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88891U -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88891U
CN208588891U CN201820771370.9U CN201820771370U CN208588891U CN 208588891 U CN208588891 U CN 208588891U CN 201820771370 U CN201820771370 U CN 201820771370U CN 208588891 U CN208588891 U CN 208588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along
bracket
bearing part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713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焜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8207713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888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88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8889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如下所述。承载件设置于壳体内。光学元件承载于承载件上。承载件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及位于两凸轮部之间的顶部。两凸轮部沿第一轴向配置。第一调整件与第二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承载件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两凸轮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二轴向移动,第一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第三调整件设置于承载件的上方并抵靠于顶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一轴向旋转。一种投影装置也被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可将光学元件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装置为一种用以产生大尺寸画面的显示装置,其成像原理是将光源模块所提供的照明光束藉由波长转换元件、滤光元件等光学元件引导或调整后,进一步藉由光阀(Light Value)转换成影像光束,而后将所述影像光束透过投影模块例如是投影镜头等组件投射到荧幕以形成影像(投影装置的组成不以此为限制)。使用者可利用投影装置并搭配投影屏幕,以配合影像源提供影像资讯做图像画面的呈现。因此,投影装置对于资讯的传递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被广泛地用于许多领域。
依据上述内容,可得知各种光学元件之间相对位置对于投影装置的成像效果具有相当的关联性。举例而言,应用于光源模块中的两个光源装置大致上呈垂直设置,而两者之间设置有大致上相对于光源装置呈45度倾斜设置的合光元件,使两个光源装置分别对应于所述合光元件的相对两侧,旨在将所述两个光源装置各自发出的光束藉由合光元件合并为同一光束后作为照明光束。如此,当光源装置与合光元件存在制作公差或组装公差、使投影装置于组装过程中定位不精准的情况下,将可能导致投影装置的成像效果出现品质不佳的问题。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可将光学元件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其具有上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可将光学元件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光学元件。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包括:壳体、承载件、第一调整件、第二调整件以及第三调整件。承载件设置于壳体内。光学元件承载于承载件上且允许光束穿过。承载件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及位于两凸轮部之间的顶部。两凸轮部沿第一轴向配置。第一调整件与第二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承载件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两凸轮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二轴向移动,第一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第三调整件设置于承载件的上方并抵靠于顶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一轴向旋转。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装置,包括光源模块、光阀及投影镜头。光源模块用于提供照明光束。光阀配置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照明光束转换成影像光束,而投影镜头配置于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光源模块包括:光学元件、光学元件调整机构以及两光源装置。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包括:壳体、承载件、第一调整件、第二调整件以及第三调整件。承载件设置于壳体内。光学元件承载于承载件上。承载件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及位于两凸轮部之间的顶部。两凸轮部沿第一轴向配置。第一调整件与第二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承载件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两凸轮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二轴向移动,第一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第三调整件设置于承载件的上方并抵靠于顶部,以推动承载件与光学元件沿第一轴向旋转。两光源装置配置于壳体上,且分别对应于光学元件的相对两面。两光源装置各自发出光束,两光束藉由光学元件合并为同一光束,以构成照明光束。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藉由调整件推动承载件,以使承载件沿对应的轴向移动或旋转,藉此调整承载件的位置,进而将承载于承载件上的光学元件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进一步来说,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包括上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可以在组装过程中改善因光学元件的制作公差或组装公差所产生的定位不精准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可将光学元件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投影装置中所应用的光源模块的分解图。
图3是图2的光源模块中所应用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4至图6是图3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图2是图1的投影装置中所应用的光源模块的分解图。请参考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200包括光源模块210、光阀220及投影镜头230。光源模块210用于提供照明光束IL。光阀220配置于照明光束IL的传递路径上,以将照明光束IL转换成影像光束B,而投影镜头230配置于影像光束B的传递路径上,以将影像光束B转换成投影光束P而投射出投影装置200。
具体而言,光源模块210包括:光学元件212、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以及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用于调整光学元件212,其中光学元件212例如是合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中,但不以此为限制。光源装置214a与214b例如是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激光二极管阵列或是发光二极管阵列等发光元件所构成的光源装置。此外,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光源模块还可包括波长转换元件(例如是荧光粉轮(Phosphor Wheel))、聚光元件(例如是多片透镜的组合)、滤光元件(例如是滤色轮(Filter Wheel))等光学组件。再者,光阀220例如是数字微镜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或者是硅基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LCOS panel)。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光阀220也可以是穿透式液晶面板或其他空间光调变器。而投影镜头230例如是包括具有屈光度的一或多个光学镜片的组合,光学镜片例如包括双凹透镜、双凸透镜、凹凸透镜、凸凹透镜、平凸透镜、平凹透镜等非平面镜片或其各种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投影镜头230是作为成像系统的一例而使用。然而,上述说明只是光源模块210、光阀220及投影镜头230的一例,投影装置200的组成与其所应用的光源模块210、光阀220及投影镜头230的组成可依据需求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图3是图2的光源模块中所应用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的立体图。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包括:壳体110、承载件120、支架130、第一调整件140、第二调整件150、第三调整件160、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承载件120设置于壳体110内,光学元件212承载于承载件120上且允许光束穿过,而支架130设置于壳体110内且耦接至承载件120。如此,光学元件212固设于承载件120上,使得光学元件212在空间中的位置可藉由调整承载件120的空间中的位置而一并调整,例如是藉由第一调整件140、第二调整件150、第三调整件160、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着同一轴向推动承载件120或推动耦接至承载件120的支架130而进行调整。理想的是,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配置于壳体110上的大致垂直的两侧面,而承载件120与作为光学元件212的合光元件在壳体110中相对于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呈现斜向配置,较佳的是在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之间大致上呈45度倾斜的位置,使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分别对应于光学元件212的相对两面,旨在将所述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各自发出的光束(未绘示)藉由作为光学元件212的合光元件合并为同一光束后作为如图1所指的照明光束IL,其中光学元件212例如是由多个反射区及多个穿透区交错配置的合光元件(未绘示),藉由调整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使来自光源装置214b的光束可分别穿过光学元件212的该些穿透区,来自光源装置214a的光束可分别被光学元件212的该些反射区反射,进而使两个光源装置214a与214b的光束可以准确地被导引到同一个光路径上而合并为照明光束IL。
更进一步地以图2与图3所标示的空间座标系为说明,但有关空间座标系的描述仅用于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可视为是各自配置在XY平面与YZ平面上以大致呈现垂直,而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与光学元件212配置于壳体110内,其中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可视为是配置在XY平面与YZ平面之间的45度位置的平面上,而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的其他构件则是用于调整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在壳体110内的位置。如此,在光学元件212位于最佳光学位置,即位于准确的45度位置时,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各自发出的光束(未绘示)可藉由光学元件212合并为照明光束IL(如图1所指),而后所述照明光束IL可沿着X轴发出光源模块210。
请先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承载件120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122、位于两凸轮部122之间的顶部124以及从两凸轮部122往外延伸的两轴部126。两凸轮部122沿第一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Y轴)配置在承载件120的相对两侧。两凸轮部122各自呈现半圆形,使其圆弧面的往外凸出。顶部124位于承载件120的上方而位于两凸轮部122之间。两轴部126沿第一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Y轴)延伸并配置在承载件120的相对两侧,且更进一步是两轴部从两凸轮部122分别朝正Y轴方向及负Y轴方向往外延伸。支架130具有相对的两卡槽132与相对的两倾斜部134,且两倾斜部134对应于两卡槽132。更进一步地,两卡槽132沿垂直于第一轴向的第二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Z轴)延伸,而两倾斜部134的倾斜面(未标号)相对于第三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X轴)具有一夹角。因应图面视角限制的缘故,图2与图3仅绘示其中一侧的凸轮部122与倾斜部134,但经说明后可知其数量与位置。
如此,藉由沿第一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Y轴)延伸的两轴部126穿过沿第二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Z轴)延伸的两卡槽132,使承载件120耦接至支架130,允许承载件120相对于支架130沿第二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Z轴)移动或沿第一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Y轴)旋转,且允许支架130带动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相对于壳体110沿垂直于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的第三轴向(即图2与图3中的X轴)移动,详如后续说明。
图4至图6是图3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的局部示意图。以下将以图2与图3依序搭配图4至图6来说明第一调整件140、第二调整件150、第三调整件160、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对承载件120或/及支架130进行推动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的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各自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穿设于支架130,且分别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设置于承载件120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承载件120的两凸轮部122,以推动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相对于支架130与壳体110移动。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例如是螺丝且透过旋转螺丝的方式使螺丝的螺杆(未标号)抵靠凸轮部122,但不以此为限。如此,当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进一步往支架130与壳体110内移动,例如是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支架130内时,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分别推动承载件120的两凸轮部122,且由于两凸轮部122邻近于两轴部126与两卡槽132,使得被推动的承载件120基于支架130的限位与引导而使承载件120相对于支架130与壳体110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移动,即承载件120的两轴部126可分别沿着支架130的两卡槽132于第二轴向移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还包括两弹性件E1与E2,对应设置于壳体110及承载件120的相对两侧之间且弹性件E1与弹性件E2的两相对端分别抵靠于壳体110及承载件120,更进一步地是设置于两凸轮部122与两轴部126的对应连接处。两弹性件E1与E2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分别抵靠两凸轮部122与两轴部126的对应连接处。如此,当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支架130内时,两弹性件E1与E2受到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移动的承载件120推动而被压缩,而当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往支架130外反向移动时,两弹性件E1与E2藉由释放压缩而得的弹性力带动承载件120沿第二轴向(即图2至图4中的Z轴)反向移动,使承载件120的两凸轮部122维持抵靠于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两弹性件E1与E2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2、图3与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调整件16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穿设于支架130,且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设置于承载件120的上方并抵靠于承载件120的顶部124,以推动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相对于支架130与壳体110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旋转。第三调整件160例如是螺丝,但不以此为限。如此,当第三调整件160进一步往支架130与壳体110内移动,例如是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支架130内时,第三调整件160沿第二轴向推动承载件120的顶部124,且由于顶部124相隔两轴部126与两卡槽132一段距离,使得承载件120基于支架130的限位(即两卡槽132与两轴部126的配合)以及基于弹性件E1与E2抵靠于壳体110及承载件120之间,而以两轴部126为轴心相对于支架130与壳体110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旋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还包括两弹性件E3与E4,对应设置于壳体110及承载件120之间,并对应承载件120的顶部124的相对两侧,更进一步得可以设置于壳体110的前板112(绘示于图2)与承载件120的相对两叉部128之间,其中两叉部128位于顶部124与第三调整件160的相对两侧且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延伸。两弹性件E3与E4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X轴)抵靠承载件120的相对两叉部128。如此,当第三调整件16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支架130内时,两弹性件E3与E4受到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旋转的承载件120以相对两叉部128推动而被压缩,而当第三调整件16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Z轴)往支架130外反向移动时,两弹性件E3与E4藉由释放压缩而得的弹性力带动承载件120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反向旋转,使承载件120的顶部124维持抵靠于第三调整件160。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两弹性件E3与E4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由于承载件120的两凸轮部122具有往外凸出的圆弧面,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分别接触所述圆弧面而抵靠于两凸轮部122,故当承载件120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旋转时,两凸轮部122的圆弧面维持接触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但并不与第一调整件140与第二调整件150产生干涉。亦即,藉由将两凸轮部122设置为圆弧面,可使承载件120沿第一轴向(即图2、图3与图5中的Y轴)旋转的动作更顺畅。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两凸轮部122的实施方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2、图3与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各自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穿设于壳体110(例如是穿设于图2与图3所示的顶板114),且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分别设置于支架130的相对两侧,并分别抵靠于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以推动支架13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例如是螺丝且透过旋转螺丝的方式使螺丝的螺杆(未标号)分别抵靠于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但不以此为限。如此,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进一步往壳体110内移动,例如是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壳体110内时,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推动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使得支架130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支架130具有限位孔136,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延伸。支架130藉由固定件190(绘示于图2)穿设于壳体110的顶版114至限位孔136而连接至壳体110(绘示于图2),且限位孔136允许支架130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旋转。换言之,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推动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时,藉由固定件190对限位孔136的限位以及两倾斜部134的斜向配置,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的移动转换为支架13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的移动,使得支架130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此外,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各自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推动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沿所述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不同距离时,支架130带动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相对于所述壳体110沿所述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旋转,即支架130以固定件190为转轴而带动承载件120与光学元件212相对于所述壳体110旋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还包括两弹性件E5与E6,对应设置于壳体110及支架130的相对两侧之间,更进一步地是设置于壳体110的前板112(绘示于图2)与支架130的相对两端部138(绘示于图6)之间。两弹性件E5与E6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抵靠承载件120的相对两端部138。如此,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进一步旋入壳体110内时,两弹性件E5与E6受到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旋转的支架130以相对两端部138推动而被压缩,而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往壳体110外反向移动时,两弹性件E5与E6藉由释放压缩而得的弹性力带动支架13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反向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反向旋转,使支架130的两倾斜部134维持抵靠于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上述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两弹性件E5与E6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由于承载件120透过两轴部126与支架130的两卡槽132的配合而耦接于支架130,故当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推动支架130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旋转时,承载件120基于支架130的限位(即两卡槽132与两轴部126的配合)而被支架130带动,使得承载件120与承载于承载件120上的光学元件212也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旋转。反之亦然,即当两弹性件E5与E6藉由弹性力带动支架130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反向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反向旋转时,承载件120与承载于承载件120上的光学元件212也同时被带动而相对于壳体110沿第三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X轴)反向移动或沿第二轴向(即图2、图3与图6中的Z轴)反向旋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两光源装置214a与214b配置于壳体110上的大致垂直的两侧面,即光源装置214a配置于壳体110的相对于顶板114的侧面,光源装置214b配置于壳体110的相对于前板112的侧面,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藉由第一调整件140、第二调整件150、第三调整件160、第四调整件170与第五调整件180在空间中沿着同一轴向(Z轴)推动承载件120或支架130,以使承载件120或支架130沿对应的轴向移动或旋转,藉此从同一轴向(从顶板114的位置)调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调整件以改变承载件120的位置,进而将承载于承载件120上的光学元件212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即将光学元件212调整成使两光源模块214a与214b发出的光束能够准确的合成同一光束的位置。进一步来说,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200包括上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100,可以在组装过程中改善因光学元件212的制作公差或组装公差所产生的定位不精准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投影装置200可将光学元件212调整至精确的最佳光学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
100:光学元件调整机构
110:壳体
112:前板
114:顶板
120:承载件
122:凸轮部
124:顶部
126:轴部
128:叉部
130:支架
132:卡槽
134:倾斜部
136:限位孔
138:端部
140:第一调整件
150:第二调整件
160:第三调整件
170:第四调整件
180:第五调整件
190:固定件
200:投影装置
210:光源模块
212:光学元件
214a、214b:光源装置
220:光阀
230:投影镜头
B:影像光束
E1、E2、E3、E4、E5、E6:弹性件
IL:照明光束
P:投影光束

Claims (20)

1.一种光学元件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包括:壳体、承载件、第一调整件、第二调整件以及第三调整件;其中,
所述承载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光学元件承载于所述承载件上且允许光束穿过,所述承载件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及位于所述两凸轮部之间的顶部,所述两凸轮部沿第一轴向配置;
所述第一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件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所述两凸轮部,以推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沿第二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轴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
所述第三调整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的上方并抵靠于所述顶部,以推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相对的两卡槽,所述承载件具有从所述两凸轮部往外延伸的两轴部,所述两轴部沿所述第一轴向配置,藉由所述两轴部穿过所述两卡槽,使所述承载件耦接至所述支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与所述第三调整件各自沿所述第二轴向穿设于所述支架,以推动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调整件与第五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相对两侧;
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两倾斜部,所述两倾斜部对应于所述两卡槽,所述第四调整件与所述第五调整件分别抵靠于所述支架的所述两倾斜部,以推动所述支架沿第三轴向移动,所述第三轴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及所述第二轴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卡槽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所述两轴部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藉由所述两轴部对应穿过所述两卡槽,允许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且允许所述支架带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限位孔,沿所述第三轴向延伸,所述支架藉由固定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而连接至所述壳体,且所述限位孔允许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二轴向旋转。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调整件与所述第五调整件各自沿所述第二轴向穿设于所述壳体,以推动所述支架的所述两倾斜部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不同距离,而所述支架带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轴向旋转。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支架的相对两端部之间,所述两弹性件沿所述第三轴向抵靠所述支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承载件的相对两侧之间,所述两弹性件沿所述第二轴向抵靠所述承载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承载件之间,并对应所述承载件的所述顶部的相对两侧,所述两弹性件沿第三轴向抵靠所述承载件。
11.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模块、光阀及投影镜头,所述光源模块用于提供照明光束,所述光阀配置于所述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以将所述照明光束转换成影像光束,而所述投影镜头配置于所述影像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其中所述光源模块包括:
光学元件;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包括:壳体、承载件、第一调整件、第二调整件以及第三调整件;其中,
所述承载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光学元件承载于所述承载件上,所述承载件具有相对的两凸轮部及位于所述两凸轮部之间的顶部,所述两凸轮部沿第一轴向配置;
所述第一调整件与所述第二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件的相对两侧并抵靠于所述两凸轮部,以推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沿第二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轴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以及
所述第三调整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的上方并抵靠于所述顶部,以推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以及
两光源装置,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分别对应于所述光学元件的相对两面,所述两光源装置各自发出光束,所述两光束藉由所述光学元件合并为同一光束,以构成所述照明光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还包括:
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具有相对的两卡槽,所述承载件具有从所述两凸轮部往外延伸的两轴部,所述两轴部沿所述第一轴向配置,藉由所述两轴部穿过所述两卡槽,使所述承载件耦接至所述支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件、所述第二调整件与所述第三调整件各自沿所述第二轴向穿设于所述支架,以推动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还包括:
第四调整件与第五调整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相对两侧;
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两倾斜部,所述两倾斜部对应于所述两卡槽,所述第四调整件与所述第五调整件分别抵靠于所述支架的所述两倾斜部,以推动所述支架沿第三轴向移动,所述第三轴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轴向及所述第二轴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卡槽沿所述第二轴向延伸,所述两轴部沿所述第一轴向延伸,藉由所述两轴部对应穿过所述两卡槽,允许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二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一轴向旋转,且允许所述支架带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限位孔,沿所述第三轴向延伸,所述支架藉由固定件穿设于所述限位孔而连接至所述壳体,且所述限位孔允许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或沿所述第二轴向旋转。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调整件与所述第五调整件各自沿所述第二轴向穿设于所述壳体,以推动所述支架的所述两倾斜部沿所述第三轴向移动不同距离,而所述支架带动所述承载件与所述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轴向旋转。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支架的相对两端部之间,所述两弹性件沿所述第三轴向抵靠所述支架。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承载件的相对两侧之间,所述两弹性件沿所述第二轴向抵靠所述承载件。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调整机构还包括:
两弹性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承载件之间,并对应所述承载件的所述顶部的相对两侧,所述两弹性件沿第三轴向抵靠所述承载件。
CN201820771370.9U 2018-05-23 2018-05-23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88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1370.9U CN208588891U (zh) 2018-05-23 2018-05-23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1370.9U CN208588891U (zh) 2018-05-23 2018-05-23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88891U true CN208588891U (zh) 2019-03-08

Family

ID=65534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71370.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88891U (zh) 2018-05-23 2018-05-23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888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1572A (zh) * 2018-05-23 2019-12-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N111812927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模块及投影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1572A (zh) * 2018-05-23 2019-12-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N110531572B (zh) * 2018-05-23 2021-05-1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N111812927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模块及投影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6042B2 (en)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EP3051812B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TW391139B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7697750B2 (en) Specially coherent optics
JP569664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208588891U (zh)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N209765249U (zh) 投影装置
CN210042053U (zh) 调整装置以及投影装置
JP551039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投写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黒板
CN1577059A (zh) 投影型映像显示装置
JP6064535B2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CN208537888U (zh) 光学元件模块的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US8529071B2 (en) Illuminating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using an anamorphic prism assembly
CN110531572A (zh) 光学元件调整机构及投影装置
CN209267723U (zh) 光学装置及光学模块
Ley et al. Imaging and non-imaging illumination of DLP for high resolution headlamps
KR20060051082A (ko) 프로젝터
JP2001100071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19049722A (ja) 投射光学系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293843B (zh) 用于投影装置的极化转换元件组及投影装置
JPWO2019181404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11287731B2 (en) Optical module and projector
JP201221574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投写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黒板
CN203705807U (zh) 投影机
JP6901321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5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5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