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98052U - 一种茶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98052U
CN208598052U CN201820974685.3U CN201820974685U CN208598052U CN 208598052 U CN208598052 U CN 208598052U CN 201820974685 U CN201820974685 U CN 201820974685U CN 208598052 U CN208598052 U CN 2085980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bowl
accommodating chamber
support leg
fastening par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746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9746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980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980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980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壶,包括:壶体,设有第一收容腔;滤杯,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内,其中滤杯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以通过第一卡置部将滤杯卡置在壶体的顶部,且滤杯设有第二收容腔,滤杯的侧壁设置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其中,滤杯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其中支撑脚与滤杯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且滤杯的底部设有朝向滤杯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其中第一凸起的顶部设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三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通孔。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茶壶在泡茶时,能够使得壶体内的沸水在滤杯内流动,使得泡出来的茶水的效果更佳,味道更好,且不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茶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壶。
背景技术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喝茶、品茶开始成为生活质量的一种象征,其中茶壶成为人们泡茶的主要器具。现有的茶壶大多数由壶体、滤杯、壶盖等构成,而滤杯主要是用于放置茶叶,以对茶叶进行过滤。
然而,市面上的滤杯的底部设置有过滤孔,在利用滤杯将茶叶进行浸泡时,壶体的沸水从滤杯的底部进入滤杯内,而进入滤杯内的茶水无法在滤杯内流动,使得泡出来的茶水效果不佳,为了解决此问题,常常需要人工手动上下摆动滤杯才能使得壶体内的茶水达到高品质,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壶,能够使得壶体内的沸水在滤杯内流动,使得泡出来的茶水的效果更佳,且不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茶壶,包括:壶体,设有第一收容腔;滤杯,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内,其中滤杯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以通过第一卡置部将滤杯卡置在壶体的顶部,且滤杯设有第二收容腔,滤杯的侧壁设置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其中,滤杯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其中支撑脚与滤杯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且滤杯的底部设有朝向滤杯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其中第一凸起的顶部设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三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通孔。
其中,第一凸起设置在滤杯的底部的中心。
其中,第二通孔处于滤杯的高度比第一通孔处于滤杯的高度高。
其中,支撑脚呈环形状,其中支撑脚的底部与第一卡置部的距离小于第一收容腔的深度,使得滤杯悬空设置在第一收容腔内。
其中,支撑脚呈环形状,其中支撑脚的底部与第一卡置部的距离等于第一收容腔的深度,且支撑脚的侧壁设有使第三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三通孔。
其中,还包括:壶盖,设置在滤杯的顶部,用于盖住第二收容腔,其中壶盖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
其中,滤杯的顶部的内壁设有第二卡置部,以通过第二卡置部将壶盖卡置在滤杯的顶部。
其中,第二收容腔的截面呈圆形状,其中第二卡置部为设置在滤杯的顶部的内壁的环形凸圈,壶盖设有收容在环形凸圈内且呈圆形状的收容体和卡置在环形凸圈外且呈圆形状的的卡置体。
其中,收容体设有凸起点,环形凸圈设有用于收容凸起点的收容槽,以使得壶盖通过凸起点卡置在滤杯上。
其中,壶体的侧壁间隔设置有排气通道和第二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茶壶包括:壶体,设有第一收容腔;滤杯,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内,其中滤杯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以通过第一卡置部将滤杯卡置在壶体的顶部,且滤杯设有第二收容腔,滤杯的侧壁设置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其中,滤杯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其中支撑脚与滤杯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且滤杯的底部设有朝向滤杯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其中第一凸起的顶部设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三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通孔。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茶壶在泡茶时,能够使得壶体内的沸水在滤杯内流动,使得泡出来的茶水的效果更佳,且不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茶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茶壶的滤杯的侧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茶壶的滤杯的顶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茶壶的壶盖的侧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茶壶的壶盖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该茶壶包括壶体10、滤杯11和壶盖12。
壶体10设有第一收容腔101。应理解,壶体10主要用于煮沸开水,以通过壶体10内的沸水泡茶。
在本实施例中,壶体10的侧壁间隔设置有排气通道和第二把手102,以通过排气通道排出蒸汽,通过第二把手102握住壶体10。
优选地,壶体10的外壁的截面呈圆形状,进一步的,第一收容腔101的截面呈圆形状。
滤杯11收容在第一收容腔101内。应理解,滤杯11主要用于放置茶叶,以对茶叶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滤杯11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116,以通过第一卡置部116将滤杯11卡置在壶体10的顶部。
应理解,滤杯11的截面呈圆形状,而第一卡置部116呈环形状设置。优选地,壶体10的顶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卡置部116的外径,以使得滤杯11通过第一卡置部116卡置在壶体10的顶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滤杯11设有第二收容腔110,其中滤杯11的侧壁设置有使第二收容腔110与第一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一通孔115。应理解,第一通孔115可以设置在滤杯11的侧壁的多个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滤杯11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111,其中支撑脚111与滤杯11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112。进一步的,滤杯11的底部设有朝向滤杯11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113,其中第一凸起113的顶部设有使第二收容腔110与第三收容腔112连通的第二通孔114。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4的孔径比第一通孔115的孔径大,第二通孔114的孔径设置的比较大主要是能够快速让水流进第二收容腔110内,而第一通孔115的孔径设置的比较小主要是能够过滤茶叶,使得茶叶不从第二收容腔110流至第一收容腔101内。
优选地,第一凸起113设置在滤杯11的底部的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4处于滤杯11的高度比第一通孔115处于滤杯11的高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脚111呈环形状,其中支撑脚111的底部与第一卡置部116的距离小于第一收容腔101的深度,使得滤杯11悬空设置在第一收容腔101内,使得第一收容腔101的水可以流至第三收容腔112内,或者使得第三收容腔112的水可以流至第一收容腔101内。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脚111呈环形状,其中支撑脚111的底部与第一卡置部116的距离等于第一收容腔101的深度,且支撑脚111的侧壁设有使第三收容腔112与第一收容腔101连通的第三通孔,使得第一收容腔101的水可以流至第三收容腔112内,或者使得第三收容腔112的水可以流至第一收容腔101内。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脚111的底部延伸设有密封板,使得密封板、支撑脚111和滤杯11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112,且密封板间隔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以通过第一收容腔101的水通过第四通孔流至第三收容腔112内。优选地,密封板与第一卡置部116的距离略小于第一收容腔101的深度。
壶盖12设置在滤杯11的顶部,其中壶盖12用于盖住第二收容腔110。
在本实施例中,滤杯11的顶部的内壁设有第二卡置部112,以通过第二卡置部112将壶盖12卡置在滤杯11的顶部。
具体地,第二收容腔110的截面呈圆形状,其中第二卡置部117为设置在滤杯11的顶部的内壁的环形凸圈,且壶盖12设有收容在环形凸圈内且呈圆形状的收容体121和卡置在环形凸圈外且呈圆形状的的卡置体122。
优选地,收容体121的外径等于或略小于第二收容腔110的内径,而卡置体122的外径大于第二收容腔110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中,收容体121设有凸起点1211,环形凸圈设有用于收容凸起点1211的收容槽1171,以使得壶盖12通过凸起点1211卡置在滤杯11上。应理解,收容体121和凸起点1211所形成的长度大于第二收容腔110的内径,而第二收容腔110和收容槽1171所形成的长度等于收容体121和凸起点1211所形成的长度。
进一步的,收容体121的厚度比环形凸圈的厚度大,且凸起点1211设置在收容体121远离卡置体122的一端上,优选地,凸起点1211与卡置体122的距离大于环形凸圈的厚度,使得凸起点1211通过收容槽1171进入第二收容腔110的顶部时,通过旋转壶盖12,使得凸起点1211与收容槽1171不对应,此时可通过壶盖12带动滤杯11一起移动。具体地,需要拿起或放下滤杯11时,将壶盖12的凸起点1211对应收容槽1171以将收容体121放进第二收容腔110内,旋转壶盖12,使得凸起点1211与收容槽1171不对应,此时凸起点1211卡置滤杯11,可通过壶盖12将滤杯11拿起或放进壶体10内。
优选地,壶盖12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120,可通过第一把手120拿起壶盖12。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的一种泡茶方式中,滤杯11放置在第一收容腔101内泡茶时,可以将壶体10的水覆盖过第一凸起113,由于滤杯11的底部与壶体10的底部对应,因此在烧水煮茶时,壶体10的底部的水先烧开煮沸,即第三收容腔112的水会优选沸腾,此时第三收容腔112的水通过第二通孔114流动至第二收容腔110内,而第二收容腔110内的水对茶叶进行煮沸浸泡及过滤,同时第二收容腔110的水通过第一通孔115流动至第一收容腔110内,以带出茶水,使得茶水均匀流至壶体10的各个位置,最后第一收容腔110的水再次通过支撑脚111流入第三收容腔112内,以此循环,使得泡出来的茶水的效果更佳,无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泡茶方式中,滤杯11放置在第一收容腔101内泡茶时,将壶体10的水低于第一凸起113的顶部,而壶体10的水高于第一通孔115,由于滤杯11的底部与壶体10的底部对应,因此在烧水煮茶时,壶体10的底部的水先烧开煮沸,即第三收容腔112的水会优选沸腾并产生水蒸气,此时第三收容腔112的水蒸气通过第二通孔114流动至第二收容腔110内并对茶叶进行煮泡,而第二收容腔110的茶汤从第一通孔115输出至第一收容腔101,这种泡茶方式能够使得茶与水分离,在不破坏茶叶中微量分子的前提下,使得水和水蒸气充分萃取茶叶中的有机成分,使得口感倍加。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茶壶包括:壶体,设有第一收容腔;滤杯,收容在第一收容腔内,其中滤杯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以通过第一卡置部将滤杯卡置在壶体的顶部,且滤杯设有第二收容腔,滤杯的侧壁设置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其中,滤杯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其中支撑脚与滤杯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且滤杯的底部设有朝向滤杯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其中第一凸起的顶部设有使第二收容腔与第三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通孔。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茶壶在泡茶时,能够使得壶体内的沸水在滤杯内流动,使得泡出来的茶水的效果更佳,且不需人工操作,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茶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体,设有第一收容腔;
滤杯,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其中所述滤杯的顶部的外壁设有第一卡置部,以通过所述第一卡置部将所述滤杯卡置在所述壶体的顶部,且所述滤杯设有第二收容腔,所述滤杯的侧壁设置有使所述第二收容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滤杯的底部的边缘设有支撑脚,其中所述支撑脚与所述滤杯的底部形成第三收容腔,且所述滤杯的底部设有朝向所述滤杯的顶部延伸的第一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部设有使所述第二收容腔与所述第三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滤杯的底部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处于所述滤杯的高度比所述第一通孔处于所述滤杯的高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呈环形状,其中所述支撑脚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卡置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深度,使得所述滤杯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呈环形状,其中所述支撑脚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卡置部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深度,且所述支撑脚的侧壁设有使所述第三收容腔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三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壶盖,设置在所述滤杯的顶部,用于盖住所述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壶盖的顶部设有第一把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杯的顶部的内壁设有第二卡置部,以通过所述第二卡置部将所述壶盖卡置在所述滤杯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截面呈圆形状,其中所述第二卡置部为设置在所述滤杯的顶部的内壁的环形凸圈,所述壶盖设有收容在所述环形凸圈内且呈圆形状的收容体和卡置在所述环形凸圈外且呈圆形状的的卡置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体设有凸起点,所述环形凸圈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凸起点的收容槽,以使得所述壶盖通过所述凸起点卡置在所述滤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的侧壁间隔设置有排气通道和第二把手。
CN201820974685.3U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茶壶 Active CN2085980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74685.3U CN208598052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茶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74685.3U CN208598052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茶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98052U true CN208598052U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65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74685.3U Active CN208598052U (zh) 2018-06-22 2018-06-22 一种茶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980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51109U (zh) 一种组合茶壶
CN208598052U (zh) 一种茶壶
TWM505900U (zh) 濾杯結構
CN209983933U (zh) 一种能够自动沥水的陶瓷茶具
CN204635854U (zh) 具有洗茶和滤茶功能的茶杯
TWM622180U (zh) 浸泡式咖啡濾杯
CN209983929U (zh) 一种蒸馏紫砂壶
CN111839139A (zh) 泡茶壶
CN207561684U (zh) 一种360度旋转过滤茶具
CN205513822U (zh) 手动调节茶汤浓度的双立姿茶壶
CN206295248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茶杯滤网
CN213371183U (zh) 一种沸腾出水壶及陶瓷养生茶具
CN213786640U (zh) 可升降茶滤多用茶壶
CN205018910U (zh) 一种过滤料盒
CN218683592U (zh) 一体方便的泡茶杯
CN217565565U (zh) 便携式组合茶具
CN212489408U (zh) 泡茶壶
CN209662221U (zh) 带有可升降滤网的中药锅
CN203662430U (zh) 一种组合式蒸熏茶具
CN213189025U (zh) 一种盖碗
CN218515546U (zh) 一种茶杯
CN212939268U (zh) 一种两用茶盖
CN207721599U (zh) 一种配有茶盘的自动出水茶具
CN213909837U (zh) 蒸笼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155209U (zh) 一种保温效果好的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