构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限位结构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限位结构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的装配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操作部与承载平台的装配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触控装置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操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游戏手柄响应延迟较高或是设备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组件。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操作装置与连接装置连接,操作装置用于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移动终端,并且触控结构与承载平台相对设置,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触控装置组件与移动终端的装配形式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组件1可装配有移动终端2,移动终端2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其通常装配有一电容触摸屏21。而触控装置组件1可以为手柄等,用于对移动终端2的电容触摸屏21进行模拟触摸的电子装置。图2展示了触控装置组件1装配有移动终端2时的结构形式。
请参阅图3。电容触摸屏21为互容式电容触摸屏,能够实现多点触控。其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212,各第一信号电极211与各第二信号电极212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的延伸方向通常相互垂直,形成纵横交错的阵列形式。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并且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为触摸点互电容的两极。
当使用者触摸电容触摸屏21时,影响了部分触摸点对应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之间的电容耦合,从而改变了该部分触摸点对应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之间的电容量。因此,在电容触摸屏21检测其整体互电容分布情况时,接受触摸的触摸点处的互电容量不同于其他未触摸位置,使得电容触摸屏21能够检测出接受触摸的触摸点所处具体位置(即触摸点坐标)。即便电容触摸屏21上同时存在多个接受触摸的触摸点,也能够检测出各个接受触摸的触摸点所处具体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触控装置组件1即用于模拟人手指触摸电容触摸屏21上的触摸点。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组件1包括操作装置11以及连接装置12,操作装置11用于对电容触摸屏21进行模拟触摸,连接装置12用于与移动终端2实现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1以及连接装置12可以为一体结构,以使得触控装置组件1更便于携带以及使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1以及连接装置12也可以互为独立结构,二者之间通过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的方式建立连接,用于信号交流,以实现对电容触摸屏21的模拟触摸,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2包括触控结构13以及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用于将移动终端2与触控装置组件1固定,其包括有一承载平台15,移动终端2与触控装置组件1装配于一体后,移动终端2承载于该承载平台15上。触控结构13则用于与移动终端2搭建电信号传输通道,用于对电容触摸屏21进行模拟触摸。在连接装置12上,触控结构13与承载平台15相对设置,使得移动终端2装配于承载平台15(移动终端2远离其电容触摸屏21的表面与承载平台15相对,而其电容触摸屏21表面则远离承载平台15,以使移动终端2的屏幕能够向使用者提供人机交互界面)上时,触控结构13能够接触到电容触摸屏21。触控结构13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132,第一触控电极组131用于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一信号电极211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132用于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二信号电极212电性耦合。当然,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与第二触控电极组132的设置位置可以相互调换;对应地,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的位置也同步相互调换。
请继续参阅图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的电性耦合可以为电容耦合等。带电的第一触控电极组131或第二触控电极组132接触电容触摸屏21表面时,与电容触摸屏21的第一信号电极211或第二信号电极212电容耦合,从而建立起信号传输的通道。
电容耦合的形式不同于传统游戏手柄与电容触摸屏21之间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的形式。上述电容耦合的形式可以为触控电极靠近或接触信号电极,建立电容耦合关系。由于靠近或接触信号电极即可形成电容耦合,以传输电信号,因此无需设计线缆等导线结构,能够简化设备结构形式。并且电容耦合不涉及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电信号传输过程的延迟,因此相较于传统无线连接,具备较低的响应延迟。
进一步地,第一触控电极组131包括有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311,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1311可分别覆盖一第一信号电极211的端部,以使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一信号电极211电性耦合。在第一触控电极1311通电后,其可采集其所覆盖的第一信号电极211的激励信号。
第二触控电极组132包括有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321,第二触控电极组132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1321可分别覆盖一第二信号电极212的端部,以使第二触控电极组132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二信号电极212电性耦合。在第二触控电极1321通电后,其可向其所覆盖的第二信号电极212反馈由激励信号转换得到的反馈信号。
此外,为提供一种适配游戏手柄的触控设计,在使用游戏手柄触控电容触摸屏21的期间,始终与所耦合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第二信号电极212保持有连接关系,即上述第一触控电极1311覆盖第一信号电极211的端部,以及第二触控电极1321覆盖第二信号电极212的端部。其原因在于:在使用游戏手柄触控电容触摸屏21的期间,使用者随时可能输入触摸控制指令(例如通过按压物理按键的方式等)。若每次使用者输入触摸控制指令,第一触控电极1311或第二触控电极1321均需要执行覆盖第一信号电极211或第二信号电极212的动作,才能采集/传输信号,将会致使响应延迟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为最大限度降低响应延迟,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结构13始终与所耦合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保持有连接关系,而选择性地给第一触控电极1311通电,以采集激励信号,即接收到触摸控制指令的同时给第一触控电极1311上电。第一触控电极1311在通电状态下,才能够与第一信号电极211电容耦合,采集激励信号,因此在无需第一触控电极1311采集激励信号的状态下,该第一触控电极1311未通过有电荷。
同理,第二触控电极1321始终与所耦合的第二信号电极212保持有连接关系,而选择性地给第二触控电极1321通电,用于向第二信号电极212反馈由激励信号转换得到的反馈信号。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信号电极211与第二信号电极212的延伸方向通常相互垂直,形成纵横交错的阵列形式。并且由于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311仅覆盖第一信号电极211的端部,第二触控电极组132中的第二触控电极1321同样也仅覆盖第二信号电极212的端部,因此由第一触控电极组131成的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以及由第二触控电极组132成的第二触控电极组132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为减小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132所占据电容触摸屏21的显示面积。优选地,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132覆盖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第二信号电极212的端部1~5mm,例如2mm、3mm等。
以下大致阐述触控装置组件对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摸的实现原理:
第一步: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311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一信号电极211电性耦合;并且第二触控电极组132中的第二触控电极1321与电容触摸屏21上的多个第二信号电极212电性耦合。
第二步:接收触摸控制指令;其中,触摸控制指令用于描述对电容触摸屏21上的目标触摸点M进行模拟触摸,其可以来自于游戏手柄上的物理按键,例如通过按压游戏手柄上的物理按键,实现触摸控制指令的输入。
第三步:由于目标触摸点M在电容触摸屏21上的位置已知。给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中耦合该目标触摸点M所在第一信号电极211的第一触控电极1311通电,以使该第一触控电极1311从其所覆盖的第一信号电极211采集激励信号;
通电状态下的第一触控电极1311与第一信号电极211耦合,会从第一信号电极211中吸收部分电荷,所吸收的电荷流即为上述激励信号。
第四步:将所采集的激励信号进行增益处理,从而生成反馈信号;
若要实现对目标触摸点M的模拟触摸,就需要引起目标触摸点M对应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第二信号电极212间的互电容发生足够大的改变,使得电容触摸屏21能够检测出目标触摸点M对应的互电容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所采集的激励信号进行增益处理,将激励信号的幅值不失真地放大至指定幅度,以引起目标触摸点M对应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第二信号电极212间的互电容量发生足够大的改变,而增益后的激励信号即为反馈信号。
第五步:将反馈信号反馈至目标触摸点M对应的第二信号电极212,目标触摸点M所对应的第二信号电极212接收该反馈信号后,目标触摸点M对应的第一信号电极211以及第二信号电极212间的互电容量发生改变,并能够被电容触摸屏21检测到,电容触摸屏21判定该目标触摸点M被触摸,从而实现对目标触摸点M的模拟触摸。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1固定于连接装置12的承载平台15一侧,操作装置11供使用者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操作装置11是一种单手操作的概念。操作装置11固定于承载平台15的一侧,供使用者手把持并进行操作,而承载平台15的其他侧面是未设置其他操作装置11的。移动终端2完成装配并承载于承载平台15上后,使用者一只手用于握持操作装置11,通过操作装置11操控移动终端2上的部分内容(例如虚拟按键等);另一只手仍然用于握持移动终端2,对移动终端2上的部分内容仍然采用人手指触摸,以达到控制的效果。
本实施例之所以提出单手操作的概念,其原因在于目前部分游戏所设计的游戏内容中存在不适合操作装置11进行控制的部分。举例而言,关于游戏中技能的释放,部分技能需要使用者先按住该技能,选择出所要释放的技能,之后在保持按住的状态下通过挪动手指,以选择该技能的施法方向,之后松开该技能,完成该技能的释放过程。如果通过模拟触摸的方式实现上述技能的释放,就需要所使用的物理按键同时具备摇动以及按压的功能。而通常按键并不具备类似摇杆的摇动功能,或是摇杆不具备按键的按压功能,无法兼顾摇动以及按压的功能。
至少基于上述理由,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触控装置组件1仅在承载平台15的一侧固定有操作装置11,而承载平台15的其他侧面并未设置其他操作装置11,使得触控装置组件1符合单手操作的概念。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组件可以包括两个操作装置,各操作装置与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操作装置11相同。上述两个操作装置分别固定于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第一止挡部件以及第二止挡部件相邻,使得使用者可以对触控装置组件进行双手操作,以丰富使用者的操控方式。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丰富使用者的操控方式以及改善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触控装置组件可以包括多个操作装置,各操作装置均与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操作装置11相同,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4-6。以下阐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限位结构装配并固定移动终端的原理:
限位结构14进一步包括第一止挡部件16以及第二止挡部件17,第一止挡部件16与第二止挡部件17分别设置于所承载平台15相对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操作装置11相邻,第一止挡部件16与第二止挡部件17之间的距离W可调整设置,以适配并夹持移动终端2,从而将移动终端2固定于承载平台15上。
第二止挡部件17与承载平台15固定连接,第一止挡部件16与承载平台15可滑动连接。
第二止挡部件17包括有第一延伸平台171,第一延伸平台171与承载平台15相对设置,第一延伸平台171靠近承载平台15的侧面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组131,即图中虚线部分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组131。第一延伸平台171靠近承载平台15的侧面为第一延伸平台171的背面,从操作装置11表面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一触控电极组131,因此以虚线示之。
操作装置11与承载平台15连接的一侧包括有第二延伸平台111,第二延伸平台111与承载平台15相对设置,第二延伸平台111靠近承载平台15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组132,即图中虚线部分所示为第二触控电极组132。第二延伸平台111靠近承载平台15的侧面为第二延伸平台111的背面,从操作装置11表面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二触控电极组132,因此以虚线示之。
请参阅图7。图7展示了从第一延伸平台171以及第二延伸平台111的背面观察第一触控电极组131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132的装配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限位结构14装配以及固定移动终端2的过程中,第一延伸平台171与第二延伸平台111二者延伸方向的交点与移动终端2对应的端角固定,并沿第一方向调整第一止挡部件16与第二止挡部件17之间的距离,以适配移动终端2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固定移动终端2于限位结构14上。
第一止挡部件16与承载平台15之间通过一活动结构连接,以使第一止挡部件16与承载平台15之间能沿第一方向作相对运动,以在第一止挡部件16以及第二止挡部件17之间形成可调的用于装配移动终端2的容纳空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触控装置组件的纵向,在图5-6中采用箭头A表示。
进一步地,活动结构包括:至少一第一伸缩件151、一或多个第一定位部152、以及一或多个第二定位部153;第一伸缩件151连接承载平台15及第一止挡部件16,能沿第一方向伸缩;第一定位部152和第二定位部153连接承载平台15及第一止挡部件16中的一者及另一者。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52连接第一止挡部件16,第二定位部153连接承载平台15。
活动结构还包括:第三定位部154、第四定位部155;第三定位部154与第一定位部152相对设置,且均沿第一方向设于第一止挡部件16上;第四定位部155与第二定位部153相对设置,均沿第二方向设于承载平台15上,且位于第一定位部152和第三定位部154形成的相对空间中。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为触控装置组件的横向,在图5-6中采用箭头B表示。
活动结构还包括滑动件156、第三伸缩件157。滑动件156位于第一定位部152和第三定位部154形成的相对空间中,且设有梯形镂空部158,以供容纳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第三伸缩件157分别连接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
梯形镂空部158的两腰分别设有第一滑动路径1581和第二滑动路径1582,分别供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滑动。第二定位部153、第四定位部155滑动靠近至梯形镂空部158的腰顶时,第三伸缩件157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二定位部153脱开于第一定位部152,第四定位部155脱开于第三定位部154;第二定位部153、第四定位部155滑动靠近至梯形镂空部158的腰底时,第三伸缩件157处于压缩或者自然状态,且第二定位部153结合于第一定位部152,第四定位部155结合于第三定位部154。
可选地,活动结构包括操作部1591,操作部1591外露于承载平台15。具体如图8所示,承载平台15设有连通承载平台15内部和外部的通孔1592,且通孔1592的尺寸与操作部1591匹配,操作部1591穿过通孔1592曝露于使用者的操作区域中。
图6展示了第二定位部153脱开于第一定位部152,第四定位部155脱开于第三定位部154的示意图。结合图5和图6可知:以图5作为初始状态,于该初始状态下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位于梯形镂空部158的腰底,且第二定位部153与第一定位部152结合,第四定位部155与第三定位部154结合,且第三伸缩件157处于压缩或者自然状态以使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之间处于相互排斥或者既不排斥也不吸引的状态。使用者可通过操作部1591带动滑动件156沿第一方向并远离第一止挡部件16滑动,以使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相对滑动至图6所示的梯形镂空部158腰顶,于该状态下第二定位部153脱开于第一定位部152,第四定位部155脱开于第三定位部154,第一止挡部件16处于自由状态下而到达预设位置。待第一止挡部件16到达预设位置后,使用者可通过操作部1591带动滑动件156沿第一方向并靠近第一止挡部件16滑动,以使第二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部155相对滑动回到梯形镂空部158的腰底,第二定位部153结合于第一定位部152且第四定位部155结合于第三定位部154,进而将第一止挡部件16定位于预设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镂空部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梯形,事实上只需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即可供第二定位部153、第四定位部155滑动,并实现结合或脱开第一定位部152、第三定位部154。此外,梯形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正梯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梯形也可以是倒梯形或者中心对称线与第一方向非平行的梯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活动结构还包括第二伸缩件1561,第二伸缩件1561连接承载平台15和滑动件156。第二伸缩件1561在第一止挡部件16达到预设位置后,为滑动件156提供弹性回复力,通过滑动件156带动第二定位部153结合于第一定位部152且带动第四定位部155结合于第三定位部154,从而通过弹性回复力自动将第一止挡部件16锁定于预设位置,不仅便于用户操作且提升锁定第一止挡部件16的效率。
可选地,活动结构还包括一或多根限位轴1511,限位轴151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伸缩件151套设于限位轴1511之外,从而防止第一止挡部件16在活动过程中偏离第一方向,不仅便于用户操作还提升锁定第一止挡部件16的精度。
上述内容中的伸缩件是指具有弹性的可伸缩的部件,例如弹簧等。各定位部是指具有定位功能的部件,各定位部之间的结合可通过齿部的啮合实现,也可通过容纳孔和插入部的插入结合实现,还可通过卡合连接实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9,图9是图1所示触控装置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地,操作装置11连接有承载平台15的侧面设置有开口112,开口112暴露有导电泡棉,导电泡棉与触控装置组件1的地线电性连接,导电泡棉用于连通移动终端2与触控装置组件1的地信号,使得移动终端2与触控装置组件1二者共地设置,以降低由于移动终端2与触控装置组件1二者的地信号未连通,对电容触摸屏21的模拟触控造成的信号干扰。
进一步地,承载平台15表面设置有导热层18,导热层18用于接触移动终端2,并对移动终端2进行散热。承载平台15内部填充有导热介质,导热介质用于将导热层18所传导的热量向承载平台15外传导。
可选地,导热层18的材质可以为石墨烯等,导热介质的材质可以为硅脂等,在此不做限定。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游戏手柄上按键的操控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包括摇杆、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摇杆、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设置于操作装置的顶面且靠近操作装置边缘设置;摇杆、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沿第一方向的对称轴相互平行且互不重合,并且摇杆、第一按键以及第二按键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按键相对摇杆靠近操作装置边缘设置,第二按键相对第一按键远离操作装置边缘并远离摇杆设置。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实用新型操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1包括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设置于操作装置11的顶面且靠近操作装置11边缘设置。
操作装置11的顶面由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定义。具体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相互垂直。上述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设置于由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所定义的操作装置11的顶面。在图中,第一方向由箭头C表示,第二方向由箭头D表示。
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沿第一方向的对称轴相互平行且互不重合,并且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按键114相对摇杆113靠近操作装置11边缘设置。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的位置关系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使得使用者在使用大拇指操作摇杆113的同时,能够利用大拇指的指节按压第一按键114,以使操作装置11上的按键组合具备更多样化的操控方式,丰富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自然屈曲并向靠近摇杆113的方向延伸。为使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的位置关系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就需要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的连线能够与使用者大拇指的延伸方向重合,即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摇杆113位于上端,第一按键114位于下端,并且第一按键114相对摇杆113靠近操作装置11边缘设置。如此一来,当使用者在使用大拇指操作摇杆113的同时,能够利用大拇指的指节按压第一按键11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按键114与第二按键115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按键114位于上端,第二按键115位于下端,并且第二按键115相对第一按键114远离操作装置11边缘并远离摇杆113,使得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二者与操作装置11人手握点O的距离接近。当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通过自然地扭动,即可按压到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以便于使用者通过操作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实现上述实施例中触摸控制指令的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操作装置11包括一个第一按键114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对本实施例所阐述操作装置11所包括第一按键114的数量造成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操作装置1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按键114,各第一按键114相对集中设置,且各第一按键114均相对于摇杆113而言更靠近操作装置11的边缘,以在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其大拇指操作摇杆113的同时,能够利用大拇指的指节按压第一按键114,并且通过大拇指自然地扭动即可按压到不同的第一按键114,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在操作装置11顶面上的投影为圆形,用以优化使用者操作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时的手感,从而改善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为保证摇杆113与第一按键114的位置关系能够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以及保证第一按键114与第二按键115的位置关系也能够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以下对摇杆113、第一按键114以及第二按键115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
摇杆113表面的圆心以及第一按键114表面的圆心二者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H1可以为15~20mm,例如17.73mm等,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2可以为5~10mm,例如9.29mm等。摇杆113表面的圆心以及第二按键115表面的圆心二者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H3可以为20~25mm,例如21.83mm等,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4可以为0~5mm,例如2.71mm等。第一按键114表面的圆心以及第二按键115表面的圆心二者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H5可以为0~5mm,例如4.1mm等,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6可以为10~15mm,例如12mm等。
进一步地,操作装置11进一步包括第三按键116,第三按键116设置于操作装置11的顶面。第二按键115与第三按键116沿第一方向的对称轴相互重合且第三按键116设置于第二按键115远离摇杆113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按键114、第二按键115以及第三按键116在操作装置11顶面上的位置关系,旨在使得第一按键114、第二按键115以及第三按键116三者与操作装置11人手握点O的距离接近。当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通过自然地扭动,即可按压到第一按键114、第二按键115以及第三按键116,以便于使用者通过操作第一按键114、第二按键115以及第三按键116,实现上述实施例中触摸控制指令的输入。
可选地,为保证第一按键114、第二按键115以及第三按键116的位置关系能够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第二按键115表面的圆心以及第三按键116表面的圆心二者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H7可以为15~20mm,例如16.47mm等。
并且,操作装置11进一步包括侧边按键117,操作装置11侧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侧边按键117。优选地,侧边按键117设置于操作装置11的侧面并靠近摇杆113设置,以方便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11时其食指能够触碰并按压侧边按键117。
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操作装置11通过额外设置第三按键116以及侧边按键117,以进一步丰富操作装置11上的按键组合的操控方式,满足使用者对操作装置11更高层次的使用要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按键115、第三按键116以及侧边按键117同样可以与第一按键114一样,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装置组件中,触控结构与电容触摸屏的信号电极之间通过电性耦合的形式连接,其信号传输过程中不涉及无线通信,因此具备较低的响应延迟,并且电性耦合无需依赖线缆等导线结构,即可搭建信号传输通道,能够简化设备结构。并且在触控装置组件装配有移动终端期间,触控结构与信号电极始终保持有连接关系,以进一步降低响应延迟。此外,操作装置上的摇杆与第一按键的位置关系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并且第一按键与第二按键的位置关系同样符合使用者手握持操作装置时其大拇指的结构特性,从而使操作装置上的按键组合具备更多样化的操控方式,丰富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实用新型触控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系统3包括触控装置组件31以及移动终端32,触控装置组件31与移动终端32装配于一体,移动终端32包括电容触摸屏321,电容触摸屏321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图中未标识),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电容触摸屏321的具体结构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触控装置组件31包括操作装置311以及连接装置312,操作装置311与连接装置312连接,操作装置311用于对电容触摸屏321进行模拟触控。
连接装置312包括触控结构313以及限位结构314,限位结构314包括一承载平台315,承载平台315用于承载移动终端32,并且触控结构313与承载平台315相对设置,触控结构313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316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317,第一触控电极组316可与多个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第二触控电极组317可与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触控装置组件31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触控装置组件31,并且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触控装置组件31实现对电容触摸屏321进行模拟触摸的触控原理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组件可装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容触摸屏,所述电容触摸屏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
所述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操作装置用于对所述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移动终端,并且所述触控结构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设置,所述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可分别覆盖一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的端部并保持与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的连接关系,以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且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可分别覆盖一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的端部并保持与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的连接关系,以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与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组件包括一所述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连接装置为一体结构,所述操作装置固定于所述承载平台一侧;
所述限位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一止挡部件以及第二止挡部件,所述第一止挡部件与所述第二止挡部件分别设置于所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所述操作装置相邻,所述第一止挡部件与所述第二止挡部件之间的距离可调整设置,以适配并夹持所述移动终端,从而将所述移动终端固定于所述承载平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装置组件包括两个所述操作装置,所述两个操作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止挡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件分别与所述两个操作装置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部件与所述承载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件与所述承载平台可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止挡部件包括有第一延伸平台,所述第一延伸平台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延伸平台靠近所述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
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承载平台连接的一侧包括有第二延伸平台,所述第二延伸平台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延伸平台靠近所述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连接有所述承载平台的侧面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暴露有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与所述触控装置组件的地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泡棉用于连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触控装置组件的地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表面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用于接触所述移动终端,并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所述承载平台内部填充有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用于将所述导热层所传导的热量向所述承载平台外传导;
所述导热层的材质为石墨烯,所述导热介质的材质为硅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表面设置有按键以及摇杆,且所述操作装置侧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按键,所述按键以及所述摇杆用于对所述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
10.一种触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系统包括触控装置组件以及移动终端,所述触控装置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装配于一体,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容触摸屏,所述电容触摸屏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以及多个第二信号电极,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并且相互交错排布,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电极的重叠位置为触摸点;
所述触控装置组件包括操作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所述操作装置与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操作装置用于对所述电容触摸屏进行模拟触控;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触控结构以及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一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用于承载所述移动终端,并且所述触控结构与所述承载平台相对设置,所述触控结构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组以及第二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电性耦合,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组可与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电性耦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18668.3U CN208636809U (zh) | 2018-07-27 | 2018-07-27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18668.3U CN208636809U (zh) | 2018-07-27 | 2018-07-27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36809U true CN208636809U (zh) | 2019-03-22 |
Family
ID=65741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18668.3U Ceased CN208636809U (zh) | 2018-07-27 | 2018-07-27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36809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3939A (zh) * | 2017-10-27 | 2018-11-13 | 上海飞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CN115427123A (zh) * | 2020-03-03 | 2022-12-02 | 骨干实验室公司 | 具有保持打开特征的用于移动设备的游戏控制器 |
US11707670B2 (en) | 2020-03-03 | 2023-07-25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for a mobile device with extended bumper button |
US11826642B2 (en) | 2020-03-03 | 2023-11-28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for a mobile device with flat flex connector |
US12070678B2 (en) | 2022-12-21 | 2024-08-27 | Backbone Labs, Inc. | Dynamically changing button indicia for a game controller |
US12074946B2 (en) | 2022-11-04 | 2024-08-27 | Backbone Lab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tent capability detection |
US12115443B2 (en) | 2020-03-03 | 2024-10-15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with magnetic wireless connector |
US12121800B2 (en) | 2023-07-20 | 2024-10-22 | Backbone Labs, Inc. | Haptics for touch-input hardware interfaces of a game controller |
-
2018
- 2018-07-27 CN CN201821218668.3U patent/CN208636809U/zh not_active Ceased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3939A (zh) * | 2017-10-27 | 2018-11-13 | 上海飞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CN108803939B (zh) * | 2017-10-27 | 2023-12-22 | 上海飞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CN115427123A (zh) * | 2020-03-03 | 2022-12-02 | 骨干实验室公司 | 具有保持打开特征的用于移动设备的游戏控制器 |
US11707670B2 (en) | 2020-03-03 | 2023-07-25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for a mobile device with extended bumper button |
US11826642B2 (en) | 2020-03-03 | 2023-11-28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for a mobile device with flat flex connector |
US11839810B2 (en) | 2020-03-03 | 2023-12-12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for a mobile device |
CN115427123B (zh) * | 2020-03-03 | 2024-02-06 | 骨干实验室公司 | 具有保持打开特征的用于移动设备的游戏控制器 |
US12115443B2 (en) | 2020-03-03 | 2024-10-15 | Backbone Labs, Inc. | Game controller with magnetic wireless connector |
US12074946B2 (en) | 2022-11-04 | 2024-08-27 | Backbone Lab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tent capability detection |
US12070678B2 (en) | 2022-12-21 | 2024-08-27 | Backbone Labs, Inc. | Dynamically changing button indicia for a game controller |
US12121800B2 (en) | 2023-07-20 | 2024-10-22 | Backbone Labs, Inc. | Haptics for touch-input hardware interfaces of a game controlle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893607U (zh) | 操作装置以及触控装置组件 | |
CN208636809U (zh)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
CN209392718U (zh) | 一种互换式手机游戏手柄 | |
CN201985836U (zh) | 电容式触摸屏设备的按键扩展装置 | |
CN104258565B (zh) | 游戏控制器套件 | |
CN207532765U (zh) | 手机用游戏手柄 | |
KR102180169B1 (ko) | 스마트 컨트롤러 | |
CN104767854B (zh) | 具有复用按键的智能终端 | |
JP2013135830A (ja) |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 |
CN102955580B (zh) | 鼠标及其模拟触控操作的方法 | |
US20160162035A1 (en) | Remote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Mobile Device | |
CN102981555B (zh) | 移动式产品扩展装置 | |
CN107961532A (zh) | 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输入设备及智能终端 | |
CN204559692U (zh) | 具有复用按键的智能终端 | |
US20100045606A1 (en) | Portable computer | |
KR20180033627A (ko) | 패치형 컨트롤러 | |
CN208636808U (zh) | 触控装置组件以及触控系统 | |
CN208798041U (zh) | 手机外设装置 | |
CN207706225U (zh) | 一种用于智能终端的输入设备及智能终端 | |
CN202929573U (zh) | 手持式无线鼠标键盘和手柄输入设备 | |
CN207337651U (zh) | 控制器 | |
CN205730303U (zh) | 一种可控制按键预值的蓝牙游戏控制器 | |
CN206894743U (zh) |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用无线辅助控制器 | |
CN206363197U (zh) | 笔记本电脑 | |
CN210904925U (zh) | 一种带有可拆卸游戏手柄的平板电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IW01 |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
IW01 |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00331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4379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